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一段奇怪求职路引发的想法

发布时间:2020-03-02 13:59:1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一段奇怪求职路引发的想法

一年前我明白了自己并不想毕业后就直接读研。芝加哥强力象牙塔内的心早已跃跃欲试,想要出发去路上。这条路不是浪漫的旅行,去西藏,去丽江,去流浪。对我来说,那永远只是休憩,是拖延症贴上粉饰标签后荷尔蒙的释放,是让汤味更鲜美的细盐却替代不了汤汁的精华。我要的道路是投身于这个世界,往人最多的地方走,去纷繁互动,去观察世间,去砥砺前行。然后我就悲伤到逆流成河地明白,我要开始求职了。

求职文人人上很多。求职文的大部分又都以一个电话开头,往往是HR来报喜,然后是回忆辛酸,提供面经,最后展望美好的未来。这个电话在纽约,上海,北京的街头被纷纷接到,然后是作者心头大定,生命中仿佛有了光。可惜我好像从没接到这类电话。所以我写不出这玩意。

更牛逼的求职文以放弃高薪开头,放弃优厚的待遇,放弃高楼广厦红灯酒绿,放下一切回头创业,仿佛已经历遍沧海,幡然悔悟,重头追寻生命中另一道光。这种境界高得让令人咂舌的薪金也成了文章的铺垫。可惜我从来没求得到很高薪的工作,自然也无可放弃。

所以这里没有面经,没有公司研究,没有喜悦的开头,释然的结尾。我只是想说说一些个人的感觉,呈现一些矛盾体和事情的两面。

稳定 vs 不确定

美国心理学家发现,工作的重要意义不止在于薪水,还在于心理。工作提供稳定的避风港,让人感觉安全,归属感,放心。而失去工作,或者成为自由职业者要需要更多的定力和决心。就像站在航空母舰上总比在一艘孤帆上来得稳,尽管失去的是一些自由。

从开始求职起就有着这种强烈的不确定性。看网申,面试,校招的日期,生活仿佛被一条条deadline切割出了区块;浮躁,不断期盼,不断看着新的招聘机会,衡量不曾得到的,疑问适合自己的。这和我本科最后一年疯狂旁听各种课的计划成为了基本矛盾。上课,是为趁着毕业前的机会全力吸取知识,一点一滴都不放过这纯粹的快乐;而求职,却是展示,是一分说成三分来脱颖而出,是用仪表,谈吐,讲些自己也不确定的东西在半小时内打动人。有时候我会想自己就是自己,雇主要我不要。但常常半小时后又会强迫自己修改一句话,练习一个知识点,怕到时阴沟翻船得不偿失。

可是各大公司裁员的消息不断传来。美国人失去了Steve Jobs,也不断失去jobs。作为一个没有美国户籍的国际学生,在美国的选择越来越窄。所以别指责中国学生总往钱看想去投行,咨询,四大——并不是每个企业都能赞助得起工作签证的。

后来我发现了我们是多么的奢侈。我们是多么容不得风险,耐不住独木桥上的颠簸!我们想着大学没毕业就有工作合同,我们参加校招迫不及待迎向伸出橄榄枝的企业,我们宁可一鸟在手,不肯百鸟在林。我们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喜爱什么时,就告诉自己可以适应一切。我们随着身边的人走,怕自己落单,我们觉得自己名校出身,只有高薪革履才相配。我们在天平上衡量过自己了吗?我们会付自己多少钱来雇佣自己?——当然,我们可能大多数人都给不起自己想要的工资。

为了那一份确定性多少人从大二开始就求实习求出路,似乎只有堆砌简历才能脱颖而出。但竞争就是如此激烈。我看着那些每年都经历着昏天黑地的应聘准备的人,总是感叹——他们付出了那么多,也难怪乎我现在才开始想着求职要承担更多的不确定了。

不确定性带来的麻烦在去年11月达到了顶点。有那么一瞬间我以为自己快要安定下来了,快要在上海有一个小小的工位了,可以舒舒服服地去芝加哥各个教室窜门了。我已经到贝恩的门口了,经历了两轮芝加哥大风吹袭下的面试,来到了波士顿的终面,30出头美丽不减的女士笑盈盈地问我问题,我好不容易才想起她是我的面试官。西装革履,查尔斯河畔的五星酒店,一切都看起来很美。

