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初中古文创新教学之我见

发布时间:2020-03-02 01:20:1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初中古文创新教学之我见

铜山县柳泉镇中心中学 张帮永

内容摘要:初中古文教学现状让人担忧。如何让古文教学呈现勃勃生机?这是我们在多年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的一个话题。完成教师角色转换,使教师成为教学的参与者、合作者、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营造特殊的语言环境,努力培养文言的语感;鼓励质疑,培养兴趣,启迪深思,组织争论,开展竞赛,在古文教学中努力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培养学生阅读文言作品的能力。 关键词:古文 创新 教学

古文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即为通常所说的文言。古文乘载着璀璨的华厦文明,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遗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7—9年级的学生规定: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古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因此,新课程选用了占课文总量近20%的文质兼美的融审美性、思想性、教育性、人文性于一体的浅易古言文供中学生阅读,以培养他们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然而古文教学的现状的确又让人担忧:

1、轻视古文教学的现象比较普遍。有人认为,古文是中国封建文化,许多作品宣扬了落后的思想,束缚了人的个性,和现代社会的人格独立、与个性解放背道而弛,惟恐对学生发展不利;还有人认为,现代社会已步入网络时代,生活节奏加快,时空距离缩小,与其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古文,倒不如去多背几个外语单词。再加上古文的字词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语言习惯距离也较大,学生较难读懂,认为古文“深不可测,枯燥无味”,因此许多学生对古文不感兴趣。

2、在当前的古文教学中,存在着许多误区: ⑴“简单化”、“繁难化”并存

一些教师认为,古文教学,就是“读读、背背、译译”,没有什么难教难学的。致使有的学生也认为:学习古文只要背会课文,背会译文就行了,没什么学头。因此,学生在学习古文时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盲目的诵读上,效率极低;还有的教师的教学,仅局限于课本上的几篇古文,很少补充课外阅读;只停留语句的字面意思的解释,很少去挖掘课文的人文内涵。如此种种定会降低学习质量。 一些古文学知识渊博的教师,在古文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真正”学懂古文,于是大讲特讲语法修辞,旁征博引,俨然一副“老学究”模样,使古文教学变得繁难化,这样,不但不能提高教学效率,反而使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有的甚至因学不懂、学不会而放弃学习,这样也难达到满意的效果。

⑵“一言堂”、“满堂灌”盛行

在现代文阅读中,教师大都能把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而在古文教学中,“字字落实,句句清楚”一直被一些教师奉为准则。教师因为担心学生不明白,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味的死输硬灌,于是一字字的讲,一句句的译,面面俱到;学生不停的做笔记,生怕漏掉一个词语解释,生吞活剥,囫囵吞枣,来不及思考,被动地听着。学生成了接受的容器,失去了学习古文的兴趣。可是为了应试,只好硬装。这样教学质量总也上不去。

如何使古文教学呈现勃勃生机?

一、建构宽松的心理环境,完成教师角色的转换

人本主义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安全、心理自由是发挥创造性思维的先决条件,因为压力、束缚和顺从盛行的地方必然缺少自由的心理气氛,缺少获得表达感受、思维的自由。对于学习者来说,也只有在宽松的心理环境中,才能使其产生积极愉快的心理体验,唤起内在的智力潜能,产生强烈的认知需要,增强创新的意识,激发学习的兴趣。

1、教师应放下师道尊严,不能高高在上,目空一切,让学生“敬畏”。学生避之唯恐不及,哪还愿“亲其师,信其道”。“一位好的教师必须要注重个人修养,力争做到温文而雅。”[2]这样,才能使学生愿意向教师敞开心灵,善学乐学。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教学角色的转变体现在教学中,就是让学生自由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首先应尊重学生的理解所得,多商榷、少武断。其次应多采用激励机制,多表扬、少批评。给学生多一些期望,多一些尊重,多一些关爱,不要让人才在我们的手中泯灭。

二 重诵读更重理解,营造特殊的语言环境

学过几年英语的人,来到一个讲英语的国家,很快就会掌握这门语言,可见学习外语的最好办法是生活到那种语言环境中去,天天听天天说,就能很容易地学会。虽然古文的时代已经距离我们很远很远了,后来学文言的人已经找不到那种语言环境了。但我们可以通过诵读古人的文章,在一个小的天地里创造出一个学文言的语言环境。有人认为,现代人生活在现代社会,使用的是现代汉语,没有必要再去花时间去学习古代人使用的语言,这是一种认识上的错误。其实学习文言有助于现代汉语水平的提高,有助于语文修养的提高。因为毕竟现代汉语是在古代汉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古今汉语之间存在着继承的关系。古文中某些有生命的词语常被现代汉语吸收。在现代优秀作品中,经常可以发现某些用得极为确切的文言词语,要深刻理解这些作品的内容,就必须掌握这些词语,如“庞然大物”、“一鼓作气”、“醉翁之意不在酒”等。

