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2-07 08:36:28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九年级语文下册《三棵树》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三棵树》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三棵树》教学设计

教 学 目 标 ( 知 识 , 技 能 , 情 感 态 度、价 值 观 )

1.知识与技能

(1)记忆本课中出现的新的生字、生词。

(2)理清文章层次,了解文章内容。

(3)学习批注,评点文章中的句子。

(4)感受文章中复杂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

(1)朗读课文。

(2)小组探究,品味文章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升对人与自然依存关系的思考和认识,关注生命。

二、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1、导入新课

教师谈话导入:回首童年,你最遗憾的事是什么?引入课文。

预习准备:

1、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2、借助题目理清文章结构。

课堂交流,简介作者。

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

2、师友互助

教师提出合作要求:

1、指名朗读课文。

2、苦楝树生长的环境好吗?

3、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这种感受影响了作者的文字,请找出一个句子简单分析。

4、为什么说“那不是我的树”?

1、朗读课文。

2、学生师友合作,研读课文

4、5两段,完成合作题目。

3、学生交流。

培养学生对特别表达的敏感,理解作者的情感。

3、写法探究

探究:文章开头提出的“三棵树”与后文的三棵树意义一样吗?是否远离题目了?

学生研读第

一、二两段,分析作者的写法,体会这段文字表达的情感。

培养学生对文章写法的认识。

4、课堂小结

有感情朗读相关片段。

说说苏童这篇散文语言文字的特点。

学生自由表达。

(语言充满感性和伤感,情感浓郁)

第 二 课 时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1、回顾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基础知识。

学生互考重点字词。

巩固基础知识。

2、分层提高

教师提出探究要求:

1、作者后来拥有了怎样的两棵树?

2、为什么作者说它们是一生最重要的礼物?

3、这一部分文字与前后内容有什么联系?

参考分析:之前文章先写了没有树的怅惘、失落,而后又写了种苦楝树的伤心,这样的渲染和铺垫使得到两棵树的作者分外欣喜;有了这样的欣喜、满足、与树的美好回忆,又使得后文中两棵树的毁灭更显悲壮。

学生研读8-12段。

1、概括两树形态、气质上的特点。

2、从语言分析两棵树对作者的生活态度的影响。

3、理解前后文对这一部分文字起到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3、归纳总结

教师提出合作要求:

文章最后一段怎样理解?

学生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讨论“三棵树”的寓意,自由发表意见。

深化对课文主旨的认识。

4、拓展提高

对童年的遗憾,你现在怎么看待?

练笔。

学生习作。互评。

三、板书

“三棵树”引发作者美好联想,引出下文回忆

苦楝树:孤单 弱小 忧伤——无奈 伤心 苦涩 愤怒

曾经拥有

三棵树 石榴树:宽容 热烈——信任 温暖 爱 对生活有了热情与信心

枇杷树:含蓄 深沉 奉献——欣喜 满足 弥合了我与世界的裂痕

永怀对“三棵树”的追寻——童真、自然、、梦想、所有美好的事物

四、反思

作者苏童:原名童忠贵,苏州人,当代作家,作品多展现大胆的奇思异想,是先锋派小说主将,代表作品《妻妾成群》《红粉》《已婚男人》,新历史小说《我的帝王生涯》《武则天》。

推荐第2篇: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学 设 计

第二学期九年级(1)班语文授课计划 总 的 教 学 目 的 教 育教 养

语文教学以培养和提高人的语文素质为主要任。而语文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素质不仅反映人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而且从本质上看,还反映了人的思想水平,文化修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新基\"理论中对塑造未来新人的描述(21世纪的基础教育应把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健康个性指个体独特性与社会规范性的有机统一的发展,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变化所必须的自我教育其内容包括德、智、体、情、意、行等多方面,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的初步形成作为最根本的任务,基础教育应为社会发展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中,更可以看出语文教育在此方面的大有可为。

我们采用北师大版的初中语文国标教材,本册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包括“讲读”,“比较探究”,“鉴赏评论”,“表达交流”综合实践等。根据对课改精神的学习和对语文教学方向的把握,我们初步拟定了本学期语文教学的培养目标。

思想品德目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这是初中三年的最终目标,本学期要努力完成。 知识目标:了解课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的音形义。 人文素质目标:初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交流表达,把课本中感受学习到的有关人的语文素质的东西灵活运用到生活中,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例如待人接物的仪态,为人处事的心理,读书看报看电视的习惯等。

根据我校学生实际特点,以及语文学科特点和目前本学科发展方向的把握,我们的语文教学以\"激发兴趣,指导方法,培养习惯,搭建舞台。\"为口号和行动原则,加强了日常教学和学科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整体来看,学生身上好的习惯(如课堂听讲,记笔记,发言提问)正在逐步养成,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也有了明显的转变,语文的综合能力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提高, 我们在继续以前工作中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段的同时,还应加强对课改的学习与研究,在把握好教学的大方向的前提下,对教与学作出相应的调整,本学期拟采用以下措施:

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发展对语文的新要求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2)、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每堂课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精心备课,尤其要备好学生,改变繁琐的教学方式,突出重点和难点.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 5)、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6)、作文教学,贴近生活实际,富有生活气息,灵活命题,形式多样,多写随笔,读书笔记,尝试互批共批,以改促写,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7)、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利用课外实行培优辅差,力争整体提高。

8)、引导鼓励学生成立课外学习小组,培养合作精神,开展互助互帮,实行一帮一学习语文,帮助中下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

9)、做好开头的扭转工作,扭转以往不良的学习习惯。

10)、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树立起学习语文的信心。

11)、开展网络辅助教学.对家庭有条件的同学鼓励和指导他们利用语文教育网多学习一些课外阅读,优秀作文和作文技巧等。

第一单元 悲悯人生 学习目标

1、了解每课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识记并掌握每课的生字、生词。

2、整体把握课文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

3、品赏不同作家、不同作品的语言特色,掌握赏析作品的方法。

4、深入领会作品的社会意义,唤起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对生命的感悟。教学重点篇目: 《范进中举》 《孔乙己》

教学课时安排(十二课时) 《范进中举》 三课时 《孔乙己》 三课时 比较-探究

《我的叔叔于勒》 两课时 《乞丐》 两课时 鉴赏评论

《陈小手》 一课时

《为什么有贫穷和富裕》 一课时 作文训练 两课时 《范进中举》教案 教学目的

一、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

二、了解古代白话小说的语言与今天口语的差异。

三、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教学设想

一、使学生理解对比手法和讽刺艺术,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教学时教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指导预习。

1 引导学生读“预习提示”,要求:

(1)了解作者吴敬梓。

(2)了解课文内容。

(3)《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4)完成“预习提示”后面的三项字、词练习。

2 补充介绍鲁迅对《儒林外史》的评价。

迨吴敬梓《儒林外史》书,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摘自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3 疑难词语补充解释。

进学:科举时代,童生应岁试、科试而考中入县学,称为进学,即文中所说的中了相公。“相”读xiàng,不读xiāng;“中”读zhîng,不读zhōng。

烂忠厚:过分忠厚。

闯将来:闯来。将,助词,没有实义。

五更鼓:打五更的时候(天亮以前)。旧时把一夜分作五更,每到一更就击鼓报时。

权变:随机应变。

见外:当作外人看待。

果不其然:果然不出所料。

为什么古代的白话小说中有这么多难懂的词?一是因为时代的变迁,好多当时通用的习惯用语,现在已被淘汰,如古代称“妻子”为“浑家”,称秀才为“相公”。二是文言文对口头语言的影响。如“谨具贺仪”“华居”等。所以,我们在阅读古代白话小说时,要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以免产生歧义。

4 学生看注释默读全文,体会文中句子的含义。

二、课堂练习。

学生使用工具书,对照课文,完成以下练习。独立完成有困难的学生可轻声讨论。

(1—4题答案已标在括号内或横线上。)

1 在括号内注音,横线上组词。

2 课文中写“张乡绅拜新中的老爷”时,先写一个“体面的管家”送来“大红金贴”,其作用是

a 表明这位做过知县的张老爷待人和气有礼。

b 表明这位做过知县的张老爷尊敬新中的举人。

3 胡屠户一听张老爷驾到忙“躲进女儿房里,不敢出来”。其含义是

a 胡屠户深知自己是杀猪卖肉的,粗气陋俗,此场合不便出头露面。

b 说明封建社会上尊下贱,有身分的人来了,平民一般采取回避态度。

4 张老爷一见范进中举的题名录,当天就来,开口“亲切的世兄弟”,闭口“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还送银子、送房子,张老爷内心目的是

a 想巴结新中举的范进,为日后仗势办事铺平道路。

b 为的是结交新贵,攀附范进宗师和汤知县,来巩固和扩大权势。

5 范进为什么会发疯?对他的发疯应该怎样理解?

6 作者借报录人之口,设计治疗疯病的灵丹妙药是狠狠打他一个嘴巴,这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 课文是怎样运用对比的?对比的运用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8 试将《范进中举》与《孔乙己》作一个总体的比较。

9 这两篇小说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三、析题、释疑。

练习中1—4题已有答案,教师在检查订正时,不能单判定对还是错,而应该结合语境分析,告诉学生为什么对,为什么错。

第5、6题可先让学生发言,互相讨论,只要说得有理,都应该加以肯定,答案不必强求一律。

第5题提示:范进多年屡试不第,中了秀才后又中举人,连自己也不敢相信,所以神经受不了刺激,便发疯了。这种发疯是一种心理变态的表现。

第6题提示:“打他一个嘴巴”,是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极端痛恨的情感流露。范进热衷于功名,以致发疯。他是封建科举制度的信奉者。这一巴掌打在范进脸上,却印在科举制度的“心”上。正是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无情鞭挞。

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已经解决了前面六个问题,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留下后面两个问题我们将在下一节课里继续分析,进一步理解课文。请同学们课后带着这两个问题去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文中有关的词、句,再细细品味互相讨论,为下一节课继续分析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

一、师生共同讨论,完成第一课时“练习”7:课文是怎样运用对比的?对比的运用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题中两个小问题联系得比较紧密,我们可以从“艺术效果”入手,进行综合分析。

1 通过对比,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主题思想。

2 通过对比,讽刺鞭挞,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我们试分析三种不同的对比形式,来看对比达到的艺术效果。

①通过人物的种种丑态和高贵身分的对比,收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那中了举人的范老爷:“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丑态之一)“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丑态之二)“在一个庙门口站着,散着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兀自拍着掌,口里叫道:‘中了!中了!’”(丑态之三)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举人老爷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而眼前这个形象却是:穷酸、疯颠、荒唐。对比十分强烈,岂能不教“众人和邻居见这模样,忍不住的笑”。从而收到了理想的艺术效果。

②通过同一人物对同一事件因情势的不同而前后语言行动都不同,揭示矛盾,形成对比,来达到讽刺的目的。

胡屠户两次贺喜的表演,同一地点,对同一对象,评价截然不同。前面是说“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后来“现世宝”成了举人,成了老爷,语言立刻变化,说“„„我自己觉得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个老爷,今日果然不错”。

中举前后在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完全两样。中举前,范进去向胡屠户借盘费,“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凶神似的”样子简直令人发指。中举后’“屠户被众人局不过,只得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大着胆子打了一下”,居然“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这一打一骂相映成趣,讽刺鞭挞何等深刻,胡屠户的形象也就跃然纸上。

③通过人物的言词与截然相反的事实之间的对比,来揭示人物丑恶的灵魂,取得良好的讽刺效果。

中举后,张乡绅来了,张口一个“世先生”,闭口一个“亲切的世弟兄”,而且“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又送银子,又送房子。既然如此亲近,那么当初,当初范进“家里饿了两三天”“抱着鸡”“寻人买”时,你这位“至亲骨肉般”的世弟兄到哪里去了呢?人物的言词与当实初的事实一对比,那丑恶的灵魂,那可鄙的形象不是昭然若揭了吗?

在完成上述分析后,由学生概括、归纳,做“课堂练习”7;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答案不必强求一律。

二、师生继续讨论,完成“课堂练习”7:将《范进中举》与《孔乙己》作一个总体比较。

明确:

1 人物和主题思想。

2 作者的态度和讽刺手法。

《范进中举》和《孔乙己》都运用了讽刺手法,但又有区别。前者是对主人公(范进)尖锐的嘲笑,那“抱着鸡,手里插了草标”的形象,那“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水”的丑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后者对孔乙己的嘲讽,严厉而冷峻,却并不显露,那又脏又破的长衫,那“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的神情,描绘得那样淋漓尽致。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呢?吴敬梓对笔下的人物是的尖锐的嘲笑,无情的鞭挞,因为他痛恨封建科举制度;鲁迅对他笔下的人物却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因为作者希望他能从麻木中觉醒,以便拯救中华民族。由此可见,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由作者对该形象的态度所决定。

表现手法。

《范进中举》主要运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思想;而《孔乙己》则选取人物一生中几个富有表现力的片断,放在一个典型的环境里,去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三、讨论“课堂练习”9:这两篇小说你更喜欢那一篇?为什么?

提示:此题主要是讲清为什么喜欢的原因。教师可从人物、主题、结构、语言诸方面作一些提示,让学生自由讨论,教师不必下结论。

四、学生质疑。

这篇课文,我们共完成了9个练习。主要学习了文中的对比手法和讽刺艺术,我们也运用对比手法将本单元已学过的两篇课文作了一些比较。请同学们进一步研读课文,提出问题,我们可以继续讨论。

五、布置作业。

完成“揣摩•运用”

四、五。《孔乙己》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教育学生珍惜现在的学习生活 [教学重点和难点]:把握主题 [教学时数] 三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你们以前学过鲁迅的哪些小说?(学生回答教师提示),鲁迅一生写了33篇小说,最喜欢的是《孔乙己》,巴金先生也说,孔乙己写得多么好,日本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又遭到冷酷现实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鲁迅先生怎样运用鬼斧神工之笔来精心塑造这个形象呢?请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孔乙己》。

二、时代背景介绍 具体内容见教学用书。

三、讲析课文

1、检查预习,正字注音(出示幻灯片先让一位程度中等的学生注音,然后集体订正) 绽出(zhàn)突露出来。比较“绽”“淀”字

间或(jiàn)偶然,有时候。注音“中间”读jian 拭(shì)擦 蘸(zhàn)在液体粉末或糊状物里沾一下就拿出来 打折(shé)打断 附和(hè)(言语动作)追随别人(多含贬义)。比较:和平he 不屑置辩(xiè):认为不值得争辩 颓唐(tuí)精神萎靡,不振作 戕害(qiāng)伤害。戕:杀害。

2、请一位同学表情朗读课文前3段,要求其他同学思考下列问题 ⑴努力掌握叙述和描写的中心 ⑵作者是怎样描写社会风情的。 请学生回答思考题,教师出行引导和评价

要点提示:⑴开头三段先说酒店的大概情况,写出孔乙己生活在怎样一个社会环境。 ⑵作者描写社会风情的有三处:

4、教师要求学生回忆小说的三要素,并附带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5、学生集体朗读前3个自然段,强化对孔乙己所生活的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6、布置课外作业

⑴阅读课文第4-8自然段,看看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刻划孔乙己形象的。 ⑵完成“理解分析”第一题 板书设计

孔乙己

1-3自然段 交待了社会环境

┌环境

小说三要素─┤人物

└故事情节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1、抓住课文,让学生了解孔乙己的身世和他的悲惨遭遇,领会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

2、教育学生不要“死”读书教材分析: [教学过程]

一、分析人物性格。

先找一位基础比较扎实的学生朗读课文第4-8自然段,其他的同学认真分析孔乙己的性格怎样表现出来的。

提示:

1、要求学生回忆表现人物性格的常用的方法(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然后确定这几段所用的人物描写的方法。

2、师生共同分析这几种描写方法所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a、要学生在第4自然段中找出能概括孔乙己特殊身分的一句话,并着手分析其性格特征 b、找出肖像描写的语句进行分析

d、提问:孔乙己教“我”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这些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地?

二、理解课文多次描写“笑”的含义。

教师讲述、提问:课文几次写到笑,各有什么不同的含义,其中有些人是以哄笑取乐的。想一想:⑴为什么那些人对一个不幸者没有同情,没有帮助,相反只知道哄笑取乐? ⑵以哄笑声来写孔乙己的悲剧,有什么特殊的艺术效果?

⑶体会“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这句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的效果。 这个问题难度较大,可用“双体互促”小组讨论的形式来解决。

四、分析孔乙己将要弄到讨饭的原因,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度的毒害。

1、首先要学生在书本上找出答案

2、教师再作深层次的分析,使学生深刻意识到科举制度的罪行

五、学生集体朗读课文,努力体会作者的悲剧色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六、布置作业

1、预习课文9-13自然段,进一步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和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2、完成理解分析第三题 板书设计 孔乙己

穿长衫 站着喝酒——虚荣心十足 长衫又脏又破——懒得出奇 轻视劳动 满口的之乎者也——卖弄学问,热衷功名 教我识字,分豆给孩子——心地善良

│不会营生 │

讨饭的原因┤轻视劳动 │科举制度的毒害

│好喝懒做 │

第三教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主题,全面分析孔乙己的悲惨遭遇,揭示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

2、理解环境描写 [教学过程]

一、领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1、请一位基础较好的学生富有感情地朗读第九段至结尾,注意语调的变化、情感的变化,其他同学要认真体会“悲凉”的气氛。

2、第九自然段只有一句话,“孔乙己这样地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句话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其含义有哪些?

先由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自由发言,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适当的补充。

3、“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比一天凉”这里的描写对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和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提示:注意回忆第一课时讲述的环境在小说中的作用。 注意分析秋景的特点,然后再联系孔乙己的命运进行分析。

二、“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有什么作用?(采用小组竞争的形式,自由发言)

三、分析课文第11自然段

1、全班齐读一段

2、读毕思考并完成下列练习:

a、写出本文段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b、在文段中找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的句子各一个 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 行动描写:

四、这篇小说用第一人称“我”——12岁的上伙计的口吻来写有什么好处? 请一位程度中等的学生回答,提示:可从选材,组材,表达中心的作用去考虑

先请一位程度稍差的学生分析,教师指出其分析的片面性,后找一位基础较好的同学分析,肯定其全面的实事求是的分析方法 教师作全面归纳

六、布置课外作业

板书设计

┌热衷科举————中毒深

│轻视劳动————被凌辱

人物性格 │麻木不仁————受嘲笑

└心地善良————教写字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教学目标

1.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

2.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及曲折的故事情节

3.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对刻画人物形象的好处 重点难点

1.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观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2.构思新颖巧妙悬念的设置 课时安排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金钱—拜金主义思潮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另一个外国的作家写的一篇也是讲述人善变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

二、板书课题:《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

三、整体感知小说,知线索

明确:菲利普夫妇盼于勒发财归来是叙事明线,于勒离家到美洲冒险10年经历为暗线。

情节: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

四、情节:人物态度,找出菲利普夫妇言行变化的代表句。

开端(盼于勒)——发展(赞于勒)——高潮(遇于勒)——结局(躲于勒)

人物态度对比:

前: (从文中找出词语)

后: (从文中找出词语)

五、人物性格分析(讨论)

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贪婪,庸俗的小市对民,爱慕虚荣。

“我”一个也涉世未深,天真单纯,富用同情心 的孩子。

寄寓了自己的希望和理想

六、找出小说中环境描写,各自的作用?(略)

七、小说主题讨论:

金钱至上

八、发散训练

1.小说的结局怎样?人物命运是由个人性格造成的?还是社会环境造成的?

2.假如菲利普夫妇在游轮上巧遇发了大财的于勒,他们的言行会怎样?用150个字来完成。

3.写作:请以“人与人这间”为题,反映当代人际关系的中心。 板书设计:、

中心线索:于勒 贫穷 富裕 贫穷

菲利普夫妇 厌恶诅咒 热切盼望 咫尺不认

全家恐怖 全家唯一的希望 出了大乱子了

分文不值 置一所别墅 重新拖累我们

坏蛋流氓 好心的于勒 贼、讨饭的

打发到美洲去 多么的惊喜啊 以免再遇见他 侧面描写 主体部分 介绍家庭成员,引出于勒 对于于勒态度的今昔变化 全家旅游 发现于勒 证实于勒 躲开于勒 小引 背景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主题 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课内自学屠格涅夫《乞丐》 课外自读

《陈小手》 汪曾祺

丹尼尔•麦克法登《为什么有贫穷和富裕》 迎中考作文训练一:列提纲 教学目标:

1.养成作文先列提纲,不列提纲不作文的习惯。2.通过列提纲来提高作文效率和质量。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列提纲来提高作文效率和质量。教学程序

一、作文素材积累展示(组织小组同学积累的优秀作文素材进行展示,教师适当进行评价。

二、导入

我们都见过渔民用鱼网去打鱼,看到只有整张渔网都连在总绳上,渔网才会有条理而不零乱;善于撒网的人,一定是提拉网的总绳,而不是一个一个地去拉开那数不清的网眼儿。这个道理,完全可以用来说明列作文提纲的重要意义。网上的总绳就是“纲”,“提纲”,就是提住网上的总绳。

三、示标

1.养成作文先列提纲,不列提纲不作文的习惯。2.通过列提纲来提高作文效率和质量。

四、知识讲解(结合范文,侧重学生悟道、动笔)

(一)作文提纲,又叫作文计划。列作文提纲,就是制定作文计划。它是构思、布置篇章的具体的外在表现形式。

(二)如何制定作文提纲呢?作文提纲一般包含三部分内容: (1)题目。要把题目(或补充完整的题目)写在第一行正中间。 (2)主要内容和中心。要在题目下面,简要地写出这篇作文的主要内容及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3)结构安排。这是作文提纲最主要的部分,设计时需要注意做到以下五点:

①安排好材料的组织顺序。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全文一共准备分为几大段,每段写什么,要以小标题的形式、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起来。 ②确定好重点写的内容。要依据表达中心的需要,确定出哪些内容是主要的,哪些内容是次要的,标明“详”、“次详”、“略”的字样;重点段又打算分几层来写,先写哪层、后写哪层,具体列出准备重点写的步骤、次序。

④设计好点题的时机及具体的方式、方法。

⑤考虑好层次之间、段落之间该如何衔接过渡,哪些内容需要照应,如何照应,也简单标注一下。

(三) 制定作文提纲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第一,形式可以灵活。总的来说,作文提纲没有固定的格式和统一的要求,项目和详略的程度可依材料的特点、表达的需要和自己的水平而定。一般地讲:初学作文时,作文提纲宜细不宜粗;随着构思、布局水平的不断提高,作文提纲就可以写得简单些。

第二,要认真推敲、修改。列出提纲后,要对整个构思做全面的推敲:选材是否切题?立意是否明确、深刻?对选择的材料还需要进一步做哪些取舍?材料的组织安排是否严密、合理,能否突出中心?推敲后,做出必要的修改。自己满意了,才可以动笔行文。

第四,务必要养成“不列提纲不作文”的习惯。常见一些同学作文之前不列提纲,见到题目思考片刻便提笔行文,写写想想,想想写写,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有的甚至都已写了一半又撕掉重写。结果,既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又严重影响了作文的质量。这其中的主要缘故就是没有养成认真构思、布局的习惯,尤其没有养成“不列提纲不作文”的习惯。 这就提示同学们:要作文,先列提纲;不列提纲不作文。平时要这样,考试或参加作文竞赛更要这样。要重视从初三年级第一学期开始,练习不打草稿、依照作文提纲直接成文。 (四)同学们看一看,下面就是一则比较优秀、实用的学生作文提纲: 题目:难忘的一件事

主要内容:我的脚扭伤,周丽照顾我。 中心思想:关心同学、急人所急。 结构安排:

一、在练习跳绳时,我扭伤了脚。(略)

二、周丽同学热心照顾我。(重点段) 1.周丽把我扶到她的家。(次详) 2.周丽给我洗脚,喷“好得快”。(详) 3.我好了一些,周丽又小心地搀我回家。(次详)

三、我十分感动,至今记忆犹新。(略,点题)

五、揭示文题

六、审题立意

小组讨论交流审题心得,老师提示注意事项。 思路导引:

一、明确写作对象,确定写作对象一定要选择自己最熟悉,对自己有影响,又有典型事例,能突出某一方面特征的人。当然,那些被遗忘的人或人群,那些令人瞩目的事或事件,也是我们笔下的写作对象。

四、使用各种技法,人物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一颦一笑都需借助各种技法表现出来,行动描写、内心独白、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侧面描写、环境衬托等都是在写人的记叙文中常用的技法。如一提到孔乙己,只要读过小说《孔乙己》的人都会在头脑中出现一个人物形象:花白的胡须,新增的伤疤,又破又烂的长衫,一开口便是“之乎者也„„”鲁迅先生就是用肖像、语言、行动等描写,写“活”了这个人物。

七、列提纲(修改提纲)

1、评析习作的层次是否分明;评析习作的结构是否完整;评析习作的条理是否清楚。

2、评析习作的主题、写作手法

3、指出不足,改进提高。

八、修改誊写 附:

撒在心灵上的一缕阳光

马 立

那次放假,我去了一趟母校,见到了他——三年级时的语文老师,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起似平常,实则点出人物,为下文作铺垫)

记得第一次与他接触时,他就给我来了个下马威,(总领全段)刚刚开学没几天,班里纪律极差,同学们正“纵情高歌”着,而我和同桌正忘乎所以地谈论昨晚的电视剧。(“纵情高歌”“谈论”照应“纪律差”)班里突然鸦雀无声,还没等我反应过来,一阵刺痛就触动了我的神经,抬头,他正虎视眈眈地站在我面前,目光极为严肃,又有几朵气愤的火花从眼球里迸出。(好一个严师的形象!好一个富有特色的神态描写)我马上收回眼神,迅速埋下头去,心里很不是滋味,这毕竟是我第一次挨到老师的惩罚呀!我的心里恨死他了,愤恨地称他“怪老头”。(“我”觉得委屈,心理描写细腻地将之展现出来了)从此,我对他的课极其反感,也越来越讨厌他。可是后来„„(由“委屈”而生发对老师的“讨厌”,“可是”一句为过渡语,也是“我”感情的转折点)

那天,“怪老头”讲了一大堆写作方法和要求后,我们就翻开了作文本的第一页 “怪老头”讲课时我没有认真听,为完成任务,我乱写一通,“大功告成”后,把作文本置之一边,开始摆弄桌上的玩意。(照应前文的“讨厌他”)这时,有东西渐渐地逼近我,近了,更近了,我的心也揪紧了,忽然,我的作文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不翼而飞——“怪老头”拿走了我的作文本。糟糕,又被“怪老头”抓住了把柄,他又要惩罚我了!在忐忑不安中足足煎熬了十五分钟,奇迹终于出现了„„(活泼、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在课堂上玩耍被老师揪住的场面和心理。)

“怪老头”和颜悦色地说:“马苗这次作文写得很好,我给大家念一念„„”(与前文的严师形象形成鲜明的反差)天啊,不会是听错了吧,可同学们向我投来的分明是羡慕和赞许的目光呀!(照应前文的“奇迹”)

后来,“怪老头”在我的作文评语中写道:“你是一棵好苗,但很任性,学习是不能这样的,好苗从小不育,长大育不直,”从那以后,我对语文产生了一种极大的兴趣,对他的课我怎么也听不厌,而且我还发现,他在课堂上从不吝啬他的微笑。我对他的看法彻底改变了,他不再是“怪老头”了„„

我提起了这些往事,他说:“其实,当时说你作文写得好,并非事实,只是想激起你对学习的兴趣。”此时,我才恍然大悟,我的内心充满了无言的感激,感谢老师美丽的谎言,感谢他在我幼小的心灵上撒下一缕温暖的阳光。(老师的话让“我”明白了其良苦用心,“我”发自内心的感谢老师,划线句子紧扣文题。)

时间可以染白老师两鬓的青丝,可以带走我花样的年华,也可以吹皱你清秀的容颜,但是却永远也抹不掉我们心中美好的回忆。(文笔优美,句式整饬,对全文进行总结。)

[点 评]

习作叙述了两件事:“我”受惩罚,“我”讨厌老师;“我”受表扬,“我”转变看法。两件事写的是同一个人:“我”三年级时的老师,前一事例反映出来的是严师形象,后一事例则是仁慈长者形象,小作者就是用切身的感受和细腻的描写完成了由“讨厌”他到“喜欢”他,直至“感谢”他的过程,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使老师的形象愈加鲜明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习作语言活泼生动,富有特色,段落环环相扣,前呼后应,描写栩栩如生,逼真传神。

文中的老师用美丽的谎言来激起学生心中的自信和学习的兴趣,不失为为人师表者。

推荐第3篇:《公输》教学设计(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公输》 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的:

1.揣摩人物语气,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掌握部分实、虚词的含义及特殊文言句式的用法。 3了解墨子的反侵略主张,理解人物智勇兼备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1.积累文言语汇,掌握文言句式用法。

2.了解墨子的反侵略思想,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3.学习在说理中运用排比句式,加强语言气势,增强说服力的说理方式。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

(解说:诵读应作为学日本文的主要教学手段。可以范读、领读、跟读,可 以默读、朗读,可以自读、齐读、分角色读。做到读熟读懂。)

2.质疑法。

(解说: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和自学的能力。) 3讨论法。

(解说: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积极参与并适时点拨,引导学生针对问题提 出合情合理的结论。)

4.练习法。

(解说:傅全文重要知识点设计成不同形式的习题,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四、媒体设计

1、利用录音机,将范读磁带放给学生听,帮助学生纠正朗读中的错误。

- 1(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准语气,揣摩语意。 指导学生揣摩语气语意: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而为?”(疑问语气,有恭敬请教之意。) 于墨子曰: “北方有侮臣者,愿 借子杀之。”(祈使语气,有蓄意提出无理要求之意。) 子 墨子曰:“请献十金。”(祈使语气,有进一步激恼对方之意。) 公输盘曰:“„吾 义因不杀人。(陈述语气,有羞恼、义正辞严之意。) 予合子曰:“然,胡不已 乎?”(疑问语气,有质问、责备、催促之意。)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 王美。”(陈述语气,既有断然拒绝,又有狡猾推托之意。) 公输盘曰:“诺。” (陈述语气,有无可奈何之意。) _引导学生进行一番探讨之后,要求学生一 边自行默读课文,一边揣摩对话的语气、语意。最后分角色朗读课文,一边朗读, 一边纠正, 力求该准。

(解说:阅读由人物对话组成的文章,必须认真揣摩语气、语意,做到理 解到位、朗读到位,这样才有助于理解人物的语气神态,甚至心理变化人物性 格和文章内容。)

(3)内容与形式。

通过朗读、揣摩、思考,同学们已经大致明白了文章的意思。此时,教师可 一边提问,一边组织讨论,一边提示、点拨。

问题①:本文对应的双方是谁?主要表现的是谁?墨子前往楚国的目的是什么? 点拨:墨子和公输盘、楚王。主要人物是墨子。他前往楚国的目的是阻止楚 国攻打来国。

问题②:请抓住一个“见”字,讨论全文由几部分组成。 讨论、明确并形成如下板书。

(板书图) (解说:明确文章的主人公、主要内容、情节结构,便于学生抓住 课文的主要环节,理清文章思路,形成整体印象。) 2.具体研习,突出重难点。

- 3狡猾地将责任推给了楚王。

问题③:问题没有真正解决,墨子善罢甘休了吗?从文中哪一句可以 看出来?

点拨:没有善罢甘休。从“胡不见我于王”可以看出来。从此处我们可 以感觉到墨子的勇敢和果决。

(解说:设置以上7个问题,意在启发学生理解文意,了解墨子步步 紧逼,公输节节退守,最终服输的过程。) (2)研读第13~16段。

问题①:墨子见到楚王,先举了一个什么例子?目的是什么? 点拨:„今有人于此…邻有糟糠而欲窃之。”目的是诱使楚王自然而然地 说出“必为有窃疾矣”

之类的话来。

问题②:墨子是怎样借楚王的推断说服楚王的?

点拨:通过对比和类比。首先拿楚国的土地、物产和来国的土地、物 产比较,然后把“王吏攻宋”的行为与“有人”的行为进行类比,说明楚之攻来 实在像患了偷窃一类的毛病,暗寓攻来不智,实无必要之意。

问题③:楚王是否承认墨子的道理?是否因之取消了攻来的计划? 点拨:楚王承认墨子说的有理,这从“善哉”一语可以看出。但并未因 此取消攻宋的计划,反而把球又踢到了公输盘及其所研制的云梯面前,而且 态度坚决地表示“必取宋”。

(解说:设计以上3个问题,意在启发学生理解墨子说服楚王的过程。) 3.课堂训练。

(l)抄写生字看谁记得快,然后默写生字一遍,看谁不出错。 (2)完成课后练习一。

(解说:增加识字量,巩固基础知识。)

- 5国的梦想,不得不取消攻宋的计划。至此,墨子取得了全面的胜利,达到了止 楚攻来的目的。

问题7:体会全文,思考墨子止楚攻宋,是否仅靠锋利巧妙的言辞? 点拨:不是,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靠墨子的技艺和宋国的战备。由于 有实力作后盾,墨子的话才更有力量,才更有取胜的把握。

2欣赏品味。

本文是一篇以记言为主,趣味盎然的散文,它生动的对话、鲜明的人物 形象均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

(1)抓住矛盾,步步深入。攻来和反攻宋,是贯穿全文的矛盾。文章 记述这个矛盾的产生和发展是步步深入的。起初墨子和公输盘辩论,谴责 攻来“不义”,后来和楚王辩论,把攻来与患了“窃疾”相提并论,就更深入 地揭露了攻来的侵略实质。后来由辩论转到了攻守之术的实际较量,直到打 破敌人的一切幻想,就比原来更深入了一步,就在这对矛盾不断发展、激化、解决的过程中,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越来越鲜明,令人感到真实生动。

(2)一波三折,悬念迭生。如墨子千里迢迢跑到楚都见公输盘,人们满 以为见面后墨子一定会劝阻公输盘攻宋,但墨子却邀请公输盘去杀人,出人意 料地制造了一个悬念。见到楚王也是如此,人们以为墨子会劝说楚王,但墨 子却聊起了偷窃病。又是一处悬念。当人们读到“公输盘服”和楚王称“善”的 时候,一定会想到问题解决了,但这两处各自均是波澜又起,悬念再生,令 人不读不快。这种一波三折,悬念迭生的写法产生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3)运用排比手法,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 染力。如第一部分中的5个连续的”……不可谓……”在语势上像连发的炮弹一 样有力,在内容上从不同角度对公输盘进行斥责,令其难以招架,无可推脱。

3课堂训练。

- 7③联系全文思考,本段为什么略写?

