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关于培育产业集群加快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20-03-03 11:42:5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关于培育产业集群加快我市非公有制

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4月21至27日,市政协组织调研组,在吕少郎主席,邱乾春、张来水副主席和原副主席周莱的带领下,分三个调研小组深入到三元、梅列、沙县、将乐、建宁、尤溪、大田、明溪、永安等县(市、区)开展调研。调研组通过召开座谈会、深入部分企业实地考察等方式,重点了解培育产业集群,加快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情况。调研之前,我会组织考察组赴江苏、浙江等地学习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先进经验。5月25日,我会召开常委专题座谈会,对调研课题进行深入研讨。现将有关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委员们认为,近年来,我市非公经济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发展迅速。特别是自去年全市个私经济工作会议以来,各地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决定》(明委发[2003]12号)文件,全市非公经济发展的速度进一步加快。2003年底,全市共有个体工商户4.7万户,注册资金11.26亿元,从业人员7.39万人;有私营企业4789户,注册资金58.48亿元,从业人数6.68万人。2003年三元区非公经济总量已达16.7亿元,上交税收占区财政收入的70%。梅列区民营经济总量占全区经济总量的85%,民营经济的工商税收占区级财力80%。沙县个体私营企业完成产值18.6亿元,上缴税收1.44亿元,占全县税收的65%。非公有制经济在加速发展的同时,有些产业集群也正在逐步形成。

一、产业集群现状

1、资源整合使部分产业集群初现雏形。我市根据现有的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重点培育发展冶金、机械、林产加工等三个产业集群,2003年这三个产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49.4%。沙县从区域经济一

1 体化、空间布局扩容和功能提升出发,整合“一园六小区”功能,坚持政府规划、企业运作,明确工业园的招商、建设、管理等各个环节的运作主体,按照市场需求引导投资。梅列、三元两区发挥区位优势,依托市区机械加工行业大企业多的特点,有众多民营企业为其配套加工原配件,有些已发展成为可生产整机的企业。两区具有规模的机械加工企业有23家,销售额达3.97亿元。永安、尤溪抓住纺织行业结构调整时机,加强外引内联,形成一定规模的纺织企业群体。永安市纺织企业有70家,产值达12.7亿元,年产纱2.3万吨,布3468万米。尤溪县纺织企业有65家,产值达5.5亿元,年产纱2万吨,布1200万米。建宁、沙县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形成规模以上食品加工企业13家,产值达6.2亿元。并培育出三和、侨丹、麦丹、鑫达、文鑫等规模较大、牵动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将乐县开拓发展国际市场,做大做强电子产业,现有电子企业5家,产值达4亿元,是福建最大石英谐振器生产基地。将乐、尤溪出现两头在外的林产加工出口企业。

2、企业规模扩大,产业整体竞争力增强。全市已形成非公经济规模工业企业308家,去年销售额达88亿元,其中民营企业较外资企业发展快,民营企业有249家、销售额达68亿元,外资企业有61家、销售额达20亿元。非公经济涉及产业主要有机械、纺织、林产、食品加工、化工、建材、冶金、电子、轻工、矿产、电力等11个行业,其中初具规模的产业有5个,即纺织、机械、林产、食品加工和化工,其企业户数和销售额分别为:纺织102家、30亿元,机械32家、6.5亿元,林产54家、19亿元,食品加工29家、9亿元,化工20家、11.5亿元。全市非公经济工业企业销售额达亿元以上的有永安智胜公司、宝华林公司、三农集团、三纺公司、联众集团、永榕公司、铙山纸业、三和食品、天泰公司和侨丹公司等17家;高新技术企业有三恒公司、南方红豆杉公司、鑫达莲业公司、乐兴晶

2 体公司、三强生物化工公司等5家公司;出口企业有58家;创省名牌产品17个。产品档次在不断提高,一些具有科技含量的产品如三恒彩色移印机、厦宏装载机、变性淀粉、紫杉醇、牛仔布、石英谐振器、显微镜等销售势头良好,有的产品销量位居全省前列。

3、企业间协作关系加强,集群辐射效益日益显现。龙头企业发展促进非公企业之间协作关系的加强。如盛安公司、明竹机械公司为辉煌公司加工铸煅件产品;纺织行业中的一些企业从纺纱、织布、印染到PU革基布,形成了上下游产品之间的配套关系,加强了企业之间的关联度。沙县以青竹集团为龙头,大力发展竹制品产业集群。全县已有竹凉席加工企业255家,生产线600条,年产能力达500万床,全县农民人均竹凉席加工年产值达2216元。竹凉席加工不仅解决了农村2万多人的就业,而且还辐射3万多户农户发展毛竹生产。

4、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一些企业成为产业集群内的领军企业。从非公经济的组织结构看,许多规模企业选择的是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增加表明我市非公企业的管理正在向规范化和正规化迈进,有些企业还成为集群领军企业。如永安智胜公司从国有改制转为民营后,现在正成为民营企业管理的一面旗臶。沙县天泰公司从一个经营十分困难的国有企业逐步实施低成本扩张、跨行业发展战略,企业负债率由改制时的96%下降到现在的61%,年销售收入1.4亿元,7年来共上缴税费3264.3万元,成为沙县纺织集群内举足轻重的企业。

5、商会(协会)经济发展促进了产业聚集。我市已有南安、温州、长乐、福清和兴化等五个商会相继成立,江西商会也在积极筹备之中。市区各商会根据会员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为产业集群的形成各有重点地搞好服务,如南安商会侧重机械产业、温州商会侧重纺织服装产业、福清商会侧重建材五金产业等。目前,各商会通过亲情、乡情、友情积极参与项目

3 竞赛活动,通过整合资本和招商引资,已有112个项目在三明落地,总投资23.8亿元。新近成立的三明市机械行业协会,目前已有67家不同所有制机械企业志愿加入。协会以维护会员合法权益,保障行业公平竞争,沟通会员与政府、社会的联系,促进行业经济的发展为宗旨,努力为会员提供服务。市机械行业协会的成立将对我市机械产业集群的发展起积极推动作用,同时也将为我市其他行业协会的成立发挥示范和促进作用。

二、主要问题

非公经济作为我市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虽有了较快发展,有些产业还初显了集群发展的态势,但我市非公经济的发展总体水平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尤其是非公经济产业集群在形成过程中还存在诸多困难与问题,主要有:

1、对产业集群的认识不到位。一些地方对产业集群机制缺乏必要的了解,对一部分正在成长的产业集群缺乏规划和引导。有的认为企业扎堆在一块就是产业集群,没有科学把握产业集群的内涵。集群内企业处于无序竞争状态,形成不了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创造不了区域发展品牌。

2、产业集群内非公有经济规模偏小。从全省角度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非公经济占经济总量近80%,而我市非公经济占经济总量的40%,非公经济比重仍然偏小。从企业规模来看,我市非公经济规模工业企业平均销售额仅达2800万元,而与我市国有规模工业企业平均销售额3.47亿元相比,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显得势单力薄。

3、产业集聚程度较低。具体表现为:一是企业在空间布局上较为分散。由于缺乏产业集群发展方向的宏观指导,目前我市机械、纺织、林产加工等几大产业不同程度的存在“小而全”和重复建设问题。如永安市除尼葛高新技术开发区及其周围有20多家纺织企业外,还有大量的纺织企业分布在各乡镇;二是企业间产业关联度低。由于各企业间的专业协作差,无法做到资源共享、利益共沾,造成部分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如三明重

4 型机器股份公司生产和销售的桥、箱两大件,在三明地区找不到符合产品技术要求的就近战略合作供应商。许多小机械加工企业在协作配套上还不能适应主机企业的要求;三是集群组织松散、产业链短。集群内大多未建立行业自律组织,集群组织松散,彼此之间内在联系少,缺乏应有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此外,集群内无序竞争、产品雷同,不注重在产业链条的延伸上下功夫的的问题也十分突出。

4、龙头企业和主导产品缺乏,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非公企业销售额达亿元的只有17家,还没有销售额超5亿元的企业。具有终端产品的企业很少,机械行业只有厦宏重型公司生产装载机,三恒公司生产移印机,产品产量也很少、其它机械企业大多只生产铸煅件和一般的机加工件;纺织行业的多数企业生产纱、工业布、PU革,多数产品销往沿海地区,为沿海企业配套生产。

5、企业技术薄弱,产业集群层次较低。多数非公企业粗放生产经营,产业层次较低,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行业竞争力弱。如尤溪县纺织企业规模小而散,大多数企业生产设备陈旧,产品附加值不高,难以形成整体发展格局;林产加工业产品主要是胶合板及一般竹木制品,资源利用升值低;食品加工行业多数从事竹笋加工,缺乏粮食、果蔬、肉类加工企业,这些都影响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

6、融资难问题突出,产业集群发展难度大。企业发展资金紧缺,融资难、贷款难的呼声仍然很高。由于金融企业改革滞后,非公企业因经济发展扩张贷款融资很困难,严重影响了企业做大做强。又由于民间资本没有充分激活,使我市非公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面临着两方面的直接影响。一是融资成本明显偏高,降低了企业的盈利能力,从而削弱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二是缺乏稳定的长期资金来源,给企业的稳步发展和产业集群的形成带来负面影响。

7、企业主和员工素质偏低,影响产业集群发展。我市非公企业的经营

5 队伍目前整体素质仍难以适应加入WTO后的新形势,无论是战略素养、经营理念、创新精神、管理知识等方面都有待提高。一些非公企业主自身文化程度不高,整天忙于事务性工作,不重视知识更新,没有长期规划,发展目标不明确,规章制度不健全,管理手段滞后,影响了企业进一步发展。尤其对非公经济已进入“黄金发展期”的认识较为肤浅。表现在企业业主对全国人大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学习不到位,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已的能力较差,有的企业主思想保守,存在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的思想。员工素质普遍偏低也是制约非公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职工教育还没有引起重视,企业文化薄弱,企业缺乏凝聚力。

