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九年级语文下册 7《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长春版

发布时间:2020-03-02 13:06:3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本文虽是一篇文言文,但所涉及的文言知识点难度不大,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掌握;课文情节简单但生动,故而内容亦容易把握。从形象性入手欣赏散文,“艺术形象”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而项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历史人物,同时亦是争议较大的一个人物。故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分析评价人物形象上,《项羽之死》一文记述了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这篇文章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了他的性格。对人物形象的评析正以此入手,引导学生从文中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相关描写中体会人物的精神气质,掌握文学作品中艺术形象审美的方法,以及项羽之死的审美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司马迁塑造人物的“多维透视”法,培养学生立足“多维透视”法解读文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借助“多维透视”法自由品读文本,师生共同研读、探究司马迁如何运用多维透视法塑造项羽这一英雄人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解读司马迁笔下项人物魅力的同时,引导学生感悟《史记的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立足“多维透视”法,自由品读司马迁笔下的项羽。

2、难点:体味司马迁“多维透视”法的情感内涵。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古人读书很讲究,曾有这样的说法:“花前赏《红楼》,月下品《聊斋》,风中诵楚辞,雨中吟唐诗;《汉书》伴茶,《史记》下酒。”可见,《史记》是必须就酒来读的。

郑板桥曾言:“《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为最,反复诵观,可欣可泣。”

项羽未曾称帝,却位归本纪,用他短暂的生命照耀了乱世的星空,垓下之围记述了西楚霸王人生最后的历程,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在司马迁的文字中走近项羽的悲情结局。

二、资料助读

1、作者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前86?),字子长,阳夏龙门(今陕西韩城县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其父司马谈,汉武帝时作太史令。司马迁10岁时,就在父亲的指导下诵读古文,曾向儒学大师董仲舒、孔安国学习。青年时代曾两次漫游祖国,走遍大江南北、黄河上下,足迹几遍全国。他饱览名山大川,搜集传说史迹,考察风土人情,接触下层人民,积累了珍贵的资料。父死后,承袭父职任太史令,开始《史记》的写作。五年后,因替李陵辩护,被捕入狱,遭受腐刑。三年后被赦,任中书令,他发愤著书,经过十几年艰苦努力,终于完成了《史记》这部不朽的著作。 2、作品简介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元年,大约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本纪:把历代帝王作为历史事件的中心人物来加以论述,同时又以他们的前后继承关系来显示历史的发展。 世家:记叙春秋战国以来各诸侯国和汉代所封的诸侯、勋贵的历史。 列传:是使那些品行高洁和有功于天下的人得以传名于后世。

表:按朝代的顺序,把历史分成若干阶段,再分别按世代、年、月写成简历的大事记。 书:是对当时社会重要的典章制度的专门论述,与后世的专门学科发展史有相近之处。

1 鲁迅所说“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恰当地指出了《史记》有很大的文学成就和历史成就。 3、背景简介

公元前207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西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本人为西楚霸王,刘邦为汉王。刘邦多次进攻项羽都被打败,到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足以跟项羽抗衡,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定约后,在张良、陈平韩信等人的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项羽突围至乌江自刎。

项羽(公元前二三二——公元前二0二),名籍,字羽。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领袖,著名军事家,史上最强武将,号“西楚霸王”。楚亡后,项氏一族惨遭屠杀,他与弟弟项庄随叔父项梁流亡到吴中(今江苏苏州)。年少时项梁曾请人教他书法诗歌,籍学了没多久便厌倦了;后梁又请人教他武艺,没多久又不学了;梁大怒!籍曰:“学文不过能记住姓名,学武不过能以一抵百,籍要学便学万人敌!”于是梁便教授他兵法。但其学了一段时间后又不愿意学了,梁只好顺着他不在管他.籍身高八尺,力能扛鼎,气压万夫,年青时志向便极为远大。一次秦始皇出巡在渡浙江(今钱塘江)时,项羽见其车马仪仗威风凛凛,便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我可以取代他)。”秦二世元年(前二0九),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振臂一呼,揭竿而起,项羽随项梁在吴中杀刺杀太守殷通举兵响应,此役项羽独自斩杀殷通的卫兵近百人,第一次展现了他无双的武艺!二十四岁的项羽,就这样被人民起义的急风暴雨推上了历史舞台。

