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家长学校授课内容一

发布时间:2020-03-01 19:37:4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家长学校授课内容(一)

一、建立良性亲子关系,创设良好的生存空间

其实在家庭教育这一问题上每个家长都可以讲上2个小时在这个问题上,也就是说一万个家庭有一万个教育方法。在家庭教育这一领域他表面上变幻莫测,实际深层上是有规律可言的。大家来看一下这张图。箭头代表家长之间的亲子关系。而这种亲子关系形成了一种无形的空间,它决定了孩子的行为方式。比如:一个孩子在学习和同学打了架或闯了祸……也就是说,如果你和孩子的关系是良性的,正面的,也就是说家长和孩子之间是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相互关爱、相互体谅,家长无条件的接纳孩子,无条件的爱孩子,欣赏孩子,鼓励孩子,表扬孩子,孩子知道感恩,知道体谅家长,如果双方是这样的那这个孩子一定会顺利发展,如果你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扭曲了,变形了,也就是说家长扮演警察,孩子扮演小偷,家长不断监视孩子,家长扮演监狱长,孩子扮演囚犯,家长每天看这孩子做作业,读书。家长扮演领导,孩子扮演下属,每天说上句,来领导孩子,家长扮演的是奴隶主,孩子扮演的是奴隶,他是我的孩子,我想怎样就怎样。如果家长和孩子之间形成的关系是敌视,敌对,相互之间猜忌、关系冷漠,甚至仇恨,如果你和孩子的关系是这样,那么你的孩子肯定会出问题。根据董博士的研究发现,家长与孩子之的关系构成了孩子无形的生存空间。在这个问题上我门中国家长遇到了一个误区,我们教育孩子的思维参照模型是家长把自己放在“正确”这把椅子上,把孩子放在“错误”的椅子上。我们单纯的是家长来教育孩子,我们没有想到我们看到的都是孩子的错,我们没有想到孩子的各种行为偏差只是他的外在表现,而原因在家长这里。也就是说,孩子有问题那百分之百家长有问题,(体验)家长没有用互动式的关系的角度来看待孩子的行为,事实上孩子的的行为是外在果,我们家长是因。家长的行为和孩子的行为是互为因果,相互影响的,是我们的某些行为导致孩子心理变形,导致孩子的行为,孩子的行为又反过来导致家长的行为。应该说我们很多家长在孩子7岁以前爱孩子的,欣赏孩子的,和孩子有情感表达,有亲密的关系。可是一旦上了小学,很多家长会不自觉的把我们的目光盯在孩子的学习成绩,当盯在学习成绩上后我们就会不断的叮嘱他好好学习,我们的出发点固然是可贵的,但这样一来,我们不厌其烦的逼迫他好好学习,但这个时候我们忘了应该与孩子之间有情感流动,我门不再无条件接纳孩子,欣赏孩子,不再拥抱孩子,抚摩孩子,我们单纯的变成了警察、监狱长、奴隶主来看住他们,是我们先变了,孩子在心灵上找不到家园,孩子学习没有动力,所以他的行为开始变形,开始跟家长顶撞、开始有了逆反心理。所以说,如果你想把孩子教育好,当你看到孩子出项问题时,你首先意识到是自己教育理念出了问题,是自己心态出了问题,是自己的方法出了问题才导致孩子出了问题。如果想把孩子的行为调整好,那首先要改变是我们自己。

二、做一个无条件的精神供养者 看亲子关系图 管道代表生命能量、精神的流动。形象地比喻 象一根脐带。脐带的作用是给孩子输入物质的养分,而这条脐带是为孩子输入精神养分。其实我们任何一个人都是由两个人组成的,一个物质的人,一个精神的人。物质的我们给他吃、穿、喝,他经过发育二十年后会发育成一个成人。我们很少有家长有意识地想到承载在这个肉体里的那个精神上的人也一样需要养分,甚至说更需要养分的滋养他才能发展成一个人,我们说一个人是成功人还是杰出的人,说得不是他的肉体而是他的精神,对与孩子来说精神上的人对于孩子来说从他出生的第一天相当于一粒种子一样,这粒种子必须给他适当的养分,才能发芽、成长。如果不给予养分,那么精神上的人就会处于蒙昧状态或者发育变形。(举例—狼孩)从这个管道可以看出,家长作为一个精神供养者,也就是说一个人在他生命的最初几年,必须有一个提拱精神养分的人,而且是至少有一个成长在背后无条件的接纳他、欣赏他、鼓励他、表扬他、确认他的自身价值,不断的告诉他你是最棒的、你是聪明、你很好,你被爱着,这样就相当于一个成年人在背后给他拿一个管道不断的输入养分,他那个精神的人的种子开始发芽成长,家长的这些行为让孩子在心灵上找到一种心理学上说的“自我价值”,就是孩子感觉到我很好,我被爱着,他消除了恐惧感,产生了安全感,这样他开始向外扩张,有了这些这个孩子才开始学习,所以在孩子的成长上家长的角色最重要的不是那个物质供养者,而是精神供养者。家长应为孩子供应13大精神养分:

