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二年级古诗文

发布时间:2020-03-02 07:33:3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二年级古诗文

【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1]

菊残犹有傲霜枝。[2]

一年好景君须记,[3]

正是橙黄橘绿时。[4]

【出处】:

中华诗词-北宋-苏轼

【注释】:

[1]荷尽:荷花落完了,荷花开罢了。擎雨盖:这里指荷叶。因形状像伞盖。

[2]菊残:菊花凋谢,残缺不全。傲霜枝:菊花枝茎在寒霜中傲然挺立。

[3]君:您。古时对第二人称的尊敬之词。

[4]橙黄橘绿:橙、橘都是水果名。这里用来代指晚秋初冬的季节。

【山行】[1]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2]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3]

霜叶红于二月花。[4]

【出处】:

小学部-课内篇

【注释】:

[1]山行:在山里走。

[2]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深秋天凉,山带寒意)。斜:为了押韵,按古音读作xiá。径:小路。

[3]坐:因为、由于。

[4]于:比。

【翻译】:

石路蜿蜒远远地伸向山崖,

白云升腾处依稀有些人家。

停车只因喜爱傍晚的枫林,

经霜枫叶竟红过二月的鲜花。

【分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小诗。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

(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备注】: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这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

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1]

乡音无改鬓毛衰。[2]

儿童相见不相识,[3]

笑问客从何处来。

【出处】:

小学部-课外篇

【注释】:

[1]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2]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鬓:耳边的头发。衰:疏落。

[3]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相见,即看见我;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赠汪伦】[1]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2]

桃花潭水深千尺,[3]

不及汪伦送我情。

【出处】:

小学部-课内篇

【注释】:

[1]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这首诗就是赠给他的。

[2]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

[3]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翻译】:

李白坐船正准备出行,

忽然听到岸上以脚踏为节拍的唱歌声。

桃花潭的水纵有千尺深,

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深情。

【备注】:

天宝十四载(755),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今属安徽)游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我们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送行者是谁呢?次句却不象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

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寻味。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显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这首小诗,深为后人赞赏,\"桃花潭水\"就成为后人抒写别情的常用语。由于这首诗,使桃花潭一带留下许多优美的传说和供旅游访问的遗迹,如东岸题有\"踏歌古岸\"门额的踏歌岸阁,西岸彩虹罔石壁下的钓隐台等等。

(宛敏灏 宛新彬)

12、赋得古原草送别

《草》

cǎo

【唐】·白居易·

【táng 】?bái jū yì ?

离离原上草,

lí lí yuán shàng cǎo

一岁一枯荣。

yī suì yī kū róng

野火烧不尽,

yě huǒ shāo bú jìn

春风吹又生。

chūn fēng chuī yòu shēng

【全诗】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第

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最后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明送别的本意。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对仗工稳而气势流走,充分发挥了“流水对”的优点。它歌颂野草,又超出野草而具有普通意义,给人以积极的鼓舞力量;蔑视“野火”而赞美“春风”,又含有深刻的寓意。据《唐摭言》记载:“白乐天初举,名未振,以歌诗谒顾况。况谑之曰:„长安百物资,居大不易!‟及读至《赋得古原草送别》诗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况叹之曰:„有句如此,居天下有甚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这两句诗显示了白居易青年时代的诗歌实力,使顾况对他有了深入的了解。直到现在还常被人引用。

13、宿新市徐公店

xiǔ xīn shì xú gōng diàn

【宋】·杨万里·

【sòng 】?yáng wàn lǐ ?

篱落疏疏一径深,

lí luò shū shū yī jìng shēn

树头花落未成阴。

shù tóu huā luò wèi chéng yīn

儿童急步追蝴蝶,

ér tóng jí bù zhuī hú dié

飞入菜花无处寻。

fēi rù cài huā wú chù xún

1.新市徐公店:新市:地名。今浙江省德清县新市镇。新市又为宋代酿酒中心,政府在新市设酒税官,由朱熹之子朱塾担任。杨万里迷恋新市西河口林立的酒。痛饮大醉。留住新市徐公店。徐公店,姓徐的人家开的酒店名。

2.篱落:篱笆。

3.径:小道。

4.阴:树阴。7 5.急走:快速奔跑。

6.黄蝶:黄银色的美丽的蝴蝶。

成阴:篱笆和小路,点明这是农村;“花落未成阴”和结句中的“菜花”都说明这是暮春季节。

[译文]

在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路旁树上的花已经凋落了,而新叶却刚刚长出,还没有形成树阴。儿童们奔跑着,追扑翩翩飞舞的黄色的蝴蝶,可是黄色的蝴蝶飞到黄色的菜花丛中,孩子们再也分不清、找不到它们了。

[简析]

