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工作汇报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考核工作汇报(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05 06:59:56 来源:工作汇报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余心声:论环境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生命线

前不久,省委十届五次全会专题研究部署了大力推进我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问题,强调环境对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极端重要性,指出“环境是发展的生命线”、“营造良好环境是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核心”,要在思想上放心、放胆,政策上放宽、放活,工作上放手、放开,大力营造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

这是省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在准确把握我省基本省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判断,是对省第十次党代会确立的“环境立省”战略的具体落实,是站在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高度,对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提出的明确要求。

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全会精神上来,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肩负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当今,区域经济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发展环境的竞争。发展环境,已成为影响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栽下梧桐树,引得凤来栖”。市场经济是开放的,生产要素是流动的。哪里发展环境好,“梧桐树”长势喜人,哪里就对各种资源吸引力强,就能聚集更多资本、技术、人才,就会持续“有凤来仪”,迎来“百鸟争鸣”。

可以说,市场对资源配置起着基础性作用,环境则起着催化剂作用。环境越好,发展越快;反之,则越慢。从这个意义上讲,环境决定发展;环境既是竞争力,也是生产力。

只有明媚的阳光才能哺育争奇斗艳的百花,只有宽松的氛围才能催生卓尔不群的思想。同样,只有良好的发展环境,才能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在贵州高原涌流,让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迸发出勃勃的活力。

发展环境,是影响发展的各种物质条件和人文社会因素的总和,包括硬环境与软环境。

硬环境,是区位、是交通、是能源、是资源、是生态„„是影响发展的一切外部物质条件;软环境,是政策、是服务、是效率、是公正、是秩序„„是影响发展的所有人文社会因素。

硬环境与软环境,本身也同为发展的内容。硬环境是发展的基础,软环境是发展的关键。当硬环境建设达到一定程度后,软环境之优劣,就会对经济发展进程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同样的硬环境,匹配不同的软环境,综合环境质量便相迥异。谁能营造更好的软环境,谁的硬环境就能加快改善,优势就能得到更充分发挥。软环境不尽如人意,硬环境建设就会受到拖累,硬环境优势就会被打折扣。

在硬环境还不很完善的情况下,软环境尤显重要。硬件不足软件补。我们在以后来居上的态势,超常规地改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硬环境的同时,更应重视软环境建设。

实践一再证明,公有制经济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关系国家安全,非公有制经济关系民众生计、关系和谐社会的建立,是发展的生力军。二者比翼齐飞、双轮驱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就势不可挡、一路笑傲。

放眼神州,一个普遍现象是:举凡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前列、人民生活相对富裕的地区,几乎都是非公有制经济比较活跃、非公有制经济占当地生产总值比重较高的地区。

毋庸置疑,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对我省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没有非公有制经济的大发展,就没有全省经济的大发展;不做大做强非公有制经济,就难以做大做强全省经济;只有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才能加快全省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

与公有制经济相比,非公有制经济更离不开良好的发展环境。非公有制经济实际上就是一种环境经济、政策经济,兴衰皆在于环境。环境对非公有制经济,就像阳光对生命体一样宝贵。

扎扎实实改善环境、提升竞争力,从而赢得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先机,上海、深圳、苏州„„中国经济版图上一颗颗璀璨明珠,莫不因此放射夺目光芒。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老干妈”。一瓶小小贵州辣椒酱的辉煌,折射出我省非公有制经济由小逐渐变大、由弱逐渐走强的历程。

这一历程,与我省各级党委、政府一直以来营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良好环境的努力密不可分,也更印证了进一步营造良好环境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从上世纪80年代,时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倡导创建“安顺多种经济成分共生繁荣试验区”,率先大胆探索我省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之路,到90年代省委、省政府推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五不限”政策;从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做大做强我省经济的突破口”,到省委十届五次全会出台大力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从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到“生态立省”战略,进而提升为“环境立省”战略,我省对非公有制经济及其发展环境的认识不断深化,思路更为清晰,措施日益有力。

——改善硬环境

我省紧抓各种机遇,强力推进以交通、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建设跨越发展,水利建设高歌猛进。随着以贵阳为中心,连接全省各市(州、地)、周边省会城市和全国主要经济区的快速通道加快形成,我省将再次成为我国西南地区陆路交通枢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硬环境将得到根本改善。

——优化软环境

全省上下加强行风政风建设、出台优惠政策、改善法制环境、提高服务质量,成效明显。“多彩贵州”系列文化活动及“四在农家”、“整脏治乱”、“满意在贵州”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开展,使贵州的文化影响力和文明程度不断提升,“多彩贵州”、“生态贵州”、“信用贵州”„„日渐成为人们对贵州的新认知。

“有一点阳光就会灿烂,有一点土壤就会发芽”。发展环境的逐步改善,造就了老干妈、神奇、百灵、益佰、同济堂、华城科技等一大批在海内外有影响的非公有制企业。占到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2%的非公有制企业,作为我省竞争性行业主力军,壮大了全省经济总量,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成为推动贵州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的重要力量。

营造环境,我们已经尝到“甜头”。

纵比的成绩,不能遮蔽我省与全国其他省份,特别是与发达省份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上的差距。

2008年,我省非公有制经济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2.4%,而云南为38.5%,陕西为47%,四川为51.3%,江西为53%,湖南为56%,重庆为57%,全国平均为65%,沿海发达省份则普遍在80%以上。

数据的对比,引人深省,催人奋进,昭示我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营造,尚大有可为,须奋力而为。我省深处内陆,山岭纵横,过去长时间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经济发展滞后,财力薄弱,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欠账不少。硬环境建设任重道远。

软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尤显突出。主要表现为:

有的职能部门存在“疑私、防私、怕私”的思想倾向,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冷淡消极、瞻前顾后,“设高门槛”、“装玻璃门”。

有的职能部门执法观念陈旧,“官”、“管”意识严重,在如何管住、卡住上办法多,在呵护、扶持上用心少,在用好用活用足国家政策上措施欠缺。

有的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缺乏责任心、主动性,衙门习气十足,仍存在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推诿、塞责等现象。

有的不讲诚信,只“承诺”不“践诺”,说了就算做了,引进来了就算交差,个别的甚至“开门招商、关门诈商”,令投资者心寒。

有的为政不廉,徇私枉法,把公权当特权,把企业当“唐僧肉”,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

„„

上述现象虽属少数,但如同带刺的篱笆墙,隔离了党委、政府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联系,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损害了地方信誉,给发展环境造成道道硬伤。

各级党委、政府倘不下硬功夫实现软环境大改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美好愿景就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这,绝非危言耸听!

营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思想要先行。思想认识上种种障碍的破除,将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注入源源动能。

我们需要牢固树立发展至上的理念。在“抓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就是抓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抓环境就是抓吸引力、竞争力和生产力”等认识上,应形成高度一致。

我们需要牢固树立平等相待的理念。非歧视待遇原则是市场经济的一条基本原则。以平等的眼光看待非公有制经

济,以平等的条件给予非公有制经济,用法律、政策上的平等保护形成经济上的平等竞争,各种所有制经济就能和谐共生、相互促进。

我们需要牢固树立悉心服务的理念。要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标,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寓管理于服务中,在服务中加强管理。对非公有制企业,多支持少干预,多指导少指责,多服务少设卡,多协调少掣肘。

我们还需要牢固树立不拘一格的理念。提倡开动脑筋做加法,反对思想僵化做减法。只要是法律、法规无禁止性规定的事情,就要鼓励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良好的发展环境,包括公正的法治环境、宽松的政策环境、规范的市场环境、良好的舆论环境。发展环境的营造,重在多管齐下、综合推进。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没有安全、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难掀全民创业之潮。必须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废、改、立,完善法律体系;必须转变政府职能,规范行政执法,减少行政干预,严格收费纪律,严控各类检查,严禁“吃拿卡要”;必须重拳打击扰乱市场经济秩序、阻挠企业生产经营的违法犯罪行为。

政策环境是优化发展环境的前提,政策不优,环境难优;政策不活,经济难活;政策有多开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就会有多顺畅。我们要按照用好用活用足国家政策的要求,抓紧出台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不断消除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

一、开放、竞争、有序是市场环境的基本要求。要对各种所有制经济一视同仁,打破非公有制经济长期在国企和外资夹缝中艰难生存的格局,取消歧视性限制规定,破除地区分割和行业壁垒,凡是对外资的优惠政策、对国企的扶持措施,都适用于非公有制经济,以保障非公有制企业作为平等市场主体的地位。

舆论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必须大力宣传省委、省政府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激励政策,宣传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的贡献,使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消顾虑、强信心,理直气壮创造财富,使全社会形成重商、亲商、爱商、惠商、护商的氛围,形成时时、处处、人人都关心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

境由心造,事在人为。营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要有硬举措、敢于动真格,确保思想认识、领导力量、工作责任、政策措施、纪律约束“五到位”。

认识的高度决定工作的力度。只有思想认识到位,才能不断形成改善发展环境的新思路、开辟新空间,出实招、见实效。

抓环境建设,领导是关键。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和各部门主要负责人是本地、本部门环境建设的第一责任人,要敢于、善于与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交朋友,为他们排忧解难,亲自过问、迅速处理重要投诉,决不推诿。

环境建设涉及面广,相关部门需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形成各级党政领导抓、纪检监察部门查、企业和群众评、新闻媒体等监督的工作机制。要明确责任机构、责任人,使环境建设工作事事有人管、件件能落实。要把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重要依据,使环境建设成为各级党政机关和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环境建设的好政策一经制定,就要坚决执行。要狠抓作风建设,提高工作效率和执行力,力戒形式主义和表面文章,做到政令统

一、令行禁止,消除“肠梗阻”,取信于民、取信于商。

对破坏软环境的行为,无论涉及到哪个部门、涉及到谁,都要“谁碰谁触电”、严肃追究责任,并曝光典型案件,达到查一案、规范一线、教育一面的目的。

非一朝一夕之事,当只争朝夕而为。

营造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是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路在脚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越是在非公有制经济加速发展的时期,越需要加强环境建设,努力实现促进环境优化与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无缝契合。

一个创造源泉涌流、活力迸发的发展环境,将使贵州成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沃土、干事创业者的乐园,呈现万商云集、万众创业的繁荣图景。

我们信心百倍期待!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

推荐第2篇: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一、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

(一)贯彻平等准入、公平待遇原则。

(二)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

(三)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领域。

(四)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社会事业领域。

(五)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金融服务业。

(六)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国防科技工业建设领域。

(七)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

(八)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地区崛起。

二、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财税金融支持

(一)加大财税支持力度。

(二)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三)拓宽直接融资渠道。

(四)鼓励金融服务创新。

(五)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

三、完善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社会服务

(一)大力发展社会中介服务。

(二)积极开展创业服务。

(三)支持开展企业经营者和员工培训。

(四)加强科技创新服务。

(五)支持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

(六)推进企业信用制度建设。

四、维护非公有制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

(一)完善私有财产保护制度。

(二)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三)保障职工合法权益。

(四)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五)建立健全企业工会组织。

五、引导非公有制企业提高自身素质

(一)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

(二)规范企业经营管理行为。

(三)完善企业组织制度。

(四)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素质。

(五)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做强做大。

(六)推进专业化协作和产业集群发展。

六、改进政府对非公有制企业的监管

(一)改进监管方式。

(二)加强劳动监察和劳动关系协调。

(三)规范国家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收费行为。

七、加强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指导和政策协调

(一)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指导。

(二)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认真做好贯彻落实工作。

推荐第3篇: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报告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报告

2004年,贵阳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各项政策措施,继续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指导、协调、扶持、服务力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对全市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明显。

一、2004年非公有制经济基本情况

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177.45亿元,比上年增长16.7%,高于全市经济发展速度3.8个百分点,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40%,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已提前两年完成“十五”预定目标。三次产业在全市非公有制经济中的比重为8.86∶44.49∶46.65。

非公有制企业数量不断增加。截至2004年底,全市共有非公有制企业14891户,占全市企业总数的57.54%,注册资金141.39亿元;个体工商户78931户,注册资金20.74亿元。

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全市税收的重要来源。2004年,全市税收总额为101.11亿元,非公有制经济完成44.15亿元,占全市税收总额的43.67%。其中:全市国税收入64.31亿元中非公有制经济完成25.38亿元,占全市国税收入的39.46%;全市地税收入36.8亿元中非公有制经济完成18.77亿元,占全市地税收入的51%。

非公有制企业已成为全市拓展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的有效途径。2003~2004年非公有制企业安置城镇失业人员49201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5467人,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26463人。

非公有制工业企业成长迅速,规模明显增大。2004年全市(区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74户中,非公有制工业企业284户,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户数的42.13%;全市(区域)规模以上大中型工业企业101户中,非公有制大中型工业企业26户,占总户数的25.74%;市属规模以上大中型工业企业56户,其中非公有制工业企业26户,占总户数的46.43%。2004年全市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企业总产值完成144.94亿元,占(区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32.74%,占市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63.19%,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领域不断拓宽。全市非公有制企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贸易餐饮业、社会服务业等行业。通过近几年的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新材料、现代制药等已成为支柱产业,微硬盘、新型电子元器件、纳米改性材料等产品已成功进入国际市场,涌现出京瓷振华、西洋肥业、益佰制药、老干妈食品、神奇制药、南方汇通等一批“龙头”企业。非公有制科技企业进军高科技领域,在产品研发、智能系统设计、系统集成软件开发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地促进了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一)制定措施,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

近年来,贵阳市制订了一系列引导和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对不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需要的法规、规章进行了废止或修改。先后出台了《贵阳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办法》、《加快县域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意见》,大大改善了贵阳市的投资环境。强化市招商引资“一站办”、对外招商引资“办事窗口”的服务、协调职能,提高办事效率,方便了外来投资者,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有力地促进了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健康、有序地发展。

(二)加大扶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结构调整

从技改资金、专项资金以及贷款担保等方面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扶持力度,2004年为126户非公有制企业贴息2668万元,其中:流动资金贴息71户,贴息金额1018万元,技改资金贴息55户,贴息金额1650万元;截至2004年底,贵阳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累计为43户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金额26119万元。结合

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投资我市高科技产业和支柱产业,进入竞争性领域。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在化工、制药、食品行业优势增强,逐渐形成支柱产业,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发展“混合制”经济,推动国企改革

支持非公有制企业采取合作、参股、收购、兼并等方式,参与国有企业的改制。以益佰制药与贵州玻璃厂“结对子”、西洋肥业兼并国营276厂、贵州同济堂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兼并制药二厂为代表的一批“混合制”应运而生,不断发展壮大,成为非公有制企业的“领头羊”。提供了非公有制经济快速成长的有利条件,又解决了国企下岗职工的安置,同时也盘活了国有存量资产。

贵阳市非公有制经济近年来得到了快速、长足地发展,但在发展中仍然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比重偏低。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生产总值和财政税收中的比重仍然偏低;二是规模偏小;三是非公有制经济层次较低,结构不尽合理。集约化水平低,融资渠道不畅,产权不明晰,股权结构不合理,“家族式”经营状况普遍存在。四是少数非公有制经济、私营业主素质有待提高,法律意识、诚信意识、发展意识较低。五是非公有制经济投资创业环境仍有待改善。在落实非公有制经济的国民待遇、法制环境、政府职能等方面还有待加强。六是一些工作没有到位,法规不配套,政策不够落实,对非公有制经济宏观管理功能脱节,缺乏统一的科学引导安排和部署,存在多头管理、重复建设、重复投资、资源浪费、恶性竞争的状况。

二、2005年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展望

2005年,贵阳市非公有制经济的预期目标为增加值增长16%,突破200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达42%以上。力争到2010年,达400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的50%;到2020年,达1600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的80%。

围绕上述目标,今后要着力抓好以下措施和工作的落实: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坚定不移地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我市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要在落实“政治上给地位,政策上给扶持,经营上给指导,发展上给支持,服务上给方便”的“五给”政策和“不限总量和比例,不限发展速度,不限经营范围,不限企业规模,不限经营方式”的“五不限”政策上取得实效。要结合贵阳市实际,制定出更具吸引力、更注重实效、更加优惠的扶持非公有制发展的政策、办法和措施。

(二)认真贯彻落实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1.坚持引导协调、强化服务,减少对非公有制企业的行政审批,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政府职能部门要进一步明确职能定位,拓宽服务面,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一是改善法制环境,加强法制建设,“一站办”投诉中心和非公办要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投诉的查处和落实,提高回复率和满意率。二是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坚决刹住“吃、拿、卡、要”的歪风,清理并取消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科目,减少政府对非公有制企业经济事务的行政审批。对不属于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前置审批项目,一律予以取消。三是进一步密切银企关系,建立信用评价体系,争取银行对非公有制企业的信赖和支持;四是进一步完善贵阳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的担保体系,建立风险机制,建立各种体制公平的担保规则,为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担保难的问题。五是充分发挥工商联、商会、个协、私协和行业协会的行业管理作用。

2.进一步打破垄断,调整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政策。建立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园区,加快非公有制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实施股份制或合资经营。鼓励民间资本和国外资本投资参股能源、交通、电信和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领域。鼓励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大力发展科技创新企业,努力提升非公有制经济的产业质量和科技含量。鼓励非公有制经济长入农村经济,拓展发展空间。大力发展现代中药,结合GMP改造,加快资产重组、资源整合,形成一批有

竞争优势的企业集团。支持非公有制经济进入环保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结合金阳新区建设,做大做强非公有制经济房地产业。

3.努力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拓展民间融资渠道。积极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一是各商业银行要改革信贷办理制度,调整信贷结构、改善信贷管理服务,开发适应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发展的融资贷款项目,为非公有制经济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在坚持信贷条件,保证信贷质量的同时,提高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贷款比重。二是进一步扩大和完善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信用担保体系。中小企业担保中心要对具备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担保实行倾斜,解决融资难、担保难的问题。三是凡是对国有、集体和外资企业开放的投资领域都允许和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以独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经营性的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项目建设。

(三)加快培育一批非公有制龙头企业

加快培育一批非公有制“龙头”企业,支持和帮助非公有制企业提高管理水平,扶持、推动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实施名牌带动战略,争创一批高层次的名牌产品。进一步提高非公有制企业的整体素质、员工素质、管理水平、质量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用名牌效应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国家、省、市政策促进“龙头”企业的发展,重点培育一批龙头企业,2010年前将西洋肥业培育成年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的企业;将益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公司、贵阳国鼎家电贸易有限公司、世纪中天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培育成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企业;将贵州神奇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贵阳星力百货(广场)有限公司等企业培育成年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的企业;将贵州雅园饮食娱乐有限公司、贵州好一多乳业有限公司等25户企业培育成年销售收入3~5亿元的企业。

(四)加大扶持力度,在宏观指导上抓好落实

1.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一是建立联系制度,加强与重点非公有制企业的沟通和联系,及时反映、协调、解决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二是建立协调制度,由市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组织召开由有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研究解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三是建立激励机制,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享受同等待遇,每年对贡献突出的非公有制企业进行奖励。四是加强财税金融支持,特别是用好技术创新资金、技改贴息资金和中小企业贷款担保资金,解决非公有制企业流动资金紧张和贷款难的问题。六是规范收费行为,减轻企业负担。

2.切实做到“五纳入”。即:一是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把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计划纳入全市经济管理内容,每年召开一次工作会议,部署全市的非公有制经济工作,作出计划、安排,进行总结、表彰。各区(市、县)人民政府以及各部门和各单位要把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研究制定鼓励、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定期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行统计、分析、预测,加强宏观计划对其发展的引导作用,逐步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二是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在城市建设和市场建设中,突出产业带规划,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腾出发展空间。三是纳入各级政府部门的目标管理体系。由市发展非公有制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市目标办制定各区(市、县)非公有制经济年度发展目标并进行考核;对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重点企业签订目标责任书并进行考核。四是纳入国民经济统计体系。要建立科学规范的统计指标体系,客观真实地反映非公有制经济运行状况,为决策服务。五是纳入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加强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建立健全非公有制经济企业的团组织和工会组织,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政治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推荐第4篇: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报告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报告

2007年,贵阳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3号,以下简称国务院“36条”)和《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若干意见的意见》(黔府发〔2006〕14号,以下简称省“42条”)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中共贵阳市委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积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各项工作的落实,非公有制经济保持平稳发展,在全市社会经济发展和加快实现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一)非公有制经济继续发挥支柱作用,为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2007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同比增17%,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4%;非公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1%。

2、非公有制经济在增加财政收入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2007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税收76.16亿元,同比增长 38.6%,占全市税收总额的比重达到44.35%,比上一年度提高6个以上百分点。其中:在全市国税收入中,非公有制经济完成30.9亿元,占全市国税收入的28.07%;在全市地税收入中,非公有制经济完成45.26亿元,占全市地税收入的73.4%。

