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0225 台海记忆 跨越海峡的大师 胡适

发布时间:2020-03-02 07:36:1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台海记忆 跨越海峡的大师 胡适.【片头】1949年,时代巨变,他们挥手作别大陆,但在心中却从未离开永恒的文化故土,他们的身份是教授、学者、作家、艺术家,他们站在一起就是一座座时代的文化高峰。他们超凡的智慧和才华至今仍被念念不忘。从晚清到民国,从大陆到台湾。跌宕起伏的历史中,他们究竟走过了怎样不平凡的人生。家事国事天下事,爱情友情与亲情,又给他们的人生留下了怎样的深刻印痕。《天涯共此时》台海记忆为您一一解读他们的故事,带您走进跨越海峡的大师。他是国学大师,文化巨匠,他倡导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解开了中国现代文化,以民主科学为基盘的一个序幕。他先后担任北京大学校长,驻美大使等关键职务,在关键岗位上的出色工作让他赢得世人的敬重。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罗斯福总统第一个通知的人是,胡适。在蒋介石“抢救学人计划中”他是最主要的目标之一,但他却多次公开批评蒋介石,这又是为什么?笔杆子能够对枪杆子造成一定威胁,我想胡适是第一人。他的婚姻被称为民国奇事,他和小脚太太为何能够相携终生。敬请收看《天涯共此时》系列节目《台海记忆》跨越海峡的大师,胡适。

主持人:大家好欢迎收看《天涯共此时》节目,我是桑晨,今天我们现场就为您请来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教授,周质平先生,还有来自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的黄克武所长,以及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的马勇教授。让我们一起走近大师胡适。好,有请三位嘉宾,好,谢谢,欢迎,请坐。

【视频资料】1958年4月10日这一天,蒋介石在日记中记载“今天实为我平生所遭遇的第二次最大的横逆”蒋介石说,这一天是他一生中备感侮辱的一天,为此他甚至夜不能寐。那么这一天究竟发生了什么呢?原来这一天是“中研院”新任院长胡适的就职典礼。“中研院”院长是领导台湾地区科学与人文发展的重要职位,蒋介石竭力邀请胡适担任这一职务。胡适,是二十世纪中国最著名的知识分子之一,不仅学文精深,还曾担任北京大学校长驻美大使等重要管理职务。67岁的胡适从美国回台湾,担任院长职务,可谓众望所归,为了表示庆祝,“中研院”举行了隆重的就职典礼,蒋介石和陈诚也特意到场恭贺。就在蒋介石致辞结束时,典礼上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一幕。

周质平:在就职典礼上,蒋介石除了恭维胡适在道德方面有非常卓越的贡献之外,同时也期望“中研院”能够在复兴中华文化这个问题上有所贡献。那么胡适当时就起立站起来说,错了,“中研院”的这个职责不是在复兴中华文化,而是在提倡民主和自由科学这个方面。而且他连续两次说“错了”

主持人:我们看有一张照片,这个是当时他就职时候拍摄的吗?

周质平:在这张照片里面我们可以看出来,蒋介石有点像正襟危坐的样子,而胡适是翘着一个腿。

主持人:对,在那儿侃侃而谈。

周质平:非常自在,我们可以说,胡适大概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唯一的一个知识分子,就是以笔杆子的力量,让枪杆子受到对笔杆子有相当的敬意,甚至于觉得这个笔杆子能对枪杆子造成一定的威胁,我想胡适是第一人。

【视频资料】当时的蒋介石在台湾是一言九鼎,还没有谁敢这么公开地批驳他,当面让蒋介石下不了台的胡适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回答这些问题,要从胡适不凡的成长历程开始说起。胡适出生在安徽绩溪的上庄乡,胡适的母亲叫冯顺弟,父亲叫胡铁花。19岁时冯顺弟嫁给比她大30岁的胡铁花做续弦。胡铁花曾考中清朝的贡生,颇有才学,先后游历东北广东,江苏等地为官。胡适出生不久,胡铁花就接到调令去台湾当官,胡适和台湾也结下了深厚的渊源。

