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大学语文作业

发布时间:2020-03-03 16:35:4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大学语文作业

第1题 心得体会

大学语文课作为一门基础性课程,在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完善大学生的人格、改善大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等各个方面的巨大作用是任何一门课程都无法替代的。通过在学校网络自主平台对大学语文十三个专题的学习,让我在课堂外又回顾一下经典,感受语言和文字那独特的魅力,让我获益匪浅。

专题一介绍了清朝时期的历史背景下的:清朝前期的诗文、戏剧的代表作品、作者、主要特点及其艺术特色赏析。如:洪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清朝初期的白话小说,以著名的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吴敬梓和《儒林外史》、《红楼梦》的一一讲解,阐述其精妙的写作手法生动地表达各种思想和揭露各种社会现实。

深味人间真情,在语文的乐章上谱写爱与美的赞歌;体悟人生真谛,在语文的妙笔下闪耀理性的熠光;历经社会百态,在语文的书卷上嬉笑怒骂;徜徉自然之乐,在语文的天堂里展现钟灵毓秀的奇绝。一篇散文,在缠绵绯恻中体会肝肠寸断的凄苦;一出戏剧,在曲折迂回中迭出动人心魄的震撼;一首诗歌,在含蓄凝练中读出超脱凡世的清远;一部小说,在潮起潮落中成就惊世骇俗的向往。

走进语文,感受名著文化的熏陶魅力,有语文温馨的人文关怀等着;走进语文,触摸每位作者的欢乐与哀伤,有语文独特的视角期待着;走进语文,有丝丝书卷气与深切关怀心撞击你的思想与胸臆,有语文浓缩千年文化积淀陶醉着。

专题十一的学习让我能更进一步梳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历程;进一步把握中国现当代文学各阶段的形成背景及特征。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现当代作家用现代语言形式表达现当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包括现代文学、当代文学两个阶段,其中现代文学由五四文学、左翼时期的文学和战争时期的文学组成,当代文学则由新中国时期的文学、“*”时期的文学、新时期文学和后新时期文学组成。

徐志摩《雪花的快乐》、北岛《一切》是我非常喜欢的两篇诗,在看了它的赏析后更是越发喜爱。我更加开始迷恋起诗歌,开始追寻诗中的恍惚迷离。诗意的朦胧美使每个人读后都各自诠释着心中的向往。我们学习语文,就是通过学习历史上最美的语言和文字,提高文化修养,使我们的言谈和书写更美更有文采;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使我们的言行举止更优雅更有风度;使我们整个的人、整个的生活都更有文采风流。她让我们在学习中探究出属于自己的东西,她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每一次学习都是一种收获和成长,她的覆盖面最为广泛,上至天文时空,下至地理人文,俯瞰芸芸众生,包罗世间万象。

深味人间真情,在语文的乐章上谱写爱与美的赞歌;体悟人生真谛,在语文的妙笔下闪耀理性的熠光;历经社会百态,在语文的书卷上嬉笑怒骂;徜徉自然之乐,在语文的天堂里展现钟灵毓秀的奇绝。一篇散文,在缠绵绯恻中体会肝肠寸断的凄苦;一出戏剧,在曲折迂回中迭出动人心魄的震撼;一首诗歌,在含蓄凝练中读出超脱凡世的清远;一部小说,在潮起潮落中成就惊世骇俗的向往。

走进语文,感受名著文化的熏陶魅力,有语文温馨的人文关怀等着;走进语文,触摸每位作者的欢乐与哀伤,有语文独特的视角期待着;走进语文,有丝丝书卷气与深切关怀心撞击你的思想与胸臆,有语文浓缩千年文化积淀陶醉着。

第2题 《围城》文学评论

《围城》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学贯中西、融通古今的学者型作家钱钟书的小说代表作。美籍华人学者夏志清推崇小说无处不在的幽默和讽刺,称“《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和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亦是最伟大的一部。”

《围城》里面的精言妙语是这部小说的最成功之处,也是最值得赏析的地方. 钱钟书善用比喻.《围城》中的妙喻有两种:

一是真实的写景写事物的形象比喻,读来令人舒畅,感觉恰到好处。

二是抽象的思维和感觉运用具体的物象来比喻,或者反行之,读来让人觉得新奇,玄妙。

开篇一段中“夜仿佛纸浸了油,变成半透明体,它给太阳拥抱住了,分不出身来,也许是给太阳陶醉了,所以夕阳晚霞隐褪后的夜色也带着酡红。”这一句话比喻与拟人混用了,整体流畅自然而不带任何矫饰,这也是我说的第一种比喻,书中很是常见,又如五人赴三闾途中描写”这雨愈下愈老成,水点贯串作丝,河面上像出了痘,无数麻瘢似的水涡,随生随灭息息不停,到雨线更密,又仿佛光滑的水面上在长毛。”“老成”用在雨上,可谓唯钱先生一人,用的好!雨丝密说水面上在“长毛”,更是形象新奇,但却又恰倒好处!

