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北大 国际法 考研经验(材料)

发布时间:2020-03-02 04:35:3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前几天北大法学院复试成绩出来了,尘埃落定,心里的一颗石头也终于落下。我比较懒,本来考完试不想写经验贴了,后来回想起自己最初准备考研时的迷茫,正是因为许多师兄师姐慷慨的帮助,才能够坚定信心,少走弯路。最近问经验的师弟师妹比较多,再加上还没看到考国经的师兄师姐写过经验,就干脆就把自己考研路上的一些经验写下来,希望能对后来者有所帮助。

一、选择

(一)为什么选择北大

对于这个问题,一千个人有一千个理由,有的人是因为从小就有北大梦,有的人是想在研究生阶段换一个环境,每个人的理由都会不同。考研路上也会有许多其他选择出现,比如出国、找工作、公务员考试等等,在这个阶段你最好能够把这些问题想清楚,这也意味着你势必要牺牲或放弃一些东西,否则在准备的过程中你的心情将会很容易受到这些事情干扰。不过,其实为什么选择北大并不重要,关键是在你做出选择之后能否能够坚定的走下去,有的时候决心和毅力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你担心的是自己本科的成绩不够好或者时间不够,我想这个也并不是绝对的。我大学前三年的时间大部分都投入到社团上了,即使到了大三下学期也还同时在两个学生组织任职,这在大三下还是占用了我许多时间。平时考试也基本靠突击,大学三年从来都没有拿到过奖学金,高考毕业之后几乎就没学过英语。所以,重要的不是过去怎么样,而是从现在开始你要怎么做。

当然风险同样是巨大的,北大法学院今年考研一共招32人,每年法大通过考研进入北大的大概有七八个,这在各个学校中已经算是很多了,但是你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大部分人还是被淘汰了。所以在你做出决定之前也要做好失败的准备,这有助于在考研的过程中减少忧虑。还是那句话:决心和毅力才是最重要的。大部分对手都是半途放弃的,真正坚持到最后的没有多少。所以,迈出第一步你就已经成功一半了。

(二)选择什么专业

今年除了经济法5个刑法4个以外,其他专业招生都不超过3个。整体看来招生人数越多报考的人也越多。因为一般考北大的同学准备的周期都比较长,而且大多都比较认真,所以虽然各个专业招生人数有多有少,各个学科专业课考试难度也有所不同,但是无论是热门的专业还是相对冷门的专业进复试的分数都差不多都在三百六十分左右,即使是相对较冷门的法制史最高分也有371。所以,我觉得大家在选择专业的时候还是应当依据自己的兴趣,完全没有必要为了考上北大而选择一个自己并不喜欢的专业。而且如果费了那么大力气最后还是考上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也有些得不偿失。我选的是国经。

二、复习

每个人的复习计划和方式都有所不同,建议可以多参考几个考上的人的经验,最后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复习计划和复习方法。我整体的复习思路大概是:

听英华录音(最好做笔记,否则听完就忘了)——看一遍书——自己整理笔记——不断的背笔记。

(一)法学综合课(150分)

法学综合课包括民法、刑法、行政法、宪法、民诉、刑诉,其中前三门各30分,后三门各20分。综合课还是考的很基础的,大部分情况不会考过于偏门的内容(今年除了宪法。。。),而且往年的重复率很高,很容易摸清大概的出题思路。在复习的时候要格外重视历年真题、基础知识、还有当年修法的内容(比如民诉和刑诉这两年考的基本都是新法内容)。此外,知识体系非常重要,这将有助你记忆,感觉如果拿人大和北大研究生考试题比较的话,感觉人大考得是基础,北大考的是体系。

1、宪法

资料:(1)《宪法司法化》(必看,以前有许多题目就是这本书上的,这本书绝版了,大家可以在网上找找电子版打出来或者去淘宝上买一本),《选择宪法》(选看,这本书里面主要是一些案例,依据案例分析各种问题,以前考过案例题,有时间可以看一下,我只是随便翻了一下),这两本书是王磊老师写的,而正常情况下是王磊老师出题,所以,你懂得;(2)法条,宪法格外重视法条的,大家认真看法条;(3)随便一本比较正统的宪法教科书,可以看肖蔚云老师编的《宪法学概论》(我上北大英华的时候甘超英老师推荐,但是已绝版,网上基本买不到,图书馆也只有一本,不过这本书其实也没什么特别的,没必要强求),我还看了张千帆编的《宪法学》(注意不是《宪法学导论》,前者比较正统,和其他书没啥区别,不过考研涉及到的东西基本上都有,后者比较多理论、案例和论证,考研没必要看)(4)王磊老师的英华暑期综合科录音,历年真题。

