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发布时间:2020-03-01 17:09:1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

怀来双语学校

刘萍

第一课时

一、谈“桥”揭题,引导质疑。

1、学生自由交流曾经见过了怎样的桥?

2、出示课题——《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并齐读。

3、课题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已有的生活积累引入新知,从课题产生疑问,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去学习课文,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探究的欲望,引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各小组同学合作,先自由读书,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遇到不懂的词语,小组讨论解决,也可以查查字典。还是解决不了的可以请教老师。

2、检查学生自学字词的情况。

(1)师:(出示生字词语)对于本课的生字词,刚才同学们都会读了,现在我们要进行一个比赛,去掉拼音,你能读好吗?在比赛之前,请每组同学选一位代表,组内其他同学先帮助他准备准备。

(2)各小组开始帮助代表读熟字词。 (3)各小组代表赛读。

(比赛读字词的形式活泼,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赛前要求小组同学帮助参赛代表准备,在准备的过程中,枯燥的学习融入了有趣的游戏。看重的就是学生经历比赛的过程,着重点就放在了学生准备的过程中,而不是仅仅注重比赛的结果。使学生是真正自主地、轻松地学会知识。)

3、给本课的生字找找朋友好吗?

(注意:我讲的“朋友”可以是与这个生字有关的古诗、歇后语、名人名言、谚语等。)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人心,语文作为我们的母语,它的外延正在逐步扩大,建立“大语文”的概念已成为许多教师的共识。我把我们平常所见的“给生字找朋友”的训练项目作了一些小小变动,把“朋友”的外延扩大为涵盖古诗、歇后语、名人名言、谚语等等,语文的积累就融入了这些“特殊的朋友”之中。)

4、引导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1)让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回答过程中,师相机板书一些关键词语)

(2)让学生根据板书试着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尽量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感悟学习方法,体现学习的自主性。)

三、品读畅谈,感情朗读。

1、自由默读课文,找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上批注。

2、师生交流。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找出最令自己感动的句子,注重相机而导,顺学而教,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力求体现“张扬学生个性,提倡多元感悟”,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深刻理解文本的内涵。)

四、总结朗读,拓展延伸。

1、总结朗读:指导朗读课文最后两句话。 (阅读教学不面面俱到。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教学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感受骨肉亲情。)

2、拓展延伸:

假设有一天小钱和这位台湾青年见面了,让学生发挥想象,想想他们会说什么?

(让学生把语文延伸到课外。)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走进《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这篇课文跟谁有关系?谁来说?

二、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1、互不相识的几个人,那是什么把他们联系在一起,谁想到了?

2、请同学们去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想想哪句话告诉了你?

3、学生自由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4、谁想说是什么把他们联系在一起呢?(爱心) 请同学们找出这位同学说的这句话,并读读这句话(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5、再读这句话。

三、学习课文的第3——6自然段。

(一)学习第5自然段

1、作者是怎样具体写他们的爱心的呢?接下来,老师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的第3——6自然段。

2、出示课件

3、谁愿意来交流一下,你读到哪些感动你的词句?

4、引出“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这句话全班齐读。

5、谁来说说,你是从哪此词语感受到他们爱心?哪些句子写到余震来临呢?谁来读一读?

6、指导朗读。

7、理解“突如其来”。

8、余震突如其来,医院是什么情景呢?

9、在这么危险的情况下,李博士和台湾青年确是怎样做?谁来读?

10、出示课件。

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附有插图)

(1)你觉得这个句子有哪些词语特别让你感受到他们的爱心? 板书:沉着地静静地 (2)学生朗读

11、想一想,这种情况下,他们内心会想什么呢?再读第5自然段。板书— 一次又一次

12、一次又一次的努力过程就是他们一次又一次面对什么的过程?

板书:冒着危险

13、出示课件

14、分角色朗读。

15、引出最后一个自然段的一句话“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二)学习第6自然段

1、把刚才划出感受他们爱心的句子拿了来交流,引出第6自然段。

2、这个自然段的哪些词语让你觉得特别有爱心。 板书:奔波

3、理解“奔波”的意思

4、出示课件

5、齐读第6自然段。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从第4自然段里找到感动自己的词句呢?板书:不顾家人

2、出示课件

3、齐读第4自然段

4、由此引出“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四、(1)播放音乐《感恩的心》 (2)播放音乐《爱的奉献》

五、作业

必做题:摘抄文中感动你的词句 选做题:

1、假如一年后小钱和那位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们可能说什么呢?请在自己的本子上写下来。

2、这个感人的故事使你想起自己经历过的或听说过的哪些事呢?你能把它描述下来吗?

