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减负总结

发布时间:2020-03-04 01:31:1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减负在行动 新开路东总布小学

为贯彻落实《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通知》、《关于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行为的意见》和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制定的《关于在义务教育阶段推行中小学生课外活动计划的通知》,学校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秉承市、区教委的要求,不断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一、工作措施

(一)制度的保障

1、建立减负工作责任制。

学校在落实“减负”工作中,首先实行减负工作责任制,明确校长为“减负”工作第一负责人,签订责任书,把“减负”工作具体落实到教职工层面。 2.建立监督检查制度。

学校通过课程构建、听评课制度、体育锻炼一小时、学生作业的质与量、课堂常规等长期检查与监督,为“减负工作”的落实提供保障。学校实行“一票否决”制,对严重违规的教师追究相关的责任。例如学校每月进行优秀作业学习之星的评比,以提高作业的质量;学科与校级两个层面按照定期与不定期对学生课业进行检查,分别从“作业总量和质量”、“分层管理”和“优质特色作业”等几个方面提取教师的“减负行为”。

3.设立学习交流教研制度。 学校将减负工作与校本课程的设计紧密衔接。在校本教研的内容中,学校将“减负”和“规范教学行为”的内容纳入到教研组、备课组活动中。学校也本着“减负”的角度出发,从教师的认知和行为来改变教师的“教学观”。我校要求每位教师在研究教材、教学设计的同时,时刻围绕 “教学增效”和“学生减负”的理念,做到学习高效率,减负到实处。同时,每位教师在活动中都会将市区教委的精神、教师个人的减负经验进行彼此的交流,在校本课程中大胆尝试,确保减负工作顺利展开。

(二)问题的提出

基于以上的减负行动,学校在研讨中生成了新的问题,在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整个进程中,学校、教师肩负的只是“减”吗?分析这个“减”的内容,我们达成一致,减掉学生会的,减掉重复机械的,减掉惰性,要唤起学生自我学习的需求,将惰性转化为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在我们达成一致之后,随之又出现“怎样唤醒内心需求?”“怎样的课程会有助于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我们的改变会导致学生怎样变化?”等一系列思考。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在做着尝试,以期待减负落实在我们的课堂。

二、工作实践

(一) 课程的转变

1、课程结构的梳理

课程建设是落实办学目标的载体,学校育人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之相匹配的课程。学校课程体系是针对我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进行选择和再开发的,它立足于学校当前实际,又考虑到学校今后的发展,更是着眼于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我们希望通过课程建设使学生在思想品德、学业、心理、身体及文化修养等各方面都打好坚实的基础。学校确立的课程基本结构是:

课程分类 校内课程 语文、音乐、体育、美术、必修类Ⅰ 劳动、科学、计算机、专题教(国家课程系列) 育等 必修类Ⅱ (国家课程系列) 学科类课程 必修类Ⅱ (校本课程系列) 必修类Ⅲ 数学、英语 (国家课程系列) 必修类Ⅲ 思维训练、口语、阅读 (校本课程系列) 选修类Ⅰ (兴趣类课程系列) 活动类课程 选修类Ⅱ (安全类课程) 选修类Ⅲ 航模、软陶、珠艺、纸工、布 艺、动手DIY、书法 安全童行 我们的城市 魔方、围棋、数独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经典诵读(一至六年级) 国学教育(一至二年级) 场馆学习校外课程 (智育类课程) 选修类Ⅳ 篮球、太极 (体育类课程) 今后我们将开展尊重课程基本结构的基础上依据学校办学特色再做加法,增加的课程依据学生的兴趣、学生发展需求研发,并将课外活动一并纳入完整的育人体系中,使学生在学校提供的不同类型的学习环境下,汲取各方面的营养,自由快乐地成长,这是我们期待的真正的减负。

2、课程资源的丰富。

随着《蓝天博览课》、《我爱东城》、《社会大课堂》等地方课程的实践与深入,引发了我校对“场馆资源”的思考。

场馆中蕴含着许多科学知识,涵盖语文、数学、品德与社会(生活)、美术、科学、数学、劳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等小学所学的课程,许多课程中有一些重合关联的内容需要我们相关老师进行整合,减少学科间的内容重合,全面系统地优化学科内容,抓关联,抓契合点,抓切入点,抓实效,抓广度、抓深度,多方位多角度地合力推出场馆中的学科整合课,实现真正的减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从不同的视角认识理解相互关联的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动脑能力、科学创新能力,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促进学生认识社会并主动适应社会,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本着“仁和”办学理念为宗旨,践行“人人都重要”的价值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我校开始了场馆学习的探索。我们遵循一下五条原则开展实践探索。

第一,场馆学习下的学科整合要结合实际,从学生的需求出发。 按学生的实际需要来安排教学内容及环节,引导他们有兴趣地学习、探究、体验,在学习中愉快地生活、成长,获取对社会的整体认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第二,场馆学习下的学科整合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有序进行并保持原生态的课堂。我们先找到课程与场馆资源的契合点,做好课前备课,在老师的指导下有序开展的学习活动会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达到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效果。

第三,因材施教的原则。由于学习者的基础和兴趣不一,在场馆学习的进程中会更充分的表现出个人的智力潜能,让每个参与者都学有所获,学有所思,自得其乐,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地全面发展。

第四,问题意识的培养。我们提前让学生根据参观主题提1-2个有价值的问题,根据兴趣结组,带着问题去学习;问题的选择和确定是场馆学习下的学科整合成功的关键,引导学生从他们周围的生活中,从自身生活的经验中,从访谈调查及查找资料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从而获得对自我、社会以及自然的认识或感受。