4、相关史料:

(1)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xū),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wán)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然而“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 ——《史记·淮阴侯列传》

注:①呕呕:和悦的样子②印刓敝:把印信捏在手中,棱角都被摸圆了。

(2)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外黄不下。数日,已降,项王怒,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诣城东,欲坑之……项羽乃召黥布、蒲将军……于是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 ——《史记·项羽本纪》

(3)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史记·项羽本纪》

(4)刘邦对项羽的评价: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三、理解第1段: 1.重点字词

壁 则 幸 为 拔 盖 若 2.词类活用

(1)项王军壁垓下:名词—动词,驻守 (2)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

2 (3)有美人名虞 3.古今异义

(1)、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情绪激昂。 (2)、项王泣数行下:眼泪 (3)、左右皆泣 4.固定句式 骓不逝兮可奈何 5.学生诵读该段。

(1)垓下之围这部分中包含了哪几个连续事件? 明确:四面楚歌和慷慨悲歌。

(2)四面楚歌是张良和陈平有意设计的,它的目的是让汉军夜晚唱楚地的歌谣,以瓦解楚军的士气,有没有收到预定的效果?

明确:有,项羽听到楚歌后,惊——起——饮——歌——泣五个动词,说明项羽在感叹楚人何其多的时候,他已经预感到败亡的结局。于是项羽在帐中饮酒,慷慨悲歌。 (3)慷慨悲歌充满了什么情绪?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 明确:悲凉和无奈的情绪,多情善感。

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柔肠百转的“垓下歌”,歌词悲壮哀婉,哀叹时运不济,诀别宝马美人,为项羽这个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男儿有泪不轻弹,这里还写到项羽“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慷慨悲歌”充分表现出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 (4)本段为了表现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正面描写

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柔肠百转的“垓下歌”,歌词悲壮哀婉,哀叹时运不济,诀别宝马美人,为项羽这个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男儿有泪不轻弹,这里还写到项羽“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 侧面描写

“左右”的表现,从侧面衬托当时的气氛,烘托项羽的形象。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继续理解课文。

一、研习第二段 1.重点字词积累

直 南 走 父 绐 败北 卒 决死 2.归纳一词多义

(1)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若属皆且为所虏 指同一类

(4)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归属,隶属。 (5)亡国破家相随属 继续,连接 (6)屈平属草稿未定 编辑,撰写

(7)属予作文以记之 通“嘱”,托付,委托 3.文言句式 然今卒困于此

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定语后置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 汉骑追者数千人——定语后置 4.诵读该段

(1)这一段包含了几个情节片段?

3 明确:阴陵失道、被困东城

(2)农夫为什么要欺骗他?从中说明了什么? 明确:农夫把项羽引向绝路,看似偶然,其实必然。这是他过去过于残忍、丧失人心的结果, 从中说明项羽丧失人心;也是他从来不习惯骗人,也从来不相信别人敢骗他的直率、粗犷的性格。体现了项羽自负直率的性格特征。

(3)项羽轻信别人、直率粗犷的性格在《鸿门宴》中有显现吗? 明确:先轻信曹无伤,后轻信项伯。

(4)项羽被陷东城后,自知不能逃脱,会必死无疑,他有没有客观的分析自己用兵的过失?这反映他怎样的性格? 明确:没有客观的分析用兵的过失,而是一味的归咎天命,表现了项羽极端地自负。 (5)面对死亡,项羽有没有退缩,这又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

明确:明知必死,项羽没有退缩,愿意拼死决战,这反映了他勇武豪爽的大丈夫气概。骁勇善战,临危不惧

(6)项羽愿意与汉军拼死决战,其目的是什么?这又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

明确:并不是为了战争的结果,仅仅是想再次证明自己的作战本领。这又充分暴露了他的匹夫之勇。

二、研习第三段 1.重点字词积累

以为 向 期 靡 为 会 辟易 伏 2.古今异义 山东

3.诵读该段

(1)这一段一共写了几次行动? 明确:

第一次: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一将”。渲染了项羽势不可挡的气势。特别是“遂”写出了项羽斩将轻而易举。

第二次:项羽自己没有动手,而是用眼神和声音就吓退了敌兵。通过对比,项羽慑人魂魄的虎虎生威跃然纸上。

第三次:项羽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而楚军近损失了两个骑兵。通过这一对比,渲染了项王的勇猛无敌。

(2)这三次行动,刻画了项羽怎样的形象?

