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原电池》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03-02 10:48:3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原电池》教学设计

濮阳市油田第二高级中学

陈少帅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2、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构成原电池的原理的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步骤,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2、经历多次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是学生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思维碰撞的乐趣。 重点: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够写出电极方程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难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教学过程:

【引入】学生阅读教材70页,解答电化学定义及电化学研究的内容,使学生在整体上了解本章知识点。

【播放视频】以塑料杯、铁钉、铜丝、白醋、二极管等生活中常见基本器材所做的有关原电池的实验,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二极管发光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展示问题】

1、什么是原电池?

2、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是什么?

3、原电池的正负极和电子流向如何判断?

4、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将原电池内容进行细分,使学生有目的的进行学习研究,给学生五分钟时间,阅读课本71-72页,带着问题进行阅读,是学生对于整体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方便之后的学习) 【提问】什么是原电池

【学生回答】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追问】那么构成原电池需要什么条件呢?接下来通过实验探究来进行了解。 【实验探究一】

【结论】前一个装置可以形成原电池,后一个装置不能形成原电池,得出形成原电池的条件之一: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并通过讨论,进一步确定,活泼性较强的做负极,而活泼性较弱的做正极。 【实验探究二】

【结论】前一个装置可以形成原电池,后一个装置不能形成原电池,得出形成原电池的条件之二:电极必须插进电解质溶液中。 【实验探究三】

【结论】前一个装置可以形成原电池,后一个装置不能形成原电池,得出形成原电池的条件之三:必须要形成闭合回路。

【追问】通过以上实验,了解了构成原电池的三个条件,但是最根本的条件并没有探究到。提问: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其中电流是如何产生的呢? 【学生回答】是由于电子的定向移动所以产生了电流

【追问】电子为什么会定向移动,在化学学习中哪种化学反应能使电子定向移动? 【学生回答】氧化还原反应

【总结】由以上提问,可得出构成原电池的第四个条件: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让学生对构成原电池的四种条件记忆两分钟,之后进行提问。 【提问】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1、具有活泼性不同的电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非金属作正极。

2、具有电解质溶液。

3、形成闭合回路。

4、具有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提问】如何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及电子的流向。(给学生三分钟时间,学生小组讨论,解决问题,之后随机抽取学生回答)

负极:较活泼金属,电子流出,发生氧化反应

正极:较不活泼金属或非金属,电子流入,发生还原反应。

【讲述】刚才讲解了有关原电池的定义、构成条件、各电极的反应,需要将这些知识点形成网络,方便记忆与理解。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基本概念,对基本的定义和专用名词进行记忆。 【练习】判断装置是否能形成原电池?

【回答】ABEO可以形成原电池;CDFMN不能构成原电池。

【追问】CDFMN为什么不能构成原电池,各自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进一步复习巩固构成原电池的四个条件)

【结尾】展示原电池在以后学习中的应用,是学生对原电池的重要性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播放一段由橙子制造原电池的实验视频,寓教于乐,使学生学会自己动手,学会用身边简单的生活原料来进行有趣的化学实验,学以致用,达到良好的学习成果。 【板书】

电化学——原电池

1、定义: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2、工作原理: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3、构成条件:①活泼性不同的电极材料

②必须插进电解质溶液中 ③必须形成闭合回路

原电池教学设计

原电池教学设计

原电池教学设计

《原电池》教学设计

原电池教学设计(材料)

原电池原理教学设计

《原电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四章第一节 原电池 教学设计

原电池工作原理教学设计

《 原电池》复习课教学设计

《原电池》教学设计
《《原电池》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