3、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新增就业主渠道。2007年,全市非公有制企业新安置就业4.44万人,占当年全市城乡统筹就业人数的59.3%;全市个体私营企业安置和灵活就业1.88万人。目前我市非公有制企业已成为进城务工农民工及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主要渠道。2007年,全市非公有制企业安置下岗失业人员0.64万人,从事个体经营和灵活就业0.68万人,占当年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的82.5%;当年转移就业的2.6万名农民工绝大多数在非公有制企业务工。

(二)非公有制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为实现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7年,非公有制经济

一、

二、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9.3%、36.4%和54.3%,初步形成“三二一”的产业格局。非公有制经济由以前的粗放型、低层次逐步向集约型、高层次发展;发展领域由以前的以工业为主逐步向现代农业、装备制造业、新型服务业、信息化产业等领域拓展;非公有制工业由以前的以高耗能、低附加值为主逐步向低耗能、高附加值转变。在老干妈、益佰制药等原有优势企业稳步发展的同时,还涌现出同济堂制药、星力百货、新希望农业科技公司、塑力线缆等一批企业,为壮大相关产业规模、形成相关产业链奠定了基础。

(三)非公有制工业发展势头强劲

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非公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31.09亿元,同比增长16.29%;实现工业增加值70.03亿元,同比增长15.35%,均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幅。非公有制工业的高速发展,为实现工业强市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力。

(四)非公有制企业队伍进一步壮大,成为带动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生力军

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实现了“两个壮大”。一是从数量上来看,非公有制企业队伍进一步壮大。2007年,全市非公有制企业注册户数已超过10万户,占全市企业数的比重达到92.4%。二是从发展的质量上来看,非公有制企业实力进一步壮大。例如老干妈公司,2007年克服瓶盖**带来的不利影响,工业产值突破11亿元,上缴税收1.45亿元,企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同济堂制药于2007年年初成功赴美上市,并于同年成功兼并老来福药业,当年完成工业产值7亿元,同比增幅达到27.6%;其他一部份企业也有较大幅度增长,宏立城房开2007年销售收入达到13.58亿元,比上年增长235%;星力百货2007年销售收入6.52 1 亿元,比上年增长23.9%。2007年,我市30户重点非公有制企业户均产值达到3.89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5%。

(五)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持续改善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非公有制经济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党的十六大特别是2003年全市第一次非公有制经济工作会议以来,我继续贯彻落实《贵阳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办法》和《贵阳市非公有制经济跨越式发展建议》等一系列非公有制经济鼓励扶持措施,出台了《中共贵阳市委、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若干措施》(筑党发[2003]1号)和《中共贵阳市委办公厅、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阳市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表彰奖励办法〉的通知》(筑党办发[2003]14号)等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文件。2007年,我市继续狠抓这些鼓励扶持措施的落实,不断改善非公有制经济创业和发展环境,大大激励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2、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为非公有制经济解决融资难问题。2007年,我市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资金扶持渠道进一步拓宽,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一是继续贯彻落实市委[2003]1号文件精神,从全市技改资金中切块专门用于扶持非公经济发展,同时加大市科学技术创新资金、市重点技术创新项目扶持资金的倾斜力度;二是充分发挥贵阳市与国开行贷款平台的作用,积极争取国家、省中小企业专项扶持资金对我市非公有制经济的扶持。2007年,非公有制企业获得由市经贸口安排的流动资金贴息、技改资金贴息、重点技术创新项目扶持资金达到4800余万元,获得开发行贷款1000万元,获得省专项资金支持金额1705万元。同时,贵阳市对获得省专项资金支持的项目予以总量1:1的资金匹配。

3、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对外交流,积极开拓市场。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战略,鼓励和支持我市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参加“中博会”、“中创会”、APEC等国内、国际大型会展,拓宽视野,加强对外交流;同时引进了一大批涉及新材料制造、食品加工、房地产开发、旅游服务等领域的非公有制企业,壮大和发展了我市非公有制经济规模。

(六)利用“多彩贵州”两赛一会的契机,大力开发旅游商品产业

通过2006年和2007年的“多彩贵州”两赛一会活动,积极组织推荐企业参赛,发掘出一批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较好市场前景的旅游商品,全市共有168件(次)作品获市级选拔赛奖项,140件(次)作品获省级评选赛奖项。为了进一步发展壮大旅游商品产业,一是按照省两赛一会组委会《贵州省旅游商品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要求,成立了贵阳市旅游商品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二是积极提供资金扶持,2006年以来,市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共拨付扶持资金200万元,为 “多彩贵州”旅游商品两赛一会发掘出的12项旅游商品重点项目提供资金扶持。

总的来说,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与发达地区相比,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起步较晚,总量偏小,目前非公有制经济在全市整个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以上。二是大多数非公有制企业仍呈现“低、小、散”的特征,发展层次较低,核心竞争力弱,产业化水平低。三是长期以来,由于创业阶段融资困难、市场准入门槛较高、政府机构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等因素,使全市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约束。

三、2008年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展望

由于2008年年初严重的雪凝灾害,我市非公有制经济损失严重。据不完全统计,此次雪凝灾害中仅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直接损失就达到2.51亿元,间接损失达19.53亿元。

按照市委、市政府对今年全市经济发展“目标不变,任务不减”的总体要求,2008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同比增幅要确保达到17%,力争达到19%;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确保达到17%,力争达到19%。为实现上述目标,2008年要抓好以下工作:

(一)抓政策落实与法规实施,继续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进一步加大政策宣传和培训力度,贯彻落实国务院“非公36条”、省42条和市有关文件精神,修订完善《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实施意见》,不断优化非公经济发展

2 环境。坚持积极扶持、加强引导、完善服务、保障权益,维护公平竞争,营造发展环境,围绕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促进我市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取得突破;加大对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相关扶持政策的宣传,建立规范、公开、公平、公正的制度,提高服务及办事效率。

(二)继续着力推动和解决中小企业、非公企业融资难问题

落实市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贵州省分行签订的贷款协议,发挥贵阳市借款主体平台的功能,加大对我市中小企业贷款的开发和扶持力度;逐步完善中小企业贷款安全运行保证机制,积极探索融资渠道,逐步完善融资体系;进一步推动中小企业融资和信用担保制度创新,规范和扶持担保业的健康发展,建立担保业的风险防范控制制度、绩效考核和评价制度、行业自律制度,加强对担保市场的监督和管理,设立再担保机构,完善信用担保体系。设立贵阳市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认真贯彻《典当管理办法》,依法对全市典当行业进行监管,规范典当公司行为,增强典当公司守法经营意识和责任意识;充分发挥典当业对非公有制企业典当融资的功能,准确把握典当行业在社会经济和非公经济发展中的定位,促进典当行业快速发展。

(三)推动和促进中小企业、非公企业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认真做好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和针对一些特殊行业的专业培训(典当、统计培训),加大中小企业和非公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市场营销等方面培训力度,全面提高中小企业和非公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素质。

(四)做好非公有制经济运行监控工作

加大对非公有制工业运行的监控力度,将重点监控的非公工业企业由30户扩大到50户;新增加50户服务业企业的统计与建档;摸清全市第三产业非公经济构成情况、运行特点、发展趋势,力争在非公第三产业工作中有所突破。

(五)大力推进优质企业改制上市,利用资本市场推进非公经济发展

按照“培育一批、申报一批、上市一批、做强一批”的要求,确保每年均有1-3户企业进入上市通道(进行股份制改造、进入上市辅导、上报国家证监委待批)。

(六)继续做好“多彩贵州”旅游商品两赛一会的组织工作

编制《贵阳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继续为促进贵阳市生产旅游商品的非公有制企业、个人搭建平台,推进旅游商品产业化发展步伐。继续挖掘,推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吸引全省能工巧匠进驻贵阳,促进旅游商品生产企业的人才聚集,做好旅游商品设计、生产、销售和产业集群发展工作。

推荐第5篇: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县人民政府

(2005年7月14日)

2003年全市非公经济发展现场会以后,我县坚持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按照“扩张总量、提高质量、加快发展”的思路,依托资源优势,取消限制门槛,放宽准入领域,重点解决影响非公经济发展的资金、技术、人才、环境等问题,全县非公有制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发展情况

一是经济总量不断扩张。2004年,全县新增非公经济组织314户(私企27户),累计达到7196户(私企156户),注册资本金3.11亿元,资产总额4.85亿元;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3.22亿元,占全县GDP的31.8%,实现工业总产值3.59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56%;上交税金1462万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32.7%。今年1—6月份,全县非公经济完成增加值1.78亿元,占年计划的50%,同比增长23%,完成工业增加值9612万元,占年计划的60.7%,同比增长43%;实际入库税金850万元,占年计划的51%,同比增长12.7%。

二是发展速度不断加快。2004年,全县非公经济实现营业收入7.12亿元,完成总产值7.63亿元,分别较2003年增长15.1%和15.3%。今年上半年,全县非公经济实现营业收入4.6亿元,完成总产值4.75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2.6亿元,分别占年计划的57.1%、55.2%和60.7%,较上年同期分别增长27.1%、24.7%和43.6%,其中个体私营企业完成营业收入2.4亿元,实现总产值2.45亿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18.5%和19%,占全县同类指标比重的58.9%和68.6%,比上年同期提高3.8和3.9个百分点。通达果汁厂、火石咀煤矿、陈家坪煤矿、水帘洞煤矿等4户规模以上企业增速分别达到119%、294.1%、171%和152%。

三是经营领域不断拓宽。目前,我县非公经济已逐步由传统的农业、手工业、服务业、采掘业向能源工业、医药、新型建材、房地产开发、农业科技开发等领域延伸拓宽,煤炭采选、交通运输、建筑建材、农副产品加工、沙石采掘、流通服务等行业已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不仅促进了煤、粮、果、畜、草等资源的开发利用,而且带动了

一、三产业的快速发展。2004年,全县第三产业数量、从业人员、实现收入分别占非公经济的94%、59.1%和46.2%,仅从事煤炭运输的大型车辆近1000辆,年营业收入超过2亿元。

四是贡献份额不断增大。非公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煤炭、建筑、建材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县境内资源的开发利用,进一步扩张了县域经济总量,较好地实现了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目标。2004年,非公经济对县域经济的贡献份额为31.8%,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份额达到32.7%,对全县工业经济的贡献份额达到56%;非公经济提供就业岗位2.36万个,支付的工资性收入总额1.75亿元,为全县农民人均提供纯收入614元,占当年人均收入的37.4%。今年上半年,全县非公经济对县域经济、地方财政收入、工业经济的贡献份额分别达到33.8%、33.4%和55.3%。

二、主要工作

(一)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发展思路。按照党的十六大精神和省市要求,我们始终把非公经济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头戏来抓,在所有制结构调整上做文章。全县各级各部门自觉破除旧的传统观念的束缚,坚持把发展非公经济放到增加经济总量、优化经济结构、提高财政收入、扩大社会就业的高度来认识,对非公经济在资金倾斜与扶持、技术改造与创新、人才培养与交流、强化管理与改革等方面,都与公有制企业一视同仁,有力地促进了非公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进一步发展壮大非公经济,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在经济发展战略上,我们确定了工业立县、非公富县的发展方略,提出了“煤炭强基、化工做大、三产配套、环境优化”的总体发展思路,制定了《2005——2010年工业发展规划》,计划到201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50亿元,其中非公经济工业产值突破40亿元,占到80%以上,使非公经济在全县国民经济中的份额达到60%以上,真正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二)调整优化结构,做强优势产业。按照“立足农产品资源开发,加快发展第一产业;立足矿产资源开发,强力突破第二产业;立足实施城镇化战略,配套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方针,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和经济杠杆作用,有力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一是依托资源优势,发展龙头企业。投资9800万元,建成了通达果汁厂、农鑫饲草公司、永乐平乐面粉厂、中兴果袋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从而使全县农业产业龙头企业达到20户。2004年,通达果汁厂消化原料果8万吨,支付果农果品收入2700万元,吸纳200多名农村劳动力从事果品装卸、分级工作,全年实现产值4955万元,上缴税金322万元,起到了“兴办一个龙头,带动一片产业,振兴一方经济,富裕八方百姓”的作用。二是依靠科技创新,提升传统产业。突出抓好“2010”工程,即在全县采掘、建材、加工、批发零售、餐饮服务等五大行业筛选20户企业,培育成非公经济骨干企业;全方位做大做强10户龙头企业,带动辐射其它行业发展。近年来,全县投资7.02亿元,对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促进了产业升级。火石咀煤矿投资2.35亿元实施了三期技改工程,目前正在开发官牌煤田,下一步原煤生产能力将达到300万吨。通达果汁厂投入1.2亿元,实施了二期技改工程,扩建果汁生产线一条,使果汁年产量达到2.5万吨,产值达到1亿元。目前,以火石咀煤矿、水帘洞煤矿、陈家坪煤矿主的煤炭开采业,以*县缸瓦厂、城西缸瓦厂、义门空心砖厂为主的新型建材业,以农鑫饲草公司为主的饲草加工业,以绿丰兔业、新星奶牛场为主的养殖业,以通达果汁厂、林花发泡网厂、东鑫果库为主的果品加工、包装、储运业,以永乐面粉厂、龙凤酒厂、秦郎酒厂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业,以陶土、油母页岩、砂石采掘为主的采选业等主导行业已初具规模。三是坚持科学规划,优化企业布局。重点围绕新民、北极、龙高等“七镇两乡”,把创建专业市场和非公经济园区纳入小城镇发展规划,完善配套设施,简化办事程序,采取租赁、出让或一次性买断土地使用权等办法,鼓励农民、客商投资办企业。先后设立了以小城镇建设为重点的新民企业示范小区,以培育骨干企业发展为主的永乐企业示范小区,以龙头企业带动规模发展的城关刘家湾企业示范小区等3个示范小区。目前,全县已形成经济园区雏形的乡镇达到5个,各类专业市场达到20个,入园企业2975户。

(三)抢抓发展机遇,多方招商引资。按照“搜集、整理、论证、立项、包装、宣传、推介”等程序,将资源优势项目通过整合包装,用资源开发吸引项目,用特色招商引资,陆续筛选出一批特色鲜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经济效益高、带动作用大的优势项目,积极参加西洽会、农高会、全国乡企经贸洽谈会以及银企推介会,进一步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近年来,全县非公经济组织共签订招商引资项目45个,签约项目资金8.76亿元。河北中达集团、深圳东部集团、浙江虎豪集团等知名企业及海星、家福乐超市等大型购物集团先后落户我县投资兴业,陆续建成了通达果汁、永乐平乐面粉厂、秦郎酒厂等27户企业,盘活存量资产3400多万元,实现多元化增量投资1.2亿元。今年以来,全县已签订城东综合市场、官牌煤矿工业广场、百子沟6号井、东风汽车3S形象店、虎家湾缸瓦厂等10个非公经济招商引资项目,引进资金2.8亿元。在抓好已签约项目建设的同时,我们积极借鉴兄弟县区大上项目、上大项目的经验做法,依托矿产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筛选出9大类32个符合产业政策、富有发展潜力、具有地方特色的储备项目,目前正在大力向外推介,积极招商引资。

(四)优化发展环境,提高服务水平。围绕“创新一个好体制,建立一个好机制,优化一个好环境”的工作思路,突出抓好项目论证、招商引资、提供信息、技术指导、市场分析、协调服务等工作,当好企业参谋。一是放宽发展政策。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快发展非公经济的决定》、《*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关于进一步改善发展环境的意见》等政策性文件,进一步激发了社会各界发展非公经济的积极性,促进了非公经济的快速发展。二是维护企业权益。坚持从治理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入手,在非公有制企业中推行《收费明白卡》制度,严格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定期组织公安、工商、质量监督等部门开展专项治理,严厉打击各种干扰、破坏企业发展的违法违纪行为。去年以来,全县查处干扰非公经济的事件5起,处罚各级干部8人,召开公开处理大会4次,处理违法违纪人员58人,有力地维护了企业的合法权益。三是搞好协调服务。坚持经常深入企业,帮助企业编写企业标准、企业章程、可行性分析论证报告,主动为企业服务。县上先后3次组织科技项目下乡村、下企业活动,同陕西科技大学就果品、干杂果、建材、煤炭等4个行业的5个项目进行科技对接,同咸阳陶瓷研究院、墙体改革办等科研单位建立了长期技术合作关系,先后邀请4名专家深入企业现场解决问题。城建、土地、工商、财政、税务、环保、质监等部门实行政务公开,推行服务承诺制度,明确了办事内容、程序、标准和时限,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了优质便捷的服务。四是加大舆论宣传。县委、县政府坚持每年召开一次非公有制经济工作会议,每半年召开一次非公经济发展汇报会,部署研究非公经济发展工作。同时,我们还创建了“*县非公有制经济信息网站”,开办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巡礼报道”专题栏目,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今年3月下旬,相继召开了“全县非公经济工作会议”及“工业立县”动员暨千人誓师大会,对发展非公经济成绩突出的26个单位、22户企业、14名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奖励,县电视台分别对两会情况进行了专题报道,对火石咀煤矿、通达果汁厂、*县缸瓦厂等8户重点企业进行了专题采访,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五)落实领导责任,增强发展动力。一是在领导措施上,县委、县政府成立了非公经济发展领导小组,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工商、税务、财政、城建、国土、非公等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加强了对非公经济发展的领导。二是在领导力量上,先后建立了县级领导联系非公企业制度及乡镇领导包抓示范企业制度,由31名县级领导每人联系1户企业,16个乡镇党政主要领导、主管领导负责包抓48个示范企业(项目)。三是在责任落实上,把非公经济发展纳入全县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之中,每年初县上与各乡镇和相关部门签订目标责任书,做到了奋斗有目标,考核有指标。四是在协调服务上,县政府为了解决非公经济多头管理、体制不顺的问题,设立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局”,成立了16个乡镇企业管理服务办公室,配备工作人员65名,为非公经济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五是在工作措施上,严格实行“三个一”工作机制,即对全县非公经济重点建设项目,在确定一名包抓县级领导的基础上,再落实一个牵头部门,组建一个工作机构,2005年,全县有10个非公经济项目被列入重点建设项目,分别由9个部门牵头,10名县级领导、21名科级干部负责包抓落实,为非公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三、存在问题

一是经济总量少,企业规模小。2004年,全县非公经济对县域经济贡献份额为31.8%,低于全市47%的平均水平9.2个百分点。非公经济对地方财政收入贡献份额为32.7%,低于全市36%的平均水平3.3个百分点。非公经济对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份额为614元,与全市880元的平均水平相差266元。全县非公经济组织户均固定资产原值3.2万元,户均从业人员3.1人,远远低于全市的平均水平。现有企业中,规模以上企业仅有4户,个体私营企业占到总量的97.5%。个体私营企业中,95%以饮食、服装、运输、零售为主,小打小闹多,没有规模优势。

二是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不大不强,名牌产品少,产品竞争力弱,市场占有率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少而小,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种养加、产供销、农科教相结合的新体制尚未形成。据2004年底统计数据反映,城关、炭店、永乐、新堡子、新民5个乡镇非公经济增加值、资产总额、营业收入、上缴税金分别占全县非公经济总量的83.4%、81.1%、70.1%和82.6%.

