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小学科学教学新探索

发布时间:2020-03-01 16:23:1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怎样上好小学科学实践课

贵州省长顺县第一小学 陈兴珍

【摘要】上好科学实践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动脑能力。无论是指导学生认识各种自然事物,探索各种科学规律,还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都离不开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小学生通过动手做实验可以激发爱科学的兴趣,有效地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培养他们对科学实验的探究欲望。

【关键词】科学实践 目的 任务 过程 结果

小学科学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也是中学地理、化学、生物的基础,因而小学阶段的科学课教学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怎样才能更好地上好小学科学实验课呢?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和小学目前基础条件相对较差的特点,本人认为开展小学科学实践活动,应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明确实验目的

学习科学课的过程,是从观察现象,动手实验出发,经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成概念、规律,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进行检验和运用,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做实验前,只有给学生提出做该实验的目的是什么,任务是什么,才能使他们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做的事上,才能使他们深入细致地去观察、去做。

例如,本人在教学《美丽的晶体》时,教师提出这个实验的目的是,让我们比较一下用肉眼和放大镜分别观察食盐、白糖、碱面、味精这几种 1 物质的颗粒形状与大小是什么样的,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观察和记录,从而获得这些物质的颗粒特点:虽然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但是它们的颗粒都是由有规则的几何形体组成。人们把这样的物质叫做晶体。

其次,要明确观察任务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比较持久的感知活动。学生年龄小,经验少,无意性、情绪性明显,感知的选择性较差,观察时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观察前提出观察要求,使学生明确观察范围和观察重点。

以三年级《观察植物的种子》为例,课前我让学生收集各种植物的种子,带到学校来。上课时教师提出观察任务:先仔细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看看它们的外形有什么不同,并要求学生会用一些形容词进行描述,如圆形、椭圆形、月牙形等;再通过用眼看一看,用手摸一摸的方法观察不同的植物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又有什么不同,也要求学生用一些形容词进行描述。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各不相同。最后再进一步观察:种子里面有什么?这样一步一步的观察,学生对植物的种子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

又如在学习《各种各样的岩石》时,我提出的观察任务是:要求学生用眼睛看一看岩石的形状、大小、颜色、是否透明、是分层结构还是颗粒结构;用手摸一摸岩石是光滑的还是粗糙的;用手掂一掂,感受它的轻重;把两块岩石相互撞击一下,用耳听一听它们发出的声音;用鼻闻一闻岩石发出的气味; 用小刀划一划,观察岩石的软硬程度;用滴管滴一滴稀盐酸,观察岩石遇酸的反应等等。让学生充分运用眼、耳、口、鼻、手等感觉器 2 官去仔细地、有序地、全面地进行观察,并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和感知每一个微小的地方,每一个细小的变化。只有让学生明确了实验时的观察任务,才能在实验过程中取得良好效果。

第三,要明确实验过程

小学生通过动手做实验可以激发爱科学的兴趣,有效地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培养他们对科学实验的探究欲望。做实验每个学生都喜欢,但每个学生理解能力不一样。由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观察事物时常是杂乱无章的,他们往往是做了这一步不知下一步该做什么,颠倒操作过程,少做漏做,导致实验失败,所以在实验过程中要一步一步明确操作过程。

如教学六年级《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一课,师在桌子上放着两盆液体,出示两个马铃薯,把两个马铃薯都放入其中一个盆中, 马铃薯都浮起来了; 再把两个马铃薯都放入另外一个盆中,马铃薯都沉下去了;把两个马铃薯分别放到两个盆子里,马铃薯在一盆液体里沉,在另一盆液体里浮;交换马铃薯,再分别放入两个盆中,在刚才沉的盆子里,马铃薯还是沉,在刚才沉的盆子里,马铃薯还是浮。这时候有学生发出疑问:这是怎么回事呀?接着有个学生说:“哦,浮的一盆水可能是盐水!”听一个学生这样说,好多学生都跟着认为是盐水。这时,老师需要反问:“你能确定浮的一盆水肯定是盐水吗?”这个提问引起了学生的思考,有一些学生就说不敢确定。老师又说,如果不能确定这盆水是不是盐水,那么我们怎么办?有的学生说:我们取些水烧干,烧一烧就烧出盐来了。接着学生动手实验,按照教材的方法烧盐水,结果真的烧出了白色的粉末,这就是盐! 3 从而证明了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就是盐水。最后让学生回忆整个操作过程,写出实验报告。

第四,要明确实验结果

实验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初步学会透过现象找出事物本质特性和规律。现象往往是表面的、零散的,如何通过分析这些现象找出事物规律,要靠教师的指导、启发、点拨。教师要根据实验的性质、难易和学生水平,精心设计问题,一步一步将通过观察获得的还处于零散的感性认识逐步联系起来,进而引导学生向本质问题探讨,结论由学生探讨出来,教师只加以肯定和总结。

在《磁铁》这一课的实验中,当我们看到磁铁能把带铁的东西吸起来,就提出磁铁有什么性质?(会吸引铁)我们把磁铁的这种特性叫做磁性。当我们用磁铁的两端和中间部分去吸引铁钉时,会看到什么现象?由这个现象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磁性有强弱,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当我们把磁铁用细线悬挂起来旋转,等到它静止时,又会看到什么现象?(磁极分别指向南方和北方,我们把指北的磁极叫北极,指南的磁极叫南极。)这时,告诉学生:指南针就是根据磁铁的这一特性发明的。通过引导学生这样一步一步的探讨,学生基本能归纳出实验结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是一种积累,需要教师的引导,需要学生的合作,更需要师生的合作。只要实验老师敢于创新实验教学方法,把解决实验教学难点和调动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相结合,实验课教学就能够取得很好的成效。

小学科学《探索宇宙》教学案例

小学科学《探索宇宙》教学案例

小学科学教学新常规

小学创意水墨画教学新探索

幼儿园科学探索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小学科学课创新教学探索浅谈》

基于网络的小学科学教学新模式探索

小学科学教学中探究活动的探索

新媒体辅助小学科学教学初探

科学探索读后感

小学科学教学新探索
《小学科学教学新探索.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