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种粮积极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03 07:33:0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目 录

摘要 ·············································· (1)

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其经营现状 ···················· (1)

(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 (1)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现状 ························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种粮积极性分析 ··················(一)影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种类的因素··················(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 ················

三、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种粮积极性的对策 ············(一)完善市场机制 ··································· (二)加强土地流转管理 ································(三)加强农资价格调控和质量监控 ························(四)加强新型经营主体人才队伍建设 ······················(五)完善基础设施 ···································

四、总结 ··········································参考文献 ··········································Abstract ···········································

(2)

(3) (3) (4)

(5) (6) (6) (7) (7) (8)

(8) (9) (9)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种粮积极性研究

摘要: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持续向外转移,不少农村出现务农劳动力老龄化和农业兼业化、副业化现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运而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种类直接关系到粮食安全、数量。本文通过介绍现阶段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概念及特点,分析其经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种粮积极性;经营种类;土地流转

近年来中央提出“谁来种地”、“地怎么种”的重大问题,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的重大主题之一就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省委书记罗志军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扶持政策,大力发展一批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因为农业发展直接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生活水平,因此提高粮食生产效率、保证粮食安全已刻不容缓。

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其经营现状

当前我国农村正发生深刻变化,农业经营方式面临诸多新挑战,经营规模小、方式粗放、劳动力老龄化、组织化程度低、服务体系不健全是突出表现。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有利于有效化解这些新问题和新挑战,保障我国农业健康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对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丰富发展,充分体现了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是应对当前农业经营方式面临新挑战的有效举措。

(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指大力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步形成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组织形式为补充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2012 年以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词只是在部分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文章中被提及。2012年以来,开始出现在地方和中央的官方文件中,《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

第 1 页 (共 10 页)

见》指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指在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下,经营规模大、集约化程度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业经营组织和有文化、懂技

(p5)术、会经营的职业农民[1]。而其他研究资料中通常有更具体的界定,主要指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具有相对较大的经营规模、较好的物质装备条件和经营管理能力,劳动生产、资源利用和土地产出率较高,以商品化生产为主要目标的农业经营组织。其具有一些尤为明显的特征。第一,适度规模和专业化生产。新型经营主体经营规模明显高于传统农户家庭经营规模,专门从事农业生产,能够实现对自身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取得较好的规模经济效益。第二,集约化经营。相对于传统小规模家庭经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有较好的物质装备条件,生产技术水平高,具有现代经营管理意识,能够实现对资源要素的集约利用,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都比较高。第三,市场化程度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动按照市场需求安排农业生产活动,绝大部分产品都要进入市场,能够和市场实现有效衔接,商品化率和经济效益明显高于传统农户。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现状

在现有文献中,一般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分为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经营性农业服务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经营规模、辐射带动、盈利能力、资金来源、市场导向、产品认证、品牌建设、销售渠道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其经营者大多具有初中以上学历,积极参与技术培训,拥有一定的非农工作经历。与此同时,他们在融资、土地获得、服务体系、政策效率、后继人才等方面仍面临困难和挑战。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依赖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但当前我国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训仍然较为欠缺。

首先,经营规模较大,呈现辐射带动效应。但受市场风险、自然风险、质量风险等多重风险的影响,面对日趋激烈的国内外竞争,无论是种养大户、合作社,还是龙头企业,经营效益普遍不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普遍不强。

其次,盈利能力较强,资金来源呈现多元。相比规模较小的农业

第 2 页 (共 10 页)

经济,其营业能力相对较强,但资金缺乏实质性保证。

再次,重视品牌建设,产品认证比例较高。由于2008年出现了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人民群众的安全意识也提高了不少,因此农业生产方面的品牌意识也日渐加强。加快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配置的市场取向改革,转变政府对农业的扶持方式,营造农业创业与就业的良好环境,建立农业经营者的退出与进入机制,在其发展要求、发展效率、发展力量、发展机制上寻求突破,是现阶段中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与发展的关键。国家一直在鼓励支持新型经营主体,但具体操作中一些政策没落到实处。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种粮积极性分析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种粮积极性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资金压力占很重要的位置,因为农机具投入、基础设施投入、人工成本等费用不断上涨,农村信贷渠道不畅,手续复杂,贷款金额小,农田无法抵押,多数种粮大户根本享受不到银行贷款。据央行网站消息,人民银行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切实加大对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力度,盘活存量资金,支持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此意见声明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涉农金融机构要积极探索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有效形式。