诵读,口耳眼心都能用得上,能培养文言的语感,诵读必须在理解词义,了解句式的前提下进行。如果读一篇文言作品对其中词语意义,句式的特点,没有逐字逐句弄懂,当这些词语和句式在另一篇作品中出现时还是不懂。这样的读法,对提高古文的阅读能力也就没有多大帮助,只有在“一字一句,分晓真切”(朱熹语)的前提下,让学生反复诵读一篇篇文言作品,才能对古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有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一直熟到什么程度,一般说来,一篇课文,提出其中的一句,要能知道出自哪一篇,是什么意思。

三、在古文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以解决科学或艺术研究中所提出的疑难问题为前提,用独特新颖的思维方法,创造出有社会价值的新观点、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等的心理过程。”[3]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古文的学习中应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出新的、活的、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来。

(一)鼓励质疑

“疑”即怀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古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不唯书,不唯上。在教学《幼时记趣》一文第四段时,鞭打蛤蟆,教学参考书上认为表现了作者幼小的心灵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朴素感情。而课堂上学生则敢于质疑,认为鞭打蛤蟆的原因一是自己受到惊吓;二是破坏了自己的雅兴,从“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便可看出。我充分肯定了该同学思路正确,有独到见解。

有疑就要问。“质”正是问,即对所怀疑的内容、问题进行发问,通过提问,可以解决疑惑,探求真知,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善于提问,增强“提问意识”。在古文教学中可提问范围很多,可就字词句意思提问,这是浅层次的;还可以就作者观点、思想认识、人物言行、做法和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及处世态度的异同等诸方面提问。教师通过引导,诱发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并鼓励学生问得深,问得妙。当然让学生提问,特别是提出高质量、有价值的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训练过程。教师应创设问题情境,以问带问,以问导问,由扶到放,学生“带着问号学习”就会由自发变为自觉,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无需刻意强求。“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古文教学中,教师只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提问,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培养学生善于提问,就一定能点燃学生心灵中熊熊燃烧的创新之火。

(二)培养兴趣

要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教师导入新课的艺术是非常关键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第一源泉,第一颗火星”,诸凡需要、兴趣、思想、情感等都可以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动机。教师上新课前,若能通过某种精心设计,运用巧妙的导入手段,创设出与新课相适应的学习情景与氛围,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并把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到对新知的学习上来。比如,教初一的《宋定伯捉鬼》、《狼》这一类情节较明显的课文时,我把课文编成生动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从新奇有趣的故事中理解课文。有时,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鼓励他们自己讲或复述,给学生提供表现才能的机会,对讲得好的学生,及时表扬、鼓励。教《扁鹊见蔡桓公》时,我先在黑板上写上“病入膏肓”、“讳疾忌医”、“防微杜渐”三个成语,接着,让学生查字典,明含义,组织学生讨论:“谁病入膏肓”?为什么“病入膏肓”?怎样防止?三个成语串连整篇课文的情节,极大地吸引了学生。选择一些适于表演的浅易古文,让有表演天赋的同学进行表演,如《郑人买履》等,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还可进一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感。课本选用的古文,好多被制成动画,充分利用电教手段放给学生观看,让学生直接感受故事情节,这样教学效果也不错,如《狼》、《黔之驴》等。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桃花源不仅景美,而且人们的心灵也美,我要求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并熟读,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在老师的启发下,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争先恐后地要求回答问题。这样,教师在课堂中不仅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文中领略了意境美的艺术享受,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启迪深思

思考是学习深入的源头,启迪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钥匙,是沟通智慧之路的桥梁。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个人的学习越是善于思考就越是易于把自己的学习推向更高的阶段。在讲授《愚公移山》一文,提出一系列能启发学生深思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这篇寓言共写了几个人?老愚公多大年纪了?怎么知道的?那个遗男有几岁了,你又是怎么知道的?这次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这篇寓言写了一件什么事?寓言中的人物对待移山这件事的态度有无不同?文章中有两个人讲的话差不多,你们看都是谁?比较这两个人的话,看看他们的态度究竟是不是一样?愚公究竟笨不笨?不笨,为什么又称他为愚公?智叟究竟聪明不聪明?为什么叫他智叟?„„这些问题紧扣原文,步步深入地引导学生理解语词和课文内容。同时,通过不同的回答和讨论,很自然地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倍感轻松,教学目的很容易就达到了。