三是发展环境不优,资金严重短缺。宣传、鼓励、引导和发展非公经济的社会氛围还不够浓厚,发展环境对外地客商吸引力还不够。多头管理、多头检查、多头收费、服务不力现象仍时有发生。面向非公有制经济的培训、信息、咨询、技术服务、税务代理、记账代理等社会服务体系尚未形成,非公企业获取技术支持困难,政策信息渠道不畅。非公经济信用担保和再担保机构没有建立,企业很难获得贷款,严重影响了企业发展。

四是自身素质较差,发展后劲不足。非公经济特别是个体私营经济整体素质不高,技术装备差,在资本结构上呈现“家庭化”,在经营管理上呈现“家长化”,用人制度上呈现“家族化”。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中,绝大多数文化水平不高,市场经济知识淡薄,管理水平跟不上,可持续发展存在不少困难。

四、发展方向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县非公经济发展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六大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坚持总量扩张和质量提高并重的方针,依托资源优势进一步拓宽发展空间,实现产品上档次,经营上规模,管理上水平,走速度快、效益好、规模大、实力强的发展路子。到2008年,全县非公经济年增速力争达到15%以上,在全县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提高到70%以上。实现这一目标,当前将着力抓好七项工作,努力实现七个方面的新突破。

(一)全面发展,在扩大总量上取得新突破。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突破口,按照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趋势,谋划一批有前景、有特色、有效益、带动力大的项目,把发展的增长点落到实处。对重点建设项目,逐级建立项目建设目标责任制及法人负责制,实行领导包抓,定期检查进度,实施责任制考评,加快建设进度,使非公经济在数量、规模、从业人员和经营收入上都能有一个较快的发展。

(二)加快结构调整,在优化结构上取得新突破。在产业结构上,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业,改造提高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在产品结构上,实施名牌战略,加快产品更新换代,提高市场占有率竞争能力。在企业结构上,认真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对主导产业实行抓大治散,实施规模经营。在布局结构上,认真落实小区建设的有关规定,坚持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与区位优势相结合,加快企业园区建设,积极引导企业集中连片开发,向小城镇和园区聚集。

(三)深化企业改革,在体制创新上取得新突破。一是指导已改制企业规范运行。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先进科学的经营管理机制。二是正确处理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与大集体经济的关系,把发展混合型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作为非公经济的主攻方向,实现投资主题多元化,明晰产权,切实解决产权不到位的问题。三是围绕主导产品和龙头企业,实行资产重组,着手组建企业集团,切实解决全县非公经济“多而不强”的问题。

(四)推进科技进步,在科技和管理创新上取得新突破。一是鼓励引导企业跟踪行业技术前沿,引进、吸收和消化先进技术,进行自主开发和技术创新。二是鼓励企业广泛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有技术实力的企业联合,坚持高起点、高水平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企业生产技术水平。三是加快人才开发。积极抓好企业职工、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从业技术素质。四是加快信息化建设。加速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设计、营销、核算等全过程的应用,不断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尽快完成规模以上企业及*县缸瓦厂、永乐多元素复混肥厂、秦郎酒厂等骨干企业的联网工作。五是以提高质量、降低消耗、提高效益、增强竞争力为目标,切实抓好企业的质量、成本、安全等专项管理,向管理要市场、要品牌、要效益。六是积极推动信用建设。定期开展诚实信用教育活动,树立讲信用、讲秩序的良好风尚,逐步建设非公经济信用中介机构和信用风险担保机构。

(五)抓好招商引资,在拓宽融资渠道上取得新突破。采取“引进来”和“送出去”的办法,坚持内资外资一起引,大商小商一起招,全方位开展招商引资,提高引资总量。围绕全县的主导产业,积极宣传企业,宣传项目,以优良项目、优势资源、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投入,通过吸收利用外资、技术、设备、管理经验,嫁接改造现有企业,实现招商引资渠道多样化和投资主体多元化。

(六)实施品牌战略,在提高市场竞争力上取得新突破。积极引导非公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将创品牌纳入发展与管理工作的全过程,以品牌带动骨干企业,以骨干企业带动优势产业,培育造就一批产品档次高,市场占有率高、产品知名度高的品牌产品。引导企业以管理为核心,建立健全技术标准体系,完善监督体系,着力创建品牌产品和品牌企业。

(七)改进工作作风,在提高服务水平上取得新突破。不断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从非公经济自身发展特点出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对企业的服务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一是加强调查研究。围绕非公经济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及时总结经验,取得指导与推动工作的主动权。二是改进工作方法,切实抓好对企业的各项服务工作,对上争取支持,增强影响力,对下搞好服务,增强凝聚力。三是加强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特别注重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宣传非公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宣传发展的好经验、好典型,争取社会各界的重视与支持。

推荐第6篇: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报告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报告

一、2005年及\"十五\"期间贵阳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

\"十五\"期间,在国家大力促进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指引下,贵阳市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全市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不断增强,企业规模逐步扩大,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从而使贵阳市非公有制经济在\"十五\"期间保持了协调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非公有制经济高速发展,已成为贵阳市经济增长的主力军

2005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208亿元,同比增长17.2%,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32.2%提高到39.6%,比重上升7.4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6.01亿元,同比增长20.21%。实现税收48.86亿元,占全市税收总额的40%。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繁荣市场和扩大就业的主力军,是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非公有制工业企业成长迅速,规模明显增大

2005年,全市共有非公有制工业企业300户,占全市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43.7%;非公企业经“十五”期间的发展,在行业分布上,已由制造、建筑、运输、商贸和服务业等领域为主,开始向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重化工等领域拓展。一方面一些不适应市场竞争的国有中小企业退出市场,而一些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利用自身优势,采取改制、联合、\"退二进三\"等形式,积极参与国有、集体企业的改革重组,推进了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并向多元投资主体的公司制企业发展,促进了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投资主体多元化。另一方面非公有制经济在规模结构上正在从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为主,向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大企业、大集团靠拢。全市产值50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171户,其中,非公有制工业企业34户,占19.89%,形成了京瓷振华、老干妈风味食品、益佰制药等一批龙头企业,造就了西洋肥业这样的非公有制大型企业;益佰制药成为省内首家上市的非公有制企业。2005年,列入全市考核目标的30户重点非公企业纳税达5.2亿元,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公司、益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纳税额达1亿元以上。

(三)非公有制企业成为全市就业和再就业的主渠道

“十五”期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吸纳安置就业23.2万人,占全市城乡统筹就业总人数的81.7%,比“九五”期间增长43.5%。非公有制企业已成为全市就业和再就业的主渠道。

(四)非公有制经济区域特色初步形成

贵阳市非公有制经济已逐步形成一批以专业化、规模经营为特征的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白云及清镇铝工业生产及加工的产业群的形成,清镇、扎佐等医药工业园的建设,老干妈风味食品公司的发展及配套产业链的延伸,以微硬盘为主的其它高科技产业的引进、发展,为贵阳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也为“十一五”期间贵阳市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打下了基础。

(五)非公有制企业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贵阳市非公有制企业整体素质得到提升。首先是在企业战略发展规划方面具有了科学性,合理地确定企业定位、产品定位、市场定位,从整体策划上提高了战略眼光;其次是企业发展贴近了贵阳经济发展主线,产业选择、产品选择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贵阳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方向,确定了迅速将贵阳在西南地区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产业发展模式;第三是企业更加注重技术进步,通过采用高新技术及先进适用技术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大了高新技术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小企业比例;企业的市场意识大大提高,在质量管理、技术管理、信息化技术采用、营销策略制定、人才引进和培训、企

业生产生活环境等方面做了许多具体的工作,极大地提高了企业整体竞争力。

(六)政府扶持力度逐步加大,非公有制经济融资渠道逐步拓宽

“十五”期间全市各种渠道用于非公有制企业技改、技改贴息、流动资金贴息等的资金达2.8亿元,为中小企业贷款担保3.6亿元。自市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贵州省分行签订贵阳市小额贷款协议以来,全市55个企业提出申请,获得向国家开发银行贵州省分行推荐企业(项目)33户(个),获得贷款企业23户,已获贷金额13230万元。自国家、省设立中小企业专项扶持资金以来,全市获得国家和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企业43户,资金总额1292万元。

二、2006年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展望

2006年,贵阳市非公有制经济的预期目标为增加值确保增长17%,力争18%;非公有制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到2010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17%;非公经济占全市GDP比重达50%以上,年均增长2个百分点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在2005年的基础上年均增长18%。

围绕上述目标,在2006年及“十一五”期间,要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继续以优化发展环境为重点,推进法规体系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坚定不移地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贵阳市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建立、健全非公有制经济统计监测系统,及时掌握非公有制经济生产经营状况和发展趋势。治理向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现象,切实减轻非公有制企业负担。切实为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推动非公有制企业的结构调整,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扶持一批\"专、精、特、新\"非公有制企业,推动企业自主创新、联合创新、引进、吸收、再创新和信息化,增强企业竞争力。加强对企业产业集群、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的规划和引导。支持企业\"走出去\",积极开拓市场,参加各种投资展销会,提高市场竞争力。

(三)培育非公有制经济社会化服务体系,改进和拓宽服务手段

重点围绕信用担保、投融资、创业辅导、技术创新、市场开拓、信息、法律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着力推进全市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坚持突出重点,充分发挥社会民间组织、科研机构的作用,整合资源,构建非公有制经济服务平台。筹建、力争开通“中国中小企业贵阳市信息网”,为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提供更多服务和帮助。

(四)着力推动和解决非公有制企业融资难问题

一是规范、推动和扶持信用担保业及典当业的健康发展,探索设立再担保机构。二是鼓励非公有制企业上市融资,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合非公有制企业的金融产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三是建立创业投资机制,支持中小企业投资机构的设立和发展。四是运用好市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资金的功效。五是按市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贵州省分行达成的下一步贷款协议,在工作中加大对市中小企业贷款项目的开发和扶持,确保完成3亿元贷款额度,力争完成5亿元贷款额度。六是为企业搭建银企交流平台,协助银行了解非公有制企业财务状况,指导企业执行好国家产业政策、环保政策和其它政策,规范企业财务和资金管理,促进企业信用建设,争取得到银行更多的资金支持。

(五)培育名优品牌,壮大龙头企业规模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意见》,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全力支持中小企业技术改造,打造一批销售额达10亿元的企业。建立与名牌产品战略和名牌商标战略相统一的运行机制,提高名牌产品质量,完善名牌产品体系,巩固省级名牌,争创国家名牌。

(六)规范行政行为,严格依法行政

严格执行《行政许可法》,规范行政行为,结合机关效能建设,逐步建立政府职能部门为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服务综合评价制度,加强对重点企业的挂牌保护工作,进一步把政府职能部门扶持非公有制经济的行为引导到有效协调和强化服务上来。逐步建立规范、公开、公平、公正的制度,公开资金申报项目、公布申报条件及程序,规范所需申报文件及文件格式,提高办事效率。

推荐第7篇: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问题初探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问题初探

近年来,岳阳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践行民本岳阳执政和发展理念,把建设“民营岳阳”作为加速非公经济发展的九大工程之一,加大非公经济考核力度,促进了非公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非公经济总量已超出岳阳市半壁山河。

一、岳阳非公经济发展主要特点

(一)经济总量快速扩大。

一是总量增加。2010年岳阳非公经济实现生产总值884.47亿元,比2008年增加288.64亿元。二是增速加快。2010年非公经济增速为18.6%,比2008年提高1.2个百分点,高于GDP增幅3.8个百分点。三是比重提高。2010年岳阳非公经济占全市GDP比重为57.5%,比2008年提高了3.6个百分点。四是贡献率加大。2010年非公经济对经济的贡献率为66.8%,比2008年提高16.3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9.9个百分点,比2008年提高2.8个百分点。

(二)产业结构不断调优。

1、非公工业发展迅速。2010年,岳阳市非公工业实现增加值498.01亿元,比2008年增加183.62亿元;增速达到22.5%;占比达到66.2%,比2008年提高了6.6个百分点。2010年,非公有制规模工业企业1158家,吸纳就业人员15.18万人,占规模工业从业人员比重为66.6%,实现增加值483.01亿元,增长27.8%,超过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4.8个百分点。2010年岳阳十大优势行业中,非公经济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420.52亿元,占比达到61.8%,其中食品行业实现增加值120.12亿元,占比达到75.4%,矿石建材54.38亿元,占比达到97.0%,有色金属冶炼压延及废旧回收加工49.36亿元,占比达到84.4%,机械制造49.05亿元,占比达到90.3%。

2、第三产业形势喜人。2008至2010年,岳阳非公有制经济第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74.11亿元和255.80亿元,增速分别为14.1%和18.1%,增速分别比三产业增幅高0.9和

7.4个百分点。2010年非公经济第三产业占比为52.3%,比2008年提高1.6个百分点。非公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和带动力的大型企业,如2010年,以泰和物流、神驰货运、太阳桥批发市场、中南批发大市场等为代表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41.99亿元,增长27.3%;以沃尔玛、百盛、苏宁和国美为龙头批发和零售业实

现增加值73.28亿元,增长18.4%,其中家用电器类商品销售额15.78亿元,增长73.9%,汽车销售量1.23万台,增长30.2%,销售额14.98亿元,增长32.2%;以岳阳美食街、君山休闲农庄和湘阴农家乐为代表的住宿和餐饮业实现增加值30.36亿元,增长19.8%;以保利地产、恒大、黄河等为领军的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38.89亿元,增长12.1%。

(三)经济效益不断提升。

2010年,岳阳市非公经济实交税金40.50亿元,比2008年增加9.79亿元,增长14.1%,占比达到34.6%。县市区中,非公经济税收占比最低的县市区为岳阳楼区和君山区,均为66.1%,汨罗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湖风景区、屈原管理区等县市区占比都超过了90.0%,非公经济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

(四)固定资产投资增量提质。

2008年至2010年,非公经济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不含农户)由318.67亿元增加到566.06亿元,增幅分别为37.8%、35.6%。2010年,非公投资中工业投资477.5亿元,增长50.5%,房地产投资66.88亿元,增长40.2%,非公投资增速比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8.8个百分点,非公投资占比达到73.1%。

(五)县市区发展各具特色。

2010年,岳阳六县市及六区非公经济实现GDP851.58亿元,增长17.3%,其中实际完成投资额(不含农户)548.01亿元,增长21.4%。汨罗市以平桂制塑、中天科技、衡联铜材和长江铜业为龙头的非公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GDP115.09亿元,领跑岳阳市各县市区。湘阴县以义丰祥食品、长康食品、福湘木业为代表的非公企业,以食品制造及农副产品加工为特色,实现GDP104.15亿元。岳阳县以生物医药、矿石建材、轻纺化工及机械制造等为主导的非公经济实现GDP96.13亿元。此外,以纺织为主导的华容县非公经济,以先进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现代食品、现代物流等为特色的经济开发区非公经济,以精细化工为主导的云溪区非公经济发展也各具特色。

二、非公经济发展存在主要问题

(一)体制掣肘还未完全解除。

近年来,岳阳非公经济发展范围不断扩展,然而在基础设施,石油石化、电力通讯、社会事业等领域,还存在诸多体制掣肘,难以得到突破,导致大部分非公企业只能限于传统的工业消费品和商业、餐饮业、服务业、建筑业、农产品加工业等等。而这些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盈利空间较为有限。

(二)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岳阳大多数非公企业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自有品牌,可替代性强,缺乏核心竞争力。同时企业小而全、小而弱的现象比较严重,缺乏“专、精、特、新”的产业。由于企业小,导致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如传统优势产业中的食品工业,拥有非公企业1323家,其中规模以上的239家,企业个数较多但没有一家知名的集团企业。这种现象使得岳阳地方特色产业处于市场难拓展、企业难做大的尴尬境地。

(三)企业融资较为困难。

资金紧缺一直是困扰岳阳非公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国有银行对总体上规模小、管理水平低、经营风险大的民间投资持保守态度,由于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不完善,担保公司抗风险的能力还有待增强,使得非公企业融资更加困难。

(四)人力资源匮乏。

由于大多数非公企业缺乏现代管理意识和机制,缺乏长远眼光,不舍得本钱去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员工福利待遇较低,导致出现“用工荒”和“人才荒”,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和做大做强。调查显示,岳阳非公企业平均存活期仅为9年。

三、促进岳阳非公经济发展建议

(一)进一步细化市场准入政策,消除体制障碍。

对于不影响国家安全的领域,应逐步放宽对非公经济的限制,制定具体的非公主体准入实施办法,营造出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环境,进一步破除体制障碍,促进非公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在市场准入同时,进一步加强对行业发展的监管,发挥好公有、非公和其他经济主体的各自优势,进一步形成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新格局。

(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速民营经济发展。

抢抓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和国家发展战略型新兴产业的机遇,及时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加强软硬件环境建设,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优化投资环境,着力引进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大项目。同时对小而散、小而全、同质竞争的行业实行强强联合,以科技含量高、具有品牌优势的企业整合同质资源,扩大非公经济总量。

(三)加大融资力度,拓宽融资渠道。

国有商业银行要进一步健全担保机制,精简贷款流程,降低成本,加大对民营企业的贷款支持。要积极发展村镇等中小型金融机构,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小额贷款搭建平台。要推荐优秀民营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利用优质资源租赁等方式吸引战略投资者。

(四)多渠道改善员工待遇,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鼓励非公企业加大资金投入,改善生产环境,引进先进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强度。开展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为企业招聘员工提供各种场地、信息、咨询、交通等服务。加强人员培训,提高非公企业家的综合素质和企业从业人员素质。完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机制,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增强企业凝聚力。

推荐第8篇:**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视察组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就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作简要汇报,敬请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

近年来,县人民政府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十六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中《关于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立足**实际,把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富民强县的重要举措,切实加大工作力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呈现出速度明显加快、经营规模逐步扩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社会贡献更加突出的良好态势。

(一)取得的主要成效

1、规模和实力不断壮大。截止2005年10月底,全县共有个体工商户9319户,从业人员9716人,注册资金17489万元;私营企业从2000年的72户发展到183户,从业人员2886人,注册资金2000年的4846万元增加到23369万元。目前,全县非公企业注册资金达1000万元—1亿元的有6户;500—1000万元的有8户;100—500万元的有38户;年生产总值达39097.7万元,实现利润总额达2010.65万元,2004年,仅非公企业在全县工业、商业、运输业等领域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20万元。

2、行业领域不断拓展,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由于稳定的政策和不断发展的经济形势,促进了经营者由简单、单一的经营行业,向各行各业多样化发展趋势,基本形成了以商品批发、零售、交通运输业、饮食服务业、加工工业为主,遍及采掘业、制造、建筑业、修理等各个行业,适应**县情的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产业格局。据统计,全县仅从交事通运输的个体户达2838户,从业人员达2866人,注册资金达5996万元;制造业43户,从业人员661人,注册资金4282万元;批发零售业34户,从业人员400人,注册资金3763万元;房地产业5户,从业人员51人,注册资金2839万元;农林牧渔业17户,从业人员212人,注册资金1774万元;采矿业43户,从业人员1070人,注册资金1193万元;商业超市6户,分店28户,连锁店6户。

3、市场竞争能力不断增强。一是相关从业人员素质不断提高。共组织行政机关相关指导和服务非公企业人员、部分私营企业主参加省州及县内各类培训达1400多人次。大中专毕业生、有中高级职称的科技人员不断充实到非公经济中,并涌现出一批善经营、懂管理的致富能人。目前,全县有20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于非公企业,取得各类职称人数达100多人。二是品牌意识不断增强。全县已注册商标的农副产品有10种,有6户企业取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证书,有2户企业取得菌类、香料油、脱水蔬菜等农产品自营出口权。三是非公经济发展中介组织日趋健全。全县共有经批准成立的各类行业协会67个、会员户3424户。

4、经济效益和对社会的贡献明显提高。非公经济的增加值从2000年的14305万元增加到2004年的75747万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00年的9.7%提高到2004年的36.9%。今年1—10月,全县个体私营工业总产值完成38978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91.79%;个私经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3859万元,占全县经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5.16%。非公经济正成为拉动全县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之一。同时,非公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就业空间,全县共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非农就业41517人,占农村劳动力的22.34%;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和再就业1801人。

(二)发展非公经济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一是在全县党员干部中深入持久地开展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讨论,坚决扫除一切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使全县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充分认识到非公经济是富民强县的主要途径,是县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形式,是解决社会就业矛盾的有效方法,从而自觉地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县委、政府保持一致,为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省、州、县有关大力发展非公经济的举措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二是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和分管副县长、县级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工作领导组,下设领导组办公室在县经济局,负责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并督查、检查非公经济发展政策和措施的落实。三是结合我县实际及时出台了《**县关于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意见》等有关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文件。

2、创新载体,壮大份额。一是与国企改革相结合。坚持走“存量资产优化重组、新增资产优向投入”的路子,支持民企通过兼并、收购、承包、合资、合作、参股等方式,参与国企改革。2001年完成了国有企业改制工作,2002年以来完成了国有工商企业以国有股退出和股权集中为主的二次深化改革。二是与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相结合。鼓励和引导非公企业参与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特色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三是与社会事业发展相结合。广泛吸纳民间投入医疗、卫生、教育、旅游等社会事业。四是与城镇建设相结合。2001年,县城中心街建设,政府只投入少量启动资金,吸引民间资金5000余万元建成了集商业、休闲、娱乐、住宿为一体的文化广场。

3、完善政策,大力扶持。一是落实财政扶持政策。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有关加快发展非公经济的政策措施,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投资准入、金融支持、税费征收、土地使用、技术改造等方面具体措施。同时,降低非公经济设立成本,不能一次注入的允许分期注入,首期注入资本金可放宽到注册资本金的10%。对新建项目,凡固定资产投资达500万元、250万元,年生产能力达1万吨、0.5万吨,年上缴税金100万元、50万元以上的,项目验收后,分别给予企业以奖代补资金50万元、20万元。把非公企业的职工养老、工伤、失业、医疗、女工生育等社会保障业务纳入全县社会保障体系。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给予财政贷款扶持、部份银行贷款贴息扶持。二是落实税费优惠政策。地方权限范围内的税费该减的减,可收可不收的一律不收,必须收取的按下限收取。对非公经济实行收费公示制和“收费卡”制。对新办企业,从生产经营之日起,免征企业所得税3年,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今年1—6月,共减免非公企业税费186万元。三是落实人才保障政策。在政府奖励、职称评定、项目审批和培训等方面,对非公企业一视同仁。鼓励和支持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向非公企业流动。允许机关事业单位专业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受聘到非公企业工作,受聘期间可参加原单位考核,享受单位同类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

