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摘 要

发布时间:2020-03-03 11:29:1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摘 要]做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工作,不仅是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还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对于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总体上表现出积极的就业心理特征,但也有少数学生出现一些消极就业心理特征及问题。要继续加大对困难群体毕业生的帮扶力度,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实施积极有效的帮扶,帮助其克服心理压力并顺利就业。

[关键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力度

做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工作,不仅是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还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对于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心理现状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普通学生一样,有许多共同优点,如对新事物接受快、自我控制力强、聪明独立、情绪稳定、坦率真诚等。此外,面对求职就业,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还有一些独特的心理及人格方面的优势。比如,大多数经济困难学生在求职就业中往往表现出独立而又坚强的心理品质。“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多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源于老少边穷地区和城市下岗职工家庭,从小的生活磨炼养成了他们不屈不挠的心理品质,不会因为一些困难而放弃自己的追求,依然拼搏向上。又如,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受到国家、社会和学校无私周到的帮助,在诚信意识、感恩回报社会方面有着较强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1]因此,经济困难学生能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顽强拼搏、爱岗敬业、工作一丝不苟的精神。再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普通学生对就业的态度更为积极主动。这些学生为求职做了更多的专业准备、实践准备和心理准备,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面对就业。此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就业中比较乐观积极,耐挫力强。由于他们过去经历了更多生活的磨炼,承担了更多生活的压力,这些使得他们表现出耐挫力更强,敢于吃苦,能较为勇敢地面对就业挫折,克服困难。

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表现出上述一些积极的心理特征,同时,也有少数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在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和自身相对弱势的地位时,出现一些消极的就业心理特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抑郁悲观。当前就业竞争日趋激烈,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深感经济和社会资源的不足给自己带来的不利处境,但面对困难却又无能为力,在经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之后逐渐对自己和社会都失去了信心,强烈的无助感涌上心头,让其原本脆弱的心理雪上加霜,由此引发抑郁悲观情绪,进而出现萎靡不振、沮丧消沉、悲观厌世等症状。他们觉得无能为力又无助,害怕竞争,对未来失去信心。

2.焦虑自卑。焦虑是一种缺乏明显的担忧或恐惧情绪,表现为持续性精神紧张,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症状,如心悸、口干、胸闷等。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学业比普通学生付出了更多更为艰辛的代价,背负父母乡亲的殷切期望和沉重的经济负担,加上自己也迫切希望通过顺利就业改变自己的命运,所以他们的就业压力要比普通学生大很多。同时由于一些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内心较为敏感,因此焦虑和恐慌情绪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更为鲜明。这些学生在找工作时既充满焦虑,又感到自卑,有时会不自觉地贬低和怀疑自己的能力,不善于发现自己的优势,一遇求职失败便丧失求职勇气,最后导致丧失就业机会。

3.逃避现实。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就业市场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些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过分夸大自身弱势处境,不敢正视现实,害怕竞争,为逃避就业挫折而采取回避态度,自我防御心理严重。还有的经济困难毕业生因为遭受了一些就业挫折而主动放弃寻找就业机会,耐挫力低,回避就业情境,对就业采取消极应对态度。

4.嫉妒攀比。嫉妒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和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敌意情绪,带有攻击性。 少数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对他人产生嫉妒心理主要源于三个方面:因为心理不平衡、盲目攀比、强烈不满而生嫉妒。一些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觉得自己在能力、学业成绩方面并不比其他同学差,甚至优于他们,但仅仅因为经济贫困、缺乏社会资源等原因致使自己比家庭条件优越的同学就业困难,心理不平衡,从而产生嫉妒情绪。还有一些经济困难毕业生忽略自身及家庭条件,喜欢与就业好的同学攀比,爱慕虚荣,倾向于选择较高的就业目标,结果造成就业困难;当看到其他同学顺利就业时便产生嫉妒心理。

