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土壤学

发布时间:2020-03-03 17:14:3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土壤:是在地球表面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形成能够生长植物的、处于永恒变化中的疏松矿物质与有机质的混合物。(能产生植物收获的地球陆地表面的疏松层次) 土壤肥力:在植物生活全过程中,土壤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所需水、肥、气、热的能力。 原生矿物:起源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形成于高温高、压下的矿物。土壤粗粒部分主要由原生矿物组成 。分类:氧化物矿物、硅酸盐矿物、磷酸盐矿物

次生矿物:风化、成土过程中由原生矿物分解、合成、转变而形成的矿物。

同晶置换 :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不变的现象叫做同晶置换(同型异质替代)

黏粒矿物:土壤黏粒粒级所含的一切矿物,包括黏土矿物和非黏土矿物。

土壤有机质:来源于生命、以各种形态存在于土壤中的含碳有机化合物的总称,包括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有机化合物。

土壤腐殖质:经土壤微生物作用后,由多酚和多醌类物质聚合而成的含芳香环结构的、新形成的黄色至棕黑色的非晶形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矿化作用:复杂的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简单的化合物的过程。

腐殖化作用:进入土壤中的有机质转化形成腐殖质的过程,是一系列极端复杂过程的总称,主要是由微生物为主导的生物和生物化学过程,也有一些纯化学的过程。

矿质化复杂的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简单的化合物同时释放出矿质养分的过程。 吸湿水:受吸附力作用最强、最高近土粒表面的水分子层

特点 吸附力很强;无溶解能力,不移动,通常在105~110℃条件下烘干除去。

土壤吸湿水含量受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盐分含量及种类和空气温度、湿度的影响。黏质土吸附力强,吸湿水含量高,砂质土则吸湿水含量低;空气相对湿度高,吸湿水含量高,反之则吸湿水含量低。风干土重=烘干土重*(1+吸湿水%) 膜状水:土粒吸附力所保持的液态水,在土粒周围形成连续水膜。特点:保持力较吸湿水低,有一定溶解性;移动缓慢,由水膜厚往水膜薄的地方移动。对植物有效性低,仅部分有效。 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量是的土壤含水量

土壤呼吸:在大气和土壤之间CO2和O2浓度的不同形成分压梯度,驱使土壤从大气中吸收O2,同时排出CO2的气体扩散作用

呼吸商:指土壤空气与大气之间不断进行气体交换的性能,又叫做土壤的呼吸作用

土壤通气性:土壤空气与近地层大气之间不断进行气体交换的现象,也称土壤通透性 土壤容重(土粒密度):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含土粒和粒间孔隙)的质量或重量。(g/cm3)

影响因素:矿物组成 有机质含量 土壤质地

土壤比重(土壤密度):单位容积固体土粒(不包括粒间孔隙)的质量

土壤孔度:所有孔隙体积的总和占整个土壤体积的比例。

土壤热状况 :土体中的热量分布及其动态变化。

土壤热容量: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的土壤,在温度增加或减少1度时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 土壤导热率:土壤吸收一定热量后,一部分用于它本身升温,一部分传送给其临近土层。土壤具有将所吸收热量传导到邻近土层的性能

阳离子交换作用:土壤溶液中阳离子与土壤胶体表面吸附阳离子互换位置

CEC:土壤所能吸附和交换的阳离子的容量

活性酸 :与土壤固相处于平衡状态的土壤溶液中的H+所反映出来的酸度。

潜性酸 :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性致酸离子(H+和Al3+)所反映出来的酸度。 交换酸 :用1mol/L的KCl处理土壤,K+交换出氢离子或铝离子,通过滴定得到的酸度。交换性酸是酸度的容量因素,单位cmol(+)/kg。 土壤养分:指植物所必需的,主要是土壤来提供的营养元素就叫做土壤养分。土壤养分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是土壤肥力的重要组成因素。