4、多管齐下,搞好服务。一是创建高效有序的政务环境。建立了领导挂钩、挂牌保护、企业评议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等制度。对投资在500万元以上,年纳税50万元以上的企业,列为重点企业实行挂牌保护。全面清理完善涉及非公经济发展的行政审批事项和收费项目等。实行“服务承诺制、办事代理制”,为非公企业开展“一站式”服务,凡企业在立项、征地、办理工商和税务等方面的手续,都由企业管理机构统一代办。对非公有制企业投资国家和省产业政策鼓励发展项目的,除国家有特别规定外,一律实行项目登记备案制。二是创建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坚决整治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乱检查的“四乱”行为,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积极为非公经济组织发展提供法律支持,努力形成规范有序的法制环境。对实行挂牌保护重点企业,行政部门和执法部门对其检查必须经县监察部门同意。三是创建统一开放的市场环境。加大了市场整治力度,严厉打击扰乱市场经济秩序行为,保护合法经营,倡导诚信经营,依法纳税,维护公平竞争。

5、积极引导,做大做强。以技术创新为方向,重点在培育非公经济优势产业和主导产品上下功夫;以提高竞争力为方向,重点培植上规模企业;以外向型发展为方向,重点鼓励发展出口加工企业。县财政每年在预算中安排100万元扶持资金,扶持上规模的非公企业。每年对纳税50万元以上的非公企业和纳税在10万元以上的个体工商户进行奖励。在创品牌方面给予扶持,对农业龙头企业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奖2万元,通过A级绿色食品认证的奖1万元,取得商标注册的奖0.5万元,取得出口认证的奖3万元。积极为非公企业争取多方资金支持,千方百计做大做强非公经济。

6、招商引资,增强发展活力。把发展非公经济的着力点放在招商引资上,按照“依托资源优势,主动招商,引进强势企业入驻,推动主导产业升级”的思路,完善奖励机制、创新招商方式、健全招商网络等措施和办法,大力招商引资。目前共签约项目15项,签约资金达51349万元,实际到位资金10141万元,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7、加速工业小区建设,构筑发展平台。通过采取科学规划和政策引导等具体措施,积极发展工业小区,为非公经济发展提供有效发展平台。制定出台了《**县工业小区投资开发优惠政策》,投资704.82万元实施完成了工业小区基础设施五通一平工程。收集整理储备了符合小区性质的项目29个,吸引了一批发展前景好、环境污染小的非公经济项目入区建设。目前已有8户企业进驻工业小区,完成企业固定资产投资1000多万元。

二、存在问题和下步工作打算

尽管我们在发展非公经济中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比起发达地区,全县非公经济发展仍然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总量不大、规模依然偏小、实力不强、品牌不响、发展不平衡、高新技术企业少。二是我县非公企业服务体系还很不完善,为非公企业提供的创业辅导、人才培训、技术支持、信息咨询等方面的服务远远不能满足非公企业发展需要。三是融资成为我县非公经济发展的瓶劲。四是条块政策法规的严肃性与要求宽松的发展环境有相抵触的地方。部门在征收相关税费时,都能拿出自己的“尚方宝剑”,据理力争,从而导致一些减免税费的优惠政策难以真正落到实处。五是非公经济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经营管理能力较差,部分非公企业技术缺乏、装备落后,缺乏现代企业管理人才,市场核心竟争力较弱。针对这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我们将在下步工作中认真加以克服和解决。

一是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对有关行政经济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办事效率,坚持企业评议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等制度,切实为非公经济发展搞好服务。二是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阻碍非公经济发展和损害非公经济合法权益违法行为,继续推行、完善挂牌保护重点企业制度,搞好信用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法制环境。三是结合实施工业经济发展倍增计划,从资金和政策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和扶持,做大做强一批非公优势骨干企业。四是坚决落实各级有关非公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打造宽松的政策环境,进一步扩大开放和招商引资。五是积极开展面向非公有制企业的人才咨询、职称评审和就业培训等服务,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经营管理和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六是引导企业守法经营和规范管理。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管理,加强对企业劳动关系、工资支付、劳动保护、社会保险的监督管理,建立和完善财务、劳资等管理制度。七是积极探索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有效途径,努力提高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视察组的各位领导,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县经济社会的发展,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我们将以此次视察为契机,认真听取各位领导的意见建议,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以更大的决心、更坚定的信心、更有力的措施和更大的工作力度,努力开创我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新局面,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推荐第9篇:**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2006年**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视察组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就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作简要汇报,敬请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

近年来,县人民政府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十六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中《关于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立足**实际,把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富民强县的重要举措,切实加大工作力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呈现出速度明显加快、经营规模逐步扩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社会贡献更加突出的良好态势。

(一)取得的主要成效

1、规模和实力不断壮大。截止2005年10月底,全县共有个体工商户9319户,从业人员9716人,注册资金17489万元;私营企业从2000年的72户发展到183户,从业人员2886人,注册资金2000年的4846万元增加到23369万元。目前,全县非公企业注册资金达1000万元—1亿元的有6户;500—1000万元的有8户;100—500万元的有38户;年生产总值达39097.7万元,实现利润总额达2010.65万元,2004年,仅非公企业在全县工业、商业、运输业等领域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20万元。

2、行业领域不断拓展,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由于稳定的政策和不断发展的经济形势,促进了经营者由简单、单一的经营行业,向各行各业多样化发展趋势,基本形成了以商品批发、零售、交通运输业、饮食服务业、加工工业为主,遍及采掘业、制 造、建筑业、修理等各个行业,适应**县情的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产业格局。据统计,全县仅从交事通运输的个体户达2838户,从业人员达2866人,注册资金达5996万元;制造业43户,从业人员661人,注册资金4282万元;批发零售业34户,从业人员400人,注册资金3763万元;房地产业5户,从业人员51人,注册资金2839万元;农林牧渔业17户,从业人员212人,注册资金1774万元;采矿业43户,从业人员1070人,注册资金1193万元;商业超市6户,分店28户,连锁店6户。

3、市场竞争能力不断增强。一是相关从业人员素质不断提高。共组织行政机关相关指导和服务非公企业人员、部分私营企业主参加省州及县内各类培训达1400多人次。大中专毕业生、有中高级职称的科技人员不断充实到非公经济中,并涌现出一批善经营、懂管理的致富能人。目前,全县有20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于非公企业,取得各类职称人数达100多人。二是品牌意识不断增强。全县已注册商标的农副产品有10种,有6户企业取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证书,有2户企业取得菌类、香料油、脱水蔬菜等农产品自营出口权。三是非公经济发展中介组织日趋健全。全县共有经批准成立的各类行业协会67个、会员户3424户。

4、经济效益和对社会的贡献明显提高。非公经济的增加值从2000年的14305万元增加到2004年的75747万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00年的9.7%提高到2004年的36.9%。今年1—10月,全县个体私营工业总产值完成38978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91.79%;个私经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3859万元,占全县经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5.16%。非公经济正成为拉动全县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之一。同时,非公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就业空间,全县共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非农就业41517人,占农村劳动力的22.34%;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和再就业1801人。

(二)发展非公经济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一是在全县党员干部中深入持久地开展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讨论,坚决扫除一切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使全县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充分认识到非公经济是富民强县的主要途径,是县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形式,是解决社会就业矛盾的有效方法,从而自觉地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县委、政府保持一致,为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省、州、县有关大力发展非公经济的举措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二是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和分管副县长、县级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工作领导组,下设领导组办公室在县经济局,负责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并督查、检查非公经济发展政策和措施的落实。三是结合我县实际及时出台了《**县关于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意见》等有关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文件。

2、创新载体,壮大份额。一是与国企改革相结合。坚持走“存量资产优化重组、新增资产优向投入”的路子,支持民企通过兼并、收购、承包、合资、合作、参股等方式,参与国企改革。2001年完成了国有企业改制工作,2002年以来完成了国有工商企业以国有股退出和股权集中为主的二次深化改革。二是与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相结合。鼓励和引导非公企业参与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特色农副产品精

制环境。三是结合实施工业经济发展倍增计划,从资金和政策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和扶持,做大做强一批非公优势骨干企业。四是坚决落实各级有关非公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打造宽松的政策环境,进一步扩大开放和招商引资。五是积极开展面向非公有制企业的人才咨询、职称评审和就业培训等服务,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经营管理和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六是引导企业守法经营和规范管理。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管理,加强对企业劳动关系、工资支付、劳动保护、社会保险的监督管理,建立和完善财务、劳资等管理制度。七是积极探索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有效途径,努力提高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视察组的各位领导,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县经济社会的发展,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我们将以此次视察为契机,认真听取各位领导的意见建议,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以更大的决心、更坚定的信心、更有力的措施和更大的工作力度,努力开创我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新局面,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推荐第10篇:邢台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调查报告

邢台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调查报告

学院: 信电学院

专业:班级:自动化1103班

姓名:刘承昊

学号: 11041031

4邢台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调查报告

内容摘要:非公有制经济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多样化的需要,增加就业岗位,推动经济体制创新和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邢台市非公经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逐渐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各行各业都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个私企业,这些企业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动力,成为不可或缺的经济支柱。企业高速发展的同时,页面临着大量的问题。如何应对这些问题,成为非公有制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难题。

关键词:非公有制经济 现状 问题 对策

一、个体及私营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30几年以来,邢台市非公有制经济逐渐发展壮大,取得了相当出色的成就,非公有制经济对县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近年来,在全国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大环境下,邢台市非公有制经济也进入了较快发展的新时期。非公有制经济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益增强,为发展我市经济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了强劲动力,逐步成为宏观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近年来非公经济发展迅速,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速度快,已成为新的增长点之一。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级政府的鼓励、扶持和引导下,得到了快速发展。近年来,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2011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占邢台市GDP的比重的一半以上。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力地支持了当地经济的持续性增长,并活跃了当地经济,越来越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支柱,并涌现出中煤旭阳集团、龙海钢铁、玉锋实业、家乐园集团等优秀企业。

2、非公有制经济数量多、分布广,极大地加快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扩张。邢台市从加强政策扶持等多方入手,不断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当地经济重要的支柱,并且广泛的分布于各行各业中,具有了相当的经济实力,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目前个体私经济已遍及全市工业、农业、交通运输、餐饮业、服务业等多个行业。

3、非公有制经济为社会就业提供更多的空间,维护了社会稳定。非公有制企业已经成为社会就业的重要渠道,对维护社会稳定起了重要作用。个体、私营经济就业量持续增长,成为全市劳动力就业的一个 重要渠道。有效地支持了公有制经济用人制度的改革,容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和社会新增劳动力,缓解了就业压力,对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非公有制经济经营领域逐步拓宽,工业占据主体地位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不仅表现在数量上,个体私营经济企业势力近年越来越强大,竞争力越来越强,覆盖的领域也越来越广。私营企业除了分布在制造业、批发零售、餐饮业、交通运输业、社会服务业等行业之外,还延伸到房地产、旅游、医院、科技、物流及中介代理等各个领域,私营工业企业占

据了私营经 济的主体地位,对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大。

5、非公有制经济有效地填补了国有企业未涉及的行业,使经济结构更趋完善。全市私营经济广泛分布在

一、

二、三产业的各个行业中,有效的扩大了邢台市经济的行业覆盖面。中煤旭阳集团等工业企业在当地经济中已占据了相当比例,而第二三产业中非公有制企业已经有一定实力成为当地龙头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有企业为涉足的领域取得了长足发展,成为当地市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6、外省市人员投资形成同业聚集、特色经营的行业特征,近年来,前来投资的外省市人员规模不断扩大,区域性行业聚集和专业化分工的特征也越来越明显,逐步形成了一些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专业市场。由于当地煤炭资源丰富,外来投资者大量投资煤炭化工产业,而且形成一定规模。这些市场和企业已成为我市非公有制经济中最具实力、最有特色的部分。

7、非公有制经济逐渐形成专业市场,经济社会效益逐步提高近年来城区专业市场发展比较活跃有五金装饰材料市场、服装批发市场、综合化大型商场等,这些专业化市场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经济效益全面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个体经济的发展,提高了非公有制经济企业效益,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健康持久发展。

近几年在宏观政策环境不断改善的条件下,个私经济规模迅速扩大,产业结构日益优化,经营者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管理水平不断加强。实践证明,由于个私经济具有产权明晰,经营机制灵活,企业经济效益与其自主经济活动紧密结合的内动机制,因而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较高的经济效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利用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有效载体,以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非公有经济面对的一系列的问题

1、个体私营企业主和从业人员的整体依然素质不高。一是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的文化素 质普遍偏低。他们比较难以接受新事物、新技术、新工艺。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和特点未做过深入细致的研究预测,在经营和投资上缺乏技巧,对所经营的产业没有长期的计划,随遇而安,对现代化的经营理念避而远之。不求发展只求“稳”,有限利润大家分的现象严重。

2、经营管理方式落后。个体工商户大多数是家庭式管理,,缺乏创新能力和做强做大的竞争意识,普遍存在小富即安的小生产者思想;大多数私营企业生产经营面窄,主要集中在商业、饮食业;投资工业方面也多数集中在传统的小作坊式生产,产品的档次低、品种单调、技术、设备落后,并且以劳动密集型、低技术的行业为主,经营领域不宽,经营形式较为传统,并且生产技术装备较差,生产成本高,产品档次低,效益不佳,没有能力和水平做强做大自己的企业,随时有被市场竞争淘汰出局的危险。

3、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比较淡薄。有的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主明知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也不懂得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同时为了牟取非法利润,又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制造、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和提供劣质服务;有的不讲信用,偷税漏税、故意拖欠货款和贷款。还有一些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主怕增加经济负担,欺骗政府有关部门,侵犯自己员工的合法权益,不给或少给他们买社会保险。

4、从事外向型的个体私营户较少,大多数经营者对外部大市场的情况不了解,信息闭塞,供需关系掌握不清,销售不畅,只盯住本地市场,经不住大的冲击。

5、个体私营投资领域仍然存在“禁区”。民营资本在市场准入方面仍存在政策或人为设置的“禁区”,从事电力、交通、环保等基础设施领域的很少。从事轿车等大型制造业的完全没有。

三、发展个私营经济的政策建议

1、各级政府要大力构建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要一视同仁对待不同所有制经济成分,

全 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各种优惠政策。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 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

2、加强对国家和地方产业政策的宣传指导,要通过政策扶持和市场导向,积极引导个体私营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布局,避免盲目发展,进行产业组织创新和技术创新, 进行企业的整合和发展,逐步解决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中“商多工少”的问题。减少企业间的过渡竞争。

3、拓宽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建立和完善金融服务支持体系。深化国有 银行体制改革,修订和完善投融资政策,把符合贷款条件的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都纳入信贷计划管理之中,加大面向个体私营企业 的投资力度。

4、强化对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主及其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其自身素质和技术、管理水平,加强道德建设,使其做到做到依法经营,依法纳税,公平竞争。同时强化对个体私营经济的监管,严厉查处各种违法经营行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平稳。

参考文献:

《非公有制经济研究》李明章、王建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探析》王克强 《经济师》 2011年08期

《深化对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白永秀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

《关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几点思考》赵美玲 《广西社会科学》 2003年 第6期

第11篇:红河州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报告

2011年红河州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报告

2011年,全州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各项扶持政策,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努力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红河州非公有制经济规模不断壮大,在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稳步提高。因此,在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我州非公有制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对全面完成省九次党代会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至关重要。

一、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非公有制经济规模持续扩大。2011年,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红河州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初步测算,2011年全州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260.44亿元,比上年增长14.2%,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3.4%,比上年提高了0.3个百分点。分三次产业来看,第一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为21.67亿元,占本行业的比重为17.4%,与上年持平;第二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49.53亿元,占本行业的比重为35.4%,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为89.23亿元,占本行业的比重为38.2%,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分行业来看,建筑业、交通运输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等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已超过本行业增加值的一半以上,分别占本行业的66.1%、64.5%、93.3%、94.9%、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这些行业发展的主体和重要力量。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为国民经济较快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二)非公有制经济拉动经济增长作用明显增强。2011年非公有制经济拉动全州经济增长4.97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5%。分产业看,

一、

二、三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分别拉动全州经济增长0.

23、3.41和1.33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6%、

24%和9.4%。分行业来看,除农林牧渔业、交通运输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其他营利性服务业非公有制经济实现的增加值增速低于本行业增加值增速外,其他行业均高于本行业增加值增速。其增速较快的是,规模以上工业、批发和零售业、其他服务业,其增速分别达18.7%、15.9%和23.2%。

(三)非公有制经济促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分三次产业来看,2011年红河州第一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为21.67亿元,占本行业的比重为17.4%,同比保持不变;第二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为149.53亿元,占本行业的比重为35.4%,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为89.23亿元,占本行业的比重为38.2%,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的非公有制经济总量最大,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低,非公有制经济的产业结构呈现“

二、

三、一”格局。

(四)各县市非公经济发展不平衡。从总体来看,2011年红河州十三个县市的非公有制经济均实现了较快增长,但从发展速度来看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全州十三个县(市)非公有制发展有快有慢,2011年非公有制经济增速超过全州平均水平的有7个县市,分别是蒙自15.6%、开远14.8%、屏边16.2%、泸西14.7%、元阳22.2%、绿春16.2%、河口16.4%。

二、非公有制经济存在的问题

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但我们也看到,由于历史的惯性和体制的局限等多种因素的约制,我州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着许多困难与挑战。主要表现在:

(一)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仍然偏低。我州非公有制经济近年来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但非公经济比重偏低,公有制经济比重高,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不充分,2011年我州非公经济比重比全省42.1%的比重低8.7个百分点,非公经济活力仍显不足。

(二)观念滞后,缺乏创新意识。部分人对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认识还不到位。个别部门发展意识淡薄,不以积极发展的眼光看待非公有制经济,而是以偏概全\"求全责备\"的态度对待非公有制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面对新形势下如何组织、协调、管理、服务、支持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缺乏主动探索和研究。

(三)转变发展方式动力欠缺。我州非公有制企业绝大多数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加工贸易型企业,仍然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在第三产业中也多是以低端企业为主,从事的行业主要集中在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经营领域不宽,经营形式较为传统,没有上规模,形成大市场。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艰巨,形势迫切。

(四)环境制约的因素仍然十分突出。一些鼓励、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得还不实,\"三乱\"现象仍然存在,社会环境、法制环境、投资环境仍不尽人意,需进一步改善。尤其是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国家进一步加大对耕地的保护力度,控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限制投资过热的政策,这些宏观调控措施必将在土地、融资等方面对我州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

(五)融资难仍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由于去年以来,国家执行从紧的货币政策,使企业的融资渠道减少,制约了非公有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融资困难的主要原因:一是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信贷支持力度不大。尽管近期国家调高了对中小企业的信贷额度,但银行认为非公有制企业经营状况复杂,信贷风险过大,普遍存在对非公

有制企业惜贷现象。二是企业自身条件欠缺。不少非公有制企业轻视管理,信誉度差,可供抵押的资产很少,缺乏进行融资的基本条件,进一步加剧了融资的难度。

三、进一步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建议

发展非公经济,对促进经济多元化发展意义重大。如何更好地把握各项政策机遇,对非公有制经济今后的发展,显得至关重要。

(一)解放思想,加大服务扶持力度。非公经济在拉动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社会就业、增加居民收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把加快非公经济发展作为战略重点,拓宽思路、放宽政策,大力推进担保、信用、人才、协会等“四大体系”建设,鼓励、引导非公企业进行结构调整,提高市场竞争意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扶持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重点企业,培植一批具有产业特色的优势企业,加快非公经济发展步伐。

(二)强化部门职能,提高服务水平。各级党委、政府要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把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摆上重要工作位置。各级经济管理部门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将工作方式彻底转变到一切为经济建设服务上来,满腔热情地鼓励、引导、支持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掀起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新高潮。把个体私营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把个体私营经济的主要指标纳入目标管理,建立、完善领导负责和目标考核责任制。

(三)加快社会服务体系建设,营造优良发展环境。继续营造良好的舆论宣传环境,广泛宣传党和政府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政策,宣传非公有制企业家所做的社会贡献和创业

事迹,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尊重、鼓励、支持、参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大力营造良好的创业兴业环境,坚决杜绝乱摊派、乱罚款、乱收费现象的发生,进一步减少审批项目、简化审批程序,提高服务效率、改进服务方式,执法机关以及行政执法部门要文明执法、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做好保驾护航、排忧解难的工作,切实维护非公有制企业的合法权益。认真加强学习,把握时代机遇,合法经营,守法经营,用现代企业管理知识武装头脑,抓好企业管理,努力把企业做大做强。