点拨:文章各部分的详略应税主题的需要而定。本文是表现墨子怎样以

自己大智大勇的精神止楚攻来的。所以不能过多地渲染楚国的准备情况和墨子 赴楚的详细经过,否则不仅会使行文显得雍肿,而且容易冲淡主题。

(解说:设计此题,一方面提示学生本段是全文很重要的铺垫,另一方

面从语言和文章剪裁上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范例。)

4.课堂小结。

七、板书设计:略。

八、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

2、练习册。

九、教学反思:

- 9 -

推荐第4篇:九年级语文下册《匆匆》教学设计 浙教版

《匆匆》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让学生充分地读、潜心地读,让学生通过充分地读,自己获取体验、引发联想,赏读出文字的“情味”来,赏读出自己的情思来。学习语文的目的不只是了解内容,也不仅是引起一时的同感,更重要的是在赏读的过程中自觉、自然地积累语言,学习运用语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3、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教学重点】

1、感受语言美,领悟表达方法。

2、积累语言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们每一个人每一天都在时时刻刻地感受时间的流逝,也许有时你会注意到它,也许有时你不能感触到。下面让我们体验一下一分钟的流逝。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的资料。

1、朱自清,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土、爱国知识分子。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189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自称“我是扬州人”。1920年毕业于北大哲学系。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大屠杀记》。二是以《背影》、《儿女》、《悼亡妇》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第三,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2、解题:不仅人会“匆匆”,时间也会“匆匆”,而且是一去不复返。时间到底到那里去了呢?

三、学生课文,初步感知

1、注音 饭碗(wǎn) 伶俐(líng lì) 徘徊 (pái huái) 赤裸裸(luǒ) 头涔涔(cén) 泪潸潸(shān)

四、研习课文

(一)第一段

1、作者向我们提出一个问题?

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哪儿去了?

2、作者用燕子去了再来,杨柳枯了再青,桃花谢了再开,是要说明什么?

大千世界里的万物,有四季轮回,新老交替,有去有来。但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人生没有重复,谁都没有办法将时间留住,谁都没有办法将流逝的时间再挽回来。

排比

(二)第二段

3、如何理解“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这句话。

比喻,形象地写出了自己八千多个日子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4、为什么“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呢?

为时间的失去急得出汗,为时间一去不复返而流泪,写出面对时间流逝所感受到的紧张和失落。

(三)第三段

5、究竟时间是怎样溜走的呢?

(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分析)

如:a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水盆”“饭碗”“双眼”下面加点。

排比、拟人

日子就是这样在我们不经意中过去了,日子匆匆。

b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时间能“跨”能“飞”,作者用排比、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

小结:在第三自然段中,作者除了运用了排比、拟人的手法,写出时间像个小精灵,将时间流逝的特性揭示得栩栩如生。还巧妙地运用大量的叠词,如“匆匆”“默默”“斜斜”“茫茫然”“轻轻悄悄”“伶伶俐俐”,读起来令人感到格外的轻巧,婉转。

(四)第四段

6、理解“我留着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地来到这世界,转眼间又将赤裸裸地回去吧?”

作者为自己虚度光阴感到无奈和惋惜,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作者在时间重压下的感伤与苦闷。人生苦短,事业难成,青春易老。

(五)第五段

以一个问句结束全文,既与开头形成照应,又将读者引向更深远的思考。

五、感悟体验

1.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找出文中的语句,说说你的体会。 (1)“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a.组织交流自己的感受。(日子从我们生活的细微之处,在我们不注意时不知不觉地流逝了。) b.指导朗读,从字里行间体会时光易逝。

c.作者细心地发现日子在洗手、吃饭、默默时,在我们不注意它时悄悄地过去了,除了以上的例子你还能想到其他的方面吗?引导学生从文章内容中想开去—— 聊天时,日子从嘴边过去; 玩耍时,日子从手里过去; 看电视时,日子从屏幕上过去; 晒太阳时,日子从身上一闪而过; „„

2 (2)“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a.小组交流,体会作者想留住时间,但时间还是匆匆的过去了,作者只能掩面叹息,而时间又在叹息里闪过了。

b.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读出作者想留住时间的迫切以及对时间匆匆流逝的惋惜之情。

过渡:是啊,从这些句子中作者感触到了时光流逝的踪迹。岁月如梭,时光飞逝,时间在我们每个人的眼前飞快地闪过,一日复一日,一年又一年。这就告诉我们,要珍惜美好的时光,把握住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刻,跟时间赛跑,不要让时间白白地匆匆地流逝,以至于叹息、惋惜。 2.找出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交流: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2)“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3)“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

以上语句可由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体会,其他一些语句可由学生自己有感情地去读,并和同桌交流感受。

六、谈谈你的读后感。

启发学生思考历史上惜时如金的典范,思考各时代做出杰出贡献的英雄,思考身患绝症而忘我奋斗的强人。与课文作者的感触融合起来,领悟到自己的责任感——不光是眼前的珍惜时间努力学习,更重要的是将来成为社会上有用的人才。

七、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匆匆》一文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作品。文章以哀婉的笔调抒写了一个旧时代文人处于一个*的年代里,面对“逃走如飞”的匆匆时光而产生的那种无奈与怅惘。

文章用语讲究:一是巧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将空灵而又抽象的时间化为可视可感的物象。二是句式

口语叠词的运用,读来很有音乐的节奏美,典雅至致。本文也初步显示了朱自清散文特色:诗意的语言,细腻的感受。

八、布置作业

1、积累有关时间方面的散文、诗词、格言警句。

时间就是生命,无端地空耗别人的时间,无异于谋财害命。——鲁迅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

今天的事不要拖到明天。时间就是金钱。 ——美国总统 富兰克林 完成工作的方法是爱惜每一分钟。 ——达尔文 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 ——培根

成功=艰苦劳动+正确的方法 +少说空话。 ——爱因斯坦

2、课外阅读建议:

阅读朱自清其他文章:如《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推荐第5篇: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www.5y

kj.co

m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

第二学期九年级(1)班语文授课计划

语文教学以培养和提高人的语文素质为主要任。而语文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素质不仅反映人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而且从本质上看,还反映了人的思想水平,文化修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新基\"理论中对塑造未来新人的描述中,更可以看出语文教育在此方面的大有可为。

我们采用北师大版的初中语文国标教材,本册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包括“讲读”,“比较探究”,“鉴赏评论”,“表达交流”综合实践等。根据对课改精神的学习和对语文教学方向的把握,我们初步拟定了本学期语文教学的培养目标。

思想品德目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这是初中三年的最终目标,本学期要努力完成。

知识目标:了解课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的音形义。

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的目标: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具体地说,就是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的思路,了解基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文课文,要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人文素质目标:初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交流表达,把课本中感受学习到的有关人的语文素质的东西灵活运用到生活中,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例如待人接物的仪态,为人处事的心理,读书看报看电视的习惯等。

根据我校学生实际特点,以及语文学科特点和目前本学科发展方向的把握,我们的语文教学以\"激发兴趣,指导方法,培养习惯,搭建舞台。\"为口号和行动原则,加强了日常教学和学科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整体来看,学生身上好的习惯正在逐步养成,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也有了明显的转变,语文的综合能力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提高,我们在继续以前工作中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段的同时,还应加强对课改的学习与研究,在把握好教学的大方向的前提下,对教与学作出相应的调整,本学期拟采用以下措施:

)、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发展对语文的新要求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2)、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每堂课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精心备课,尤其要备好学生,改变繁琐的教学方式,突出重点和难点.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

5)、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6)、作文教学,贴近生活实际,富有生活气息,灵活命题,形式多样,多写随笔,读书笔记,尝试互批共批,以改促写,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7)、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利用课外实行培优辅差,力争整体提高。

8)、引导鼓励学生成立课外学习小组,培养合作精神,开展互助互帮,实行一帮一学习语文,帮助中下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

9)、做好开头的扭转工作,扭转以往不良的学习习惯。

0)、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树立起学习语文的信心。

1)、开展网络辅助教学.对家庭有条件的同学鼓励和指导他们利用语文教育网多学习一些课外阅读,优秀作文和作文技巧等。

第一单元

悲悯人生

学习目标

、了解每课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识记并掌握每课的生字、生词。

2、整体把握课文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

3、品赏不同作家、不同作品的语言特色,掌握赏析作品的方法。

4、深入领会作品的社会意义,唤起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对生命的感悟。

教学重点篇目:

《范进中举》

《孔乙己》

教学课时安排(十二课时)

《范进中举》

三课时

《孔乙己》

三课时

比较-探究

《我的叔叔于勒》

两课时

《乞丐》

两课时

鉴赏评论

《陈小手》

一课时

《为什么有贫穷和富裕》

一课时

作文训练

两课时

《范进中举》教案

教学目的

一、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

二、了解古代白话小说的语言与今天口语的差异。

三、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教学设想

一、使学生理解对比手法和讽刺艺术,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二、以课堂练习为线索,组织教学。第一课时采用以练代讲的方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达到理解内容的目的。第二课时抓住中举前后对比进行分析,使学生感受文中的讽刺艺术,理解所表达的中心思想。

教学时教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指导预习。

1引导学生读“预习提示”,要求:

了解作者吴敬梓。

了解课文内容。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完成“预习提示”后面的三项字、词练习。

2补充介绍鲁迅对《儒林外史》的评价。

迨吴敬梓《儒林外史》书,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摘自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3疑难词语补充解释。

进学:科举时代,童生应岁试、科试而考中入县学,称为进学,即文中所说的中了相公。“相”读xiàng,不读xiāng;“中”读zhîng,不读zhōng。

烂忠厚:过分忠厚。

闯将来:闯来。将,助词,没有实义。

五更鼓:打五更的时候(天亮以前)。旧时把一夜分作五更,每到一更就击鼓报时。

权变:随机应变。

见外:当作外人看待。

果不其然:果然不出所料。

为什么古代的白话小说中有这么多难懂的词?一是因为时代的变迁,好多当时通用的习惯用语,现在已被淘汰,如古代称“妻子”为“浑家”,称秀才为“相公”。二是文言文对口头语言的影响。如“谨具贺仪”“华居”等。所以,我们在阅读古代白话小说时,要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以免产生歧义。

4学生看注释默读全文,体会文中句子的含义。

二、课堂练习。

学生使用工具书,对照课文,完成以下练习。独立完成有困难的学生可轻声讨论。

(1—4题答案已标在括号内或横线上。)

1在括号内注音,横线上组词。

2课文中写“张乡绅拜新中的老爷”时,先写一个“体面的管家”送来“大红金贴”,其作用是

A表明这位做过知县的张老爷待人和气有礼。

B表明这位做过知县的张老爷尊敬新中的举人。

c表明这位做过知县的张老爷的身分和派头。

3胡屠户一听张老爷驾到忙“躲进女儿房里,不敢出来”。其含义是

A胡屠户深知自己是杀猪卖肉的,粗气陋俗,此场合不便出头露面。

B说明封建社会上尊下贱,有身分的人来了,平民一般采取回避态度。

c反衬封建统治者平常凌驾于平民百姓之上的那种咄咄逼人的气焰。

4张老爷一见范进中举的题名录,当天就来,开口“亲切的世兄弟”,闭口“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还送银子、送房子,张老爷内心目的是

A想巴结新中举的范进,为日后仗势办事铺平道路。

B为的是结交新贵,攀附范进宗师和汤知县,来巩固和扩大权势。

c用称兄道弟等手段来拉帮结派,今后好横行乡里,欺压百姓。

5范进为什么会发疯?对他的发疯应该怎样理解?

6作者借报录人之口,设计治疗疯病的灵丹妙药是狠狠打他一个嘴巴,这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课文是怎样运用对比的?对比的运用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8试将《范进中举》与《孔乙己》作一个总体的比较。

9这两篇小说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三、析题、释疑。

练习中1—4题已有答案,教师在检查订正时,不能单判定对还是错,而应该结合语境分析,告诉学生为什么对,为什么错。

第5、6题可先让学生发言,互相讨论,只要说得有理,都应该加以肯定,答案不必强求一律。

第5题提示:范进多年屡试不第,中了秀才后又中举人,连自己也不敢相信,所以神经受不了刺激,便发疯了。这种发疯是一种心理变态的表现。

第6题提示:“打他一个嘴巴”,是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极端痛恨的情感流露。范进热衷于功名,以致发疯。他是封建科举制度的信奉者。这一巴掌打在范进脸上,却印在科举制度的“心”上。正是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无情鞭挞。

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已经解决了前面六个问题,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留下后面两个问题我们将在下一节课里继续分析,进一步理解课文。请同学们课后带着这两个问题去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文中有关的词、句,再细细品味互相讨论,为下一节课继续分析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

一、师生共同讨论,完成第一课时“练习”7:课文是怎样运用对比的?对比的运用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题中两个小问题联系得比较紧密,我们可以从“艺术效果”入手,进行综合分析。

1通过对比,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主题思想。

我们以“中举”为分界线,将三个人物中举前后的语言、行动等等作了一系列的对比,从而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一个(范进)醉心功名;一个(胡屠户)庸俗势利;一个(张乡绅)逢迎拉拢。中举前后三个人物的种种变化,无不受封建科举制度的制约。可见的矛头直接指向封建科举制度和缔造这种制度的黑暗社会。

2通过对比,讽刺鞭挞,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我们试分析三种不同的对比形式,来看对比达到的艺术效果。

①通过人物的种种丑态和高贵身分的对比,收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那中了举人的范老爷:“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丑态之一)“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丑态之二)“在一个庙门口站着,散着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兀自拍着掌,口里叫道:‘中了!中了!’”(丑态之三)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举人老爷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而眼前这个形象却是:穷酸、疯颠、荒唐。对比十分强烈,岂能不教“众人和邻居见这模样,忍不住的笑”。从而收到了理想的艺术效果。

②通过同一人物对同一事件因情势的不同而前后语言行动都不同,揭示矛盾,形成对比,来达到讽刺的目的。

胡屠户两次贺喜的表演,同一地点,对同一对象,评价截然不同。前面是说“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后来“现世宝”成了举人,成了老爷,语言立刻变化,说“„„我自己觉得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个老爷,今日果然不错”。

中举前后在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完全两样。中举前,范进去向胡屠户借盘费,“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凶神似的”样子简直令人发指。中举后’“屠户被众人局不过,只得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大着胆子打了一下”,居然“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这一打一骂相映成趣,讽刺鞭挞何等深刻,胡屠户的形象也就跃然纸上。

③通过人物的言词与截然相反的事实之间的对比,来揭示人物丑恶的灵魂,取得良好的讽刺效果。

中举后,张乡绅来了,张口一个“世先生”,闭口一个“亲切的世弟兄”,而且“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又送银子,又送房子。既然如此亲近,那么当初,当初范进“家里饿了两三天”“抱着鸡”“寻人买”时,你这位“至亲骨肉般”的世弟兄到哪里去了呢?人物的言词与当实初的事实一对比,那丑恶的灵魂,那可鄙的形象不是昭然若揭了吗?

在完成上述分析后,由学生概括、归纳,做“课堂练习”7;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答案不必强求一律。

二、师生继续讨论,完成“课堂练习”7:将《范进中举》与《孔乙己》作一个总体比较。

明确:

我们将两篇从三方面进行比较:

1人物和主题思想。

范进与孔乙己同是读书人,一个到晚年终于中举而发疯,一个始终没有进学,潦倒而死。从思想性格方面来说,他们都热衷于功名,迂腐可笑,疯的不知为何而疯,死的不知因谁而死,麻木不仁,可悲可怜。因此,这两篇从不同角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摧残他们的精神,摧残他们的肉体。

2作者的态度和讽刺手法。

《范进中举》和《孔乙己》都运用了讽刺手法,但又有区别。前者是对主人公(范进)尖锐的嘲笑,那“抱着鸡,手里插了草标”的形象,那“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水”的丑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后者对孔乙己的嘲讽,严厉而冷峻,却并不显露,那又脏又破的长衫,那“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的神情,描绘得那样淋漓尽致。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呢?吴敬梓对笔下的人物是的尖锐的嘲笑,无情的鞭挞,因为他痛恨封建科举制度;鲁迅对他笔下的人物却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因为作者希望他能从麻木中觉醒,以便拯救中华民族。由此可见,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由作者对该形象的态度所决定。

表现手法。

《范进中举》主要运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思想;而《孔乙己》则选取人物一生中几个富有表现力的片断,放在一个典型的环境里,去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三、讨论“课堂练习”9:这两篇小说你更喜欢那一篇?为什么?

提示:此题主要是讲清为什么喜欢的原因。教师可从人物、主题、结构、语言诸方面作一些提示,让学生自由讨论,教师不必下结论。

四、学生质疑。

这篇课文,我们共完成了9个练习。主要学习了文中的对比手法和讽刺艺术,我们也运用对比手法将本单元已学过的两篇课文作了一些比较。请同学们进一步研读课文,提出问题,我们可以继续讨论。

五、布置作业。

完成“揣摩•运用”

四、五。

《孔乙己》教案

[教学目标]

、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教育学生珍惜现在的学习生活

2、在具体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中,去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揭示孔乙己悲剧生活的社会根源。

[教学重点和难点]:把握主题

[教学时数]

三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你们以前学过鲁迅的哪些小说?(学生回答教师提示),鲁迅一生写了33篇小说,最喜欢的是《孔乙己》,巴金先生也说,孔乙己写得多么好,日本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又遭到冷酷现实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鲁迅先生怎样运用鬼斧神工之笔来精心塑造这个形象呢?请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孔乙己》。

二、时代背景介绍

具体内容见教学用书。

三、讲析课文

、检查预习,正字注音(出示幻灯片先让一位程度中等的学生注音,然后集体订正)

阔绰(chuî)阔气。绰:宽绰,如绰绰有余

羼(chàn)混和,掺杂

绽出(zhàn)突露出来。比较“绽”“淀”字

间或(jiàn)偶然,有时候。注音“中间”读jian

拭(shì)擦

蘸(zhàn)在液体粉末或糊状物里沾一下就拿出来

打折(shé)打断

附和(hè)(言语动作)追随别人(多含贬义)。比较:和平he

不屑置辩(xiè):认为不值得争辩

颓唐(tuí)精神萎靡,不振作

戕害(qiāng)伤害。戕:杀害。

2、请一位同学表情朗读课文前3段,要求其他同学思考下列问题

⑴努力掌握叙述和描写的中心

⑵作者是怎样描写社会风情的。

请学生回答思考题,教师出行引导和评价

要点提示:⑴开头三段先说酒店的大概情况,写出孔乙己生活在怎样一个社会环境。

⑵作者描写社会风情的有三处:

A、把“短衣帮”与“穿长衫”的喝酒形象作对比,突出了贫富悬殊、等级森严的社会现实。B、从“我”的职务的变换,可以窥探掌柜冷酷势利的一面。c、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什么好声气:冷酷的酒店氛围,以小见大,更见世态的炎凉

3、提问:前3段的描写与叙述,对于孔乙己的出场有何作用?

——揭示了孔乙己不幸的社会根源(自由回答)

4、教师要求学生回忆小说的三要素,并附带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5、学生集体朗读前3个自然段,强化对孔乙己所生活的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6、布置课外作业

⑴阅读课文第4-8自然段,看看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刻划孔乙己形象的。

⑵完成“理解分析”第一题

板书设计

孔乙己

1-3自然段

交待了社会环境

┌环境

小说三要素─┤人物

└故事情节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抓住课文,让学生了解孔乙己的身世和他的悲惨遭遇,领会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

2、教育学生不要“死”读书教材分析:

[教学过程]

一、分析人物性格。

先找一位基础比较扎实的学生朗读课文第4-8自然段,其他的同学认真分析孔乙己的性格怎样表现出来的。

提示:

1、要求学生回忆表现人物性格的常用的方法(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然后确定这几段所用的人物描写的方法。

2、师生共同分析这几种描写方法所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A、要学生在第4自然段中找出能概括孔乙己特殊身分的一句话,并着手分析其性格特征

B、找出肖像描写的语句进行分析

c、找出有关孔乙己个性化的语言描写进行分析

D、提问:孔乙己教“我”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这些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地?

二、理解课文多次描写“笑”的含义。

教师讲述、提问:课文几次写到笑,各有什么不同的含义,其中有些人是以哄笑取乐的。想一想:⑴为什么那些人对一个不幸者没有同情,没有帮助,相反只知道哄笑取乐?

⑵以哄笑声来写孔乙己的悲剧,有什么特殊的艺术效果?

⑶体会“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这句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的效果。

这个问题难度较大,可用“双体互促”小组讨论的形式来解决。

三、分析第7自然段中“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只好向孩子们说话”这句话在结构中所起的作用。孔乙己为什么不能与“他们”谈天,孔乙己与孩子们说话,表现了他什么样的心境?

提示:这一句话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七八段写了孔乙己和孩子们说笑,更足以表现孔乙己境遇的凄凉和心灵的孤寂。

四、分析孔乙己将要弄到讨饭的原因,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度的毒害。

、首先要学生在书本上找出答案

2、教师再作深层次的分析,使学生深刻意识到科举制度的罪行

五、学生集体朗读课文,努力体会作者的悲剧色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六、布置作业

、预习课文9-13自然段,进一步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和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2、完成理解分析第三题

板书设计

孔乙己

穿长衫

站着喝酒——虚荣心十足

长衫又脏又破——懒得出奇

轻视劳动

满口的之乎者也——卖弄学问,热衷功名

教我识字,分豆给孩子——心地善良

│不会营生│

讨饭的原因┤轻视劳动│科举制度的毒害

│好喝懒做│

第三教时

[教学目标]

、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主题,全面分析孔乙己的悲惨遭遇,揭示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

2、理解环境描写

[教学过程]

一、领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请一位基础较好的学生富有感情地朗读第九段至结尾,注意语调的变化、情感的变化,其他同学要认真体会“悲凉”的气氛。

2、第九自然段只有一句话,“孔乙己这样地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句话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其含义有哪些?

先由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自由发言,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适当的补充。

3、“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比一天凉”这里的描写对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和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提示:注意回忆第一课时讲述的环境在小说中的作用。

注意分析秋景的特点,然后再联系孔乙己的命运进行分析。

二、“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有什么作用?(采用小组竞争的形式,自由发言)

三、分析课文第11自然段

、全班齐读一段

2、读毕思考并完成下列练习:

A、写出本文段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B、在文段中找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的句子各一个

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

行动描写:

c、分析文中“摸”字的作用。

四、这篇小说用第一人称“我”——12岁的上伙计的口吻来写有什么好处?

请一位程度中等的学生回答,提示:可从选材,组材,表达中心的作用去考虑

五、请一位同学全面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和揭示的深刻主题。

先请一位程度稍差的学生分析,教师指出其分析的片面性,后找一位基础较好的同学分析,肯定其全面的实事求是的分析方法

教师作全面归纳

六、布置课外作业

板书设计

┌热衷科举————中毒深

│轻视劳动————被凌辱

人物性格│麻木不仁————受嘲笑

└心地善良————教写字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教学目标

1.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

2.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及曲折的故事情节

3.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对刻画人物形象的好处

重点难点

1.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观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2.构思新颖巧妙悬念的设置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金钱—拜金主义思潮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另一个外国的作家写的一篇也是讲述人善变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

二、板书课题:《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

三、整体感知小说,知线索

明确:菲利普夫妇盼于勒发财归来是叙事明线,于勒离家到美洲冒险10年经历为暗线。

情节: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

四、情节:人物态度,找出菲利普夫妇言行变化的代表句。

开端(盼于勒)——发展(赞于勒)——高潮(遇于勒)——结局(躲于勒)

人物态度对比:

前:

(从文中找出词语)

后:

(从文中找出词语)

五、人物性格分析(讨论)

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贪婪,庸俗的小市对民,爱慕虚荣。

“我”一个也涉世未深,天真单纯,富用同情心的孩子。

寄寓了自己的希望和理想

六、找出小说中环境描写,各自的作用?(略)

七、小说主题讨论:

金钱至上

八、发散训练

1.小说的结局怎样?人物命运是由个人性格造成的?还是社会环境造成的?

2.假如菲利普夫妇在游轮上巧遇发了大财的于勒,他们的言行会怎样?用150个字来完成。

3.写作:请以“人与人这间”为题,反映当代人际关系的中心。

板书设计:、

中心线索:于勒

贫穷

富裕

贫穷

菲利普夫妇

厌恶诅咒

热切盼望

咫尺不认

全家恐怖

全家唯一的希望

出了大乱子了

分文不值

置一所别墅

重新拖累我们

坏蛋流氓

好心的于勒贼、

讨饭的

打发到美洲去多么的惊喜啊

以免再遇见他

侧面描写主体部分

介绍家庭成员,引出于勒对于于勒态度的今昔变化全家旅游发现于勒证实于勒躲开于勒

小引背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主题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课内自学屠格涅夫《乞丐》

课外自读

《陈小手》汪曾祺

丹尼尔•麦克法登《为什么有贫穷和富裕》

迎中考作文训练一:列提纲

教学目标:

.养成作文先列提纲,不列提纲不作文的习惯。

2.通过列提纲来提高作文效率和质量。

教学重、难点:

.通过列提纲来提高作文效率和质量。

教学程序

一、作文素材积累展示(组织小组同学积累的优秀作文素材进行展示,教师适当进行评价。

二、导入

我们都见过渔民用鱼网去打鱼,看到只有整张渔网都连在总绳上,渔网才会有条理而不零乱;善于撒网的人,一定是提拉网的总绳,而不是一个一个地去拉开那数不清的网眼儿。这个道理,完全可以用来说明列作文提纲的重要意义。网上的总绳就是“纲”,“提纲”,就是提住网上的总绳。

三、示标

.

养成作文先列提纲,不列提纲不作文的习惯。

2.通过列提纲来提高作文效率和质量。

四、知识讲解(结合范文,侧重学生悟道、动笔)

(一)作文提纲,又叫作文计划。列作文提纲,就是制定作文计划。它是构思、布置篇章的具体的外在表现形式。

(二)如何制定作文提纲呢?作文提纲一般包含三部分内容:

(1)题目。要把题目(或补充完整的题目)写在第一行正中间。

(2)主要内容和中心。要在题目下面,简要地写出这篇作文的主要内容及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3)结构安排。这是作文提纲最主要的部分,设计时需要注意做到以下五点:

①安排好材料的组织顺序。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全文一共准备分为几大段,每段写什么,要以小标题的形式、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起来。

②确定好重点写的内容。要依据表达中心的需要,确定出哪些内容是主要的,哪些内容是次要的,标明“详”、“次详”、“略”的字样;重点段又打算分几层来写,先写哪层、后写哪层,具体列出准备重点写的步骤、次序。

③依据选用的材料及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确定好开头、结尾的方法,并在提纲中简单注明。

④设计好点题的时机及具体的方式、方法。

⑤考虑好层次之间、段落之间该如何衔接过渡,哪些内容需要照应,如何照应,也简单标注一下。

(三)

制定作文提纲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第一,形式可以灵活。总的来说,作文提纲没有固定的格式和统一的要求,项目和详略的程度可依材料的特点、表达的需要和自己的水平而定。一般地讲:初学作文时,作文提纲宜细不宜粗;随着构思、布局水平的不断提高,作文提纲就可以写得简单些。

第二,要认真推敲、修改。列出提纲后,要对整个构思做全面的推敲:选材是否切题?立意是否明确、深刻?对选择的材料还需要进一步做哪些取舍?材料的组织安排是否严密、合理,能否突出中心?推敲后,做出必要的修改。自己满意了,才可以动笔行文。

第三,一定要先列提纲后作文。制定作文提纲完全是写给自己看的,是为自己写好这篇服务的。它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有的同学对列提纲的目的认识不清,认为提纲可有可无,甚至觉得老师要求列提纲是“多事”,于是,为了应付老师,竟然先写作文后“补写”作文提纲。这实在是本末倒置、自欺欺人之举。

第四,务必要养成“不列提纲不作文”的习惯。常见一些同学作文之前不列提纲,见到题目思考片刻便提笔行文,写写想想,想想写写,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有的甚至都已写了一半又撕掉重写。结果,既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又严重影响了作文的质量。这其中的主要缘故就是没有养成认真构思、布局的习惯,尤其没有养成“不列提纲不作文”的习惯。

作文时,有了提纲的约束,按“计划”行事,写起就容易做到一气呵成,写出的就容易达到“有中心、有条理、有重点”等要求;反之就会层次不清,详略不当,丢三落四。因此,列提纲是提高作文效率和质量的一种重要方法。

这就提示同学们:要作文,先列提纲;不列提纲不作文。平时要这样,考试或参加作文竞赛更要这样。要重视从初三年级第一学期开始,练习不打草稿、依照作文提纲直接成文。

同学们看一看,下面就是一则比较优秀、实用的学生作文提纲:

题目:难忘的一件事

主要内容:我的脚扭伤,周丽照顾我。

中心思想:关心同学、急人所急。

结构安排:

一、在练习跳绳时,我扭伤了脚。(略)

二、周丽同学热心照顾我。(重点段)

.周丽把我扶到她的家。(次详)

2.周丽给我洗脚,喷“好得快”。(详)

3.我好了一些,周丽又小心地搀我回家。(次详)

三、我十分感动,至今记忆犹新。(略,点题)

五、揭示文题

诸葛亮的智慧,林黛玉的娇媚,孙悟空的秉性,李逵的鲁莽,这些人物的形象已在我们脑海中深深地扎根。你心中也一定有很多印象深刻的人吧,请你也为他们描上几笔吧。请以“多印象深刻的人”为话题写一篇。文体不限,字数在600字以上。

六、审题立意

小组讨论交流审题心得,老师提示注意事项。

思路导引:

这是一个以写人为主的话题,众所周知,写人为主的大多是通过一个或几个典型细节,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的生动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精神风貌,勾勒人物形象、写作时,可以从以下步骤入手:

一、明确写作对象,确定写作对象一定要选择自己最熟悉,对自己有影响,又有典型事例,能突出某一方面特征的人。当然,那些被遗忘的人或人群,那些令人瞩目的事或事件,也是我们笔下的写作对象。

二、选取典型材料,根据对写作对象的了解,你在脑海中就要浮现出与之相关的事例,想一想哪些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后再从这些事例中抽出共性的东西,即确定的中心和要表达出来的主题,与此同时,还要进一步对事例进行筛选,留下最能体现中心和主题的材料。

三、合理安排结构,为了更好突现人物的个性,表现的主题,此外,还要合理地安排行文结构,即哪件事详写,哪件事情略写,这几件事例以什么为思路或线索串联在一起。

四、使用各种技法,人物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一颦一笑都需借助各种技法表现出来,行动描写、内心独白、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侧面描写、环境衬托等都是在写人的记叙文中常用的技法。如一提到孔乙己,只要读过小说《孔乙己》的人都会在头脑中出现一个人物形象:花白的胡须,新增的伤疤,又破又烂的长衫,一开口便是“之乎者也„„”鲁迅先生就是用肖像、语言、行动等描写,写“活”了这个人物。

七、列提纲(修改提纲)

根据立意快速作文并进行口头作文,老师组织学生进行评析:

、评析习作的层次是否分明;评析习作的结构是否完整;评析习作的条理是否清楚。

2、评析习作的主题、写作手法

3、指出不足,改进提高。

八、修改誊写

附:

撒在心灵上的一缕阳光

马立

那次放假,我去了一趟母校,见到了他——三年级时的语文老师,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

记得第一次与他接触时,他就给我来了个下马威,刚刚开学没几天,班里纪律极差,同学们正“纵情高歌”着,而我和同桌正忘乎所以地谈论昨晚的电视剧。班里突然鸦雀无声,还没等我反应过来,一阵刺痛就触动了我的神经,抬头,他正虎视眈眈地站在我面前,目光极为严肃,又有几朵气愤的火花从眼球里迸出。我马上收回眼神,迅速埋下头去,心里很不是滋味,这毕竟是我第一次挨到老师的惩罚呀!我的心里恨死他了,愤恨地称他“怪老头”。从此,我对他的课极其反感,也越来越讨厌他。可是后来„„

那天,“怪老头”讲了一大堆写作方法和要求后,我们就翻开了作文本的第一页“怪老头”讲课时我没有认真听,为完成任务,我乱写一通,“大功告成”后,把作文本置之一边,开始摆弄桌上的玩意。这时,有东西渐渐地逼近我,近了,更近了,我的心也揪紧了,忽然,我的作文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不翼而飞——“怪老头”拿走了我的作文本。糟糕,又被“怪老头”抓住了把柄,他又要惩罚我了!在忐忑不安中足足煎熬了十五分钟,奇迹终于出现了„„

“怪老头”和颜悦色地说:“马苗这次作文写得很好,我给大家念一念„„”天啊,不会是听错了吧,可同学们向我投来的分明是羡慕和赞许的目光呀!