板书设计: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血脉亲情

沉着地 冒着危险 静静地 爱心 不顾家人 一次又一次

大陆 奔波 台湾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怀来双语学校

刘萍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捐献骨髓,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以及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

一、抓住“静静地”,体会不平静,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

这节课抓住课文中 “台湾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这句话为切入点。台湾青年在持续不断的余震中,不顾自己的安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是因为他知道小钱正期待着他的骨髓。这里的“静静地”是他内心坚定沉着的反映,他为了海峡彼岸的小钱不再“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而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在品读这一点的时候,我用“在( )的情况下,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这个问题贯穿

3、

4、5自然段,让同学们真切地感受到,那位台湾青年为了小钱,不顾肉体上的疼痛,不顾亲人的生死,不顾自己的安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将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跃然纸上。通过反复品读、引读,让学生感受到了平静背后的不平静和那份沉甸甸的爱。初步领会本篇课文的人文内涵,感受海峡两岸人们的血脉亲情。

二、重视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在多样性的阅读、自主品读、读写结合体悟文本,感受真情。

《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确实,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种训练形式,是最直接、最常用的语文实践活动。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情真意切,很适合感情朗读。在这堂课的教学中,以“读”为突破口,将“读”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始终。

每一次的学生自主阅读之前,向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通过“朗读——体会——再朗读” 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一步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通过富有激情的导语,引导学生朗读“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使学生一次比一次更加强烈地感受到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

三、整合学习资源,使学生入情入境

理解“大地在余震中摇晃”时,我适时地运用了大地震的视频资源,使学生更加体会到地震的可怕,台湾的李博士和青年在余震中进行抽取骨髓手术的危险性,两岸同胞的拳拳爱心就跃然纸上了。让学生初步感受两岸同胞的心是连在一起的,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对理解课题中“生命桥”的含义打下基础。 在引导学生体会李博士辗转奔波,不辞辛苦时,我不仅出示李博士工作时间表,也列出孩子们从早晨七点到晚七点之间的时间安排,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在比较中,更直观地理解了这12个小时的艰难、辛苦、紧张、漫长……

四、不足

虽然整堂课中在教学环节的设计激起了学生心中的涟漪,但是总感觉没有完全把学生的感情激发出来,尤其是不能到位的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受、体会溶入到朗读中。

对于学生的关注和文本的解读还需要我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去研究。这也是我以后教学工作中努力的方向。同时,感觉自己的教学语言不够丰富,教学机智不够灵活。这些不足都有待于我不断向其他教师学习,争取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更上一层楼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说课稿

怀来双语学校

刘萍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人间真情”专题栏的一篇课文。本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二)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在中年级阅读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学生要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根据上述要求结合教材与学生特点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跨越、海峡、桂树、苍白、红润、移植、谈何容易、幸运、台湾、袭击、平安无事、期待、突如其来、空旷、暂停、骨肉同胞、血脉亲情”等词语。 2.读懂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为了达成以上目标,本课分两课时进行教学。第1课时,学习课文的生字新词。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第2课时,读懂课文,重点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下面,我着重说第2课时的教学: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让学生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血脉亲情,从而体会题目所蕴含的意义。

二、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在词语的理解上,已经掌握了不少方法,可在课前通过相关的预习,查字典自主学,理解词语的含义。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在阅读方面,学生已掌握一些阅读方法,也有了初步感知课文的能力。课前,教师可适当布臵预习作业,促使学生借助原有知识储备,有针对性开展预习工作。在理解重点句上,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为离学生实际生活比较远。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明确学习要求,重视朗读训练,来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语文实践中形成语文能力。最终深刻体会到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贵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三、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紧紧围绕此教学理念展开教学,力求建设简单、实效的教学课堂。

这篇课文语言朴实自然,叙写生动具体,情致淳厚感人,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以读激情,以情促写,以写抒情,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感情,

四、说教学流程

第二课时的教学,首先直入课题,对前文进行了一个回顾。 之后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人物情感,抓住两条线索:

1、杭州小钱,骨髓移植对他的重要性

2、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贵品质。

在此基础上,总结文章情感,进一步理解题目内涵。

最后以“你说他们会见面吗?见了面会说些什么呢?”引导学生想象拓展。并让他们用真挚的语言描述这个感人的故事自己想起曾经历过的或者听说过的事情,达到以情促写,以写抒情的目的。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