第一章中“孩子不足两岁,塌鼻子,眼睛两条斜缝,眉毛高高在上,眼睛远隔得彼此要害相思病”,这样运用,真是妙极,使人不不得不佩服称奇。

鸿渐学无所成,为了回乡有个交代,只好买张假文凭,“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耻。”一张文凭,联想到《圣经》里的亚当夏娃,可真谓思虑深远啊!

鸿渐对鲍小姐的好象不经意地说的一句“咱们今天都是一个人睡”产生了念头,直回到船舱,”打消已起的念头仿佛跟女人怀孕要打胎一样的难受”,

在县省立中学演讲时,鸿渐说只有鸦片和梅毒在中国社会里长存不灭,使记录的女生“涨红脸停笔不写,仿佛听了鸿渐的最后一句,处女的耳朵已经当众失去贞操”。耳朵失去贞操是因为耳朵里进了污秽之言,这种移形换位的运用钱先生是多么炉火纯青!

有意招鸿渐为婿的张先生,喜欢中国语里夹无谓的英文字,钱先生称其“说话里嵌的英文字还比不得嘴里嵌的金牙,因为金牙不仅妆点,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缝里嵌的肉屑,表示饭菜吃得好,此外全无用处”。这一比,比的既准确又生动,一个虚荣的假洋鬼子的嘴脸经这一比,原形毕露!

方鸿渐把信还给了唐小姐,“他个人的天地忽然从世人公共生活的天地里分出来,宛如与活人幽明隔绝的孤鬼瞧着阳世的乐事,自己插不进,瞧着阳世的太阳,自己晒不到”。失恋的世界是幽暗孤寂的,是抽象的感觉,可在这里,它成了具体的事物,让人看得见摸得着。

鸿渐去赵辛楣的洋式公寓,“没进门就听见公寓里好象正在开无线电,播送风行一时的《春之恋歌》,空气给那位万众倾倒的国产女明星的尖声撕割得七零八落——那女明星的娇声尖锐里含着浑浊,一大半像鼻子里哼出来的,又腻又粘又软弱无力,个鼻子的主产品鼻涕具有同样品性”。女明星被这一比,真是体无完肤香消玉殒了。钱先生惯用这种裸露的不留情面的如刚针一般的讽刺。

听到辛楣说男傧相“对唐晓芙有意思”,鸿渐的心搅腾的厉害,“心像和心里的痛在赛跑,要跑得快,不让这痛赶上,胡扯些不相干的话,仿佛抛掷些障碍物,能暂时拦阻这痛的追赶,所以讲了一大堆出洋船上的光景”。变抽象为具体,以虚为实的手法,还是钱先生使得精妙。

虽然这些比喻很新奇,有时还很幽默,但是幽默时还是让人笑得不干脆,不彻底。因为总有这么一种感觉在心头:正笑别人在人潮汹涌的大街上裸奔,忽然发现自己也只是穿了一个遮羞的裤衩而已。这有一个很好的诠释,汽车陷入了烂泥沟,不肯走了,“汽车夫就破口大骂,此刻骂得更厉害了。骂来骂去,只有一个意思:汽车夫愿意跟汽车的母亲和外祖母发生肉体恋爱”。读到这一处,忍俊不禁,笑着笑着,猛然间感到这也像在说自己,笑声戛然而止!

有些比喻身后的道理也是值得让人深思的,如\"一个人的缺点正像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上的时候,尾巴是看不见的,知道他向树上爬,就把后部供大众瞻仰,可是这红臀长尾巴本来就有,并非地位爬高了的新标识。“做官,让人联想到腐败,其实腐败的真正原因是他的心里本身就长着一棵腐败的幼苗,只不过做官了,肥料施得好了,苗也就长的亭亭如盖,不可抑止了!

