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电工电子技术及应用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3 20:42:0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电工电子技术及应用教案

【课题编号】

01-09-01 【课题名称】 整流电路 【教学目标】

知识传授目标

1、理解整流的概念

2、理解整流电路的工作原理及不同类型的整流电路的优缺点

3、能分析负载上电压的波形,正确计算电压、电流平均值;

4、能分析二极管截止时所承受的最高反向电压 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二极管的能力,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二极管整流电路的工作原理以及电路的计算 【难点分析】

整流电路的负载上的电压波形与计算结果的对应关系。 【学情分析】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少作理论分析多做一些动手实践,如演示实验,分组实验等。并把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的结果加以对比,注重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 【教具资源】

整流二极管、整流桥、白炽灯泡、0-220V单相可调交流电源;多媒体课件;万用表、双踪示波器。 【课时安排】

2学时(90分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直流电源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广,它的来源除将其他形式的能直接转化为直流电能外,交流电经整流

变为直流电是直流电源的一种重要的形式。本节内容是由交流电能变为直流电的基础------通过本节内容的重要性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二、讲授新课

教学环节

1、单相半波整流

(一)单相半波整流电路图

教师活动:投影单相半波整流电路图多媒体动画,提醒学生注意各元件之间的连接关系。

学生活动:观察单相半波整流电路图多媒体动画,尤其是二极管的连接。

(二)单相半波整流电路的工作原理 演示1 教师活动:将灯泡直接接入单相交流电源,观察亮度。经二极管单相半波整流后将灯泡接入再次观察其亮度。分析其工作原理。 学生活动:观察灯泡的亮度说明半波整流输出电压平均值较小。思考原因。 演示

2、

教师活动:将示波器接入电路中观察灯泡两端的电压波形;半波整流时将万用表接入灯泡的两端估测其电压平均值。讲述其原理。分析二极管截止时所承受的最高反向电压。

学生活动:观察灯泡两端的电压波形,观察灯泡两端较低的电压。思考原因。

(三)单相半波整流电路的计算

教师活动:讲解半波整流时负载上电压平均值的计算公式。设计一个例题。 学生活动:通过例题深刻理解公式的意义并会应用。 教学环节

2、单相桥式整流

(一) 单相桥式整流电路图

教师活动:投影单相桥式整流电路图多媒体动画,提醒学生注意各元件之间的连接关系。

学生活动:观察单相桥式整流电路图多媒体动画,尤其是二极管的连接。

(二)单相桥式整流电路的工作原理 演示1 教师活动:将灯泡直接接入单相交流电源,观察亮度。经二极管单相桥式整流后将灯泡接入再次观察其亮度。分析其工作原理。

学生活动:观察灯泡的亮度说明桥式整流输出电压平均值较小。思考原因。 演示

2、

教师活动:将示波器接入电路中观察灯泡两端的电压波形;桥式整流时将万用表接入灯泡的两端估测其电压平均值。讲述其原理。分析二极管截止时所承受的最高反向电压。

学生活动:观察灯泡两端的电压波形,观察灯泡两端较低的电压。思考原因。

(三)单相桥式整流电路的计算

教师活动:讲解单相桥式整流时负载上电压平均值的计算公式。设计一个例题。 学生活动:通过例题深刻理解公式的意义并会应用。

三、课堂小结

1、什么是二极管整流?其目的是什么?

2、单相半波、桥式整流的特点是什么?如何分析计算负载电压的平均值?

四、课堂练习

五、课后作业

教材第xx页第一题

指导与练习第xx页第X题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电工电子技术及应用教案(××)

【课题编号】 02-09-02 【课题名称】 滤波电路 【教学目标】

知识传授目标:

1、理解滤波电路的工作原理及不同类型滤波电路的连接方式。

2、正确绘制滤波电路中相关元件上电压波形图。 能力培养目标:

根据不同的场合正确选择合适的滤波电路。 【教学重点】

1、滤波电路的工作原理

2、滤波电路的连接方式 【难点分析】

正确选择不同方式滤波电路 【学情分析】

电容滤波、电感滤波需要分析电容、电感元件的充放电过程,比较抽象。为增加直观性需选择多媒体动画进行展示。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 【教具资源】

整流二极管、整流桥、电容、电感、滑动变阻器、单相交流电源、示波器、万用表、白炽灯泡

【课时安排】

2学时(90分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用示波器展示整流后的波形和滤波后的波形,使学生观察到不同的波形图。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讲授新课