1 黄克武:他父亲当时曾在台东做过官,那个时候胡适胡适年纪非常小,可能一两岁吧,在台东当过武官,在台东待了很长一段时间,那现在如果我们去台湾台东的话还可以看到有一个,有一条路叫铁花路,这个胡适的父亲叫胡铁花,另外还有一个纪念碑,是胡铁花的一个纪念碑,所以这个胡适常说他是半个台湾人。因为他大概一两岁的时候就在台湾待过。

【视频资料】幼年生活在台湾的胡适,从小受到父亲的谆谆教导,3岁多时胡适就认识了近1000字。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胡适及母亲被迫离开台湾返回大陆,然而,父亲在随后从台湾返回大陆的途中却不幸病故于厦门,父亲临终前,特意嘱咐妻子冯顺弟一定要让胡适读书,胡适的母亲冯顺弟对胡适的教育没有丝毫放松。13岁时胡适到上海求学,19岁时胡适考取官费赴美留学,先后就读于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著名学府。1917年,胡适学成归国,受聘为北大教授,意气风发的胡适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倡导文学改良。胡适也因此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黄克武:我觉得这个,在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有两大文化伟人,一是鲁迅,一是胡适。这俩个人可以说揭开了中国现代文化以民主科学为基盘的一个序幕。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就朝着五四运动以来的民主与科学前进。

马勇:还是在思想文化上,胡适出国留学回来他就有一个信念,重要的信念,就是说影响了后来二十世纪中国,就是要给中国的民主科学打下一个思想文化的基础,就是给现代中国打下一个思想文化基础。

主持人:最早的白话文的倡导者,是不是也是胡适呢

周质平:是的,那么胡适最大的贡献,在这一点上是要把这个口语的文体变成一个所谓正宗文体。

黄克武:其实这个胡适用白话文有一个比较大的一个目的,是开启民智。因为过去文言文,在对于下层社会传播方面其实有一定的限制,那胡适觉得,就必须采用下层社会听得懂的白话文,才能够达到开启民智的启蒙效果。

【视频资料】胡适在文学、哲学等诸多领域都有建树,并且积极投身于社会活动,并一度担任上海公学校长,具有出色的管理能力,他在学术界和社会上的声望也引起了蒋介石的注意。胡适和蒋介石联系颇多,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胡适离开北平,在庐山见到蒋介石,不久后被聘为国民政府“国防参政会”参议员。在抗战形式日益严峻的1938年,胡适被蒋介石任命为,中国驻美国大使,蒋介石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胡适会是一个合格的驻美大使吗。

周质平:胡适这个人在美国是很多人都知道的,那么我想蒋介石当时任命胡适做美国大使,主要是着眼在给美国比较民主自由的一个形象,胡适在出任这个工作的时候,在他的脑子里头我是为中国来做事,为国家来做事情,我不是为党来做事情,更不是为某一个个人,所以他在这一点上一再说明我是为了要救国。

主持人:在美国期间他具体做了一些什么事情,来体现他的这个救国呢。 黄克武:日本人曾经说了一句话,我们要在日本找三个人,一个是长与政治,一个长于经济,一个长于演说,才能够抵挡胡适一个。所以在这个方面,我觉得胡适第一个他最大的一个贡献,当然是促成了美国对于中国抗战的一个援助,签了两次通邮贷款,每一次都有两千多万美元,所以我想他在美国,作为美国大使,驻美大使,最大的一个贡献,其实在美国巡回演讲,而用美国人可以了解的方式了解中国的状况,而给予中国支援。

主持人:那么胡适当年在美国做了这些成绩,是不是对于当时蒋介石包括他统治下的国民政府也是很有帮助的。

2 马勇:我觉得可能一个重要的东西,是中美后来能够走向同盟关系,可能非常重要,如果中美不是在这个时候走上同盟关系,那么中国战场就不可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一部分。如果没有这个进入,中国的抗战那不知道要多艰难了。

【视频资料】胡适尽管信奉自由主义,但在国难当头的局势中他尽自己最大努力为中国抗战奔走呼号。当时,美国并不愿意为中国卷入战争,为了推动美国支持中国抗战,胡适到处宣传演讲,上下活动,力陈中国抗战的世界意义,讲述中国抗战的艰苦和决心。他在全美各地的演讲次数之多,听众人数之广,在当时的中国人中,可以说是空前的,由于胡适的广泛宣传,日本方面甚至感到在对美外交上非常被动,排不出足以和胡适匹敌的驻没大使,随着二战局势的发展,胡适的努力,越来越得到了美国最高层的认同。

周质平:是驻美大使,美国人是美国的总统罗斯福,是在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我想是胡适好像有一个中国老百姓的一个签名,要支持中国抗战。

主持人:那既然在美国有这么高的知名度,又有强烈的爱国心,抱负心,而且不可否认,几年时间做了很多很多有利于国家的事情,但为什么后来胡适又辞职了?