这是一首描写暮春农村景色的诗歌,它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儿童扑蝶图。

头两句“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点出儿童捕蝶的背景。这儿有一道稀疏的篱笆和一条幽深的小路。篱笆旁还有几棵树,花瓣从枝头纷纷飘落,嫩叶还未成阴。篱笆和小路,点明这是农村;“花落未成阴”和结句中的“菜花”都说明这是暮春季节。

后两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将彩笔转入画面的中心,描绘儿童捕蝶的欢乐场面。“急走”、“追”是快速奔跑追逐的意思。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 切,将儿童的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维妙维肖,跃然纸上。而“飞入菜花无处寻”则将活动的镜头突然转为静止。“无处寻”三字给读者留下想象 回味的余地,仿佛我们面前又浮现出一个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

这首诗运用白描手法,平易自然,形象鲜明。

14.望庐山瀑布 wàng lú shān bào bù

【唐】·李白·

【táng 】?lǐ bái ?

日照香炉生紫烟,

rì zhào xiāng lú shēng zǐ yān

遥看瀑布挂前川。

yáo kàn bào bù guà qián chuān

飞流直下三千尺,

fēi liú zhí xià sān qiān chǐ

疑是银河落九天。

yí shì yín hé luò jiǔ tiān

注词释义

庐山:在今江西九江市南,我国名山之一。

香炉:指庐山的香炉峰。

紫烟:指日光照射的云雾水气呈现出紫色。

银河:又称天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

九天:九重天,形容极高的天空。

古诗今译

太阳照射的香炉峰生起紫色烟雾,远远看去瀑布像匹白练挂在山前。水流从三千尺的高处直泻而下,好像是璀璨的银河水落自九天。

名句赏析——“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风景秀丽,香炉峰的瀑布尤为壮观,诗人以十分兴奋的心情,提笔写下了这首绝句。前两句概括地描绘了香炉峰瀑布的奇伟景象。首句从香炉峰写起,在灿烂的阳光照射下,轻轻的水气变成了紫色的薄雾,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第二句描写瀑布,一个“挂”字,生动逼真地写出了瀑布奔腾飞泻的气势。两句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集中笔墨进一步描绘瀑布的形象。“飞流”是写山高水急,“直下”是描绘瀑流直泻,“三千尺”是夸张瀑布的壮观,可以说字字珠矶,无一虚设。最后一句把瀑布比作璀璨的银河,既生动又贴切,而其中一个“疑”字率直道破是诗人的想象,令人感到意味深长。

15、绝句

jué jù

【唐】·杜甫·

【táng 】?dù fǔ ? 两个黄鹂鸣翠柳, 8 liǎng gè huáng lí míng cuì liǔ

一行白鹭上青天。

yī háng bái lù shàng qīng tiān

窗含西岭千秋雪,

chuāng hán xī lǐng qiān qiū xuě

门泊东吴万里船。

mén bó dōng wú wàn lǐ chuán

注词释义

绝句:古诗体裁中的一种。每首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

鸣:叫,啼叫。

含:包含,指从窗内可以看见的范围。

西岭:指岷山,岷山在成都西,岭背积雪常年不化。

千秋雪:千年不化的积雪。千秋,形容时间很长。

泊:停船靠岸。

东吴:今江苏、浙江两省东部地区,古代属于吴国。

古诗今译

两只黄鹂啼鸣在翠绿柳枝间,一行白鹭飞上了湛蓝的青天。窗口远望见西岭千年的积雪,门前停泊着万里赴吴的航船。

名句赏析——“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这是杜甫在成都草堂时一首如画的诗作。全诗一句一景,由四幅独立的景色描写构成。前两句以黄鹂和白鹭对举,描述初春景象。在翠柳和蓝天的衬托下,黄鹂婉转的鸣声和白鹭轻盈的身影,显得如此和谐而优美;句中“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和着鸟儿的声音、身影一起,形成了一种活泼、轻快的节奏和韵律,充满了动感。它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喜悦和欢快。后两句写积雪不化的远山和乘风待发的江船,仍然是初春的景色,但“千秋”、“万里”赋予这些景色以宏大的气势,它显示了身居斗室的诗人壮阔的胸怀,也显示了诗人对自己前途的信心,因为那顺江而下、穿三峡、过襄阳的万里东吴之途,也正是诗人日夜向往的回乡之路。

二年级古诗文诵读

二年级古诗文故事

二年级古诗文素养测试题

二年级课外古诗文复习资料

上册二年级古诗文教案

苏教版 二年级古诗文诵读(上)

二年级古诗文考级诗名(三级)

二年级古诗文背诵方案与总结

二年级上学期古诗文必背40篇

小学二年级经典古诗文诵读社团教案

二年级古诗文
《二年级古诗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