第五,场馆学习下的学科整合要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多种课程教学资源,来丰富课程内容,增强课程的开放性、生成性和教学活力,拓宽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我们寻找场馆资源、网络资源、社会资源、家长资源和学校资源 以其丰富我们的课程,让孩子们走出学校,走进博物馆、教育基地,他们在社会大课堂的资源中汲取营养。我校的“农业展览馆——农业工具的演变”一课收录在东城区“e网通精品课”中。这是我们在减负增效过程中的进行的尝试。

3、课外活动的充实

北京市政府投巨资引入社会力量把学生课外的时间利用起来,继续推进学生的素质教育。政府为学生课外活动埋单,这样的举措在全国并不多见,可以更好地促进减负措施的实施,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政策体现。

课外活动是满足与激发学生个性需求、挖掘学生潜能、深化学校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在学校“仁·和”文化理念引导下,把培养兴趣、提升能力与个性化教育结合起来,满足学生各方面发展需求,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潜能开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校分别开设了跆拳道、小小书法家、诵读、剪纸、建模等小组,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与学校课本完全不同的知识领域,每周

一、

三、四的下午3点35到4点40,全校学生学生自主选择,积极参加到自己喜欢的课外活动小组中来。在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创造与体验,在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中享受着自主管理、自主学习、主动发展所带来的喜悦。孩子们在探索和创造中绽放出生命的的灵性、自信的光彩。

(二)教学行为的转变

1、科研课题的常态化

学校参与了“成长规律”、“随班就读”、“友善用脑”等课题研究,同时正在独立承担东城区“学生表达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并且在校内开展“场馆学习模式的探究”。这使我们站在另一个角度审视我们的减负,审视我们的教育,用科学的研究态度改变我们的教学行为,提高我们的教学实效。

例如:在“表达能力培养策略研究”的伊始,恰恰是基于学生的课堂表现。孩子们思维不开阔,心里有想法但苦于表达不清,不自信等现象困扰着老师和学生。这些真问题的出现触动着我们的授课教师,症结是什么?哪些因素困扰孩子们的准确表达?表达不畅会导致学生心理的哪些变化等等。于是我们开始调研真问题,在教科所专家的指导下,我们将所有课程的任课教师凝聚在一起,共同研究、交流、学习、探讨,分别制定本年级本学科学生应达到的表达水平,依据课标、依据学生的成长规律,我们将思考与问题带进课堂进行实践,有意识地进行尝试与改变,使学生敢说、会说。老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强调设计读一读、说一说的环节,学校还为孩子课堂积极参与进行全学科的表彰,为孩子们大胆表达提供了平台,增加了课堂的密度,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增强了教学的效果,实现着“实践减负”。

2、校本教研的主题化。

为了全面了解教师们对教研活动的意见建议,我们组织全体教师对以往的教研活动进行广泛的讨论,听取大家对校本教研活动的感受与想法,聚焦问题。通过整理老师们对教研活动的反馈,总结出以下几条“不足”:第一,教研活动主题过于宽泛,缺乏聚焦;第二,教研活动虽然很多,提出很多策略方法,但缺乏改进行为;第三,教研活动往往正对教学中的具体问题,缺乏解决一类问题的策略;第四,教研活动经常就事论事,在事的层面说的多,在研的层面说的少,研的不够充分全面深刻,缺乏对于“关键事件”多方位、深入地分析。

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教师个体方面的因素,也有学校组织管理方面的因素,同时也与老师们分散在各年级有关。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决定通过以课例研究为载体,充分发挥教师个体与群体的积极性,进行有效的校本教研,引领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行为,提升课堂教学能力。

课例研究之所以受到教师的欢迎和认可,是因为它既切合学校和教师的实际,又便于操作和实施,是一个知行统

一、理论紧密联系实际的实践反思过程。在这个实践反思的过程中,老师的专业素养在团队的协助下得到丰富,专业水平在不断反思实践中得到提升。

3、课堂实践的真实化。

课堂是教师自我价值的体现,更是学生绽放生命活力的舞台。学校开展“仁和杯”教学大赛,我们把课堂比赛看作课题研究的展示,看作教师落实新课标的思考,我们把课堂比赛当做学习交流的过程,每位参与学习交流的老师将会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在这三届比赛中,我们看到了老师对增效减负工作的理解,让我们看到了老师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我们看到了老师对仁和办学理念的感悟,我们找到了减负增效的课堂路径,同时也让我们感到老师对新课程的落实与思考。正是真实的课堂,带给我们真实的问题,才会发自内心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提出:

第一,增强课堂的教学实效性与针对性;第二,每节课预留5分钟左右的教学时间,以学习后测、课堂实练、答疑、个别辅导为内容,第三,课堂教学要求微笑鼓励多一点;发展智力,培养表达能力的要求具体一点;让学生施展才能的面广一点;给学生安排时间灵活一点。

通过教师真实的课堂,让老师们更多的交流、碰撞,用教师最好的状态面对学生,最终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在老师们的努力下,我校教师在最近三届“东兴杯”中连获佳绩,东兴杯一等奖两人次,二等奖四人次,三等奖5人次。

我们将继续秉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基本理念,力求以促进学生发展为追求,从学生的学去研究学生,从学生的发展去研究学生,应对“减负增效”的时代命题。我们将用弗赖登塔尔的话“请不要对学生正在做的事情横加干涉!您唯一所能做的事情就是观察,在一旁认真的观察和倾听!”时刻提醒自己要学会等待学生,要给学生成长的空间,关注学生的素养,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这是我们永恒的主题。

减负总结

减负总结

减负总结

减负总结

减负总结

减负总结

减负总结

减负总结

农民减负总结

减负总结2

减负总结
《减负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减负工作总结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