1、爱

2、接纳

3、欣赏

4、承认

5、鼓励

6、表扬

7、尊重(3岁以后尊重比关爱更重要)

8、理解

9、信任

10、陪伴

11、被需要(小孩买药)

12、被重视(远距离的关注知道孩子每一次的进步,不能近距离的看住_监视)

13、自由

如果孩子在最初的发育没有这些,那孩子的精神发育一定会变形,注意力不集中,多动,无法与人正常互动,有一些心理学家把他理解成多动,所谓的儿童多动实际上是他的心理上缺乏爱,他会不断的防范,会用各种各样的动作来消除自己因为缺乏关爱所导致的心理价值缺失,这是根本的原因。例:美国的孤儿院、对母亲过分的依恋

中国教育孩子的观念:

七、八十年代,家长的教育任务是把孩子拉扯大,能有吃、有穿就行。而现在的家长60%的注意力关注在孩子的身体发育上,第二是往孩子大脑中输入知识。第三就是要有特长。如果把一个人比做一棵书的话、树冠我们比做知识和技能(教师的事)树干是身体(只要提供必需的营养就能发育),树根是心灵,家庭教育的真正工作重点在于心灵之根的塑造,如果一棵书的树根离地只有10厘米那么深,他绝对长不成参天大树,(举例大树)这和人的生长是一样的,如果一个人的心灵之根扎不下,他是无论如何也成不了材的,如果我们想把孩子培养成杰出的人,科学家、企业家、政治家,受人尊敬的人,无论在学习上、生活上都成为别人的楷模,如果我们希望把人培养成这样的一个人,那么你想单纯集中在树冠上是断然做不到的,而集中在他身体的培养上也是做不到的。一个人要想成为杰出的人这六大生命之根必须在他童年塑造完毕。我们要在孩子身上完成这六大生命之根的塑造,而不是对其进行琴棋书画的培养、也不是数理化知识的灌输,那有庞大的学校和社会体系在支撑,而我们家长真正要做的是通过家长和孩子在一个空间生活,互动,家长给予孩子关爱、帮助、欣赏,使孩子具有这些人格特质,如果这些培养好了这个孩子一定会成为一个杰出的人。

第一个特质——自尊心,所谓自尊心可以这样讲是他与自己的关系,每一个人这一生都要处理好三种基本关系,第

一、你与自己的关系,你在内心深处,你是不是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自己是不是漂亮的,能干的,在内心深处对自己的基本观念。

二、你与别人的关系。

三、你与上帝的关系,这个上帝代表生命意义,一个人找到了自己的生命意义他才有活下去的。一个人要想成为杰出的人必须在他生命中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自己是好的,自己是聪明的。他必须有一些自我明晰的观念,通过家长与孩子互动,通过家长无条件的接纳孩子,爱孩子,鼓励孩子,欣赏孩子,在孩子内心深处找到一些自我尊重的感觉,这种在心理学上可以解释为自我价值,当一个人有了自我尊重后,他才有可能尊重别人,自尊心是一个人精神的脊梁骨,那么也就是说,一个人有了精神的脊梁骨后他才从趴在地上的状态站起来,自尊心后才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才收敛自己的行为,自尊心这个树根他下面又有了两个深层的树根,一个是羞耻心,一个叫上进心。自尊心如果不好理解,你反过来一想就豁然开朗,自尊心的反面叫没皮没脸,这是中国人的土话。当一个人没有了自尊心后他就不按人类社会规范、人类道德规范来行为了。我们中国的家长们,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认为居高临下地批评孩子,甚至打骂孩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中国有句俗话说:“人前教子,人后教妻”就突出反映出这种文化内涵。今天看来这都是错误的:在人前教子,是严重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行为,根本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当我们用打骂和恶意的批评把孩子的自尊心消灭贻尽时,我们又希望孩子好学上进、力争上游,这本身就是南辕北辙的笑话。所以家长要教育好孩子,必须从小尊重孩子,平等的对待孩子,一旦孩子有了自尊心后你才可以用语言的方式矫正他的行为偏差,通过表扬的方式让他继续努力,通过批评的方式让他改正缺点。