宪法考得比较基础,一般不会涉及较深的学理问题,考点主要集中在国家机构和公民基本权利部分,但是有的时候爱考一些你想不到的题,比如全国人大的专门委员会有哪些,还有今年考了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什么。建议大家在复习的时候要以历年真题为基础,配合王磊老师的录音,结合法条,加上教材上的内容最后整理成自己的笔记,宪法的资料很多,不整理笔记的话可能会很杂乱。

2、行政法

行政法的教材只看罗豪才、湛中乐编的那本《行政法学》就可以,我也有参考姜明安的大红皮,但感觉意义并不大。近几年的考试题里有一些就是罗豪才那本书里面的课后题。我听的是13年的一个姓高的博士生的英华录音,听一个大神说王锡锌的也很好,大家择一即可。行政法考点主要集中在基本原则、行政行为、行政诉讼三个部分,相对集中,甚至行政复议都很少考到,行政行为也只考几个主要的,不会考太偏门的知识比如行政合同、行政确认什么的。但考察范围内的知识一定要记准,行政法中一些知识点非常容易混淆的。

3、民法

综合课里,民法是我准备得最不好的一门„„一直不太会答法条分析题,都是想到什么说什么。教材我只看了魏振瀛的民法大红皮,听了尹田的英华暑期班的录音,后期做了笔记。感觉民法不会考太理论的东西,基础知识还是比较重要的,要注意看法条,一般来说总论部分比较重要。

4、民诉

教材我用的是潘剑锋的那本《民事诉讼法教程》,感觉这本书条理比较清晰,足矣。因为民诉这两年修改了,所以要听最新的英华录音(这两年考的都是新法)。听说潘剑锋和傅郁林老师的录音都不错,我没听过,有时间的同学可以去听一下。

5、刑法

我初期根据双杨的《中国刑法论》、陈兴良的《规范刑法学》还有梁根林老师的英华暑期班录音整理的笔记。到第三轮复习的时候又结合《刑法攻略》重新整理了简略版的笔记。不过感觉以上资料中陈老师的书其实没必要看,因为刑法考得非常简单,比如今年考了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的界限。掌握好基本问题即可,案例都很少会考到。

6、刑诉

刑诉会经常考到刑诉理论,但也不会太难。要听陈永生老师英华暑期班和冲刺班的录音,暑期班主要是串讲了刑诉修改的法条,冲刺班录音里陈永生自己整理了二十个重点问题,今年和去年的考试题都包含在里面。我主要根据这两个录音及其配套的关于基本理论的讲义整理了笔记,期间还有参考司考的讲义。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一下陈瑞华老师的《看得见的正义》,挺通俗的,可以税前翻一翻。此外,听说汪建成老师编的刑诉书不错,虽然是修法前出版的,但基本的理论问题还是有的,我没有看,想看教材的同学可以参考一下。

(二)法学专业课(150分,包含国际经济法、国际私法、海商法,我算过三个科目在历年考试中的平均分,大概是80:40:30)

1、国经部分(CISG+支付:WTO+对外贸易法律制度:投资金融税=30:25:25):王慧《国际贸易法原理》:贸易法是国经中比较重要的部分,加上王慧老师是国经专业考研出题的召集人,所以这本书一定要滚瓜烂熟。国际投资法、金融法、税法看陈安主编的《国际经济法》就够了,这部分着重把握框架和其中主要问题就可以,不会考里面太深的或太技术性内容,因为考深了所有人都不会,也没必要单独去看其他专著,一方面是没时间,另一方面是即使看了也记不住也不会考。此外,陈安老师这本书里面其他部分写的也不错,建议通读。虽然考试可能不会直接涉及,但最好还是看一下,这有助于你对国际经济法整个学科的把握,每年国经最后都会出一道非常灵活开放的题,复试中每个人都有一道必答题,一般也都是问很宏观的问题,陈安老师的书对这些都会有很大帮助。