周质平:当时在重庆的中央政府给他的命令,就是说叫他做一些不实的宣传或者什么,他拒绝做这个事情,这是一。第二是后来这个蒋介石派宋子文做了外交部部长,那么宋子文到了美国以后,就直接干预胡适,胡适大使的职务。他在日记上有好几次特别说到,他在日记上有好几次特别说到,宋子文很不尊重他,他直接和蒋介石来往而不透过这个大使,大使是应该应该是大使应该受到照会,可是宋子文等于成了一个所谓的太上大使,在这个情况之下,他也知道大概很难再继续下去,那么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1941年12月7号,日本偷袭珍珠港,这个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罗斯福总统第一个通知的人是胡适,他立刻打电话给胡适,那么胡适在得到这个消息以后,他觉得他的责任其实已经尽了,他一听到这个消息,他就觉得美国非参战不可了。所以他觉得我已经完成了我的任务,我作为一个中国派驻美国的大使,就是希望美国能够参战来帮助中国抗战,那么在这个情况之下,我想他会有一些功成身退。

【视频资料】身体原因也是胡适选择辞去驻美大使职务的重要因素,在美国奔走多地,让胡适的身体逐渐吃不消,50多岁的胡适有了心脏病的迹象。1942年8月15日这一天,胡适等到了蒋介石的免职电报,胡适退出政坛重归学术。1946年出任北京大学校长,然而,在学术界,胡适的内心却并不平静,当时国内的局势紧张,国共内战一触即发,中国的未来向何处去,是整个时代亟须回答的问题。1948年,国民党在战场上的节节败退还是影响了胡适的学术生活。1948年底,胡适所在的北平已处于人民解放军的包围之中,为了抢夺人才,蒋介石定制了“抢救大陆学人计划”胡适成为蒋介石抢救的头号对象,蒋介石为此派出专机,到北平接胡适南下,胡适就此离开了他钟爱的北平,离开北京大学,此生再也没能回到这里,1949年4月6日,胡适从上海坐船前往美国,开始了他在纽约的流亡生活。在美国,胡适的生活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呢?

黄克武:其实胡适在美国算是蛮潦倒的,他也除了在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有另一个职务之外,也没有其它正式的收入,不过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十年之间,他跟蒋介石其实来往非常密切,我们最近梳理这两人来往的书信,可以看到,可以说是无话不谈。胡适愿意回到,从美国回到台湾定居,还有几个因素,一个因素是他一直在台湾,受到广大民众的欢迎,因为胡适演讲是有魅力的。他常常从

3 事各种各样的演讲,那他的著作在台湾卖的非常好,所以从演讲从著作,已经奠定了胡适在台湾的一个声望,另外一个原因跟他父亲有关。

周质平:还有一点他要决定回到台湾时觉得“中研院”的藏书,他可以完成他的中国哲学史,这是他当时回到台湾去,一个主要的计划,还是在学术上。

【视频资料】与台湾渊源深厚的胡适,在国民党退守台湾之后,于1952年来到台湾为了表示欢迎,蒋经国代表蒋介石带着1000多人的盛大欢迎队伍,到机场迎接。两年之后,1954年胡适到台北参加国民大会,支持蒋介石连任,又一次受到了高规格接待。胡适与蒋介石之间一如既往,保持着交往密切的联系,但是胡适写的一篇特殊的祝寿文章,却让蒋介石十分不满,文章中究竟怎样的内容刺痛了蒋介石。

周质平:蒋介石70岁生日的时候,他写了一篇文章说,我讲两个艾森豪威尔的故事给蒋介石祝寿。还是叫蒋介石,不要去管理一些小的事情。

主持人: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能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吗?