后来,“怪老头”在我的作文评语中写道:“你是一棵好苗,但很任性,学习是不能这样的,好苗从小不育,长大育不直,”从那以后,我对语文产生了一种极大的兴趣,对他的课我怎么也听不厌,而且我还发现,他在课堂上从不吝啬他的微笑。我对他的看法彻底改变了,他不再是“怪老头”了„„

我提起了这些往事,他说:“其实,当时说你作文写得好,并非事实,只是想激起你对学习的兴趣。”此时,我才恍然大悟,我的内心充满了无言的感激,感谢老师美丽的谎言,感谢他在我幼小的心灵上撒下一缕温暖的阳光。

时间可以染白老师两鬓的青丝,可以带走我花样的年华,也可以吹皱你清秀的容颜,但是却永远也抹不掉我们心中美好的回忆。

[点评]

习作叙述了两件事:“我”受惩罚,“我”讨厌老师;“我”受表扬,“我”转变看法。两件事写的是同一个人:“我”三年级时的老师,前一事例反映出来的是严师形象,后一事例则是仁慈长者形象,小作者就是用切身的感受和细腻的描写完成了由“讨厌”他到“喜欢”他,直至“感谢”他的过程,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使老师的形象愈加鲜明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习作语言活泼生动,富有特色,段落环环相扣,前呼后应,描写栩栩如生,逼真传神。

文中的老师用美丽的谎言来激起学生心中的自信和学习的兴趣,不失为为人师表者。

www.5y

kj.co

m

推荐第6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教学设计

1 诗两首

知识与技能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重点

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1.诵读法: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3.比较阅读法:如将余光中与席慕蓉同类题材(抒写乡愁)诗歌进行比较。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马思聪的《思乡曲》磁带。

2课时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当祖国遭受侵略者蹂躏的时候,人民奋起反抗,著名诗人艾青眼含热泪对祖**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海峡两岸,多少亲人不能团聚,漂泊在外的游子,思乡的时候,不禁唱出淡淡的《乡愁》。

1.艾青(1910~1996),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自幼由一位贫苦农妇养育到5岁回家。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1935年出狱,翌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泥土气息浓郁,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艾青是继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

2.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现居台湾。当代诗人,散文家,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诗创作。主要诗作《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诗集有《灵河》《余光中诗选》。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细、抒情缠绵、含蓄隽永。其乡愁诗别具特色,有很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意味深长。

《我爱这土地》

这首诗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正值国难当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值此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艾青用笔饱蘸深情地写下了《我爱这土地》。

《乡愁》

这首诗写于1972年。同所有漂泊到海岛的人一样,余光中身居台湾,但内心深处时时涌动着浓浓的思乡之情。由于台湾和大陆长期隔绝,这种思乡情怀客观上又具有了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写下了这首柔情而又真挚的《乡愁》。

《我爱这土地》

1.教师深情地范背全诗。

2.学生自由诵读。教师作诵读提示:

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它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成一定的节拍。诵读时要着重体会由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

示例: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 ——然后/我死了, .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 3.指定学生诵读全诗,教师作简要点评。 4.思考: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后明确:

全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直抒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乡愁》

1.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2.教师作诵读提示:

《乡愁》诗的形式美很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比较整齐对称,诗人注意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整齐中有参差;二是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数量词的运用,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慢板”,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恋歌。

诗的节奏和重音划分如下:

乡 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 我/在这头 .. 母亲/在那头 ..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 我/在这头 .. 新娘/在那头 ..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 我/在外头 .. 母亲/在里头 ..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 我/在这头 .. 大陆/在那头 .. 3.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教师作示范朗读。

4.“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在《乡愁》诗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形象,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具体可感的对象上。这种技法,通常称之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我爱这土地》

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诗人选用“嘶哑”一词,就把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形象赋予了悲愤的爱国者,它充满着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诗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如果换用“珠圆玉润”、“动听”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

2.为什么小鸟喉咙嘶哑了还要歌唱?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相继沦陷,到写作这首诗的1938年,我国的华北、华南、华东也相继沦陷,可以说我们的祖国处在风雨飘摇、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此时的艾青在武汉目睹了这一切,他为小鸟都即将失去它的栖息地而悲愤。鸟儿唯有用声音不停地歌唱,为大地悲鸣;诗人只有不停地创作、为民族呐喊。鸟儿悲鸣到声音都嘶哑了,诗人历时七年的创作也让他疲倦不堪,但他仍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仍然不愿停止。

3.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上述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歌唱的丰富内涵: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温柔的黎明——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4.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 5.评说诗中“鸟”的形象,用“这是一只________的鸟”句式说话。 (1)这是一只歌唱得喉咙嘶哑的鸟。

(2)这是一只在炮火连天的危机时刻仍奋发歌唱的鸟。 (3)这是一只和祖国生死相依、对祖国忠贞不渝的鸟。

“鸟”的形象正是诗人自己的形象,“鸟”的歌唱是诗人也是全民族对祖国刻骨铭心的爱的表白。

《乡愁》

1.乡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诗人又是通过什么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达的?

邮票——写信可寄家愁 船票——乘船可解相思 坟墓——生死隔绝,哀思难诉 海峡——海水无尽,忧思无尽

2.其实,除了这些形象事物之外,还有很多事物能触动我们心中的痛、触发我们的情感,引起我们的愁绪。想想看,还有哪些具体形象?你能以句型“乡愁是____________”再为乡愁打个比方吗?

乡愁是雕刻在记忆中的古老童话 乡愁是那根灵魂深处搏动的血管 乡愁是雨中渴盼虹桥的芭蕉 乡愁是秋天的落叶,飘飘悠悠,飘到何时愁方休

这首诗,诗人借助四个意象,抒发了自己浓浓的乡愁,子思母念,乡愁可人;夫妻爱恋,乡愁动人;祭母奠土,乡愁感人;愁绪祖国,着笔惊人!如此动人的乡愁曲请同学们带着深情再去读一读,并把它背下来。

上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这两首诗歌的内容和情感,下面我们接着来体味诗歌的艺术魅力。

《我爱这土地》

1.诗人将自己虚拟成一只鸟来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表达了“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这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

2.第二节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它与第一节诗是什么关系?谈谈你的理解。(1)揭示全诗主旨。(2)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衬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3)最后两句也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中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感的浓缩。艾青以这两句诗,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因果关系的一问一答,是诗人目睹满目疮痍的祖国,爱得越深、痛得越切的悲愤心情的特写。在这一节里诗意得到了提炼和升华。

这两节诗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就诗的感情发展而言,第一节蓄势,第二节是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诗意层层递进。

《乡愁》

1.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

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

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

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十几亿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2.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意象之上,这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3.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着怎样的重要作用?

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又是全诗的诗眼,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

4.《乡愁》四节诗在形式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目的?

节与节之间完全均衡对称,每一节均为四行,第一行三字,第二行十字,第三行四字,第四行五字,各节对应位臵上的诗行字数相等。《乡愁》在保持节与节之间的均齐对称时,注意到每节内部诗句的长短参差变化,从而透出自由错落的活泼感,整齐而不僵化,自由而不芜杂。

5.《乡愁》的结构具有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结构的复沓升华了这首诗的思想意义,使这首清浅明朗的小诗显得既深情绵邈,而又庄严正大。

6.诗中化抽象的乡愁为具体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种“化抽象为具体”的写法在我国古诗词中是经常使用的。请同学们根据你的积累和课前收集的资料,列举含有“乡愁”的诗词句。

(1)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3)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4)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教师点拨:在诗人的生花妙笔下,“愁”有了重量,可以搬上船;“愁”有了动感,如同汹涌澎湃而绵绵不绝的春水;“愁”如影随形,漫天飞舞。“愁”无处不在,有多少游子,就有多少离愁——

7.比较阅读,提高诗歌欣赏的能力:

余光中和席慕蓉的《乡愁》,你更喜欢哪一首?请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总结: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陆,后来赴台湾。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把传统文化中的永恒主题——乡愁写出了新意。

不同之处在于,席慕蓉的籍贯在内蒙古,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那里的土地。而在这之前,她只有在梦里、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她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

但在思想深度上,她的《乡愁》不如余光中的《乡愁》那样深刻。

《我爱这土地》

第一部分(第一节):以鸟眷恋土地作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之情。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使诗的境界更为深邃博大。

第二部分(第二节):直抒胸臆,以“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表达自己对祖国深沉的爱。诗在隔开一行,作了必要的间歇和停顿之后,转换了角度,像一个高明的歌唱家,充分理解乐谱最后一个休止符的意义,他吸够了气、蓄足了势,终于唱出了最高的一个音符。

《乡愁》:

第一节:写小时候离家外出读书,小小邮票封封家书寄乡愁——思念母亲。

第二节:写长大后奔走他乡谋生,窄窄船票趟趟归路连乡愁——思念爱人。

第三节:写到后来时空隔离沟通,矮矮坟墓生死分离断乡愁——怀念母亲。

第四节:写眼下两岸分离聚首艰难,浅浅海峡中华儿女凝乡愁——思乡思聚。

《我爱这土地》

这首抒情诗采用了象征手法表达情意。诗人假设自己是一只鸟,通过鸟儿对土地的歌唱,表达了诗人对处于苦难之中的祖国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热爱之情以及决心为其献出生命的强烈愿望。

《乡愁》

这首诗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表达了诗人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以结束分离之苦的强烈愿望。

《我爱这土地》

(1)意象丰富,构思精巧。

诗人借助丰富的意象,用类似电影蒙太奇式的特写镜头,向我们依次推出他要歌唱的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他把对土地广阔而深厚的爱浓缩在10行诗中,取得了绝佳的艺术效果。

(2)想象奇特,感情真挚。

诗人为了表达自己对土地最真挚深沉的爱,把自己想象成“一只鸟”,既唱出大地的苦难与悲愤,也唱出大地的欢乐与希望;即使死了,也要将整个身躯融进祖国的土地中,以表示自己对土地深沉的爱。全诗感情深沉而浓郁,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乡愁》

(1)借物喻情,富有形象美。

诗人从广泛时空中提取四个意象,借物喻情,用“邮票”代表小时候对母亲的思念,用“船票”表达对妻子的思念,用“坟墓”表现与母亲的死别,用“海峡”抒发家国之思。全诗用具体可感的事物表达抽象的“乡愁”,富有形象美。

(2)结构精巧,富有音韵美。

全诗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对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形式整齐中有参差之美。同时各节在同一位臵上,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其中“乡愁是„„”与“我在这(外)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以及四节中“小小”“窄窄”“矮矮”“浅浅”等词的运用,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我爱这土地 艾青

意象朴实

河流 风——抗争精神象征深远

黎明——胜利的曙光

土地——祖国大地

鸟——诗人自己

常含泪水

直抒胸臆 

爱得深沉

热情澎湃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 现在——海峡——两岸分离

故乡之思

家国之思

由单纯幼稚的孩童到多愁善感的少年,初中生多了些腼腆,多了一份深沉,但有时洒脱的外表下其实藏着追求独立、张扬个性的一颗不羁的心,的确,初中生成熟了许多,在课堂上很少举手,但不等于他们表现欲弱了,而是他们不屑于人云亦云,他们要表现自己独特的一面。所以,我们的朗读决不能只是让他们将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机械活动,而是要鼓励他们在朗读中展示自己的个性才华。当朗读成为一种审美活动,朗读者就是在扮演双重角色,他既是审美者,又是美的创造者,朗读本是极富创造性的行为。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尽显他们的个性才华?我觉得要做到朗读的开放性。

朗读活动的“开放性”是指珍视学生的朗读个性,让学生自由地读、放开来读,不要限制得太死。朗读本是读者对文本理解的外化表现,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既然对文章各人有各自的理解,那么他们对朗读的处理自然会有所不同,老师不能要求他们按统一模式来读,而要鼓励他们读出自己的理解,抒发和张扬自己的情感个性。

推荐第7篇:九年级语文下册《三棵树》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三棵树》教学设计

教 学 目 标 ( 知 识 , 技 能 , 情 感 态 度、价 值 观 )

1.知识与技能

(1)记忆本课中出现的新的生字、生词。

(2)理清文章层次,了解文章内容。

(3)学习批注,评点文章中的句子。

(4)感受文章中复杂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

(1)朗读课文。

(2)小组探究,品味文章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升对人与自然依存关系的思考和认识,关注生命。

二、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1、导入新课

教师谈话导入:回首童年,你最遗憾的事是什么?引入课文。

预习准备:

1、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2、借助题目理清文章结构。

课堂交流,简介作者。

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

2、师友互助

教师提出合作要求:

1、指名朗读课文。

2、苦楝树生长的环境好吗?

3、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这种感受影响了作者的文字,请找出一个句子简单分析。

4、为什么说\"那不是我的树\"?

1、朗读课文。

2、学生师友合作,研读课文

4、5两段,完成合作题目。

3、学生交流。

培养学生对特别表达的敏感,理解作者的情感。

3、写法探究

探究:文章开头提出的\"三棵树\"与后文的三棵树意义一样吗?是否远离题目了?

学生研读第

一、二两段,分析作者的写法,体会这段文字表达的情感。

培养学生对文章写法的认识。

4、课堂小结

有感情朗读相关片段。

说说苏童这篇散文语言文字的特点。

学生自由表达。

(语言充满感性和伤感,情感浓郁)

第 二 课 时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1、回顾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基础知识。

学生互考重点字词。

巩固基础知识。

2、分层提高

教师提出探究要求:

1、作者后来拥有了怎样的两棵树?

2、为什么作者说它们是一生最重要的礼物?

3、这一部分文字与前后内容有什么联系?

参考分析:之前文章先写了没有树的怅惘、失落,而后又写了种苦楝树的伤心,这样的渲染和铺垫使得到两棵树的作者分外欣喜;有了这样的欣喜、满足、与树的美好回忆,又使得后文中两棵树的毁灭更显悲壮。

学生研读8-12段。

1、概括两树形态、气质上的特点。

2、从语言分析两棵树对作者的生活态度的影响。

3、理解前后文对这一部分文字起到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3、归纳总结

教师提出合作要求:

文章最后一段怎样理解?

学生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讨论\"三棵树\"的寓意,自由发表意见。

深化对课文主旨的认识。

4、拓展提高

对童年的遗憾,你现在怎么看待?

练笔。

学生习作。互评。

三、板书

\"三棵树\"引发作者美好联想,引出下文回忆

苦楝树:孤单 弱小 忧伤——无奈 伤心 苦涩 愤怒

曾经拥有

三棵树 石榴树:宽容 热烈——信任 温暖 爱 对生活有了热情与信心

枇杷树:含蓄 深沉 奉献——欣喜 满足 弥合了我与世界的裂痕

永怀对\"三棵树\"的追寻——童真、自然、、梦想、所有美好的事物

四、反思

作者苏童:原名童忠贵,苏州人,当代作家,作品多展现大胆的奇思异想,是先锋派小说主将,代表作品《妻妾成群》《红粉》《已婚男人》,新历史小说《我的帝王生涯》《武则天》。

推荐第8篇:九年级语文下册《那树》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那树》教学设计

教 学 目 标 ( 知 识 , 技 能 , 情 感 态 度、价 值 观 )

1.知识与技能

(1)记忆本课中出现的新的生字、生词。

(2)了解王鼎钧及其散文创作。

(3)能够理清文章中的主要事件并进行概括。

(4)理解文章主旨。

(5)理解文章的创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文章浓重的悲剧感;研读重点片段。

(2)小组探究,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3)合作探究,对文章的写作目的形成自己的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文明进步和自然生态之间的矛盾,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的必要性,增强保护美好生活环境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1、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图片:

1、城市发展图片;

2、环境破坏图片。谈话导入:2001-2013年之间,南美洲有1680平方公里的热带雨林消失不见。绿色是生命的颜色,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在一点点的吞噬地球上宝贵的绿色。引入文章。

1、预习准备: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

课堂交流:

1、介绍自己查阅到的关于作者王鼎钧的资料。

2、梳理生字词。

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

2、师友互助

教师提出合作要求:

1、细读文章,这是一棵什么样的树?

2、人们为什么要砍伐这棵树?你认为应该砍掉吗?

学生朗读文章。

1、研读文章前半部分,理解这棵树带来的历史感,以及对人们的城市生活的改变。

2、理解后半部分文字。说说自己的看法和依据。

对文章形成概括性的认识。

3、对比探究

教师提出探究要求:

1、《三棵树》《那树》两篇文章的主旨是否相同?

2、两文语言有何不同?

(苏文抒情外露,情感深挚;王文含蓄委婉,语言富有诗意。)

学生回顾,比较,交流。

(参考:两文都涉及了城市建设破坏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问题,苏文还有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对童年生活的追寻;王文还批判了人们的自私、冷漠。)

对比探究,理解文章的不同特色。

4、分层提高

教师引导探究:文章中有许多句子的表达极为特别,试找到一处做简单的评析。

学生自读寻找、评价。

学生交流。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

5、归纳总结

说说读了这两篇文章后自己的看法。

学生自由谈论。

6、拓展提高

1、资料见后。

读一读,从普通民众、林业工作者身份出发为解决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2、《写给市长的一封信》谈谈自己对城市绿化的建议。

学生交流、习作。

培养学生对身边社会问题的关注。

三、板书

深沉稳健 生命力强

自然古朴 无私奉献

向往人与自然

抗台风 带来阴凉清净 是鸟儿的栖身之所 和谐相处的生活

那树 为情侣带来温馨 滋润泥土 让人们避雨 尊重生命 保护自然

醉酒出事-锯倒树身-蚂蚁搬家-挖树根、平路面

四、反思

推荐第9篇: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微果网 人人都是好老师

2010年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由于这一学期是学生初中阶段的最后冲刺阶段,是学生比较重大的第一次人生选择,教学的成败往往会改变学生的命运。介于此种原因,我作为2010级2班的班主任,又作为科任教师,也引起了足够的重视。我在这一百多个日日夜夜里,把整个身心都奉献给了这神圣的三尺讲台。我忘记了春暖花开的缤纷,也忘记了夕阳西下的绚烂,任青春在我的身后默默地流失,我却犹如未觉地在这方寸之间沉醉。回首这一段艰辛的历程,我无怨无悔,因为我没有辜负这半年的时光。在这一段时间里,我主要做了一下一些工作:

一、认真处理了教材

(一)以阅读教学为主,共完成6个单元共24篇课文的阅读教学。每个单元一个主题,达到相应的学习目标。

1.围绕“土地情思”这个主题,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加深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2.围绕“人物画廊”这一主题,在了解小说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小说的主题,学习欣赏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进一步了解小说多样化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

3.围绕“生命”这一主题,引导学生认识生命形式的丰富多彩、生命成长的规律、生命过程的艰难曲折,认识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意义。

4.引导学生学习戏剧剧本和影视剧本,了解戏剧文学和影视文学的一些特点,更好地欣赏戏剧和影视,丰富对生活的艺术感受,进一步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学习从分享开始

微果网 人人都是好老师

5.学习了先秦诸子散文,强调朗读、背诵,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所阐述的道理。

6.继续学习了古诗文,引导学生掌握了文言常用词语,理解词义和句式,反复朗读、记诵,逐步积累语言材料,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二)完成了六次综合性学习,继续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筛选信息的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脚踏一方土》,引导学生从各个层面对我们脚踏的这一方土地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使学生了解我们国家的土地资源状况,认识到土地对于人类的重要性。《走进小说天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视野,引导读书方法,陶冶情操;用普通话复述小说情节,介绍小说人物;发挥想像力和创造力,学习虚构故事,尝试进行小创作。《关注我们的社区》,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语文、应用语文;在社区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树立社会责任感,更好地发展个性;提高语文能力尤其是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乘着音乐的翅膀》,通过对音乐作品情绪、格调、思想倾向、人文内涵的感受和理解,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让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孔子和孟子,对他们的思想和主张有初步的认识,并从中汲取营养。《岁月如歌——我的初中生活》,通过活动,让学生增进友谊,促进班集体团结向上,总结三年初中学习、生活的得失,为更高一段的学习鼓劲;锻炼写作、口语交际能力。

二、指导学生进行了升学考前系统复习和模拟考试。

以《冲刺中考》为纲,围绕“基础整合、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四大块进行了系统复习,学生对初中阶段所学语文知识进行了一次梳理,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同时,有计划地进行了三次模拟考试,针对学生考试当

学习从分享开始

微果网 人人都是好老师

中出现的问题,查漏补缺,及时巩固。并指导学生能灵活、创新地掌握知识,会运用所学解决语文实际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三、坚持上好阅读课。

读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最好办法。针对我校学生缺乏课外书籍的实际,我主动买来了一些小说、散文、作文等,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由原来的不想看书发展到阅读兴趣渐浓,每周一节的阅读课坚持不懈,学生主动提出要看书,并且坚持做好读书笔记。这样坚持下去,学生的阅读面得到了大大的拓展,课外知识几乎由原来的一无所知到略知其二,文学素养得到了提升,同时也对学生学会做人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坚持辅导差生。

我的班上有几个男生的整体成绩在全班是前几名,可是他们的语文可以用没入门来形容,特别是作文错别字连篇,语言不通顺,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我就针对他们不同的情况,分别制定适宜的目标,让他们不断地进步,在期末考试前,他们基本达到了应考的要求,在升学考试中,他们都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绩。

经过一期的努力,我班的学习风气进一步浓厚,学生成绩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有18人顺利升入国家、省、市级重点高中,达到了预定目标,实现了较大的突破。取得的成绩虽然可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学生主动学习、勤于学习、乐于探究的意识有待加强;文学素养也有待于大大提高;从整个班级的成绩来看,副卷的分数偏低,看来对难题的训练强度还有待加强。

成绩永远属于过去,希望属于未来。我应该主动站在昨天的肩膀上,继续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一如既往地耕耘。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吾生有涯而学无涯,我将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将神圣的教育事业进行到底。

学习从分享开始

推荐第10篇:语文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2014年秋季语文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光阴荏苒,转眼间一个学期又即将结束了,而我这学期我担任九年级语文老师。这关键的一学期让我学会了很多,我相信成绩的获得,付出的代价是双倍的,苦干是实在的。而我的教学进度亦一切都按计划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第一阶段教材处理:我主要是完成第六册的语文课程并配以练习。

教授新课程,我主要是利用教材进行补缺补漏,让学生学会从文章中捕捉语言信息,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上课的方式也加以改变,主要是以学生分析文章为主。我让学生自行分析课文,学生分析完以后,我再针对他们上课中存在的不足加以补充。亲自实践后,很多学生对于分析文章,有了自己独特的思路。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让他们个人受益良多,而且也让下面听课的学生有新鲜感。当然,这也让我要更认真的备课,因为学生上课的思路与我是有很大区别的。

第二阶段我主要是围绕考试大纲进行专题复习。

(1)针对考试内容进行答题指导,让学生对考试有明确的目标。并辅以《中考新突破》的专项练习,如名著专项练习、课外文言文专项练习、开放性古诗词默写。

(2)语言综合运用的训练。包括分类落实训练和综合达标训练。 (3)综合性学习训练。包括考纲题型攻略和综合达标训练。

(4)阅读训练,包括说明文阅读训练、议论文阅读训练、记叙文阅读训练。 (5)写作训练

第三阶段主要是根据学校所买试卷进行考试、练习、评讲,查漏补缺巩固知识点。

此外在课后能够针对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反应在课后写好教学反思,总结每节课的成功与不足之处,以方便今后的教学。总之,都是为了通过积累他人的经验和自己的教学体会,以提高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平。经过一系列的努力,本人基本上熟悉和掌握了初三语文教学的大方向和应考技巧,这就为本人的语文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结这半年的工作,我觉得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学生对语文科目的兴趣有所提高。

本人在吸收他人经验及结合自己的理解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尽力改变以往的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填充式教学方法,按照新课程标准,在课堂上通过设计一些与学生实际相贴近的问题,以启发的教学方式去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在教学活动中尽量做到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装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主动的状态,在轻松的氛围中理解、

1 接受知识。

第二,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所提高。

学生的知识面相对狭窄,平时阅读书籍、报刊、杂志等较少,这就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较差。针对这种情况,本人积极地帮助有爱好的同学借阅图书,使他们能够有文本可以阅读,同时还有选择的向他们推荐一些书籍,主要是语文新课标规定的必读书目,尽力扩大他们的知识面,以提高他们阅读理解的能力。而在课堂上,注意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后回答问题,并适当地引导,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后,学生的知识面不但扩大了,而且阅读理解能力也大大提高了。

第三,学生写作能力有所提高。

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坚持要求同学们读书笔记。并在综合实践课上鼓励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向大家讲述故事情节,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同时在专题复习的基础上进行课堂限时写作训练。在这些方法的教育下,学生写作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第四,因为我们面临的2014年的中考,所以我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如何快速提高学生成绩这一中心任务上来,我坚持始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对于迎接半年后的中考,我时时对学生进行鼓励,让他们增长信心,不要放弃。

第11篇:语文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

九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徐德华

这学期一切都按计划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第一阶段(一至四周):我主要是完成第六册的语文课程并配以练习。教授新课程,我主要是利用教材进行补缺补漏,让学生学会从文章中捕捉语言信息,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上课的方式也加以改变,主要是以学生分析文章为主。我让语文成绩比较优异的学生自行分析课文,学生分析完以后,我再针对他们上课中存在的不足加以补充。亲自实践后,很多学生对于分析文章,有了自己独特的思路。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让他们个人受益良多,而且也让下面听课的学生有新鲜感。当然,这也让我要更认真的备课,因为学生上课的思路与我是有很大区别的。

第二阶段(五至十一周),我主要是围绕考试大纲分块复习。

(1)针对考试内容进行答题指导,让学生对考试有明确的目标。以《学习之友》为主,并辅以大量的专项练习,如五本名著专项练习、课外文言文专项练习、常见文言一词多义、开放性古诗词默写。

(2)语言综合运用的训练。包括分类落实训练和综合达标训练。

(3)综合性学习训练。包括考纲题型攻略和综合达标训练。

(4)阅读训练

第一,课内文言文阅读训练。

第二,现代文阅读训练,包括说明文阅读训练、议论文阅读训练、文学类文本阅读训练。

第三,文学名著阅读训练。

(5)写作训练

以《中考新突破》作文解读给学生讲解指导中考作文环节突破的训练。这个学期来,我对上个学期分块未完成的部分进行复习。比如对历届中考文言文练习、基础知识练习、历届中考材料作文荟萃、中考阅读题集等进行专项训练。

第四阶段:整固提升阶段(十二至十九周)配合学校模拟考测,辅以其他形式的考练讲解,提高学生应对考试的的能力和水平的发挥。

通过指导让他们加快了答题速度、掌握了答题技巧以及提高了应试作文的能力,这些努力都为他们参加中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结这学期的工作,我觉得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学生对语文科目的兴趣有所提高。

本人在吸收他人经验及结合自己的理解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尽力改变以往的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填充式教学方法,按照新课程标准,在课堂上通过设计一些与学生实际相贴近的问题,以启发的教学方式去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在教学活动中尽量做到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装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主动的状态,在轻松的氛围中理解、接受知识。并适当地及时地鼓励、表扬学生的表现,肯定他们的回答,让他们从回答问题中树立信心。还通过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与现实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分组探讨。这不但刺激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在探讨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完成教师的教学目标,而且还让他们从中体会到一种团队合作精神,集体的凝聚力,从而提高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增强了他们对语文这一学科的兴趣。

第二,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所提高。

学生的知识面相对狭窄,平时阅读书籍、报刊、杂志等较少,这就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较差。针对这种情况,本人有选择的向他们推荐一些书籍,主要是语文新课标规定的必读书目,尽力扩大他们的知识面,以提高他们阅读理解的能力。而在课堂上,注意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后回答问题,并适当地引导,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后,学生的知识面不但扩大了,而且阅读理解能力也大大提高了。

第三,学生写作能力有所提高。

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坚持要求同学们写日记,并指导日记的写法。同时建议把日记写成成型的小作文,有的要求在课堂上当场完成。小作文的内容多是些学生比较熟悉的,学生写起来也容易。我倡导同学们互相批改日记和小作文,并给出批改标准和细则,多写鼓励性的批语,对于缺点和不足,也要给予委婉的提出诚恳的建议,使同学们能够同时进步,共同前进,这个过程就能够充分

肯定学生的闪光点,并且在班上公开表扬写的好的同学,对于批的认真的同学也加以表扬,我的目的是让学生尝试到一点成就感,最终调动其写作的积极性。

第四,因为面临2013年的中考,所以我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如何快速提高学生成绩这一中心任务上来,我始终坚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对于迎接中考,我时时对学生进行鼓励,让他们增长信心,不要放弃。

第12篇: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学生进了九年级,对生活的体验更深刻,认知能力更强了,所以,对于语文教学来说,也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下面给大家分享九年级语文下册的教学工作计划,欢迎借鉴!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工作计划1

一、目的要求

1、继续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备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和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

2、科学开展总复习,帮助学生将以前学习的知识整理成系统,大面积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力争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

二、教材分析

本期的教学内容包括两方面:

1、完成新课:上期赶进度,已将九年级下期的课程完成了三个多单元,剩下一个小说单元,一个散文单元,一个戏剧和影视文学单元。

2、中考复习:本届毕业生的中考复习是以黄冈市XX年年的《中考精典》为蓝本,今年的《中考精典语文》包括以下几部分: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理解、写作训练、综合复习。

三、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属于二类普通班。通过上期的教学,发现学生的语文基本功较差,学习兴趣不浓,学习习惯不好。上课不愿动脑筋,不爱发问、答问,做笔记要督促,抄作业的现象很普遍。部分学生还有较严重的厌学情绪。

四、办法与措施

1、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改变枯燥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多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发动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学会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3、精心备课,精心设计练习题和测试题,不搞题海战术,及时批改学生作业,从严要求学生的作业。

4、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改进教学方法。

五、进度安排

2月26日——3月7日:小说单元

3月8——19日:散文单元

3月20——31日:戏剧和影视文学单元

4月1——23日:第一轮复习:滚教材

4月24日——5月22日:第二轮复习:专题复习,以《中考精典》为蓝本

5月23日——6月5日:第三轮复习:综合复习,做试卷

6月6——12日:第四轮复习:自由复习,查缺补漏

6月13——19日:第五轮复习:调整情绪,适应中考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工作计划2

一、学生现状分析:

所授班级经过上一个学期的教学,语文成绩总体上都有了稳步的发展,学生的语文知识、阅读和写作能力均有了很大的提高。目前,本届学生已进入初中学习的冲刺阶段,本学期即将顺利完成初中阶段的学习任务。毋庸讳言,部分学生的语文成绩不够理想,有待在最后的总复习阶段得到全面的巩固和提高。

这个学期是九年级参加中考的关键学期,教学任务繁重。计划用9个周的时间教完九年级语文下册的六个单元共24篇课文,用七个周的时间进行总复习辅导。在教学过程中,切实处理好单篇课文与单元综合性学习的关系,教学面向全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加强基础教学,争取语文教学的大面积丰收。为了迅速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入手,着重对学生进行应考技巧的指导,教会自学,培养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力争在在20xx中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二、本册教材分析:

九年级下册在整个初中阶段教材体系中属于最后一阶段。本册课程学习结束后,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应全面完成,学生的语文素养应得到了全面提高。而且,学生面临初中毕业会考与高中选拔考试。因此,本册教材在内容选择方面有它的特点:内容以文学作品(诗歌、小说、戏剧)为主,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安排了两个单元的文言文,为先秦时期诸子散文与当时具有代表性的名篇,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感受古代人物的政治信念、生活理想和人生追求,并进一步增强自己的情感体验,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看待与评论历史人物。

全册内容仍分为六大版块,即“阅读”“写作 口语交际 综合性学习”“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附录”及课文后面的“补白”。全册共24篇课文,其中教读课文13篇,自读课文11篇,共分为六个单元,每个单元一个主题。下面,分单元进行具体分析。

第一单元:“土地情思”。诗歌往往是诗人在特定情境下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阅读诗歌可以使学生获得情感上的熏陶和感染,培养热爱祖国和家乡的情感。教学时应重点把握诗歌中的具体形象,解读诗歌主题;感受诗歌语言的凝练性。

第二单元:“人物画廊”。教学时着重引导学生抓住小说的主要因素——人物,深入体会小说的思想魅力和艺术魅力;关注小说的结构和篇章布局,体会作者构思的精妙之处;小说的语言往往是鲜活的而又经过精心锤炼,学习时要细细揣摩。

第三单元:“生命之歌”。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自从有了人类,世界就被人类的智慧之光照亮,变得生动活泼起来。描写生命,讴歌生命,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学习本单元,重点在于了解哲理散文说理的方式;抓住关键词句,深入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

第四单元:“舞台人生”。引导学生欣赏戏剧剧本和影视剧本,了解它们的特点,丰富对生活的艺术感受,进一步培养文学鉴赏能力;要注意把握戏剧冲突和戏剧语言,把握剧本怎样在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性格,怎样以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

第五单元:“百家争鸣”。本单元所选课文是先秦诸子散文。它们产生于春秋末至战国时期,当时社会发生急剧变动,针对这种情况,各种流派提出了各自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学习这些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古代社会政治、历史、文化诸方面的认识,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第六单元:“古代生活”。本单元所选诗文是先秦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名篇,各有特色。学习本单元,要求进一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了解《左传》等的有关常识;初步感知并分析诗中的艺术形象,能够大体了解作者塑造形象、抒发感情的方法;感受作者的政治信念、生活理想和人生追求,进一步增强自己的情感体验。

课外古诗词背诵:共10首,以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名家名篇为主,要求学生背诵,积累其中的名句。

名著导读:本册推荐两部名著:《格列佛游记》、《简爱》。

附录:《谈谈散文》、《谈谈戏剧文学》。

三、教学目标及教材重难点分析:

课程目标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的。各版块、各单元都依据这三个方面设计了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方面

(1)学习掌握常用的汉字、词语,背诵积累指定的古诗文,达到熟练、准确。

(2)能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理解词、句,把握主旨。

(3)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其想像力和创造的潜能。

(4)具有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学会倾听,表达和交际,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交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5)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根据需要,能运用常用的表达方式,在指定时间内,完成相应字数的写作。

2、过程与方法方面

(1)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中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2)能主动地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树立大语文的观念,在生活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

(3)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增强学好语文的自信心,尊重规律,掌握好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和学态度。

(2)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使其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3)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着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文化的营养,从而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2、领会《新课标》内涵,钻研《考试说明》。新课标是开展语文教学的重要依据和指导性纲领,是中考命题的指导思想,所以吃透课标才能吃透语文中考的方向,方法,才有可能展开针对性的学习。《考试说明》是课标的具体化和进一步的精细化,中考试卷的样本,因此,必须认真研究考试说明,让复习做到低时高效。

3、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4、把握中考动态,追踪中考考点趋向,根据学生所需,精心选择有价值的,含金量高的材料给学生,力争事半功倍。

5、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试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6、重视阅读训练,在各类文体常识的指导下,教给学生一些答题技巧,结合训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7、加强写作训练,要求学生多观察,多积累,多感悟,全面地尽可能地提升学生作文的质量。

8、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9、沟通课内课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教学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习语文实践的机会。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工作计划3

学情分析:

本人担任九年级(1)(3)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了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不少同学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语文学科成绩不够理想,有待提高,希望通过最后一学期教学,使学生对初中阶段的语文知识有一个明确系统的了解,强化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力争在今年的中考中,语文科能取得满意的成绩。

本学期教学目标:

完成九(下)六个单元的教学,并对初中三年的语文学习进行比较系统的复习,力争使绝大部分学生在初中毕业语文学业考试中,取得合格成绩。

在语文积累方面,能熟练使用《新华字典》,能认清、读准、写对、理解常用汉字。积累并会运用常用词语,借助所学知识仿写或变换简单的句子。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准确背诵默写课标推荐的50篇优秀诗文的句、段、篇。了解课本中介绍的重要名著的基本内容和相关常识。