二、促进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形成

1.高校应该采取的教育对策 第一,注重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预防和消除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充分发挥高校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作用,针对一些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悲观抑郁、焦虑自卑、嫉妒逃避等消极心理展开心理辅导与干预,可以通过个别咨询、团体辅导、就业心理辅导热线、在线咨询等多种方式,加强与这些学生的心理沟通,帮助他们提高耐挫能力、增强自信和情绪自我调节能力,预防和消除就业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第二,建立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心理档案,开展“一对一”服务。教育部《关于做好 201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高校要继续加大对困难群体毕业生的帮扶力度。建立困难群体毕业生信息数据库,开展„一对一‟服务”。

为进一步促进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积极健康就业心理的形成,高校各学院、系、班级应主动配合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每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入学伊始便开始建立起个人心理档案,通过对这些学生从入学至毕业期间心理信息的搜集整理和跟踪调查,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档案,以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性和预防性。建立心理档案可以做到人数清楚、情况了解、指导服务到位,并实行“一对一”帮扶,对一些就业心理压力过大甚至出现心理问题及障碍的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能够及时提供帮助,开展心理干预工作。对一些心理承受能力更弱、经历心理创伤的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也可集中提前通过团体辅导、榜样学习等形式促进其形成积极健康的就业心理。

第三,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舆论氛围。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就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宣传引导,确保和谐稳定。应全面、准确地宣传国家和地方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方针、政策、工作成效以及先进典型,努力营造有利于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良好舆论氛围。对一些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创业的优秀典型要进一步加强宣传的力度,对表现出众、自强不息、获得荣誉的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先进事迹进行广泛宣传,如通过校园网、校报、橱窗、微博、论坛、电视专访、讲座等方式向全校和全社会进行广泛宣传和报道,营造鼓励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积极面对就业挫折的良好舆论氛围,引导用人单位形成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极态度。

第四,加强就业指导,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高校要开展就业指导课程,为毕业生提供高水平的就业指导,有条件的高校要成立就业创业指导教研室,鼓励专职教师到用人单位挂职,加强对校级领导、专职教师、院系辅导员的培训。建立就业咨询室,结合学生个人特点,有针对性地提供就业政策、求职技巧、职业规划等帮助。

高校还应将就业指导工作提前,把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指导贯穿于整个大学期间,分年级、分内容、分步实施,并与心理健康教育密切结合。借助职业发展测评等工具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客观分析自己,准确定位,按照自身条件和兴趣确立合理目标,进行生涯设计规划。具体而言,学校相关部门可以组织心理辅导老师对学生专业能力、心理素质、职业倾向、职业目标、就业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分析,根据其现实状况和就业目标,帮助其制定求职计划和职业生涯规划,并与其保持联系,进行跟踪指导和服务。学校要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就业形势,明白其中的机遇与挑战,了解相关政策,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转变不理性就业观念,从而减轻背负的心理压力,做好就业的心理准备。引导其做好相应的就业所需的能力准备,包括专业知识能力、相关技能水平及综合素质能力方面的准备。逐步形成以就业指导课程为基础,以个性化职业咨询和辅导为辅助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第五,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适应其特点的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针对一些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一些弱势,如语言表达、组织协调、人际交往技巧不强的情况,学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相应的课程培训,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增强就业技能。同时指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利用尽可能多的机会锻炼自己,在不同场合应用这些学习的技能,通过实战来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增强自信。

第六,构建和谐校园环境,鼓励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等人才紧缺地区就业。高校可以通过和谐校园、和谐班级、和谐宿舍建设,在全校营造健康和谐、互助温馨的校园文化,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大家的尊重、关怀和帮助。

教育部《关于做好 201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指出,“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与有关部门积极协调配合,继续精心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以及本地基层项目。同时要因地制宜,努力开辟毕业生到社区、乡镇卫生院所、幼儿园等基层单位就业的新渠道”。