国家重点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购买农业生产资料、购置农机具、受让土地承包经营权、从事农田整理、农田水利、大棚等基础设施建设维修等农业生产用途,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

(一)影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种类的因素

影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种类的因素分为: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这两者共同影响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农业的判断。

第一,我国的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着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不明确、土地管理混乱以及国家征地制度的不合理及土地承包经营权交易市场体系建设严重滞后等问题。第二,基础设施不健全。政府希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购买农业生产资料、购置农机具、受让土地承包经营权、从事农田整理、农田水利、大棚等基础设施建设维修等农业生产,这

(p7)很难让新型农业经主体选择此经营种类[2]。第三,种植成本增加。近

第 3 页 (共 10 页)

几年,各种农用物资价格的攀升,成为全国性普遍现象,整个国民经济通胀严重,较快的农资价格增长,提高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粮食种植成本。第四,良田较少。我国面积大,人口众多,但可耕地面积有限。规模生产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第五,国家相关政策的颁布。人们根据国家颁布的政策进行预测,国家支持的项目便会成为人们的首选。从当前情况看,我国业已具备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的基础和条件。农村土地流转速度加快,农业规模经营比例明显上升,截至2012年6月底,全国农户家庭承包土地流转比例达到20%。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2012年农机总动力超过10亿千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7%,小麦、水稻等大田作物机械化水平超过90%。

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农业对外开放程度快速提高,国际供求和价格波动对国内市场的影响日益明显。国内市场体系不断完善,期货市场快速发展,宏观经济、资本市场成为影响农产品市场的重要因素。在国内外供求、能源、资本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交织、相互叠加影响下,农产品市场波动幅度加大、频率加快。与此同时,农产品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近年来大豆、棉花、玉米、油料等大宗农产品进口急剧增加,对国内农业产业的冲击明显加大。以传统农户为生产主体、以众多分散农民经纪人为购销主力的农业经营体系,无论是面对剧烈变化的农产品市场,还是面对动辄百万吨、千万吨的进口农产品冲击,都显得力不从心。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大气污染严重,气温变化异常,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得不选择相对比较安全的种植项目。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

首先,种粮效益不高。种粮成本居高不下,农资价格的过快增长,吞噬了中央惠农政策给种粮农民带来的实际利益,挤压了农民增收的空间,挫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种粮比较效益低下,由于比较效益偏低,农民在调整农业结构时必然调减粮食面积,改种其他作物。相对劳务经济,种粮的效益差距更为悬殊,多年来,外出打工的农民尝到了不少甜头,而在家里种粮的农民吃尽了苦头,又没有赚到什么钱。两相比较,广大农民更愿意弃农务工。

其次,基础设施不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面临着倒春寒、春夏

第 4 页 (共 10 页)

涝、秋旱等多重自然灾害的考验,风险大,成本高,种植意愿普遍不高。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的投资大、见效慢,在市场化条件下,种粮的比较效益低下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性不高[3](p5)。

第三,国家农业种粮补贴收益甚微。国家在确定粮食补贴时仍是根据联产承包责任制时田土到户的情况来落实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农民早已外出打工,有的甚至举家搬迁。这些人的田土早已转包给其他的种粮大户种植,但补贴却照拿不误,在一些地方出现了“种粮的拿不到补贴,不种粮的反倒有补贴”的状况,不利于鼓励种粮大户,也不利于粮食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第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难以正确把握市场。由于缺乏对市场价格走向的研究和认识,粮价能否卖个好价钱不是农民说了算,而是由庞大的市场说了算,这让农民产生了诸多不确定性,他们通常会有会有跟风行为,使其对市场产生恐惧心理,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第五,缺乏现代化的生产方法和生产工具。在粮食生产方面,先进的生产工具对提高生产效率,节省社会劳动时间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我国还未完全实现现代化和机械化。