教学环节1

电容滤波

(一) 演示

教师活动:用示波器展示电容滤波前后的波形 学生活动:观察电容滤波前后的波形

(二) 电容滤波的工作原理

教师活动:讲解(1)电容器的充电时间常数很小,电容电压随之充至接近u2的峰值2U2。当u2 从峰值开始下降,其值小于uc时,VD因受反压而截止,电容C通过负载RL放电,直至uc>u2时VD再次导通,电容再次被充电。如此循环往复,负载上可得到较为平滑的直流电压。(2)输入电压的平均值取决于RLC放电时间常数和电源的频率。一般地取RLC>(3---5)T.学生活动:通过观察电容滤波的电压波形思考老师的讲解。 教学环节2

(一) 演示:

教师活动:用示波器展示电感滤波前后的波形。 学生活动:观察滤波前后的波形,并注意电容、电感滤波元件连接方式的不同。

(二) 电感滤波的原理

教师活动:讲解电感滤波的工作原理,电感对于直流电流相当于短路,对于交流电则呈现出一定的感抗,使负载上的交流电成份减少。 学生活动:通过观看电感、电容滤波的波形,思考老师的讲解。 教学环节3

(一) 对比电容、电感滤波的优缺点 演示

教师活动:用一滑动变阻器当负载,展示出负载变化时,电容、电感滤波时输出电压的稳定

性。

学生活动:观察波形。明确电容滤波波形平滑,但带负载能力差,适合于较小的负载。电感滤波效果差,但其带负载能力强,适合于负载变动较大的场合。

(二) 复式滤波: 演示

教师活动:用示波器展示出各种复式滤波电路的输出波形 学生活动:观察滤波的效果。确认LC滤波效果最好。

三、课堂小结:

1、电容、电感滤波的原理及优缺点。

2、LC型复式滤波器的应用。

四、课堂练习:

绘制电容滤波电路输出的电压波形。

五、课后作业:

课本复习思考题XX题 指导与练习第xx页第X题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电工电子技术及应用教案(××)

【课题编号】 03-09-03 【课题名称】 稳压电源

【教学目标】

知识传授目标:

1、掌握常用的几种稳压电源,并理解其工作原理

2、正确分析并联型稳压电路中的几个重要参数 能力培养目标:

正确识读电源电路图,能解决稳压电源的一般性故障。会正确运用三端稳压器 【教学重点】

稳压电路的组成以及各元件的作用。 【难点分析】

理解稳压电源的工作原理,正确选择元器件。 【学情分析】

串联型稳压电路是对整流、滤波、三极管电流放大等基本知识的综合运用,要求学生掌握知识要全面。同时应加强实验手段,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授法 【教具资源】

并联型稳压电路

串联型稳压电路

、三端集成稳压器、万用表、示波器、交流调压器

【课时安排】

2学时(90分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经过整流滤波之后的直流电、交流成分已比较小。但输出的直流电压并不稳定。交流电网电压的波动、负载的变化等因素都会使输出的电压发生变化。所以在滤波电路和负载之间还须接稳压电路,可达到稳定输出电压之目的。

二、讲授新课

教学环节

1、并联型稳压电路 演示

教师活动:(1)检查并联型稳压电路有无接线错误,确定无误后用交流调压器输入不敷出16V的交流电压。测出开路电压。(2)检测负载变化时的稳压情况。(3)检测输入电压变化时的稳压情况。(4)观察输出电压的波形。

学生活动:观察每个演示环节,思考其原因。 讲解

教师活动:(1)并联型稳压电路的组成。(2)讲解稳压二极管的稳压原理和限流电阻的作用。(分析并联型稳压电路的几个重要参数。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积极思考。理解工作原理和各部分的作用。 教学环节2 串联型稳压电路 演示

教师活动:(1)检查串联型稳压电路有无接线错误。(2)用交流调压器输入16V交流电压,观察有无电压输出,调整RP,看输出电压是否变化。(2)检测电路的稳压性能,负载变化时和输入电压变化时。

学生活动:观察演示的结果,思考原因。 讲解

教师活动:(1)讲授串联型稳压电路的组成。(2)串联型稳压电路的工作原理,强调各部分的作用。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细致思考。理解原理。 教学环节3

集成稳压器 演示

教师活动:让学生观察三端稳压器,讲明管脚的排列,演示接线。

三、课堂小结

1、并联型稳压电路:稳压二极管稳压时的电流范围,只要在这个范围内,则稳压管中的电流是随机的它由外电路确定。

2、串联稳压电路:它是由几部分组成,分别有什么作用。

3、集成稳压电路:注意管脚排列,会正确接入电路。

四、课堂练习

五、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电工电子技术及应用

电工电子技术及应用(答案)

《电工电子技术及应用》课程标准

《电工电子技术》教案

电工电子技术教案

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教案

汽车电工电子技术

电工、电子技术教学计划

《电工电子技术》教学大纲

电工电子技术实习

电工电子技术及应用教案
《电工电子技术及应用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