(四)破解融资瓶颈,建立个体私营经济融资体系。一是协调金融部门加大对个体私营业主的金融服务。针对个体私营业主的特点,改进发放带款的核审标准和办法,放宽对个体私营业主的准入条件,对符合条件的个体私营业主发放信用贷款;二是在国家规定的法律范围内设立信用担保机构,建立多种资金来源、多种组织形式参与多层次结构的担保体系,为更多的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获得信贷资金支持。三是建立健全信用制度。建立起以企业、经营者、中介机构为主体,以信用登记、信用评估、风险管理等为主要环节,服务于个体工商业经济活动的信用制度。有关部门要提供个体私营业主信用信息,建立信用档案库,为私营业主从金融机构获得担保贷款和信用贷款建立信用基础。

第12篇:四川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

2013年四川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

四川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继2012年突破1.4万亿元大关之后,2013年再创新高,达15689.88亿元,比上年增加1615.11亿元。在新形势下,四川省非公有制经济既有机遇,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推动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四川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继2012年突破1.4万亿元大关之后,2013年再创新高,达15689.88亿元,比上年增加1615.11亿元,增长12.1%,比GDP增速快2.1个百分点;站GDP比重达到59.8%,比2012年提高0.8个百分点;对四川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0.8%,同比提高2.5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7.1个百分点。

成就: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增长12.1%

非公有制经济总量再创新高

四川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继2012年突破1.4万亿元大关之后,2013年再创新高,达15689.88亿元,比上年增加了1615.1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359.07亿元,增加38.79亿元;第二产业达到9706.59亿元,增加984.93亿元;第三产业达到4624.22亿元,增加591.39亿元。

非公有制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2013年,各地经济开发区新型产业项目陆续投产,各类建设项目成批集中开工,对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可持续发展起到关键作用。2013年,四川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1%,比GDP增速快2.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长2.6%,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增长13.4%和11.8%。

2013年四川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

非公有制经济占比稳步提高

四川非公有制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使得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稳步提高。2013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9.8%,比2012年提高0.8个百分点。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9.7%,比上年回落0.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71.5%,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0.0%,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

非公有制经济贡献突出

四川省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非公有制经济的积极贡献。2013年,非公有制经济对四川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0.8%,同比提高2.5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7.1个百分点。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非公有制经济贡献率达1.3%,比上年回落0.3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非公有制经济贡献率达49.6%,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非公有制经济贡献率达到19.9%,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2个百分点。

非公有制工业支撑作用明显

近年来,四川大力发展高端现代产业,深入实施七大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方案,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发展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升“四

川造”产品和本土品牌的知名度。实施重点园区培育计划,促进产业集中集群集约发展。民营工业已经成为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支撑。

2013年,四川省非公有制经济工业增加值达8690.79亿元,比上年增长13%,占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5.4%,对四川省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3.4%,拉动GDP增长4.3个百分点。

各地非公有制经济竞相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较快发展,经济总量不断扩大。2013年,四川省21个市(州)中成都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达5393.64亿元,总量继续保持领先优势;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总量超过600~900亿元之间地区达到10个,分别是绵阳市、德阳市、南充市、宜宾市、达州市、凉山州、泸州市、内江市、乐山市和资阳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总量在300~600亿元之间的地区达到5个,分别是自贡市、眉山市、广安市、遂宁市和攀枝花市。

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持续攀升。21个市(州)中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0%有18个地区。其中,居四川省前8位的地区分别是眉山市(63.5%)、南充市(60.2%)、内江市(60.1%)、遂宁市(59.7%)、成都市(59.2%)、泸州市(59.2%)、达州市(59.1%)、雅安市(58.6%)。

各地非公有制经济较快增长,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突出。21个市(州)中,有19个地区增速超过12%;非公有制经济对当地GDP的贡献率超过50%的达到20个地区,其中贡献率超过70%的有11个地区,分别是雅安市、泸州市、眉山市、遂宁市、内江市、宜宾市、广安市、绵阳市、南充市、达州市和德阳市;芦山地震灾区雅安市非公有制经济呈现恢复性增长良好势头,增速持续回升达到

7.3%。

大企业数量持续增加,整体实力显著增强

由于四川投资和创业环境不断得到改善,成都财富全球论坛、第十二届世界华商大会、第十四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等全球具有影响力的盛会相继在四川成功举办。2013年,四川新增世界500强企业22家,目前在川落户的世界500强企业累计达到269家。四川工商登记非公有制企业达到325.65万户,占企业总数的95.6%,总户数比上年增长9.4%。其中,个体经营户达到274.87万户,比

上年增加22.24万户,增长8.8%;私营企业50.42万户,增加5.61万户,增长12.5%。

四川省非公有制企业注册资金大幅增长。2013年,四川省非公有制企业注册资金规模首次突破1.5万亿元,达到15844.83亿元,比上年增长38.1%,提高16.6个百分点。其中个体经营户户均注册资本4万元,增长12.4%;私营企业户均注册资本达242.52万元, 增长32.3%。

经济社会效益不断改善

非公有制经济是具有活力的经济主体,在增加税收、扩大就业等方面发挥非常重要作用。2013年,四川省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税收收入(含国税和地税)达1752.41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受“营改增”等因素的影响,非公有制经济税收收入占总税收收入的比重为46.8%,比上年回落1个百分点。其中,个体经济实现税收292.38亿元,增长22.0%;私营经济实现税收1116.71亿元,增长

7.7%。四川省工商登记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从业人员达955.02万人,增长8.0%,新增就业人数70.92万人。

把脉问诊:加快改革和转型

四川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在新形势下,非公有制经济既有机遇,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既有体制、政策等因素造成的困境,也有自身客观原因而导致的不足。下一步,四川非公有制经济需要加快改革和转型。

问诊一:市场

竞争更加激烈

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既有国际知名资历雄厚的世界500强大企业,又有国内外技术先进发展强劲的后起之秀,四川地处西部内陆,在信息、资本、技术等一些方面不及沿海开放地区,许多民营企业还没有足够的实力参与市场竞争,在这些竞争强敌面前,则显得力不从心。

药方: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促进产业技术进步

四川非公有制经济要依据本地优势,发挥企业主导产业,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与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突破本地发展限制,更多地利用国外资源和市场。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发展高科技产业、出口创汇产业、环保产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产业结构层次。同

时,引导民营企业处理积累和消费关系,鼓励科技创新,加快技术改造,合理开发资源,发展循环经济。

问诊二:资金

融资难、融资贵

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不畅,资本市场利用水平较低,与工业化阶段高投入的要求不适应。只有少数发展上规模的企业能够达到金融证券融资的条件,而绝大多数难以进入资本市场发行股票和债券,民营企业通过国有银行融资的比例较低,企业发展资金缺口多数通过民间拆借,融资成本高还款风险大。

药方:改善投资环境,提供融资支持

落实给予非公有制经济的优惠政策,制定和完善鼓励、引导民营投资的政策措施。设立权威性的为民营企业投资服务的信息中心机构,为民营投资项目提供可行性研究、开发新产品以及社会公共协调等配套服务。加强国有商业银行对民营经济的金融支持,推进非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建立和完善商业银行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标准、风险管理制度、竞争规则以及监管办法,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更好地满足民营企业的发展需要。

问诊三:观念

民营企业经营思想和发展观念落后

民营企业缺乏开拓精神,“小富即满”现象比较普遍。民营企业无论是平均资产规模,还是平均销售收入总额,都是比较小的。民营企业管理者经营思想和发展观念相对落后,企业家过分担心承担经营风险,不肯放开手脚拼搏市场,宁愿维持企业平稳状态。

药方:强化创新观念,提高发展意识

民营企业家要强化创新观念,提高发展意识,抓住机遇,开拓进取。民营企业家要克服“小富即满”的落后思想,树立“富而思进”的新观念,增强干大事、创大业、做大贡献的胆识和气魄。民营企业要建立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敢于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在竞争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在竞争中努力发展自己。

问诊四:管理

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较差

缺乏科学的组织和管理体制。多数民营企业是由个体经营发展起家的,是以亲情为纽带的家庭型企业组织,有的民营企业是国有企业改制组成,因而企业产权不明,缺乏制度约束,决策管理不够科学。

民营企业的战略发展规划模糊。一些民营企业经受不住利益诱惑,在扑朔迷离的市场面前,脱离核心业务盲目扩张,最终把企业拖入困境。

民营企业缺少优秀的人力资源。由于多数民营企业还不能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因而阻碍了专业经营管理人才进入民营企业。

药方:建立科学的企业管理体制

企业的发展要遵循科学的管理体制,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就是要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

民营企业要有科学的组织和管理体制。要逐步摆脱家族式的管理模式,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实施科学化管理,做到产权明晰,制度健全,决策科学,管理严谨,构筑科学的经营管理体制。

民营企业要有明确的战略发展规划。整合资源,发挥核心竞争力,经营生产活动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的参与市场竞争。

民营企业要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民营经济组织务必克服“任人唯亲”的陈旧用人观念,建立规范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实行科学绩效管理。同时,健全的员工培训机制,提高其业务水平和技术能力,不断夯实企业的人力支撑。民营企业也要为企业各类技术、营销和管理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以优厚的待遇留住人才。

第13篇:嘉峪关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建议

嘉峪关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建议

近年来嘉峪关市委、市政府把发展非公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鼓励和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全面发展,使我市非公经济从小到大,由弱到强、滚动发展、多轮驱动、多业并举,已扩散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各个行业,成为全市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力量。

一、嘉峪关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现状及特点

(一)发展现状

据嘉峪关市工商局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全市非公经济个数发展为6396户,从业人员达到17909人。非公经济完成总产值2.37亿元,营业收入37.53亿元,上缴税收4435万元,个体私营企业缴纳税金占全部税收的3.09%,非公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4%。

1.从三次产业结构看,在第一产业中,非公经济户数为20户,实现增加值1812万元,占全市农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8.1%;在第二产业中,工业和建筑业户数分别为398户和51户,完成总产值1.96亿元、3990万元,实现增加值6779万元、1397万元,分别占全市工业和建筑业增加值的1.9%、6.5%;在第三产业中,各类户数为5927户,从业人员15631人,全市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完成零售额7.59亿元,占全社会商品销售总额的87.87%。

2.从经济类型看,全市个体经济5683户从业人员10465人,完成总产值1967万元,增加值8638万元,占非公经济增加值的23.15%实现销售(营业)收入4.07亿元;私营企业713户,从业人员7444人,完成增加值2.87亿元,占非公经济增加值的76.85%实现销售(营业)收入33.46亿元。

3.从国民经济行业看,私营企业中,从事批发零售贸易业的占59.48%,工业占16.69%,社会服务业占9.82%,餐饮业占5.19%,农牧业占1.96%,建筑业占3.09%。个体工商户中,从事批发零售贸易业的占58.7%,社会服务业占16.79%,餐饮业占14.25%,工业占4.89%。

4.从企业规模看,注册资本金在100—500万元的企业87户,500—1000万元的企业13户,1000万元-1亿元的企业14户,1亿元以上的企业1户。

(二)主要特点

1.总体实力不断增强,发展速度明显加快。2004年嘉峪关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达到3.73亿元,比2003年增长38.5%,是2000年的2.41倍四年年均增长24.55%,占全市生产总值的8.4%。社会消费品零售额7.95亿元,比2000年增长9.35倍。在商贸餐饮领域,非公有制经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占到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7.87%,成为商贸餐饮业的主体。

2.对财政、社会的贡献越来越大。2004年上缴税收4435万元,比2003增长18.84%,比2000年增长1.61倍,年平均递增27.16%,是各类经济成分中最具活力的部分。个体私营企业缴纳税金占全部税收的3.09%,比2000年提高了0.51个百分点。吸纳就业越来越多,截至2004年底,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19.5%,成为嘉峪关市吸纳就业和再就业的主渠道。

3.分布广、领域宽,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嘉峪关市非公经济不仅遍及全市城乡,而且跨地区生产、销售。经营范围由过去批发零售贸易、餐饮、日用品修理、娱乐服务等少数几个行业扩展到制造、建筑安装、运输、养殖、农产品加工、旅游开发、中介服务等各行各业,涉及工、农、商、运、建、餐饮服务、旅游等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经营模式也由比较单一,大而全、小而全的综合经营为主向专业批发、专营、

专卖、超市方向转变。特别是以商贸流通为主的个体私营经济弥补了我市第三产业的不足,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2004年全市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中,77.42%从事第三产业。

4.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竞争力明显增强。2000年,注册资本金在100—500万元的企业只有16户,500万元以上企业也才3户,2004年比2000年分别增长了5.44倍和9.33倍。有些企业已开始走上联合发展、规模经营、组建集团的发展路子,经营范围由市内向市外甚至向省外、国外发展。如西部天地商贸有限公司已将销售业务网络辐射到河西五市、青海、新疆、宁夏、陕西等省区,目前已拥有54家连锁超市和便利店,20余家分支机构,1家乳制品生产企业。雄关酒业已通过了国家质量认证,“雄关酒”2003年被甘肃省评为名牌产品,研制的保健酒,已具备出口能力,并取得了出口权证书,拥有了自营出口权,成为全省最大的非公有制酒类企业之一。

二、嘉峪关市非公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非公有制企业的外部发展环境还有待完善。首先,目前在社会上对非公有制企业认识仍然存在偏差,认为国有大企业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而非公有制企业在国民经济中仅仅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对发展非公有制企业认识不到位。其次,优惠政策力度不够大,落实政策不到位。如建立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政府担保基金作用的发挥,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建立健全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制度等,都没有能够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有些优惠政策,部分垂直管理的职能部门不执行。政策规定的规范各类检查行为、收费行为、制止乱摊派等没有完全落实到位,一些收费项目弹性大,人为因素多,甚至出现反弹现象。再次,多头管理加重企业的负担。对非公有制企业的管理中,还存在“吃拿卡要”的风气。最后,是公平待遇没有得到完全体现。对外地招商引资项目市上从税收、土地等方面都给予了相当的优惠政策,但对我市本地人投资的项目,没有这方面的优惠,“招了女婿忘了儿”。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投资者的积极性,制约了嘉峪关市民间资本的投资。

2.职能部门观念滞后,服务意识不强,部门利益思想较重。一些部门观念保守,解决问题的着眼点不是结合嘉峪关市的具体实际,而是上级是否有规定,善于用框框套住自己,缺乏灵活、变通,不敢大胆闯、大胆试。一些职能部门服务观念错位。把自己摆在主人的位置上,居高临下监视、审查服务对象;部分办事人员履行职责特别“较真”,一旦抓住企业一点差错,就狠整重罚;还有的把部门的利益放在全局发展之上,有利的执行,无利的不执行,服务就要收费,通过收费、罚款等为本部门争创经济效益,而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的生存则与己无关。

3.融资困难,资金不足。嘉峪关市非公有制企业经营资金来源途径比较狭窄,主要依靠自我积累和银行贷款。大部分非公有制企业反映,资金短缺(尤其是流动资金不足)是困扰企业发展的首要问题。其融资难的原因从内部看,企业自身财会信息不规范和经营实力不强,金融部门不愿贷款。从外部看,是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护;有人认为国有企业贷款,即使是不良贷款,也是“肉烂锅里”,而非公有制企业还不了贷款,则是“肥水流到了外人田”。虽然成立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为非公有制企业也提供了一定的帮助,但由于受多方面的限制,信用担保作用发挥不够,难以给非公有制企业强有力的支持。

4.投资少,所占比重低。嘉峪关市非公有制经济因投资少,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与全国、全省和发达地区相比总量少,所占比重较低。全国非公经济比重已占到1/3,一些发达地区如温州非公经济比重达到80%以上,而嘉峪关市仅为8.4%,公有制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

5.缺人才、短技术、科技含量低。嘉峪关市绝大部分企业从业人员知识、技术水平较低,加之资金严重不足,自我改造能力差,不能扩大再生产,导致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和高新技术少,技术装备水平低,产品质量大多处于初加工、粗加工水平,缺乏高、精、尖产品,难以适应市场的要求,是嘉峪关市非公有制企业快速持续发展的又一障碍。

6.规模小、产品结构单一。嘉峪关市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个数较多,但规模以上企业少,小型化、小而全问题严重,年产值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没几家。且重复建设、盲目建设导致产品结构趋同,大部分企业尚未摆脱粗加工的局面,主导产品、拳头产品少,市场占有率低。

7.企业经营管理体制滞后。在企业管理方面,有多数的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由企业家一人定夺。有些非公有制企业虽然机构设置齐全,但家长式的管制方式较为突出,缺乏规范的现代企业管理手段,特别是在一些小型非公有制企业中表现更为突出。

8.非公经济依赖性强,受酒钢影响比较大。由于历史原因,嘉峪关市先有酒钢公司,后有嘉峪关市,全市基础设施,大部分由酒钢公司建设,大部分中小企业的水、电供应依赖酒钢公司。随着酒钢公司的改革,水电费大幅上涨,工业用水每方3-5元,服务业用水每方8元,经营成本大幅上升。还有一些企业是围绕酒钢公司生产一些上、下游产品,酒钢公司出台的一些政策对其影响比较大,可以说是“牵一而动全身”,严重制约嘉峪关市非公经济的发展。

三、发展嘉峪关市非公经济的思路及对策建议

1.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在发展非公有制企业的问题上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要有新突破,思想观念必须更新。一定要真正破除姓“公”姓“私”的思想观念,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要从“控制力”和“质量”上去理解,而不应该简单地理解为“比例”和“数量”。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敢于和善于与非公有制企业代表人士交朋友,把解放思想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落实好领导联系重点私营企业制度,深入调查研究,了解企业发展状况,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引导他们加快发展。政府部门要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切实抓好体制建设,实行“开放式政务大厅办公、一站式服务”,从源头上杜绝“三乱”。制定出台“损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行政责任追究办法”,拿出为非公有制企业热情服务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2.深入贯彻落实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有关政策,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一个平等竞争的经营环境。首先,对省、市已经出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要加大督查力度,把政策真正落到实处。要从促进全市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强化发展意识,主动放弃一些部门利益,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多办实事,多做好事。要下决心清理取消各种不合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从源头上制止向企业的乱摊派和滥处罚行为。其次,要继续实行“放水养鱼”政策,严格执行发展嘉峪关市优惠政策,主动让利于企业,要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业强市”“名品名店经营”“连锁超市经营”等战略,大力发展商贸流通,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积极发展矿产、建筑建材、能源工业和乡村特色旅游。要鼓励企业自主投资、自主创业,并在政策上创造各种所有制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再次,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服务功能,把政府工作的重点放到定规立章、奖优惩劣和为企业排忧解困上来。重新修订出台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要对非公经济做到从法律上保护,政策上扶持,发展上引导,资金上倾斜,精神上松绑,行业上突破,采取速度、比例、规模、形式、区域“五不限”原则和放开、放宽、放活、放胆、放手、放心“六放”办法,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非公经济的政策法规,特别是最近颁发的《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要在全社会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非公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3.积极筹措资金,拓宽融资渠道。一是鼓励银行增加对非公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通过采取税收支持、扩大利率浮动幅度以及再贷款、再贴现的方式,鼓励金融机构提高对非公中小企业的贷款比例,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和额度。鼓励银行开展针对非公中小企业的金融创新,进一步协调有关银行改进对非公中小企业的资信评估制度,开拓授信业务,对符合条件的非公中小企业发放信用贷款。二是积极开创咨询、理财等综合金融中介服务,充分发挥我市中小企业担保中心的作用,切实解决非公有制企业担保难的问题,为企业提供更多的信贷支持,使其逐年发展壮大。三是企业要加强内部管理,加速资金周转,减少商品积压,

强化债务清收,盘活用好自有资金。四是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逐年增大对重点非公有制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五是要选准项目,突出重点,积极争取上级扶持。

4.积极鼓励非公有经济投资,在竞争性领域加快实现“国退民进”。一方面,必须尽快打破垄断,放开市场准入。我市应该尝试在非禁入领域的突破。制定相应的政策,并提供有关支持,重点扶持金融、农副产品加工、乡村特色旅游,促进冶金非国有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一些竞争性、经济性强的行业领域,如交通、电信、供气、供水、桥梁、公交、城市建设、污水处理等重大工程项目,应当让非公有资本进入。另一方面,在已经放开的领域进一步消除依然存在的某些歧视,对非公有制企业实行国民待遇。要在股权、经营权、市场份额、产业进入等问题上进一步打破垄断或者主要控股地位,乃至完全退出竞争性领域,为非公有制企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再一方面,加快一般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退出步伐。通过对一般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进行彻底的产权置换,使国有资产坚决退出来,实现彻底的非国有化改制,以缩短非国有制经济依靠自身发展的缓慢过程,从而增强非公有制经济的基础。要鼓励非公经济围绕酒钢发展,做好钢铁产品上游和下游的配套服务和产品开发,突出特色,搞好“钢铁板块”这篇文章。