第六,农业技术培训不到位。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依赖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但当前我国农业经营者培训体系仍然较为欠缺。按照传统的种植方式以满足不了当前的生产需要,我们需要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但是缺乏农业技术研究[4](p7)。

三、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种粮积极性的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快速提高,消费能力不断提升,加上互联网带来的发达资讯,大大增强了城乡消费者的安全健康意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日益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以传统农户为主体的小生产和以难以计数的小商贩为主体的分散流通相结合的生产供给模式,不仅为质量安全监管带来极大的难题,也为建立全过程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和质量追溯体系增加了难度。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等,可以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进行生产,统一生产资料供应和技

第 5 页 (共 10 页)

术规程,实现全过程、全产业链的质量管理,建立“从餐桌到田头”的质量追溯制度,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如何理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一概念,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面临哪些制约和障碍,如何促进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这些问题成为理论和政策研究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完善市场机制

要根据市场和龙头企业需求,建设粮食标准化生产基地,使粮食生产布局区域化、发展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要扶持壮大粮食深加工企业,通过外引内联、资金政策扶持等措施,大力培育

(p2)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要大力发展订单农业[5],充分发挥龙头的辐射带动作用,建立各类粮食生产专业协会,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走生产、贸易、加工同步发展的产业化之路,延长粮食产业链条,提高粮食产品附加值,增加粮食综合效益,确保企业增利、农民增收、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实现粮食生产由规模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由生产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

(二)加强土地流转管理

走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道路,目前种植规模较少,商品化程度不高,也是影响粮农效益的重要原因。加强土地流转服务为了使新型经营主体获得稳定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安排。一是明晰农民土地权益。通过土地确权颁证稳定农民土地预期,避免由于土地“四至”不清、账实不符产生纠纷,明确承包权的财产权,鼓励农民转出土地,避免农业经营过度兼业化和副业化。

(p3)二是加强土地流转服务和管理[6]。建立基层土地信托服务中心,为土地流转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平台;明确土地流转政策边界,依据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等加强项目监管和土地用途管制,遏制耕地流转的“非农化”。三是完善利益分配机制。鼓励转入土地的新型经营主体与转出土地的农户建立稳定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探索推广实物计租货币结算、租金动态调整、土地入股保底分红等利益分配办法,稳定土地流转关系,保护双方合法权益。四是研究解决农业生产性建设用地问题。农业生产性建设用地要尽可能利用集体建设用地、村庄废弃地、“四荒地”等非耕地资源,尽可能不占或少占耕地。对于土地规模经

第 6 页 (共 10 页)

营,若没有可以利用的非耕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允许一定比例的耕地用于建设生产性设施,如粮食仓库、烘干机房等。探索仓库租赁或粮食银行等模式,解决种粮大户的储粮问题。

(三)加强农资价格调控和质量监控

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目前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随着农业生产资料的涨价,致使种粮生产成本提高,种粮不赚钱甚至亏损。近年主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普遍上涨,其中肥料和农药价格比前二年同期上涨30%至40%[7](p4)。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肥料和农药等主要农业生产资料随着其它原材料的涨价而有所提高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但要限制在合理的限度。有关部门应发挥职能作用,坚决查处乱涨价行为,要在农资质量方面把好关,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与此同时,建立农业合作专业组织,为粮食生产者提供服务。