周质平:因为这个艾森豪威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是联军统帅,他说在联军,做联军统帅的时候,那是几百万的大军,可是艾森豪威尔他只接见两三个将领,他只管这两三个将领,有什么事情透过这两三个将领来处理。后来做这个联军统帅之前,那么艾森豪威尔也做过哥伦比亚大学的校长,他做校长的时候,有一个副校长就有一天跟他讲,你现在做了这个校长应该接见一下各院系的领导,所以他就安排了各院系的院长,或者系主任来跟他见面,结果艾森豪威尔见了一天后,他说这个受不了,这么多事情我怎么可能管,你把这些约都给我取消了,我只要见两三个学校的校领导就可以了,而不需要各个院系的领导,那么胡适就写了这样一个故事,来祝蒋介石70岁的生日,说我们希望蒋介石能够学学艾森豪威尔,人家是怎么做联军统帅的,人家是怎么做大学校长的,你不能什么事情都管,又要提倡新生活,又要管禁烟,什么事都管,你怎么能够管的好。这个故事是引起了当时国民党,在台湾的国民党很大愤怒,我们常常把胡适解释成为是个国民党的御用文人,在国民党那一边一定受到欢迎,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尤其是最近的蒋介石日记公开以后完全可以看得非常清楚,他在蒋介石的眼里头其实是个眼中钉,几乎是恨之入骨,我想用这四个字并不夸张。

【视频资料】胡适这篇文章引起了国民党当局很大愤怒,胡适不仅建议蒋介石学习艾森豪威尔,不要大事小事都管,而且还建议蒋介石不要三连任,胡适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把建议传到蒋介石的耳朵里,当时的蒋介石正在谋取三连任,听到胡适的建议,蒋介石勃然大怒。

黄克武:蒋介石内心就受着很强的一种压力,他一直说,胡适运用各种威胁的伎俩,要我不要三连任,他自己非常痛恨,他讲胡适这个其实是一个无耻的文人,他用非常负面性的一个字眼来谈,但是有趣的就是,蒋介石所有这些负面性的字眼都只有在日记里面呈现,他大骂胡适,但是这些在公开场合他完全不提,而且在公开场合反而是礼贤下士,借着晚间书写日记,把白天的怨恨抒发掉了,但是在面对知识分子的时候他还表现了就像这样子的一个,非常尊敬的一个态度,这个是蒋介石能够维持心理平衡的一个重要的机制。

【视频资料】到了人生晚年的胡适,虽然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但是选择落户台湾,在这里度过自己人生的最后阶段,蒋介石内心对胡适已经是深恶痛觉,但是表面文章蒋介石还是做足了,逢年过节总会给胡适送点礼物,胡适的生日,蒋介石也总是记在心里。

周质平:偶尔也会送一些过年过节还会送礼,送礼给胡适。

4 主持人:好像当年蒋介石还拿出自己的稿费来,帮胡适建公寓,有这么回事吗。

黄克武:这个就是现在在“中研院”近代史胡适纪念馆。这一部分的,其实蒋介石当时用他的稿费给好多文人盖了房子,除了胡适之外,林语堂、钱穆那个房子都跟蒋介石有关系。

马勇:蒋介石和知识分子互动,是超出我们想象的,不时就会请这些大知识分子,其实每次吃饭根本就吃不饱,但是完全是一种礼节性的,这么就聊一聊,而且蒋介石习惯就是一对一吃饭,就是两个人这么吃,他吃的又少,就这样的,他和知识分子的互动,可能是超出我们今天中国人的想象,我们认为好像知识分子怎么能和最高领袖有这种直接的正面接触,这是我们不知道那个时代,那个时代他就是这样子,当时那一拨大知识分子都和蒋介石有这种很好的互动。

【视频资料】晚年在台湾生活的胡适与蒋介石之间有了更近距离接触的机会。1960年12月17日,胡适70大寿这一天,蒋介石还亲手书写了“寿”字。并设宴为胡适祝寿,蒋介石还拿出自己的一部分稿酬,并且让“中研院”拨专款在南岗为胡适建造了寓所,胡适和家人在这里度过了他的晚年时光,在胡适辗转多地的一生中人们除了关注他台前的风采,与蒋介石等人的交往之外,在他的私人生活领域,他与妻子江冬秀相伴一生的经历也早已成为一段佳话。胡适和江东秀是封建包办婚姻,江东秀是没有文化的农村小脚女人,而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又是留美博士,他们为何能够走到一起相伴到老呢?