5.加强培训,提高经营者整体素质,更新非公有制企业经营理念。一是企业要舍得花钱抓好员工学历教育。二是要加强对企业员工业务培训和专业技术职称评定,促进非公有制企业队伍建设。三是要认真实施科教兴企和名牌带动战略,促进企业产品上档次、创名牌。通过社会力量办学等方式不断提高非公有制企业经营者自身素质。四是通过多种渠道,帮助非公有制企业经营者在经营理念上超越自我,摒弃小业主意识,树立企业家观念。五是鼓励非公有制企业之间以及非公有制企业与公有制企业之间进行多种形式的兼并、联合和协作,以此引导非公有制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

6.引进和留住人才,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人才是关系到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人才是“第一资源”。非公有制企业应当在为引进人才提供较好生活条件和待遇的同时,充分利用各种优势,为优秀人才提供更大舞台,努力创造一种能够吸引、使用和留住优秀人才,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宽松环境,为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7.加快非公有制企业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尽快建立健全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同时要按照国家规定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要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相关部门配合,根据非公有制企业量大面广、用工灵活、员工流动性大等特点,制定具体的措施和办法,使全社会的劳动者都享有社会保障权,解决企业和职工的后顾之忧,为非公有制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8.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优势,加强相互间的合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升企业科技含量。非公有制企业可采取“公司+学院”的经营模式,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科研优势,开发具有发展潜力,科技含量高,适宜发展的项目和产品,逐步形成高起点、快发展的具有良好前景的企业集团。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大内引外联和招商引资力度,搞好服务。扩大对外开放、大力招商引资是关乎推进嘉峪关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根本大计。我们必须坚决落实“发展抓项目,改革抓企业”“引资兴市”决策,吸引更多的企业和资金到我市投资办厂,振兴雄关经济。

9.完善监督检查机制,优化监督检查环境。强化行政监督,建立“吃拿卡要”举报制度,加强对行政机关和具有行政职能单位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效能实施有效的监督检查,扩大社会监督范畴。充分发挥人大、政协、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的作用,大力支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民主党派人士对非公有制企业的考察、调研活动,认真及时办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于非公有制企业的议案、提案,共同监督和推进我市发展软环境的建设。加大民意监督。要通过开展企业评议政府工作的形式,加强行风评议,进一步促进行政机关、公共服务行业主管机关及其窗口的作风建设,增强经济服务意识,着力解决“办事难”的问题。

第14篇:临川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临川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2007年,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在省、市中小企业局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我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省政府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省委提出的学习浙江经验推进全民创业的号召,全区广泛深入地开展了以“学习浙江经验,加快赶超发展”为主题的专题教育和大讨论,推动深层次的思想再解放,观念再创新,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创业激情空前高涨,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2007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预计可达79亿元,比上一年增长25.3%;规模和限额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增加值可达23亿元,比上一年增长35.2%;非公有制企业上缴税收可达1.98亿元,比上一年增长34.8%;在工商部门注册的个私企业户数为22350户,比上一年增长10%;个私企业从业人员可达68252人,比上一年增长13.6%;个私企业注册资本金可达196320万元,比上一年增长18.7%。

二、我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主要措施

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致力从舆论宣传、政策扶持、创业平台和服务环境等方面狠抓落实,保证了全区非公有制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一)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激发了全民创业的热情。今年,我区先后研究下发了《临川区委、临川区人民政府关于2007年全区乡镇工业发展的意见》、《临川区委、区人民政府关于2007年全区主攻工业实施意见》,《中共临川区委、区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临川(抚北)工业园区发展的实施意见》,《中临川区委、区人民政府关于2007年全区招商引资工作的意见》,《关于学习浙江经验进一步加快临川赶超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从市场准入、用地、纳税、创新、权益、财政、税金扶持等方面出台了全民创业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与此同时区直20个部门结合本部门工作职责分别制定了支持全民创业的具体举措,并向全社会公开。在鼓励支持相关干部带头创业方面,允许乡镇区直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除党政一把手外),在确保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可兼职创办、领办经济实体和发展创业辅导、技术支持、信息服务、管理咨询、人才培训等各类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允许以个人的合法收入、资产向非公有制企业、加工业、农业产业化企业投资入股,按股分红或以技术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鼓励干部推销临川贡酒、帝泉啤酒等地方名优特产品,年推销额在200万元以上的除企业给予的推销收入外,政府还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在鼓励能人创办企业方面,对在工业园区、工业走廊范围内创办或新引进投资规模在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当年投资第二年见效的,在兑现原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再给予一定奖励,对引资服务单位或引资人由本级财政给予所引资企业缴纳税收地方留成部分的20%一次性奖励。在鼓励农民从事特色种养及集约化经营创业方面,对农村种粮100亩以上大户,可以其与国有粮食收购部门签订的购销合同为依据,直接发放贷款;对山村承包500亩以上专业户,可以林产权作质押,发放林业开发贷款;对养殖大户(养鱼3万尾、养牛100头,养猪300头,养禽1万羽以上),可以养殖物作质押,发放贷款;创办私有林场造林面积超过20公顷的,符合采伐条件的优先安排采伐指标;农民种植柑桔、金银花、花卉、黄栀子、毛竹等经济林面积超过5公顷的,优先安排林业项目,享受林业项目政策。在创业小额贷款方面,临川信用联社对凡取得市以上专家咨询组织认证通过的,申请小额贷款可取消担保措施,直接由担保公司担保,银行办理小额贷款。

(二)提高服务水平,进一步优化非公经济发展环境。一是优化了服务环境。区直各有关部门都认真按照区委、区政府的要求,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全力支持非公经济发展。发改委积极进行产业引导,广泛宣传国家产业政策努力引导能人向国家倡导的新型产业发展。同时,围绕支柱产业、立足产业配套,积极开展项目储备,引导全民创业向做强支柱产业,做大产业规模方向发展。如为江西自立资源再生有限公司做好项目申报工作,使项目进入国务院当年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备选项目库,争得国家项目资金补助。由区中小企业局牵头,定期召开银企联席会议或融资洽谈会,切实加强银企之间的沟通,构建了银企合作新机制,鼓励银行向企业贷款。国税部门制定了非公企业“十条”便民服务及优惠措施,对全区9户废旧物资经营企业实行了免税照顾,共减免增值税1342万元;对残疾人创办的非公企业实行了先征后退优惠,近2年共退税4000多万元。地税部门积极支持下岗人员再就业创办非公企业,对持有《下岗再就业证》从事个体经营的人员,经审查批准,可以享受三年减免营业税、个人所得税、城建税、教育附加的税收政策,2005—2007年10月底,为下岗失业人就业共减免税费共计157.30万元;为支持吸纳安置残疾人就业的江西盾牌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减免税款587.03万元。人劳、农业、中小企业等部门,每年免费为企业培训4000多人,提高了企业员工的技能和素质。二是进一步优化了法制环境。执法部门既要依纪依法查处违法违纪行为,又要切实保护非公企业的合法权益,保障本土投资者与外来投资者实行同等待遇。理顺投诉机制,进一步完善投诉处理办法,及时处理非公企业的举报投诉,继续以“四铁”精神整治对企业的“三乱”行为,加大对侵害非公企业合法权益问题的查处力度,严惩那些破坏经济发展的人和事。三是进一步优化了政务环境。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府机关的效能建设,强化服务意识,简化办事程序,降低办事成本,积极为非公企业提供优质的服务;进一步减少审批项目、规范服务收费行为,大力实施“阳光政务”,提高行政过程的透明度,凡未经省以上批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任何部门一律不得收取,符合省以上规定的收费一律按收费标准的下限收取,涉及行政审批事项一律进办事大厅办理,凡在本区能办理的手续,要求在一个工作日内办结。

(三)总结推广典型,进一步引领非公企业健康发展。我区组织了在区内的全国劳模、市区十大杰出青年组成的创业典型事迹巡回演讲报告团进行巡回演讲,大张旗鼓地宣传他们创办非公企业的事迹,通过舆论宣传典型引路,激发了全民的创业热情。近年来,各行各业都涌现出了一大批创办非公企业的典型。如恒力电池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吴福清投资8546万元,生产电子科技芯片,年产值2.47亿元,上交税金740万元。区中小企业局朱正阳辞去副局长职务,带领6名机干部,集资200多万元,于2007年初收购原华茂实业公司,注册成立江西华茂保健品开发有限公司,公司创产值1200多万元,纳税30多万元,安排下岗人员120多人。罗湖镇农民喻友贵,通过几年的创业,把前几年的一个家庭作坊,发展到目前有固定资产500多万元的规模企业,今年初他注册成立华贵泵业有限公司,专业生产工业用泵,年产值2400多万元,每年上交税金60多万元。

三、存在问题及2008年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初步打算

虽然我区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省、市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一是经济总量不足,企业规模较小。到目前为止,全区还没有一家上市公司,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税收超千万元的企业也很少。二是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名牌产品较少。全区还没有在全国叫得响的名牌产品,没有在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的拳头产品。三是在全区非公有制企业中,传统产业较多,高科技产业较少,初级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四是产业链不长,企业之间关联性不强。五是受国家宏观调控及金融紧缩政策的影响,中小企业贷款融资难、用地难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针对这些问题,我区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切实加以解决。 2008年我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主攻工业、决战园区、赶超发展”战略实施,加速非公经济发展,全面提升全区非公经济发展水平。

2008发展非公经济的思路是:认真落实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各项政策和措施,改善和优化发展环境,全面放开投资领域准入限制,推进以中小企业投融资服务体系为重点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拓宽投融资渠道,缓解企业融资困难问题,克服各种制约因素,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优化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创新能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按照这一思路,我区将力求在五个方面寻求新的突破。

第一,在扩大招商引资上力求新突破。紧紧抓住国际国内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机制灵活的独特优势,敢于在招商引资工作中争主动、唱主角、当主力,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招商活动,吸引国内外资本、技术和人才特别是引进战略投资者,不断发展自己,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技术水平,提升产品档次,增强市场竞争力。积极帮助非公有制企业拓展招商引资渠道,搭建招商平台,提供产业指导、政策咨询、信息服务、人才培训,使非公有制企业发展搭上“顺风车”、驶入“快车道”。致力引进省内外各类有实力、讲诚信、有名气的非公有制企业,特别是要引进一批产业带动力强、技术水平高、财税贡献大的非公有制知名企业落户临川,培育成我区骨干企业。

第二,在壮大企业规模上力求新突破。重点在发展大企业、扶植纳税大户、培育规模企业上狠下功夫,指导和帮助有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做强做大,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使全区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非公有制企业突破20家,上缴税金过千万元的企业达到20家。当前,重点扶持临川酒业、兰丰水泥、盾牌化工、银涛药业、临川啤酒、恒力电池、维尔米业、华茂实业、宏宝药业、自立铜业、银圣王洁具、临川机械等一批非公有制骨干企业做强做大,使之成为我区优势产业的核心企业。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围绕我区六大优势产业上项目、搞技改、扩规模,加强配套协作,结成战略伙伴,发展产业集群。

第三,在推进集约发展上力求新突破。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强化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引导,积极引导和吸引相同、相似、相关的非公有制企业,以龙头企业和优势产业为依托,以资金、技术和产品为纽带向园区集聚。着力提高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农产品加工业和特色优势产业为主攻方向,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为重点,优化资源配置,集约利用各类生产要素,降低生产消耗,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全力构建和延伸产业链条,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开展专业化生产和特色经营,鼓励小企业“联大”、大企业“带小”,“大”、“小”结合,“内”、“外”联合,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和组织化程度,形成产业集群。

第四,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上力求新突破。一是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指导和帮助非公有制企业建立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协作关系,通过联合开发、技术招标、专利买断等形式,及时引进、嫁接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走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路子。二是提升制度创新能力。主要是企业组织制度的创新。积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阶段,选择适宜的产权结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形成广纳资本和人才的制度基础,克服“家族企业”和“家族管理”的弊端。三是提升管理创新能力。引导非公有制企业经营管理者加强国家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的学习,增强法制观念、诚信意识和社会公德,强化企业生产、营销、质量、财务等管理,依法建立安全、环保、卫生、劳动保护等规章制度,形成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第五,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用地难问题上力求新突破。引导和鼓励各金融机构开发适宜中小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鼓励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上市融资,扩大直接融资渠道。规范和发展产权交易市场,建立健全创业投资机制,支持中小投资公司设立和发展。建立和完善信用担保的行业准入、风险控制和补偿机制,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积极做好企业融资协调服务工作,切实改善金融贷款服务,推进信用制度建设,增加财政引导资金支持。针对企业用地难的问题,我区将充分利用公路沿线山地较多优势,建设百里乡镇工业走廊,鼓励非公企业租地办厂,加快非公经济发展步伐。

第15篇: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

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

一、基本情况

1、截至2012年底,全县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分别达到4549户和350户,注册资金分别达到3.7亿元和12.5亿元,从业人员分别达到6877人和1342人。其中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上的私营企业有147户,1000万元以上的有65户。一类行业有170家(包括批发零售、仓储邮政、食宿餐饮、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居民服务修理和其它服务、卫生和社会工作),二类行业有157家(包括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制造业、建筑业、房地产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文化和体育娱乐),三类行业有23家(包括采矿业)。

二、非公有制企业总体经营发展情况

从总的情况来看,近几年我县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经济总量不断增加,为增强我县经济自主增长能力,贡献税收,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活跃市场,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经成为推动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发展。

三、影响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一是非公经济规模偏小、质量有待提高。我县非公经济在现有的经济格局中还处于劣势,具体表现在:企业规模偏

小,有很大一部分非公企业才刚刚起步,在探索前进阶段,规模上不去、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没有形成良性循环;缺少一批规模大、技术水平高、成长性好、综合竞争能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

二是非公经济实体自身素质偏低。我县非公企业大多数是属于家族式管理模式,传统观念占主导地位,创新理念没有纳入企业管理体制,再加没有参加过各级培训,故而大部分非公企业的从业人员素质在较短的时间内很难得到较大的提高。

三是融资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融资渠道狭窄,贷款困难是非公企业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

四、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一是大力营造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良好氛围。二是积极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

三是切实解决民营企业发展的资金瓶颈难题。建议加强政府的协调指导作用,简化贷款的抵押和担保条件。可通过政府出资担保、企业互相联保、龙头企业出资担保等多种途径成立担保公司和建立担保资金。

四是努力提升民营企业层次和发展水平。

五是加快民营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积极与大专院校联合,促进专业对口人才的培养,提升经营者的管理素质和决策能力,特别要注重培养企业需要的外向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第16篇: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调查报告

##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调查报告

为了促进我县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根据市政府关于撰写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的通知,我县迅速组织工商、工信、工商联、统计、国税、地税等部门有关人员先后深入非公企业和个体业主及有关单位对全县非公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旨在总结发展的经验和找到影响发展的原因,在今后我县非公经济发展上,我们更好、更有效服务非公经济,使非公经济在促进我县经济发展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发展现状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县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我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出台了《##县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加大审批制度改革力度,强化园区建设,创新招商方式,开展了营造环境抓项目促发展活动,全县非公有制经济步入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截止2012年6月,全县登记注册私营企业420户,从业人员768人,注册资金71068.4万元,其中,农、林、牧业60户,采矿业10户,制造业82户,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9户, 建筑业65户,交通运输、仓储业14户,信息传送、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34户,批发和零售业102户,住宿和餐饮业6户,房地产业6户,租赁和商务服务8户;登记注册个体工商户7009户,从业人员19769人,注册资金18178万元;农民专业合作社193户,入社成员1032人,农民成员1004人,注册资金18743万元。

近年来,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非公有制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2011年全县累计登记注册私营企业301户,比2006年增加283户,年平均增长率37.32%;2011年累计登记注册个体工商户7251户,比2006年增加6569户,年平均增长率27.47%;2011年累计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132户,比2006年增加132户,年平均增长率158.99%,这些数据可以体现出我县非公经济呈发展上升趋势。

2.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层次不断提升。2011年,全县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13户,占全县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92.86%,其中,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12户,500—1000万元以上的1户,全县涌现出了鑫淼精细化工有限公司、惠思洁纸业有限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创建了一批在省内外颇具影响的名牌产品,“鑫龙”牌碳化钙、单氰胺、硫脲、氰氨化钙、双氰胺、三聚氰胺、硝酸胍、氨基胍盐获得甘肃省著名竞标、“惠思洁”牌系列生活用纸被评为甘肃省名牌产品。

3.非公有制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近年来,通过参加全国、全省大型商贸活动和创办工业园区进行招商引资,特别2009年我县 2 工业园区的创建给招商引资提供了宽松的环境,至2011年底,共引进投资超千万元的私营企业15户,以建材、化工、能源、制造等产业为主的一大批大项目落户我县,不仅加快了我县工业化的进程,也为我县非公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和活力。近几年,先后建成了##伊禧堂伟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甘肃高原薯业有限公司等一批农产品初加工企业;以PVC管材、彩钢加工为主的甘肃海纳塑业有限公司、##鸿达彩钢有限公司等一批生产加工企业,这些企业的发展壮大,进一步优化了非公有制经济产业结构。

4.非公经济贡献率明显提高。从非公经济对县域经济的贡献率看,非公企业在促进财政增长、提供就业岗位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2011年,我县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达16.2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7.18%,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达65.5%,比2006年提高了3.53个百分点;2011年非公有制经济上缴税金7017万元,占全县财政收入16472万元的42.6%,比2006年提高了6.8个百分点,非公经济已成为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财政增长的重要来源。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对全县扩大就业、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2011年,全县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达21616人,比2006年增加7566人,有效解决了社会富余劳动力就业再就业的问题。随着非公有制经济队伍不断壮大的同时,非公有制经济自觉履行义利兼顾,扶贫济困的社会责任,积极回馈社会,造福人民,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贡献,2011年至2012年全县个体私营经济为教育事业、公益事业共捐款13万 3 元、抗震救灾捐款22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

1.资金周转困难,融资渠道不畅。目前影响企业发展的最大困难是资金匮乏,缺乏获取资金的有效渠道,融资难成了制约中小企业做大做强的最大障碍。由于企业管理水平低、报表欠真实、缺乏不动产抵押、信誉度不透明、贷款额度较小、银行发放贷款交易成本较高和担保抵押条件苛刻等这些不利因素,使企业发展错失良机,部分企业因资金短缺造成建设项目搁浅,已投入资金无法收回,不能正常开展生产经营活动。2011年,省工商局跟兰州银行签订了企业融资的框架协议。之后,县上立即将需要贷款的82户企业的贷款表册进行了上报,但是,至今只有1户企业进行了融资。由于资金不足,在一些有一定生产经营基础并初具规模的企业,欲谋求资金再投入、进一步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时,只能是“望资兴叹”,“无米下炊”。

2.个体私营业主和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一是非公经济中特别是个体工商户和部分私营企业,其从业人员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有的是初、高中毕业后父母出资开店开铺,有的是在外地打工挣钱后摆摊设店,这些从业人员基本未进行过职业培训,缺乏先进的经营理念。二是经营管理方式落后,个体工商户大多数是“夫妻店”、“兄弟姐妹店或厂”的家庭式管理模式,小打小闹,普遍存在小富即安的小生产者思想,缺乏创新能力和做大做强的竞争意识。三是信息不畅,大多数个体经营都不善于捕捉信息, 4 相当数量的私营企业生产经营面窄、产品档次低,品种单调,缺乏品牌意识,部分企业技术设备落后,有的还停留在小作坊的手工操作上,产品在市场缺乏竞争能力。

3.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淡薄,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有的个体私营企业主明知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也不懂得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有的不讲诚信,偷税、漏税,变相逃税现象不同程度存在;有的只要求政府服务,出台优惠政策,不依法纳税,不讲回报社会;有的企业主不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侵犯员工的合法权益,不买保险,“两低一高”现象在个体工商户中普遍存在。经走访座谈,大多数业主都未与从业人员签订劳动合同,更谈不上购买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即使少数业主已购买“两保”,但拖欠保费相当严重。

4.行业发展不平衡。全县个体私营企业从事的行业主要集中在日用消费类、家居生活类、餐饮住宿类、休闲娱乐类等基本无技术含量的行业,经营领域不宽,经营形式较为传统,基本上没有形成大的专业市场,诸如药业一条街、农资农机一条街、特色农产品一条街、批发一条街、建筑建材一条街等。农业、林业、畜牧业和加工旅游业等产业起步较晚、规模较小。

5.非公企业的品牌意识不强,造成本县部分质好品优的产品,在市场上影响力不大,知名度不高,产品销路不畅,尤其是在农产品创品牌占市场上与其他县区还有一定的差距。

三、对策与建议

(一)进一步营造宽松优良的发展环境。一是拓宽发展领域。进一步解放思想,鼓励和支持个体私营经济进入和参与电力、石油、通信、铁路、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等多种领域。二是进一步优化舆论环境。利用各种传媒工具和形式,广泛宣传中小企业对富民强县的重要作用,宣传企业家的先进事迹,形成谁发展谁光荣的社会舆论氛围。三是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把是否有利于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作为衡量工作的尺度,要多服务、多帮忙、多设路标,简化办事程序。突破全县非公企业在创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瓶颈问题,为中小企业提供外贸、技术、金融、法律、信息、能源等全方位的政策支持。四是进一步优化法制环境。给予中小企业特别是个体私营企业平等的法律地位,对侵犯非公有制经济合法财产的案件,依法及时查处。五是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坚决打击偷税漏税、制假售假、走私贩私等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保障绝大多数守法、规范经营的企业健康发展。

