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浅淡积德行善

发布时间:2020-03-03 07:40:4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浅淡积德行善

首先向大家了解一下,什么才是积德行善。

1、行善不一定要用金钱,一个人如能劝人改过迁善、启发别人智慧或良知、担任义工、照顾病老、鼓励安慰别人、铺桥造路、维护环保,甚至时时心存慈悲、面带笑容,去孝顺父母,去善待一切众生(包括人与动物),则这些都要比单纯的捐款更具功德。

2、行善后更要注意‘修持’,不要一面行善,一面又在造恶业(例如犯五戒、十恶,或从事损人利己及伤天害理之类的坏事),否则所有的善行均将被抵消漏尽,甚至功不敌过,还遭恶报。

3、行善如果出自纯粹救人的动机,则此种‘无相布施’的功德可说是最大。反之如果只为沽名钓誉或由于自私原因而布施,则其福报便非常有限(不过比完全不布施要好得多)。此即为何同样作布施,有人福报很明显,有人却不明显,其道理也在此。

4、如果有人长期行善竟然十分意外毫无感应,则其主因除上述几点外,佛经所云:‘为善必昌,为何不昌?必有余殃,殃尽乃昌;为恶必殃,为何不殃?必有余昌,昌尽乃殃。’这可能是最好的解释。因此千万不必怨天尤人,反而更应该具备耐心,并深信只要持续认真行善,努力修持,诚心忏悔,将来一旦业障消尽,必可得到解脱,而享受美好的福报。

5、更重要的是,除行善外还要修慧,因为唯有了解佛法,培养智慧,才能清静心灵,免除烦恼,甚至了脱生死,一切都看得开,放得下,而得到真正的快乐。

从小一直听老人讲:要积阴德,不给自己也可以给子孙。现在才明白:老人所说的话很有道理!现在我为大家解惑一下阴德的有关学问:

一.阳德与阴德

什么叫阳德?

做好事让别人知道了叫阳德,不被人知道叫阴德。阳德报得快,做了好事,让别人知道了,别人称扬你,赞叹你,给你些物质回报或者锦旗什么的,表扬表扬,报掉了,报掉了就没了。

什么叫阴德?

做好事不让人知道叫阴德,阴德福报大,积得久。不要怕德积不住,你的德积在那里永远是你的,别人偷不去、抢不走,自修自报,因为那是一种能量。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无时无处不在。

阳德积不久,多是随修随报,阴德积得久,且越积越大。所以做了好事最好不要让人知道,不让人知道的德行就越积越厚,后面的福报就大。可以福泽子孙。如果让人知道了,报掉了,报掉了就没了。

阴德是使命运向好里发展的最重要的动力,中国古人非常重视阴德,反而认为阳德(做了点好事嚷嚷的人们都知道了)只是得到了一些虚名,于改变命运向好发展没有太大的实际利益。

西方基督的 《圣经》 中的马太福音6 讲到:你们要小心,不可将善事行在人的面前,故意叫他们看见。若是这样,就不能得你们天父的赏赐了。所以你施舍的时候,不可在你前面吹号,像那假冒为善的人,在会堂里和街道上所行的,故意要得人的荣耀。要叫你施舍

的事行在暗中,神父在暗中察看,必然报答你。

如果做了点善事便大肆宣扬、沽名钓誉,使名誉超过了实得而浪得虚名,那么这种“阳善”,非但得不 到福报,反而多遭横祸。

二.阳恶与阴恶

私底下做坏事不叫人知道叫阴恶,阴恶的报应更严重。干坏事叫人知道了叫阳恶,阳恶也积不住,一被人知道就报掉了,报掉了就没有了。所以自己曾做错的坏事要让人知道,不要隐瞒,越多人知道越好。为什么?报掉了,报掉了就没有恶了。

在道法佛法和基督教里面都讲忏悔,一忏悔罪业就渐消了。所以让别人知道,越多人知道越好。罪如霜露,太阳一出,罪业消融。

三.阴德很重要,如何积阴德?

请记住,阴德就是默默做好事,不告诉别人。阴德要积得深广,才有力量转变命运。哪钱少如何做好事积阴德呢?

许多人,一提到“做善事”,就会有一连串的意念:“这是有钱人做的事。”“收入不多,怎么做到善事?”“要捐钱出去?” 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觉,认为“做善事”就等于出钱。要“出钱”,才能“做善事”。

其实,“做善事”的范围相当广,有“出钱”做的善事,如:筑桥铺路、凿井引水, 开设医院、创办学校、救济孤老残障人士,分粥赈饥、点灯施茶.赠医施药、造设灯照路、赈济饥荒、施衣济寒、施棺葬尸、创修寺院、印造经文、捐印善书、买动物放生等。

也有“不出钱”能做的善事,如:慈悲戒杀(减少世间一份杀孽),

解除他人冤怨(调解怨恨,化干戈为玉帛),替人隐恶扬善,息除是非争端,原谅别人过犯,宣扬善德,捡除挡路之瓦石(香蕉皮、西瓜皮、玻璃碎片等),修桥补路,文明礼让。尊敬长辈,爱护小辈,孝敬老人,扶伤残人士过马路或上下车,让座位给孕妇或老人,路见病危、尽力救护,出言语安慰病危或轻生之人,鼓励意志消沉之人,成全他人之名利或节义,助人骨肉团聚,讲经史谈道义而化导顽愚昧,劝人弃邪淫而向正道,容人之过错,怜人之孤贫,劝人信因果,种福因,敬惜字纸勿使污亵,施恩于人勿求报谢,献血救人急难救助等等!