有效养分 :能够直接或经过转化被植物吸收利用的土壤养分

速效养分:在作物生长季节内,能够直接、迅速为植物吸收利用的土壤养分

地质大循环 :指地面岩石的风化、风化产物的淋溶与搬运、堆积,进而产生成岩作用,是 地球表面恒定的周而复始的大循环。

生物小循环 :植物营养元素在生物体与土壤之间的循环

成土因素:是影响土壤形成和发育的基本因素。它是一种物质、力、条件或关系或它们的组合,其已经对土壤形成发生影响或将影响土壤的形成。

土壤基本特征:生产力:提供植物生长所需养分、水分;建筑物的基础和工程材料 生命力: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物质循环、能量交换最活跃的地球表层 环境净化能力:是具吸附、分散、中和、降解污染物功能的环境仓 中心环境要素:自然环境要素的中心环节 土壤在植物生长繁育中有何重要作用?为什么?

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的结构表层。可见土壤的主要功能是能生长绿色植物,突出了土壤对于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的基地,绿色植物生长发育的五个基本要素:光 热 水 气和养分,其中养分和水分主要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取。植物能立足自然界,能经受风雨袭击,不倒伏,则是由于根系伸展在土壤中,获得土壤机械支撑的缘故。土壤不仅是陆地植物的基础营养库,而且具有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如土壤对进入土壤的污染物具有降解,转化和降低毒性的作用),为植物生长繁殖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 土壤是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1贮存和供应水分、养分2生物支撑作用3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 黏粒矿物 :层状硅酸盐、氧化物类 ;简单盐类 :氯化物、碳酸盐、硫酸盐(石膏)。 CO2的释放速率通常是衡量土壤有机质分解率和微生物活性的重要指标

土壤有机质的来源 原始土壤:微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最早来源;自然土壤:植物残体、根系分泌物,土壤生物;耕作土壤:各种有机肥料(绿肥、堆肥、沤肥);作物根茬、根系分泌物;土壤生物;工农业和生活废水、废渣、微生物制品、有机农药等。

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1提供植物需要的养分NPS,提高养分有效性 SOM矿质化过程中产生的有机酸,腐殖化过程中产生的腐殖酸,一方面促进土壤矿质养分溶解释放养分;另一方面可以络合金属离子,减少金属离子对P的固定,提高P的有效性。2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土壤有机质土壤团聚体的主要胶结剂,有机质能改变砂粒的分散无结构状态,又能改善黏粒的黏重大块结构,促进土壤良好结构的形成,从而改善土壤通透性;有机质使土壤颜色变暗,吸热能力增强, 热容量增加,保温性提高;由于粘结力:砂<有机胶体<黏粒,有机质能降低土壤黏性,改善土壤耕性; 降低土壤膨胀性,防止土壤干旱时出现大的裂缝3增强土壤保肥性和缓冲性提高土壤保肥性 土壤腐殖质是一种有机胶体,有巨大的表面积和表面能,吸附能力大于矿质胶体,从而大大提高土壤保肥性。提高土壤缓冲性 腐殖质含有多种功能团,遇OH-时电离出H+与之作用生成水对碱缓冲;遇H+时则由于带负电荷而吸附H+对酸缓冲;腐殖质胶体带负电荷,可吸附土壤溶液中盐基离子,对肥料起缓冲作用。4提高土壤生物活性和酶活性SOM是土壤微生物活动所需氧分和能量的主要来源;SOM通过刺激生物活动而增加土壤酶活性,直接影响土壤养分转化的生物化学过程;腐殖酸是一类生理活性物质,提高植物的养分吸收能力,促进植物生长,增强植物抗逆能力。土壤有机质分解时产生的苯甲酸也会抑制农作物的生长

