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浅论贾平凹作品的乡土情结

发布时间:2020-03-01 18:48:3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浅论贾平凹作品的乡土情结

摘 要:贾平凹是当代有重要影响的乡土文学作家,作为一个蛰居现代都市的乡村知识分子,浓厚的乡土情结已成为贯穿其全部创作的一条重要精神线索。贾平凹作品乡土情结是发展的,由浅入深,由单纯走向成熟,经历了一个欢乐——忧郁——困惑——绝望——超越的过程。贾平凹小说乡土情结的产生有着多方面因素,主要是源自于作家对苦难乡土社会的忧患,源自于作家内心深处的自卑情结与对童年生活的记忆与体验。 贾平凹是一个具有强烈责任感的作家,“关怀和忧患时下的中国”已成为其作品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都市与乡村的对立,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冲突,历史沉思与未来展望,显示了作家对社会转型时期乡土中国由衷的关怀与思考。

关键词:贾平凹;乡土情结;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影响力最大的乡土作家,他的作品乡土清洁浓厚,忠实反映了商州地区的民俗生活和民俗文化。他的每一部作品的面市都会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直至今日,贾平凹的作品写作风格经历了几次转变和不断探索,作为一个蛰居现代都市的乡村知识分子,浓厚的乡土情结却始终贯穿其全部小说创作,他的乡土情结由单纯走向成熟,经历了一次次的嬗变过程。①随着贾平凹作品的畅销与推广,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学者及文学爱好者把探究的眼光转移到了他的身上,而对其小说中乡土情结的探索,无疑便成为读者解读他小说的一把钥匙。

一、贾平凹小说、散文创作的乡土情结

贾平凹作为作为一名从小生活在乡村、现蛰居现代都市的知识分子1983年,他创作了小说《商州初录》,标志着他的小说创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此后的商州系列,在中国文坛上掀起了一场寻根文学的热潮。1984年,贾平凹的《鸡窝洼的人家》和《腊月正月》等几部小说,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下的商州展示给了全国人民,也坚定了他在现实主义创作道路上的行走。进入90年代,中国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农村发展和农村文化引起了贾平凹这位乡土作家的深切关注。1993年,他创作了《白夜》,刻画了一个农村人进城寻找精神家园的寻梦过程,表达出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对立。随后的《土门》,表现了在城市文明的发展下,农村文明的坚守和退让,直至最后消失的过程。2005年创作的《秦腔》,更是一举拿下了茅盾文学奖,成为 ①贾平凹.溪流[M].贾平凹小说新作集.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68.

新世纪中国文坛的抗鼎巨作。 所谓乡土文学,就是依靠作家的回忆来描写农村生活,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贾平凹正是以自己的故土商州为最主要的创作背景,并把农民作为自己关注的表现的对象,进而给了我们以极大原生态的乡土美的感受。

二、贾平凹的乡土情缘

乡土是任何人也摆脱不开的精神纠缠,是人类永远的文化情结。乡土情结对于乡土作家文学观念的形成,创作方法的选择,艺术境界的追求,都起到决定性作用。贾平凹在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史上,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和影响。文学意义上的乡土,既是一种客观物质存在形态,又是一种精神现象,是一种文化象征与文化信念的组合。

(一)乡土的眷顾

陕西省的丹凤县金盆乡它既有西北关外的豪放和雄浑,也有江南水乡的婉约和灵秀。这块肥沃美丽的山水养育了贾平凹,贾平凹的创作一直在乡村与城市之间往返徜徉,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意思之间左冲右突,在不断寻找着自己的话语系统,用自己苦心经营的文体传达自己的思考。作家生活的时代正处于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新的经济形势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使得社会 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物资产品的丰富不仅满足人们的基础生存需要,而且还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贾平凹出生于山村,祖上几辈人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而他对此也从不讳言,甚至还主动提出过自己身上具有农民身上的“丑陋、卑下、委琐”等缺点,对于这个身份,贾平凹是又爱又恨的,让他受到了冷漠和歧视,形成了自卑、忧