明确:在如此情况下,项羽每次战斗都能给敌军有效的打击,没有丝毫兵败的绝望,确实表现了他的骁勇善战,难怪他充满自信的问下属战果如何。

(3)他充满自信的问下属战果如何又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明确:极端地自负。

三、研习第四段 1.重点字词

亦足王也 独 兵 被 顾 德 2.一词多义

为诸君溃围 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赤泉侯为骑将 以故汉追及之 我何渡为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至,无以渡 吾为若德 不忍杀之,以赐公 3.固定句式 无以渡 我何渡为!

4 4.诵读第四段。

(1)乌江自刎这段包含了几个场面? 明确:乌江拒渡 赠马亭长 赐头故人

(2)项羽本想东渡乌江,但他真正来到乌江岸边,看到拢船等待的亭长,他又否定自己的决定,项羽一番发自肺腑的话语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明确:知耻重义。

(3)故人追之,想杀项羽邀功取赏,而项羽却慷慨赐头,这一对比又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 明确:视死如归的豪侠性格。

四、小结:

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项羽攻破秦城时,只顾烧秦殿、庆功业、赏士卒,却偏偏忘了安抚百姓!以致他在溃围迷路时,竟被一田父欺骗,误入大泽,走向绝境。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项羽英雄一生,却不知民心之贵千金难买。可见当政者治政、为官者处事,当以百姓为重。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品味语言,赏析人物形象。

一、导入:

请大家一起来朗诵《垓下歌》。从这一诗歌当中,大家感受了怎样的一个形象。(明确:勇武、柔情、悲壮)。项羽这一位历史人物的形象是多面性的。这首诗歌是他性格一个方面的展示。下面我们就去体验下这位悲剧英雄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

二、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请同学们认真研读课文品味那些语言特别的形象。并且动笔讲你们品味到的形象写下来。(此情节主要是学生来做,从文章情节或者人物语言中分析历史人物的形象) 1.示例:如第一段 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表现项羽在“四面楚歌”时的动作行为的五个动词是: 惊——起——饮——歌——泣 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多愁善感 2.以下是学生分析(预设)

主要情节: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 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自负、勇武 三次行动:

第一次:项羽——大呼、驰下、斩将 汉军——皆披靡

问:遂斩汉一将”中的“遂”字有没有什么特别的表意作用?

明确:说明项羽“斩汉一将”轻而易举,从而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第二次:项羽——嗔目叱之 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通过对比,表现出项羽的勇猛。)

第三次:项羽——弛,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亡两骑

总结:三次行动,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气势和战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非常精彩! 问:三次行动之后,有一段项羽与部下的对话,有什么作用吗?

明确:说明项羽刚才的勇猛杀敌主要是向部下证明他的失败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勇猛、自负 第四段:写自刎乌江

提问:为什么项羽“欲东渡乌江”,却又在有船可渡的时候不渡了呢?

明确:亭长的话使项羽心中产生深深的“无颜见江东父兄”的羞愧之意,所以决定不渡乌江。 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知耻重义

三、评议

1、请学生评议项羽这一人物形象

(肯定的否定的都可。主要是要有一定的依据)

2、历史上众家对于项羽都有评价,大家讨论,看看这些诗人是从哪个角度去利用这一历史事件的。

四、总结拓展迁移: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及如何利用同一素材

从这些材料当中我们可以看出评价历史人物要有理有据;要将历史人物放到其生活的时代背景中去评价;要在评价中获得经验教训,以启示今人。

在项羽的身上,优点和缺点都是那么的突出,可算是一个相当个性化的人物,也才使得他几千年来从不曾被人忘记,从而成为文学艺术家们宠爱的一个创作素材。

五、布置作业

长春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7《项羽之死》2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项羽之死 教学设计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 8《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长春版

项羽之死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 7《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长春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7《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长春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