在阅读方面,能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把握文意,归纳文章中心。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知道文中详写、略写的作用并作出分析。体会文中常见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能初步把握记叙、说明、议论类文体和文学作品的阅读特点,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正确翻译浅易的文言文中的一些重要句子,初步领悟古诗文的内涵,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在写作方面,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感情真挚,思想健康,内容具体,中心明确,结构合理,表达力求有创意,语言通顺得体,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书写规范,字迹工整。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修改文章,做到文从字顺

教学措施

1、、精心备课,尤其是要备好学生。突出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课堂上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避免繁琐的分析、机械地练习,注意语文的整体性。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作文教学要灵活命题,多写随笔和读书笔记。作文批改要尝试互批互改,以改促写,有效提高作文学生的水平。

2、实行分层目标教学,利用课余时间培优辅后,力争整体提高。

3、引导学生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培养合作精神,可采用“一帮一”或竞赛形式。

4、优化作业管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发挥科代表、组长的作用,力争做到每课过关。

5、利用竞赛、学科活动等教学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报告会、故事会、朗诵会、演讲会辩论会等,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6、认真写好教学反思。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做到及时分析并予以矫正,对学生成功的学习方法、独特的见解,及时加以肯定并予以推广。鼓励学生多向思维,开拓创新。让教学总结与反思不断循环,促进教学不断进步。

7、认真搞好中考总复习。要想尽一切办法,克服学生厌学心理,把不爱学习的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他们乐学、好学、善学,争取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8、狠抓语文基础的训练。在复习过程中让学生明确基础知识考点的范围,始终以考纲作为复习指南。

(1)古诗文默写,要做到一分不失。要把必考的诗词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利用早、晚读的时间有计划地安排背诵任务,让学生一对一的过关,老师检查,做到人人过关,再加上平时的检测、月考等巩固,保证古诗文默写的一分不失。

(2)语言综合运用,注重语音、词语、仿写、修辞、修改病句、选词造句等题型的训练。可以把六册书的生字词印发给学生系统记忆,把各地中考试卷相关的试题汇总起来,筛选,分解成“每周小测”,每周抓一点落实一点,达到积累和训练的目的。

(3)非连续文本复习。这是变数最大的一个考点,主要涉及语言的表达及论述、语言的实践运用等方面。因此,复习时必须做到重点突破,再向两个方向拓展。重点突破的是要在“每周小测”这样的练习中固定设计这类练习,达到一定量的积累。两个方向的拓展,一是关注20xx各地中考的新题型、新思路,二是向生活拓展,把一年来社会的热点问题引入到语文课上来,作为练习材料或者考题本身。

9 、重视文言文的阅读训练文言词汇的理解积累。对初中六册语文教材的重要文言文篇目要求学生都要过关,重点要求学生能默写一些重要的名段、名句,懂得文言实、虚词的释义,翻译句子和能了解其主要内容及其写法,领悟其内涵,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10、重点搞好现代文阅读理解的复习。一是平时的阅读积累,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比较好的语感。要引导学生形成这样的阅读习惯:判定文体,概括内容中心,赏析感悟。就是拿来一篇文章,先读一遍,整体感知,快速地理解文章内容再作赏析感悟。简单说就是把文章读懂。二是考点专题辅导。可粗略地把现代文阅读的试题分成整体感知与信息提取概括类、中心与情感概括概括类、语言品析作用好处类、联系生活感悟类这样四个大的板块,其中还要再细分出若干小的考点,每一个考点都要指导学生形成比较稳妥的答题思路和解题规范,这样,基本上能保证学生不失大分,要做到完全不失分,就又回到刚才第一方面的功夫上去了。其实,也就是要教给学生阅读的要领和方法,以“整体阅读——部分阅读——整体阅读”的阅读思路,“读文——读题——答题”的解题思路贯穿整个阅读,着力提高学生的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和应试答题能力。

11、名著阅读积累。这是一个难点,学生往往失分较多。原因一是读书太少,一是课文学得不扎实。可以指导把一到六册教材附录中的名著导读整理出来,分门别类加以归纳,形成一个知识图表,把书名、作者、人物及特征、主要事件、作品主题、写作特色等知识系统疏理,强化记忆。因为现在再要求学生去读书、读名著是很不现实的事,这样疏理之后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2、课外文言文。其实,这部分与课内相比反而容易了,只是要让我们的学生能活学活用,把在课内形成的解词方法、翻译句子的要求等转化过来即可。但因为学生对陌生的东西会有畏惧感,所以复习时进行一定量的训练还是非常必要的。

13、写作。这是语文第三重点,也是最大的难点。因为我们的学生要想在中考取得好的成绩,作文是关健。作文的成败就决定着中考的成败。中考作文在常规要求之外,有五条发展性评价标准,就是加分的条件:情感真实,充满心灵的感动;具有想像力,能引发人们的想像与思考;体现出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有一定的思辨能力;构思新颖,有创意;语文优美,富有独特的个性。因此作文的复习训练要以此作为发展方向,要把作文的分解训练和综合训练结合起来,每周都要布置专题作文让学生训练,并要加强作文的指导和讲评工作,特别要做好“话题作文”、“半命题作文”等开放性作文的强化训练。从中,还要解决作文的五大难题:书写不工整、立意不深入、选材不新颖、结构不规范、语言无新意。说得简单一些就是解决作文的“深”与“新”两大问题。

14、复习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面向全体,注重实效,要理论联系实际,讲练结合,精讲多练,以练为主。复习时应讲知识要点、题型、思路、规律、方法和学生中的难点问题。要求学生练要有计划性、目的性、针对性。布置的练习要有典型性、指导性、灵活性。要合理安排复习时间,每课时都要集中解决一个问题,并且要抓“突破口”,不盲目“开快车”。在专题知识的测试阶段中,做好学生的成绩统计工作,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并做好点拨。

15、在综合测试的阶段中,要做好知识点的查漏补缺工作。指导学生分析答卷中的主要失误及其原因,并从中找出规律来,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突出“测——评——练——讲”的模式。

16、在整个复习过程中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以及循环复习工作,让学生及时做好笔记,对于一些常见的错误要做好归纳总结,力求要逐一解决。

教学内容及课时、进度安排

本学期时间较短,真正的教与学的时间只有十五周时间,中间还有“五·一”长假。要完成九年级下册的授课任务,还要用相当多的时间进行中考总复习,时间非常紧。因此,我对课文做了处理,有篇阅读课文要求学生在课外自读完成。

第一阶段:从2月25日到5月6日,完成新课的教学,指导学生在学习新课的同时自己进行初步的全面的复习,并以每周小测的形式训练各类中考题型。

第二阶段:从5月7日到6月3日,全面复习与系统归纳所要考到的知识点。

第三阶段:从6月6日到6月10日,进行各个考点的专题检测与点拨,让学生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

第四阶段:从6月11日到6月16日,进行综合测试与知识点的查漏补缺。以中考模拟题的形式进行检测。

同时,在授课与复习时,必须充分利用每一堂课,利用课堂的每一分钟,向45分钟要效益。

第13篇:语文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单位:板桥镇第一初级中学 教师:

1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板桥镇第一初级中学

朱琨

这学期一切都按计划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第一阶段(一至四周):我主要是完成第六册的语文课程并配以练习。

教授新课程,我主要是利用教材进行补缺补漏,让学生学会从文章中捕捉语言信息,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上课的方式也加以改变,主要是以学生分析文章为主。我让语文成绩比较优异的学生自行分析课文,学生分析完以后,我再针对他们上课中存在的不足加以补充。亲自实践后,很多学生对于分析文章,有了自己独特的思路。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让他们个人受益良多,而且也让下面听课的学生有新鲜感。当然,这也让我要更认真的备课,因为学生上课的思路与我是有很大区别的。

第二阶段(五至十一周),我主要是围绕考试大纲分块复习。

(1)针对考试内容进行答题指导,让学生对考试有明确的目标。以《学习之友》为主,并辅以大量的专项练习,如五本名著专项练习、课外文言文专项练习、常见文言一词多义、开放性古诗词默写。

(2)语言综合运用的训练。包括分类落实训练和综合达标训练。 (3)综合性学习训练。包括考纲题型攻略和综合达标训练。 (4)阅读训练

第一,课内文言文阅读训练。

第二,现代文阅读训练,包括说明文阅读训练、议论文阅读训练、文学类文本阅读训练。

第三,文学名著阅读训练。

(5)写作训练

以《中考新突破》作文解读给学生讲解指导中考作文环节突破的训练。

这个学期来,我对上个学期分块未完成的部分进行复习。比如对历届中考文言文练习、基础知识练习、历届中考材料作文荟萃、中考阅读题集等进行专项训练。

第四阶段:整固提升阶段(十二至十九周)配合学校模拟考测,辅以其他形式的考练讲解,提高学生应对考试的的能力和水平的发挥。

2 通过指导让他们加快了答题速度、掌握了答题技巧以及提高了应试作文的能力,这些努力都为他们参加中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结这学期的工作,我觉得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学生对语文科目的兴趣有所提高。

本人在吸收他人经验及结合自己的理解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尽力改变以往的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填充式教学方法,按照新课程标准,在课堂上通过设计一些与学生实际相贴近的问题,以启发的教学方式去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在教学活动中尽量做到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装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主动的状态,在轻松的氛围中理解、接受知识。并适当地及时地鼓励、表扬学生的表现,肯定他们的回答,让他们从回答问题中树立信心。还通过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与现实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分组探讨。这不但刺激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在探讨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完成教师的教学目标,而且还让他们从中体会到一种团队合作精神,集体的凝聚力,从而提高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增强了他们对语文这一学科的兴趣。

第二,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所提高。

学生的知识面相对狭窄,平时阅读书籍、报刊、杂志等较少,这就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较差。针对这种情况,本人有选择的向他们推荐一些书籍,主要是语文新课标规定的必读书目,尽力扩大他们的知识面,以提高他们阅读理解的能力。而在课堂上,注意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后回答问题,并适当地引导,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后,学生的知识面不但扩大了,而且阅读理解能力也大大提高了。

第三,学生写作能力有所提高。

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坚持要求同学们写日记,并指导日记的写法。同时建议把日记写成成型的小作文,有的要求在课堂上当场完成。小作文的内容多是些学生比较熟悉的,学生写起来也容易。我倡导同学们互相批改日记和小作文,并给出批改标准和细则,多写鼓励性的批语,对于缺点和不足,也要给予委婉的提出诚恳的建议,使同学们能够同时进步,共同前进,这个过程就能够充分肯定学生的闪光点,并且在班上公开表扬写的好的同学,对于批的认真的同学也加以表扬,我的目的是让学生尝试到一点成就感,最终调动其写作的积极性。

3 第四,因为面临中考,所以我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如何快速提高学生成绩这一中心任务上来,我始终坚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对于迎接中考,我时时对学生进行鼓励,让他们增长信心,不要放弃。

第14篇: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2016年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2016年6月15——16日,我市中考工作圆满结束。本学期语文教学工作也画上了一个句号。我深深地觉得这一年的付出是值得的,是有价值的。回顾这一年来的点点滴滴,甜酸苦辣五味俱全,下面我就这一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做一个简单总结。

本学期是出成绩见效果的一学期,也是师生奋勇拼搏的一学期。我在上好新课的基础上,稳定和鼓励学生,依据教学计划,利用初中语文1-6册语文教材和《中考复习导引》等资料有目的的进行艰苦的强化训练,从基础知识、古诗文默写、综合实践探究、阅读、写作等方面作了系统的训练,复习和巩固了所学知识。学生除了参加全县统一组织的一模、二模考试外,学校还进行了多次模拟考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备好课,努力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

根据九年级1班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的情况,我在备教法的同时也备学生。备课充分,吃透教材,就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掌控课堂节奏,留意学生反映。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因此上课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课堂内容丰富,翔实。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

二、面对全体学生,加强对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九年级1班少数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厌学、混时间。后进生的不良思想、习惯以及不良学习态度,对想学好的同学的负面影响总是难以战胜,致使老师用了大量的精力的时间,收效却甚微,许多问题是老师讲过训练过的,到了考场上却做不出来,留下了不必要的遗憾,我就在每堂课上重点管理几个特差生,每节课都给他们布置适合他们的学习任务,让他们能做到每节课安静下来,也就稳定了课堂纪律,基本保证大多数学生能较高效的学习。

三、研究中招试题,提炼解题规律。

研究本市最近三年来中招试题的基本形式、考察方向、及今年的中招考点等,规范学生答题,加强与教研组内的老师的交流与合作,做好对学生应对中招考试的指导。同时借鉴一些名教师和专家们的做法、经验和理论,运用到自己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来。

四、善于取舍,精选精练。

进入复习阶段,各种资料和试题会很快堆满案头,都拿来用,拿给学生练是不会取得好效果的,只会把师生拖入让人疲倦的题海中不能自拔,使了很大的力气,收效却甚微。因此,我们要在所选定的命题方向和范围的基础上,斟酌各种资料,勇于取舍,把符合要求的题目筛选出来,组合为各训练块,在我们复习巩固好教材上该知识块的要点后,及时训练,强化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再把各知识块中最具《课标》精神的题目,组合、编制成侧重点各不同的三四份试题,如在现代文阅读中,一份侧重于说明文和记叙性美文的阅读考查,那么另一份就要侧重于议论文与记叙性美文的阅读考查,像这样地进行有目标的精练。

五、针对学生复习实际,及时反刍,反复训练。

复习中每周都利用作文课时间进行\"周周清测试\",测后试卷做到全批全改,都要分析学生试卷,总结学生对哪些知识掌握牢了,哪些知识未掌握,尚需训练、强化。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下,再次及时精练,因为我们的记忆有先快后慢的特点。特别是对理解性的诗词文默写,同一答案却有不同的提问方法,就要反复训练。针对后进生则要个别指导,帮助他们分析每次的测试卷,找出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在各知识块上的掌握情况,之后的课堂训练中,多注重这部分学生在这块知识上的训练,促其在反复训练中,牢固掌握。

六、考试方法、技巧以及考试心理的指导。

虽然复习工作会在紧张有序中完成,但中考毕竟是人生的一次大转折,是一锤定音的考试,会碰到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对考试方法、技巧的指导是每次训练中的必修课,如阅读方法:\"一步初读,二步纲要(文首文尾,中心段、各段中心句),三步析题,四步删(删出与题目要求无关的信息,精思相关信息)\"。又如答题技巧:\"抓关键,细明辨,分点展现简又明\"。再如考场上的作文技巧:把已有的一些经历体验与读过的优秀文章,依据题目的要求巧妙变通,灵活运用。对于考试心理的指导,则是考前的适当休息放松与适度紧张结合;考中认真作答,先易后难,勿漏做,合理分配答题时间;考完后一定仔细检查;每场考试结束后,要尽快对下一科做准备,别把思维滞留在上一堂。

第15篇:—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2012—2013年度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九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这两个班各有特点。一学期来,我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为了搞好本学期的复习备考工作,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

一、端正思想,心系学生

指导思想以《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7——9年级“语文课程目标”以及我省制订的《初中毕业语文考试说明》为指针,立足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研究复习方法,面向全体学生,全面系统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技能和综合素养。整个复习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一、全面复习(4月上旬——5月上旬):全面复习基本篇目和语文知识;

二、查漏补缺(5月上旬——5月中旬):针对第一阶段的复习进行小结,巩固训练;

三、重点突破(5月中旬——5月下旬):对学生在复习中有困难的知识点进行重点突破,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

四、总结检测(6月上旬):全面总结复习情况,检查复习效果,模拟测试。5、团结协作,共同提高。本着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原则,加强同科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与资料共享,发扬团队精神,争取共同进步。认真学习实践学校的教育教学理念,本着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加强个人的职业道德修养,把关爱学生作为立业之本,本着对一切学生负责的态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二、深入钻研,认真备课

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深入领会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深入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明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能够驾驭教材。初三下半学期就要进入综合复习阶段,所以要认真钻研每一册教材,结合考试考点对每册教材都要进行系统的分析,对知识点做好分类、归纳和总结,不上无准备的课,带领学生扎实系统的做好复习。认真研究近五年来中考题型,针对每一个考点进行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复习计划。

三、讲究方法,提高效率。

采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初三后阶段学生往往会出现浮躁心理,所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为重要,因此在课堂上采用朗读、讲练结合、小组比赛等多种形式开展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力争使上课内容丰富,现实。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当面对学生在课堂上无心向学,懒懒散散,或旁若无人的说笑,或毫无顾忌的睡觉等违纪行

为时,要以平和的心态调控课堂教学,尽量不使课堂受到冲击,最大限度地提高授课质量。

四、研究学情, 有的放矢。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被教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习习惯不良、学习意志力薄弱、学习基础较低、家长因忽视对孩子的教育或过分溺爱等给孩子造成的各种不健康的心理障碍、学生的不断劣化等诸多棘手问题,学期初就准备制定了具体的计划和目标。对这部分同学进行有计划的辅导。对这部分人要进行课余时间个别辅导。我坚信只要坚持辅导,这些同学基础重新建立起来,以后授课的效果就会更好。同时对部分优生进行能力强化训练, 争取提高优生数量。

五、针对考点重点,各个击破。

1、夯实基础,字音、字形、标点符号、扩写、缩写、仿写修辞等基础知识,一定要稳扎稳打,强化记忆,强化训练,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提高。课后字词做到每课三练——练字音、练字形、练词语的运用;加强句式的训练和仿些;加强古诗词的背诵和默写。

2、强化文言文阅读理解, “能阅读浅易文言文”是中考命题对考生的基本要求。试题由课内已经延伸到课外,在复习文言文时让学生认真掌握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学习文言实词,要注意区别词的古今意义,要积累实词的一词多义,要会识别通假字,要会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而且应该深入理解文言文的内容、思想,学会对比分析,且动手翻译。为加强文言文的学习,实行每课一考、人人过关、不断复习、不定期检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加强阅读指导,新教材淡化了文体的编排,但并未降低对文体的要求,特别是议论文的阅读,学生一时感到摸不着头脑,所以我计划在向学生讲清议论文基础知识的同时,选择典型的篇章,并配以典型的议论文练习,通过反复演练,争取使学生掌握议论文的一般特点。

4、加强写作指导,为了使学生形成写作知识系统,在学期初给学生开设写作知识讲座,并对话题作文,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进行专题讲座,争取使学生学作文的命题、立意、构思等方面都有较大的提高,坚持每星期两一篇随笔,两星期一篇大作文, 坚持让学生阅读优秀书籍,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大语文学习环境,重视课外阅读,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六、提高学生应试能力是关键

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然而时间不等人,如何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考,是

提高学生成绩的关键。但单纯的题海战术又会陷入恶性循环。因此,应针对中考具体情况,设计多种训练方案,提高学生应试能力。

1、课外阅读训练。让学生观其文而行其道,在欣赏美文中提高解题技巧。教师的讲解是应有针对性,并总结历年中考课外阅读的考点规律,使学生心中有数。

2、尽早接触中考题型。如果再等到总复习让学生训练综合试卷和模拟考题已为时过晚。因此,从初三年的上学期就开始发放往年各省市的中考试卷让学生训练。以免学生怯场,便于学生的应试。

3、课文复习考点化。课文复习有逻辑性的分为各个考点,指导学生系统的掌握课内知识。

鉴于本学期的教学实际我觉得还有几点教训值得一提:

1、忙于赶进度,作文教学有些疏忽了,尤其是进入初三以来对于议论文写作的指导和训练,复习阶段应该予以弥补。

2、有些同学由于思想工作和个别辅导跟不上,所以滑坡和厌学掉队现象较为严重。

3、语文学习的方法及解题策略等没有很好的引导和灌输。

4、我自己的积累意识较差,比如花了好大的心血去做课件,但没有拿的出的教案,很珍贵的材料上课用完后,便随手一扔。诸如此类,今后一定要改正!

第16篇: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这是出成绩见效果的一学期,也是师生拼搏的苦战的一学期。在上好新课的基础上,稳定和鼓励学生,依据计划有目的的进行了艰苦的强化训练,分别进行了两次摸底考和三次模拟考,从基础知识、语言运用、古诗文默写、阅读、写作等方面作了系统的训练,复习和巩固了所学知识。从这几次摸考的成绩中可以看出扎实基本功,有目的的进行艰苦的强化训练是取得成功的基础。当然,从成绩中也看出,在普九背景下的教学总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成绩总是不那么令人满意。现试作如下反思:

(一)、联系教材,研究课标。

在《2007年命题指导》中强调“语文试题应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征,符合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就明确了试题要严格遵循《课程标准》来命题,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集中测试学生的语文素养。《课程标准》规定:语文素养的考查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语文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每个方面的考查又涉及到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发展状况,自然试题中会重视语文积累和运用的考查、重视语言文字独特的人文价值,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感悟、体验和审美活动,尊重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个体差异。题目不会难,但会很灵活,会有多层次的考查。如测试语文积累与运用中,既有测试记忆,也有测试学生的理解水平,还有测试其运用能力等。另外通过研究《课程标准》就明确了复习的范围。如50篇诗文以及14部课外读物,而这些都在课文中出现过,联系教材,只需作好重点内容的巩固就行。 (二)、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是根本

语文素养的提高虽然有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但只要找准切入点,也并非高不可攀。教育部基础司组织编写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认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语文素养的三方面内容。因此归结起来就两个字--积累。

“腹有诗书气自华”,广泛的阅读能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因此,“积累”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关键点。如何快速积累?课堂教学之外,我们是这样做的:

1、应从初一开始就让学生订阅《语文报》、《散文》、《读者》等优秀报刊。

.这些报刊杂志每一期都有优美的文章、丰富的课外知识、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情感教育。除让学生广泛阅读外,每星期还用一节课的时间引导学生阅读以上报刊杂志,从而扩大他们的知识面,提高其文学修养。因为在短时间进行大量的名著泛读是不切合实际的。到初三时,学生在阅读方面已积累了许多经验,老师只启发和点拨即可。

2、抄写、背诵。

每星期布置三篇的抄写作业,分别是美文欣赏,名言警句,古诗词。既可以练字,同时也是潜移默化,扩大课外积累,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模仿大家作品,自主写作。对于语文尖子生,还要求他们从抄写的文章中自选题材写一篇同题作文,教师面批面改;同时在抄写的基础上全面落实背诵,课内外名篇佳句全不放过,因为“背诵是一种最野蛮的手段,也是一个文明的办法”(黎锦熙)。

3、注重课堂教学的人文性和学科拓展,全面提高45分钟效率。教材既要讲得精,又要渗透人文教育和情感教育。在学习内容上,引导学生关注科学、人文、自然和社会、人生及历史、现实、未来等科学文化、道德艺术各个领域。可大胆尝试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如:在学习《论格物知致精神》一文时,就让学生讨论和研究中西方教育的差异。使学生思想的火花在课堂上尽情的燃烧。

4、作文积累。

增加作文的训练量。每星期一次作文。教师全批全改,并保证在一周内反馈给学生,以帮助学生形成乐写的习惯。初一开始到初三坚持每天写日记,每周写美文点评,每学期自编自写两到三本书.如果能通过以上方法,全方位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语文能力的熏陶和强化,使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为中考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三年的实践,效果应是明显的.(三)、提高学生应试能力是关键

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然而时间不等人,如何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考,是提高学生成绩的关键。但单纯的题海战术又会陷入恶性循环。因此,应针对中考具体情况,设计多种训练方案,提高学生应试能力。

1、每星期的课外阅读训练。让学生观其文而行其道,在欣赏美文中提高解题技巧。教师的讲解是应有针对性,并总结历年中考课外阅读的考点规律,使学生心中有数。

2、让学生尽早接触中考题型。如果再等到总复习让学生训练综合试卷和模拟考题已为时过晚。因此,从初三年的上学期就开始发放往年各省市

的中考试卷让学生训练。以免学生怯场,便于学生的应试。

3、注重自主性和开放性。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探究语文资源开展实践活动。如学生做完2006年各省市中考试卷后,要求他们自己分析和总结,写一篇2007年中考语文命题预测,各抒己见。然后教师综合权威预测,给同学作一些分析、评点。

4、课文复习考点化。课文复习有逻辑性的分为各个考点,指导学生系统的掌握课内知识。

(四)、更新观念,抓好复习,提高成绩

初三语文总复习阶段,传统的观念只重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而忽视或轻视它的人文性,往往会造成学生老师功夫花的不少,能力却不见提高.因此我认为无论在常规教学,还是在总复习阶段,同样要抓住它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既服从游戏规则,又超脱其上.找到总复习教学的最佳结合点.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结合应试教育的方法策略,大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并提高应试技巧,应该是目前初三语文教学的最佳结合点。 (五)、大刀阔斧,对各知识块进行定性、定量。

《2007年命题指导》中提出“重视挖掘客观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功能,发挥主观题考查学生探究能力和综合素养的作用。”因而可对整份试题定性,即主观题占80%—90%。一份试题一般是由“积累与运用”“阅读”“写作”三大板块构成的,而对于每块知识就要大刀阔斧的定量,以便精讲精练。“积累与运用”这一知识块中,只需抓好优秀诗文的默写,其它的音、字名著以及口语交际,是靠平时的积累,无需多练。在“阅读”块中,侧重于课外文章的分析训练。在古文的阅读中,课内古文侧重于“四记一讽一表一战”(《桃花源记》《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邹忌讽齐王纳谏》《出师表》《曹刿论战》)的复习训练。现代文阅读中则要着重在对文章的整体感悟能力、对信息的筛选能力、对文章内容的深入探究能力以及读书方法和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上。阅读的文章要选取那些思想性、人文性、时代性并且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材料来训练。在“写作”块中,半命题和话题或材料作文是常规题型,因此审题的训练是最重要的。但也要明确“淡化文体”的要求,并不是可写“四不像”的文章,因而训练中要先分文体,明确各种文体的要求后,在固定时间内灵活运用各种文体,集中训练几次。 (六)、善于取舍,精选精练。

进入复习阶段,各种资料和试题会很快堆满案头,都拿来用,拿给学生练是不会取得好效果的,只会把师生拖入让人疲倦的题海中不能自拔,使了很大的力气,收效却甚微。因此,我们要在所选定的命题方向和范围的基础上,斟酌各种资料,勇于取舍,把符合要求的题目筛选出来,组合为各训练块,在我们复习巩固好教材上该知识块的要点后,及时训练,强化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再把各知识块中最具《课标》精神的题目,组合、编制成侧重点各不同的三四份试题,如在现代文阅读中,一份侧重于说明文和记叙性美文的阅读考查,那么另一份就要侧重于议论文与记叙性美文的阅读考查,像这样地进行有目标的精练。在各知识块的定量后,要列出考查的明细表,依据明细表,师生共同设计题目进行训练,这是通过师生的交流合作,帮助学生从更高更理性的角度去把握所学知识。 (七)、考试方法、技巧以及考试心理的指导。

虽然复习工作会在紧张有序中完成,但中考毕竟是人生的一次大转折,是一锤定音的考试,会碰到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对考试方法、技巧的指导是每次训练中的必修课,如阅读方法:“一步初读,二步纲要(文首文尾,中心段、各段中心句),三步析题,四步删(删出与题目要求无关的信息,精思相关信息)”。又如答题技巧:“抓关键,细明辨,分点展现简又明”。再如考场上的作文技巧:把已有的一些经历体验与读过的优秀文章,依据题目的要求巧妙变通,灵活运用。对于考试心理的指导,则是考前的适当休息放松与适度紧张结合;考中认真作答,先易后难,勿漏做,合理分配答题时间;考完后一定仔细检查;每场考试结束后,要尽快对下一科做准备,别把思维滞留在上一科目中。在整场考试中教师要特别做好普九背景下少部分学生的心理工作,他们常常怀着“反正我是考不起,是父母要我来考的”消极心理,在考场上就会随意而为,明是考得出来的却不考,更有甚者是在考场上睡觉,我应该做好这类考生的思想心理纠正工作。

虽然初三语文有其自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但万变

不离其宗,一定要让学生明确,试题和考卷并不是语文学习的全部。关注社会、人生,用自己的心灵和敏感的笔触时刻接受来自生活、来自大自然的美好信息,时刻与世界上所有的美好事物交流沟通,时刻聆听来自人类历史最深远最悠扬的文化语言,并让自己和它们融为一体,才是真正的语文,才是终身的语文。

当然,在普九背景下,后进生的不良思想、习惯以及不良学习态度,对想学好的同学的负面影响总是难以战胜,致使老师用了大量的精力的时间,收效却甚微,许多问题是老师讲过训练过的,到了考场上却做不出来,留下了不必要的遗憾。当然,这也是我今后的努力方向。

第17篇:九年级语文下册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课题:第1 课《第八棵馒头柳》 教学课时2 课时 教学目标

1.利用工具书学习要求掌握的生字和词语,注意辨析读音和字形,了解意义和 用法。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理清层次,概括中心思想。3.美读课文,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真挚而朴实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2.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理清文章层次,把握文章的主旨。教学难点

1.重点词语的掌握和正确运用。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真挚而朴实的情感。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用提问的方式、出示图片、引入正文。(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1.生字:(略) 2.解释词语:

搞:指从事某一项工作。(动词) 家常便饭:指日常生活中的饭食。

地质:这里指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形成和演化规律 及其在国民经济中应用的科学。 从不:指从来不,一直不。(副词)

若无其事:象没有那回事儿一样。形容态度镇静,或不把事情放 在心上。

全然:完全地。(副词) 欣慰:形容喜欢而安心。 惶恐:形容惊慌害怕。

倾诉:完全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2 3.造句: 搞------ 全然------- 若无其事-------

三、复习巩固: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六、复习检查:

七、讲授新课: 1.作者简介:

刘心武:当代作家。笔名刘浏、赵壮汉等。四川成都人。1942 年

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1950 年后定居北京。曾当过中学教师、出版社 编辑、《人民文学》杂志主编。以短篇小说《班主任》成名,该作被视 为伤痕文学的代表作。作品有《我爱每一片绿叶》、《钟鼓楼》等。 2.初读课文,思考一下问题: (1)聚焦重点,深入悟读。(生交流,师点拨) ①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②《第八棵馒头柳》在文中有什么象征意义?

③ 说一说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夫妻之间的深情? ④ 从母亲的心里变化角度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2)细读课文,理清层次: 第一部分(1 自然段):这段开始就给我们创设了一种他们夫妻之 间感情十分平淡的感觉。

①“出差是家常便饭”这是什么修辞手法?含义?

②文章第一自然段中的“她从来不送”和“丈夫下楼出门也从不 回头张望”首先给读者什么样的感觉? 第二部分(2 自然段):描述阳台上默默送别以及为经过第八棵馒 头柳的丈夫送上祝福已成惯例,说明妻子非常关心丈夫。 3 ①每当丈夫出差离家时妻子会做什么?她为什么这样做呢? ②文中第二自然段中“每次她总是欣慰地在预计的时间、预计的

位置望见丈夫宽厚的背影,特别是那只经丈夫设计,由她改制的帆布 旅行背包,她总默默地对着那脊背、那背包送去她的祝福。”这句话怎 么理解?

③“背包”代表着什么? 第三部分(3--4 自然段):写没有按照预期见到丈夫身影,她十分 焦急。表现了妻子对丈夫的爱。

①妻子为什么不习惯起来?她已成习惯的是什么? ②“惶恐”“痛切”这两词表现了什么?

③“惶恐中她痛切地意识到,这样往常短暂而稳拿的一瞥于她有 多么重要”这句话属于什么描写?其说明了什么?

④第四自然段中“她忍不住跑到楼下。楼门口空空荡荡。她不知 不觉地来到第八棵馒头柳下,朝四面张望着”怎么理解这句话? ⑤妻子没有看见丈夫背影后有哪些表现? ⑥妻子为什么没理由地朝儿子发火?

⑦第四自然段中通过妻子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描写, 表现了她对丈夫的深切关爱。 第四部分(5 自然段):通过妻子和丈夫在接听电话时的心理和语 言等细节描写,说明了夫妻之间的彼此关爱。 ①第五自然段中划线的部分表现了什么? ②夫妻之间共同的默契是什么?

③丈夫为什么每次回来,他会在楼下仰望家里的灯火? ④丈夫为什么在“她”表白“你急死我了”之后感到莫名其妙? ⑤你是怎么看待夫妻两通话互相倾诉这一环节? 第五部分(6 自然段):默契的爱让妻子感动。 妻子听了丈夫的一番话后为什么掉泪? 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夫妻之间一件平凡的小事,表现了他们的深厚感情。

八、复习巩固: 4

九、小结:

板书设计作业设计 妻子俯看

第八棵馒头柳爱 丈夫仰望

巩固课文生字词练习2,3 题。 写一篇关于爱的文章。

(要求学习本课以小见大的写 作方法。) 教学反思

课题:第2 课《挑山工》 教学课时2 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正确读写生字词。

2.学生能准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熟读课文,学生能找出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及登山速度不比游人慢的原因。

4.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把握主旨并学习挑山工坚持不懈的精神。教学重点

1.通过课文的描写用自己的话描述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2.总结挑山工精神有哪些。

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导入: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有诗句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描写的是

泰山的雄伟,而这雄伟高大的泰山从山脚到山顶有一条六千多级的石阶,而有 人天天挑着重物从山脚到山顶,那他们是谁呢?下面让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 ——《挑山工》。

二、讲授新课:

⒈初读课文:首先让同学们自读课文,把不认识的生字、词查出来,初步 了解课文的意思。 ⒉字词句的学习:

(1)本课新词:胳膊、登攀、节奏、耽误、凿、黑黝黝、拘束、腾云驾雾、意味深长、憨厚。 (2)辨析多音字 弯曲曲折 曲折

歌曲打折了腿 6 挑水解答 挑解

挑战解送

(3)注意叠词的运用:光溜溜、沉甸甸、一甩一甩、干干净净、黑黝黝、黑生生、玩玩闹闹。 (找出文中更多的叠词) 3.解释词语:

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泰安市城区北,主峰玉皇顶海拔1500 多米。 节奏:音调高低快慢的限度,文中指挑山工的胳膊甩动得很有规律。 饱览:动词,指欣赏。 喧闹:喧哗热闹。

拘束:过分约束自己,态度显得很不自然。 不解之谜:难以解开的事物的原因或道理。 心悦诚服:诚心诚意地服从或佩服。 意味深长:形容意思深刻而耐人寻味。 4.品读课文(带着问题去读)

(1)问: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以及为什么这样登山? 分析:读第一自然段,找出课文原文进行作答。

明确:先从台阶的左侧起步,斜行向上,登上七八级台阶,就到了台的右

侧;便转过身子,反方向斜行,到了左侧再转回来,每次转身,扁担换一次肩。 (2)问: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长一倍,为什么他们的速度却不比游人 慢呢?