第二条生命之根是自信心,当我们遇到一件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情,我们会有三种态度:一是_我能,二是我试试,三是我不能。我们的大脑,是一部神奇的学习思考机器,它受控于我们的信念。当我们正在做某种事情时,如果我们认为这件事我们一定能做好,那我们的大脑就会发挥它的能力,想出办法把事情做好;相反,如果我们认为这件事情我们一定无法做好,我们的大脑就会停止寻找能够做好该事情的办法,转而去寻找解释我们为什么做不好的理由。(举例甲车追已车四年级孩子)也就是说,有自信心的孩子遇到问题,会直接深入到事物的深层,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没有自信心的孩子只是停留在问题的表面,思维是分散的,自信心是我们的大脑进行高效率工作的前提。要想让孩子学会做事情必须先要树立孩子的自信心。一个人的自信心是一个人潜意识的成功经验。如果我们在培育孩子问题上在孩子的生命之初没有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那对孩子进入学校生活有很大的影响,因为孩子每天都要遇到对他来说陌生的东西遇到不懂的事情,咱们都是成年人,举例如果让你一周内开飞机上天,那对与太多的人会说;我不行,你可以马上拒绝,你拒绝的理由是:我没有受过训练我不会。我们所有的家长在我们遇到不会的事情都回理直气壮的说我不会。甚至如果有人冒险去做,大家还会嘲笑他,那么我们对与自己不会做的事情,我们有理由去拒绝。但孩子在上课的时候能说:我没学过,我不会,小时侯,他是躺着的,不会爬,那我拒绝爬,不会走我拒绝走,孩子每天都回遇到他以前不懂的东西。而自信心是让我们学会原来不懂的东西,遇到陌生的东西挑战时、我们回战胜挑战,能够把他学会,变成自己的东西的根本心理状态,没有这个他就学不了,他整个的心理状态是保裹着的,相当于他拿着一个盾牌到处防范,根本没有办法学习。所以,在孩子的生命之初,让孩子学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孩子产生学习的信心。认为我能够做得来,我能够学会,我只要努力就能作到,如果有了这个信心,对孩子来说是决定性的,所以爱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比爱护孩子的眼球还要精细。家长一句无心的话,一个无心的玩笑(拍脑袋,儿子你怎么这么笨呢?)其实这话很简单,家长是在开玩笑,可能五岁的孩子会当真,通过妈妈这句话认为我真得很笨。(傻女儿)会让孩子产生一个新得自我观念,我笨、我做不来。我们太多的时间在孩子面前表现的很杰出,我们什么都会,而我们的孩子在我们的面前表现的非常郁闷,而这种悬殊的对比空间让孩子找到了极大的自卑感,找到了他不能把事情作对的感觉。一个孩子是否杰出,是否成功,取决于家长是否在他童年的时候培植了自信的种子。真正聪明的家长应该有意识的在孩子面前“巧妙的示弱”。“妈妈不如你,象你这么大的时候,没你做的好,你真棒,你比妈妈小时候做的好多了。”(举例:报纸盒、胶合板、铁板——全换成泡沫板)成人做事是凭经验,而孩子没有生活经验的时候,靠的就是自信。而自信心是靠传递的,家长对孩子有信心,孩子对自己才会有信心。

第三、责任心(男人、领导)人是一种社会生物,是人际关系的总合,有着多种角色。我们就在这个关系网的网结上,责任说得是什么呢?是说你在与人的互动关系中的行为迁一发而动全身,你的行为要对其他人产生影响,而你又希望这种影响是正面的,为了对别人产生正面的影响,你就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律。我们产生的按照对别人产生良性影响来行动的意识就叫责任,这才是责任心的本意。责任心是我们从小就要对孩子进行培养的,孩子3岁前就要让他看到他的一言一行对爸爸妈妈产生的影响,他对这个家庭也是有责任的,要让孩子对自己的事情要自己负责。要让他看到他对别人负有责任,他的不良行为会造成对别人的伤害,这样他才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律,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举例:落难船16页)

自尊心、自信心和责任心是一个人生命的三角架,具备了这三个生命之根,才是一个正常的人。 第四,主动进取精神是一个人在骨子里要想出人头地的那股子劲,他的外在表现形式是我们所说的一个人的理想和抱负。当一个人有了他心中想要的事情时,他会涌起要得到那种事情的冲动。这种要行动的冲动,会驱使他行动起来。当选动没有得到他想要的结果时,他会继续行动下去。我们就是要培养孩子身上的那种不服输的劲头。从小培养孩子主动进取精神的方法是:在孩子小时侯,不断地鼓励孩子,不断地表扬孩子,让孩子体会成功是快乐的,从而产生对成功的追求。