8、产业集群发展外部环境不够宽松。一是区位劣势的弊端突显。虽然交通状况有所改善,但与沿海地区相比,运输费用增加,如永安金林凯纺织有限公司仅运输一吨货物比沿海企业多出百元以上,明溪县水泥企业比在铁路沿线的企业运费也要高出50元左右。二是人才流失严重。许多非公企业变成发达地区的第二人才培养基地,一些有一技之长的科技人员、高级技工和管理人才也正面临着“孔雀东南飞”的严峻局面,而我市吸纳外来人才和吸引人才政策对非公企业支持的空间有限,人才危机正在逼近非公企业。三是电力供应紧张。电力短缺已成为非公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由于企业电力供应问题得不到很好地解决,不少企业对投资扩大再生产规模举棋不定,因此而错失发展良机。四是一些地方办事难的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是一些权力机关办事效率低下的问题仍没有很好解决。五是政府服务信息平台不完善,与行业发展相配套的职业技术培训组织乏力,国有企业下岗技术人员闲臵与非公企业人才急需之间缺乏沟通渠道。

三、几点建议

委员们认为,发展产业集群既是加快我市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市积极参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需要。三明经济能否取得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要发展具有我市特色的非公经济产业集群。产业集群作为一种

6 盛行于世界各地行之有效的生产组织方式,它一旦形成便有着市场、技术、信息和工业成本上的明显优势,可以进一步积聚力量,吸引区外的技术、资本和劳动力等经济要素进一步集中,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消化城乡剩余劳动力,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等。为此,委员们建议: (一)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加强产业集群的规划引导

1、从全市经济发展的高度,切实提高对发展产业集群重要性的认识,并增强组织和推进的自觉性。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要立足于比较优势,认真研究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和发展动态,明确培育产业集群的总体思路。尤其是在工业项目的筛选上,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切实转变“捡到篮子里的都是菜”的观念,坚决堵住高染污项目,彻底治理老污染项目,以此来保护环境,支持发展,处理好发展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2、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要求,高起点、高标准地编制发展规划。立足现有的资源优势、区位条件和发展基础等,全面梳理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认真组织编制全市产业布局及其集群培育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注重以功能布局引导产业布局和项目布局,促进产业集聚。

3、围绕区域经济特色培育产业集群。鉴于我市非公企业发展情况,建议确立机械、冶金、纺织、林产和食品加工等企业为重点,发展产业集群。我市已确立机械产业为重点产业,而非公企业在机械制造上有较好基础,企业大多数分布于市区,与大中型企业已形成一定配套能力,不少企业积累一定的资本,非公企业在机械产业发展上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市纺织企业众多,已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只要重视结构调整和产业配套,发展潜力很大。林产加工业是我市基础产业,有着丰富的本地资源,该产业着重搞好深度加工,可形成我市特色产业。食品加工业是山区县市必须重视的产业,我市是国家商品粮重点基地,粮食转化和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对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致富有着重要的作用。

7 在条件成熟时候,开展特色产业集群示范基地的建设。

4、加强组织领导,形成联动机制。产业集群是一个区域性的综合经济载体,其培育壮大与三次产业都密切相关,涉及到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政府应尽快明确一个综合部门负责对其进行目标定位、规划引导、政策扶持、项目建设、矛盾协调等组织管理工作。同时应明确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都有一名领导分管产业集群的培育工作,并落实专门工作班子组织实施和协调。要加强对各级政府关于发展产业集群的绩效考核。通过设立科学的考核指标,促使各级政府把发展产业集群摆上突出位臵;有意识地培育创立地区品牌,并持之以恒,抓出成效。

(二)强化政策激励,促进产业集聚

1、研究制定相关的产业集聚导向政策。根据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和产业布局总体规划,鼓励各地进一步规划建设一批重点专业产业园区;鼓励各县(市、区)建设一批与重点园区产业相配套、各具特色的专业小区。实行更优惠的市场准入政策,降低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保险、教育、医疗、中介、邮电通信、公共信息网络等领域的门槛;取消对民间资本投资交通、能源、水务、环保、市政建设和公益性项目的不合理政策限制;放宽对集群内新上项目的审批权限,实行登记备案制,促使广大中小企业向集群进一步集聚。

2、研究行政区划调整和制定财税、土地管理等相应政策。对已有的产业园区逐步加以整合,进行科学合理的功能定位,突出一区一品一特色、多区一业一优势,实行专业化、集约化经营,产业群体聚集,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要搞好分工与协作,打破行政区域界限,统筹生产力布局,实行相对集中开发建设,不断形成新的产业投资集聚优势。要认真研究土地使用办法,灵活运用出让、征用、租用、流转等方式,切实解决土地紧缺问题。

3、推行更加积极的资金扶持和金融政策。政府技改资金及科技三项费

8 用等扶持资金应有意识地向集群倾斜,引导集群的发展,同时研究建立集群内公共担保基金或联户担保基金,为企业创造贷款条件。要加强金融服务,着力支持产业集群发展。对集群内企业所需大额资金,采取银团贷款的方式予以解决。积极尝试存货质押贷款、仓单质押贷款、应收帐款质押贷款、保理业务贷款和授信贷款等方式,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要尽快设立产业集群发展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要积极帮助企业申请科技创新基金,促进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在股票上市、引进外资等方面要适当向产业集聚区域倾斜,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方式给予更多的资金支持。

(三)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为载体,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1、引进重大项目。重点是引进具有产业特色的项目。围绕改造传统产业,壮大优势产业,扶持特色产业,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积极引进外资改造和装备机械、纺织、冶金、林产化工、竹木加工等传统产业,进一步吸引外资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引进千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使外资企业成为带动新兴产业的龙头。

2、建好招商引资载体。引导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从全市开放型经济整体优势的大局出发,在产业联动、政策共享以及招商策略等方面进行配合;形成定位合理、优势互补、各具特色、配套联动的发展格局。

3、推进园区建设。做好产业整合,吸引更多资本向园区积聚,使产品上下游相衔接,延伸产业链。同时,实施技术创新,加快技术改造,提高制造和开发能力,尽快形成规模化生产,增强产业竞争实力。

4、加快“山海协作”互动。充分利用现有各种有利条件;不遗余力地承接和放大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要素辐射。要加强对福州、厦门、泉州等地产业特点、总体规划和发展趋势的研究,捕捉商机,抢占先机,在政策上、行动上继续加大“山海协作”的力度;加快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有序联动、优势互补;在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合作中甘当“配角”,自觉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经济循环;使“山海协作”互动成为我市经济加

9 速发展的“推进器”。

(四)扶优扶强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在产业集群中的核心主导作用 龙头企业的壮大,能带领产业集群更快扩张,促进配套企业的跟进。龙头企业要调整产品结构,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把配套产品和加工辅业分离出来,中小企业要主动协作,积极做好配套跟进工作,增强产业关联度,形成产业成本优势,逐步延伸产业链,构筑产业集群。同时还要积极引导民营中小企业与国内外大企业建立起稳定的协作配套关系,进入大企业的产业链及国际国内销售网,以此获得长期发展的依托和支撑,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要积极引导相同、相似、相关的民营企业集聚。加强产业集中区的统一规划,改善工业空间布局,优化企业之间生产协作流程,促进企业之间共享基础设施。产业集群形成后要鼓励企业共同组建信息中心、测试中心、研发中心、销售实体和服务型组织,实现专业化协作。

(五)注重市场建设,强化特色产业集聚

遵循“产业推动市场,市场带动产业”的发展规律,规划建设好与产业集群密切结合的具有专业化特色的产业市场。加快专业市场交易方式的提升,实现由传统销售向市场辐射、商务会展功能提升;加大专业市场整合力度,促进区域市场一体化和合理布局;发展现代物流业,形成与产业集群发展相适应的物流圈和供应链;抓住网络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好机遇,实现有形市场向无形市场转变。积极培育要素市场,推进专业化产业区的产业现代化进程。

(六)实施品牌发展战略,以品牌集聚产业

要树立打造品牌意识。企业的竞争,最终要依靠产品之争、质量之争和品牌之争。品牌是形成龙头企业的关键,是构筑产业集群的基础。政府在培育优势产业和重点产品的同时,要引导企业开展重质量、创品牌活动。要制定创立品牌的激励机制,对已获得国家、省、市名牌产品、驰(著)

10 名商标称号的企业,各级政府给予必要的奖励,优先列入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计划,享受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创新管理,积极推行ISO质量体系认证工作,打造品牌,打响品牌,营造市场,以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带动产业发展和集聚。

(七)大力发展商会(协会)经济,引领企业发展产业集群

近年来,我市商会(协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已对我市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对此要认真总结,并把发展商会(协会)经济作为发展三明独具的特色“品牌”精心培育,努力在国内外打响这一“品牌”。建议适时召开全市商会(协会)工作会议,总结经验,树立典型,推动发展。要进一步加大对商会(协会)等经济中介组织扶持的力度,帮助商会和市机械行业协会解决一些实际困难,有关会议和活动邀请商会(协会)参加,并参照帮扶个私企业的办法,建立市领导和有关部门联系挂钩商会(协会)制度,共同做好商会(协会)经济。商会(协会)是民间组织,职能部门应多指导少指责、多服务少干预,切不可实行行政化管理,扮演商会的“婆婆”。要根据我市行业协会发展的情况,着手考虑将政府有关部门的部分职能转移、委托给行业协会,这将有利于我市产业集群的加快发展。主要有:行业技能资质考核,行业产品展览展销,行业中级职称评定,行业人才、技术、职业培训,行业新产品和科技成果的鉴定与推广应用,职业技能鉴定,市级优势品牌的认定,企业享受成长型企业优惠政策的认定,行业评估认证,出具企业诚信证明,开具出口产品产地证,发放行业经营许可证,国家和省级名牌产品驰名商标的推荐等。此外,政府应淡出大规模的行政主体招商模式,突出行业协会或商会招商主体,建立以商招商的新机制。

(八)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为培育产业集群提供人才支持 政府要着手考虑建立面向民营企业发展的人才政策,创造一个吸纳各种优秀人才到民营企业创业的环境,解决民营企业发展后劲问题。教育资源要向