分析:想想游人们是怎样登山的,挑山工能像游人那样登山嘛。从课文中 找到原话,并结合自己的理解来作答。

明确:游人们虽然“走得快”,但是他们“在路上东看西看,玩玩闹闹, 总停下来”。而挑山工不像游人“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他们“一步

踩不实不行,停停住住更不行。那样,两天也到不了山顶。就得一个劲儿往前 走。”他们虽然慢,但走长了就跑到游人前边去了。 5.精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验作者的情感。 7 (1)全班齐读

(2)分小组朗读,一组一段。

三、课堂总结: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分析我们知道,挑山工挑着重担斜行向上登山,走的路 程比游人长一半,速度却不比游人慢。从中,我们是否能感受到他们那种不懈 攀登的精神呢?我们下一节课继续。

四、作业布置:

(1)记住本课生字词,明天早自习听写。 (2)预习,总结挑山工精神。 第二课时

五、复习检查:

六、讲授新课: 1.作者简介:

冯骥才:当代作家。生于1942 年,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著有长篇小 说《义和拳》、《神灯前传》、小说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等。 2.分析课文:

第一部分(1 ,2 自然段):写我登泰山时看见挑山工登山与游人不一样, 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但奇怪的是速度并不比游人慢。 (1)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介绍挑山工? (2)挑山工的工具?

(3)挑山工的路线是如何的?(登山的特点?)这样路线的目的是什么? (或为什么挑山工登山要走“之”字路?) (4)第一自然段中的破折号有什么作用? (5)第二自然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6)作者心中的“不解之谜”是什么?(“我”登泰山时看到挑山工行走 路线是折尺形路线,产生的疑问是什么?) 第二部分(3-6 自然段):写“我”遇到一位挑山工的具体经历,证实他的 速度果然不比游人慢,以及“我”从挑山工的话语中所受到的启发。 (1)从文中找出作者在泰山上遇见那个挑山工的外貌描写的语句? (2)作者与挑山工的攀谈中得到了什么解答? 8 (3)挑山工登山和游人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4)我们跟挑山工同时起程,有几次和他相遇,当时是什么情况? (5)作者为什么“心悦诚服”地点着头?

(6)“我心悦诚服地点着头,感到这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似乎包蕴着哲 理。”属于什么描写?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是哪几句?包蕴着什么哲理?(课 文给我们揭示了什么样的深刻道理?) 第三部分(7 自然段):写“我”画了一幅挑山工的画,用挑山工永远向前 的形象和富有哲理的话激励自己。

(1)“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这句话中的“它”指 什么?“我”需要它干什么?(“我”为什么需要这幅画?) (2)《挑山工》点明的中心句子是什么? 中心思想:

通过写“我”登泰山时的所见所闻,悟出了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向着目标, 脚踏实地,只有不断努力,才可以取得成功的哲理。

七、复习巩固:

八、小结:

九、布置作业:

教案来源:集体备课 9 板书设计作业设计 形象

挑山工登山的特点动作提出疑问 路线

山下遇到一个挑山工

一次登山经历回马岭又遇到那个挑山工点明主题 五松亭再次相遇 极顶最后相遇

1.巩固课文字词完成课后练习

2、

3、4

2.写一篇读后感。教学 反思 10 日喀则市初中汉语文电子教案

单位:日喀则市第二中学年级:九年级下学科:汉语文 课题第3 课《普通人》主备教师高燕

教学课时2 课时上课教师备课时间20141011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层次结构上的特点,理清行文思路,归纳大意。 进一步学习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学习“围绕中心选材”的写作技法。

3.体会文章主旨,认识到做人做事要有认真负责的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通过语言和动作描写来突出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1.导语:从《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导入小作者写伯父鲁迅先

生生前为他人着想的事情,突出了人物特点的文章与今天我们所学的 课文有共同点。接下来我们看看梁晓声是怎样纪念自己的父亲,又怎 样表达了父亲的特点。

2.速读(学生速读)读后思考

问:课文通过什么事突出父亲什么样的特点?

3、分析课文

一、怀念父亲(父亲去世一个月后我还带着黑纱)

二、回忆父亲(父亲当群众演员的过程)

通过五件事突出父亲的品质(学生讨论总结,教师点评。) 第一件:父亲为胡子而整夜失眠 第二件:父亲当群众演员十分慎重 第三件:父亲认真听从导演的安排 第四件:下雨天为剧组能否拍摄而担心 第五件:父亲得到朝鲜导演的认可

问:通过这五件事回忆父亲的什么?突出了父亲的什么特点?(回 11 忆父亲的普通人生,突出父亲认真、执着的品质。)

三、以父亲为镜做个“认真”的人 怎样理解“本色”人、和“性格演员”?

(“本色”指做事认真、待人真诚。“性格”则指不以诚待人,见 风使舵。) 第二课时

问:在父亲是否当群众演员的问题上,我的态度是怎样的? (我并不赞成父亲当群众演员,后来同意也是违心的。) 问:在是否当群众演员的问题上,父亲的态度是怎样的?

(父亲十分慎重,无法决定,由我来替他拿主意。当决定做群众 演员以后,他就做得很认真。)

问:导演最初请父亲当群众演员的理由是什么? (因为父亲长了一把漂亮的大胡子。)

问:后来导演都愿意请父亲当群众演员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父亲做群众演员时一贯非常认真) 4.字词教学 栖居:居住。

司空见惯:见多了不觉得奇怪。 滥竽充数:不懂装懂,填充数目。 夸大其词:夸张、不符合事实。 正襟危坐:理好衣服端正地坐着。 一筹莫展:一点办法都没有。 发怔:发呆。 佯装:假装。

指手画脚:轻率地指点、批评。 注音

栖( )纽( )捅( )绅( )惕( ) 教案来源:集体备课 12 板书设计作业设计 怀念父亲 回忆父亲 思考做人

1.文中找出描写父亲外貌的语 句。

2.造句:一筹莫展、毫无、警 惕 教学 反思 13 日喀则市初中汉语文电子教案

单位:日喀则市第二中学年级:九年级下学科:汉语文 课题第4 课《新大陆》主备教师高燕

教学课时2 课时上课教师备课时间20141011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真挚、深情的语言。2.学会要求掌握的词语,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重点

作者对女儿的回忆与思念中,阐发了对人生、对家庭、对社会、对世界的感 悟和理解。

教学难点对哲理性语言的理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1.导语:先让学生讲讲自己的父母是如何疼爱自己的,以此来导入新课。2.字词教学:

绝症:无法治愈的危及生命的疾病。 凄凉:环境或心境寂寞冷落。 永恒:永远不变。 迄今:到现在。

头衔:官衔、学衔等。 核心:中心、主要部分。 唾弃:看不起,厌恶。 息息相关:关系极为密切。 注音:

迄( )诞( )衔( )堕( )唾( )役( )旋( )扯( )

3、分析课文

一、前言:

女儿的出生给我带来了无尽的欢乐,但是女儿从一出生就患了绝症,注定 是会夭折。

二、标题一:奇迹 14 描述了女儿的诞生给作者内心带来巨大冲击,在作者看来,女儿的诞生是 自己的家成其为家了。 第二课时

三、标题二:摇篮与家园

作者以一个哲学家的视觉及父亲的感受讨论了孩子与家庭的关系。

四、标题三:最得意的作品

作者给我们描述了妞妞的外貌。通过这段描写,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可爱 的笑脸,但是这张笑脸却注定无法绽放,这是多么令人沮丧和心碎的一件事。 女儿的诞生不仅改变了周国平对家庭的认识,也改变了他的生活。

五、标题四:你、我和世界

作者从一个哲学家的角度思考了自己与女儿的关系,对女儿的牵挂比“我

的生命更长久,维系着我和我死后的世界”。所以即便肉体死去,我仍会在另一 个世界为女儿送上真诚的祝福。

六、总结:

作者通过这些饱含真情的文字表达了对女儿的珍爱。 教案来源:集体备课 板书设计作业设计

前言:女儿的出生给我带来了无尽的欢乐,但是女儿从一 出生就患了绝症,注定是会夭折。 标题一:奇迹

标题二:摇篮与家园 标题三:最得意的作品 标题四:你、我和世界

1.课文中哪一部分的内容是你 最感兴趣的?说说你的理解。 2.摘抄你认为饱含父亲对女儿 深情或富有哲理的句子,并与同 学交流。 教学 反思 15 日喀则市中小学电子教案

单位:日喀则市第二中学年级:九年级下学科:汉语文 课题第5 课《一件小事》主备教师多拉

教学课时3 课时上课教师备课时间20141010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车夫表现出来的勇于自责,富有爱心 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怎样让学生体会主人公身上表现出来的勇于自责、富有爱心的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语句的含义。 教学准备搜集相关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每一个人在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事情,有些

只是过眼云烟,有些却记忆犹新,让人难以忘怀,今天我们 就来学一篇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的一篇文章《一件小事》。

二、整体感知、解决生字词。

跌(diē)倒巡(xún)警刹(chà )时 榨( zhà )油皮袍( páo ) 凝( níng ) 滞(zhì) 踌(chóu )躇(chú ) 搀( chān )扶

耳闻目睹;亲耳所听、亲眼所见。 期间:(1)那中间、其中。(2)至某段时间。 民国六年:1917年。 生计:维持生活的办法。

装腔作势:故意做作、装出某种样子。 自讨苦吃:自己找苦头吃,指不识时务。 毫不踌躇:一点也不犹豫。 刹时:指极短的时间.子曰诗云:带指四书五经等(儒家教育典籍).16 凝滞:停止流动,不灵活.第二课时

三、作者简介

鲁迅(1881 年9 月25 日—1936 年10 月19 日):中国文

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关于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小说《狂人日记》是

我国第一部白话小说。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 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历 史小说集《故事新编》。

四、分析课文

第一部分(第1.2 自然段)叙述事情的缘起,引起对事 件的追述。

主要通过“国家大事不留痕迹”与“一件小事却与我有 意义”作对比,点名事情的缘起,说明“一件小事”不小。 第二部分(第3—15 自然段)叙述整个事件的经过,经过 车夫和“我”对比,展示车夫勇于负责的态度和精神对我的 警示。 讨论:

(1)在这件事情中“我”的心理有过怎样的变化? “我”先是埋怨、憎恶、诧异,继而惭愧,不敢想到自 己,最终催自己自新,看到勇气和希望。 (2)“老女人”摔倒的原因?(各抒己见) 目的:引导学生建立勇于负责的精神。 (3)“几乎怕敢想到自己”此句的含义?

发现自己的渺小、自私、感到惭愧、悔恨、自责。

(4)“异样的感觉”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车夫对于“我” 几乎变成了一种“减压”?

指的是:“我”意识到了车夫心灵的高尚和人性中善良的 东西。这种东西使“我”的自私无所遁形,所以变成了一 种“减压”。 17 第三部分:(第16 自然段)指出这件对于“我”到底有 着怎样的意义,回应文章的开篇。 讨论:

(1)对于“我”的意义: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 长了我的勇气和希望。

(2)“我因此也时时熬了苦痛”此句的含义?

想到了自认为精神境界高尚的我,后来也不过是那样的 渺小、自私。

(3)“努力的要想到自己”此句的含义?

敢于正视自己的弱点,严于解剖自己,勇于改造自己。 (4)“并且增长了我的勇气和希望”勇气和希望分别指 什么? 勇气指改造旧中国,建设新中国的勇气。 希望:指国家和社会光明的前途。 第三课时

五、总结、回顾、归纳。

本文通过“文治武力”无痕迹与一件小事的记忆犹新, 熟读“经史子集”的“我”和车夫对老妇人跌倒时的不同态

度的对比,展示了普通劳动者诚实善良,富有爱心、勇于负 责的人格魅力。

教案来源:集体备课 18 板书设计作业设计 明确记叙文的六要素: 时间:民国六年冬天的一个早晨(1917 年) 地点:刚进S 门的一条道上。 人物:“我、车夫、女人”

起因:老女人突然横截过来,破棉背心兜着车把跌倒了。 经过:“ 我” 要车夫继续赶路, 车夫却放下车子,

扶着老女人走向巡警驻所,“我”的灵魂受到强烈的震动。 结果:车夫不能拉我了,“我”自愧自责,深刻的反省“我自 己”。 人物分析; 车夫:有爱无私“我”:冷漠自私 车夫:友爱无私“我”:冷漠自私 1.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写写 自己的爸爸和妈妈。 2.记忆鲁迅的简介 教学反思 19 日喀则市中小学电子教案

单位:日喀则市第二中学年级:九年级下学科:汉语文 课题第6 课《有一首歌》主备教师多拉

教学课时3 课时上课教师备课时间20141010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体会文中浓浓的家国忧患和思乡之情,培养学生忧国忧 民的意识。

教学重点如何让学生通过文中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思想。 教学难点文章各部分之间是 教学准备搜集相关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曾经在第四册中学过余光中的《乡愁》这首 现代诗词中作者抒发了对祖国大陆与宝岛台湾何时将能统一 的感慨,同时表现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苦,今天我们在学习一篇与它有相同情感的文章。

二、整体感知、解决生字词。dān 单位hùn 鬼混 单chán 单于混 shàn 姓单hún 混蛋 yè 哽咽liáng 测量 咽yān 咽喉量

yàn 咽气liàng 数量

在意:放在心上,留意。 稚嫩:幼小而娇嫩。 刹那:极短的时间。

失声:不自主的发出声音。 哽咽:哭时不能痛快的哭出来。 企盼:盼望。 20 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认识。 抑制:控制。

二、作者简介

席慕蓉:台湾著名作家。 第二课时

四、分析课文

第一部分:歌声里的惊呼,勾起我的离乡之愁和忧伤。 (1)讨论:听了女儿的歌,“我”为什么会失声惊呼, 泪流满面?

因为歌声引起了“我”几十年来的家国忧患和流浪的 心酸。

这一部分作者以一首儿歌贯穿,相同的旋律,不同的 地点,不同的歌者,迥异的心境,撞出浓浓的忧愁。 “从南京、上海”到“台北、新竹”从“我”到“我的

女儿”,巨大的反差使“我”惊呼,使“我”流泪。这稚嫩的 童音唱出的正是“我”心中的那首歌。

第二部分:从心里的宁静世界和我的羡慕之情。 (2)讨论:“我”为什么觉得那位“司长”的幸福难以 衡量?

经过了三十五年的悠长岁月,司长还能回来细数年轻

时的脉络,还能面面对同样的山、树、校舍、操场,甚至差 不多同样的小小的面孔。司长能有这样的机会,让作者羡慕 不已。

这一部分描写乡村小学中孩子们宁静幸福的生活。反 衬“我”的流浪和漂泊。写出了自己对宁静、幸福生活的向 往。

第三部分:“我”心中的流浪之歌。

“我”心中有一首属于流浪者的歌。“我”作为一名流

浪者,只能我这一颗憔悴的心流浪漂泊。因为祖国大陆和台 湾目前不能自由往来。 21 因为小小世界里安度一生与流浪漂泊对比,所以作者 只能痛问:梦与现实,何处是心灵的归宿? 第三课时

五、归纳、回顾、总结。

本文通过这首儿歌、心里的宁静世界、“我”心中的流浪

之歌三部分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心中一种浓浓的家国忧患和 流浪心酸。

教案来源:集体备课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一首儿歌

心里的宁静世界家国忧患和流浪心酸 我”心中的流浪之歌 1.听了女儿的歌,“我” 为什么会失声惊呼,泪 流满面?

2.“我”为什么觉得那 位“司长”的幸福难以 衡量? 教学反思 22 日喀则市初中汉语文电子教案

单位:日喀则市第二中学年级:九年级下学科:汉语文 课题第7 课《我的第一本书》主备教师琼珍 教学课时2 课时上课教师备课时间201401003 教学目标

1.学习要求掌握的生字词语,会读,会写;能够从音,形,义三个方面进行辨 形。

2.学习掌握“味道”“替”“所谓”的用法能够造出正确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课文中流淌着的同学情、父 子情、并学会珍惜自己的读书生活。 教学重点

1.要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虽然本课所写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但我们 还可以通过课文所展示的生活环境,去想象那个时代人们的学习生活,进而品 味生活的苦难对于人生的意义。

2.会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线。教学难点

1.结合课文的内容和课后练习,由人及己,把学生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发掘出来, 体会友情、亲情的重要,体会自己读书生活的可贵。

2.这篇课文浅显易懂而耐人寻味,可以提供同样题材的阅读材料进行比较阅 读。

教学准备找些同样题材的阅读材料进行比较阅读。 教学过程(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可曾觉得现在的读书生活幸福吗? 生:不怎么幸福,觉得很烦。

通过这一问一答,告诉同学们现在的生活是幸福的,要懂得珍惜, 像以前你想学习,但生活条件不允许。现在我们一起进入那个时代, 体会他们生活的苦难。

二、作者介绍:

作者牛汉,生于1923 年,原名史成汉,现当代著名诗人。代表作《彩 色的生活》《温泉》等。 23

三、预习,导学

1.用工具书查下面生字。

访( ) 鬃( )掺( )揍( )裁( ) 爹( )熟( )皱( )瓷( )本( ) 2.解释词语

来访:前来访问。 忘怀:忘记。

梦幻:如梦的幻境。

开春:进入春天,春天开始。 晾晒:把东西摊开让日光晒。

掺合:这里指掺杂混合一起的意思。

磨蹭:缓慢地向前行进,比喻做事动作迟缓。 愁苦:忧愁苦闷的样子。 脊背:有肩到后腰的部分。 昏黄:暗淡模糊的黄色。

为人:名词,指做人处事的态度。 忠厚:忠实厚道。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概括文章的第1 自然段?

答:开篇点题,用两个疑问句,引出“我”的第一本书的故事。

2.暑假的悠闲,金黄的麦粒以及甜蜜蜜的味道给人以什么样的感受? 答:给人以快乐的记忆。

3.文章的第2 自然段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答:对比的写作手法。(暑假的悠闲与我的狼狈做对比。) 4.父亲为什么拿着“我”的小学一年级国语课本愣了半天?

答:因为我的课本哪里还像一本书,简直是一团纸。书是拦腰断的, 只有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 5.“我”为什么只考第二名? 24 答:作者把自己的名字写错了。 6.第6 自然段中乔元贞哭着说:“我妈不让我上学”这句话包含了什 么?

答:包含着无奈和委屈。 7.概括文章的第6 自然段?

答:写出了“我”童年世界的确是够凄寒够严酷的。 8.元贞一生唯一的一本书是怎样做成的?

答:父亲在昏黄的麻油灯下裁了好多白纸,把我们两个的半本书修修 补补,装订成两个完完整整的书,补写的字跟印上去的字一样好看。父亲 把两本课本用牛皮纸包了皮,在封皮上写上名字。 9.“我”的第一本书有什么样的意义?

答:“我”的第一本书是不同寻常的,因为他曾经不完整过。在经父 亲的巧手修补过后,它“完整”了,而且这本书包含着友情与亲情。 10.为什么“我”的第一本书“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

答:因为这薄薄的书充满了两代人之间的友情,在那个荒寒的年代闪 耀着温情的光芒。

二、教师总结:

本文写关于我的第一本书的“故事”,还有与书有关或由书引发的父

子之间,同学之间那浓浓的真挚的情谊,及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遥远的乡 村荒凉、苍凉的生活境况和作者那份独特的感受。 板书设计作业设计 我的第一本书 亲情包含

不完整完整友情 1.造句

替: 味道: 所谓:

2.写一篇关于“我现在的生活”的 作文。 25 教学反思 26 日喀则市初中汉语文电子教案

单位:日喀则市第二中学年级:九年级下学科:汉语文 课题第8 课《捡麦穗》主备教师琼珍

教学课时2 课时上课教师备课时间20141003 教学目标

1.通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流露出来的童趣和温情。2.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文章生动形象的描写手法。

3.文的生字,会读,会写,能够从音,形,义三个方面进行辨析。教学重点

1.读的基础上,学习要求掌握的生字词,了解它们常用的意义,并能正确使用。2.“朴素的疼爱”的含义。

教学难点领会文章的童趣和人间温情,领悟“朴素的疼爱”的含义。 教学准备收集某些背景只是场景,如麦穗、货郎等图片。 教学过程(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预习,导学

1.用工具书查下面的字。

穗( )趔( )噱( )穴( )剃( ) 呵( )臊( )

2.用工具书查下面的多音字。

担( )__________ ( )__________ 肚( )__________ ( )__________ 拧( )__________ ( )__________ 3.解释

跌跤:摔跟头。

大言不惭:说大话而好不感到难为情。 体面:(形容词)光荣,光彩,面子上不好看。 乐呵呵:形容高兴的样子。

前仰后合:形容身体前后晃动(多指大笑时)。 皱皱巴巴:(形容词)皱纹多,不舒展。 害臊:害羞。 27 约莫:估计。 老去了:去世了。 企望:希望。

二、抽读、齐读。

三、作者简介:

张洁,1937 年生于北京,原籍辽宁。代表作短篇小说《爱是 不能忘记的》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 第二课时

四、导入新课:

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见没见过麦穗,拣没拣过麦穗或青稞, 以此导入课文内容的教学、

五、探讨,研究

1.概括文章的第1 自然段?

答:写了穷人孩子早当家,可拣麦穗也抹不去该有的天真和童趣。 2.“我要备嫁妆”一句体现了什么?

答:体现了“我”的通信无邪,天真烂漫。 3.第3 自然段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 答:神态描写。

4.“你要嫁给那个卖灶糖的老汉!”一句体现了什么? 答:体现了孩子的天真。

5.第3 自然段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 答:外貌描写。

6.从小姑娘嫁给老汉的原因是什么?从而体现了什么? 答:原因是“我要天天吃灶糖哩”。体现了天真与质朴。

7.文章的第15—18 自然段一老一少的一问一答体现了什么? 答:体现了朴素自然,天真有趣。 8.概括文章的第21—23 自然段?

答:写了“我”长大了,知道害臊了,老汉也不再开玩笑了,但 “我”对老汉更加依恋。

9.文章的最后说道“没有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的。”体现了 28 什么?

答:体现了一种跨越了年龄阻隔的人间关怀,一种朴素的爱。

六、教师总结:

通过“我”拣麦穗年代里和一位老货郎的交往,展现了一种没有

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的的朴素的爱,一种跨越了年龄阻隔的人间 关怀。

教案来源:集体备课 板书设计作业设计 拣麦穗(散文) 明线拣麦穗 朴素的爱

暗线与老汉的交往 1.扩展短语:

细小的__________ 沉重的__________ 丑陋的__________ 饱满的__________ 2.判断词性: 跌跤__________ 体面__________ 乐呵呵__________ 1.皱皱巴巴__________ 透亮__________ 孤零零__________ 疼爱__________ 教学反思 29 日喀则市初中汉语文电子教案

单位:日喀则市第二中学年级:九年级下学科:汉语文 课题第9 课《春风》主备教师米仓

教学课时2 课时上课教师备课时间201410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感受北国春风豪放壮美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合作交流等方式品味文章中精美的语言,感知北国 春风的雄壮美。了解描写景物重在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

2.感受语言之美,感受北国春风粗犷、豪壮,领会作者的感情。教学难点品析精彩语句,感受作者独特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现在,我们北方已经进入了寒冷的冬季。虽然只是初冬, 大自然已经显示了他的威力。能不能说说你对冬天的感受?冬天虽然 寒冷,但我们同样热爱冬天。因为冬天可以让我们欣赏到“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的壮丽景象;会产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的奇妙想象;还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动

人诗句。今天呀,咱们就提前走进春天,一起来学习林斤澜的散文《春 风》。

(从生活中导入,拉近师生间以及学生和文本间的距离。)

二、检查预习:

1.大家对这篇课文进行了预习,说说你所了解到林斤澜。

2.现在请大家说说这篇课文中有哪些字容易读错,哪些字容易写 错。

提醒学生:

着(zhuó)重刮折(shé) 嘎(gā)地一声冰碴(chá)

吹号(háo) 冰砚(yàn) 乍(zhà)暖还寒粗犷(guǎng) 30 名词解释:

春脖子:意为春天。

有名无实:是指空有名义或名声而没有实际。

老窖名酒:文中指把以上名句比作“老窖名酒“有韵味悠长的含 义。

乍暖还寒,最难将息:天气刚刚暖和还带有寒意的是时候,是最 难以调养身体的时候。

三、整体感知:(理线索,品情味) 1.用你们最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要求学生思考:这篇散文作者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感情?

(学生通过朗读感知内容及作者的情感变化)

2.师生交流。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追问:一开始就喜爱吗?

作者明明要写的是对北国的春天的喜爱之情,为什么一开始不写自己 喜欢北国的春天,却写怀念江南的春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尾为 什么对江南的春天有了嫌恶之意?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学习欲扬先抑和对比的写法,体会 其作用。)

3.深入研读:

(1)北方的春风有什么特点?作者有怎样的感受? (2)北国春风来临后自然界有什么变化?

4.师小结:作者开头从北方与江南春风的对比性议论入手,对北 方的春风欲扬先抑;然后酣畅淋漓的描绘北方春风的阳刚之美;最后 呼应全文,在对比中有力地抒发了作者对北国春风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第二课时

四、质疑问难:

通过上节课的分析,同学们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培养学生质疑 问难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品味语言,体会美。

1.作者怎样写出北国春风的粗犷、豪放、雄健之美的?请同学们 31 从课文中找出作者描写北国春风的段落或句子,体会其独特的美。(友 情提示:从修辞手法,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描写角度等方面入手) (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自主学习,自读自悟,学会学习。) 2.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教师点拨、评价;并引导学生用形象感受

法、联想想像法、换词比较法赏析语言,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良好 的学习品质;并在此基础上指导朗读,感受语言之美,感受北国春风 粗犷、豪壮,领会作者的感情,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这个过程,学生读的多,说的也多。运用 学生之间相互评价的手段,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说话的欲望。)

3、在学生赏析的基础上齐读这一段,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六、语言与思维训练:

1.其实江南的春风、北国的春风同样美,只是美的韵味不同。

合课文内容,并展开联想和想象,用对比手法描述北国的春风和江南 的春风,看看谁描述的准确、生动、有创意。(这一环节可根据课堂教 学的具体情况灵活处理)

2.同样是春风,朱自清笔下的春风是轻柔的、清新的、悦耳的;

而在林斤澜的笔下则充满了力度和豪迈之情。仅仅是因为作者描写的 对象不同吗?还是有其他原因?提问:那作者为什么会选择描写北国 春风,赞美北国春风,北国的春风象征着什么?

(如果学生答不出,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作者生平,或者结合文章的 写作背景来分析。)

七、质量检测: 1.本文所表达的思想

2.南方春风的特点与北方春风的特点

3、本文的写法:

4、修辞方法的运用:

八、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请谈一谈。

教师寄语:尝试是铸造成功人生的前奏。祝愿同学们在今后的语

文学习中更大胆地亮出自己,成为一个自信、乐观、快乐的学习者。 32 教案来源:集体备课 板书设计作业设计 春风

北国春风江南春风

粗犷、豪迈轻柔、温暖 厌恶怀念怀念厌恶 抑扬

一、多音字注意组词着 数背将长折

二、我们通过对《春》和《春 风》的学习,欣赏了江南春风 的柔婉之美,领略了北方春风 的阳刚之美,那么,夏风、秋 风、冬风美吗?请写你喜欢的 一种风,200 字左右。 教学 反思

(林斤澜) 33 日喀则市初中汉语文电子教案

单位:日喀则市第二中学年级:九年级下学科:汉语文 课题第10 课《蔚蓝的王国》主备教师米仓 教学课时2 课时上课教师备课时间20141013 教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散文诗优美的语言,创作散文诗和朗读散文诗的知识。2.技能掌握与指导:欣赏散文诗和朗读散文诗的技能。

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共同点评,发疑解疑,学生互相提问、答疑,发展智能。

加强合作交流意识,提高合作能力。

4.情意修炼与开导:品味散文诗优美的语言,感悟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美好情怀。

教学重点散文诗优美的语言,以及文中表达的中心意思。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想像和联想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请同学们不妨闭上眼睛想像一下:蔚蓝的天,蔚蓝的地,蔚蓝的大海,你 们——一群快乐幸福的年轻人,驾着一条精美华丽的小船,在蔚蓝的大海上随 风漂流,周围的一切:天空、海洋、微微飘动的风帆、船尾潺潺的水流——一 切都在倾诉着爱,倾诉着无比幸福的爱……这是多么令人陶醉的迷人的幸福情 景啊!这就是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毛下的“蔚蓝的王国”。现在让我们进入“蔚 蓝的王国”,体会一下这迷人的意境吧!(板书课题)

二、介绍作者。

屠格涅夫(1818-1883)是19 世纪俄国文坛上享有世界声誉的杰出作家。 他文学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举凡诗歌、小说、戏剧都很有造诣。 代表作《猎人笔记》、《父与子》、《罗亭》等

三、自由朗读,找出生字词,运用工具书读准字音,扫清字词障碍。桅杆金鳞驯服落英岛屿宛若千古不灭

四、通读全文,带着自己的体会有感情的朗读文中的相关片段,

五、请学生谈谈读完后的初步感受,教师启发学生梳理作者思路,理清文 34 章结构。

(方法:小组讨论归纳,共同交流,提出疑问,共同解决。) 明确:

第1 节:抒发对大海的向往和热爱之情。表现出作者对青春、对真理的热 烈追求。

2—6 节:写“我”和其他人在大海上快乐的行为。

(写海写人,以写人为主。大海是平静的,安详的美丽的。人是快乐的幸 福的年轻的。写大海是简笔勾勒,写人侧重于写人的感受。) 7—11 节:写大海上见到的神仙世界 “她“指的是什么?(蔚蓝的王国) 第12 节:再次抒发对大海的热爱。

六、齐读课文(如果时间允许),教师对本节课的学法及学习情况进行小结。

七、作业:这篇课文描写蔚蓝的王国,运用了许多形容词。把它们圈点出 来,想想这些词为什么用得好? 第二课时

八、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说说已知的充满奇思妙想的故事或课内外富于想象的 文章及影视故事。如《西游记》中有关:“天宫”“龙宫”“地狱”的故事,古代 传说中的“蓬莱仙境”,阿拉伯民间故事中“芝麻开门”,一些科幻小说或科幻 片等等。

九、检查作业。

思考:这篇课文描写蔚蓝的王国,运用了许多形容词。把它们圈点出来, 想想这些词为什么用得好? (方法:学生回答,共同探讨)

运用形容词:蔚蓝、光明、青春、幸福、精美华丽、年轻、快乐、愉快、(这 些词语运用得好,是因为作者运用这些词语充分描写了想像中的世界。)

十、品味赏析。

1.把文中你喜欢的词语、句子或段落划出来,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2.学生质疑,让他们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适当点拔,合作释疑,对 有创见的意见,教师予以鼓励。 十

一、互动突破。(如果学生质疑时已探讨,可跳过。) 35 1.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四周是一片无边无际的蔚蓝的海”,“头顶

上是同样无边无际的、同样蔚蓝的海”,课文中却两次说“蔚蓝的王国呀!我看 见过你……在梦中”?

思考讨论后明确:是想像。是为了表达对大海的向往和热爱。

2.启发学生思考:驾驶小船的不是风而是心灵,这可能吗?你是怎样理解 这种现象的?

思考讨论后明确:这是一种诗意的表达。人的心灵和大海已经完全融合在 一起。

3.启发学生思考:让天空、海洋、风帆、水流等没生命的事物来“倾诉” 爱情,而且要连续“倾诉”两遍,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思考讨论后明确:作者是运用拟人的手法表现大海的可爱,充满了青春的

魅力和美丽,带给人们无限的幸福和快乐,也表达了作者对大海的热爱和陶醉。 作者想象到了哪些事物? 十

二、阅读。

1.作者把大海写得如此神奇美丽,到底要表达什么呢? (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1)表达自己对美好事物和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热爱。 (2)赞美美好的青春生活。 (3)歌颂爱情的美好。

(4)表达岁月易逝的人生感慨。 2.启发学生思考:

这篇文章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哪些想像十分奇妙 呢?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点拔,然后明确:

想像,是指在头脑中对已知的事物形象进行加工,经过新的组合而创造出 来的新的事物形象。

3.文中第11 节“并且把你引到千古不灭的乐土中去!“一句暗含的意思? 梦境是短暂的,但是自己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对光明与自由追求、对美好 爱情的追求却不会随着梦境的逝去而逝去,是千古不灭的。 教案来源:集体备课 36 板书设计作业设计 想像

梦中人: 我伙伴

梦中景:大海小船仙岛 梦中情:青春快乐爱情幸福 梦——理想、向往和追求。

第一课时:巩固文中的生字词练习2,3,4 题。

第二课时:整体掌握文章内容练习1 题及课后延伸题(见附页) 教学 反思 37 日喀则市中小学电子教案

单位:日喀则市第二中学年级:九年级下学科:汉语文 课题第11 课《格拉丹冬之旅》主备教师徐贵珍 教学课时2 课时上课教师备课时间2014101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习并掌握下列词语:安营扎寨裸露风云变幻气势磅礴气喘吁 吁不在话下鲜有人迹小心翼翼历历在目蠕动眩晕骤然爱莫能 助怜悯遗憾恐怖横贯

(1)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感受作者热爱西藏热爱祖国的情怀。 2.能力目标: (1)准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2)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

(3)感受冰塔林的壮美,了解藏北高原的风土人情和山川地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热爱西藏的情怀,激发学生热爱西藏,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爱国情 怀。

教学重点

1.本课出现的生字、词语。2.描写冰塔林的景色。 3.了解游记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文中描写格拉丹冬雪山和冰塔林。 教学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蓝天白云,雪山草地,冰川大河,是西藏特有的自然景 观。马丽华,这位当代女作家,在西藏工作近三十年,足迹 踏遍大半个西藏,写下了许多介绍西藏的文章。今天,就让 我们跟随马丽华一起走进“格拉丹冬”,领略那壮美的雪山 和奇异的冰塔林的景色吧。

二、小组进行预习成果交流 (一)、自学字词,小组交流。

(二)、交流准备的有关介绍长江和长江源的资料。

三、合作探究,感知课文内容。

(一)、作者与作品简介

马丽华,当代女作家,1953 年出生于山东济南。长期从 38 事《西藏文学》的编辑工作。主要作品有诗集《我的太阳》, 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长篇纪实散文《藏 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

(二)、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裸露( ) 黧黑( ) 刀削斧砍( ) 蠕动( ) 气势磅礴( ) 气喘吁吁( ) 豁然( ) 鲜有人迹( ) 眩晕( ) 骤然( )蜷卧( ) 怜悯( ) 棱角( ) 冰凌( ) 遗憾( ) 横贯( ) 分外( ) 2.词语解释

安营扎寨:文中指建立临时驻地。 裸露:没有东西遮盖。

气势磅礴:形容气势非常雄伟浩大。 气喘吁吁:接连不断的大口喘气。 不在话下:事情当然,用不着说。 鲜有人迹:很少有人的踪迹。

历历在目:清清楚楚地出现在眼前。 蠕动:像(蚯蚓)那样缓缓移动。 统领:统辖,率领。 豁然:形容开阔通达。 骤然:突然。

爱莫能助:心里愿意帮助,但是没有力量。 怜悯:同情。

疏松:松散,不紧密。 横贯:横着通过去。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文章介绍:

本文是一篇游记。是按照时间和旅行的进程记下了作者 在长江之源格拉丹冬的见闻和感受,描述了格拉丹冬壮美景 39 色和自己在那里的经历。 2.关于游记

(1)什么是游记?