两天后,事情变了。在我和友人吃饭时接到了香港打来的电话,跟我说抱歉。我几乎以为自己听错了。但很快我意识到了自己的过度自信。我练习案例面试才不到一个月时间,断断续续实际投入不过两周。我要进了似乎才是真正的不公平。于是,我朦朦胧胧地吃完了那顿饭,cheesecake factory第一次那么难以下咽。我仿佛来到了隧道尽头看到了出口的光芒。然后我发现,只是一盏灯在嘲弄我。人生充满不确定,想要提前摆脱它大多只是奢望。

我很感激这段经历。我开始面对不确定。我开始不仅仅看学校网站上推送的职位,我开始思考我是否能去和企业谈谈,去发掘他们的需求,看看我是不是能创造出更适合自己的职位。不确定性可以是一个朋友,如同逆耳忠言,让人更加思考什么是适合自己的,自己缺少什么,不确定让人神经紧张,也让人另辟蹊径。交易员拥抱不确定性,培养坚韧的神经;谋事者偏爱不确定性,因为他能把风险管理得更好。我想我开始喜爱不确定性了,它让我质问那些送上手头的,摆在门口的,众人趋附的。他让人从西西弗斯的悲剧中爬出来。求职求的是不确定性的终结,但寻找自己位置的旅途是一生的。别让手头拥有的东西麻痹了自己而忽视了注定一生羁绊的不确定性。

如果这个国家的青年曾经在青春时那么奋不顾身地追求确定性,做公务员,进大企业,就不要在工作多年后感叹岁月磨平了自己,年华老去,激情不再。因果循环,这何尝不是我们的选择。

技巧 vs.经验

贝恩那天问我的问题是三鹿之后一家奶业公司的发展战略。凭借安全保证的口碑它在危机后短暂扩大了市场份额,但随即又被洋奶粉夹击而销售骤然下降,进军全国市场的野心被局限在一隅。

和美国面试者的标准题目不同,中华区来的面试官出题更加贴近现实,问法更加多样。只是,我失算的是这或许不是凭借技巧和推理可以完美解答的问题。就算我能区分关键账户和零售,能想出法子渗透渠道,能评估出哪个细分市场更有增长潜力,如果我不知道那该死的企业基金对赌协议我还是给不出最好的解决方案——这个协议是我事后翻查才发现的。当然,我知道面试官并不苛求我知道这些背景信息,但我还是感觉到了经验的重要性——必须要有大量的商业案例阅读或者实践才能培养出基本的嗅觉和敏锐。推理的极限需要用经验来补足。正如这个案例中,一旦知道奶业中畜牧,加工和终端的销售分成与利润率,整个问题的脉络会清晰很多。这却是我在后来的回想和再学习中才获知的。

贝叶斯算法的优秀告诉我们经验多么重要,人如果要成为终极思考机器必须要学习这样的方法,建立在经验上的推理会更加迅捷。这也是左右脑配合的要义。无怪乎福尔摩斯先生需要记忆伦敦各区泥土的颜色。

尖端 vs降级

不少留学生回来后创业,以互联网与教育为主。前者门槛需求低,贴近青年而且方兴未艾,和传统行业相比尚属于轻资本,而后者是学生的老本行,大家都是过来人,市场又庞大,数

不尽的人前赴后继去美帝交学费,那过路费自然也就蹭蹭蹭往上涨。这次去北京就看到两个芝加哥校友在专门做留学教育,其中一个是从投行离开的。

只是,正因为这些都是熟悉的事情,我才希望在出来的时间里做一些不熟悉的事情,去看看其他产业。

曾经读过很不错的文章叫降级论。和同行,顶尖的人在红海里拼往往吃力不讨好,而周边的降级市场看上去不怎么光鲜却是大有前途的地方,也是最需要人才的地方。当然这降级也有两种类别,一是成形行业里细分,就像在投行里的精品投行。但第二种则是更彻底的拓荒。 我和罗伯特同学曾经漫谈过怎样去开发周边的二三线市场。巨大的城市像洪流裹挟着海量的精英人群,但实际上,譬如上海周边,也有着庞大的富裕人群,都是通过地方企业获得财富,也意味着巨量的市场,但他们在需求上才刚刚苏醒,落后于城市人群的步伐。这是他们消费的一块。而他们的企业生产也是一块,随着经济发展,粗放式的经营必然要向精细管理迈进,这一点,无论是东北的工业基地复兴,西南的重工业发展,还是中国腹地的农业,新能源等,都大有潜力的空间。甚至地方的零售业,畜牧业,餐饮业,加工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往往可以看到当地的巨头创造着惊人的财富,尽管他们隐没在知名品牌的背后。