语言犀利,讽刺尖露,诙谐幽默,妙语连篇。

这是一部有着多层意蕴的小说。

一方面,作者在小说中刻画了一大批三四十年代的知识分子形象。他们游离于当时的抗日烽火之外,虽然都是留学归来,受到了西方文化的熏陶,但他们没有远大的理想,又缺乏同传统势力和思想斗争的勇气,结果甚至无法把握自己的生活。像主人公方鸿渐、“冷若冰霜、艳若桃李”的苏文纨、庸俗贪财的学术骗子李梅亭、柔顺之下深藏心机的孙柔嘉等„„作者以机智的幽默和温情的讽刺,剖析了这群人的个性与道德上的弱点,揭示了他们的精神困境,所以有人评论《围城》是“现代的《儒林外史》”。

另一方面,作者通过对方鸿渐经历的叙述,传达出自己对于生活的思考。要理解这层意蕴,需要首先了解“围城”的含义。作品在人物的对话中作了提示:

第三章中,褚慎明说英国有句古话:“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苏文纨说:“法国也有这么一句话。不过,不说是鸟笼,说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第五章中,方鸿渐说:“我还记得那一次褚慎明还是苏小姐讲的什么‘围城’。我近来对人生万事,有这个感想。譬如我当初很希望到三闾大学去,所以接了聘书,近来愈想愈乏味,这时候自恨没有勇气原船退回上海。我经过这一次,不知道何年何月会结婚,不过我想你真娶了苏小姐,滋味也不过尔尔。狗为着追求水里肉骨头的影子,丧失了到嘴的肉骨头!跟爱人如愿以偿结了婚,恐怕那时候肉骨头下肚,倒要对水怅惜这不可再见的影子了。”

从婚姻是“围城”,到最后感慨人生是“围城”。方鸿渐不断渴望冲出“围城”,却又不得不进入另一个“围城”。生活好像故意跟他作对,老是与他自己的想法背道而驰:他不想结婚,但父亲却塞给他一个老婆,却也因“祸”得福,有机会出国留学;他不想得什么学位,在父亲和岳父的催促下,才买了一个假文凭充数;他不爱对自己一片痴情的苏文纨,爱上了温柔伶俐的唐晓芙,眼看就成了,却因为误会分了手;到了三闾大学,他不愿意在履历表上填上假学历,以求心理上的平衡,却受到同样是“克莱登大学博士”的外文系主任韩学愈的排挤;他害怕自己爱上孙小姐,却糊里糊涂地答应了孙小姐的婚事„„有人认为这是一部“探讨人的孤立和彼此无法沟通的小说”;也有人认为阐释了生活是荒谬的这一哲学命题;还有人把人物的命运和现实的斗争生活结合起来,认为这种荒谬性是由于他们精神上的围城造成的,只有面对广阔的生活,才能摆脱各种围城的束缚。每一种理解都有道理,这也正是小说的魅力所在。

二、小说所写的人物和事件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十分隔膜,与时代结合并不紧密,我们不可能像别的小说那样通过社会背景和时代背景的分析去考察小说的主题。虽然有评论者认为小说一上来就点明了时间──1937年,结尾也说明是1939年,整部作品的时代背景是抗日战争,因此描写三闾大学的明争暗斗、官场的腐朽堕落,“展示了抗日战争的复杂性”。这可以看作一种解读,但是有强为之说的嫌疑。作者在序中说:“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他并没有刻意突出时代性,阅读的时候,可以直接进入文本阅读,切忌把对小说的理解往政治和时代上靠。

三、《围城》是一部学人小说,他的语言体现了钱钟书作为学者的一面,虽然有的地方似乎是在故意卖弄才情,但总体而言,并不使人感到沉闷,因为许多话语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知识含量,时常散发出机智的锋芒,不断有新奇的比喻和警句,这一切都可以给我们的写作以有益的借鉴。

文中大量的隐喻、讽喻与掌故,使它不含是一座用漩矶碎锦巧构而成的中外学术迷宫,风格颇似欧美所谓知识型文本或后小说;至于钱钟书随手拈玩的中国及西洋神话、寓言,可为原型批评的典范文本;而小说中除各色人物外,暗含一个无所不知的“叙述者”,不仅叙述事态的发展,而且常常大发议论,正吻合结构主义批评代表罗兰•巴特叙事理论中关于叙述者大于人物的分析;此外,小说中描写船上茶房阿刘与方鸿渐的两次“钗钱交易”,阿刘手心里的发钗由三只变为一只,这样的“细节印证法,似还有形式主义的痕迹”。若生发开来,从社会学批评、读者接受批评,甚至后殖民主义批评、现象学批评均可对这部思想深刻、艺术高超、风格独特的小说作出新的阐释与评析,但鸿泥半爪,令人终日沉迷其间也难尽其全。