记叙旅行的见闻和感受的文章,叫游记。 (2)游记的题材和叙述方式

游记的题材丰富多彩,可以写景物,也可以记旧事,讲 传说,叙风俗,做考证,写感想。 叙述方式一般采用顺叙的方式。

3.阅读文章,理清文章思路,简要概括每段的内容。提示:全文共有13 个段落,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3)交代作者到达格拉丹冬的时间以及介 绍当地的地貌、海拔、气候条件,说明对“我”来说,这将 是一次艰苦的旅行。

第二部分(4—6)介绍冰塔林的景色和“我”摔跤的遭 遇。

第三部分(7—12)写“我”受伤后,在格拉丹冬的经历。 第四部分(13)格拉丹冬蕴育了长江,潺潺的流水给作 者的旅行带来一丝神圣的色彩。 第二课时

四、导语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作者游历格拉丹冬时的 见闻和感受,体会到雪山的雄伟和冰塔林的神奇。这节课我 们要对文章的语言艺术进行一番探究和品味。

五、语言品读

(一)、先找出自己最欣赏,最喜欢的语句或语段,读 一读,并品味其中蕴涵的意思。

(二)、小组间交流品读的语句和语段。

(三)、教师提供可品读的语句。

1.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 40 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斧砍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 富有雕塑感。

赏析:这句话用比喻的手法,写阳光下的雪山洁白雄伟, 突出雪山峭拔挺立的形象。

2.但严寒还将在此驻防三两个月。

赏析:“驻防”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严寒的天气还要在这 里持续三两个月的时间。

3.远方白色金字塔的格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

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 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赏析: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冰雪覆盖的格 拉丹冬银装素裹,意境苍茫的特点,由衷的赞美了格拉丹冬 奇美的景色。

六、处理课后练习题

七、课堂小结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大自然是我们的朋友,世界因为它 们的存在才有了各种各样的神奇与情趣。让我们在享受大自 然的同时关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教案来源:集体备课 41 板书设计作业设计 格拉丹冬之旅

到达时间:1987.03 雪山 冰塔林

长江的源头,哺育了中华民族文明 完成课后练习2.3.4 题 教学反思 见闻感受 42 日喀则市中小学电子教案

单位:日喀则市第二中学年级:九年级下学科:汉语文 课题第12 课《壶口瀑布》主备教师徐贵珍 教学课时2 课时上课教师备课时间2014101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和词语,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壶口瀑布的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关键的词语,体会壶口瀑布的特点。

(2)通过第6 段,感悟作者在写景过程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和文化历史的美好情怀。 教学重点感悟作者在写景过程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借黄河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深意。 教学准备图片壶口瀑布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李白

《望庐山瀑布》的感受,那么位于陕西境内的壶口瀑布又有 着怎样的气势,它又是怎样征服亿万人们的心呢?今天,让 我们一起来学习梁衡的《壶口瀑布》。感受这一瀑布的魅力。

二、小组进行预习成果交流

(一)自学字词,小组交流。

(二)交流准备的有关壶口瀑布的图片和资料。合作探 究,感知课文内容

三、作者与作品简介

梁衡:我国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 论家。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 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 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名山大川感思录》 等。 43

(一)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告诫.(jiè)沸.腾.(fèiténg)横溢.(yì)漩.涡.(xuànwō) 拢.(lǒng) 迂.回(yū) 湿漉.漉(lù)窟窟窍.窍(qiào)怒 不可遏.(jiè) 挟.(xié)磨.难.(mónàn) 铸.成(zhù)震耳欲聋.(lóng)推推搡.搡(sǎng) 2.词语解释

告诫:告诉不要做某事。

沸腾:意为液体达到一定温度进急剧转化为气体,产生 大量的气泡。 横溢:流出来。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

从从容容:不慌不忙,举止镇定。 推推搡搡;推来推去。 畅快:舒畅快乐。 浑厚:朴实雄厚。

庄重:言谈举止稳重,不随便。 迂回:回旋。

兼容:同时容纳几个方面。 怒不可遏:愤怒到了极点。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文章介绍:本文是一篇描写水的游记,细致地描绘了 壶口瀑布的情状和态势,热情赞美了祖国壮丽的河山。 2.阅读文章,理清思路,概括每段的内容。

第一部分(1)点明壶口瀑布所在的地点:晋陕边境。 第二部分(2)写初次相识壶口瀑布。给作者留下了深刻 的印象。

第三部分(3—5)再访壶口。

第四部分(6)概括黄河伟大的性格。赞扬中华民族坚强 不屈,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 44 1.作者几次浏览壶口瀑布?分别是在什么季节? 明确:两次。 第一次是在雨季。

第二次是在枯水季节。

2.壶口瀑布在不同的季节,表现出的特征是怎样的? 第一次:雄壮伟大

第二次:气势磅礴、波澜壮阔、柔中有刚。

小结:优美的散文应该反复阅读,今天,我们初步感受 了文章的内容,下节课,我们将详细分析课文,感受壶口瀑 布的宏伟气势。 第二课时

四、导入

用50 字说明壶口得名的由来。

明确:河水从500 米宽的河道上陡然跌至40 米宽的深 沟上,这深沟形似巨壶,“壶口”由此得名。

五、分析课文

(一)阅读第2 段,回答问题。

1.作者第一次到壶口看瀑布是在雨季,他听到了什么?又 看到了哪些奇特的景象?

明确:涛声隐隐如雷(震耳欲聋) 雾气弥漫(扑面而来) 河水沸腾

水不断地冲出去,冲出去。 听到看到

2.面对这样的瀑布,作者的感受怎样? 感受: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 慌慌地扫匆匆地逃心不住地跳 3.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

突出黄河令人震撼的气势,为下文再写黄河作情感上的 铺垫。 45

(二)阅读第

3、

4、5 段,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第2 次到壶口看瀑布是在枯水季节,他看到了雨 季不同的哪些景色?表现出黄河怎样的特点?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

马…….宇宙只有这水的存在。”写出了黄河波涛汹涌,波澜 壮阔的气势,充溢着催人奋进的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 “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中抖落。”写出 了瀑布的浑厚、壮阔的特点。“浓缩了一个世界”表现出黄河 瀑布的博大包容的胸怀。

2.文章写黄河瀑布的特点的作用是什么?

借对黄河的“柔中有刚”“遇强则抗”和“勇往直前” 的赞美,歌颂中华民族百折不饶,勇往直前的精神。

六、课堂小结

本文借助比喻、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黄河瀑 布的雄壮之美,赞美了中华民族历尽艰难、宁折不弯、勇往 直前的精神。

教案来源:集体备课 46 板书设计作业设计 第1 课时板书 12 壶口瀑布

第一次看到的瀑布(雨季) 第二次看到的瀑布(枯水季节) 第2 课时板书 先声夺人 气势壮观 构造独特 内涵丰富

第一课时作业设计

1.为了巩固本课的字词,抄 写本课的生字和词语。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作业设计

完成课后

一、

二、三题。教学反思 47 日喀则市中小学电子教案

单位:日喀则市第二中学年级:九年级下学科:汉语文 课题第13 课《祖父的花园》主备教师普布顿珠 教学课时2 课时上课教师备课时间20141011 教学目标

1.学会要求掌握的生字,从形、音、义三方面进行辨析。2.注意语言的积累,学会有感情的朗读。

3.通过各种朗读法,如自由读,指名读等方法提高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4.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课文,了解作者在祖父的花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体会作者对童 年生活的眷恋和对祖父的怀念。

教学难点生字较多,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写准字形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三十年代,鲁迅先生称一位女作家是“当 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这位女作家就是萧红。今天我们 一起来了解萧红的童年是什么样的,她为什么会对园子如此 念念不忘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她一生魂牵梦绕的园子。 板书课题:祖父的花园从题目告诉我们文章所写的事 情于( )有关,地点是( )里

二、作家介绍:

萧红,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1933 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 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 年发 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使用笔名萧红)。1936 年,为摆 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 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 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课文 《祖父的花园》节选自现代作家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 传》第三章第一篇。文章文字虽然浅显,但意境很美,寓意 不凡。

三、突破自学障碍点,顺畅阅读 1.生自读课文 48 要求:读通顺、读正确,理解生字 (1)认读词语:

这篇课文当中,出现了一些我们熟悉的小昆虫 出示词语

一、蜜蜂蝴蝶、蜻蜓蚂蚱(mà zha) (2)还有一些农作物

出示词语

二、倭瓜黄瓜玉米谷穗注意“倭”的

读音,理解倭瓜就是南瓜北方人把那些长得圆圆的南瓜叫倭 瓜)

(3)还有她模仿祖父干的农活

出示词语

三、栽花拔草下种铲地浇菜 (4)还有以下多音字 多音字: sì 相似huàng 摇晃jié 结论 似晃结 Shì 似的huǎng 明晃晃jiē 结果 Ké 贝壳liù 溜平gān 电线杆 壳溜杆

qiào 地壳liū 溜达gǎn 一杆秤

四、把握文章主旋律,顺请脉络

1.默读课文,根据要求给课文分段。提示: 祖父的园子是什么样的?

“我”和祖父的园子有什么关系? “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了哪些事? 2.交流分段及段意

第一段: 祖父的园子里充满了生机

第二段:“我”和祖父在园子里的各种活动

第三段:在我童年的记忆里,祖父的园子里一切都是自由 的。 49 第二课时

五、温习上一节课的内容(听写)

祖父啃食闪烁沙滩瞎说锄头铲除趴下黄瓜 反而谷子抛弃花园拔草手脚发芽树苗鸟 笼慢慢地蓝天阴凉草帽马虎白菜明晃晃

六、品读感悟

(一)走进“园子”,感受趣事

1.在祖父的园子里,有一位非常可爱的小女孩,读着读

着就被她逗得想笑了,拿起笔用心读一读,找找她做的哪些 趣事,让我们忍不住要被她逗得笑起来。

2.交流讨论:你觉得哪件事最有趣,使你看着看着就想 笑了?

交流一: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就戴一顶小草帽;祖父 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出示插图) (1)作者这样写,让你有什么感觉?

我好像是祖父的“影子”、“小尾巴”,一老一少,一顶大 草帽、一顶小草帽相映成趣。

(2)品味语言:萧红喜欢用绕口令般的重复语言来叙述 故事,这一语言风格充满着独特的“萧红味”。

交流二: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在后边,用脚把那 下了种的土窝一个一个地溜平.其实,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 地瞎闹.有时不但没有盖上菜种,反而把它踢飞了.议:哪里是在种小白菜,我就是在瞎闹。

读:谁愿意当当文中的小女孩,来读读自己的调皮捣蛋。 想象着小女孩东一脚西一脚踢飞种子时的调皮相,再来 读读这有趣的画面。

交流三:其实哪里是铲,不过是伏在地上,用锄头乱钩 一阵。我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谷穗当作野草 割掉,把狗尾草当谷穗留着。 我是在怎样铲地的? 50 哪里是在铲地的呀?这简直就在帮倒忙。

交流四:玩腻了,我又跑到祖父那里乱闹一阵。祖父浇 菜,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 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 (1)同样是浇水,我和祖父有什么不同?哪些词说明我 和祖父是不一样的? (2)想象一下,小萧红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的

神情是怎样的?(激动地、欢快地、开心地、天真烂漫地……) (3)感情朗读。你边读边想象她的动作,神情。 (4)小结:你看,本是浇菜的水和工具,可到了“我”

那,它就成了乱闹的玩具。瞧我的开心劲儿,让我们再来读 一读。 观察

第22 段:哪一个字重复出现最多?一共出现几次?(就, 11 次)

师:对了,萧红在这个自然段里一口气用了11 个“就” 字是不是写重复了、啰嗦了呢?

生:我不认为重复,我认为它体现了园子里的动物没 有拘束更加体现自由。“就”字能体现出万物的复苏,还能 体现出他们都是活的。

师:虽然课文的文字很普通,很朴素,但字里行间表 现的两个字,那就是自由。 (5)人物分析:

祖父:勤劳-培育壮家、慈爱宽容-从不责备 我:好奇、幼稚、天真、可爱 园子:充满生机、活力、自由自在

六、课堂小结

1.萧红一生悲苦,8 岁丧母,父亲因她是女孩歧视她,

继母更不喜欢她,她是在可怜的阴影中长大的。但她从祖父 那里享受到了快乐的童年,享受到了什么是爱。无论她经历 51 怎样的逃亡和饥饿,无论她面对怎样的不幸与苦难,祖父的 爱就象一束阳光温暖着她,她在《呼兰河传》里深情地写下 了“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了憎恶与冰冷之外,还有温 暖与爱。所以我就向这温暖与爱的方面,怀着永远的憧憬和 追求。”

读着这句话,有什么东西深深地触动了你吗?

这是一座爱园,更是一座精神的家园。这祖父的园子怎 不令她难忘呢?

教案来源:集体备课 板书设计作业设计

1.将下列词语各造一个句 子。 转眼: 过去: 虽然:

2.仿照课文写一篇童年趣事 教学反思 祖父的花园 园中的印象 园中的活动 蜜蜂蝴蝶 昆虫

蜻蜓蚂蚱 栽种摘追捉 拔铲吃采挠

自由快乐幸福的乐园 52 日喀则市初中汉语文电子教案

单位:日喀则市第二中学年级:九年级下学科:汉语文 课题第14 课《小小说两篇》主备教师高燕 教学课时2 课时上课教师备课时间20141013 教学目标

1.理解寓言的内容和寓意。理解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2.师生同赏、同析、同悟并让学生有自己的感悟和理解。理解寓言的特点。 3.联系生活,体会寓言寓意并了解这篇寓言的情节。 4.理解小说中最后一句里所隐含的丰富信息。 5.欣赏微型小说精巧的构思,尤其是结尾的艺术。

6.欣赏人物形象,能准确阐释小说中的B 角所表现的敬业精神和A 角的心灵 之美。 教学重点

1.理解寓言的内容和寓意。2.理解寓言的特点。

3.欣赏微型小说精巧的构思。教学难点

1.理解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2.赏析人物形象,学习人物身上的职业精神。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唤起学生的审美需求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蚊子和狮子》等几篇寓言。应该说这几篇寓

言的寓意较好理解,何况有的作者还明确地指出来了。但这并不意味

着寓言就像一池清水,可以一眼望到底,其实好的寓言总是让人咀嚼不尽。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摆渡》,就是这样一篇寓意深远的寓言。

二、走进作者

高晓声(1928-1999),江苏武进人。高晓声擅长描写农村生活,善于 在普通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揭示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问题,探索我国 农民坎坷曲折的命运与心路历程的变化,文笔简练幽默,格调寓往于谐, 在新时期文苑中独树一帜。

三、字词积累 彼岸:对岸。

暮色:傍晚昏暗的天色。 53 作孽(niè):造孽,作邪恶的事。 受惑:受到迷惑。

屈从:对外来压力不敢反抗。

四、学生自读课文

请学生边阅读课文边划出自己认为比较好的词语或句子,简单地说出 它的理由,并思考自读提示和课后练习。 1.检查学生划线的词语或句子。

2.阅读课文,文中讲述了一个怎样的寓言故事?

五、课文分析 1.文章背景。

1980 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高晓声的《七九小说集})时,高晓声就 “讲了一个‘摆渡’的故事”作为代前言。寓言故事的写作往往是一语双

关、意在言外。这篇作为小说集,代前言的故事,自然也应该包含着一些 作者对文学、人生的看法。因此,我们理解本文的寓意时,应该时时紧扣 住“作家”、“文学”、“人生”等字眼。

2.品味语言的特点:一是借用比喻,委婉含蓄。如“摆渡”、“彼岸”、“唱”、“叹”等一语双关,话里有话。二是朴实无华,除少数词语,都

明白如话。三是于对比中暗寓褒贬。作家与其他渡客的对比,摆渡人前后 态度的对比,作家前后心情的变化,都饱含着的爱憎。 3.讨论文中“彼岸”的含义。

(参考)答:①“彼岸”的本意是佛教用语,指超脱生死的境界,后

来多用来指代抽象化的、与世俗对立的精神世界。②文章的开始句和结尾 句都用了“彼岸”这个词,但它们的含义却是迥然有别的。开始处的“彼 岸”就是简单地指实实在在的“河对岸”,对岸有家、有妻儿、有买米烧夜 饭的现实生活。而结尾处的“彼岸”却是指超越了现实世俗的,“不受惑于 财富”、“不屈从于权力”的,以“真情实意”作为人类交往原则的纯洁的 精神世界。

4.“作家”要把人渡到“彼岸”去,这个“彼岸’倒底指什么呢?

参考:(1)理想的彼岸:没有苦难,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争,没有贫 穷,人人平等,和睦相处,就像许多先哲圣贤幻想和向往的“大同”之国。 54 如“乌托邦”、“世外桃源” 等。(2)精神的彼岸:俗世间的人们困于物欲, 像另外三个渡人,“有钱的”可以直接用金钱买到一切;“大力士”有力量, 可以用暴力得到物质享受;“有权的”可以利用手中的权力贪赃枉法。只有 作家还没有沉溺于物欲横流之中,还保持精神的自由和独立。作家“不受 感于财富,不屈从于权力”,用“真情实意”感染读者,引导人们净化心灵, 走向精神升华的彼岸。彼岸就是人类崇高的精神世界。(3)智慧的彼岸:人 们常说文学是人生社会的百科全书。文学名著包含着人类丰富的人生经验 和多种情感形式,可以供人们借鉴,丰富人们的人生阅历和知识。而其中 包含着的进步的文化哲学思想,更能使人们树立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 观。

5.文章中出现了几个人物,他们可以归为几类?

文章中出现了五个人物。他们可归为三类:一类是有钱的、大力土和 有权的;一类是作家;一类是摆渡者。 6.这三组人物形象各自有哪些特征?

参考:(1)第一类人是世俗力量的象征。(2)作家虽不具世俗力量,但

也自有其超世俗的力量,不过,这种力量来自于具有“真情实意”的作品。 (3)摆渡者既掌握着渡河的权利,又是权衡四个人的评判者,他一方面是 世俗力量的认同者,又是作家“真情实意”的“哀叹”的欣赏者,应该说, 他是一个普通群众的代表。

7.摆渡人认为作家的“唱”不如“叹”好听,你是怎样理解这个情节 的?

参考:“唱”意味着只求轻松欢快,让人欢娱,并没有真正反映现实生 活和真情实感。“叹”饱含人世间的悲苦、人生的辛酸。文学应该真实地反 映社会人生,应该充满“真情实意”。

8.作家自动去做摆渡人这个情节,应该怎样理解?

参考:作家并不是真的改行,而是借此说明:“创作同摆渡一样,目的 都是把人渡到前面的彼岸去。”并且作为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作家还肩负着 把人的灵魂指引到健康、高尚、文明的彼岸去的责任。

六、课文分层及文章寓意的理解

课文共16 段,按故事情节可分为三部分 55 第一部分(1-10 段),摆渡的等价物:钱、力、权。写摆渡人要求分享 渡客“最宝贵的东西”,作为摆渡的等价交换物,有钱人给钱,有力者以 暴力相威胁,有权人以权谋私。而作家无钱无力又无权,摆渡人不让他上 船。

第二部分(11-13 段),作家最宝贵的:真情实意。写作家走投无路望 河兴叹,不料感动了摆渡人。摆渡人认为作家最宝贵的东西是“真情实 意”。作家过河后自忖:作家没有“真情实意”,应该无路可走。从一正 一反两个视角说明了作家最宝贵的是真情实意。 第三部分(l4-16 段),创作如同摆渡:把人渡向彼岸。写作家自动去 做摆渡人,并感悟到“创作同摆渡一样,目的都是把人渡到前面的彼岸 去”。 第二课时

七、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微型小说,这篇微型小说曾经荣获过 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我先问问大家,我经常看同学们在课余看小说,你们看的是什么小说 呢?是长篇小说,中篇小说还是短篇小说呢?

有看过微型小说的吗?这种小说又称为小小说,杂志上就每期都有登 载。甚至有专门以“微型小说”和“小小说”命名的杂志。微型小说以篇

幅短小著称,一般都在千字左右,几分钟就可以读完一篇,像同学们平时 怕看长篇巨制费时就可以读读这样的微型小说。 今天我们要讲这篇微型小说叫《睡美人》

我们都知道有篇法国作家贝洛的童话叫《睡美人》,那位同学来为我们 介绍这个美丽的童话故事

介绍的很好,后来柴可夫斯基据此继《天鹅湖》之后创造了又一篇经 典芭蕾舞剧作品。

八、方法指导

我们读小说一般都是从情节入手,继而感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我们 56 请同学来朗读课文,看看它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九、品味情节,鉴赏构思 朗读-探讨

1.提问:小说中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叙述了因为A 角的失踪而偶然获得机会的,B 角展现了长期被埋 没的才能,从而获得导演和观众赞赏的故事。

2.提问:故事的起因是A角的失踪,在文章中失踪为什么加了引号? 明确:因为A 并不是真正的失踪,所谓的失踪,只是作者为我们设置 的一个悬念。

3.再问:为什么说A 角不是失踪?

明确:故事中有很多细节都告诉了我们事实的真相。在文章的结尾“忽 然她的目光在某一观众席上凝滞了——A角正微笑着坐在那儿鼓掌。”读到 这里我们才豁然开朗,原来A 根本就不是失踪了而是故意失踪的嘛

4、提问:她为什么要这么干呢?

明确:是为了给B角一个展示才能的机会。

教师点拨:由前文的“失踪”到“在观众席上鼓掌”,前后照应,这中 间真是有许多值得我们去猜测的故事啊。

5.讨论:当我们读到最后一句的时候,你对A角有什么感觉? 明确:我们从A角身上感受了她的甘为人梯精神的伟大

6.小结:同学们,从“失踪”到“鼓掌”,这背后隐藏了A 角的动人故

事,令人遐思无限啊。她并不在文字表面而在文字的背面,所以我们在读 文章时不仅要读出表层信息,也要把握深层信息,去欣赏小说的故事巧妙 的构思。

下面我们探讨一下微型小说的写作特色

同学们我们读到完全文的时候就情节上看,你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是不是有一种恍然大悟、豁然开朗、出乎意料的感觉呢?这就是我们常说 的“出乎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

7.提问:从这里你看出来微型小说的一大特色是什么了吗?

明确:微型小说大多都有出乎意料的结局(比如我们初二时学过的一 篇《心灵有耳》就是如此),就整篇小说而言他们都情节构思巧妙,引人入 57 胜,尤其是结尾给读者以震撼。 8.微型小说应当具备三个要素: (1)新颖奇特的构思; (2)相对完整的情节; (3)出人意料的结尾。

十、接下来我们来讨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以及刻画人物的方法

探讨人物形象1.这篇小说中写了几个人物?其中你认为哪个才是文章 的主人公呢?为什么?

分析:文中对B角描写的笔墨确实是很多,“而B角这位现实中的睡美 人,恰似许多沉睡着的美,她春花怒放了。”很明显B角正是一位“睡美人” 而我们的课题就是《睡美人》,她才是小说描写的主人公。我们在阅读文章 并回答问题时,一定要从文章本身出发,从文中找出根据来。 2.提问:你觉得B 角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倔强,自信,执着。

3.提问:你认为B 角第一次在没有演出经验的情况下能够演出成功的 原因有哪些?

明确:自信,有才能,长期不懈的坚持,对自己的职业追求从不放弃。 十

一、拓展延伸

1.那么读过这篇小小说之后,你觉得B角身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 呢?你受到启发了吗?学生讨论-发言 可能有下列看法:

(1)敬业精神,对职业理想的执着追求。 (2)“术业有专攻。”

(3)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 (4)是金子总会闪光。 十

二、总结

是金子就总会闪光,相信自己,只要努力必定会有由量变到质变的一 天,会像文中的B 角一样迎来怒放的那一天。 教案来源:集体备课 58 板书设计作业设计 摆渡 高晓声

渡船——→摆渡人——→彼岸(对岸) 短小的故事 ↓ ↓ ↓ (寄寓)↓

文学作品——→作家——→美好的境界深刻的道理 “彼岸”(1.理想的彼岸2.精神的彼岸3.智慧的彼岸) 睡美人

A 甘为人梯敬 机会青睐有业

准备的人自信有才精 B 执着敬业神

1.文中的彼岸指的是什 么?

2.“作家没有真情实意, 是应该无路可走的。”这 句话应该怎么理解?

3.原来创作同摆渡一样, 目的都是把人渡到前面的 彼岸去。”这句话应该怎 么理解?、

4.完成课后练习

5.读几篇微型小说,把你 读到的故事告诉你的同 学。 教学 反思 59 日喀则市初中汉语文电子教案

单位:日喀则市第二中学年级:九年级下学科:汉语文 课题第15 课《变色龙》主备教师米仓

教学课时2 课时上课教师备课时间20141014 教学目标

1.学习通过对话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了解契诃夫小说善于以日常生活的平凡事件揭露社会本质的特点。

2.认识沙俄统治的腐朽黑暗和“变色龙”这个典型人物的社会意义。3.了解本篇巧妙的构思。 教学重点环境描写

教学难点奥楚蔑洛夫的几次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形象。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请你来断案:一个首饰匠的一个手指头被一条小猎狗咬伤了,(原因据 说是由于他拿着烟卷戳小狗的脸)现在这条小狗被抓住了,狗的主人还不 知是谁,假如你是一位警官,你怎么处理这件事呢? (作者简介: 契诃 夫( 1860~1904) 俄国小说家、戏剧家、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短篇小说艺术大师。1860 年1 月29 日生于罗斯托夫省塔甘罗格市。他和法 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马克·吐温齐名为四大短篇小说巨匠。短 篇小说代表作品有《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

二、读课文。教师请几个学生来读课文,注意字音、语气,尽可能地 读出人物的情态,初步感受“变”。

三、初步感知通过提问,交流的方式,师生共同完成如下对课文的 初步感知:

地点:市场的广场、商人彼楚金的木材厂门口

人物:奥楚蔑洛夫、叶尔德林、赫留金、独眼鬼、普洛诃尔、一群围 观的人

情节:警官处理狗咬人事件(一条小猎狗咬了首饰匠赫留金的手指头) 60 结局:小狗被普洛诃尔带走警官奥楚蔑洛夫恐吓赫留金后离 开众人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 第二课时

四、思考讨论

1.在处理狗咬人事件的过程中,奥楚蔑洛夫的态度有几次变化?每次 都是怎样判的?

2.奥楚蔑洛夫不断变化的依据是什么?不变的又是什么呢? 3.结合以上的认识及课文的相关情节,概括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点。 学生自由讨论十分钟,教师询问、点拨。学生按照问题顺序自由发言。 问题1:教师明确发言规则,当警官奥楚蔑洛夫知道(不知道)狗的主 人是谁时,奥楚蔑洛夫是怎样表态的,是怎样判案的。 明确:

(1)当听了赫留金的申诉后,不知道小狗的主人是谁时(罪在小狗及 其主人)——教训狗的主人、称其为混蛋、要罚款、不轻易放过、拿出点 颜色看看。——疯狗、弄死他

(2)听到有人说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时(错在赫留金) ——手指

头是钉子弄破的、异想天开、骂赫留金为鬼东西、想要骗赔偿。——那么 小,够不着咬

(3)当巡警说不是将军家里的狗时(赫留金是受害者) ——要教训

狗主人、我绝不能不管、嘲笑狗的主人没脑子。——毛色不好、模样不好、下贱胚子、不该活着。

(4)人群里有人说是将军家的狗时(错在赫留金)——骂赫留金是混 蛋、怪他自己不好,不该用烟卷戳小狗。——狗是名贵的、娇贵的动物。 (5)普洛诃尔说不是将军家的狗时(赫留金是受害者)——野狗、不 用白费功夫、说空话、直接弄死它。

(6)普洛诃尔说是将军哥哥的狗时(赫留金的错)——脸上洋溢着含 笑的温情、讨好、献媚。——赫留金活该被咬、恐吓、我早晚要收拾你。 ——小狗还不赖、怪伶俐的、好一条小狗。

问题2:引导学生透过表象认清实质。明确:围绕狗的主人是谁来变 不变的是:对权贵:讨好、巴结、献媚对百姓: 任意欺负、恐吓 61

五、学生表演课本剧《变色龙》,欣赏,评价。突破以下两

个问题: 1.小说标题的理解:奥楚蔑洛夫就是一条彻头彻尾、不折不 扣的变色龙。生动形象、精要。且极具讽刺意义。奥楚蔑洛夫===“变 色龙”!

2.对主要人物性格特点的把握: 趋炎附势: 奉承依附有权有势的 人。见风使舵、媚上欺下、讨好巴结

六、结课小结这一节课同学们读得认真,讨论得热烈,回答问题积

极精彩,很好。我们很有收获,那么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又用了怎样 的艺术手法呢?我们下节课接着探讨。 第三课时

1.本文写的是一件什么事呢? 第一幅:警官广场巡视 第二幅:警官审案遇难 第三幅:警官终审判决 第四幅:警官结案离去

小结: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处理广场上狗咬人的案件。 (板书:奥楚蔑洛夫狗咬人)

2.课题和内容之间有什么联系? (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像变色龙一样 善于改变自己的态度。) (板书:善变)

3.作者为了表现人物形象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对话描写) 4.主人公的态度是怎样变化的? 请同学们边看课文边分析 (1)不知是谁野畜生、疯狗、弄死肯定被狗咬了 (2)像是将军的小狗是钉子弄破的,鬼东西 (3)不是将军的下贱胚子受了害,绝不能不管 (4)是将军的名贵、娇贵的狗混蛋,怪自己不好 (5)不是将军的野狗、弄死算了(不予表态) (6)将军哥哥的不赖、怪伶俐早晚要收拾

5.讨论总结(1)主人公对狗的评价和对赫留金的态度为什么会有六 种观点,五次变化? 62 (主人当官官官相护板书:警官将军哥当官的赫留金老 百姓)

(2)由此可以看出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联系板书看投影片, 讨论) (板书:看风使舵阿谀逢迎专横跋扈欺压百姓)

(3)作者为了突出表现人物性格特征,还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它 有什么作用? (细节描写。以脱穿大衣作掩护,掩盖了他惴惴不安的 恐惧心理和出尔反尔,强作镇定的尴尬窘态。板书:忠实走狗)

(4)我们从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的事件中,可以看出俄国当 时怎样的社会现实?(讨论) (经济衰败人们麻木官官相护欺压百姓 板书不平等符号:)

(5)讨论:假如你是一位法官,该怎样断这个案?

七、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变色龙》这篇课文,认清了主人公奥楚 蔑洛夫的丑恶嘴脸,看穿了沙皇俄国不平等的社会制度。我们作为新中 国的青少年,一定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努力学习。 教案来源:集体备课 板书设计作业设计

是将军的:小狗,名贵、伶俐见风使舵 变色龙对比

不是将军的:下贱胚子,野狗欺下媚上 沙皇走狗趋炎附势

第一课时:巩固文中的生 字词布置课后练习2,3 题 第二课时:整体掌握文章 内容课后练习1,4 题及课 后延伸题(见附页) 教学 反思 63 日喀则市中小学电子教案

单位:日喀则市第二中学年级:九年级下学科:汉语文 课题第16 课《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主备教师德吉 教学课时2 课时上课教师备课时间20141011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

2.这是一篇课内自读课文,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练习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所表达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导语:在未来时代,科学高度发达,孩子们的教育

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学校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机器老师, 进行一对一的教学,到底是什么样的学校呢?走进课文先睹 为快吧!

二、默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三、作者简介 艾萨克·.阿西莫夫(1920——1992),美籍犹太人,著名

的科幻小说家。他一生著述众多,内容涉及科学类的数理化, 天文,生物,医学,还涉及人文类的文学,宗教,史地等。 如此渊博的学识他的笔下世界具备了奇幻的想象与高度的预 言性。

四、文章体裁科幻小说

学生介绍科幻小说或科幻电影

五、生字词 皱屑槽置赌 皱巴巴:不平展

全神贯注:精神高度集中 开启: 打开,启动 64 第二课时

六、分析课文

1.问:2155 年的学生是怎样学习的? 2.真正的书为什么有趣?

3.“ 真正的书”和“电子书”哪个好?

4.但是托米为什么还全神贯注的看这旧书呢? 5.玛奇为什么讨厌学校?

6.“老式学校”本应该是淘汰的,为什么却这样吸引“新 式学校”?

7.真人怎么能比“机器老师”储存的知识多呢? 8.“老式学校”是怎样的呢?

9.玛琪和托米为什么向往“老式学校”? 教案来源:集体备课 板书设计作业设计

一、点名玛琪在2155 年的5 月17 日找到了一本真正的书。

二、介绍“老式学校”和“新式学校”并进行对比。

三、通过一本真正的书,玛琪和托米向往“老式学校”。想象使人类具有飞向未 来的翅膀。十年五十年后, 人类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的 呢? 同学们能否畅想一 下?