高校可以举办大学生基层建功立业、自主创业先进事迹报告团等活动,引导毕业生转变观念,走投身基层、艰苦奋斗、自主创业的成才之路。做好就业形势与政策宣传教育工作,引导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正确定位,科学择业,培养他们支援家乡基层建设的意识,鼓励其投身到西部建设、家乡建设中去。

2.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自我调节策略

第一,学会正确疏导不良情绪,加强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一些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压力及问题主要依赖于自身的克服,要学会掌握常用的情绪自我调节方法,及时消除负性情绪对身心和就业产生的不利影响。 比如运用积极的自我暗示和自我安慰来克服自卑心理,使用转移注意力、肌肉放松、音乐疗法来应对焦虑心理,通过向同学朋友倾诉、情感宣泄、认知重评等方法来战胜抑郁悲观情绪。在自我调节收效甚微的情况下,应及时主动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和辅导的帮助,充分利用学校的心理辅导机构,缓解就业压力,调整心态,以提高自身身心健康水平。

第二,理性分析当前就业形势,提高自身应对挫折和困难的能力。在当前整体就业形势严峻的状况下,实则机遇与挑战并存。近年来,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为毕业生充分就业提供制度保障、政策保障和服务保障。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指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我国就业工作的首要任务和重中之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这项工作,近年来制定实施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如 2010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中央项目规模进一步扩大;地方“特岗计划”力争全国中小学补充教师总规模达到30万人以上;“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三帮一扶计划”以及本地基层就业项目等都在逐步实施。而且,高校非常重视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对其给予重点帮扶。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在理性分析当前就业形势的基础上,可通过一些有效方法提高自身应对挫折的能力。比如,在找工作前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对可能面临的困难和挫折有一定的预见;正确认识择业竞争的严峻,依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择业目标,增强对就业市场的适应性;培养积极顽强的个性,敢于面对挫折,勇于拼搏;认真总结分析遇到的问题和失败经验,为下一次积累经验,学会正确看待困难,发现机遇,积极提高自身的抗挫能力,等等。

第三,确立正确的就业观,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今天的大学生已不再是“象牙塔”的王子和公主,他们在社会中的定位开始由“天之骄子”变为“普通劳动者”。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自我定位时也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特长及性格合理定位事业发展目标,不攀比、不从众,遵循可行、有效的原则,寻找适合自己的岗位,避免因期望值过高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第四,不断完善自我,化压力为动力,主动出击,积极尝试。为了克服自卑焦虑、逃避现实、抑郁悲观等消极心理,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应敢于尝试,这样能提高自身心理承受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重视在实践中磨炼培养成熟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勇于面对、乐观坚强、积极自信。

第五,学习制定合理的生涯规划,加强社会实践。从择业初始到后期职业生涯发展都需要有一个系统完整的规划。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和现实条件寻找适合自己的事业发展路线,扬长避短。同时加强社会实践活动,锻炼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加强社会应变和心理应变能力。

第六,学会换位思考,积极寻求外部帮助。面对就业挫折时,应学会换位思考,客观评价他人。当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时应积极向外部寻求帮助。许多高校非常重视帮助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顺利就业,对这些学生实施重点帮扶政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以借助这些资源帮助自己渡过难关。良好的外部扶助可以有效缓解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增强心理健康水平。

总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是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方面,做好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心理辅导工作和就业指导工作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应引起高度重视。面对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对沉重的经济压力和社会资源缺乏,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无需忧心忡忡,而应正确认识自己,客观分析自己的能力、兴趣、优势和不足,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应该看到自己除了面临挑战,还有机遇,要积极调整好自己的就业心态,不害怕竞争,保持乐观向上精神,尽可能排除就业心理压力及心理问题的干扰,做一个成熟乐观的求职。

摘要

摘要

摘要

摘要

摘要

摘要

摘要

摘要

摘要

摘要

摘 要
《摘 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内容摘要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