(四)加强新型经营主体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应着眼于两个方面:一是加强内部从业人员培训,使之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把人才强农作为重大战略,以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为抓手,深入实施新型农村人才培养工程,主要针对返乡第一代农民工和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科技示范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等农村能人,通过创业培训、市场指导、资金支持等措施,着力培养一批农村发展致富带头人。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并扩大免费政策覆盖范围,积极开展定向委托培养,组织多种形式农业技术培训,培养大批农村适用专业人才。制定中长期培养规划,针对不同类型农民,确定不同的培训目标、培训方式、培训内容,完善培训机制,加大财政投入,扩大覆盖范围,提高补助标准。健全农业技能持证上岗制度,坚持先培训、后上岗。完善绿色证书制度,探索把绿色证书作为认定职业农民的重要依据,并与农业扶持政策挂钩。二是外部人才引进。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大中专毕业生、专业技术人员等扎根农村、投身农业。从政府补贴、社会保障、项目扶持、金融服务、土地流转、职称评定等方面创新制度和政策,吸引富有创新精神、专业知识较强的大中专毕业生和专业技术人员在农业领域大显身(p7)手[8]。与传统小农户相比,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规模经营主体更容易接受和应用新品种、新技术,对现代生产要素需求更为强烈;专业

第 7 页 (共 10 页)

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则是先进生产要素的有效载体,并能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因此,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和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的矛盾凸显,依靠资源和劳动投入推动增长的模式难以为继,迫切要求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五)完善基础设施

持续提升粮食生产保障力,山、水、田、林、路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是粮食生产的关键和保障。大力抓好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扩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范围,继续加大投入、完善机制。要强化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和林权制度等项改革,做到建管并重,形成配套体系,为粮食生产提供更加强大保障能力[9](p5)。要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装备水平,扩大机耕、机种、机收面积,大力推进秸秆还田综合利用,提高粮食生产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

但是,我国人多地少,水土资源短缺,而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又占用了更多的土地和水资源,加剧了水土资源对农业生产的约束。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食品消费的升级和农产品工业用途的开发,我国农产品需求呈现刚性增长趋势。尽管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但我国农产品供给已经由20世纪90年代的总量平衡、丰年有余,转变为目前的总量基本平衡、结构性紧缺,紧平衡将成为常态,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的压力明显增加。在供求因素双重制约下,我国农业发展方式必须加快由传统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更多地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着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10](p13)。

四、总结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快速提高,消费能力不断提升,加上互联网带来的发达资讯,大大增强了城乡消费者的安全健康意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日益提高。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程度,延长产业链条,推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深度融合,提高农

第 8 页 (共 10 页)

业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产品附加值,成为应对市场风险和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以传统农户为主体的小生产和以难以计数的小商贩为主体的分散流通相结合的生产供给模式,不仅为质量安全监管带来极大的难题,也为建立全过程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和质量追溯体系增加了难度。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等,可以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进行生产,统一生产资料供应和技术规程,实现全过程、全产业链的质量管理,建立“从餐桌到田头”的质量追溯制度,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参 考 文 献

[1] 黄祖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J].中国农村经济,2012,(2).[2] 戴魁根,任泽民,谢慧.调动种粮积极性的三大举措[J].中国稻米,2009,(6).[3] 蒋高明.怎样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J].党政干部参考,2010,(2).[4] 肖大伟.中国农业直接补贴政策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0.[5] 曹靖.订单农业调动了种粮农民积极性[J].湖南农业,2011,(1).[6] 谢金峰.当前如何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J].决策导刊,2011,(1).[7] 谢童伟,吴方卫.粮食利润及补贴估算与最佳补贴方式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1,(1).[8] 邓舒仁,陶冶.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成因及对策研究[J].粮食科技与经济,2008,(6).[9] 刘光生,王昱.创新农业经营体系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N].农民日报,2013-07-16.[10] 王爱丽,栾义君,茱莉雅.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激励机制研究[J].北方经济,2009,(1).

Research of the Productive Positivity of New Agricultural Busine

Entities

YANG Xiaru

Abstract:With the large number of rural labor force continued to shift outward,many rural farming aging workforce and a lot of rural aging labor force and sideline phenomenon existed,new agricultural busine entities emerged,new type of farming operations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subject of food security.In this paper,i will introduce

第 9 页 (共 10 页)

the concept and the main charateristics of new agricultural busine entities,analyze their busine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and propose viable solutions.Key words:new agricultural busine entities; productive positivity;operation types;land circulation

第 10 页 10 页)

(共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_现状

国内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研究述评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调研情况汇报

新型农业主体

兰考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合会成立

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方面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与发展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种粮积极性研究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种粮积极性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