1.搜集有关地球质量与环 境恶化的资料。

2.试着写一篇读后感。教学反思 65 日喀则市初中汉语文电子教案

单位:日喀则市第二中学年级:九年级下学科:汉语文 课题第17 课《古诗三首》主备教师李容 教学课时3 课时上课教师备课时间2014101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朗读想象,感受词中的美景,体会“词中有画,画 中有词”;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所看到的、想象的画面。

2.过程与方法:学习古诗词的学习方法,走进诗人和词人的内心世界,感 悟“不须归”;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词中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感受古诗词之 魅力及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 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想象、描述词的画面,理解词意,体会作者寄情山水、淡泊名利的情 操。

教学难点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悟作者寄情山水、淡泊名利的生命内涵。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挂图资料搜集 教学过程(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学习《渔歌子》

一、导入新课

1.这节课我们再学一首描写渔父生活的词《渔歌子》。{板书课 题} 2.渔歌子是题目还是词牌名?对,一首词可以没有题目,但一定 要有词牌名。这里“子”读第三声,齐读课题。

3.这首词的作者是唐朝的张志和。{板书(唐)张志和},谁用简 洁的语言给我们介绍作者?

二、初读课文,理解词意 66 1.一读:谁来读一读这首词?老师正音。

二读:字正腔圆,就是少了点味道,应该读出怎样的味道?(美 丽)指名读;(悠闲)指名读。齐读。

2.有点感觉了,不过,等你理解了这首词,那时候就能真正地读 出味道来了! 3.通过预习,你知道这首词的意思吗?指名说。还有哪些词语的 意思不理解?

4.让我们把理解到的带入词中,再来读一读。

三、词中赏画,品味意境。

1.张志和不仅是著名的词人,还是有名的大画家。他常常把画画

的技巧融入到写词当中,他的好朋友大书法家颜真卿是这样夸他的, 说他的词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意思就是说,他写的词就像一幅 画。默读这首词,看看他为我们描画了哪些自然景物?用笔圈出来。 {出示} 2.他为我们描绘了哪些自然景物?{出示} 3.这都是什么地方的景色?在诗人的眼里,这是怎样的西塞山,

怎样的白鹭、桃花、流水?他又会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拿起你 的笔,选择一两种景物写几句话。{出示} 4.交流:西塞山:郁郁葱葱,不是墨线勾勒,而是绿色渲染的山 水画。

白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多么快乐而悠闲啊! 桃花: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桃之夭夭,烁烁其华。 5.西塞山前,白鹭翔飞,自由自在;桃花盛开,流水上涨;鳜鱼

肥美,或风和日丽,或斜风细雨,浓妆淡抹总相宜。你觉得这是一幅 怎样的风景画?(板书:春意盎然)女孩子们,让我们把这样的美景 读出来吧。

四、走进山水,贴近词人。

1.在这样如诗如画的美景里,有这样一叶扁舟,上面坐着——渔

翁,这渔翁就是——张志和,就是号称烟波独钓的诗人,他头戴—— 青箬笠,身披——绿蓑衣,可惜他留给我们的只是一个背影,此时, 67 他的脸上又会有什么表情呢?男孩子们,让我们把这种悠闲读出来 吧。

2.在这里,归是指——回去,张志和为什么不须归呢?

一边是世外桃源,悠闲自在,一边是——忙忙碌碌,争名夺利的 世俗,他选择的是——前者。

3.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不愿归的情感。

4.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渔父?(板书:悠闲自在,向往自由。

五、对比阅读,感受不同情感。1.课前,我们背诵了《江雪》,这首诗的渔父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呢?

2.同是渔父,为什么《江雪》中的渔父如此孤独郁闷呢?有理想 却不能实现,只能被迫泛舟江湖。

3.小结:同是渔父却有着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追求,也让我们在 经典里感受、成长。

六、小结

张志和垂钓仿效姜太公,用的是直钩,而且不设饵。好友颜真卿

笑他什么也没有钓到,但他却说,钓到了很多。词人钓的是悠闲自得、舒适的生活。 第二课时 学习《春日》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吧,能够给大家背一背吗?(学 生自由背古诗)中国的古诗文化博大精深,深受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 的喜爱。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课题)

二、解释课题,介绍朱熹

1.谁知道题目的意思?(学生自由回答后总结:春天的日子、春 天)

2.检查预习情况: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朱熹)谁来 介绍一下这首古诗的作者——朱熹?生回答后出示课件——诗人简 介。(朱熹,南宋诗人,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朱熹从小 68 酷爱读书,才学渊博,他的文化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三、读通古诗,学习生字 1.自读。

2.检查读书情况,指名反馈,板书生字:“寻”“边”“新”“得”。3.学生读生字,强调: 字音:“寻”“边”“新”都是前鼻韵, “得”是多音字,在本课中读作“de”字形:“新”的第二横最长。 4.大家一起朗诵古诗,进一步巩固生字。

5.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律。①学生学划分节奏。②学生反馈划 分节奏情况。③纠正(出示课件) 6.泛读。

7.学生再次读古诗,注意读出古诗的节奏,感悟古诗的节奏美。

四、小组合作,理解古诗的意思 1.小组合作学习,理解古诗意思。

2.老师巡视,适当指导理解个别词语的意思。“胜日”:这里指天

气晴朗的日子。“寻方”:踏春,寻找优美的景色。“等闲”:随随便便、轻松、容易,说明春光无处不在。“识得”:感觉到、领略到、认识到、接触到。

3.指名说古诗的意思,归纳总结。出示课件(一个春光明媚的日

子,诗人兴致勃勃的来到泗水河畔观赏美景。满眼望去,无限风光, 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诗人悠闲自得,感受着春风的温馨和温暖:春 风吹拂,百花盛开,到处万紫千红,洋溢着春的气息。)

五、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1.配乐朗读,想象春天美丽的景色,展开合理的想象。

2.诗人看到如此美的景色,他的心情会怎么样呢?(很快乐、高 兴) (出示课件——思想感情) 3.大家一起朗读,读出高兴的心情。

4.熟读成诵,体会作者热爱春天、赞美春天的思想感情以及赏春 的快乐。

六、小结

1.这首诗,朱熹除了表达自己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外,还采用 69 比喻的修辞手法,告诉人们:书中的道理,就好比美丽的春色,是使 人耳目一新,深感快乐。

2.同学们,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使我们懂得了什么道理?(珍惜 大好时光,好好学习。)

3.下面同学们找出这个比喻句,大家一起读一读,一起体会。第三课时 学习《望岳》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词、短语或语句来描绘 你印象中的泰山呢?(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

二、解释课题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杜甫)

(二)朗读诗歌 1.老师范读《望岳》。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 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3.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三、了解诗的内容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四、再次朗诵,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 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 出示问题,小组研讨: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2.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诗没有一个“望”

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 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研讨后,师生共同赏析:

“岱宗”两句:“远望”(补充背景常识:此句说的是泰山山脉, 70 它在山东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200 公里。) 问(1):“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 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 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朗,也更强烈。) 问(2):此句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诗人是如何写的?对你有 何启发?(没有抽象地说,而是别出心裁的写出自己的体会,以距离 之远来烘托出泰山的高。

“造化”两句:“近望” 问:能否通过对这两句品读,各用一个

字分别概括诗人眼中泰山的特点?(“神”或“秀”、“高”。这两句诗 突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荡胸”两句:“细望” 问:展开合理的联系和想象,用你的语 言再现当时的画面。

“会当”两句:由“望岳”想到了将来的“登岳”。

五、进一步感悟作者情感

1.问: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

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败后消极颓废情绪吗?那整首诗给你 的感受是什么? (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 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 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 豪情壮志。)你还能联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诗句?(王之焕“欲穷千 里目,更上一层楼”。——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再次齐读诗歌,读出感情来。

六、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问: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谈谈这首诗什么地方最 吸引你,指出来并说明理由。

(示例:1.炼字。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

的有情有义。割——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 无比的刀切割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2.哲理美。3.虚实相生……)

七、小结 71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 了诗人积极向上、不怕困难、勇攀高峰的精神和远大抱负。 教案来源:集体备课 板书设计作业设计 渔歌子

美丽如画→景 轻松愉快→心 悠闲自在→人 1.背诵《渔歌子》, 体会词的韵味。 2.积累字词,书写要 工整。 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1.抄写本课生字。 2.背诵并默写古诗 《春日》。

3.搜集有关描写春 天的诗句。 望岳

(唐)杜甫——“诗圣”

首联: 远望绵延不绝、树木苍翠 颔联:近望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颈联: 细望云涌云翻、鸟儿归巢 尾联: 不畏艰难俯视一切 1.字词解释抄2 遍。 2.抄写原诗并翻译。 教学反思 72 日喀则市初中汉语文电子教案

单位:日喀则市第二中学年级:九年级下学科:汉语文 课题第18 课《陋室铭》主备教师边桑

教学课时2 课时上课教师备课时间20141013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弄清文章的主旨,体会托物言志的特点 2.掌握一些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体会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内容

2.知识目标:掌握文言词汇,了解“铭”的特点。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情趣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准备音频文件

教学过程(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放古典轻音乐作为背景音乐)

当今社会,随着高楼大厦的层层矗立和海市蜃楼的种种诱惑, 多少人逐渐丢失了自我。灯红酒绿,醉生梦死成了其生活方式; “人生一世,吃穿二字”成了其座右铭;“房子+车子+官职=一切” 成了其法宝。他们想把头伸进白糖里享乐,结果却走向毁灭。然 而在古代,曾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固守于一方极其简陋的斗室却 觉得“陋而不陋”,甚至怡然自乐。同学们说说他是谁呢?(刘禹 锡)对,他就是唐代赫赫有名的大文豪刘禹锡。今天,就让我们 一起走进他的道德绝唱《陋室铭》,去更深地体味其非凡的人格魅 力。

二、整体感知: 1.展示预习成果:

(1)什么是铭?(抽学生解决)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 73 做“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座右铭:写出来放在座位旁边的格言。(展示学生的座右铭及 其图案)

(2)测测大家生字掌握得怎么样?

馨(xīn) 鸿(hóng) 儒(rú) 牍(dú)庐(lú) (3)词语解释

馨:这里指品德高尚。 鸿儒:博学的人。

白丁: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 金经:佛经。

劳形:使身体劳累。 案牍:官府的公文。 2.熟读课文。 要求:

(1)注意节奏、语调与情感,读出韵味。 (2)注意句式特点、铭文特点。(找出押韵的字: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齐读、老师读、竞读)

齐读后老师作朗读指导并和学生先后伴乐朗读。 第二课时

三、赏析课文。

3.本文的题目是《陋室铭》,那么这陋室在作者眼中到底陋不 陋呢?请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看法的语句。

讨论明确:陋室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何陋之有” 4.本文又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来论述陋室不陋的? 讨论明确:从三个方面来具体论述陋室不陋,即: (1)从自然环境的清幽。“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从交往人物的不俗。“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从生活情趣的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

耳,无案牍之劳形。”总之,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 74 之事,目的都在于表明“惟吾德馨”,暗示陋室不陋,这也就为下 文“何陋之有”的结论提供了事实依据。

5.“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句话反映了作者的交友情

况。有人认为这种交友的习惯轻视劳动人民,是不足取的。你的 看法如何?请说说你的看法。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可以赞同也可以反对,注意以理 服人。当然,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士人重视“无友不如己者”的儒 家交友之道,反映了作者孤芳自赏、清高孤傲的思想倾向。 6.作者明明是称赞他自己的“陋室”,为什么要在文中提到“南 阳诸葛庐”和“西蜀子云亭”?

讨论明确:以“诸葛庐”“子云亭”作类比,反映了作者以古 代圣贤自况的思想境界,暗示陋室不陋。

讨论明确:作者只引用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句

话的后半句,略去了前半句,而语意却在全句。言外之意是说: “自己就是君子,品德高尚,安贫乐道,所住的陋室也就不陋了。 以孔子的话作为结尾,有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之妙,与篇首的“惟 吾德馨”遥相呼应,有力地表现了作者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高 尚情操。 7.很显然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之作,你是如何理解文章运用 “托物言志”的写法的?

讨论明确: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心志的,这个“志”就是作

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作者在文章里没有直说, 而是借“陋室”这个“物”表达出来的,即通过对陋室的环境及

室主人的日常生活和交往的人群的描写,间接地表达出作者的思 想感情,这样显得含蓄、隽永。

8.读过本文后,你觉得刘禹锡是一个怎样的人?(畅所欲言) ( 如:不慕荣利淡泊名利安贫乐道志趣高洁清高孤 傲……)

四、拓展延伸

对于作者在文中所表露出的生活态度,请分别以历史和现实 75 的眼光来作客观的评价。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本文。

2.仿照《陋室铭》的样式学写一篇铭文。3.自主学习:

(1)对照注释,理解文意。 (2)学生相互质疑、解答。

(3)提醒学生要注意的词、句翻译。 (4)翻译全文。 教案来源:集体备课 板书设计作业设计 景——环境清幽

陋友——交往不俗不陋 趣——情趣高雅 1.熟读背诵本文。

2.仿照《陋室铭》的样式学写一篇铭文。3.自主学习:

(1)对照注释,理解文意。 (2)学生相互质疑、解答。

(3)提醒学生要注意的词、句翻译。 (4)翻译全文。 教学反思 76 日喀则市中小学电子教案

单位:日喀则市第二中学年级:九年级下学科:汉语文 课题第19 课《爱莲说》主备教师穆翠华 教学课时2 课时上课教师备课时间2014101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说”的特点;

(2)继续掌握文言词汇,背诵并默写全文; (3)学习以莲喻人的写法。

2.情感态度目标:从个人情趣、爱好和风格,展开想象,感悟做人的道理,学 习莲花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

3.技能目标: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教学重点诵读全文,掌握重要实词。 教学难点以花喻人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文录音,荷花图片,PPT 课件 教学过程(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 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 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板 书课题和作者)

二、了解文体,熟悉作者

(一)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 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

明确:“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 议论或记叙事物。“说”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 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 呢?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或“说说喜爱莲花

的道理”。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大家在学习课文中一定 要开动小脑筋。

(二)本文作者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 77 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 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 为“濂溪先生”。

三、感知课文

听录音朗读课文,教师做如下指导:

1.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点不同,文言文要读出韵味 来,因此要读得慢些,读得舒缓些: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字,既使上下

语气贯通,又使全句语气舒缓,富有节奏。相同的还有“予 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 者也”,体会一下。

2.还要读出抑扬顿挫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

妖”读起来,要一顿一挫,一抑一扬,读出节奏和韵味来 “出……不染,濯……不妖”,“染”和“妖”一扬一抑, 体会一下。

3.文中还有些排比句,读的时候语气应逐渐加强,层

层推进,读出气势来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第二段的排比句。 我们掌握了朗读的方法之后,再齐读一遍课文,这一遍 要读出韵味来。

教师朗读小结:①注意听准字音,朗读的节奏,语气, 语调;②本文前一段介绍,当用陈述语调读;后一段议论, 其中有判断,有感叹,要注意前后语调使用的区别。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这一遍读得有点味儿了,但要更好地读,还有待于我们 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来读。下面大 家自由小声读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前后左右 可讨论一下疑难问题,时间为五分钟。教师补充字词: 给下列字词注音

蕃(fán) 淤泥(yūní) 濯(zhuó)清涟(qīnglián) 蔓(màn) 净植(jìngzhí) 亵玩(xièwán) 焉(yān) 78 圈点勾画,翻译下列词语

蕃:本义指草木茂盛,引申为多。 濯:洗,洗涤。 谓:认为,以为。 隐逸:隐士。

噫: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 鲜:少,很少。

宜乎:当然,应该是。

大家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就字词 解释,或句子翻译提出疑问,可让学生互相解答,也可教师 点拨)

好,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大家应应知道作者为什么这 样爱莲花了吧?请大家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 读)。

五、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

二、分析理解课文

(一)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又赋予莲花哪些品 格?

描写角度语句赋予的品格

明确: 生长环境(出……不妖) 高洁、质朴 体态、香气(中……益清) 正直、芳香 风度(亭……亵玩焉) 清高

2.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

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 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 79 因。

第18篇:九年级下册《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积累文言词语,诵读感知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同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3分钟学生活动:背今日名言、古诗。

一、教师总结学生活动情况导入。—————2分钟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5分钟

方法指导:一人读,其他人认真听,把不认识的字要标上读音,读错的字词要做好标记。师生评价朗读情况。并让学生做达标检测“能读会写”练习。

三、二读课文,读出节奏: —————————10分钟

在读准字音的前提下,教师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朗读停顿 。

方法指导:句子的朗读停顿的划分一般是按照词语与词语间的关系的疏密程度、逻辑关系,句意层次来划分。教师可范读第一段内容,读出山之大、山之高。让学生具体体会一下。

(1)把学生分3个小组分别揣摩朗读

二、

三、四段,并合作探究,讨论交流朗读的停顿等。(教师巡回指导。)

(2)每组选出代表范读,其他学生评价。

(3)、检查“朗读过关”。

四、三读积累,展示成果——————10分钟

方法指导:让学生跳读课文,从课文中挖掘出你认为比较有价值的东西,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也可以联系以前所学知识,做到举一反三。实行组内互助 ,看看哪个小组找得好、找得快、找得准。

学生展示积累成果,师生评价。

五、四读内容,熟读成诵 ———10分钟

方法点拨:请同学们结合课下小注,翻译课文,翻译的方法应要遵循留、删、补、换、调等原则。

(1)、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解决不了的可以全班讨论解决。如果没有,可检查“积累过关”。

(3)、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小组间进行诵读比赛,看样谁背得快,背得准。

六、反思收获

方法指导:找出具体语句,通过品味来感悟。

(1)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

(2)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

(3)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4)有志者事竟成。

七、作业布置

思考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在文中的作用。

第19篇: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分析与提示 单元概述

从教材的整体设计来看,第五单元是苏教版的九上与九下两册中“读书系列——学会读书”的一个构成单元。单元主题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强调学生在鉴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对作品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和评价。同时在了解文学评论的基本写法的基础上尝试写简短的文学评论。 教学目标

①同一对象,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分析它,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树立起这样的观念,克服单一的片面的僵化的思维模式。

②鉴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独特的感受,对作品能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和评价。 ③能借助于作品评论等资料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④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理解《雪》等作品中含义丰富、深刻的句子。 ⑤能准确地概述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意见要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 ⑥了解文学评论的基本写法,尝试写简短的文学评论。

⑦能由自然界熟悉的事物形成独特的感悟,并能运用适当的形式加以表达。 教学设想

本单元最大特色即围绕同一文章选取四篇评论,分别从不同角度提出见解。苏轼在《题西林壁》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现象,其原因正是选取了不同的角度进行考察。这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事物才在不同的人眼中呈现出不同的样貌,世界也因此丰富多彩起来。对于文学作品的解读同样如此,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习本单元,正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人云亦云是毫无价值的,重要的是有属于自己的独到的富有个性的感受和见解,从而克服单一片面的惯性思维。由于这样的选材,使得本单元较之一般单元更具有整体性。可以考虑不必采取逐篇教学的方式,而是进行整体规划。四篇评论之间可以比较阅读,从而锻炼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异同总结规律的能力;散文诗与评论之间可以相互作用,彼此观照,以引导学生参照评论资料阅读文学作品,或将自己观点与他人对照,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雪》在鲁迅作品中较为特殊,形象鲜明丰富,语言优美,思想内涵深刻。之前学生接触鲁迅作品以散文、小说较多,初次接触他的散文诗,宜多咀嚼,反复诵读,深入了解探讨背景知识。并可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野草》等其它相关作品,扩大知识面。从而体会作者表达什么的情感.《四人谈》是四位文学评论家对《雪》所作的评论。四位作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雪》的写作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读需要联想》作者希望我们通过活泼敏捷的联想去深刻地把握原作;《简洁而清纯的》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认为《雪》的主要特点是层次丰富、视角独特,在写景的文章中渗进了某种强烈的情绪;《灵魂的柔软和坚硬》认为 《雪》主要是通过雪表现出鲁迅先生性格的双重性;《的独特之处》认为《雪》主要有以下艺术成就:独特的谋篇、丰富的想象、深刻的哲理。教学时宜让学生充分自学概括各篇文章的中心观点。老师再引导学生去分析形成这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的原因。然后师生共同讨论、探究要想写好一篇文学评论应该从哪些方面努力。最后鼓励学生自己选择某个角度也写一篇关于《雪》文学评论。

综合学习与探究,让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挖掘作品含蓄的内容后面隐藏的思想,并且学习如何在写作中展开联想和想象。

诵读欣赏部分,老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当年延安大生产运动的背景以及1961年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意义。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经历体验“劳动以后收获的愉快”,欣赏纺线劳动的优美姿势,进一步确立热爱劳动的观点。

专题“我心中的语文”:关于“总结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填写要进行指导,作适当的说明,提出具体的要求。可以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老师评价相结合的形式,把评价的结果作为语文学科毕业成绩的一个参考。填写“自我评价表”教师应该根据课程标准和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拟出“成果形式”栏的基本标准,然后综合有关方面的情况给出等第。关于“回味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握每道题的侧重点,根据各人的实际情况选择题目或另外拟题作文。关于语文的格言,可以让同学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去写,写好后,可以组织一次班级交流活动或评比活动。召开关于语文的研讨会,老师事先要把研讨会的要求告诉同学们,让同学们做好充分准备。教学《别了,语文课》,教师可以将本文与都德的《最后一课》进行比较阅读,体会“我”和小弗郎士的共同特点、共同感情以及对语文课态度变化的不同原因,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对语文的态度理解“世界上有些东西常常是在将要失去或已经失去的时候,才感到它的珍贵”这句话所蕴涵的哲理。 课时安排 《雪》(一课时)

《四人谈》(二——三课时) 综合学习与探究 (三课时)

诵读欣赏《延安纺车抒怀》(一课时) 专 题“我心中的语文”(二课时) 雪 学习目标 1.根据写作年代和背景,读懂《雪》;理解作者笔下南方雪和北方雪的不同及作者在其中寄寓的情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品味文中精炼传神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学习对比的写法。

3.领会作者对雪的喜爱,理解作者在文章中对生命的赞颂,以及其直面惨淡人生的顽强战斗精神。

一、导入课文

从古到今有多少文人赞过雪花,有多少称赞雪花的诗句名垂千古,谁能说出关于雪的诗句呢? 今年冬天常州也下了一场罕见的大雪,相信同学们仍记忆忧新,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雪景,同时谈谈对雪的感受.面对这银白的世界,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课文《雪》,去感悟鲁迅笔下的雪景。 检查预习,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磬口 忙碌 脂粉奁 灼灼 嘻笑 褪尽 朔方 凛冽

(明确:磬口(qìng) 忙碌(lù) 脂粉奁(Iián) 灼灼(zhuó) 嘻笑(xī) 褪尽(tuì) 朔方(shuò) 凛冽(lǐnliè) ) 作者简介: 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伟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主要作品:

小说集《呐喊》《彷徨》 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 杂文集《二心集》南腔北调》 《雪》一文选自散文集《野草》。 写作背景: 《野草》创作时,正是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反命政变后,白色恐怖非常严重时期,现实的环境异常地严酷。在这部散文集中,鲁迅表现了他对黑暗势力的反抗和斗争,也表现了他对美好生活和光明未来的憧憬与追求,热烈赞颂现实中的叛逆,不屈服的勇士。《野草》共收录了鲁迅的散文诗句23篇,是1924年9月至1926年4月在北京所作.1924年岁暮,北方降雪,鲁迅身处北国, 那时鲁迅正生活在北洋军阀段祺瑞统治下的北京。眼前“大风吹雪盈空际”,作者萌发了创作冲动,从眼前的飞雪联想到江南的雪景,思绪在回忆和现实中不断变幻和翻腾。

江南是作者的故乡,是鲁迅童年生活的地方。在作者记忆中,对故乡有许许多多回忆。那记忆是温暖的,是美好的。正如江南的雪,雪中美好的景色,让人回味和留念。故乡永远是鲁迅温暖的家,美好的理想是鲁迅永远的向往和追求。 北国,是鲁迅现在生活的地方,现实严酷的环境,作为战士,故乡固然十分美好,让人眷恋,但现在更需要坚定、勇敢、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正因为如此,才有《雪》中描写的绝妙的雪景图。 文体介绍: 本文是散文诗,它是介乎诗与散文之间,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样式.从本质上看,它有诗的意境,诗的情绪和幻想;从形式上看,它和散文不一样,不分行,不押韵,形式比较自由。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是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朗读,请同学们边听边展开想象, 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课文给我们描绘了两幅什么样的雪景图?这两幅雪景图各有什么特点,分别是怎么描写的? 明确:一幅是充满温情,色彩纷呈,生机勃勃的江南雪景图。 一幅是昂扬向上、飞腾旋转的江北雪景图。 江南的雪:富于生机、孕育生命、易于消逝 北方的雪:孤独坚硬、不粘连、蓬勃奋飞 江南雪景图:总特征:滋润美艳之至

具体描绘: 血红的宝珠山茶 白中隐青的梅花

深黄磬口的腊梅 冷绿杂草在雪下

丰富的想象: 确乎没有胡蝶 蜜蜂嗡嗡闹着 塑雪罗汉的孩子 北方雪景图: 总特征: 冰冷的、坚硬的、孤独的、灿烂的

具体描绘: 形:如粉如沙不粘连

景:屋上地上枯草上

神:旋风里蓬勃奋飞 曰光里灿灿发光 天宇下旋转升腾 2.你觉得江南的雪与北方的雪有不同之处吗? 作者一反对江南雪景描写时温婉、缠绵的笔调,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不再是有脉脉温情的恬淡、和平、安宁的图景,而是一幅雄浑、苍凉的画卷。两幅图形成鲜明的对比。 3.这两幅图相比较作者更喜欢哪一幅雪景图,为什么?作者从哪句话中表明? 北方雪景图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这里强调的是一种不屈的精神,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暖国的雪缺乏“冰冷和坚硬”,是一种单调,是一种不幸。“灿烂”是指“北方的雪”,它的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先赞赏的。

4.你更喜欢哪一幅雪景图,你觉得作者只是在写雪吗?其中有没有更深层次的意思? 作者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把江南的雪象征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把北方的雪象征为一种不甘沉沦,昂扬向上,执著抗争精神,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江南的雪是一种温润、宁静的美,但还需要北方的雪在孤独的境遇下独自抗争的精神。

三、揣摩语句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

——“冰冷的”“坚硬的”强调了雪的不屈的精神,是灿烂的,是值得赞赏的。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形容江南雪的什么特点?) ——这里是指江南的雪孕育着生命,是与轻柔和缓的境界相联系的。

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北方的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在这里它还被表现成死掉的雨的意思。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它成为了雨的精魂。

4、作者在江南的雪和北方的雪的承接中间嵌入一个“但是”,有什么意味?

——作者在看似不需要转折处嵌入一个峻急的“但是”,更加明确了作者的情感倾向,是鲁迅独特的语言风味的体现。

四、结合背景探究主旨

作者向我们描绘了两幅画面,一幅是记忆中的故乡江南的雪景,从作者对孩子们堆雪人一段的描绘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对理想中温暖和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幅是现实中居处的朔方的雪景。从作者的描绘来看,表现作者对现实中搏击严寒的力与光的赞颂。说到这里老师很自然的会问,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文章呢?作者要表现一个什么样的主题呢?请同学们在刚才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的答案。

讨论后明确:作者在黑暗中渴求光明,在严寒中向往温暖,虽身处孤独而永不颓丧的伟大品格和战斗精神。(鼓励学生有创意表达,不求统一答案) 布置作业

1、选择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背诵,下节课检查。

2、自学《四人谈》,要求:扫除阅读中的文字障碍,结合每篇文章的课后练习理解文章。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好标记。

板书设计 雪 鲁迅

南方的雪景 北方的雪景 ↓ ↓

滋润美艳、绚丽有趣不能持久 但是 如粉如沙、决不粘连独立斗争

↓ ↓

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现实中搏击严寒的光和力的赞颂 ↘ ↙

主旨:黑暗中渴求光明,在严寒中向往温暖,虽身处孤独而永不颓丧的伟大人格和毫不退却的战斗精神

《雪》四人谈 学习目标

1.能分别找出四篇文学评论的基本观点,并能说出作者提出观点的角度。2.能从四篇文学评论中归纳出文学评论的一般创作手法。 3.模仿四篇评论的写法尝试写简单的文学评论。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读文章,找观点,比较鉴别,谈体会。

一、教学导入

我们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一部作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与理解。对于《雪》这篇文章,四个作家有四种不同的理解与感受。今天,我们就来比较一下这四种看法与观点。

二、初读课文、领会文意

学生自读四篇评论文章。要求:大体领会每篇文章的意思,有疑问的地方划下来及时问老师或同学。

三、找出观点、辨微观点

请同学找出每一篇评论作者要表达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作者是从什么角度对《雪》发表评论的?并比较四篇文章有何异同.(评论一部作品,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有一个明确的观点,要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雪〉四人谈》中,几位作者对《雪》的理解和鉴赏,既有许多共同的认识,也有许多不同的见解。请你联系课文说说,有哪些共同的认识,有哪些不同的见解。) 把刚才所找观点根据自己的理解完成下表: 文章 观点 角度 不同点 相同点

读《雪需要联想》 鲁迅的内心世界深刻体现了时代和社会的矛盾 鲁迅的内心世界具有时代特征 时代特征 文如其人

灵魂的柔软和坚硬 这种内心世界是鲁迅灵魂的“柔软和坚硬”的体现 鲁迅的内心世界是鲁迅的性格特征 人性特征

简洁精纯的雪 江南的雪表现了鲁迅的欢快情绪;朔方的雪表达了鲁迅悲壮的心理 语言角度 对两种雪都赞美 一切景语皆情语

雪的独特之处 鲁迅抒发了渴望暖春,渴求光明、憎恶严冬、憎恨黑暗的思想感情 艺术魅力、艺术成就 对南方的雪是赞美的,对北方的雪是憎恶的

结论 这四位作家对《雪》的理解和鉴赏,切入的角度各不相同,但有许多共同认识。同中有异,异中存同。

四、研读课文、分析讨论

1.《雪》写了两幅雪景,一幅是江南的雪,一幅是朔方的雪,作者对这两幅雪景有无褒贬之处?为什么?

2.“江南的雪”作者采用了工笔彩绘的写法,“朔方的雪”作者采用写意泼墨的写法,这样工笔与写意结合有什么好处?

3.以《四人谈》为例,说说你对“横看成岭侧成峰”的体会。

4.在这四篇谈《雪》的文章中,你最喜欢哪一篇?(最好能说出

一、二点真知灼见) 5.你对鲁迅的《雪》有没有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说出来给同学听听。

五、总结归纳、探究方法

学习了鲁迅的《雪》和后面四篇评论文章,请大家思考这样的问题:你认为要想写好一篇文学评论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和交流,教师及时总结和归纳如下要点。 基本要点:

一、认真研读作品,占有丰富的材料。(前提、基础)

二、有真知灼见。(避免人云亦云,肤浅平淡)

三、确定恰当适宜的角度。(防止大而空)

四、重视写作技巧,讲究语言。(不能抽象干瘪的说教)

五、行文时笔墨要集中,语言要简洁。(忌语言拖沓)

六、结构要明快。(不可勉强、画蛇添足)

七、要有文学评论味。(尽量用形象化的语言) ……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利用前面一节课学习的关于文学评论创作的一般方法,再一次读原文《雪》重新选择某个角度写一篇关于《雪》的文学评论。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文学评论家对鲁迅的散文诗《雪》的评论文章,我们还了解到了写好文学评论的基本方法。今天,我们就想让大家来展示一下我们自己的写作才华,让我们也来做一回小小文学评论家吧!

二、当场习作及展示修改

1.以“我看《雪》”为话题,重新选择某个角度写一篇关于《雪》的文学评论。(350-400字) 尽管每个人对同一部作品的看法可以不一样,但一旦选择了某个角度就应该相对固定,围绕该主题进行写作评论。同学可以参考下面这篇李允经的原文来写。 《雪》是一篇艺术 魅力很强的散文诗

《雪》是一篇艺术魅力很强的散文诗。鲁迅说过:“我的那一本《野草》,技术并不算坏。”作为《野草》之一的《雪》,艺术技巧是相当高超的,艺术表现也是十分出色的。它的成功之处,似乎可以从下面几方面来探索。

一、谋篇独特。无论写哪种文体的文章,都要先想想应该怎样写,也就是说要“谋篇”,要构思,或者说要打打腹稿,使文章或者作品在结构上独具匠心。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白茫茫封盖大地。应当怎样来写它,并通过对它的艺术描写,来表现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某种感受和抒发作者在现实生活中酝酿的某种感情呢?这自然会因人而异。如前所述,鲁迅的《雪》,赞美的重点是“朔方的雪”。朔方的雪有什么特点呢?也不外是“如粉,如沙”,“大风吹雪盈空际”。那么,仅仅写这些特点就能表现《雪》的主题思想吗?显然是困难的,而要完成这一任务,就必须在“谋篇”上一番工夫。

《雪》的独特之处,在于作者不仅仅写了“朔方的雪”,而且运用想象,扩大了艺术的视野,把它和“暖国的雨”“江南的雪”作了对比描写。作者说:“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这是先拿“暖国的雨”和“朔方的雪”作对比,或者说是以前者来衬托后者。相比之下,朔方的雪不仅幸运而且有一种优越感了。这就隐约地流露了作者对它的战斗丰姿的喜爱和赞赏。然而全文对“暖国的雨”,也仅仅是这样一个挑战性的发问,此外,便不再多用笔墨来看,占全文的大半。但就全篇来看,这依然是一种对比,或者说是一种衬托,是以南雪的柔美来进一步衬托北雪的壮美,从而巧妙地抒发了作者那种渴想暖春,渴求光明;憎恶严冬,憎恨黑暗的思想感情。

对比和衬托是一种艺术手法和技巧。在文艺作品中,我们常常见到艺术家把人与人、事与事、景与景作对比,并在这种对比描写中表达自己的倾向和爱憎。散文诗《雪》正是以对比和衬托的艺术手法来“谋篇”,使作者的感情沿着对“暖国的雨”“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的艺术描写,由低潮走向高潮,由平静走向热烈。

三、想象丰富。文艺的特点是以形象反映生活。在抒情作品中为了赋予抽象的思想感情以生动鲜明、具体可感的形象,作家需要驰骋想象托物取喻、借景传情。鲁迅在《雪》中,恰当地把“滋润美艳”的南雪比作“极健壮的处子的皮肤”,突出了它的柔美。江南的春天是在二三月,古人云:“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但作者却借助想象迫不及待地把“蜜蜂们”请了出来:“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在写到朔雪旋转、升腾、奋飞的时候,作者把它比作“包藏火焰的大雾”,“弥漫太空”,接着又说它竟“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这种力透纸背的神来之笔,不正是诗人想象高度发挥的产物吗?