(二)统一准入标准,拓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空间。对全县各类市场主体,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政策要求以及城市规划要求,设立统一的规模经济标准、质量技术标准、环境保护标准等。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引导民营资本重点参与供水、供气、供热、绿化、环保、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和推进民营资本投资全县农村文化、卫生、医疗、旅游和非义务教育等。

(三)拓宽非公有制企业的融资渠道,实行公平的信贷政策。解决非公企业融资难的关键在于政府的积极支持,政府部门和金 6 融部门要加大对非公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及时掌握企业发展动态,提高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抗风险能力。积极发展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要对象的中小型商业银行和投资公司。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改变现在单纯依靠政府出资设立担保机构的做法,严格按照有关法律和规定设立信用担保机构,建立多种资金来源、多种组织形式参与多个层次的担保体系,以解决现行金融体制改革框架下非公有制经济融资的瓶颈性制约。

(四)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创造良好的市场服务环境。构建多主体、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引导、帮助个私企业进行观念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内市场竞争的能力。大力支持向中小企业提供各类中介服务的工作,采取民办“官”助等方式,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协会、个私协会等机构,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各种服务。建立向非公有制经济发布政策和经济信息的制度,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按照地方经济发展方向和市场需求健康有序和谐发展。

(五)积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诚实守信依法经营。引导和加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道德建设和信用建设,教育他们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自决依法经营,努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不断增强市场竞争能力,防范市场风险和经营风险。对诚信纳税的企业给于鼓励和表彰,努力推动建立诚信经营的良性循环机制,营造良好的信用社会氛围。

(六)改善个体私营经济生产经营条件。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帮助非公有制企业解决发展的场地问题。一是将闲置的场地租赁或者转让给私营企业,使其规模扩大,实现低成本扩张。二是加强对市场建设的管理力度。鼓励个体私营业主集资建立街道市场、专业市场。 8

第17篇:高陵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

高陵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

高陵县位于关中平原腹地,属西安城北近郊县,面积294平方公里,辖4镇4乡2个管委会,88个行政村,总人口32万人。高陵县非公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主要是以县城以及周边分布的零散乡镇企业为主。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县委、县政府逐渐转变经济发展理念,意识到壮大工业将能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于是在90年代中期,高陵县利用地缘优势,在距西安北郊一河之隔的泾渭三角洲(泾河和渭河之间,现泾渭镇所在地)设立工业园区,招商引进企业,集中发展我县工业经济。经过15余年的开发发展,园区的工业经济已初具规模,并逐步带动我县经济社会整体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一、目前我县非公经济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截至2010年底, 全县个体工商户11500户,从业人员71530人,注册资金8.5亿元, 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2%、9%和13.5%。全县共注册非公企业2884家,实现总产值70.46亿元,同比增长15%;实现增加值16.80亿元,同比增长13.5%;非公经济上缴税金11638万元,占全县税收总收入的23%。非公经济总量占到全县GDP总量的38.5%,其中第一产业占5.25%、第二产业占19.25%、第三产业占14%,已成为推动全县经济发展和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全县新增劳动就业3万人,48%左右的就业岗位由非公经济组织提供。形成了几个较大的门类,主要包括:制造业共计596户;建筑业62户;交通运输业共计106户;信息传递及计算机软件服务业共计51户;批发零售业共计2170户;住宿餐饮业共计460户;居民服务及其它服务业共计490户;农林牧渔业共计45户;民办教育单位75个,村办医疗机构120个。

我县非公企业主要集中在位于县城西南的泾河工业园区,泾、渭河两岸。目前,园区入驻企业481家,其中非公有制企业432家,占到园区入驻企业的90%。园区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36家,其中年销售额超过亿元的11户,5000万到1亿元的9户。其余极少部分非公企业分散在县城及县城周边的乡镇。比如通远镇的火箭面粉厂、药惠的西京水泥厂、张卜的果脯厂、高墙的蔬菜脱水厂等,主要是面粉饲料加工、水泥建材生产以及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产业。

二、存在问题

我县非公经济经过15余年的集中发展,不仅拉动了我县经济指标的快速增长,而且也产生了很大的社会效益。但是目前我县非公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融资困难

企业融资难主要表现在:一是大部分企业由于暂时没有办理土地证,导致无法用土地证作抵押实现融资贷款。二是担保机构和金融机构对非公企业贷款限制很高门槛,需提供复杂的登记、评估等手续,导致融资周期较长。

(二)发展成本增加

一是受全球性经济通货膨胀的影响,当前企业前期投资的生产成本增加,主要表现在原材料价格上涨,员工工资和福利逐渐增加,劳动力成本上升,产品销量却呈紧缩状态。二是当前宏观政策对企业在生产设施中的环保、节能降耗等监管要求严格,准入的标准高,无形中提高了企业生产经营门槛。

(三)扶持机制不健全

一是在政策运用方面。由于配套措施不完善,导致一些企业不能及时享受到中央省市支持鼓励企业加快发展的优惠政策。二是在信息获取方面。由于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技术、信息不对称,导致很多中小企业掌握信息处于被动接受状态。

(四)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一是中小企业普遍保守,“小富即安”思想严重,对创新发展认识不足,缺乏对外进行项目合作、技术合作的勇气和精神,这样就难以做大做强。二是很多中小企业还处于家庭作坊式阶段,管理十分落后,虽有创新愿望,但无力着手和推进,没有意识也难以抓住政府支持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时机。三是从业人员大多文化程度较低,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企业缺乏科技创新能力和发展后劲。

三、对策和建议

针对我县非公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从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优化发展环境,提升服务功能,挖掘发展潜力等方面,促进我县的非公经济健康发展。

(一)加大扶持力度,落实政策保障

一是财政扶持。积极申请国家、省、市对中小企业的财政扶持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实施技术创新、开展产学研活动,重点对资产质量好、市场空间大、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在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上给予财政资金优先支持。

二是人才支持。指导帮助中小企业加强人才培养,拓宽人才引进渠道,搞好职称评审和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重点和优先安排中小企业管理及技术人员参加各类培训。

三是信息扶持。通过加强培训、技术指导和资金、设备等方面的扶持,鼓励企业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改造生产工艺,并要多为中小企业提供有价值的市场信息、产品信息、技术信息,促进企业快速发展壮大。

四是产业扶持。不断完善园区相应的产业配套设施,支持产业集群化发展,发挥聚集效应,形成更多的产业链条。

五是项目扶持。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鼓励支持非公企业在申报产业项目、科技项目方面,争取更多财政资金的贴息和补助。

(二)围绕服务企业,优化发展环境

一是建立健全协调机制。加大对非公经济发展的推进和指导,定期收集非公企业生产、技术、资金、用工等方面信息,及时研究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困难,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是支持非公企业用活政策。凡国家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鼓励大胆创新,彻底打破限制非公经济发展的“门槛”,全面落实非公企业的“国民待遇”。

三是鼓励非公企业加大创新能力。鼓励支持企业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强与科研院所、高校的项目和技术合作,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四是改善融资环境。对一些好的项目要调整和放宽贷款条件,解决项目融资难、贷款难的问题。另外金融部门在切实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应简化各项信贷业务的审批手续,加快贷款发放的速度,提高信贷服务的效率,以及时满足非公企业对金融资金的需求,帮助企业度过资金难关。

第18篇:水城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纪实

水城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纪实

高登权

这是一块古老而沉寂的土地,这是一片曾经荒凉的原野,这里的人民一遍遍踩着这片漫长的贫瘠,一页一页地翻开发黄的历史,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是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不断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是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从贫困不断走向富裕。在这里,人们亲自感受到高原立体型气候的神气,在这里,人民能亲眼看到“两江”分水领的明显。滔滔北盘江是这片土地最大的动脉,从这片土地的身体里蜿蜒而去,沉积着历史的厚重,传承着文化的底蕴,孕育出这片土地灿若锦绣的文明;目送历史的背影,古老而年轻的水城向我们走来,拂去岁月的烟云,一座新城历史上的今天,是非公有制经济撑起了全县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用心去感受,用情感作见证,这是一方希望的热土,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如今,我们可以亲眼看到,非公有制经济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蔚成大观。1980年,全县基本没有私营企业,仅有全民企业23个,集体企业341个,发展到区县分设的1988年,全民企业和集体企业有了大幅度上升,共达到7577个,但产值和产量都不成规模。2007年,从非公有制发展的角度来看,产值300万以下的企业740个,300—500万元的企业43个,500—1000万元的企业1个,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21个,这是由于企业改革改制所致,虽然在数量上有所下降,但产值和产量与1988年比却有着天壤之别,简直没有可比性。

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率的一条有效途径。国发[2005]3号文件开宗明义地提出: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一个基本经济制度,一个基本方针,就决定了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绝不是一时一地的政策,而是国家的大政方针,是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再者,近年来,水城县的经济发展,从所有制角度讲,可以归纳为三句话:一是经济发展的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二是经济发展的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滞后;三是经济发展的前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要清醒地看到,水城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着许多喜人的地方,主要是在面临种种困难的情况下,非公有制经济仍然有了很好的发展,开始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没有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就不可能有水城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更不可能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倾注着激情憧憬,挟带着雄风锐气,水城县委县政府以战略的、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坚定地提出,抓住非公经济发展,就是抓住了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就是抓住了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的鲜明论断,在认识上放胆、政策上放宽、机制上放活、发展规模上放手,所占经济分额上放开,着力解决“想干而不敢干”、“敢干而不会干”、“会干而不许干”、“许干而不大干”、“大干而无法干”的问题,给非公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宽松的环境、开拓了广阔的空间,迎来了非公经济姹紫嫣红的春天。近年来,水城县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新阶段扶贫开发机遇,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广泛招商引资,着力营造良好环境,切实搞好协调服务,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做大做强,使非公有制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好势头。据统计,到2003年,外来投资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创造增加值3.7亿元,占全县GDP的29.6%;上缴的各项税金达1.07亿元,占全县税收总额的67%。2004年,创造增加值5.64亿元,占全县GDP的31.16%,增长52.43%;外来投资企业上缴税金达1.49亿元,占全县财政总收入的72.2%,增长39.3%,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的46.7%。2005年,全县地方工业总产值完成29.34亿元,同比增长18.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预计完成18.93亿元,同比增长13.6 %,乡(镇)企业营业收入完成31.6亿元,增长20.5%;完成税金2.54亿元,增长113%;2007年,工

业总产值完成44.63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了总产值33.03亿元,比2000年增加398%;工业增加值达16.65亿元。

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在大政方针的指引下,凝聚着县委县政府多少心血和汗水。水城县的决策者们上届为下届打基础,一届接着一届干,坚持把非公有制经济放在县域经济发展重中之重的位置来抓,立足水城农业人口大县实际,始终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富民兴县的大战略,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同其他工作一起安排、一起部署、一起检查、一起落实。坚持定期听取有关部门工作汇报,适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措施和方案,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如本届县委主要领导针对盛宇、盛炜、兴利焦化厂因为国家产业政策受到影响和原料短缺导致生产困难的问题,建议他们走联合之路,并亲自带三家企业有关人员赴云南曲靖考察学习。同时,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工作作为乡镇和部门目标考核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各项指标层层分解,严格组织考核,兑现奖惩,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思想认识到位,行动才有方向,有目标。要切实抓好非公有制经济工作的发展,就应在解放思想上着力。解放思想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往往一遇到困难和矛盾,首先提出解决的就是思想观念问题,这说明解放思想很重要、很关键。纵观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每次经济发展高潮的到来都伴随着思想的大解放,每次思想的大解放都带来经济的大发展。哪个地区思想解放得早,哪里的经济发展就快;哪个地区思想解放的程度高,哪里的经济建设成绩就大。实践证明,要在新一轮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加快发展,必须在更高的层次上解放思想,使我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有一个根本转变。

观念一新天地宽。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环境是一个决定性因素,投资者投出了资金,他们需要有好的政策,需要有好的服务才能发展,他们也只有发展了,才能为政府提供好的税收。因此,县委县政府坚持从治理“三乱”入手,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切实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坚决纠正各种不正之风,营造“亲商、富商、安商”环境,为企业落户水城和加快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宣传出效应,宣传出成绩,宣传也能出生产力。县委县政府充分充分利用各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全县的经济建设成就、资源优势、发展潜力、投资环境等,扩大了水城县的对外影响,促进了对外交流,为招商引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舆论基础。

转变政府职能,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理念,变执法为管理,变管理为服务,凡在水城境内投资新办企业的县内外客商,由招商引资部门、非公有制经济主管部门分别牵头提供选址、立项、论证、办理相关手续等服务,解决企业建设以及生产经营中的各种问题,对企业实行全程跟踪服务,从根本上解决了服务者与服务对象关系颠倒,政府职能缺位、错位和越位问题。

转变作风。各级各部门结合开展“三满意”创建活动,转变机关工作作风,依法行政,各职能部门积极深入企业调查研究,认真解决企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处理农工纠纷,使企业集中精力抓好生产、经营。严格实行问责制和首问责任制,改变了过去从被动的为企业服务为主动上门服务的工作方式,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四难”现象得到有效遏止。

提高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政治待遇。县委县政府坚持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重要会议均邀请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参加,充分听取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关于发展水城县非公有制经济工作的意见建议。同时,积极提高他们的政治待遇。目前,一大批非公有制企业人士被选为县人民代表、县政协委员,一些非公经济人士参加了县工会、县妇女代表大会并当选为委员,使他们在事业上有作为的同时,充分感到政治上有地位。

积极外出招商引资。为拓宽招商引资范围,提高成功率和资金到位,县委县政府除参加

市组织的招商引资活动外,还组织了两次大型的外出招商活动,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带队招商,据统计,2003年到位2.37亿元;2004年到位6.06亿元(其中:资金到位额位列全市第一);2005年共引进项目68个,协议资金11.41亿元,实际到位资金7.39亿元,同比增长22%。“十五”期间,招商引资成绩显著,共引进项目146个,实际到位资金超过35亿元,是“九五”期间的13倍。2007年,共引进外来投资项目28个,项目投资总额14.19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1.57亿元。

注重加强对非公经济发展的领导。县委县政府把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工作的领导作为重点,成立以县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明确了主管机构和人员;建立了副县级以上干部联系企业、重大工程项目现场办公等制度,领导干部定期到联系企业调研,定期组织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座谈会,了解企业和行业的发展状况、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县委县政府制定政策和措施提供决策依据。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协调,部门齐抓共管的格局。自2003年建立在职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联系企业制度以来,副县级以上干部经常深入企业一线调查、研究,及时组织相关部门解决来自非公有制企业反映的困难和问题。2007年,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四个班子领导定期不定期深入企业达100余人次,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自身不能解决的困难和问题200余个。

强化扶持力度。县委县政府坚持对非公企业进行大力扶持,切实为企业排忧觖难,竭力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积极支持一批重大项目早日投产。对重大项目建设做到一企一策。为促进煤炭行业转变增长方式,延长产业链条,2005年,县委县政府专门成立了煤化工发展办公室、重大项目办公室、办公室具体负责煤化工等深加工项目的发展规划,协调解决企业的规划、选址、征地、论证等方面的工作,煤化工项目启动工作进展快速;为促进双牌铝业二期工程早日建设,县成立双牌铝业二期工程协调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双牌铝业二期工程及铝材深加工项目前期工作基本结束。为促进促进滥坝200万吨煤化工循环经济早日落户水城,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各相关部门负责人多次组织召开协调会,亲自跑省里协调相关手续,全程做好服务,得到企业的好评。

积极为企业排忧解难。各有关部门积极为非公有制企业申报项目发展资金,近年来,共为企业争取中央、省、市各类扶持资金近5000余万元,安排县级各类扶持资金2000余万元,切实解决了企业创建和创新中的资金问题;

加强银企合作,实现银企共同发展。近几年来,经县委县政府多方协调,仅水城县信用联社就为水城县的非公有制企业贷款20000余万元,为非公有制企业解决了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通过倾力扶持,使一批非公企业做大做强。目前,营业收入上亿元的企业至少5个,纳税上千万元的至少3个。

积极引导非公企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按照服务现有企业,引导企业上规模的原则,积极引导企业围绕市场,因地制宜调整结构,大力支持姜业公司、奔牛食品厂、兴龙精淀粉加工厂做大做强,帮助企业建立原料生产基地,实现“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农村种养业,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为帮助企业调整结构,组织制订了红山轻工业集中区规划并通过市政府的批准,年内将启动建设,改变了全市没有轻工业集中区的状况。通过结构调整,全县以原煤开采及加工、锌冶炼、电解铝为主要内容的支柱产业进一步壮大,建材业快速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实现新突破。水城县经过近几年的发展,非公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税收、解决就业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作用,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但非公经济发展中也还面临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主要是企业数量少,经济总量小,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弱,科技含量还不够高,我们将针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采取一企一策的办法,通过加快发展予以解决。

通过这几年全县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县委县政府坚持把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认真进行研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动态的监测和分析。各级各部门本着积极引导、热情服务、依法监督的原则,切实加强对非公经济的领导,对涉及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有关政策,广泛征求各方意见。 注重落实各级各相关部门职责,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纳入全县目标考核管理,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各部门密切配合,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夯实了坚实的基础。全县各级各相关部门相互配合,密切协作,分工明确,认真落实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形成齐抓共管格局,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夯实了基础。大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是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关键。县委县政府坚持转变职能,放心、放手、放胆发展民营经济,不断深化改革,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热情服务、转变作风,坚决革除各种不利于非公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建立完善政务服务中心,严格推行“一站式”审批,提高办事效率,创造了一个有利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小环境。通过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最终的目的就是加快水城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非公经济发展上,水城县始终坚持“你帮我发展,我助你发财”的理念,一切为了发展,一切服从发展,全县上下一心,共谋发展大计,共促企业发展,形成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好局面。

打开历史的画册,我们能清楚地看到,在改革开放以前,个人可以拥有上百万、上千万资产,可以利用外资进行经济社会建设,那实在是既不可想象又没有人敢说的事情。而现在,人们可以放心大胆地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这是因为它已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受到了国家法律法规的保障。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全面发展,公有经济和非公经济呈现互相竞争、互相促进的良性互动局面,非公经济从小、散、弱起步,到现在已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过去的毕竟是历史,面对水城的现状,水城人民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受益者,在下步的工作中,我们看到了水城县非公有制发展的规划,那就是:一是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摆上各级党政的重要议事日程,县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应定期听取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困难和问题;定期召开业主座谈会、对话会等,加强沟通,了解企业呼声,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好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对企业提出的问题要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竭尽全力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服好务。二是进一步完善领导联系企业制度,副县级以上干部联系企业要有具体内容,每位联系领导要树立非公企业无小事的观念,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经常深入企业,深入生产一线,督促指导非公有制经济工作,为企业办实事,解难事,帮助企业排忧解难,促进企业发展壮大,健康发展。三是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监管。从加强监管入手,切实解决非公有制经济的行为规范问题,进一步完善监管制度,改进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水平。教育引导企业依法经营,照章纳税;教育引导企业业主富而思源,富而思进,回报社会,回报国家,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家也应有社会责任感,诚实守信、依法经营、照章纳税、扶贫帮困等,决不能唯利是图,为富不仁;既讲求企业利益,又维护职工群众利益,在劳动用工,工资报酬,福利待遇等方面向一线职工倾斜。妥善处理好企业周边群众的关系,带领群众走共同富裕道路。

风展红旗如画,春来繁花似锦。在水城大地上,如今,处处绽放着非公经济之花,以她的绚丽多姿向人们展示,水城县已经成功趟出了一条加快发展的新路子,打开了一片加快发展的新天地,踏上了一个加快发展的新征途。

满园春色关不住,争奇斗艳竞芬芳;“东风劲吹万舰发,百舸争流正当时”。我们相信,有党的方针政策的指引推动,有各级党政组织的影响促动,有一批企业的示范带动,有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个性能动,水城的非公企业必将在水城经济的百花园中芬芳争艳,迎来新的春天!

