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土壤学

发布时间:2020-03-04 02:49:0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1.土壤: 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的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结构表层。 2.土壤肥力: 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是土壤在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方面,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的能力 土壤在植物生长的全过程中,同时而又不断地供给植物以最大量的有效养分和水分的能力。 3.土壤机械组成: 土壤中各级土粒所占总质量的百分数。

4.土壤腐殖质: 除未分解和半分解动物残体,植物残体及微生物体以外的有机质的总称。

5.土壤交换性钠百分率:(ESP)

碱化度:土壤胶体吸附的交换性钠离子占阳离子交换量的比例。

即:交换性钠 / 阳离子交换量 * 100% 6.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 每千克土壤所含的全部交换阳离子的总量。(影响因素:土壤胶体含量、土壤胶体类型、胶体sio2/R2O3的分子比率、溶液PH) 7.土壤水分特征曲线(PF曲线): 水的能量指标与土壤水的容量指标的相关曲线(或者说:表述了土壤水势与土壤水分含量之间的关系)。

8.土壤有机质: 存在于土壤中所有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物残体,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9.土壤胶体: 是土壤中最活跃细微的固体颗粒,直径大小一般在1到100nm范围。

10.土壤质地: 是评定土壤生产性能的一种重要参数,是土壤中直径大小不同的矿物颗粒的组合状况。

土壤有机质对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 1,提供植物生长需要的养分 2.促进植物生长发育 3.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

4.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蓄水通气性 5.提高土壤的保肥性和对酸碱缓冲性 6.促进土壤养分的有效化 7.减轻重金属和农药的危害

土壤有机质矿质化的活动物转化过程 1机械转化过程 2化学转化过程

土壤有机质矿质化的微生物转化过程 1.水解过程 2.氨化过程 3.硝化过程

土壤有机质的腐殖质化过程;经过生物化学作用,重新合成新的,更为复杂而且比较稳定的特殊的高分子化合物。 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 1.有机物的组成 2.土壤的通气状况

3.土壤的温度和水分状况 4.土壤质地

5.土壤的酸碱反应 土壤腐殖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

非晶体结构,分子结构松散,受ph值得影响,具有很强的吸水能力,具有荧光效应。 (2)化学性质

主要由c.h.o.n.s等元素构成,属于两性胶体,主要带负电荷,化学稳定性高,抗微生物分解能力强。 (3)变异性

砂质土的肥力特点: 1.通透性好 2.保蓄性差 3.养分贫瘠 4.土温变幅大 5.耕性好

6.不会造成有害物质积累 7.发小苗不发老苗 黏质土的肥力特点 1.通透性差 2.保蓄性强 3.养分含量丰富 4.土温变幅小 5.耕性差

6.易造成有毒物质积累 7.发老苗不发小苗 土壤孔性的影响因素 1.土壤质地

2.土粒的排列方式 3.土壤结构

4.土壤有机质含量 5.外部因素 土壤结构体 1.块状结构 2.核状结构 3.片状结构

4.柱状和棱柱状结构 5.团粒结构

土壤结构的成型动力 1干湿交替作用 2冻融交替作用 3生物作用 4土壤耕作

土壤阳离子的吸附与交换作用 吸附在胶体表面并能够与溶液中其他阳离子互相交换的阳离子,称为交换性阳离子。这种互相交换的作用叫阳离子交换作用。

离子从溶液中被吸附到胶体上的过程称为离子吸附过程,离子从胶体上被交换到溶液中的过程叫解吸过程。 土壤中阳离子交换作用特点

1.阳离子交换作用是一个可逆过程

2.阳离子交换反应是以离子价键为根据的等比例的交换 3.阳离子交换作用服从质量作用定律 影响阳离子交换量的因素 1土壤胶体的类型 2.土壤胶体物质含量

3.土壤胶体SIO2/R2O3的分子比率 4.溶液的PH 土壤空气与近地大气组成的主要差别 1.土壤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于大气 2.土壤空气中氧气含量低于大气 3.土壤空气中的水汽含量高于大气 4.土壤空气中有时含有少量还原性气体 5.土壤空气成分随时间和空间变化 土壤空气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影响种子萌发

2.影响根系的生长发育和吸收功能 3.影响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养分状态 4.影响植物抗病性

5.影响植物生长的土壤环境状况 土壤中二氧化碳的来源

1.植物根系呼吸产生大量二氧化碳

2.好气微生物分解有机质时产生大量二氧化碳

3.土壤中的碳酸盐遇无机酸或有机酸的作用以及重碳酸盐受热分解均可产生二氧化碳

土壤水分类型 1.吸湿水

干燥土粒的吸附力所吸附的气态水而保持在土粒表面的水分,又叫紧束缚水

当空气湿度接近饱和时土壤吸湿水达到最大值,此时土壤含水量称为最大吸湿量或吸湿系数。 2.膜状水

土壤所吸附的水汽分子达到最大吸湿量后,土粒仍具有剩余的分子引力,可继续吸收液态分子,形成一层比较薄的水膜,又称松束缚水。

膜状水数量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量叫做最大分子持水量。

当作物因缺水而呈现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凋萎系数 3.毛管水

土壤含水量超过最大分子持水量后,不受土粒分子引力作用。

(1)毛管上升水 地下水位较浅时,地下水受毛管引力的作用而充满毛管孔隙中的水分。土壤中毛管上升水的最大值称为毛管持水量。

(2)毛管悬着水

地下水位较深时,当降水或灌溉后,借毛管力保持在土壤上层未能下渗的水分。当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量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田间持水量。

在地下水位较低的土壤中,通过降雨或灌溉使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时,如果因作物吸收或地表蒸发,土壤含水量降到一定程度时,毛管悬着水的连续状态发生断裂,但细毛管中还存有水,此时土壤含水量称为毛管断裂水。 4.重力水

土壤水分超过田间持水量时,多余水分不能被毛管所吸收,就会受重力的作用沿土壤孔隙向下渗漏,这部分受重力支配的水叫重力水。 气候,地形,生物,母质,时间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气候决定成土过程水热条件,水分和热量不仅直接参与母质的风化过程,物质的地质淋溶等地球化学过程,而更为重要的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植物和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影响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决定营养物质的生物学小循环的速度和范围。

地形是影响土壤与环境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在成土过程中 ,地形不提供任何新的物质,其作用是,一方面使物质在地表重新再分配,另一方面是使土壤在接受光,热条件方面发生差异,以及降水及潜水在土体重新分配。 生物因素是成土过程中最活跃,最主要的因素,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绿色植物是土壤有机质的初始生产者,利用太阳辐射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成有机质,把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再以有机残体的形式聚集在母质和土壤中。土壤动物的作用表现在他们对土壤物质的机械混合,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以及将他们的代谢产物归还到土壤中去。土壤微生物在土壤中分解有机质,合成腐殖质,再分解腐殖质,构成了土壤生物小循环不可缺少的环节,并导致腐殖质的形成和土壤腐殖质层中营养物质的积累。

母质影响成土过程的速度,方向和性质,影响土壤的理化性质,影响土壤的矿物组成,影响土壤的发育及形态特征。

时间:土壤是永恒变化的,以上谈到的各节是通过时间因素作用于成土过程的,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具有不同年龄或不同发生历史的土壤必然存在着性状上的差异。

土壤学

土壤学

土壤学

土壤学1

《土壤学》复习题

土壤学答案

土壤学作业题

土壤学试题库

土壤学试题

土壤学复习题

土壤学
《土壤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土壤学基础 土壤学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