主持人:当初这两家是怎么定下了这个娃娃亲。 周质平:是胡适的母亲和江东秀的哥哥大概是定的这门亲事,在他十三四岁的时候,他还没出国那个时候,他出国之后,他是1911年出的国,那么这个婚姻一直要到他回国以后1917年才完婚,所以江东秀等于等了他有八九年的时间,那么后来因为胡适在海外的时间又这么久,那么江东秀就常常就住在胡适家里,帮胡适的母亲处理家务的事情。虽然没有结婚,而实际上已经是像一个媳妇一样。在胡家,这个时间相当长。那么一个事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那么北京大学的哲学教授,回到家乡去娶一个小脚的几乎不识字的一个女人,而且这个婚姻维持了一辈子。为了报答他的母亲,他唯一能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我和你择定的这个人成婚。我如果连这点都做不到,我还怎么来面对我的母亲,所以我想,表面上看来,他是一个孝子,他一辈子提倡婚姻自由,提倡妇女解放,而唯独不能解放的是他自己,他接受了这个婚姻,而且一辈子承担下来。

【视频资料】人生中的许多事情无法自由选择。13岁的时候,母亲为胡适定下一门亲事,对方是年长他一岁的江东秀。由于幼年丧父,对于母亲的决定,孝顺的胡适起初没有反抗,但在内心,他对没有感情的婚姻难以接受,于是就以读书的借口一推再推。1910年,19岁的胡适到美国留学后,遵从母亲“男女交际尤须留心”的叮嘱,有四年的时光不与女同学交往。在人生中最美好的阶段尽管胡适小心谨慎,但缘分还是悄然而至。1914年6月的一次偶然机缘他认识了青年画家韦莲司,这个大方的女孩,后来成为他的红颜知己。

周质平:他在康奈尔大学的时候,他是个大学生,然后韦莲司的父亲是康奈尔大学地质系的一个教授。韦莲司这个人她并没有受过多少正式的教育,她大概是家教,然后她喜欢画画,是一个画家,那么胡适经常到韦莲司家里去做客,那么他对韦莲司的印象极为深刻,觉得她是一个独立自主,有独立思想的一个女子。那么胡适在留学期间受韦莲司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在他的日记里面有许许多多地方,他的一些想法也经常和韦莲司来商量讨教,韦莲司也会提出一些很不同的看

5 法,两个人的确是谈恋爱,比如说胡适的这个《尝试集》他的新诗里面的第一首诗,他其实写的就是美国女朋友。这个关系维持了50年,一直到胡适逝世。那么最感人的一段,是胡适逝世之后,韦莲司希望能够用她毕生的积蓄,大概是五六千块钱的美元,把它捐出来成立一个胡适基金会,来翻译胡适的作品,从中文翻译成英文,他为了这个事情美国女士还特别搬到了巴贝多岛上去,她的一个原因是说,巴贝多岛上这个消费比较低,他可以多积蓄一些钱来从事这件事情。那么他死后,她送了这个10朵白色的水仙花叫胡祖望悄悄地放在他的墓边,也不要说是谁送的,我想这是一个很动人的一个爱情故事。

【视频资料】两个人的感情也的确很难有甜蜜的结果,韦莲司的母亲并不同意女儿和胡适交往。而胡适的母亲这边也三番五次催促他回国完婚,错过了与胡适的这段因缘,韦莲司选择终生不嫁,胡适则在拿到博士学位后,于1917年秋天回国,此时胡适已经26岁,江东秀27岁,这在当时的婚姻来说是一个很大年龄。更关键的是江东秀已经等了胡适13年,对于这门婚事,回到国内工作的胡适没有任何理由再拖了。这年的冬天在母亲的催促下胡适回到家乡绩溪,答应履行婚约,但是胡适从未见过江东秀,他唯一的要求是期望能在婚前见上江东秀一面,他的愿望能够达成吗。