11 民营企业倾斜,应依托三明的大中专、职业(技工)教育学校,根据我市企业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大量具有现代技能的职工,同时还应通过年度和中长期计划,引导、扶持企业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继续教育,提高在岗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的知识与技能;要有计划对民营企业家进行定期“充电”,或以办短期培训班形式,或以不定期组织民营企业家到名牌大学进修的形式,或以组织民营企业家外出学习考察等形式,搭建人才培养平台,向他们灌输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品牌经营意识、现代营销意识和创新意识,培育一支有三明特色的职业企业家队伍。

(九)加强企业管理,不断提高产业集群的整体素质

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保障,企业只有做到这点,才能调动各项资源为之创造最大的效益,产业集群也才能真正做强做优。因此,非公企业应当逐步由“人治”转向“法治”,由“经验管理”转向“职业化管理”。要做到管理体制、领导体制和组织机构的规范化,解决好集权与分权的问题;要建立责、权、利明确的管理体系和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机制,解决企业每个人应该干什么,怎样去干,怎样能干好,怎样算干好,干好干不好又怎么样的问题;要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经理人员除了对例外事件进行随机管理外,常规工作和事件要严格照章办事;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企业管理革命,逐步推行企业管理信息化,并注意从企业实际出发,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务求实效;要加强企业质量体系建设,严格质量管理,生产质优价廉产品,增强在国际和国内市场的竞争力。

(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树立企业精神

企业文化对提高企业的生产力和职工的凝聚力起着重要作用,但尚未引起我市非公企业的足够重视。因此,必须在四个方面下功夫:

1、培植诚信文化。非公企业要发展,解决诚信问题是关键,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所在。要大力加强“诚信企业”建设,夯实企业间、当地

12 产业与外部经济之间交易与合作的道德基础。建议在适当的时候成立我市的“诚信协会”,鼓励企业加入协会,增强诚信意识,加强诚信自律。

2、树立企业精神。要以积极向上的企业精神,激励广大员工为企业发展多做贡献。

3、培养协作思想。既要加强企业岗位内部的协作,也要加强集群内企业的协作,形成“团队”精神和“竞合”关系。

4、培育人本文化。尊重人才、尊重员工、尊重劳动,高度重视人力资的开发和利用。

5、培植制度文化。在家族企业中导入现代管理,把家族企业的低成本与现代管理的高效益有机结合起来。

(十一)转变政府职能,为产业集群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要不断改善经济发展硬环境,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快交通、供水、供电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发展硬环境,创造条件让企业集聚。

2、要树立“企业生产经营无政府,企业遇到困难处处有政府”的观念,尊重企业,尊重“纳税人”,为他们搞好服务。要继续做好提高办事效率、简化办事程序、落实有关政策,围绕产业集群注重服务体系创新,构建区域性公共服务平台,营造良好的投资软环境。

3、要加快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特别是机械行业,国有资本比重较大,机制不活,发展很慢,应创造条件,让非公有资本参于投资,实行资产重组,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一步做大做强产业。

三明市政协调研组

13

培育产业集群 再造建德优势

产业集群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相关产品集中生产和协作配套的契约在某一区域内大量集聚的现象。培育发展产业集群,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在“十一五”规划期间,我市必须举全市上下之力,集一切资源之优,推动各种生产要素向支柱产业、骨干企业和开发区集聚,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为建设“活力建德”提供强力支撑。

培育产业集群的重要意义

实现我市奋力崛起的战略选择。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指出:“一个地区的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产业集群优势”。我市工业经济的充分发展,为产业集群的形成提供了难得的基础条件。培育产业集群不仅是延续建德工业经济发展优势的关键所在,更是再造建德未来竞争优势的强劲引擎和抢占县域经济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

推动经济结构升级的必然要求。我市工业经济格局是以制造业占主导地位,增长方式多为常规增长而非跨越式增长。尽管建德工业化程度比较高,注册的工商企业6000多家,特别是梅城电子电器、乾潭五金工具、寿昌冶金、钦堂的重钙、莲花的母料等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块状经济,但是产业支撑不够明显。截止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428家,产值超亿元以上的企业仅有22家,能够牵动整个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较少,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培育产业集群,不但有利于推动生产要素向大企业集中,降低大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孕育和催生能够带动整个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而且产业集群的极化效应也有利于造就区域经济中心,吸引各种要素向中心

14 集中,形成特定的产业结构和区域特色。

培育产业集群应遵循的原则

规划先行原则。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发展产业集群,政府要做到“三到位,三有为”:一是正确引导产业“到位”,在合理配臵资源上“有为”;二是在营造产业环境上“到位”,在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上“有为”;三是在导入企业文化上“到位”,在塑造区域品牌上“有为”。为此,必须明确工业经济主管部门负责培育产业集群有关工作,建立一支专门的产业集群研究队伍,善于利用专家“外脑”的优势,加强对产业资源的调查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集群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政策支持措施,确定重点发展的产业和区域,拟定产业发展的导向目录,提出实现产业升级的路径。

市场导向原则。产业集群只有适应市场经济的大环境,才能保持旺盛持久的生命力。从我市区域经济发展形势看,长三角地区正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具有活力的区域,市场辐射功能进一步增强,产业梯度转移步伐加快,有望带动建德联动发展。为此,必须突出市场导向,以长三角和杭州为“总部”,以建德为“生产基地”,在机制、市场、产业、政策和基础设施等方面加快与长三角地区和杭州市全面对接,通过政府和企业的共同运作建立“前部后地”市场经营机制。同时要“甘当配角成名角”,积极与长三角地区的龙头企业搞好配套协作,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和下游企业的集聚,努力使建德成为长三角地区和杭州的加工制造业基地、原材料基地和农副产品供应基地,使长三角地区和杭州成为我市产业升级、招商引资和接轨国际的依托中心。

比较优势原则。一定要立足比较优势和建德实际,先易后难培育具有明显优势的主导产业集群。我市便利的交通、独特的资源优势、发达的块状经济和日益浓厚的创业氛围,这些都是我市的优势所在,也是培育产业集群不可多得的机遇条件。对于处在国内领先的优势产业,如有机硅、碳

15 酸钙、低压电器和五金工具等,要不遗余力地拓宽

发展空间,不断扩大市场份额,使其成为全国性的专业化生产基地。对于知名度比较高的区域品牌,如 “碳酸钙产业基地”等,要切实加大保护和开发力度,列为重点产业集群培育对象。

项目带动原则。项目是重要载体,培育产业集群关键要落到具体的项目上。要必须坚定不移地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着力推动这些重点项目落地,带动一批配套项目发展,使之逐步形成产业集群。继续抓住全球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不断储备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能够带动产业升级和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重大项目,着力培育一批主业突出、产业关联度大、核心竞争力强、牵动效应明显的大企业、大集团,增强其配套能力,发挥其带动效益,把大项目做成产业集群。

培育产业集群的路径选择

确立发展集群经济理念,并以此作为统领各项经济工作的总抓手,是当前培育产业集群的重要途径。

一是合理布局产业空间。根据建德的产业发展基本态势,在产业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上,形成“一主、二带和四组团”整体格局。“一主”即新安江主城区(包括洋溪和更楼街道),这是建德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产业集群第一板块;“二带”即沿国道产业带和沿江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带;“四组团” 即以乾潭为中心的东北经济组团、以梅城为中心的环三江口经济组团、以寿昌为中心的西南部经济组团 和以大同为中心的西部经济组团。

二是培育崛起产业集群。紧紧围绕支柱产业的裂变扩张,重点培育精细化工、水泥、碳酸钙及制品等产业集群。积极引进和发展电子、信息、软件和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产业,提升我市工业层次。加大对外招商力度,积极承接杭州、上海等大都市产业梯度转移,努力发展汽

16 车配件等新兴产业。抓好10万吨有机硅产业 项目建设,推进有机硅产业链浓度开发。

三是发挥企业辐射功能。重点企业是产业积聚和产业集群“领头羊”,是培育产业集群的核心。必须发挥“鲶鱼效应”,突破依靠自身积累缓慢增长的依赖性,坚定不移地走“招商强市”之路,特别要在吸引大项目、大企业、大财团上下功夫。进一步扶持新安化工、农夫山泉、新化、建化、海螺等一批现有规模企业切实做大做强,营造企业规模优势、产品品牌优势、资本经营优势,将其培植为有支撑、辐射、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依靠龙头企业强大的集聚式发展,围绕龙头企业加强产业配套建设,鼓励重点企业不断将一些配套件及特定的生产工艺分离出来,采用多种方式对其上下游配套企业进行重组、改造,逐步衍生和吸引更多关联企业、配套企业和中小企业,不断吸引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集聚。

四是提升承载集群能力。必须结合推进城镇化进程加速乡镇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功能区建设,依托开发区和功能区建设一批经济强镇、品牌重镇和特色乡镇。抓住弄好区和工业功能区建设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的有利时机,做好发展规划与产业集群规划的衔接为培育产业集群留足充分的发展空间。引导产业向开发区和功能区集中,以增强产业集聚度和关联度为目标,重点支持特色产业链延伸配套形成的关键项目落户开发区。完善开发园区配套体系,围绕构筑产业集群优势,着力做好为大产业、大企业的配套服务,引导企业创业搞配套,承接外来企业搞配套,发展“专、优、特、精”中小企业,因地制宜建设产业配套协作区。

17

福建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培育

产业集群的若干意见(试行)

闽委发[2004]13号

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大举措。现就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重要意义

1、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是我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必然要求。产业集聚是生产力实现空间布局上的优化,是各种生产要素在一定地域的大量集聚和有效集中。加快产业集聚是优化资源配臵、营造产业发展良好环境的工作平台。产业集群是某一产业领域相互关联的企业及其支撑体系在一定地域内发展并形成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群落。培育产业集群是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产业集聚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内在要求,产业集群是产业集聚的重要方式。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推进工业化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必然过程。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作为我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现实选择,抓实抓好。

2、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按照“延伸两翼、对接两洲,拓展一线、两岸三地,纵深推进、连片发展,扩大开放、服务全局”的发展态势,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高新技