古人的“怜蛾不点灯,为鼠常留饭”是积阴德;功成不居、不称己善、不扬人过是阴德;见人危急,勇于搭救;甚至随手捡起地上垃圾,使人不致滑倒,也是阴德;乃至于给人喜悦的面容,令郁闷者一笑解千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心、用心,让领导者安心、同事们欢心,都是积阴德,诸如此等,都是不用花钱而能做到的善事。

由此可知“做善事”不一定要“出钱”,最要紧的,是要“出心”去做!“做善事”的范围很广阔,处处都是“种福之门”,只是世人有无立“心”去做而已!

在我们的生活中,发现有一位船上的职员,在船泊码头之时,不厌其烦地扶持老人小孩上落船,而且态度慈和,我不由自主投以敬佩之眼光,在默默中,用目光来表示我内心的崇敬和赞叹。在公交车上见到让坐的人;在马路上见到搀扶失明人士的人,我都投以崇敬的注目礼,他们不但品德高尚,令人敬服,而且他们都在为自己种福。更有不少人做善事不给人知,不给人见,如匿名捐款济贫,暗中息除他

人冤怨,暗中替人消灾解厄,暗中成全他人等等,这些人种的福德更大。

古训言:“立荣名不如种隐德。” 创造好的荣誉、高的地位、不如培植阴德。所以说要改变命运,就看你如何积阴德了。

四,我们一生能留给儿孙创造什么最有保障?

《司马温公家训》云 :“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间,为子孙长久之计。” 也就是说,财富虽诱人但会让儿孙失去志向;只有广积阴德最好最保险,谁都夺不走。

很多人都深深体会到:我们人生总难免一死。一旦大限到来,一切东西都无法保留住。纵使自己的身体,仍然会舍弃,何况那些身外之物呢?一个人死了以后什么东西都不带走,而只有带走自己今生所做的善恶业,随着这善恶业去投胎。

【积恶之人,即使钱财多,儿孙也无福消受】:比如我们众人皆知的大贪官和珅,他一生追求财富地位作恶多端,可他的儿孙遭殃。

和珅在位时作恶多端,但是深受乾隆皇帝的宠幸,在位时久久不衰,一手遮天,贪污的钱财相当于清王朝十年的财政收入,但是很少有人了解,厄运在他死前就频频眷顾他,被嘉庆帝抓捕抄家处死之前,家中出现了种种凶相,这些全被记录。在史料中,中国嘉庆元年七月初七,被和珅视为掌上明珠的次子刚满两岁就夭折了,仅仅过了两个月,和珅的弟弟四川总督和琳,又在军中染上瘴气身亡,和琳又是他官场上的一大支柱,突然暴亡,和珅格外悲痛,嘉庆二年,和珅的孙

子也夭折了,嘉庆三年二月,和珅结发30年的妻子冯氏,也撒手而去,不到一年,他本人也成了泉下之鬼,和珅死后他的儿子丰绅殷德在河北冀州找了一块地草草的埋葬了,和珅只活了49岁,这个最为自信的,聪明盖世,上可弄君,下可欺民的一代奸雄,生前最大的特点就是不信因果报应,落得了连贫民百姓都远远不如的悲惨 下场......。

【积德之人,即使没有遗产,子孙也自会繁荣昌盛】:在历史上,一人行善积德,惠及子孙的例子比比皆是。孔子,范仲淹的子孙后代经历了多少朝代更替,仍受到人们的尊敬。

范仲淹贵为宰相,一生竭尽全力救济贫困百姓,平时把所有的钱财都拿去救助百姓了,他死时家中甚至拿不出钱办后事。范仲淹的子孙绵延了800多年,至今范家后人有百万人,很多是当代名望人物。假如你也像范中淹一样好心肠,你的子孙也一定会繁荣很多辈的!

孔子创立儒家思想,一生教人行善,孜孜不倦 ,诲人不倦。利国利民,其子孙后代多为名门望族,香火不断,子孙过两百万,这是祖宗积了德,阴德庇佑啊。印证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他以身表法给我们看了。孔子表了一法,表的是仁义道德;和珅也表了一法,表的是脸厚心黑。不过两个人的下场截然不同罢了。

为什么一般人大都‘富不过三代’,而孔子的家族竟能兴盛了千年而不衰呢?因为一般人大多数不懂得行善积德的道理,又不教育子孙行善,无时无刻不在造恶业,所以容易出败家子。一出了败家子,你再多的财富也完了。

总而言之:阴德就如播种,只要播土下种,就不怕将来没有收成的机会。《安士全书》记载:有一位年幼的沙弥,因救起将溺的蝼蚁,而获长寿的果报;《缁门崇行录》亦举出智凯法师不嫌污秽,毡被野犬,不但感动了畜类,也为时人所敬崇;其它又如唐朝悟达国师,曾耐心的守护身患恶病的西域僧人,因而召感救愈人面疮的果报;梁武帝因布施斗笠,而获得贵为帝王的好报。

道家思想也提出:“祸福无门,唯人自招” 一个人命运的好坏,与您平常自心的善恶与积德结缘有关。修善积德,就是为自己创造善因善缘、获福灭罪的机会;祸稔恶盈,就是为自己造作恶因恶缘、轮回受苦的因缘。

行善贵在及时努力。我们大家现在就开始积阴德吧!否则恐怕会太迟了。生命无常,所以应该趁早修善积福。

宁海县越溪乡慈善分会:林保国

因果、轮回、行善、积德集 《书》

积德虽无人见,行善自有天知

窦燕山积德行善,改变命运的故事!

积德无需人见,行善自有天知

积德虽无人见,行善自有天知

朱总理、何厚铧、宋庆龄等祖辈积德行善故事

七个积德

低调行善

高调行善

多行善

浅淡积德行善
《浅淡积德行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