周质平:他说我有一个要求,我想见江东秀一面,可是在当时的这个礼教底下这个是不允许的。可是有碍于胡适这样大的一个人物,这么大的名声,要求见一面都不让好像也不近情理。所以江东秀的哥哥就说可以,你可以来见一面。所以胡适就徒步走到了江东秀家,大概还有相当的距离,到了她家之后。他在日记里面记着。说外面很多人围观,说看你胡适到底见得到见不到江东秀,结果这个江家又请胡适喝茶,又请他吃点心,招待备至,然后外面很多村里头的人在那边看着,可是江东秀始终不出来,始终不出来,那么最后这个江家,大概是冬秀的哥哥就说,冬秀今天身体不舒服,不能见你。胡适在日记里面说,我对这个婚姻我从来没有动摇过,只有在这个片刻的时候,我觉得我如果拍案而起,我拂袖而去,我可以解除这个婚约。他说我如果我这么做了,我受二十几年的教育,连这样的一点事情我都不能处理,我的面子有了,别人的面子呢?所以他终于若无其事忍下了这口气,回到自己家里,没有见到江东秀,就是婚前没见过面。

【视频资料】母命难为,胡适与江东秀历经坎坷,终于走到了婚姻的殿堂。然而,就在两人结婚的现场,胡适遇到了小表妹曹诚英。不久之后两人感情升温,甚至开始到达恋情的程度。1922年前后,胡适在日记里记载,两个人在杭州的烟霞洞共同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胡适和曹诚英交往的事传到了江东秀的耳朵里,胡适则借机提出离婚,江东秀勃然大怒,拿出一把刀以死威胁,还说如果离婚,就先杀死两个儿子,态度之刚烈让胡适一时间无所适从,再不敢提离婚之事。

周质平:中间还有一段,曹诚英是学农学的,也去了这个康奈尔大学。胡适特别把他的,把这个曹诚英托付给他的美国女朋友韦莲司,叫韦莲司多照顾这个曹诚英,所以韦莲司也确实很照顾曹诚英,所以这个也是很奇特的,胡适的几个女朋友之间好像我们看不出有太多的这个妒忌在里头,能够和平共处,那么后来曹诚英回来之后,就成了中国第一个女的农学教授,就是她死了以后,她葬在这个去绩溪的一条路的旁边。她死的比胡适晚,她显然不知道胡适已经过世。所以她葬在那边,她的原因之一是说,希望胡适回故乡的时候还能够看到她的坟。

【视频资料】胡适和曹诚英的感情无疾而终。此后,年过30的胡适也开始踏踏实实地与小脚太太江东秀相伴人生长路。并且越到晚年越显恩爱,这位留美博士与小脚太太的传奇婚姻,也因此被称为民国的一大奇事。按照中国传统标准,

6 江东秀是一位很称职的媳妇儿,早在胡适留学时就已经进入胡家,帮胡适的母亲料理家务,而且胡适回国后江东秀居家有道,对胡适的生活有相当影响。

周质平:对于家务处理也都非常停当,而且也挺慷慨,她常常,她不干涉胡适拿钱出去帮人家忙或什么,而且她也不要胡适当官,是非常严肃,很真诚跟胡适说,你不要当官,你不要当官,我想这个东西已经很不容易了,光这几点就很不容易。

马勇:另外胡适的太太对胡适也是很好的,一个是她让胡适是走正路,我们知道好像有几个,胡适朋友当中也有几个很烂的朋友,到他们家去,胡适太太就觉得,以后不要和这几个人来往。胡适的家当年在北京是一景,他家里面长时期住的是30来号人,当然都是朋友了,就是这一点,胡适的太太江东秀,应该说是一个有这种大家风范,有旧社会,就是传统社会当中的这种一家长的东西,胡适根本不要为家务这种事情,去担心去想,就是朋友之间有什么问题,家里面有什么事情,江东秀都是很大度地去帮助,去办,那么这种对于一个男的,这种朋友圈的这种维系,应该说贡献还是很大的。

【视频资料】江东秀虽然不识字,但为人泼辣勇敢,在家里占主导地位,夫妻二人发生摩擦时,胡适总是谦让回避,不会冲江东秀发脾气。胡适属兔,江东秀属虎,胡适自嘲为“兔子怕老虎”甚至还在朋友之间成立了怕太太协会,在朋友中间也流传着胡适怕老婆的小笑话。幽默的胡适还经常以男子对妻子要“三从四得”来自嘲。

周质平:说太太出门的时候要跟从,太太的命令要服从,太太说的话要盲从。这个是三从。那么四得是说,大概是说,太太花钱的时候你要舍得,太太骂人的时候你要听得,太太发脾气的时候你要忍得,当然这个完全是一种幽默的一种形式,在开玩笑的说法。

主持人:当年胡适真的怕太太吗?