杨绛所言《围城》的主要内涵是:“围在城里的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这已广为流传。《围城》高超的讽刺幽默手法、大量的奇语妙喻、深刻的心理刻划也早已被世人津津乐道。本文试图避开对文本题材、主题与艺术表现手法的传统分析,而从女权主义角度、运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方法,侧面对《围城》中女性知识分子角色进行解读,以期勾勒一幅《围城》姚紫嫣红的‘十二钗正册图”,探究作者关于20世纪30井。年代中国女性解放问题的思索。

《围城》主人公方鸿渐在爱情婚姻方面的际遇,由于他的意志薄弱、优柔寡断和幼稚,他不但被鲍小姐引诱然后抛弃,而且被苏文纵羁摩然后报复,最后还被孙柔嘉讴骗然后驾驭。而这些使他饱受感情折磨的女性知识分子隐于文本的来龙去脉、人生流转间的巧语笑嫣,个中缘由可谓层峦迭嶂、径幽路险。

揭示了20世纪30、40年代中国女性知识分子的一种尴尬处境:她们兼修中西文化,有些许现代意识,为追求人格价值体现与理想生活境界,挤入男性社会刻意巧画人生,率先尝到了女性解放过程中的辛酸苦辣;同时,她们融通古今,深知天经地义的男女不平等观念之根深蒂固,因而迫于现实又无力摆脱沦为父权宗法制度牺牲品的命运。这种二律悖反的处境,使20世纪30年代中国女性解放只能是暗流涌动而无法成为主潮,最终消失于无声处。

第3题 简述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是我国宋代杰出的女词人,她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卓然自成一家。她多才多艺,在各方面均有建树,不过最能体现她创作成就的,当属其词。她的词于委婉细腻中一洗以往词作中妩媚不实的气氛,给词坛带来清高的意趣、淡远的情怀、空灵的意境,使她最终成为宋代词坛的杰出女作家。

李清照的诗和散文都有较高的成就,但主要的成就是词。她的创作生活以1127年金统治者占领汴京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作品多是写与赵明诚几次分别时所感受的离愁别绪,以及一些描写闺中生活和咏物之作;后期词作则抒写了她乱离生活的痛苦和寄托了她的故国之思。

李清照熟谙词的创作规律,以高超的创作技巧写出了许多具有极大艺术魅力的词章。关于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1、词的语言通俗优美

李清照在《词论》中虽强调作词要讲究“故实”、“典重”,但她现存的词中除一篇《多丽》用了一大串典故以外,绝大多数都是通俗自然、平白如话的。清人刘熙载说:“诗能于易处见工,便觉亲切有味”。(《艺概•诗概》)李清照的词,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自然真实,浅显易懂,口有余香。

她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赵明诚与李清照婚后不久,即有一次到远处求学的经历。李清照不忍离别,在一方锦帕上书此词以送之。“独上兰舟”的“独”字,说明终日相伴的丈夫不在身边,表达了自己的孤独和幽怨。下阙则直抒“相思”、“闲愁”的难以排遣。整首词用语浅近,感情深挚,如泣如诉,颇尽离别之意。

再如她的《孤雁儿》: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潇潇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览罢全篇,少妇思夫的那种哀苦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惆帐的形象跃然纸上。该词文字清新活泼,来自现实生活,充分显示出作者在运用口语人词方面炉火纯青的功夫。

再看下面的词: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点绛唇》

这首词与《孤雁儿》可算作姊妹篇。她那“只是无情绪”的刻骨相思,实在令人同情。读完这首词,我们会发现它不用加任何注释,意思便十分明朗了。不能不拍手叫绝。

李清照词中的许多语言本来比较凝滞,可是经她点化,马上就活了起来。像“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鹧鸪天》)“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玉楼春》)句子的开头,加上一些生活中常用的虚词或转语词,显得自然灵动,清新如水。

早在李清照之前的北宋词人,如柳永、黄庭坚等就开始运用民间口语填词了。但李清照与之相比,有自己鲜明的特色,成就远在他们之上。她所用的口语,都是经过严格选择、精心加工的。请看:

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永遇乐》

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念奴娇》这样的词句,都是当时的民间口语,是掩卷听得真真切切的。由于李清照大量吸收民间语言,不仅丰富了她的创作,也使她的作品呈现出一种新鲜朴素的辞采。