18 术为支撑,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创造良好环境,围绕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化产业布局,使我省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产业的集聚力明显增强,产业的核心技术、品牌效应与营销网络优势更加明显,主导产业带动作用更加有力,临海工业支撑作用更加突出,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为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3、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目标任务是:初步形成一批特色鲜明、辐射力大、竞争力强的产业集聚区域和产业集群。到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2000年翻两番;形成6—8个能够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产值超500亿元的产业集群;30个能参与国内产业分工并处领先地位、产值超100亿元的产业集群;培育发展一大批能参与国内竞争、对中心城市建设、县域经济发展和促进城乡居民收入起带动作用的地方性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功能较为完善的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产业综合配套功能,建立若干个国际性、全国性的专业市场及一批研发中心、检测中心、标准中心和信息中心。

二、积极拓展加快产业集聚的有效途径

4、培育要素市场,加快产业集聚。充分发挥市场配臵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规范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消除不利于市场培育完善的各种障碍,大力培育要素市场。健全以市场为基础的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完善市场化导向的收入分配机制,增强要素活力,激活要素潜力,促进生产要素有效地流动、集聚和优化配臵。充分利用现有城镇基础设施加快生产要素集聚。积极引导、合理规划土地投入方向,使土地资源向优势企业、优势项目集中,鼓励企业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充分调动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鼓励技术要素以多种形式参与收益分配;完善人才工作机制,加大人力资源开发,促进人力资源要

19 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

5、创新项目机制,增强产业集聚。加强产业链和价值链的研究,高度重视大型产业项目的储备,积极做好项目的前期工作。充分利用全球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促进一批综合效益好、对区域经济带动性强的大型产业项目落地,引导企业按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带动一批配套项目,拓展产业集聚的空间。结合我省实际,建立科学的行业准入制度,规范行业的环保、安全、技术、质量标准,建立投资风险预警和防范体系,加强投资运行的监测分析,及时向社会发布投资调控政策、投资信息和产业发展趋势,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投资浪费。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规范政府投资行为,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着眼于提升产业发展的整体竞争力,把招商引资政策和促进产业集聚政策有机结合起来,集聚各级政府、各个部门的工业性投入资金,集中扶持产业发展的关键项目。广泛利用民间资本,形成民间投资稳定增长的机制。鼓励各类符合条件的企业以发行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筹集资金,加快培育上市后备资源,充分利用上市公司的融资功能,促进产业集聚。

6、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聚。积极引进和培育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发挥其辐射、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的产业龙头作用。引导社会资源向龙头企业集聚,推动龙头企业建立产品标准、质量检测、财务结算等中心,提高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鼓励龙头企业不断将一些配套件及特定的生产工艺分离出来,形成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帮助协作配套企业做好与龙头企业相衔接的质量、标准、管理等工作,积极支持中小企业进入龙头企业的供应网络,建立最终产品与零部件厂商的战略联盟,努力提高龙头企业的省内配套率。鼓励龙头企业采用多种方式,对其上下游配套企业进行重组、改造。发挥龙头企业的集聚带动效应,逐步衍生或吸引更多相关企业集聚,通过企业之间的集聚效应降低综合成本,

20 增强竞争优势。

7、创造区域品牌,引导产业集聚。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重点扶持技术含量与附加值高、有市场潜力的名牌产品企业。鼓励企业建立综合品牌,引导企业开展企业形象和品牌标识的策划与宣传活动。积极培育国家名牌产品,对评选为“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各地应根据财力给予奖励。鼓励名牌产品企业迅速扩大品牌经营规模,促进名牌产品企业多层次、全方位的联合协作,实现资源共享。加大名牌推介力度,以名牌企业、名牌产品为依托,着力提升企业、产品的国内外知名度、美誉度,打造一批产业名市、名镇,共创区域品牌。以政府引导、中介促进、企业自主结盟为原则,推动企业建立营销联盟,共享营销资源。整合和利用各类会展资源,创立会展品牌,鼓励行业协会统一有序地组织企业参加各类交易会。积极推行现代营销管理,加大市场营销力度,提高闽货的市场占有率。推动跨国公司采购本地化,鼓励国内外大公司在闽设立商品采购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分销中心。

8、提升工业园区,推进产业集聚。坚持规模化、集约化的原则,整合、优化、提升现有的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做好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发展规划与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的衔接,按照功能区分,根据资源、生态、产业环境等综合因素合理确定园区的定位,完善工业园区的道路、通讯、水、电、气、污染控制等基础设施,优化企业之间生产协作流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使之成为产业集聚的有效载体。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上下联动,组建具有法人资格的园区开发经营实体,推动园区建设投融资的市场化。进一步完善“飞地政策”或采取“保存量、分增量”的分配办法,鼓励关联企业或配套企业向龙头企业所在工业园区集中,鼓励县乡到市县工业园区开发项目。建立项目投资密度(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地面积)和用地控制指标、土地出让价挂钩制度,按照产业的不同,确定不同

21 的用地控制指标和土地最低出让价。

9、努力扩大开放,拓展产业集聚。进一步打破所有制限制,完善产权法律制度,规范和理顺产权关系,依法保护各类产权。大力推行以股份制为主的公有制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积极引导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鼓励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放宽市场准入,改进对民营经济的管理和服务。加快内外贸一体化进程,推进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区域协调,改进招商引资方式,开展产业链招商,更多地吸引跨国公司和国内外著名企业,更多地把技术水平高、增值含量大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我省。继续办好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等一批重大经贸活动,引导采用股权并购方式加大招商力度。

10、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产业集聚。着眼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良性循环、有机统一,着力解决结构性污染问题,促进资源消耗小、经济效益高的高新企业实现规模化集聚发展。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型产业,促进清洁生产。促进工业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向源头和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建立污染集中控制区,倡导以多家联合、共同投资方式,建设污染设施,完善治污价格机制。建设行业性清洁生产示范基地,组织实施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发展循环经济。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开发与节约利用,实现废水减量化和资源化。积极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合理调整能源结构中油、煤、气比重。促进企业开展ISO14000环境标志认证,加快淘汰落后的高能耗产品,鼓励企业推广应用节能技术。

三、加快形成特色鲜明、支撑有力的产业集群

11、围绕主导产业,做大做强临海战略型产业集群。围绕龙头企业、名优产品和大型项目,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综合配套能力,调整产品结构,加强品牌培育,加快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增强产业竞争力。 电子信息产业要积极推动优势企业增强集聚能力,着力发展计算机及

22 其外部设备和网络软件、数字视听及家用电器、通讯终端设备、手机及配件、显示器及新型元器件等产业集群,把我省沿海建设成为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的重要基地。

机械制造业要不断提高产业信息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新材料技术和环保技术等高新技术的运用能力和新产品开发能力,重点发展福州轿车轻型汽车及零部件、厦门客车及其零部件、工程机械、船舶修造、输变电设备、福安电机电器等产业集群。培育发展智能化仪器和自动化仪器仪表、厦门航空工业和飞机维修产业集群,加快农业机械、建筑机械、建材设备、食品与包装机械、纺织机械、石化项目配套设备等装备工业发展,把我省建设成为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强竞争力的机械装备工业产业基地。

石油化工业要加快“炼化一体化”项目建设,重点抓好湄洲湾和海沧石化工业基地。要以泉港石化基地为先导,加快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及其后加工项目的建设,以上游带动中下游,以中下游促进上游,形成湄洲湾石化产业集群;要以涤纶纤维、精对苯二甲酸(PTA)为基础,不断向对二甲苯(PX)等上游原料延伸,扩展现有产业链,发展省内外市场紧缺、附加值高的有机化工、精细化工产品,形成海沧石化产业集群。同时,积极推进福州江阴精细化工园区建设,使其逐步向集群化方向发展。

12、改造提升优势产业,发展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制造业产业集群。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纺织服装、鞋业及其它轻工业、建材和林产等传统产业,发挥我省民营经济优势,突出抓好一批重大工业投资项目,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

纺织服装业要发展具有我省特色的服装、家用纺织、工业纺织用布产品,以面料研发为中心,建立跟踪世界领先水平的质量检测中心和研究开发机构,发展泉州、厦门、福州及辐射闽西北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

23 鞋业要加快建立符合国际环保要求的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国际性鞋业市场交易中心,强化技工培训,加大品牌创新,做大做强晋江及辐射莆田、福州等地的鞋业产业集群。

轻工业要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强化品牌经营,着重发展休闲食品、德化工艺陶瓷、福州及安溪藤铁工艺、泉州树脂工艺、漳州家具等产业集群,培育福清塑料管材产业集群。

建材业要发展以龙岩、三明、南平一线的水泥产业集群;以南安、晋江、惠安为龙头的闽南石材产业集群和以罗源、福鼎、古田为主的闽东石材产业集群;以泉州、闽清为主的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和南安水暖器材产业集群。

林产工业要发展闽北林纸板一体化及竹木加工产业集群;通过着力在沿海引进大型造纸制浆企业,进一步提升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纸制品印刷包装产业集群。

钢铁产业要充分发挥我省地处东南沿海、深水良港多、交通条件不断改善、具备建设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的比较优势,加快大型钢铁项目的推进工作,推动我省钢铁工业与跨国公司的全面合作和现有钢铁企业的技术进步,加快产品结构调整,积极引导下游相关产业向集群化发展。

13、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发展一批新兴产业集群。围绕闽东南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发展,依托福州、厦门两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5个省级高新区的建设,推进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基地的发展,落实一批重点项目,加快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及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和先进环保技术的开发和产业化,培育形成一批新兴产业集群。

医药产业要突出比较优势,坚持特色发展,研发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着力发展现代中药、天然药物、优势化学原料药、生物工程新药

24 和药物新剂型,加快中药GAP基地建设,培育形成医药产业集群。 环保产业要充分发挥烟气除尘、脱硫、垃圾焚烧、污水处理等环保技术优势,通过引进、吸收、消化先进技术,提高创新能力,培育形成环保设备制造产业集群。

新材料产业要注重发挥我省人工晶体材料、半导体照明、以铝、钨等为主的金属及其合金新材料、新型陶瓷材料的研发及生产优势,培育形成新材料产业集群。

旅游业要整合旅游资源,不断扩大武夷山、厦门鼓浪屿、湄洲妈祖文化、泉州海丝文化、福建土楼、上杭古田会址红色之旅、福州昙石山文化遗址和船政文化、宁德白水洋、泰宁大金湖、漳州火山地质公园等品牌的影响,抓好旅游配套设施建设,规范旅游服务,不断开发旅游产品,提升旅游文化品位,拓展旅游产业空间,促进我省旅游业走集群化道路。