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

1、有机质本身的物质组成

2、土壤特性土壤温度影响植物生长和微生物的分解。土壤水分和通气状况 好气:水少气多,氧气充足,微生物活动旺盛,SOM矿化分解,释放养分 嫌气:水多气少,氧气不足,微生物活动受抑制,氧化分解很慢;SOM腐殖化合成腐殖质 微生物活动最适湿度 田间持水量的60-80%。 一方面增加土壤呼吸作用,破坏土壤结构体,利于SOM的矿质化分解;另一方面干燥时引起微生物死亡,又不利于SOM分解。土壤pH和质地 pH: 中性条件下利于SOM分解质地 : 质地愈黏重,腐殖化系数愈高,愈难分解化合成腐殖质

3、人类活动对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影响

增加土壤有机质的方法1.增施有机肥,适当施用化肥,有机-无机配合施用2.种植绿肥,绿肥或牧草与作物轮作3.秸秆还田,归还植物凋落物

调节有机质分解速率的方法 1实行旱改水2免耕覆盖3调整结构4调节土壤热水气pH状况 水田的腐殖质含量一般比旱地高原因腐殖质是动植物残体在厌氧微生物(真菌、放线菌等)作用下形成的,这类细菌必须在潮湿环境下(而且要有适当的温度和pH值)繁殖,只有水田和湿地才满足这些条件,所以更有利于腐殖质的形成。

土壤微生物的主要作用:改变土壤物理性状,调节水、肥、气、热参 与养分循环 ,促进植物生长 产生生长调节物质,调节植物生长 分泌抗生素,增强植物抗病能力 分解有机废物,有利于环境保护 产消温室气体,影响全球气候变化 产生毒素,引发动、植物病害

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环境因素 温度,水分及其有效性,ph值,氧气和Eh值,生物因素,土地管理措施,

根际微生物有益方面改善植物营养,如N、P、Fe 产生生长调节物质,如吲哚乙酸 分泌抗生素,产生毒素不利之处竞争养分 连作病害 毒性物质,根际效应主动营造的土壤根际微生物种群及活性的变化,成为土壤重金属及有机农药等污染物根际快速消解的可能机制。 菌根 :真菌和植物根的共生联合体 作用改善植物营养 调节植物代谢 增强植物抗逆性 影响土壤动物的环境因素气候 植被 枯落物数量和质量 地形 温度 湿度 有机质 容重pH 矿质元素及污染物含量 人类活动

土壤空气与植物抗病性1植物感病后,呼吸作用加强,以保持细胞内较高的氧水平,对病菌分泌的酶和毒素有破坏作用。2呼吸提供能量和中间产物,利于植物形成某些隔离区阻止病斑扩大。3伤口呼吸增强,利于伤口愈合,减少病菌侵染。 土壤空气的组成有何缺点土壤空气中的CO2含量高于大气;土壤空气中的O2含量低于大气;土壤空气中的水汽含量一般高于大气;土壤空气中含有较高量的还原性气体

土壤通气 性对土壤肥力有何影响 土壤的通气状况,对土壤中一系列的物理、化学与生物过程都产生很大的影响,尤其对微生物的影响更为明显。在通气不良的情况下,嫌气性微生物占优势,有机质以嫌气分解为主,不但分解速度慢,释放有效养分少,而且还形成一些对作物有害的还原性物质,如硫化氢,低价铁锰和有机酸等。如果土壤通气过强,则好气性微生物占绝对优势,有机质分解强烈,影响土壤有机质的适当积累。所以,土壤的通气状况,确实是即影响作物生长,又影响土壤肥力。

土壤Eh的意义土壤的Eh取决于土壤溶液中氧化态和还原态物质的浓度比,而后者又主要取决于土壤中的氧化压或溶解态氧的浓度,这就直接与土壤通气性相联系。因此Eh可以做为土壤通气性的指标,它指示土壤溶液中氧压的高低,反映土壤通气排水状况。