任何一个诗人,不管他怎样善于融化古语,“自铸伟词”,但他的语汇总有穷尽的时候。只有不断地向人民群众汲取营养,才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们知道,李清照是一个博览群书又能博闻强记的诗人。她的词不数典,不用事,亦不追求华丽的辞藻,只是把自己的真情实感用简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明明白白地写出来。她有意识地提炼口语人词,创造了语言风格独特的“易安体”。不但增强了词的艺术表现力,而且为词的口语化开辟了新的通路。她对于词的健康发展有着很大的贡献。

李清照的词还善于大量运用叠字叠句,最突出的例子是《声声慢》这一首。开篇这样写道: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再如:

甚霎儿睛,霎儿雨,霎儿风。——《行香子》这些句子富于口语化、形象化特点,在词中较好地起到了表现内容的实际作用。

在诗词里使用叠字叠句,是花费锤炼工夫最多之处,也是最容易流露雕刻痕迹的地方。可是,李清照词中运用的叠字叠句,收到了理想的效果,仍能保持真实纯朴、无斧凿痕的特色。

古典诗词中常用的对偶句,一般文人都细心雕琢,刻意求工。但李清照却是漫不经心,用得非常随意。如:

秋已尽,日犹长。

——《鹧鸪天》

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临江仙》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

——《摊破浣溪沙》以上词句,不仅平仄协调,属对工整,而且和美流转,没有破绽。

李清照在词语的驾驭上有着非凡的功力。无论在句子方面,在用字方面,都不固守于他人窠臼,而是自辟蹊径,特立独行,展露出特殊的艺术才能。 词的音律和谐婉转

词是配合音乐以供歌唱的,是靠声音来表达感情的。因此,它的声调必须带有节奏美,富有音乐性。由于主题酝酿在先,加上熟稔音律,及至握笔填词,声调往往会随同文字流出笔端,自然而然地合乎词的规则了。

李清照在理论上主张词必须协律。她在《词论》中说:“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在实践中她也是这样。善于掌握声调韵律错综变化的不同节奏,以适应自己思想感情的跌宕起伏。我们读她的词,觉得旋律优美,有浓郁的感情色彩和无穷韵味。请看: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足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折。守看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 再看: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展有余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凄清,点滴凄清,愁损离人,不惯起来听。

———《添字丑奴儿》上面的两首词中,“黄花”、“憔悴”、“点滴凄清”等很多字是双声宇或声母相近的字。合理地运用这样的词语,使得句子本身抑扬顿挫,回旋有致。我们读起来,不仅觉得声音中有一种凄凉悲惨之感,而且听起来有一种明显的音色美。真可谓深得音律之妙。

李清照还常常用象征事物的声调准确地描摹自然界的声响,以增加词的音乐感。比如她写雨声:

小风疏雨潇潇地。

——《孤雁儿》

潇潇微雨闻孤馆。

——《蝶恋花》

恨潇潇无情风雨。

——《多丽》“潇潇”二字的读音就和风雨交加的声音相近,而前面《声声慢》中“点点滴滴?的读音又与稀疏的雨点落地的声音相近。利用这样一些象声词,就使得词读起来上口,听起来悦耳,有余音绕梁的感觉。

李清照词中所用的声韵,表面上看大都是俚俗的语言,自然的音响,实际上是经过慎重推敲,精心安排的。有些声韵看似简单,然而,要把它押好却非易事。清代沈雄评李清照是“以易为险,以故为新”。确是知晓其创作之堂奥。缘于她精研词学,精通词律,所以能随心所欲、运用自如地驱遣文字,变幻万端而能合乎法度,精心锤炼又无镂刻之痕。因此,她在当时的词坛上赢得了“公孙大娘舞剑手”的赞誉。 比兴手法巧妙运用

古典诗词除了特别精于音律和谐之外,它的表现手法总不出赋、比、兴三种,而比、兴两法用得最多。比,即打比方;兴,有发端和比喻的双重含义。宋代的朱熹在《诗集传》里这样给比、兴下的定义:“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毛泽东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信中指出:“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比、兴能用具体的常见的事物,表达那些抽象的不很常见的事物,从而使读者便于理解诗词的内涵。

李清照继承了我国古典诗词传统的比、兴手法,在她的词中塑造了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我们欣赏她的《如梦令》二首: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在第二首词里,她以海棠花比喻人物面容的消瘦,显得异常高雅而又有美学意味。一个“瘦”字,不仅描绘出人物的外貌,而且挖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不说破情而情愈深。