14、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充分发挥闽台农业合作优势,建立标准化的专用优质原料种植基地,形成原料、生产、加工、制造、销售一体化。强化食品工业科技开发,加强质量安全检验检测、食品加工标准体系建设,推进原产地产品保护工作,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积极应对绿色壁垒。在积极发展“公司+基地”的农业产业化模式的基础上,推动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走集群化发展道路,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要着重提高深加工水平,降低药物残留,更新品种,发展沿海水产加工产业集群;加强合作,开拓市场,发展以闽南为主的果蔬加工、蘑菇罐头产业集群,以闽西北为主的笋加工产业集群;因地制宜,培育品牌,发展食用菌产业集群;发挥龙头企业带动效应,集聚广大农户,发展以闽北、闽西为主的畜禽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挥我省茶叶生产量大,品牌效应逐步显现的优势,发展以乌龙茶、绿茶、花茶为

25 代表的茶业产业集群。

四、全面落实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保障措施

15、强化规划引导。以国家产业政策为指导,结合我省实际,加快编制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使之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等相衔接。以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为工作切入点,用产业集群规划指导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及区域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打破行政区划,在全省形成较为合理的产业布局。沿海一线要加快发展,充分发挥港口、中心城市、沿海交通大干线及对外开放优势,加强闽港澳台经贸合作,把握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的机遇,有效吸引台湾产业向我省转移集聚,推进产业向高端发展,扩大专业市场辐射范围,实现纵深推进,不断提升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综合竞争力。山区要发挥比较优势,不断强化沿海意识,充分利用高速路网及先进通讯网络,主动接受经济较发达地区的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加快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要结合当地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着力发展一批具有地方优势和特色的产业集群。要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增强集聚效应,引导企业向集群化方向发展,主动与沿海产业对接,缩小发展差距。

16、创新工作机制。创新领导机制。加强统一领导,建立厅际联席会议制度,打破区域、部门、行业的界限,加强沟通与协调,集聚各部门力量,形成发展合力。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不断强化责任意识、发展意识、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密切关注产业发展动态,主动协调解决发展中的新问题。创新激励机制。完善干部实绩考核评价标准,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着力营造想干事、能干事的良好社会氛围。创新协作机制。省直有关部门要围绕建立健全全省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发展一批对全省经济发展有较大带动作用的重点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对未来产业发展具有积极带动作用的新兴产业集群;各设区的市要围绕全

26 省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加快中心城市建设,强化产业配套,做大做强一批对当地经济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产业集群;各县(市)要主动与全省产业集群规划布局、中心城市发展相衔接,充分挖掘比较优势,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走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发展道路,增强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创新财政投入机制。产业集群应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吸引和鼓励社会各方面的投资。2010年前,省级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资金,支持产业集群发展。省科技三项费用应优先用于产业集群内能促进产业集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研究和开发,省产学研资金重点安排用于产业集群内产学研项目开发。

17、改善集聚条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以港口、铁路、高速公路、进出省公路通道建设为重点,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建设工业园区联接中心城市、海港、空港、铁路或高速公路的集疏运通道,建立工业园区内快速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加快“数字福建”建设,推进信息网络宽带化和高速互联,提高信息网络的综合服务能力。提高能源保障能力。积极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和布局,加快一批重要电源点的合理布点和建设,加快推进福建核电站项目前期工作。优先保证工业园区的输配电工程建设,省级工业园区用电经批准可实行省网直供,有条件的园区可自行建设或与电力部门合资建设11万千伏变电站。鼓励在蒸汽动力和供热需求大的工业园区集中建设热电联产装臵,凡热电比和总热效率符合国家规定要求的热电联产装臵,多余电量允许上网,电价由省物价部门给予合理确定。完善经济运行分析调度制度。确定一批重点企业、新增长点项目,实现滚动发展。建立省级能源储备制度,做好油、煤重要能源的储备,加大运输协调力度,确保重点企业、重点物资运输需求。落实省电力需求侧管理资金,出台《福建省电力需求侧管理实施办法》,加强负荷管理,建立可中断负荷补偿机制,利用价格杠杆,优化用电配臵。

27

18、构建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商品市场建设。引导和鼓励多元化投资,加快省重点产业集群专业市场的建设和升级改造,重点培育形成一批国际性、全国性的产品市场中心,合理发展相关卫星市场。鼓励和推进现有的批发市场向专业市场转变,加快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增强市场综合服务功能。加快现代物流平台建设。根据我省产业集群规划布局,围绕省重点产业集群建立区域性物流园区和物流配送中心,构建不同能级的现代物流圈。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发展第三方物流,加快物流人才培养,培育专业物流市场。推广采用与国际接轨的物流技术标准化体系,鼓励企业采用“联合采购、集中管理、统一配送、分散经营生产”的物流管理模式。打造高速、便捷、通畅的物流通道,推动海关、检验检疫、货代、港务等口岸系统与物流配送系统提供高效优质服务,提高通关速度与货物集散能力。加快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大力促进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发挥其在工业化中的倍增和催化作用,提升制造业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以企业信息化为重点,推进产业集群信息化建设。重点扶持技术创新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企业建立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中心、服务中心和产品检测检验中心,依法保护知识产权,促进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成果共享。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家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引导企业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联合,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长效机制。加快法律服务平台建设。建立法律服务机构,联络司法机关、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法制工作机构、公职律师、社会律师及企业法律顾问,组成强有力的法律事务顾问服务团,加强对产业集群和中小企业服务,为我省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法律环境。进一步完善企业法律顾问制度,推动企业设立法律顾问室,发挥企业法律顾问作用,参与企业重大决策,加强合同管理,积极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为企业生产经营做好法律服务。加快金融服务平台建设。整合区域金融资源,畅通各种融资渠道。建立银企会商制度,鼓励商业银行

28 创新培育产业集群的信贷品种和服务手段。推动建立银行与担保机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协作关系,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落实国家对担保公司的优惠政策。积极运用银团贷款、融资租赁、项目融资、财务顾问等多种业务方式,支持产业集群的项目建设。积极稳妥地发展典当业,鼓励其为中小企业服务。探索建立科技创新风险投资机制,在省重点产业集群建设孵化器,吸引各类风险资本,为科技含量较高、成长潜力较大、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中小企业提供综合服务。

19、健全中介服务体系。继续建立和完善资产评估、涉外律师、信息咨询、物业管理、仓储物流、报关报检等中介服务机构。筛选和鼓励一批服务意识强、服务水平高、管理运作规范的商业化中介机构及推动和引导一批公益性中介机构为产业集群服务,推动企业与中介机构的有机融合。积极推进以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为重点的创业类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坚持民间性、自律性原则,大力培育发展行业协会,以行业自律、反倾销诉讼、产业信息、技术交流、对外协作、招商引资、职工技能培训和营销联盟为重点,积极支持行业协会开展统计、培训、会展、招标、名牌认定、行业质量标准制定、价格协调和公信证明等工作。加快信息咨询服务建设,依托行业协会、同业公会或商会,培育和引进有实力的信息服务机构(ICP)和应用服务提供商(ASP),通过有形和无形的信息交流渠道,依法定期发布企业、产品、技术、市场等统计信息,建立起规范的市场信息引导机制。

20、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强化劳动保障。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健全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实行期权、股权激励人才,探索建立人才资本及科研成果有偿转移制度。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机制,进一步消除人才流动中的各种限制,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推广开放式、委托式研发,鼓励企业通过多种形式吸

29 引国际、国内优秀科研技术人才。促进人才创业,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积极推动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社区建设。逐步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和代理制,加强企业经营管理者培训,造就一支懂经营、善管理的企业家队伍。加强产业技术人才需求预测,完善适应全省产业集群发展的高等、中等职业教育体系、技术培训基地,调整学科结构,加强专业建设,加快培养生产、建设、服务一线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加强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的权益保障,强化劳动保障监察,规范企业用工和裁员行为,按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报酬。加快建设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健全各种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优化用工环境,做好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改善农民工进城就业环境,消除限制农民工就业的各项不合理规定与收费,促进就业服务组织、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之间多层次、跨地域的合作,切实加强农民工培训,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2l、注重人文环境建设。积极营造尊重企业、厚爱企业、支持企业、保护企业的和谐社会氛围,创造公平的法制环境。加强产业文化建设,培植诚信文化、协作文化、创新文化、人本文化。采取多种形式,扩大企业交流,加快信息、知识等转移扩散,促进产业融合。以企业征信为突破点,以强化约束监督、促进诚信经营为目标,将企业征信列入全省统一的社会征信体系,建立行业信用管理和服务制度,建立完善行业信用档案,开展服务联合征信和企业信用评估(评级),依法披露企业信用信息,加强企业信用自律,建立失信惩戒制度。

30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培育产业集群的路径选择

产业集群是指同一产业的企业以及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的企业在地理位臵上高度集中的经济现象。它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相关产品集中生产和协作配套在某一区域内的大量集聚。培育发展产业集群,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战略选择。石宗源同志在中国共产党贵州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欠发达、欠开发是目前我省的基本省情和经济社会发展最显著特征。欠发达是指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我省是全国唯一没有进入总体小康的省份,总体上仍比较落后,与全国的差距在不断拉大。欠开发是指目前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程度,我省的丰富的能源、矿产、生物、气候、旅游、文化、人力等资源尚未得到科学、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欠开发既是欠发达的症结之所在,又是实现历史性跨越的潜力之所在。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中,我们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积极引导和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发展壮大一批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积极培育对增加就业、活跃经济起基础作用的企业集群,提高重点产业及骨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市场占有率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推动工业布局聚集化,科学规划、突出特色,节约用地、有序推进,引导企业、资金、技术、人才等集聚发展,促进专业化生产、社会化协作和集约化发展,形成特色产业集群优势。”贵州作为欠发达欠开发的省份,必须举全省上下之力,集一切资源之优,推动各种生产要素向支柱产业、骨干企业和开发区集聚,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