郁的性格,这对于他日后的创作影响十分巨大,以至于他在创作中,只有将故乡的景物作为描述的对象,才能获得心灵上的安宁和慰藉。这种农村人的生活经历和因此而形成的个性特征,也是他的作品乡土情结浓重的重要原因。改革之初,由于改革逐步给中国广袤穷困的乡土大地带来物质的丰富,以及它对传统乡土文化的冲击尚不十分显著—— 如在《小月前本》、《鸡窝洼的人家》、《腊月〈 正月〉》中显示的—— 贾平凹对改革所带来的现代文明一定程度上还是在宽容中认同的。 但随着改革的深入,改革的弊端和改革带来的现代文明对乡土文化产生的巨大冲击,促使作家回头重新审视乡村改革,思考现代文明对传统乡土文化的负面影响。作家感到,现代文明的侵袭不仅打破了平静的乡村生活,更破坏了乡村(古老而美好)的温情世界。 作家的浮躁情绪也随之产生。正如贾平凹在《妊娠序》、《浮躁序》两部长篇的序言中所说:“对于严峻的丰富的又特别新奇的现实生活,我几度晕眩,迷惑,产生几多消沉,几多自信”“写《浮躁》,作者亦浮躁呀!”在《小月前本》、《鸡窝洼的人家》、《腊月〈正月〉》中,作家曾经以乐观与豁达的笔触,描写了乡村改革及现代文明给中国乡土大地带来的物质生活与传统观念的改变。 然而,改革的推进,触及了乡村社会不同阶层的利益,也引起了乡土社会文化心理和人们价值观念的失衡与被商品经济唤醒的人的物质欲望的泛滥。 这一切使作家不得不深入思考传统乡土社会文化及生活在乡村大地的父老乡亲。这思考,体现在小说《浮躁》、《美穴地》、《白朗》、《冰炭》、《远山野情》等作品中。在这些小说中,贾平凹极力张扬商州乡土文化中美好的道

德。淳朴的民性与高尚情操,试图以对传统乡土文化中优秀成分的歌赞来对抗现代文明的侵袭。 如《浮躁》中的雷大空便是一位行侠仗义的好汉。他重承诺,讲义气,对朋友一腔忠诚,两肋插刀。为严惩意欲强暴小水的乡党委书记,他不怕蹲监坐牢,敢一刀跺下这位党委书记的脚趾。《冰炭》中的白香,是一个纯朴。高洁的乡村女性,是美和善的化身。冷酷的世界泯灭不了她对美的追求和对善的同情与珍爱的天性。在极为险恶的环境中,她敢于冒险保护身为犯人的秦腔演员刘长顺,给他以物质和精神上的力所能及的帮助。 她那超脱世俗功利的情感与行为是传统乡土文化精神中美好道德与美好人性的外化显现在对贾平凹这一时期小说创作加以分析时,我们可以发现,除《浮躁》等极少数小说对乡村改革带来的冲击进行正面的现实主义描绘外,其余大多数作品如《冰炭》、《美穴地》、《白朗》、《远山野情》等都对商州山地民性的淳朴善良。道德的美好高尚与富于血性的侠义精神进行张扬与礼赞

(二)城里的农村人身份

当代作家中有许多人来自于乡村,我们把他们称作是“城市外来者”。由于有了城乡两方面的生活体验与观察,接触了城市与乡村两种文化,对于这两种文化,他们处于一种两难的选择之中。于是作品的题材、立意、人物设置、艺术风貌等方面都会受到了这一两难选择的影响。在他们的文学当中,表现出了与其他作家所不同的特色。贾平凹的文学创作与他的“城市外来者”②身份存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这 ②赵学勇.“乡下人”的文化意识和审美追求[C].贾平凹研究资料.雷达主编,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101

种身份不仅影响了他的文学题材选择、价值取向,而且也影响着他整个文学创作趋向的变化,使他的文学呈现出一种由审美对象化到审视自己内心,由外而内的变化态势。而且从这种变化的态势中更体现出贾平凹的一种相当明显的焦躁、紧张、不安的创作心理。作为一个“城市外来者”,贾平凹不仅在文学创作上表达出了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某方面特征与趋势,而且他的文学中所反映出来的精神的演进趋势及特征,也代表了城市与乡村二元对立社会对于城乡都发生关系的冲击。贾平凹在写城市的时候,总是难以忘记乡村的质朴与自然,而在写农村的时候,又总是以城市的眼光来观察乡土社会。所以在贾平凹的世界中,体现最强烈的情感态势是徘徊,这是贾平凹文学创作的总体趋向。