第五学习兴趣: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很多家长不了解学习的规律性。学习是人类众多行为的一种。是一种脑力劳动。而脑力劳动的特点是:劳动者必须处于主动状态。学习作为一种脑力劳动对学生来说,它必须是主动的去学习。要想让孩子主动学习,就必须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习兴趣是孩子学习的动力。我们通常对一件事情产生兴趣,是因为这件事情能给我们带来快乐,所以我们才愿意去做。因为我们是人,而人是一种有机体,而有机体的生物法则就是_逃避痛苦,追求快乐。要让孩子学习好,就必须让孩子产生学习的兴趣,要让孩子产生学习的兴趣,就必须要让孩子认为学习是快乐的。就象孔子说过的:“学而实习之不亦乐乎”。而我们的一些古训以及我们家长都认为学习是件苦差事。比方说:头悬梁,锥刺骨;十年寒窗苦;梅花香自苦寒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舟。我们总是把学习与痛苦连接在一起。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想学习好,就必须要有很强的意志力。意志力是说一个人用他理性的力量逼着自己去做心理和情感上痛苦的事情,我们会说这个人有意志,没有人会说我有意志力我能吃巧克力,会说一个人忍受巨大痛苦真有意志力。孩子的世界里他的意志力还没有产生,而在孩子身上不具备这种东西的时候,他只是按照有机体生物法则来行为也就时“逃避痛苦,追求快乐”。所以当我们把学习描述成那么痛苦的事,孩子只能会被吓跑。而再比方:我们老师在教授三角函数时会说:“今天我们要学三角函数,你们一定要认真听,仔细看,因为三角函数很难学。”再比方有的家长会对上初中二年级的孩子说:“你今年一定要好好学,今年你们加了几何课了,几何特别难学,你一定要好好学。”当成人把这种信息传递给孩子的时候,孩子会把这种难度翻一倍。他们会想,这么难的事情我肯定做不来,没有了学习的动力,这个孩子也就不愿意学了。一个的行为他感觉痛苦还是快乐取决于最初的生命经验(举例最初孩子的学习——游戏——学习与快乐联系。相反,学习——痛苦——不愿学——逼迫——打骂——学习与痛苦联系)我们家长在教育孩子学习的事情上,要认识到孩子学习什么其实并不重要,比知识重要十位的是孩子的学习能力,而比学习能力重要十倍的是孩子的学习兴趣。而我们一旦在孩子身上培养出了学习兴趣,那学习能力就非常容易培养起来。而有了学习能力和兴趣,那学习知识就是一个快乐旅程,他会易如反掌地学会任何他想学的任何知识。

第六点:良好的习惯习惯是人身上的自动反映,如何走路、说话、待人接物等等。人有从小到大大约有几十万个习惯。这些习惯有好有坏。一个孩子我门说他说话干练、办事利落、头脑清晰,什么是都做得很好,我们会说他很聪明,其实不是的,是他早期培养习惯得法,反之一个孩子办事拖拉,不讲卫生,什么事情都做不好,我们会说这个孩子愚笨,其实是他早期没有形成好的习惯。习惯不是一天养成的,无论你的情感、你的事业、你对孩子的教育,都不是一天形成的。就象在你的过去的生命里,你坐小船很自在的顺流而下,一直很自在,突然在你的面前出现了万丈深渊,你这才意识到问题来了,想要调头已经来不及了,你还是会掉到万丈深渊。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尼亚加拉瀑布”现象。孩子高考结束了,只考了200分,这个时候想弥补已经来不及了。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如果你没有思考你的人生方向是否正确,你教育孩子的方向 是正确的,往前走,积累多了,有了速度,形成了习惯的时候,再看到危险,想赶快掉头,已经来不及了,因为惯性依然存在。所以说好的习导惯对人生的差别影响是决定性的。而好的习惯来自于家长正确的的表扬和鼓励,来自于家长自身的榜样。 家长必须明白,你的眼睛如果定在孩子的缺点上,你下个世纪也无法改变他。要用亮点原则——去改掉孩子的缺点。

家长学校授课教案一(5)

家长学校授课教案(一)(推荐)

合同法授课教案内容一

家长学校授课教案

家长学校授课心得体会

家长学校授课教案

家长学校授课教案

家长学校授课教案

家长学校授课教案

家长学校授课教案

家长学校授课内容一
《家长学校授课内容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