31

一、培育产业集群的重要意义

培育产业集群实现我省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选择。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在1990年《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指出:“一个地区的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产业集群优势”。我省工业经济的充分发展,为产业集群的形成提供了难得的基础条件。培育产业集群不仅是延续贵州工业经济发展优势的关键所在,更是再造贵州未来竞争优势的强劲引擎和抢占区域经济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

培育产业集群是推动我省经济结构升级的必然要求。从目前情况看,我省不少地方产业集群内的小企业还没有自我升级的能力,很多产业集群还处于较低的层次,没有达到能够自我发展的水平,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产业集群内几乎没有研发机构,这样的产业集群早衰的几率很大。因此,政府应想办法帮助促进产业的升级,吸引技术含量高的企业,引导和协调科研机构与集群内企业的联系,以促进产业集群的升级。据统计,到2006年底,我省共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23家,其中,产值过亿元的企业有53家、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有7家。去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08.83亿元,同比增长17.27%;高新技术产品产值47.6亿余元,实现销售收入162.7亿余元。 而能够牵动整个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不多,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培育产业集群,不但有利于推动生产要素向大企业集中,降低大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孕育和催生能够带动整个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而且产业集群的极化效应也有利于造就区域经济中心,吸引各种要素向中心集中,形成特定的产业结构和区域特色。

培育产业集群是是推动我省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产业集群有积聚力量,会吸引区外的技术、资本和劳动等经济资源向产业集群集中,这将增强地区经济实力,提高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这一点在现实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产业集群对外资的吸引: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外

32 商投资的区域性都非常明显,产业集群政策能够降低外资进入的成本和风险,对地区吸引投资非常重要;而外商投资的地域和行业集中又能够有力地促进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甚至能培育新的产业集群,这将对地区经济增长有双重的促进作用。产业集群通过发挥集聚经济和竞争优势降低了产业集群的平均成本和产业集群中单个企业的平均成本,使产业集群所在区域无形资产提高,对其他地区的企业很有吸引力,能吸引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流入集群地区,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

从产业集群形成的内在机理和形成过程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看,对利益的最大追求是产业集群形成的根本动力。因此,在西方发达国家产业集群形成过程中,市场是主导,政府仅仅为其提供相应的基础设施和服务等。西方将产业集群培育的路径归结为两条:市场路径与成本路径。市场路径是“市场扩张——生产专业化/产品细分——外部经济加强—厂商集聚——市场扩张”的循环累积效应,最终导致较大规模的产业集群形成。成本路径是“企业集聚——专业化分工/区域经济外部性增强——企业成本降低——企业集聚”的循环累积效应,最终导致较大规模的产业集群形成。这两种路径都强调市场在产业集群培育中的关键性作用。

二、发展和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的路径选择

(一)转变招商观念,强化产业集群意识。在招商过程中要以建设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为目标,本着部门招商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原则,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拓宽招商渠道,充分发挥社会各类中介组织机构的力量,推介以商招商、代理招商、中介网络招商等多种方式,开展由单个项目招商向产业集群招商、单元招商转变,并由单纯的工业招商向其它行业拓展。同时,地方政府应制定有利政策激励产业的进入,利用集群的自发性引导产业集群的产生,从而快速形成产业聚集的———“洼地。

33

(二)培育壮大现有的产业集群。目前我省已初步形成了以新型电子元器件、汽车电子产品等为主的电子产业集群;以航空液压件、精密光学仪器等为重点的光机电一体化产业集群;以纳米氧化锌、聚合物复合材料等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集群;以修文扎佐医药园、清镇医药园为重点,以贵州益佰药业、神奇药业等一批骨干制药企业为代表的中药、民族药现代化产业集群等。 其中,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导产业,据统计,这三大主导产业实现的产值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总值的97.3%以上。 按照产业链必须要长、产品技术更新快且升级空间大,具有资源禀赋优势或现实产业基础良好和国际市场空间大的原则,确定选择列入重点培育的大产业区(工业园区),通过培育区域主导产业、龙头企业,促进市场优势与商业优势相结合,积极引进境外企业,采取合资合作的方式,加快大产业区的产业升级和产业组织优化。同时,要加速推进大产业区的物流配送、产品技术研发和专业人才培训中心的功能建设,形成人流、物流、资金流的集聚,为企业发展、产业壮大创造条件,促成更大规模的产业集群的发生。

(三)提升工业园区,推进产业集聚。工业园区是加快工业化进程的有效载体,是实现产业集聚、培育产业特色、强化生产要素集约利用的重要平台,依托工业园区产业基础好、实力强等优势,发挥工业园区的产业龙头带动作用,吸引企业借助园区形成产业集群。土地存量少、发展空间受到制约,是各地园区发展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加大土地盘整力度,把园区每一块土地都充分利用起来,既能拓展园区发展空间,又能使园区有限的区域空间创造最大的产能。此外,一个较为有效的途径是发挥园区辐射带动作用,吸引产业相近、产品关联、优势互补的工业企业在园区周边发展。这些企业虽然不能享受园区的相关政策,但可以借助园区形成产业集群,并与园区成为一体,有利于降低企业营运成本和政府服务成本,也有

34 利于集约使用土地和集中治理污染。据悉,目前我省高新技术产业以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贵州航天高科技工业园和贵阳、遵义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化基地等园区和基地为依托,初步形成了以贵阳、遵义、安顺三个中心城市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目前,这三大高新技术产业群实现了90%以上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集中了90%以上产值过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或大中型企业集团。 同时要积极发展中小企业,推动中小企业的专业化集聚。引导布局分散的中小企业加速集中到统一规划的产业园区内,优化企业之间的生产协作,促进企业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快生产要素的集聚和资源的优化配臵,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加快专业化产业园区建设,专业化产业园区是促进企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载体,不但要加快建设一批有一定规模基础的专业化特色园区,还要围绕不同的产业链做大规模,提升专业化竞争力。加强专业市场建设,强化专业市场与产业配套,通过市场建设加快产业的集中,同时为产业发展提供稳定的市场空间。

(四)发挥企业辐射功能,培育产业集群的核心。重点企业是产业积聚和产业集群“领头羊”,是培育产业集群的核心。必须发挥“鲶鱼效应”,突破依靠自身积累缓慢增长的依赖性,坚定不移地走“招商强省”之路,特别要在吸引大项目、大企业、大财团上下功夫。进一步扶持现有规模企业切实做大做强,营造企业规模优势、产品品牌优势、资本经营优势,将其培植为有支撑、辐射、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依靠龙头企业强大的集聚式发展,围绕龙头企业加强产业配套建设,鼓励重点企业不断将一些配套件及特定的生产工艺分离出来,采用多种方式对其上下游配套企业进行重组、改造,逐步衍生和吸引更多关联企业、配套企业和中小企业,不断吸引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集聚。

总之,我省要围绕产业核心竞争力、产业链、上下游衔接的关键性问题,通过改善环境、政策扶持、招商引资等办法,积极推动壮大产业集群,努

35 力促进贵州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

中共金华市委、金华市人民政府

关于培育产业集群 提升工业经济竞争力的

若 干 意 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快我市工业经济发展,努力打造上海经济区南翼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根据我市"发展城市群、共建大金华"的战略部署,现就培育产业集群、提升工业经济竞争力提出如下意见。

一、统一认识,进一步增强工业强市的发展理念

1、工业是我市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是财政和居民收入的重要来源,是实现“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带动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增加就业的重要渠道。全市上下必须牢固树立工业强市的发展理念,坚持合力兴工不动摇,进一步提升工业经济的竞争能力,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

2、培育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升我市产业竞争力乃至区域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和重大战略性举措。从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把培育产业集群作为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战略性任务,摆上全市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日程,抓紧抓实抓好。

二、培育产业集群、提升工业经济竞争力的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3、总体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发展城市群、共建大金华”战略主线,以产业规划为龙头,空间集聚为基础,产业联系为核心,科技创新为动力,服务体系建设为保障,大力实施“五大工程”,加快“一基地两中心五大产业区”建设,为增强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建设浙江中西部中心城市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36

4、主要目标:紧紧围绕汽车摩托车及零部件生产、小商品制造、五金机械、医药化工、电子信息、食品加工、新型建材等特色主导产业,经过五年左右的培育,努力建成一批企业高度集聚、专业化分工明确、产业联系紧密、服务体系健全、区域品牌效应明显、特色和竞争优势不断增强的产业集群和新型工业体系。

——产业集群不断壮大。力争到2010年实现“两千双百”目标,即特色主导产业的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突破两千亿大关,培育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产业集群100个,10亿元以上产业集群50个,100亿元以上产业集群10个;按产业分工70%以上规模企业向工业区集聚。

——工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力争到“十一五”期末,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突破千亿元大关,争取在2005年基础上翻一番,年均增长14%以上;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3000亿元,年均增长18%,市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600亿元,年均增长19%。

——产业外向度不断提升。“十一五”期间,有更多的企业融入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的生产、经营链,重点行业的外贸依存度明显提高,国际跨国公司和国内大企业对我市工业性投资明显增加,工业企业吸纳生产要素的能力明显增强。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十一五”期间,实施市级以上重点技改项目和技术创新项目年均200个以上、工业性投资年均200亿元以上;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壮大,主要行业骨干企业的技术装备和工艺设计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较为完善,大中型企业基本实现信息化,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行业龙头企业、市场竞争力强的名牌产品和特色产品优势更加明显,重点行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有较大幅度提高;到“十一五”期末,力争工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在全省平均水平以上。

37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高。人力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人才对工业经济发展的保障和促进作用充分显现;工业对自然资源、能源综合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争取逐年下降,工业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符合生态型循环经济的要求。

三、大力实施“产业配套工程”,促进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生产体系的形成

5、大力扶持龙头优势企业。积极引导优质资产向产业集群中的龙头企业和规模优势企业集中。通过兼并、收购、联合、重组、上市等方式,培育一批规模化、集约化、国际化经营的,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龙头企业。进一步加大对重点扶持优势工业企业的扶持力度,市区重点扶持优势工业企业所得税的扶持政策以企业实际地方财政贡献率和社会贡献率为主要考核指标,企业发展目标为辅助指标,根据考核结果,优奖劣汰,实行动态管理。对产业集群化发展带动作用明显的行业龙头优势企业,要给予更大的扶持。