在农村长大的他,虽然后来通过上学留在了城里,但是无论走到哪里,他的身上都带有农村人的影子,面对着琳琅满目的大城市,他开始变得不知所措,开始怀念以前的乡村生活。他不能融入城市生活的乡下人,对此他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要以文学成就来证明自己,给自己以安全感,更要在作品中描绘出一个自己真正喜欢的农村世界,从乡土文明中挖掘理想的生存方式和生命形式,让城中的自己和乡下的自己进行着最本质的交流和呼应。

三、从商州系列散文看乡土寻根

(一) 寻根商州

贾平凹的故乡是商州,是他小说创作的源泉。。贾平凹有一部专门以商州为描写对象的作品集《商州初录》,在谈及这部作品时,他

曾经表示:“过去商州市什么样子,这么多年来又是什么样子,而现在又是什么样子,这已经成了急需向外面世界披露的问题,也是我写这几部小说的目的。” 在他的笔下,商州风景优美,人民勤劳聪明,既有西北的雄浑,又有江南的婉约,俨然是一方人间的圣地。这种对商州的极力颂扬,正是出于他对商州这片土地的深切热爱,在他看来,商州已经不再是行政区划中的商州了,而是成为了他永远留恋和向往的精神家园,这里记录了他的成长,见证了他的成功。现在,他要用自己的作品,来回报这片给予他太多太多的土地。贾平凹写商州,不可能不写商州的风俗民情,而正是这些风俗民情构成了他小说中的情节的主要部分,这以《商州三录》表现的最为明显。在《商州初录》中,有一段引言,专门论述了商州风俗民情,下面则是分为几个地方写风俗民情,整篇文章读起来象是一篇散文。纵观这些散文,里面没有什么精心动魄、曲险交织的大起大落的情节。又似乎没有令人激动的刻意抒情,或者是荒诞不经,怪模怪样的特殊之处,一切都似乎很淡——淡得让人似乎可以一眼透到底。可就是在这种淡然中走来一个又一个在特殊文化制约下的人生和生活。还以《商州三录》为例,他以散文化的构思与色调写了几个村、镇,几个人物,就人物而言,他们有的已老化,有的已经死了,有的还活着。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农民几千年的生存状况和意识。他们活得很难,但也有自己的乐趣。他们有自己的遭际和心胸。也有自己改造世界的耐力和办法。如在《商州初录》中通过写黑龙口等地的民情风情,反映了这些地方的历史变迁及人物的命运。 由此可见,在贾平凹的审美世界里,除了写社会转型时期的众

生态和改革风云以外,他也写自然风光,静山动水,写山村景观,买卖集市,写山里的人情,也写山里的世态。在他的小说里,即有民俗展览,也有心态披露。有的见人不见物,或者二者都存乎其中,审美的主体与对象客体合二为一,水乳交融。他对商州的一切是那么的熟悉,而且有着深深的理解。他试图在人情世态的自然流变中,让人们悟出人的进化尽管充满坎坷和悲剧,但毕竟还有诱人的乐趣与激人向上的力量,生活是美好的,民族自强的魅力是永恒的。《商州》、《商州初录》中除了色彩浓郁的民俗活动外,还有因人迹罕至而保留着原始形态的山岩林水,以及叫人摸不透的古老宗教意识,这使商州的厚重、朴拙更显得特异。

(二)、从小说《秦腔》看乡土情结

贾平凹是新时期以来最重要的作家之一,由于自己的农民出身和对故乡的热爱,所以其作品中有种浓厚的乡土情结。《秦腔》③并非贾平凹的第一部小说,却是第一次充分系统地描绘自己的故乡,他决心以这部作品为故乡树起一块碑子。作品描写了中国农村20多年变化中出现的问题,如农民离开农村,土地逐步消失等等,并渗透了作者对社会转型期农村各种新情况的思考和关注。贾平凹用文字还原和营造了一个活生生的世界,是对将要成为绝唱的农村生活作的“挽歌”,是对传统乡土的一种“回归与告别的双重姿态”。

从秦腔中反映出来的向真的农村的变化却是得到了大家的共识, ③贾平凹.秦腔[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564.