2、国私部分:北大的张潇剑老师有一本书,但是太老了,我感觉写的一般。建议看李双元的大红皮,其中最重要的是总论部分,分论中与国际经济关系无关的部分不会考,比如婚姻家庭继承等。程序论中比较重要的是管辖部分,还有纽约公约等。另外要注意我国国际私法立法中的一些问题,法律适用法和13年出台的司法解释要关注,其中一些重点问题要查阅一些论文进行拓展,比如直接适用的法、冲突正义与实体正义等。有些问题书上也不会明确写出要自己总结,历年考试题中有住所在国际私法中的作用、排除外国法适用的方法等。国私在这三门课中算是最有逻辑性、体系性最强的了,内容并不多,重要的是要融会贯通。

3、海商法部分:主要看郭瑜老师的《海商法教程》,可以同时参考张丽英老师的海商法教材,前者理论性较强,后者条理较清晰。此外郭瑜老师的《海商法的精神》最好也要看一些,这本书理论性比较强,有助于理解海商法各制度之间的关系,历年考题中有些就是其中的章节,在答题时可以锦上添花。

从总体上来看,国经知识繁杂、体系庞大,知识点杂而散,所以对于国经专业课的学习中最重要的还是体系,只是死记硬背知识点很难真正学好这个专业。在专业课的考试中,基础知识也是十分重要的,在基础知识扎实的基础上就一些重要的问题查阅一些论文进行扩充。此外,国经也是非常重视热点的,比如曾考过索马里海盗赎金的法律性质是什么,14年考了上海自贸区对我国外商法律制度的影响。关于国经的录音,可以听英华13年专业课的那个博士生的,本科也是法大的,感觉比邵景春老师的好一些(邵老师不要怪我— —)。

(三)英语(100分)

我是英语渣,可能在学国经的同学里是比较另类的。七月之前,主要是背单词,每天做两篇阅读精读(精读大家懂得吧,不知道的同学就去百度吧,不赘述了),阅读用的是张剑的150篇基础,感觉这本书的文章还行,但题目和考研的题目不是一个思路,不过已经算是模拟题里不错的了。七月到九月司考阶段每天花一个小时左右过一过单词,做一篇阅读保持手感(这个还是很重要的,我在司考最后几天没做题,结果司考过后就没有做题的感觉了)。九月以后就开始不断的刷真题,我大概做了五六遍吧(因为考研英语思路比较诡异,要去适应它)。期间我留了最近的三套题,分别在十月十一月十二月进行了三次模拟考试检验自己的水平。十月中旬可以开始准备作文,挑一本自己喜欢的作文书,先自己写一篇,然后看着范文改。等写了一段时间就自己做模板吧。越临近考试英语投入的时间越少,相应投入到政治的时间越多。我最后英语71,绝对不算高分,但也没被拉太多分。

(四)政治(100分) 政治我是司考之后才开始准备的,感觉大家都是这个时候开始,太早看也会忘记的。 11月中旬以前:看了两遍大纲解析,期间做完一章做一章的肖1000题(只做选择题就可以),然后开始看风中劲草,看了两遍,期间又把肖1000选择做了一遍,再大概看看历年考题什么样。

11月中旬以后:形势与政策看的是肖秀荣的,又看了一遍风中劲草,但是主要背的还是肖秀荣的一个狂背版考点整合。做了任四和肖四,背了肖四的大题。

肖秀荣和任汝芬都比较出名,但整体看来感觉肖秀荣的资料相对靠谱一些。可以在空闲时间看看一些培训班的视频,感觉对理顺思路还是有帮助的。14年大事较多,所以最后押题比较准。我后期疏于对选择题的复习,选择题考得不好,大家引以为戒。

三、时间安排

(一)总体安排

1、七月份准备期末考试之前:把所有的录音听过,所有的教材看一遍。但其实我没有完成,大概做了三分之二。

2、七月到九月司考之前:准备司法考试,感觉只要认真的话两个月准备司考完全是来得及的,而且司考和考研并不冲突,我知道的大部分师兄师姐都没放弃司考,当然4+1除外。另外,期间不要把英语扔掉。