6、鼓励企业走集群式发展道路。积极引导企业延伸产业链,带动一批配套项目。市区对重点培育的产业集群或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新兴产业集群链条上的龙头优势企业,对关联性大、带动性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汽摩配、医药、工量具特色产业的企业,年销售收入首次达到3亿元、5亿元、10亿元、20亿元、30亿元各档次的,可分别给予30万元、50万元、80万元、100万元、15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7、大力培育初创特色企业。初创规模以上特色企业,在培育期三年中,参照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政策,当年上缴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全部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方式予以扶持,第二年和第三年按50%比例予以扶持,扶持资金用于企业发展生产和技术改造。市区设立1亿元的小企业专项贷款资金,优先推荐特色产业小企业贷款,切实解决初创小企业融资、担保等难题。

38 小企业租用标准厂房继续实行租金补助政策。

8、加快企业上市融资步伐。鼓励各类符合条件的企业以发行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筹集资金。企业上市公开发行后,募集资金在市区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给予一次性奖励100万元;对企业上市募集资金的投资计划项目,优先准予立项并按拟所需土地优先安排指标。由于历史原因,股份公司组建过程中因资金重组涉及的土地、房产、车船等资产的变更,在办理过户手续时,按最低标准收取相关费用。

四、大力实施“空间拓展工程”,为培育产业集群提供有效的发展平台

9、鼓励企业按产业布局向工业区集聚。鼓励城市规划区内的工业企业通过搬迁、扩建、技改等方式按产业布局进入工业区,城区搬迁企业的土地出让净收益安排一定比例资金用于搬迁企业实施技改项目。工业区内工业用地固定资产投资强度超出省有关规定20%以上的,经有关部门认定,按原用地合同价格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

10、积极拓宽产业集群发展平台。结合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认真抓好中心镇工业功能区建设,加快黄土丘陵综合开发试点步伐,积极调整用地方向和用地结构,为产业发展拓展新的空间。积极探索和创新农村集体土地管理使用机制,允许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建造标准厂房或直接出让、出租,兴办工商企业。

11、保障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用地。每年新增非农建设用地重点保证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项目的需要,积极向上争取重点项目和专项用地指标,优先满足对培育产业集群有重大影响的工业性投资和招商引资项目的用地需求。鼓励企业盘活存量资产和土地,在规划许可和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鼓励企业通过新增技改投入,按规定对原厂房改造加层,免收厂房改造加层部分土地出让金和配套费;鼓励企业利用存量土地改扩建厂房,各县(市、

39 区)可制定政策给予适当资助。

五、大力实施“市场接轨工程”,进一步发挥市场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

12、加大对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永康中国科技五金城等商品交易市场的支持力度。发达的市场体系是我市独特的资源性优势,要强化规划,完善配套,创新功能,进一步提高市场对产业集群发展的带动能力,同时又以强大的产业集群支撑商品交易市场的繁荣,实现产业集群与商品交易市场相互支撑、共同发展。

13、积极做好产业互动、产业联动发展文章。积极鼓励和引导商业资本和民间资金投资工业,要充分利用市域内资源优势,积极做好承接产业转移文章,促进市场与制造业的良性互动发展。各县(市、区)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到义乌、永康设摊参展,进一步提高会展经济效益。继续积极鼓励发展来料加工业,对来料加工经纪人,在本地扩散来料加工业务大的要给予奖励。

14、加快交通接轨步伐,进一步用足用好市域内设施。接轨市场,交通先行。进一步加快市区、义乌、永康与周边县(市)的快速通道建设,促进城市群资源优化配臵。认真编制并实施好物流规划,充分发挥现有公共保税仓库作用,用足用好市域内设施与资源。由市发改委、交通局会同有关部门及县(市、区)制定具体的方案,经批准后组织实施。

40

欠发达地区如何培育和提升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是浙江经济的一个重要特色,也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近几年,产业集群在欠发达地区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总体还处于初始阶段。如何推进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不断增强产业集群竞争力,是摆在欠发达地区面前的战略问题和现实课题。

江山竹木加工产业具有明显的集群特征

一是空间上的集聚性。2006年江山市有竹木加工企业1000多家,实现产值28.5亿元,从业人员3万多人,年木材吞吐量近150万立方米,80%的企业集聚在浙江省竹木加工专业区内。二是生产上的专业性。企业围绕杉、松、竹资源的加工利用,形成了相对闭合、完善的产业链,主导产品有细木工板、松木建筑模板、竹胶板、指接板、木门、家具特别是高档家具等。三是协作上的关联性。各经济主体占据产业链不同环节,成为分工竞合的共同体,形成交易商购销资源——锯板厂等粗加工企业提供初级产品——板材企业生产中间产品——家具、木门企业生产终端消费产品的协作体系,并建立了行业协会、木门分会。

产业集群是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发动机”

产业集群作为创新的产业发展模式,主要有4大优势:一是低成本优势。产业链分工精细,每个厂商甚至只负责一道工序,辅助环节不断被分离,使生产成本降低。二是创新优势。企业的知识、技术创新容易传播,有利于企业间相互模仿和创新。三是竞争合作优势。大批关联企业集聚在一个区域,有利于形成“你追我赶”的竞争机制,建立密切协作关系。四是区位品牌优势。能够形成独一无二的集群品牌,促进人才、技术、信息和项目集聚。集群内企业可借助集群品牌不断扩大影响,开拓市场。

41 产业集群以特有的群体竞争优势和集聚发展的规模效应,使产业集中化、网络化和植根化,是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动力。

1.有利于增强企业、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产业集群的网络化优势能把各个企业、机构联成一个有效网络,集聚各种人才、信息,形成整体规模效应,避免单个企业规模偏小、实力不足、竞争力不强问题。如2000年以前江山竹木加工产业影响范围小,而到2006年已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原木交易集散中心,浙江省四大主要竹木加工生产基地之一,浙江省最大的细木工板、松木建筑模板和实木门生产基地。其快速做大的重要原因,就是通过集群化发展战略,集群起到了“孵化器”作用,不断促进新企业的衍生,迅速提升产业整体规模和竞争力。

2.有利于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产业集群有利于推动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形成区域创新能力,不断推进技术创新、产品更新,克服产业过早衰退。近年来江山竹木加工产品如细木工板、竹胶板市场竞争激烈,利润逐年下降。但集群内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与科研机构合作,不断开发出指接板、庭院木制品、木门、套房家具等新产品,产业链逐步拉长,呈现出蓬勃活力。

3.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区域经济综合实力。产业集群不仅有利于单个企业、产业提高竞争力,而且可通过群体集聚实现“乘数效应”,增强区域经济关联度,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江山市近年深入推进集群发展战略,着力培育竹木加工、消防器材、新型电光源、机电、纺织服装、绿色食品等六大特色产业集群,改变了一直来以高能耗、重污染的水泥、化工为主打产品的局面,有效优化了工业经济结构。2006年六大特色产业实现总产值75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50.5%,县域综合实力也从2000年的全国第565位进位到2005年的第225位。

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升级面临多重制约

42 1.“单一型”集群,整体规模不大。产业集群的发展与区域经济状况相辅相成。区域经济强则产业强,区域经济弱则产业弱。发达地区往往通过多个产业集群的共同作用,实现互动升级。而欠发达地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相对缓慢,市场化、开放化程度相对较低,集群数量比较单一,集群规模偏小,相互联系少,仍在“单一”、“孤独”地发展。

2.“内源型”集群,集聚能力不强。受区位条件的影响,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的形成往往是内源型的,接受外部经济辐射、要素转移的机会少;而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形成往往是外源型的,接受外部经济辐射、要素转移的机会多。如嘉善木业在发展过程中,先后引进了“中兴木业”、“金蝶”、“台升”等国外、境外资本,对产业升级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反观江山竹木加工产业,集群发展的人才、资金以及企业派生主要依赖于本地网络,封闭运行特征明显。

3.“草根型”集群,创新欲望不强。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多从“草根经济”、“自发经济”发展而来,经营主体素质不高,普遍缺乏一种学习的意识、创新的氛围和升级的激情。企业间依赖于低成本相互模仿,带动力强、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尚未形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集群占多数,产品档次、技术含量低,处于价值链低端,集群文化、品牌建设滞后。

4.“政府推动型”集群,内生动力不足。欠发达地区市场经济发育程度相对较低,单独依靠市场和企业自发力量难以形成足够的产业集聚,政府在集群成长初期往往起了巨大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资源配臵效率偏低、企业依赖性强、自我发展能力弱的问题。在当前国家宏观政策趋紧的背景下,集群在破解用地难、企业贷款难、人才引进难、用工难等要素制约上办法不多。在集群不断壮大的背景下,加强中介组织建设、提高自主创新水平、克服结构雷同和恶性竞争的能力不强,直接影响集群生存和发展。

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升级的途径和对策

43 1.现实之路:发展循环经济,提升可持续发展力。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大部分以制造业为主,高投入、低产出的问题比较突出,如果继续走传统工业化道路,必将陷入严重的资源、能源和环境瓶颈制约,妨碍集群的生存与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优化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推进分工协作,提高集群内经济要素配臵效率。欠发达地区要树立循环经济理念,以企业、园区、产业三个层面为重点,着力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推进集群可持续发展。江山竹木加工产业针对制约循环经济形成的瓶颈因素,致力打通节点,引进缺环企业和产品,构筑产业链回路,仅竹木边角废料综合利用企业就达近百家,实现了对原材料的100%消化利用和“零废弃物”排放,对推进集群内部分工细化,增强集群可持续发展能力起到了显著作用。