虽说,对其得奖褒贬不一,但由于在书写自己故乡的过程中,同时也有一种心酸的感觉涌上心头。初读《秦腔》,便觉得让人着迷,不光是因为看惯了柔情性文章的麻痹,还是在文章内部体现了一种绵延亘古的乡土文化。一种乡土文化气息字里行间无时无刻不熏陶着你,不禁让你悸动,如若爱不释手的宝贝,使你振奋,难以割舍。此文来回几次拜读,为作者的良苦用心给震撼,对于这么一个大手笔,人物的各个形象鲜明,场景繁杂而又有序,语言纯朴却又不失真,一丝丝秦魂在字里行间辗转、回荡。本文开头是以熟悉的秦腔剧团的《拾玉镯》的年老色衰的老演员,以暗示秦腔的衰落,这点通过对老演员的冷落与奚落可以表现出来。对于为何衰落,作者在文中并没有明说,而是从一个疯子的唱词中进行品读,从疯子引生的视线中得到了一种体会与升华,用那种朦胧的歌词作为指引,将一层层的暗示贯通推进到更广阔的社会内容当中来,这也体现了整个作品的艺术特征。《秦腔》中人物的性格、特征都串联和不同的命运。因为对秦腔的热爱,白雪在秦腔中与丈夫相爱结婚。又因为秦腔,最终和丈夫走到了离异的道路。夏天智更是由于秦腔而近乎疯狂的人物。这本小说不仅记录着中国乡镇社会在全球经济进程中的蜕变,这也激起了变动的中国乡土人情的转变。经济的发展,传统的文化受现代经济的影响而在村中所表现出来的形式。秦腔的演出团队由之前的县剧团编委现代的小分支,又逐渐被一些流行的歌曲给挤下台来,清风街的人们也在经历着从纯朴到圆滑的过程,这样,详细的描述了人们从传统的生活习惯中想现代的生活价值观的转变,使得传统的生活观念土崩瓦解。贾平凹先生

将失去的那种平和的社会现象和农民对土地的流失的那种心情展现的十分细腻,想着呢的这种景象是社会中的必然反映,这也使我们思考,现代社会的转变,以及现代农民的命运该何去何从,因此,贾平凹先生希望为现代的社会“招魂”,这也表现出对自己乡土秦腔的无限感慨和怀念。这本小说好似一个广阔的世界,有些神秘又有些烂漫的情节无时不牵动着人们的心思。因此,贾平凹先生在逼真的写作中有添加了些烂漫灵动的情节在里面。原始而又粗犷的秦腔,疯疯傻傻的引生以及那些植物、动物等世间的万物都似乎通灵性,这也是《秦腔》的神秘魅力之处。

贾平凹在写《秦腔》时,关于农民问题意识压倒了作者的眷恋乡土的情结,与其说《秦腔》在写故乡,不如说《秦腔》在写中国农民。清风街的人们既是作者的父老乡亲,更是当代中国的农民。清风街不仅是故乡的代名词,而且是当代中国农村社会的代名词。对农民生活的忧患意识,使作者无心于诗意的酿造,这是贾平凹创作轨迹的涅槃,亦可以说是作者在当下焦灼的现实面前被迫对传统乡土叙事模式的突围。可以说《秦腔》是一部睁了含泪的眼看“农村”的小说,而不是一部闭了沉醉的眼思“故乡”的小说。 结论

随着社会转型给中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带来的深刻变化。随着作家人生经历的不断丰富。贾平凹乡土思想与意识不断走向深入。其小说呈现的乡土情结也由浅入深。由单纯走向复杂。经历了一

个欢乐——忧郁——困惑—— 绝望——超越的过程。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有一条贯穿始终的主,这就是作家对社会转折时期中国乡土社会与传统乡土文化由衷诚挚的忧患与关怀,正如贾平凹自己所说:“我的情结始终在现当代。

参考文献:

[1]柯灵.乡土情结[J].香港文学,1991.12.23.[2]李自国.论贾平凹小说创作的家园意识[C].贾平凹研究资料.雷达主编,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304.[3]贾平凹.溪流[M].贾平凹小说新作集.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68.[4]王庆生.当代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95.[5]贾平凹.高老庄[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360.[6]贾平凹.我是农民[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0.[7]赵学勇.“乡下人”的文化意识和审美追求[C].贾平凹研究资料.雷达主编,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101.[8]贾平凹.秦腔[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564.[9]於曼.无奈的精神还乡[J].小说评论,1999.1.[10]贾平凹.高老庄[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359.

贾平凹作品

贾平凹作品

贾平凹作品读后感

贾平凹作品目录

贾平凹作品年表

贾平凹早期作品赏析

贾平凹作品的特点

贾平凹作品的特点

读《贾平凹作品》有感

贾平凹

浅论贾平凹作品的乡土情结
《浅论贾平凹作品的乡土情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