作者系贵州水城县委办公室副主任

第19篇:三门峡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三门峡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已成为拉动我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全市税收的重要来源、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吸纳就业的主渠道、自主创新的活跃群体。与此同时,一些影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也逐步显露出来,有些甚至成为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做大做强的“瓶颈”。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破除这一难题,对实现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至关重要。现将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概况。截止2007年底,全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达到7.6万个,其中,民营企业4398个,个体工商户71650个,从业人员29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的22.8%。非公有制经济累计完成增加值230亿元,同比增长25%,占全市GDP的44%;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完成增加值106.35亿元,比上年增长30.4%,比全市平均增速高出2.3个百分点,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6.9%上升到40.1%,对全市工业增长量的贡献率为42.1%,拉动我市工业生产增长11.8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入库税金达27.19亿元,占全市税收的54.56%,同比增长55.8%;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实现利润55亿元,同比增长96%。

(二)特点。一是非公有制经济总量强劲增长,占GDP的比重提升加快。二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进一步壮大。三是非公有制经济规模以上工业快速发展,成为总量指标的主要增长极。四是非公有制经济对我市税收、财政的贡献进一步加大。五是非公有制经济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及光彩事业的积极性日益高涨。近年来,我市70%以上的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投资总额达18.7亿元,安置农村劳动力15.2万人,带动30万户农民发展经济;共为卢氏、四川灾区和社会弱势群体捐款2000余万元。

(三)存在问题。主要存在着“三小、三低、两多”现象。“三小”是指经济总量小,我市的非公有制经济总产值为256.78亿元,仅为荥阳的44%;企业规模小,规模以上企业338个,产值在1亿元以上的企业仅34个,仅为荥阳的57%(其中5亿元以上的1个、4亿元以上的3个、3亿元以上的8个、2亿元以上的15个);市场容量小,获国家名牌产品的仅有“岭宝”牌苹果等4个,获省级名牌产品的仅有“方圆”牌石油支撑剂等3个;“三低”是指产品科技含量低,全市获专利的项目数虽有13个,但都没有进入市场,转化率为0;企业整体素质低,缺乏核心竞争力;经营管理水平低,1/3以上的企业为私营独资企业,具有鲜明的血缘、亲缘、地缘特点,法人治理结构单一;“两多”是指企业分散经营多,目前形成的产业链主要依托着能源、铝工业、有色金属综合利用及深加工、煤化工、林果加工业等五大支柱产业,绝大多数企业未形成产业集群;传统资源加工型企业多,4398个非公有制企业中,从事采矿、制造等传统资源加工型的企业占1/3以上。

二、主要做法

近年来,在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面,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先后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如国务院2005年出台了《若干意见》,省政府下发了《实施意见》,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成立了非公有制经济领导小组,每年举办一次全市性的非公有制经济工作表彰大会,确定20家民营企业作为经济环境监测点等,为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市工商联作为政府管理非公有制经济的助手,近年来,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若干意

见》,坚持服务为本、服务立会、服务兴会,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做好融资服务。密切与金融机构的联系,打造银企合作平台,拓宽合作领域,于2006年4月牵头成立了全市第一家担保公司,累计为民营企业提供5亿元的贷款担保服务。

(二)做好培训服务。坚持“立足总商会、面向工商界、服务企业家、支持增长点”的办坛宗旨,自2003年10月以来,先后邀请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辜胜阻、上海交大教授孟宪忠、全国著名民营企业家胡葆森等来我市举办10余期“三门峡经济发展论坛”,累计培训民营企业家10000余人次;同时,圆满举办民营企业家EMBA总裁特训班和大专班,努力提升民营企业家的整体素质。

(三)做好宣传服务。深入开展“四比两认证”、“五比双争”活动,扶持了一批发展势头好、创造利税多、回报社会大的非公有制企业,举办“民企风采”颁奖晚会,隆重表彰了10家优秀民营企业和10位优秀民营企业家;注重正面宣传,在《中华工商时报》、《三门峡日报》等媒体上发表文章500余篇,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四)做好维权服务。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娘家”的作用,妥善协调处理民营企业侵权事件100余起,维护了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制定了联系制度,定期不定期走访民营企业,了解经营情况,解决实际困难。同时,与工会等人民团体密切配合,加强普法宣传,引导民营企业学习和遵守《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增强守法、诚信意识,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积极主动参与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有关工作。

(五)做好信息服务。通过《简报》、网站等形式,搞好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及时准确地为民营企业提供政策、经济、科技、人才和项目等信息1000余条。这些信息在民营企业的商务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了广大民营企业的好评。

三、制约因素

从某种意义上说,非公有制经济是政策经济。实践证明,凡是政策支持力度大、思想解放程度高、服务措施得力的地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态势就好;反之,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就滞后。当前,制约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因素主要有:

(一)企业发展环境不够宽松。一是尽管国务院下发了《若干意见》,对市场准入做了不少原则性规定,但我市仍然没有出台实施细则,可操作性不强。二是在某些行业,仍然存在着行政透明度低、行政效率不高、行政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导致不少民营企业处于商业信息缺失的劣势地位。三是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有关政策落实不到位,如企业融资担保方面,财税部门没有相应的奖励扶持政策,税务部门将担保公司等同于一般的商业企业,在税收上没有倾斜政策,导致企业的融资成本高,发展缓慢。四是个别部门服务意识不强,重管理轻服务,重收费轻发展,一些基层单位“四乱、四难”现象依然存在,影响了民营企业发展的积极性。

(二)企业融资渠道不畅。截止2007年底,我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354.57亿元,比2006年增加36.9亿元,同比增长11.6%。与此同时,全市民营企业贷款满足率不足10%。民营企业有迫切的融资需求,但是针对他们的金融产品和融资渠道还很有限,还没有建立和民营企业的发展相适应的投融资体系。国家虽没有明确规定对民营企业的歧视政策,但事实上,存在许多的条条框框和限制,以及长期的思想意识遗留问题,最终造成了现在的融资渠道不畅。另外,民营企业对金融市场的参与程度还比较低,民营企业的直接融资能力很弱。

(三)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我市的非公有制企业大多起点低,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型、

粗加工型多,加工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少。企业很少有专门的技术研发队伍,也不舍得花钱聘请专门的技术人才或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开展经济及技术合作,更不愿意投资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从而造成产业升级缓慢、产品换代滞后,总是步人后尘,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企业发展前景堪忧。据统计,2007年,全市非公有制企业用于技术创新的资金占企业生产投入的比例不到0.2%。缺乏创新意识、资金投入不足,造成了我市非公有制企业规模不经济、工艺技术装备落后、资源利用率低、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剩、高附加值产品短缺等问题。

(四)全民创业氛围不浓。据了解,国内全民创业氛围浓厚的浙江,民营企业老板占全省总人口5.6%,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占全省总人口已达到50%。从全省看,郑州、洛阳、新乡长垣、许昌长葛等经济实力强的市、县,全民创业氛围浓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猛。而我市民营企业老板仅2万余人,占全市总人口不到1%,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29万人,仅占全市总人口的13%,远远低于浙江省指标。究其原因,我市的“民本经济”还远未形成规模,存在小富即安、小富即满的思想,再次创业的愿望不强,不敢尝试,不愿尝试,守土恋家,观念陈旧,全民创业的热情还没有真正迸发起来。

四、具体建议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非公有制经济越来越成为区域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极,区域间的经济发展的竞争越来越集中体现在非公有制经济的竞争上。针对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必须予以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一)强化服务意识,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力度。各级党委、政府要站在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高度,站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措施的高度,站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也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高度,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做大做强。每个县(市)、区要选择3至5家有规模、有市场、发展前景好的企业,像过去扶持国有企业那样、像对待自己的企业那样,从方方面面予以重点扶持。要建立领导联系企业制度,及时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要加强教育引导,使民营企业家们充分认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严峻挑战,坚决克服小富即安、小进即满、封闭守旧、不思进取的观念,真正树立做大做强企业的信心和决心,敢于与强的比,同勇的争,向高的攀,力争使企业的规模和效益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加快创新步伐,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新是企业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源泉,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决定性因素。做大做强非公有制企业,必须坚持把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举措。各级党委、政府要支持企业加强与省内外、国内外科研院所及知名企业的经济技术战略性合作,建立完善包括政策信息、技术信息、项目信息、市场信息等在内的信息服务体系,推动企业积极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帮助非公有制企业牢固树立科技兴企意识,加大技术创新投入,重视技术改造,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引导企业重视人才特别是高级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为企业做大做强提供坚强的智力支持,鼓励企业建立自己的技术研发队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重视新产品开发,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使企业产品能够保持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力;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努力向科技型方向发展;大力实施名牌战略,选择本地有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的产品,加强包装和推介,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向名牌产品生产企业聚集。

(三)拓宽融资渠道,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一是金融部门要制定和完善适合非公有制经济特点的贷款政策和实施办法,丰富金融产品,创新服务方式,简化贷款审批手续,积极为那些市场销路好、有发展潜力的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二是有关部门要继续完善非公有制经

济信用担保体系,落实担保公司发展专项经费,采取有效措施支持担保公司发展,扩大信用担保资金的规模,提高信用担保资金的使用效率;要积极建立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专项基金和合作基金,广泛吸收社会闲散资金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发展。三是资产评估、会计、审计等中介机构要积极参与银企双方的业务流程,着重建立非公有制企业贷款信用评级制度和项目风险评估制度,为银企之间的合作提供信息服务,构建全新的银企互信机制。四是企业要提高对资本的认知水平,了解资本的运作流程,学会与金融机构打交道,熟练掌握融资的技巧,提高融资成功率,特别是要树立良好的信用意识和品牌意识,进一步完善企业的成本核算和财务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的资信度,塑造诚信的对外形象,赢得投资者的青睐。

(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保证。非公有制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做优,就必须引入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和运作机制,真正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改家族式管理为现代企业制度管理,特别要大胆聘用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放手、放权让职业经理人组织企业的生产经营,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在生产管理上,要运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引入现代生产运行方式,严格实行成本管理和质量管理,促进企业良性循环;在营销管理上,要建立用户信用管理制度,最大限度地吸引客户;在研发管理上,要建立与产品研发水平相适应的管理体系,推动技术创新;在人才管理上,要不唯亲、只唯贤,不讲情、只讲能,进一步深化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重用重酬作出突出贡献的拔尖人才,使优秀人才更好地把自身利益与企业利益挂起钩来。

第20篇:某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XX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XX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2012年8月16日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作一汇报,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上关于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精神,主动顺应宏观调控,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大力推进项目建设,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取得了明显成效。截止2012年6月底,全市注册登记的各

类市场主体总数6.7万户,累计注册资本148.25亿,其中内资企业1749户,占市场主体总量的3%;私营企业3536户,占市场主体总量总量的5%;个体工商户6.08万户,占市场主体总量的90%;农民合作社1231户,占市场主体总量的2%。

总量增长迅猛,规模不断壮大。2011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69.7亿元、实现税收7.28亿元,分别比2006年增加了44.15亿元和4.1亿元,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和税收分别占全市生产总值和全市税收总额的37.27%和41%。49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非公有制企业占到46户。非公有制经济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已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和全市最具活力的经济成份。实践证明,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安排社会就业的主要载体,实现自主创新的关键力量。

新上项目多,发展潜力大。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强力实施项目、引资双带动

战略,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新上了一大批民营项目。特别是2008年到2011年,全市开工建设项目562个、建成投产471个,完成投资218亿元,其中:开工建设投资千万元以上291项,建成投产98项,完成投资138.2亿元。XX药业、XX铝业等一批非公有制企业,抓住金融危机期间生产资料价格下降、投资成本较低的机遇,新上了一批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重大项目,对拉动和保持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做出了重要贡献。

集聚度不断提高,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近年来,市委、围绕打造“中国X都”、“中国X都”,坚持“工业强市、园区引领、项目带动”的基本思路,强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按照“一区多园”的思路,将全市开发区进行整合,建设完成4个省级经济开发区,3个工业集中区,总面积在115.2平方公里以上。通过招商引资,吸引了一大批承接产业转移项目入驻集聚发展。同时,各级党委和政府通过政

策引导,支持鼓励一批民营企业技改项目进区入园,使非公有制企业的产业集中度不断得到提高,有效地带动了产业升级,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

发展方式逐步转变,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近年来,我市民营企业开始将增长方式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品牌效应上来,通过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装备和研发水平,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树立创新意识,涌现了一批科技型企业,2007年以来,我市XX药业、XX制药、XX花卉等三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XX公司被认定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XX制药、XX药业、XX公司等5家企业的技术中心被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XX药业等10户企业的11种产品获得“XX名牌”称号,有40多个商标被评为XX省著名商标,XX药业公司的“XX”牌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非公有制企业已成为我市工业领域获得科技进步奖的生力军。

吸纳就业突出,社会贡献显著。近

年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我市非公有制企业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千方百计开拓市场,为社会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据统计,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吸纳就业22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的65%以上。非公有制经济为全市“保就业、保民生、保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主要工作 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制度。近年来,我市普遍实行了领导联系重点民营企业和分包重点项目制度。地级领导和相关部门副县级以上领导联系重点民营企业和项目113个,联系领导定期深入企业,听取情况汇报,协调解决有关问题。2011年,帮助解决了包括项目审批、土地使用、融资担保、周边环境等方面的问题243个,有力地推动了民营企业重大项目建设和重点企业的经济运行。 采取有力措施,扶持促进发展。一是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意见》、《关于鼓励和引

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实施细则》、《关于加快推进工业跨越发展的意见》、《关于促进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非公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二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从2011年起,市县区财政每年预算递增安排5500万元,其中30%用于对企业的水价补贴、融资担保公司奖补、鼓励企业技术进步等;从2012年起,设立XX市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采用贴息的方式对科技型、劳动密集型企业进行补助。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市场开拓和提升管理水平。三是加大宣传力度。近年来,有关部门和新闻单位以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宣传国家、省、市应对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宣传我市优秀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战危机、度难关的典型经验,大大增强了全市中小企业战胜金融危机、实现平稳发展的信心。 坚持招商引资,积极承接转移产业。几年来,各级党委、政府把招商引资作为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通过领导招商、专业小分队驻地招商、网上招商、以商招商、项目招商等形式,卓有成效地开展工。特别是去年以来,紧抓住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崛起的机遇和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和资金向内地转移的机遇。紧紧围绕马铃薯产业、中医药、铝产业、矿产建材、新能源、装备制造、盐化工等七大支柱产业招商,积极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加工基地。引进了XX集团、XX药业、XX藏药、XX药业、XX水泥、XX塑胶等非公有制企业,新建和竣工了一批重大民营项目,成为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 扶持融资担保行业,破解中小企业融资“瓶颈”。近年来,XX市加大对全市融资性担保机构的扶持引导,全市融资性担保行业得到较快发展,担保机构数量和担保规模实现快速增长。去年以来全市共新增担保机构7家,新增注册资本2.7亿元。截止目前,全市共有融资性担保机构17家,融资性担保机构注册资金

总额达5.4亿元,从业人员160多人。截止2011年底,全市各类融资性担保金额达9.9亿元,其中:为中小企业贷款担保1.2亿元,为下岗失业人员及妇女创业贷款担保5.2亿元,为养牛农户贷款担保501万元,各类在保责任余额合计17.8亿元。全市各类融资性担保机构的杠杆效应非常明显,在缓解中小微型企业融资困难、扶持下岗失业人员创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推动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提供服务。近年来,各级各部门以服务企业为主线,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千方百计为企业搞好服务,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困难和问题。一是加快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引导和扶持一些有条件的单位和企业面向中小企业开展产品监测、技术培训、信息咨询、电子商务等服务,解决中小微型企业在技术、人员和管理等方面的不足。截止目前,申报认定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3家,市级示范平台15家,其中XX有限公司被推荐为国

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二是加快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引导市县区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改造提升现有创业载体资源,鼓励支持利用闲置的厂房、场地以及在现有各类工业园区、商务楼宇、商品交易市场等,建立小微企业创业基地,为创业者提供生产经营场所、信息咨询、创业辅导、审批代理、开业指导等综合服务,提高小微企业创业成功率。目前已建成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8家。三是建立健全银企对接机制。通过联合市内商业银行、担保公司,通过举办政府、银行、企业共同参与的供需对接会、项目洽谈会、产品推介会和政策培训会等,增强小微企业和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联系、沟通和认知,提高银企对接成功率。2012年上半年协调20户企业与市内商业银行成功签订了21项贷款协议,为企业融资2.5亿元。

三、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总体实力不强。目前全市非公有制经济中,个体工商户占到90%,私营企业仅占不到10%,存在“小、散、低、弱”问题。而且个体私营企业大多分布于传统产业,经营领域不宽、层次不高,结构单一。从目前XX市的发展情况来看,除中医药、淀粉加工和铝产业优势正在形成以外,大部分非公有制企业没有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体系,技术含量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 创新意识不高。仍有一些个体户、私营企业主创新观念滞后,小富即安,“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意识浓厚,经商办厂子的市场经济意识淡薄,缺乏开拓进取的胆量和勇气,抓不住市场机遇,即使办起厂子,也往往做得不大、不强。部分企业对发展缺乏长远规划,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落后,不少企业是传统的家族式企业,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缺乏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 资金投入不足。一方面,金融行业贷款门槛高,审批环节多,加之近年来商业

银行“抓大放小”、“扶优扶强”的信贷政策,使得贷款审批权向上高度集中,信贷资金更多地流向了效益好的大型企业;另一方面,部分企业信誉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银企信贷矛盾。企业融资困难,资金投入不足,已成为制约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的突出问题。

人才支撑欠缺。非公有制企业经营者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经营决策主要凭经验,管理靠家族成员或亲情关系,管理制度不健全,不注重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轻视企业文化建设,企业难以向高层次、高水平、高规模方向发展。 服务效率不高。虽然国家和省市出台了不少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但在实际操作中“弹簧门”、“玻璃门”的现象普遍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四、今后的工作重点

今后五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也处于关键阶

段。加快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就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为抓手,以完善园区功能、培育产业集群、加大科技创新、推动产品升级为重点,认真贯彻落实甘肃省十二次党代会精神,通过开展富民兴陇、全民创业等行动计划,进一步发展壮大全市非公经济。力争通过今后五年的努力,全市非公经济发展方式明显转变,产业结构明显优化,规模、速度、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实现突破性增长。到2016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市国民经济的比重达到50%以上。为完成以上目标任务,结合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全力抓好各级扶持政策的落实工作。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保稳定、促增长”的经济政策以及鼓励、扶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在政策和资金上对前景好、潜

力大的非公有制企业给予大力支持。二是围绕《XX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精神,制定实施细则,确保各项优惠政策和措施能够落实到位,鼓励、引导和支持我市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加快结构调整步伐。一是引导骨干非公有制企业加大产品结构调整力度,加快新产品研发步伐,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新上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经济效益好的项目,不断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二是鼓励引导企业与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全方位技术合作,鼓励企业通过技术难题招标、技术支撑、人才培育、信息提供、新技术、新成果推介等方式实现产学研联合,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三是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对优势企业的资源进行整合,实现强强联合,做大做强一批非公有制企业。四是用好国家、省市各类项目资金,对符合国家产

业政策、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项目和产品给予重点支持。

进一步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一是逐步对现有担保机构进行增资和整合,引导整合成立一批资金规模大、合作银行多、管理制度完善的担保机构。二是成立行业协会,定期召开会议,及时了解担保机构在业务开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确保担保行业健康持续发展。三是积极引导小额贷款公司全面开展业务,协调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给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支持,进一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瓶颈”。四是进一步加大对担保公司的监管力度,确保信用担保体系规范良性发展。

全力做好骨干企业的培育工作。一是通过多种方式,引导企业增强政策观念、法制观念,树立遵纪守法、诚信经营意识,帮助企业家更新观念,提高素质,克服小富即安的思想,增强社会责任感,把企业做强做大。二是在全市范围内,从“示范效应好、带动能力强、发展潜力

大、吸纳用工多、社会贡献大”的非公有制企业中选定100家营业收入有望超亿元的骨干企业,作为市重点非公有制企业,列入市委、市政府重点扶持对象,实行政府目标管理,在政策、环境、专项资金、上市、融资、人才及研发中心建设等方面予以倾斜,促其尽快做大做强。三是综合运用重大项目例会、专题协调会等形式,及时协调企业运行中的煤、电、油、运、气及资金等方面的问题,为企业运行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一是继续清理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有关规定,精减行政审批项目,创新行政审批方式,优化行政审批程序。二是进一步完善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检查审批制、收费项目及标准申报公示制,限制部门收费和处罚的自由裁量权,实行企业评部门、群众评干部的考评制度,推行领导与企业家定期座谈、部门与企业定期联席等制度,抓好对部门落实政策规定和公开承诺的专项检查,进一步提高政府

部门执行力。三是大力宣传全民创业、发展中小微型企业及非公有制经济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使广大干部群众及企业能够深入了解和掌握好政策,用足用好有关政策,在全市形成政府鼓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民众自主创业的浓厚氛围。四是尽快召开全市非有制经济工作会议,隆重表彰一批优秀民营企业和高成长性民营企业,进一步营造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浓厚氛围。

五、几点建议

一是建议省上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的扶持力度,增加省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进一步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二是组建并完善省、市、县三级中小企业综合服务中心,建立健全全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 三是明确工作职责,进一步理顺和改进非公有制经济的统计方法和制度。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考核工作汇报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考核工作汇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