2.引领之路:构筑创新体系,提升核心竞争力。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有利于推动区域内新技术、新知识的产生、流动和转化,加快推动产业集群升级和裂变。一是要大力营造创新氛围。要强化政府引导、组织和推动作用,以活动为载体,增强企业创新意识,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江山市以举办“2006中国(江山)木业科技洽谈会”为载体,成功促成了一批木业科技项目落户,一批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姻,一批产业技术难题破解。有30多家企业与9家高校科研院所签订科技项目17个,集群创新意识得到显著增强。二是要搭建技术创新平台。按照政府推动、企业运作、结构开放、功能多样的要求,积极搭建行业共性技术研究平台等科技创新孵化器,开展共性技术或重大项目攻关,为集群升级提供技术支撑。三是要完善区域创新服务体系。要构筑集群创新的内部组织网络,加快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推动企业、政府、行业协会等合力推进技术创新。要强化技术创新外部支撑网络,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强集群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国家级行业协会的交流对接。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产业领导小组的协调职能和金融、中介机构的支撑作用,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服务。

44 3.必由之路:打造区域品牌,提升对外影响力。区域品牌从地理角度对集群进行划分,是集群的整体“名片”,比企业品牌、个体品牌更有利于集群竞争力增长。打造区域品牌有利于提高集群知名度和美誉度,彰显集群的特色魅力,是推进集群升级的重要途径。欠发达地区政府要制定中长期的品牌发展规划,明确定位,提升内涵,致力打造独树一臶的品牌特色,逐步形成全国性乃至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品牌。要整合集群内有效资源,合力打造区域品牌,实现共建共享共保。职能部门或产业协会要承担品牌建设、维护和推广职能,加强保障体系建设。要明确企业的社会责任,把打造企业个体品牌与区域品牌有机结合,尊重品牌,维护品牌,防止品牌丢失。要以“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形式,形成多层次、高效率的集群品牌传播网络,扩大品牌影响。要引导集群内企业提高品牌运作能力,通过品牌输出扩大规模,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4.无形之路:培育集群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实质也是文化的渗入、融合、塑造和升华的过程。文化是联结企业集群内各组织的无形纽带,培育集群文化是产业集群实现向高端发展和提升的重要内容。推进区域文化和集群文化的融合。对欠发达地区政府来讲,重点要以地方特色文化为基础,结合集群内在特征,逐步培育开放型、学习型、创新型的集群文化,促进特色人文精神与集群升级相融合。大力培育产业文化。欠发达地区要不断增加产业文化的特色内涵,实现从加工向设计转变,从卖产品向卖文化转变,从纯物质生产向非物质生产转变。如安吉县打造中国一流、世界领先的竹子专业博物馆,建设了历史厅、资源栽培厅、文学艺术厅、工艺集萃厅、国际陈列厅等八个展厅,通过弘扬传播竹文化,对推动集群升级起到很大作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和集群文化是点与面的关系,对塑造企业形象、增强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要以创新、学习、诚信、守法为主要内容,引导企业加强文化建

45 设。

5.关键之路:集聚人力资本,提升人才支撑力。企业家精神是产业集群的灵魂。欠发达地区要通过经常性的教育培训、参观交流、企业家协会建设等手段,着力提高经济主体科学文化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培养视野开阔、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善于思考、团结协作的企业家团队。江山竹木加工产业大力实施业主培训工程,用3年时间系统开展业主和管理层学历培训、专业证书培训,提高业主和管理层的专业技术知识水平。专业人才队伍是产业集群优化升级的重要人力资源。要强化产业工人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打造一支过硬的专业人才队伍。江山竹木加工产业积极开展产业工人培训,使80%以上的从业人员都经过技能培训,系统提升了一线工人的操作技能。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是产业集群升级的重要条件。欠发达地区要实施人才发展战略,营造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创造激发人才发挥作用的机制、环境和条件,为各类人才提供发展空间。要改善集群内企业的人才环境,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改变家长式管理和任人唯亲的问题,建立开放的用人制度。

46

县域如何培育发展产业集群

———邵东县打火机产业集群调查

产业集群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正成为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为了探寻我省培育发展县域产业集群的路径,省政府经济研究信息中心、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最近联合对邵东县打火机产业集群进行了专题调研。我们发现,邵东县通过发展打火机这一特色产业集群,为县域经济腾飞开拓了一条新路,但如何克服产业集群培育过程中所面临的制约因素,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邵东县的案例颇具借鉴意义。

存在的制约因素

1、产业集群发育程度低。我省县域经济中产业集群的培育仍处于初级阶段。主要表现在:集群内部产业链不完整,链条短,上下游企业和外围配套企业衔接不紧密;合作氛围不浓,竞争无序,知识共享和相互学习的机制不健全;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较弱,企业自主创新积极性不高,研发投入少,企业治理结构落后、管理人才缺乏。如邵东县打火机集群内的企业大多是一体化生产经营,企业间经济技术协作较少。今年邵东县打火机企业仅一次性生产模具投资共计就达500万元,由于企业重复购买,投入成本较大,如果模具实现共用,仅此一项就可节省投资200多万元。

2、服务体系不够健全。我省大多数县市发展产业集群,往往只注重发展核心产业本身,金融、研发、营销、物流、广告等外围服务业发展滞后,行业协会不发达,缺乏培养专用性人才的教育机构和培训体系。我们在调研中发现,邵东打火机企业绝大多数都感到配套服务和环境较差,发展受到制约。例如,邵东县货物托运站长期由少数人控制,竞争不充分,致使

47 企业成本较高;开拓市场也主要靠自产自销,缺乏相关服务公司。

3、企业融资相当困难。县域产业集群的成员主要是中小企业,大多资产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银行不愿对其开展资金融通业务,民营银行成长又不能跟上发展的需要,导致企业融资困难。邵东县存款余额70亿元,在全省排第3位,但存贷差高达80%左右,大量资金外流。

4、政府职能转变有待进一步加快。据邵东县多个打火机企业反映,部分政府执法部门为了自身利益,对企业进行过度执法、索拿卡要现象时有发生,企业非生产性成本过高,致使一些企业家被迫迁移发展。同时,政府少数职能部门服务意识差,有的企业老板觉得压力较大,甚至认为中小企业是弱势群体,对未来发展信心不足。这种情况,在经济欠发达县市表现尤为突出,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对策建议

结合邵东县的案例和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今后我省要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把培育发展产业集群作为重要着力点,坚持政府引导,倡导分工协作,强化创新能力,完善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环境,形成发展合力。

1、坚持科学规划,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一是要做好规划。根据县域企业经营模式和产业发展态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制定具有一定前瞻性、可操作性和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规划。二是要出台优惠措施,在布局规划、土地使用、税费减免、信贷支持、资金引导等方面进行倾斜支持。三是要提高外向度。当前,要抓住沿海产业内移和中央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重大机遇,转变招商理念,围绕产业集群建设,对产业优势进行整合,开展产业选商,有意识地引导产业集聚,并以产业集聚优势吸引配套行业的加盟。同时,要抓住国家支持口岸建设和出口加工基地的政策机遇,加快出口基础设施建设,为产品出口创造条件,以出

48 口带动县域产业特别是传统产业集群的发展。

2、壮大产业集群规模,加强群内企业的分工与协作。对已经基本成形的产业集群,要促使其向规模化、专门化、协作化方向发展。一要扩大产业集群规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生产要素向产业链聚集,增强区域产业自身实力和辐射强度,实现规模经济。二要突出地域特色,走具有竞争优势的本地特色产业之路。三要实行专业化分工与合作,拉长产业链条。努力形成分工协作网络,即以少数大企业为主导、大量中小企业配套协作、产业链专业分工为基础的分工组织网络,提高合作效率,通过聚集经济与乘数效应带动县域内相关产业的发展。

3、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推动产业集群升级。一是加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集群由传统型向创新型转变。努力构建公共研发平台和特色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平台,加大政府对通用技术的开发投入,通过建立重点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基金,运用财政贴息、税收返还等政策手段,引导产业集群的核心企业逐步增加研究开发投入,加快产品的升级换代。有的放矢地组织一批产业共性技术产学研联合攻关项目,促进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产业集群建立产学研联合体。二是实施品牌战略,以品牌力量引领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鼓励龙头企业积极培育名牌产品,鼓励集群内企业积极培育县域产品综合品牌,积极采用国家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促进企业联合协作,实现资源共享,打造一批具有产业特色的县市和乡镇,共创县域品牌,提高县域品牌竞争能力。

4、扶持中介机构,完善产业集群服务体系。中介服务机构是产业集群的重要支撑力量。今后,应进一步强化中介机构的功能,把某些服务功能从行政职能中剥离出来,使中介机构尽快与政府脱钩,最终实现按市场机制运作;支持建立专业化的培训机构、生产力促进中心、创新中心、开发中心、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组织;及早制定专门支持中小企业集群的法

49 规,为中介组织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引导差异化竞争,增强中介机构在产业集群中的功能。

5、建立信用担保机构,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担保难、抵押难问题,关键是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转嫁、降低一部分银行的风险,提高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可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按照《公司法》的要求,从财政、国有资产划拨、企业法人、银行、社会等多种渠道筹集担保资金,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担保公司,鼓励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积极介入产业集群发展;鼓励民营商业性担保机构和企业间互助性担保机构的发展;支持建立产业集群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公司,积极引导资金流向产业集群。

6、开展效能建设,推进行政提速。一方面,应搞好重点整治,对社会反映强烈、扰乱发展环境的人和事要坚决查处;另一方面,要建立长效机制,健全完善各县市行政服务中心、国库集中收付中心、综合招投标中心和经济发展环境投诉中心,在全省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政府机关运行机制,为县域产业集群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7、集聚社会资本,营造县域产业集群发展的文化氛围。一是加强知识与理念的传递。平等、自由、宽松的工作环境和开放的信息交流环境有利于新思想、新技术在区域内的传播、学习。相互信任和开放的心态,使得人们之间交流和互动频繁,加快了新思想、信息和创新扩散的速度。二是加快建立社会诚信系统,引导信任型文化的良性演化,营造自由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为产业集群的形成提供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发展空间。三是营造开放型关系网络,强化本地网络建设,同时充分利用集群外的关系资本。

50

关于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大力培植产业集群加快工业经济发展

关于加快荔波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产业集群地区经济发展

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若干意见

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若干意见

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若干意见

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若干意见

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若干意见

浙江省产业集群调研报告

关于培育产业集群加快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培育产业集群加快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