团粒结构在土壤肥力上作用1.水分方面:既能较好地接受降水,蓄积水分、减少土壤冲刷,又能使土壤水分蒸发减慢,从而使水分得到充分利用2.养分方面:是很好的养分保存和供应场所,并且能协调而持久地供应。3.空气方面:不同大小的孔隙共存且搭配得当,使水气协调。4.热量方面:水气协调,土温也比较稳定。

5、耕作阻力小,耕作质量好

影响阳离子交换量的因素1胶体表面性质:表面电荷数量与电荷密度 2阳离子特性,即阳离子与胶体表面之间的亲和力高价阳离子交换能力大于低价离子 水合半径小的阳离子交换能力大于水合半径大的铁铝氢镁钙胺甲纳(H+例外,半径小,水合度低,运动快,交换能力强)4阳离子的浓度和数量(符合质量作用定律)

土壤酸化过程土壤酸化过程始于土壤溶液中的活性H+离子。土壤胶体上吸附的盐基离子被溶液中活性H+交换进入土壤溶液,然后遭雨水淋失,土壤胶体上的交换性H+不断增加,土壤盐基饱和度下降、氢饱和度增加,并出现交换性铝,这样使得土壤酸化,形成酸性土壤。 为什么碱性土壤上常发生作物有缺Ca2+和K+的现象? 答:碱性土壤呈碱性是由于碳酸盐和碳酸氢盐类的缘故,钙离子碱性条件下与碳酸氢跟和碳酸根结合,溶解度降低,有效性降低,可能有缺钙现象。

影响土壤氧化还原的因素土壤通气性 易分解有机质的含量 微生物活动 植物根系的代谢作用 土壤的pH 土壤Eh与土壤微生物活性土壤微生物呼吸需要O2,Eh值高,微生物活性强,活动消耗O2,使Eh值降低。在土壤通气性一致条件下,Eh值可反映微生物活性。

土壤氧化还原状况对养分有效性影响 主要影响变价元素的有效性和物质存在形态。 如何提高磷肥的利用率?应采取哪些具体措施?磷肥在土壤中移动性小,且易被“固定”,因此,磷肥的利用率比氮肥等低,一般只有10%~25%。那么,怎样才能提高磷肥的利用率呢?

1、集中施用。把磷肥集中施在种子或根部附近,是一种有效的施用方法。2分层施用。通过耙磨施入5~10厘米土层中,供作物苗期吸收;把其余磷肥结合耕翻条施于15~20厘米土层中,供作物中后期吸收利用,也可以提高磷肥的利用率

3、与氮肥配合施用。凡缺磷的土壤一般也都缺氮,氮、磷配合施用,可使磷肥利用率平均达到23%~28%;4与有机肥混合堆沤后施用。可使磷肥利用率提高10%~30%;

5、重点在豆科作物上施用。实践证明,将过磷酸钙或钙镁磷肥直接施在前茬豆科作物上,比施在后茬禾本科作物上利用率高,增产幅度大。6叶面喷施。叶面喷施能从根本上防止磷肥被土壤固定,同时也是作物增产的重要措施。 为什么说土壤形成过程的实质是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矛盾斗争的统一? 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共同作用是土壤发生的基础,无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就不能进行;无生物小循环,仅地质大循环,土壤就难以形成。在土壤形成过程中,两种循环过程相互渗透和不可分割地同时同地进行着。它们之间通过土壤相互连结在一起。 为什么说没有生物的发展,就没有土壤的形成? 生物因素是促进土壤发生发展最活跃的因素。由于生物的生命活动,把大量的太阳能引进成土过程,使分散在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中的营养元素向土壤表层富集,形成腐殖质层,使土壤具备肥力特性,推动土壤的形成和演化。所以说没有生物的发展,就没有土壤的形成。

土壤学

土壤学

土壤学

土壤学1

《土壤学》复习题

土壤学答案

土壤学作业题

土壤学试题库

土壤学试题

土壤学复习题

土壤学
《土壤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普通土壤学 土壤学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