实际上有时候我也因此很希望能到二三线城市去,去需要人才的地方从基础做起。何乐而不为,生活成本低,发展空间大。但我们也谈到小地方的劣势,就是资源的分散,发展空间的狭窄。而往往是在大城市才有集群效应以及上升通道,因此脑力工作大多集中在几个地方。 事实上离开大城市的想法在一个月前几乎要付诸实现了,一年下基层的农村项目开发就在眼前,已经进入临行阶段了,却因为时间安排而临时退却。相比那位耶鲁毕业后回到农村当三年村官的同学来说,我或许还差点临门一脚的勇气。或许以后我会后悔不已。

这些我也在摸索,但我一定希望的是能看到那广阔的空间,看到远在繁华之外的基层。突破舒适圈不止是交际场上接近陌生人,更是在全国的地图上放眼四海,发掘充满机会的去处,。 中国的安图重迁无疑也影响着人们对风险的偏好,不得不承认,地势条块分割,小格局的地形以及文明的高度渗透很难有美国当年拓荒时代的大发展气势。但无论怎样,我想我对第二线的钟爱会一直保持下去。资本的运行轨迹也注定是兼并扩张。之前求职过程中已经探索了不少这样的机会,埋下的种子或许终会发芽。

杂 vs.专精

美国大学里常常鼓励我们多探索,多试试,还赞赏多元的价值。Do you believe it?但我却看到大量的求职者最终因为多年的专精脱颖而出。一封满篇会计经历的简历比智库,艺术馆,市场并列的简历更容易攻克四大的城门。很简单,人事部的小姐总喜欢问你为什么喜欢这行。有比满纸的相关经验更加有说服力的证明吗?口说无凭,那么话痨的美国人也是一样。你的经历或许有趣,但是经济危机的时代里,实用才是王道。

除非口才惊人逆转乾坤,这种累积优势极为明显。也因此难为大家从大一起就往几个方向钻。可是大一时的小朋友没资历也没人收。这时候拼家庭的时候来到了。往往最初的实习都是家里找,这也难怪,万事开头难。进去打个酱油至少能让简历上有第一笔,再练级打怪似的往上走。

当然也有例外,大概就是人尽皆知的实习梯度。去过大投行实习的去面试咨询一般能给面试,也能进四大,去过大咨询的一般进市场类职位没问题。当然大型基金或者quant也甚为抢手。

无怪乎位于顶端的投行吸引了不少各学科人才的目光。

也因此不断有人撰文批评常春藤内职业训练的气氛越来越浓。但事实上常春藤的富贵家族还有资本学些风花雪月,看起来不那么实用的知识,也不用担心工作出路。倒是不少排名稍后的学校里学生的职业竞争更加激烈。这能怪学生?只是整个社会竞争的必然结果罢了。 于是,常常有人对着我的简历说我的经历杂。市场的,智库的,基金的,媒体的,各种各样,甚至还有什么临时工去分析EMP对美国基础设施的破坏评估(至今觉得很酷的项目)。其实,我只是好奇心广泛点罢了。美好的通识教育不是让我们多去尝试吗?别这时候又来告诉我从小就要专一。

还有人问我到底想做什么。面对大多数人,超长期的远景说不出。中间的目标又模糊不清。短期的呢?拿出林林总总的简历又证明不了我喜欢什么。我能告诉你我并不多求具体的职位,只是希望符合一些标准就好吗?但热情,热情,Paion,paion,求职菜鸟守则里总是要求对面试官洋溢着这奇怪的东西。对我来说,职业更是手段,在人生中会变化。只有在智识上我的兴趣是固定的,是讲得出来的——对超复杂系统的探索,如社群,交通系统,政治网络,社交图谱,通过如模拟等手段进行分析。究其根本,大概有点像第二基地(阿西莫夫)内那种通过推导模拟预判社会走向的工程。除此之外,我常常想说的是无法奉告,原谅我自己也不知道。

终点?

你看完了上文就知道终点只是虚幻的。只是一个暂时的落脚点,一个未知的角色,在四年大学后恰巧和我碰上了。不少拒绝过我的HR其实是正确的,我相信他们的判断,可能他比我更早地看出,尽管我笑容满面地告诉他们我爱这校招版上的工作,我迟早会反抗的苗头却昭然若示。难道真只有这种奇遇般的,主动去莫名地抓来的机会才是合适的?Whatever, a new journey is ahead.

大学毕业求职路

求职索路

影响求职的十种想法

《相反国》之一——兰梅的奇怪想法

求职路结缘TCL

我的求职路

我的求职路

怎样才能走稳求职路[推荐]

《每一段跋涉的路都有意义》读后感

一滴清水、一段历史引发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段奇怪求职路引发的想法
《一段奇怪求职路引发的想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