(四)组织争论

常规的教学往往重视求同思维,从众多的问题中确定一个正确答案,“万众一心”,长期训练的结果,必然造成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丧失。因此,必须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多种答案。鼓励学生在解答问题时开动脑筋,发散思维,这样就可能使思维更加细密、灵活,从而产生创造性的独特见解。如:教学《伤仲永》一文时,可设计问题: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就会出现好多答案。有的说,责任在其父,理由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有的说,责任在自己,理由是:他天资聪颖,父不使学,自己应知道学习的重要性,自己为什么不学;有的说,责任在邑人,理由是:他们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毁灭了一代天才;有的说,责任在社会,理由是:当时社会追求功名利禄之风盛行,腐化了方仲永的灵魂等等。通过学生的发散求异思维,问题回答则更全面,理解问题则更深刻。虽然有些答案有悖于已成定论,但毕竟打破了单一僵化的思路。

逆向思维是与正向思维相对应的思维方式,简单地说,就是人们沿着事物的相反方向,用反向探索的思维对现有问题进行逆向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的一种思维方式。它打破常规的思维顺序,敢于向问题反方向求索,从而创造出新颖独到的结论,如教学《卖油翁》,其寓意在于揭示“熟能生巧”这一道理,在此我们可以设计一个争论的话题,即做事是否一定要熟能生巧?正方认为正确,如打字、打球、织毛衣„„而反方认为不一定正确,“卖油翁”一“翁”字可见年长,一生之技艺仅在于“(油)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太无意义。完全可以开动脑筋想办法,如用漏斗,既省时又方便,折纸倒油也可以(给摩托车加油常用此法)。通过争论,各执一端,谁胜谁负无法也无须定论,反而这样却能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再如《愚公移山》一文,“愚公愚不愚”?也可组织学生争辩。一方认为愚公不愚,理由是:做什么事都要有恒心,不怕困难,“人心齐,泰山移”;另一方则认为愚公就是愚,理由有:顽固不化,与其搬山不如搬家省事方便,当时其他村民哪去了,大概搬走了;封建专制,自己搬山耗尽余力也就罢了,为什么还要子子孙孙搬山,做意义不大的事,影响后代的幸福;破坏生态,“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一定有很多生物栖息生衍,山搬掉了,这些依山而居的动物可能灭绝;“投诸渤海之尾”会使渤海水域减少,也会破坏生态平衡„„学生通过逆向思维,敢于向书本、权威挑战,无疑发展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敢于否定旧知,寻找新知,使古代文化另含新意,重放光彩。

(五)开展竞赛

大脑处于竞赛状态时的效率要比无竞赛时的效率高得多,学生因渴望竞赛取胜而产生间接兴趣,也会使他们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去。为此,在古文教学中,我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多种竞赛活动。把全班分成若干组,以组为单位,开展朗读竞赛,背诵竞赛,实词虚词的查字典竞赛,把课文改成故事及其它文体的演讲竞赛,对课文知识检测的竞赛等。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习古代诗、文的兴趣,教师可将古诗文中的名句分类。如描写季节(春、夏、秋、冬)的;描写自然风光(山、水、日、月、风、花、雨、雪、草、树等)的;描写风土人情、离愁别绪(亲情、乡情、友情、爱情等)的。这些可提前布置给学生,给他们充分的准备空间,实际上也是给他们一个记忆的过程,然后分组比赛,看谁记得多、记得准。

竞赛后计算团体总分,优胜组给予加分鼓励。通过竞赛活动,既可激发学生的团体荣誉感,更主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和求成的动机,从而主动地细读课文,获取知识。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可让学生在竞赛中学到知识,比“满堂灌”的课堂效果要好得多。

四、课外阅读是古文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课堂是古文创新教学的主阵地,它能较系统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但由于课堂时空具有封闭性,使得丰富多彩的古代文化作品被拒之堂外。语文教学历来重视课外阅读,但现实的学习生活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令人担忧,许多学生课外基本上没有看什么课外书,不是忙于应付老师布置的作业,就是把精力放在看电视、玩电子游戏或上网上去了。即使教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往往也只把注意力放在现代文的阅读上,或几本名著上,而忽视古文的课外阅读。因此,有必要加强古文的课外阅读,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课文深浅程度相当的,有注释的古文作品,作为课外阅读材料要求学生阅读,如一些短小的成语故事、寓言故事或者一些浅显的小说。教师可于关键的地方给予点拨,使学生能把课堂上学过的古文词语和句子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并且运用中巩固加深。

手段总是为目的服务,只要把古文阅读课上得生动活泼,学生才能愿学、乐学,才真正掌握积累一定的古文知识,也才能使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李妙红《激活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效率》、《实践与研究》,2001年第7期28-30页

[2]董旭《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管见》、《语文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11期18-19页

[3]金哲等《世界新学科总览》,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617页

现代语法与古文教学之我见

初中古文教学培训教案

初中古文练习

音乐创新教学之我见

创新作文教学之我见

新课改下初中政治教学方式创新之我见

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之我见

初中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之我见

初中作文教学之我见

初中古文创新教学之我见
《初中古文创新教学之我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