黄克武:那他也讲了一个很有名的事情,就是说凡在这个世界上(西方)民主的国家都怕老婆,其实这个怕老婆展现的是一种风度。为什么胡适吸引这么多女性目光跟爱慕。我觉得,他对女性是有一种特别的一种尊重,那这种对他来说,他用一个比较幽默的方式表达了,对太太来说就是怕老婆。

周质平:我想他们这个夫妻的感情也是真实的,一方面要有爱情,另一方面常常有所谓的恩情或者情意,尤其是老夫老妻到后来都是情意这个字,是说意多于情。我想在胡适和江东秀的关系里面,我们可以看出来,这种恩情或者情意的关系,是显得非常真实。

【视频资料】少年夫妻老来伴。胡适和江东秀的婚姻从最初的家长包办到晚年的相依相伴,走过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在胡适辗转北京、上海、美国、台北的身形边,总能看到江东秀的影子,以至于胡适的弟子唐德刚喜言“胡适大名重宇宙,小脚太太亦随之”1958年胡适带着结婚四十年的太太,从美国回台湾定居,相伴在台湾,度过了人生中最后的时光。

主持人:我们知道最后胡适去世是在台湾去世的,那当时的去世原因是什么?

黄克武: 1962年2月24号当时“中研院”是开会,晚上有一个酒会,他太太跟他说,你身体不好,少说两句,那他在会场还说,太太叫我少说两句,但是今天这个场合,我觉得我得多说两句,它主要谈的一个点就是说,当时“中研院”好几个院士都拿过诺贝尔奖,但是胡适在想说,这些拿诺贝尔奖的,都不是我们本土培养出来的,都是中国人在美国的环境之下拿到诺贝尔奖,中国的这个

7 科学为什么不能生根,为什么我们本土的环境不能够培养出本土诺贝尔奖的一个得主,那就大致在讲这样子的一个情况之下,内心颇为激动而引发了心脏病。

【视频资料】在当天的酒会上,胡适按照惯例发表致辞,在台上突然感到不适,说了半截话就停了下来,而后骤然倒地,身边的人手忙脚乱地将胡适抬上床,可能是移动身体的关系,只听到胡适最后叹了一口气,与世长辞,胡适的去世在台湾岛内和国际社会上都引发了广泛的影响。这位文化巨子传奇的一生,让许多人感念不已。1962年3月1日,台湾举行公祭,国民党当局成立了以陈诚、蒋经国等103人组成的治丧委员会。出殡的当天,前往吊喧的台北市民总计超过10万余人。场面极为隆重盛大,当时报纸评论胡适的丧礼为,知识分子从未有过的风光场面。时任台湾当局最高领导的蒋介石也亲临现场致哀。

主持人:那当时在这个葬礼上,蒋介石也是出席了,那他是当时怎么评价这个胡适的呢?

黄克武: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后来他在胡适的墓上题了四个字,智德兼隆,场面非常盛大,那这样子的一种路祭的一个情景,在过去的历史上,大概就只有政治人物,蒋介石后来的丧礼也大致是这样的一个情况。但是作为。

主持人:人山人海

黄克武:对,人山人海,而且自己摆出祭台做家祭,这个是一个很少见的状况,尤其作为一个知识分子,那我觉得这个当时这个胡适在台湾的一个影响力其实非常深远的,因为他在各种重要的媒体上所发表的一些信息,他所做的演讲,其实在整个台湾社会他有极高的一个声望,才会在葬礼的时候引起这么多人的追思和怀念。

【视频资料】蒋介石在挽联中评价胡适“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理论中新思想的师表”形象的概括了胡适的一生。这位国学大师,文化巨匠,脚踏着新旧两个时代,既吸收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又接受过西方文明的洗礼,他扛起的新文化运动大旗,他对自由的执着追寻,更是为近现代中国产生了深远你的影响。

跨越海峡教案

跨越海峡的生命线教案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0225 台海记忆 跨越海峡的大师 胡适
《0225 台海记忆 跨越海峡的大师 胡适.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台海记忆 胡适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