三、哲理深刻。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往往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他的作品常常充满朴素而深刻的哲理。《雪》的开头和结尾就因为富有哲理意味而发人深思。作者对于雨和雪的的思辨性的描绘实在是耐人寻味的。通篇写雪,劈头却从雨着墨,而结尾又落脚到雨,这是诗意盎然、意味深长的。孤独的朔雪是“死掉的雨”便将转化而为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发挥着它战斗的品格,因而它是“雨的精魂”。战斗将迎来百花吐艳的春天,周而复始,而是已经赋予它时代和社会意义上的一种质变和升华。这就巧妙地寄寓了作者积极向上、战斗光明的精神,也使作品收到了首尾照应、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 2.成果展示

先把自己的作品在小组内交流汇报,每一个人都要汇报。汇报完后小组讨论决定那些更贴近文学评论的基本方法的同学作为本小组的参赛作品。老师选择3-5篇文章在大班交流。(实物投影展示)

3.大家一起来修改 在全班展示的作品,首先请所在小组评一评,然后全班同学再来评价修改.总结:今后大家要知道,我们对同一篇文章不能用一种固定的眼光来看,可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是要合情合理。文学评论其实就是把自己的认识写出来。 课后学习

在进行课外阅读时尝试对作品进行多个维度的解读,不能人云亦云。

综合学习和探究 教学目标

1、评论一部作品,发表自己的见解要有一个明确的观点;

2、了解如何挖掘作品含蓄的内容后面隐藏的思想;

3、学习如何在写作中展开联想和想象。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师用投影打出如下探究问题

1、你原来是怎样理解《雪》的思想内容的?读了几篇评论文章后,你是否产生了新的认识?如果有,说出来和同学交流,如果没有,听听同学们的见解。

2、评论一不作品,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有一个明确的观点,要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雪》四人谈中,几位作家对《雪》的理解和鉴赏,既有许多共同的认识,也有许多不同的见解。请你联系课文说说,有哪些共同的认识,有哪些不同的见解。

3、这几篇文章中有些内容的表达十分含蓄,言尽而意未尽。比如:《读需要联想》说“在雪的背后那种更大更深更感人的形象和思想,已经成熟到呼之欲出的地步了”,可是“那更大更深更感人的形象和思想”是什么呢?作者没有直接说。《灵魂的柔软和坚硬》似乎只是在评论鲁迅先生的人格,作者对《雪》中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石怎样理解的呢?似乎也没有说。你能根据自己对有关文章的理解回答这些问题吗?

4、好的文章,既要有宽阔的思想境界,也要锤炼字句,重视表达。从鲁迅的《雪》及相关的四篇评论中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语句,辑录在一起并反复诵读,体会起表达的好处。

二、阅读相关文章思考上面的问题

1、带着这些问题看书。

2、把自己的想法用简要的语言记录下来。

3、准备好小组在小组中发言的内容。

三、对上述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1、对这四个问题,比较简单的问题在组内解决。

2、把疑难问题,或解答得不够完整的问题作为小组内问题拿到大组交流。

三、大组讨论交流问题

第1、4个问题比较简单,教师带领学生重点研究问题

2、3文章相关内容要去重点学习。明确如下:

第2题:这四位作者对《雪》的理解和鉴赏,尽管切入的角度各不相同,但他们有着许多共同的认识。这共同的认识是:《雪》通过对“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的描绘,表达(渗透)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情绪,体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但究竟是什么样的思想情绪,什么样的内心世界,四位作者的见解又是不尽相同的。王蒙《读需要联想》,认为鲁迅的内心世界“深刻体现了时代和社会的矛盾”,也就是说这种内心世界是鲁迅灵魂的“软弱和坚硬”的体现,着眼于鲁迅的性格特征。斯妤的《简洁而精纯的雪》尽管谈的只是《雪》的语言特色,但斯妤的原文《我读鲁迅先生的》来看,她认为“江南的雪”表达了鲁迅的“欢快的情绪”,而“朔方的雪”表达了鲁迅“悲壮的心理”。而李允经的《的独特之处》,认为鲁迅抒发了“渴想暖春,渴求光明;憎恶严冬,憎恶黑暗”的思想感情。

在这四人中,王蒙与黄蓓佳的见解属于一类,都是从“文如其人”的角度谈的,他们都认为《雪》体现了鲁迅的两种性格特征。但王蒙认为两种性格特征是:“美艳而又不免脆弱的童年、青春与坚强又不免孤独的战士和公民”。而黄蓓佳认为这两种性格特征是:“灵魂的柔软和坚硬。”前者着眼于时代特征,后者着眼于人性特征。这又是同中有异。斯妤和李允经的见解又都属于一类,都是从“景语皆情语”的角度谈的,他们都认为《雪》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但斯妤认为鲁迅对“南方的雪”“朔方的雪”都是赞美的,而李允经却认为鲁迅对“南方的雪”是赞美的,而对“朔方的雪”是憎恶的。这也是同中有异。

第3题:这些问题看似没有直接回答,其实都在文中间接地有了解答。《读需要联想》认为“那种更大更深更感人的形象和思想”就是作者的“内心世界”及其所表现的“时代和社会的矛盾”;《灵魂的柔软和坚硬》在评论鲁迅先生人格的同时也表达了对江南的雪的理解,认为江南的雪寄托了鲁迅对故乡和美好童年的牵挂,表现了他灵魂中柔软的一面,朔方的雪,因为他是一个斗士。 第二课时 作文

1、观察一种自然现象(如雾、霜、雷、雨等),以这种自然现象为题材写一篇文章,最好能对所描写的某种自然现象寄托独特的感受,写作中要努力展开联想和想象。写得不满意,可以反复修改,直到自己满意为止。请几位同学对自己的习作进行简要评论。

2、风

要求: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散文诗不少于300字,其他形式的诗歌不少于16行。 写作指导:

第一题:

1、培养学生运用多样化思维分析事物与问题的能力;(重点)

2、倡导学生运用多样化思维知道自己的写作实践,实现写作的个性化。概念介绍

要展开联想和想象需要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就是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的思维方式,因此又叫多向思维或辐射性思维。 请你来思考:

你是一个好奇心很强的孩子,有一天,你在路上捡到一个漂亮精致的眼镜盒,你很想知道眼镜盒里面装着什么,可是你无论如何也打不开它。于是,你不停地想象。那么,眼镜盒里面究竟可能有什么呢?请你说一说你的奇思妙想。

1、学生思考并发言:

2、教师进行勉励性总结,并结合下面的一则材料引出本课探讨的主题。

我国曾经召开过一次研究创造的会议,会上,日本的创造学家村上信雄拿出一把曲别针,同时提出一个问题:这些曲别针有什么用途?现场的一位中国学者说有三十多种,村上信雄自己证明有三百多种,大家为他热烈鼓掌。这时台下有人递上来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我明天将发表一个观点,证明这些曲别针可以有亿万种用途。这个人叫许国泰,他提出的这个方案后来被称为魔球现象。根据他的论证,曲别针有相同的质量可以做各种砝码;作为一个金属物,曲别针可以和各种酸类及其它的化学物质产生不知多少种新物质;曲别针可以变成

1、

2、

3、

4、

5、

6、

7、

8、9和加减乘除,可以变成英文、拉丁文、俄文,于是,天下所有语言能够表达的东西,曲别针都可以表达。

二、明确进行多样化思维的注意点:

要言之有理,论之有据;尽量多角度观察,全方位思考;比较鉴别,选择最优;和自己的感情和生活对接;避免怪诞,不牵强附会;不越过价值底线

三、案例分析

(一)运用多样性思维分析下面的材料,你能得出什么样的见解?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王说(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韩非子•内储说上》

1、学生思考讨论并发言:

2、教师进行鼓励性总结并出示一些观点和学生观点互相补充: v 人要有真才实学 v 没有真本领只能被淘汰

v 齐宣王的“大锅饭”、“平均主义”为南郭处士的“混”提供了条件 v 湣王的“考核制”让南郭处士失去了“混”的条件

v 乐师们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心态给南郭处士的“混”提供了便利

四、案例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说说你从中得到什么见解。

一位哲学家给弟子们上的最后一课是在长满杂草的旷野里,哲学家说:“我想知道的是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们非常惊愕,最后一课问的竟然是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有的说用铲子,有的说用火烧,有的说在田里撒上石灰,有的说把草根挖出来就行了。弟子们说完后,哲学家说:“课就上到这里了,你们回去后按照各自的方法去除一片杂草,一年后再来这里相聚。” 一年后,他们都来了,眼前是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

哲学家去世后,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满庄稼。

1、学生思考讨论并发言:

2、教师进行鼓励性总结并出示一些观点和学生观点互相补充:v从哲学家教育弟子的角度看:“身教重于言传”v 从弟子的角度看:“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才能领悟到最高深的智慧”v 从长满杂草的野地看:“消除不良习惯的最好方法就是让知识充实自己

五、案例分析

(三):

人生是什么?这是每个人都会思考的问题。请你用多样性的思维展开想象,并且用形象化的比喻来说说你的独特理解。例句: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赛跑,要用激情和毅力跑完。

人生像一副扑克牌,拿到好牌不一定会赢,要看你怎么出牌。 人生是一粒沙,只有通过贝壳的孕育和磨砺才能成为珍珠。

学生对上面这篇文章进行讨论,各抒己见。把这些启示运用到作文题1的思维中去。 要根据学习的文章鲁迅的《雪》,借鉴作者的写法,在写作中展开合理的想象。赋予这些自然想象以情感,由景语过渡到情语的描写。写好文章后自己多读几遍,然后同学间互相读,提出修改意见。 第二题:

解题:“风,有自然界的,有人类社会的……”提示各种可写点。可写具象之风,如春夏秋冬风、狂风、和风……可以选择其中某个点或某几个点来写作,或描写,或说明,或抒议。但是,由于受客观限制,写出的内容有较大的局限性,思想内涵难有新意。可写抽象之风(风俗、风气),如民风、不正之风、攀比风、崇洋风……这些是“风”的转意,派生意,或是比喻义或是引申义等。这样写就需要借助联想、想象思维。但是由于它有很强的主观性,作者赋于它主观内容,即通过联想,想象来写,可写性强,也较能出新。 构思:

写抽象之风,就要善于联想,化虚为实和化大为小。 具体来说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其一,善于联想,化虚为实。联想是由当前的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客观事物与大脑联结功能在心理活动的反映。本文构思,就应由“风”展开联想,通过思考“风”的含义或比喻义来搜寻与之相似的社会现象。

其二,化大为小,选择你最擅长的最熟悉的一两点来写。“风”这个联想物可以联想到的社会现象很多,不要想到几点就写几点。否则,面面俱到,没重点,分数反而不高。假如你是选两三点写成散文的,如你引用诗句写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风,也可以,但必须能围绕一个共同的中心,否则,这样的文章没有一个中心统帅。形散神散,学生要表达什么中心,杂乱无章。

其三,联想角度。

如何从话题去联想,选择较佳的内容呢?可从四个角度来思维:即家庭、学校、国内社会、国际社会。 如:从家庭生活的角度:“风”的含义是风气,风尚。联想思维。想想我的家庭有什么事,可以让我心里受到震撼的感悟的呢?你可以把“风”与家庭和睦和谐的事联系起来想,写出“和谐的家风”的内容,你可以把 “风”与家庭中孝敬老人,爱抚儿孙联系起来想,写出“尊老爱幼之风”的内容,把“风”与家庭与家庭间相帮相助,联系起来想,就可以写出“和睦民风”等内容的文章。从学习生活的角度:“风”的含义是风气,风貌。联想思维:想想我们班级学习是什么风貌,把“风”与同学习风气联系起来;从校园里流行的穿着服装,把”风”与“校园流行风”联系起来.

构思好以后,选择一个角度来写,写好以后多读几遍,作好修改。同桌之间互相提出修改意见。全部写好后小组间推选出优秀作品到大班交流。

诵读欣赏

延安纺车抒怀 学习目标

1.了解作品产生的背景以及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义。

2.能联系自身经历体验“劳动以后收获的愉快”从而确立热爱劳动的观点。3.能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说出作品的语言风格。 课前了解 作者简介: 吴伯箫(1906.3.13-1982.8.10)原名吴熙成,山东莱芜人。1925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同年开始文学创作,发表了处女作《白天与黑夜》。1931年大学毕业,曾在青岛大学、山东教育厅工作。这时期发表的散文结集为《羽书》。1938年到延安,进入抗大学习。曾任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秘书长、教育厅长。1942年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抗战胜利后任联大中文系副主任,1951年任东北教育学院副院长,1954年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辑,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著作书目:《羽书》(散文集)1941,文化《黑红点》(散文集)1947,东北 《潞安风物》(报告文学)1947,香港海洋书屋 《出发集》(散文集) 1954,新文艺 《烟尘集》(散文集)1955,作家《北极星》(散文集)1993,作家《忘年》(散文集)1981,百花《吴伯箫散文选》1983,人文翻译书目:《波罗的海》(诗集)德国海涅著,1957,新文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同学们,如果在假期当中有某段时间让你一直重复去从事某一样机械的劳动,你心里会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请说一说。(学生纷纷发表意见。老师对各种说法都给予一定评价。)今天我们要跟大家学习的这篇文章中所描绘的劳动在老师看来就是一种机械的劳动,老师怎么也想不通,这样一种机械的劳动怎么被作者写的如此之美。你能在大声朗读后告诉老师原因吗?

初读文章尝试解答老师疑问

学生纷纷给出答案,对于这些答案,老师不作出对错的评价。提醒同学们要想正确、深入了解文章的主旨应当结合该文章中所涉及的背景以及作者写作时的背景。 联系背景再读文章,纠正自己的结论

(1)抗战时期的陕北生活背景:蒋介石对陕北根据地延安进行军事进攻和经济封锁。毛泽东提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口号。于是1942年延安展开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本文所写的是军民们开展纺线竞赛的场面。当时每人一辆纺车,要想穿衣服就得自己纺线。 (2)本文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61年2月,当时国家处于暂时困难时期,应该如何对待面临的困难,这是一个重要问题。作者以高度的革命责任感,向人们介绍延安的革命传统,宣传延安的革命精神,旨在激励人们革命的斗志,激励人们以饱满的精神去战胜困难、夺取胜利。此时作者写了《记一辆纺车》(穿)等一组散文,其中还有《菜园小记》(吃)《窑洞风景》(住)《歌声》(精神生活)。

学生结合背景探究、交流并明确:纺线本来是原始的手工劳动,是很辛苦的。但在作者笔下却如此优美。这正是因为作者本人参加过当年延安的大生产运动,他认识到劳动“本身成了第一需要”的意义,克服困难本身也是一种享受。这里诗化的、个性化的文笔精华正是作者劳动价值观的反映。 三读文章品味语言风格

教师指导语:刚才我们结合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明白了作者为什么对普通的在我们看似机械的劳动怀有特殊的情感。其实作者能把普通的劳动写得如此之美,另外一个原因就应该归结于作者的表达技巧了。请同学们再读文章告诉老师: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学生读文章,品味语言。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注意对语言的品味应当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以及作者的用词造句等方面的内容去考查。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总结并明确:这两段文字作者运用诗化的语言将很平凡的劳动写得充满诗意。语言上质朴、明朗而优美。比如作者用“成熟的肥桃”和“果树”上的“果实”比喻沉甸甸的“线穗子”,用“白鹤晾翅”“舞蹈”描写纺线的姿势,把特定时代的纺线劳动美化到了极致;以“骑士对战马”“射手对良弓”为喻,形象地表达了纺线人对纺车的深厚感情…… 适当拓展顾及全文 教师指导语:有人说,读文要顾及全文。文笔精华是节选的片段,只有把它放入整篇文章中学习才能真正理解其精华,请同学们阅读《记一辆纺车》从而能对节选的文字进一步进行诵读欣赏。

专题 我心中的语文 教学目标:

1.对照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回顾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基本情况,小结取得的成绩,发现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2.梳理自己掌握的语文知识,评价自己养成的语文学习习惯和已经具备的语文能力。3.总结语文学习的经验和教训,为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提供帮助。

4.进一步认识学好语文的重大意义,进一步激发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进一步增强语文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总结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基本情况,小结取得的成绩,发现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回顾初中语文学习生活,进行感性回味和记述。

课前准备:

1.搜集和整理:准备一份《现代汉语常用字表》; 整理出初中语文六册课本中要求背诵的诗文篇目; 收集整理三年来练笔的本子

2.统计和测试:统计认识的字数,能背诵的诗文篇数,三年里阅读的书刊及字数、练笔的字数;

从书报中选择一篇文章,阅读一遍,测算每分钟能读多少字; 根据平时作文课上的情况,测算写作速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你还记得进入七年级后上第一堂语文课的情景吧?那时学的是《为你打开一扇门》,它为你打开了一扇文学之门。现在,三年的初中语文学习即将结束,通过这个专题,我们将对三年的语文学习作出回顾、总结和思考。

二、自我检测、评估

按照七至九年级语文学习的目标要求,作自我检测、评估,按照各项提示,衡量自己的学习情况,完成课本中的评估题。 教师小结:随机抽取十名学生,统计得分情况,做出抽样小结。

三、填写自我评估表

在评估表完成的情况下,学生自评、互评,完成自我评估表。

四、在完成自我测评的基础上写一份“自我小结”

教师小结: (1)抽取学生自我小结,总结归纳有普遍性的得失。

(2)寄语:同学们,你们手上的这份资料,是沉甸甸的,它是你三年来的学习成果,是你语文水平突飞猛进的见证,希望你们认识到自己所拥有的,弥补自己所不足的,温故知新,好好总结,在不久后的中考中,发挥出自己最好的水平,走近自己的理想。

三年的语文学习,有苦有乐,充满感想,也有体会要倾诉,今天就来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初中语文学习的点点滴滴。从下列若干题中选择二至三题,也可以自己另外拟题,作一篇短小翔实、生动活泼的口头作文。

五、我的语文趣事

在学习生活中,我们曾经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有的让人捧腹,有的让人苦恼、思量,但过去之后都会变成美好的回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 (1)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三年学习的点点滴滴。 (2) 学生交流讨论,各自谈谈语文学习中的苦与乐。

小结:学习生活丰富而多彩,苦与忧,笑与泪,得与失,回味却都是笑意盈然,即将告别的初中语文学习生活,怎么不叫人依依不舍?

六、我的语文情结

语文的学习与我们朝夕相伴,有的同学喜爱语文因为语文引领他走向文学的殿堂,使他更好地表达自己更了地认识世界;而有的同学却并不热衷于文学,将自己的兴趣放在偏重精确的理科,那么你对语文抱着怎样的情结呢? (1) 教师从各方面展示语文的功能,激发学生情感。 (2) 学生交流、讨论,各自谈谈自己对语文的感情。

小结:有人说语文是工具,有人说语文是文化的载体,更有人说,语文就是生活,在我而言,语文是陪伴我们一生的良师益友,热爱语文吧,因为语文是一扇门,引领我们走向更丰富的生活的大门。

七、我的语文感悟

语文是一门集大成的学科,在语文的学习中,是否激起你思维的火花,使你举一反三,如有神助,获得智慧的启发?

学生交流、讨论,各自谈谈语文学习中的启发和感悟。

小结:果然是文采斐然,你们的发言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正是如此,思考使我们的语文学习插上了高飞的双翅,翱翔在理性的天空。

今天,我们充满感情地回顾了初中语文学习中点点滴滴,这些都播下了我们思考语文、研究语文的种子,希望你们能够更好地学习语文、利用语文。

八、布置作业

1.收集本课的优秀文章,汇编成“回味语文”的小集子,自行设计有语文味儿的封面。

2.以“我心中的语文”为题,写一篇发言稿,提出改进语文教与学的建议,准备下节课的研讨会。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总结语文学习的经验和教训,对语文学习作出理性思考。引导学生了解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启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爱之情.教学过程:

一、导入:大家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肯定有这样的思考,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应是怎样的?最佳的语文学习方式方法有哪些?在这方面,大家一定积累了不少经验,有自己的主张和想法,这节课我们就来进行一个讨论。

二、学生分成小组,交流讨论学习中的思考,选出小组代表发言,交流学习经验。小结:同学们联系了自己三年来学语文的实践和经验,作出了有理有据的分析和评论,希望大家珍视自己的思考成果,并将它作为自己语文学习的指导,在实践中提高自己。

三、感受语文的魅力

语文的天地是多姿多彩的,让我们撷取其中的几朵浪花,来感受语文独特的魅力.1 汉字的魅力

中国汉字源远流长,是世界上唯一从古至今仍在流行、通用并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古老文字,你从语文的学习中感受到汉字的魅力了吗?谈谈你对汉字的了解。 2 文学的魅力

语文的学习带领我们走入文学的殿堂,在那里你结识了那些著名的作家?阅读了那些不朽的名著?

语文是郁达夫秋风里的故都,语文是朱自清静谧的菏塘„„ ;语文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从老子口中娓娓道来,语文伴着腾腾杀气被当阳桥的张飞一声吼出。语文在忧国忧民的范仲淹笔下流淌,语文在浔阳江头琵琶女的琴弦上回荡。 3 精神的魅力

你从语文的学习中感悟到了了那些人生的哲理? 当安徒生笔下的小女孩点燃最后一根火柴时,善念与同情,博大与仁慈的爱也就扎根于每个人的心田

当欧•亨利把永不飘落的“最后一片叶子”呈现给我们时,我们顿悟无私的奉献、真诚的关爱乃是全人类永恒的追求。

当鲁迅把匕首、投枪抛向黑暗与腐朽,当泰戈尔把自由的鸟儿放飞于蓝天时,我们懂得了爱和憎的辩证统一„„

学语文不仅仅是在学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一篇文章,那更是在学做人,学生活。

四 珍惜与语文共度的时光

如果有一天,我们再也不能学习语文,如果有一天,我们的生活中缺少了语文,那世界将会怎样? (一) 学习《别了,语文课》

1 浏览课文,思考“我”对语文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由不喜欢语文(默书常常不及格,上课开小差,庆幸不用再学语文)到爱上了语文,深深地依恋语文(默写成绩不断提高,为不能学语文而伤心,决心学好语文) 2 是什么促使了我的态度变化?

张老师的一番话和他送给我的礼物《怎样学好语文》,使我感到了学好语文的意义,对自己过去的行为感到后悔和内疚

3 张老师送给陈小允“一套六年级到中学的语文课本”,你认为这份礼物的含义是什么?

让他永远热爱祖国的语言,努力学好祖国的语言

(我们中国汉字、中国语言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虽然现在学起来有点难,但是,等到我们真正要离开它的时候,才感到与中国语言、文字有分不开的情缘。无论我们当初是喜爱它,还是讨厌它,在分离的时候,才知道它在我们的心里扎了根。我们将来不管生处何地,都不会忘了它)

4 如果你是陈小允的同学,你将赠给他什么礼物?为什么? (二) 与都德的《最后一课》比较

1.“我”与小弗朗士的共同特点,共同感情?

2.联系陈小允和小弗朗士对母语课认识态度的变化,谈谈你对“世界上有些东西常常是在将要失去或已经失去的时候,才感到他的珍贵”这句话的理解。三 告别初中语文

时光的脚步匆匆,我们就要告别初中三年的语文学习。在这三年里我们品尝了语文带给我们的苦与乐酸与甜,我们与语文一起快乐并痛苦着,今后我们将在更广阔的语文天地里遨游。 在这临别的时刻你能用一句类似格言警句的话来概括你心中的语文吗?

一千个人就会有一千种对语文的理解,让我们与语文相伴一生,让我们用一生去追寻这个答案!

第20篇: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教学目标:

1、能意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析同一对象,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并克服单一的片面的僵化的思维模式

2、能借助于作品评论等资料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3、鉴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独特的感受,对作品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评价

4、了解文学评论的基本写法,尝试写简短的文学评论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0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雪》

1课时 《〈雪〉四人谈》

4课时 综合学习与探究

1课时 作文及评改

2课时 诵读欣赏

1课时

三、教学设计: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

本单元的主题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即说从不同的角度看文学作品,其实亦如苏轼所说从不同角度看山会“横看成岭”而“侧成峰”,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阅历、不同的心境都会让人产生完全不同的看法。文学作品是用形象来反映生活、表达感情的,更易使读者产生多种理解,这也正是为什么会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原因。认识这一点,我们的思维会更灵活,也就会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本单元选择了鲁迅先生的《雪》,并选择了四位不同年龄、不同时代、不同性别甚至不同领域的四位作者写的评论,目的正在于让我们意识到,对文学作品中形象的理解是可以多角度、多方位的,要学会读书,正是要读出自己。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

确定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一:了解单元内容特点:

快速跳读本单元课文,明确学习内容,思考本单元结构与前几单元有何不同。

二:确定单元学习方法:

结合单元提示,思考学习方法。教师示例,学生模仿,初步明确本单元学习方法。

三:制定学习计划:

根据大纲要求及学生知识积累、能力等实际情况,师生共同制定本单元学习计划。

第2课时

第19课

雪 学习目标:

1、结合写作年代和背景,读懂《雪》的文字。

2、理解作者所描写的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的特点以及作者在描写中寄寓的情感

3、品味文章精练传神的描写语言和隽含蓄的议论中抒情的语言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走近文本:

师生一起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及《野草》这部作品的有关资料

二、走进文本

1、读出问题

学生在预习基础上再读文本后,4人一小组交流、解决困惑

2、共解疑惑

(投影显现共同疑难) 投影显示:(教师就学生问题稍加整理)

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有何不同?作者对两者各持什么态度?你能从字里行间找出依据吗?

(1)学生再读课文思考,4人一小组讨论回答投影上的问题。 (2)教师总结:我们不难看出江南的雪给作者的感觉就是美艳、绚丽、有趣,但她的这种美因为未经磨练,不能经受时间的考验,不能持久,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而北方的雪“永远如粉,如沙,决不拈连,蓬勃的奋飞”,她有着独立的个性和斗争的激情以及献身的精神。或许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像北方的雪一样,以孤独不妥协的姿态向世界宣告她的存在。那张扬的个性,像一个奔放的挑战者和战斗者,作者的感情也在对北方雪的描写中得到深化。

3、读出自己

就文章感触最深的一点全班交流。

三、走出文本

模仿写作

《雪》中写了塑雪罗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了雪地捕鸟,描写都非常生动传神。你在雪地里做过什么游戏?试写一段文字描述出来。没有见过雪的同学可以写想象作文。

第3、

4、

5、6课时

第20课 《雪》四人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初步理解文学评论的写法。

2、引导学生理解四位作家、学者谈鲁迅先生的《雪》,既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大一致的地方,要注意引导学生注意其间的异同。

过程与方法:

这篇课文的教学方法最好让学生自行阅读和归纳,老师作若干订正、补充和总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这句话的内涵,从而知道不同的文学作品有不同的理解,这是每个人个性不同所致。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学习本文精练通俗、思想内涵丰富的语言。

难点

文学评论的写法

教学突破

文学评论的教学,教者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看书,总结出写作文学评论的一般方法,掌握鉴赏文学作品思想内容、艺术手法及语言特色等原则与方法,从而使学生能写一些简单的文学评论。 教学步骤:

第三课时:引导学生学习文学评论《读〈雪〉需要联想(节选)》

1、教师导入:我们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一部作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与理解。对于《雪》这篇文章,四个作家有四种不同的理解与感受。今天,我们就来比较一下这四种看法与观点。

学生听老师导入。

2、教师范读第一篇文学评论:读《雪》需要联想(节选)——王蒙。

学生听老师范读。

3、请学生花10分钟思考讨论:这篇文学评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学生思考后交流:本文强调指出,鲁迅先生的《雪》本来就是联想的产物,因此读者不能满足于表面的感受,更不能作简单化的比附,而应当从作品提供的形象出发,通过活泼敏捷的联想去深刻地把握原作。

4、教师启:本文说《雪》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学生思考后明确:文章中认为《雪》主要是运用了“兴”的表现手法,兴就是联想。

5、小结:不错,联想是本文的主要表现手法,那么联想有怎样的表达作用呢?

教师点拨:联想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一事物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由此及彼的一种思维活动。好文章离不开联想。有了联想,就可以把世间万物联系起来,从而使思维更活跃,眼界更开阔,文章的内容更充实,构思更精巧,语言更生动。思想情感是文章的灵魂,思想情感来源于生活与作者心灵的碰撞,而使生活与作者心灵连通的桥梁正是联想,所以,缺乏联想,就很难产生思想情感;联想丰富,思想情感就丰富。联想是思想情感的引发器。

联想丰富,语言就丰富,就生动,就富于表现力。我们的作文离不开联想,但联想是建立在丰富积累的基础上的,所以,我们必须重视积累,积累生活,积累情感,积累认识,积累知识,积累语言,这样联想的翅膀才能飞得高,飞得远,才能写出动人的文章。

学生思考后讨论、交流,听老师点拨和总结。

第四课时:引导学生学习文学评论《简洁清纯的〈雪〉》

1、请同学范读课文。

其他学生听范读。

2、请学生花10分钟讨论:作者认为《雪》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思考后讨论,明确:作者认为《雪》最主要的特点是层次丰富,视角独特,在写景的文章中渗进了某种强烈的情绪。

3、组织课堂讨论:说说下面的一句话的含义——写江南的雪景,写孩子们的嬉闹时,作家轻松而愉快,甚至想象蜜蜂们在田野中采冬化,嗡嗡地闹着;写北国的雪、北国的旷野时,作家满腔的悲壮与沉郁,如同在书写一阕敬奠的诗篇,甚至孩子们群体的快乐与雪罗汉孤独的悲哀,也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认为《雪》中有着鲜明的对比,写江南的雪景时情绪欢快,而写朔方的雪,则相当悲壮。

4、请学生自由朗读这篇文章,注意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和艺术性,特别掌握一些常用的术语。

学生朗读这篇文章,注意老师提示的问题。

第五课时:引导学生学习黄蓓佳的文学评论《灵魂的柔软和坚硬》

1、教师请学生自读这篇文章,思考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学生自由看书思考,明确:这篇文章的作者主要通过雪表现出鲁迅先生性格的双重性——既有温柔与温情的一面,也有顽强和坚硬的一面。他的温柔与温情主要表现在他对童年世界的回味,对少年闰土的思念,对少年学习场所的留恋,对自己的故乡与亲人的关心与怀念,这一切都是那么令人回忆,令人挂念,使他感到情趣盎然,心情愉悦;但另一方面,文中所写的雪花又是那么的激情与疯狂,他的心志和做事之原则,无一契合着北方大雪的本质,咄咄逼人的闪烁,以压倒一切的气势来塑造一个洁净而纯美的辉煌。

2、老师启:这篇文学评论的语言有何特点?

学生思考后明确:这篇文学评论语言精练,一针见血,语言很富有感染力量,饱含着情感。同时,作者的分析一分为二,很客观,角度较新,很有说服力量。

3、请学生再次阅读本文。

学生阅读本文,再次感悟。

第六课时:引导学生学习《〈雪〉是一篇艺术魅力很强的散文诗(节选)》

1、教师范读本文。 学生听老师范读本文。

2、提示学生阅读研究:本文主要指出《雪》有怎样的艺术成就?

同学们阅读后讨论,明确作者主要指出了三点:独特的谋篇,丰富的想象,深刻的哲理。

3、老师启:从本文看,这三点哪两点联系更为紧密一些?为什么?

学生讨论,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4、课文运用了夹引夹评的方法,你也能用这种方法对你喜爱的一篇作品作评论吗?

学生讨论后交流,准备课后进行尝试。

5、总结全文

(1)教师引:《雪》这篇课文选自鲁迅先生的《野草》。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天才。这些差不多是八十年前写就的短文,即使拿到今天来看,仍然是深奥的超前之作。这也就难怪先生生前是多么寂寞,多么缺乏交流与回应。反反复复地揣摸鲁迅先生的文字,更深感传统文化“吃人”的本质。庞然大物是决不会放过天才的,搏斗尤其惨烈。“不生乔木,只生野草”的根源即在此,作品中也难免留下了某些痕迹。然而尽管少数篇章中“文以载道”的阴影遮蔽了文学本身的光芒,但从整体上来看,《野草》仍然是中国文学的里程碑。它是千年黑暗中射出的第一线曙光,是这个国度里第一次诞生的“人学”意义上的文学。同时也就诞生了文学艺术的自觉性。这本小小的集子是一个奇迹(很多读者都隐隐约约感到了这一点),要是没有这个奇迹,整个中国现代文学是要下降一个档次的;而有了它,中国现代文学便在时间一流纯文学行列之中有了自己的代表。可惜的是,我们自己的人民并不能完全认识我们的艺术,这种常规性的误解在这个国度里比在任何其他地方都严重。回顾这几十年来国人对于鲁迅先生的艺术的评价,我甚至认为,如果不是因为先生性格中的不彻底性,如果不是传统文化对他的至深毒害使他只能在创造时保留了可悲的妥协,恐怕到今天,他的文学已经被人民所忘记了。这是一件古怪的事,但戏剧性的真相就是如此残酷。

(2)总结:今后大家要知道,我们对同一篇文章不能用一种固定的眼光来看,可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是要合情合理。文学评论其实就是把自己的认识写出来。

6、布置作业

学习这四篇文章的写法,给《阿长与〈山海经〉》写一个评论。

第7课时

综合学习与探究

一、课前准备:

进一步了解《野草》的主要思想内容及写作特色,最好选择几篇与《雪》进行比较

二、讨论及探究

(一)你原来是怎样理解《雪》的思想内容的?读了几篇评论文章之后,你是否产生的新的认识?如果有,说出来和同学交流;如果没有,听听同学们的见解。

(二)评论一部作品,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有一个明确的观点,要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雪〉四人谈》中,几位作者对《雪》的理解和鉴赏,既有许多共同的认识,也有许多不同的见解。请你联系课文说说,有哪些共同的认识,有哪些不同的见解。

(三) 比如:《读〈雪〉需要联想》说“在‘雪’的后面,那种更大更深更感人的形象和思想,已经成熟到呼之欲出的地步了”,可是“那种更大更深更感人的形象和思想”是什么呢?作者没有直接说。《灵魂的柔软和坚硬》似乎只是在评论鲁迅先生的人格,作者对《雪》中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是怎样理解的呢?似乎也没有说,你能根据自己对有关文章的理解回答这些问题吗?

(四)好的文章,既要有宽阔的思想境界,也要锤炼字句,重视表达。从鲁迅的《雪》及相关的四篇评论中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语句,辑录在一起并反复诵读,体会其表达的好处。

以上问题,一课时内不可能面面俱到,可以用分组讨论或自由选择而后交流的方式进行。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