3、九月到十一月中:司考结束之后我差不多休息了一周。回来之后开始整理笔记,感觉整理笔记还是挺有用的,一方面整理的过程也是你梳理思路的过程,另一方面到后期会非常节省时间,我考专业课的前一天晚上差不多能把所有科目的笔记大致扫一遍,在复试的时候也会起到很大作用。我把所有科目的笔记整理完是11月20日,比较慢,挤压了后面的复习时间,建议大家加快速度。

4、十一月下旬到考前:不断的背笔记,感觉记忆的最好的技巧就是重复,白天背完的东西,晚上抽一个小时大概看一眼,第二天开始背新的东西的时候把昨天看的再简单回忆一下。

(二)作息安排

我主要写司考过后的安排,七月以前时间安排可以稍宽松一些,但每天最好也不要低于8小时有效学习时间 6:45起床,洗漱吃东西。 7:30-12:00英语+政治,根据复习阶段调整二者比例,初期英语多,后期政治多

12:00-14:00吃饭+午休,建议大家午休,下午晚上精神会很好。 14:00-17:30综合课

17:30-18:30吃饭,跑步,看了廖大神的贴子,深表认同,运动还是很重要的,我也是十二月开始就不跑步的,结果身体就不行了,感冒了两次,特别影响状态。 18:30-21:45看专业课,到图书馆关门

21:45——一般会再找个教室简单回顾一下一天看的东西,教室关门后回去,一般在十一点半到十二点之间休息。

四、关于复试

复试总成绩=(初试4门成绩相加之和×60%÷5)+(专业复试面试成绩×40%)+(外语听力成绩×10%)

即:总成绩满分为103分。其中,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成绩和专业复试成绩相加的满分为100分,外语听力成绩的满分为3分。虽然看起来比较复杂,但其实实际上面试决定一切,比如去年国经6个人进复试招四个,面试成绩中前四个都是80+,后两名都是六十多。初试的成绩影响也并不大,今年国经的第一复试不及格直接刷掉。所以说实际上过了初试只是获得了复试的门槛,重要的还是面试的表现,英语听力更是拿来凑数的而已。每个专业的面试都不同,建议大家去问相关专业的师兄师姐。我就说一下国经的面试。

一般参加面试的老师有五位,每年都不一样,今年是:王慧、邵景春、张潇剑、唐应茂、刘东进。其中前两个老师每年都有。国经是一道必答题和一道选答题(抽两个题,选一个答),其中必答题相对宏观,选答题较具体,我把我知道的曾出过的题列出来: 必答题:

(1)我国1978年以来的外商法律制度变化。13年考研

(2)国际贸易法的统一化进程和碎片化问题。14年保研

(3)国际贸易由多边主义向多边主义和区域主义结合的转化。TPP和TTIP是什么。14年考研

选答题:

(1)论述国际金融法的体系。

(2)海商法中海牙、汉堡和鹿特丹规则比较。

(3)我国是否应当加入鹿特丹规则。

(4)区域经济一体化相关的国际经济法问题有哪些。

(5)国际贸易争端解决的方式有哪些。

(6)人民币国际化问题。

(7)谈对于跨国公司海外投资的了解。

(8)“海娜号”事件的法律分析。

(9)CISG中是否规定了合同效力、合同条款效力、货物所有权问题,为什么?应当规定在哪里。

差不多我知道的就这些了,如果进了复试大家可以参考一下。每年都会有一些理工科或二本学校的同学通过初试,相比之下法大同学还是占优势的。在面试中知识是一方面,言谈举止、口才和临场应变能力同样甚至更加重要。关于正装问题,每个专业有所不同,不过考国经的同学建议还是穿正装吧,今年国经参加复试的五个人只有初试第一的那个人没穿正装,结果被刷掉了(— —)。去年面试五个人穿了,一个人没穿正装,那个人也被刷掉了„„虽然这肯定不是决定性因素,但是,大家懂得。

五、其他

(一)关于英华暑期的补习班

我暑假的时候去北大上了英华的课,感觉有利有弊,大家自己衡量吧:

弊:首先,综合科和专业课加起来4400,再加上是在北大上课,食宿还有不小的一部分开支,虽然比凯程什么的补习班便宜一些,但也是不小的一笔支出。其次,在暑假的时候上课,大概15天,每天白天在上课,会占用司考的时间,后面司考的复习时间比较紧。最后,课上的内容除了新修法的科目以外,往年的录音基本上可以弥补。英华后面也会把录音拿出来卖,想听的同学可以合伙去买,可以选择其中一些听,从总量上会减少消耗的时间。

利:感觉去上英华的好处都是隐形的,主要是心态会发生变化,你可以看到很多考北大的人,心理会对这个考试有一些底,有不会的问题也可以直接问老师。上课期间也会认识许多考北大的朋友,我上英华认识的许多朋友在我后面考研的路上给予我很大的帮助。此外,对于有强迫症一定要把英华最新的课听完的同学暑假去听显然比司考后去听要划算。 总之我认为主要还是时间和金钱的问题,如果排除时间和金钱的因素,去还是比不去好。

(二)考研小组

最初我是自己一个人在图书馆占座自习的,后来和几个考北大的同学组成了自习小组。到了七月份临近期末考试由于图书馆占座难度太大就解散了。后来,我们之间还是经常联系,主要是交换资料和交流经验,感觉对于考研有很大帮助。

司考结束后我又和几个不是考北大的同学一起自习,轮流去图书馆占座。感觉到了这个时候资料已经齐全了,基本的复习方法和计划也都摸清了,自己自习也没什么关系。但也会经常和一些考北大的同学交换资料,交流经验,审视自己的进度,相互督促。

六、结语

回想一年以前刚刚开始复习考研,恍如昨日。一年的经历,收获的不仅仅是北大的研究生,还有期间心态的成长和知识的积淀。幸福总是与痛苦相伴,一路走来,虽然偶尔也会觉得疲劳、痛苦、迷茫,但更多的却是每天睡前躺在床上满满的充实感。时常会想,即使最后的结果并不圆满,但这段经历也会让我受益终生。一直记得一句话:“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我觉得人一定要知道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有的时候,即使你不知道想要什么,至少要知道不想要什么,所以,我毫不犹豫地放弃了行政保研。当然,每个人选择的道路都没有对与错之分,去北大也并不是人生一定要达成事情,毕竟大部分参加这个考试的人最后都未能如愿,况且即使考上了北大也并不是一定能够提升人生的幸福感。所以,重要的是跟从你的内心,然后无怨无悔、全力以赴地去做,哪怕结果并不尽如人意。

每年考研北大法学院都会招三十几个人,平均下来每年法大都会占据七八个名额,去年更是爆发式考上了10+。而在北大的保研考试中,法大同学也往往能够占据15个外推名额中的七八个,有师姐戏说:“在北大法学院的研究生中,本科是法大的同学是除了本科是北大本校的以外的最大势力。”而法大同学在司法考试和公务员考试中也拥有非常高的通过率。我说这些也并不是因为什么母校优越感。而是我想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法大拥有一个很大的信息共享平台,比如图书馆后的小哥。每一个走在前面的人都愿意慷慨将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后来者,每一个有用的信息都会被瞬间分享,互帮互助的氛围非常浓郁,比如法大龙江人的账号,比如无数的选课建议和复习建议。每当我烦躁、迷茫向师兄师姐请教问题的时候,即使很忙他们也总是愿意抽时间为我解答。所以我写这个经验贴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希望能够将这样一个优秀的传统延续。

刚看了民法大神的经验贴,觉得他说的很对,大神学霸都出国保研了,考北大也没有那么难的,即使考上了也并不代表我们多么厉害。另外,想起一句话:“有些事情不是看到希望才去坚持,而是坚持了才会看到希望。”所以,各位加油~最后,大家有什么问题也可以通过私信问我哈,能力范围以内一定尽力解答~

清华大学国际法考研经验

+++++北大心理学考研经验

北大经济学院考研经验

北大法学院考研复试经验

“二战”北大心理学考研经验

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专业考研经验分享

国际法考研论文

考研经验:北大法学考研复习经验分享

考研心得:北大医学部考研经验分享

北大考研

北大 国际法 考研经验(材料)
《北大 国际法 考研经验(材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