再者,她还用白菊来比喻性格的高洁:

微风起,清芬酝藉,不减酴醵。——《多丽》

用梅花来象征女性的婀娜:

香脸丰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渔家傲》

自然界中的景物,哪怕是一草一木,她都可信手拈来,为抒发感情、刻画人物服务。这样的例子在李清照的词中俯拾即是。

比、兴手法易于体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内蕴,也就是言近旨远,含蓄酝藉。这一点在李清照的词章里尤为突出。她时常运用比、兴手法表达那“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徊要眇,以喻其致”。例如: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凤凰台上忆吹箫》明明是因为舍不得夫君离开而致消瘦,却婉转地说不是为了病酒,也不是为了悲秋。那究竟是为了什么呢?不点破它,留给读者仔细去想,饶有趣味。又说: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凤凰台上忆吹箫》她不讲是在痴情地盼望远出的亲人,也不说无人理解她家居的寂寞,而是把楼前的流水拟人化,说是惟有它在怜念自己。真是委婉含蓄,曲折幽深。这弦外之音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和思考的空间。不能不说李清照在运用比、兴之法方面有着过人的手段。 词的意境优美深远

什么是意境?顾名思义,“意”就是情意,是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是有立体感的图画。在文学作品中,“意”不能和盘托出,而需借物来表现;“境”也不是纯客观现象,需由意所触发。因此,所谓意境,即是诗歌、小说、戏剧、绘画、音乐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中国古典诗词在艺术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创造意境。近人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上。”“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他认为。诗人除了要有高格调而外,还应“于意境上用力”。(《人间词话》)李清照可以称得上就是这样的一位诗人。她善于把自己的情感同客观事物熔铸在一起,在词作中创造出诗情浓郁、画意盎然的境界,非常细腻地传达出人物心灵深处的奥秘。请看《念奴娇》: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这首词写的是春情。细雨绵绵的晚春时节,天气潮湿,令人十分烦闷。诗人整天关着房门,欲倚阑远眺却没有心情,想出外游春也无意趣。词中把寂寞无聊的情绪跟重门紧闭的环境、斜风细雨的天气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诗人娇慵无力的神态、惆怅自怜的情怀,都写得细腻传神,呼之欲出。而意境的优美深远,更是耐人寻味。清代毛先舒说这首词的结句“忽尔开拓,不但不为题束,并不为本意所苦。直如行云,施展自如,人不觉耳。”(《诗辨坻卷四》)说的就是这种清新婉丽、毫不沾滞的境界。

再来读她的这首《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词中处处流露出徐缓顿挫、回荡不尽的韵味。对着异乡的春晚,这位女诗人只觉得心情沉重,毫无欢乐之感。活跃的春日景象,也曾激起她泛舟出游的意兴,但刹那间又被深沉的忧伤淹没了。

作者运用三组口语“闻说”、“也拟”、“只恐”,曲折地反映出她那极难用笔墨表述的内心活动。此外,词中还恰到好处地运用了极其鲜明而形象的比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使得作者在环境压力下所产生的不能明言、难以排遣的身世之悲和飘零之痛得到了深刻的表达,创造出孤独、悲怆的艺术境界,使读者对诗人寄以深切的同情,在感情上引起强烈的共鸣。

读李清照的词,我们会很自然地感觉到,篇篇都有完整的意境,会得到高度的艺术享受和浸润。

我们从流传下来的作品中不难看出,李清照能够运用优美通俗的语言、和谐流转的音韵和比、兴的创作手法,精致、简约、毫不雕饰地塑造出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并且能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融会于自然景物,揭示生活中蕴藏着的美质,创造出具有高度美学意义的境界,形成了她的词作的主要艺术特色。

李清照是词史上的一位大家,是宋代词坛上婉约派的优秀人物,前人推之为“婉约之宗”,她是当之无愧的。她的词作,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重要地位,博得了人们的极高评价,其艺术成就对后代词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今天仅存的几十首优美的词篇,无疑是我国文学艺术园地永不凋谢的花朵,将长久地散发出醉人的馨香。

大学语文作业

《大学语文》作业

大学语文作业

大学语文作业

大学语文作业

大学语文作业

大学语文第二次作业

大学语文第一次作业

大学语文作业2

大学语文作业1

大学语文作业
《大学语文作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