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拙政园导游词

发布时间:2020-03-03 07:21:5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拙政园导游词

【在兰雪堂内拙政园全景图前】

欢迎大家来拙政园参观。

拙政园和我市的留园、北京的颐和园、承德的避暑山庄合称为我国的“四大名园”。后两个属北方皇家园林,规模宏大,装饰繁复,金碧辉煌,充满满清的审美趣味;而我们苏州的两个花园是典型的南方文人写意园,宅园紧凑小巧,素朴精雅,是文人现实生活中的桃花源。

拙政园是中国古代造园艺术的集大成者。风格疏朗,创造的山水亲和喜人,蕴含着丰富多彩的人生哲学,是中国最典型的明代园林作品。同时,在中部花园山水处理上的伟大成就,“一池三岛”的格局成为了后世园林创作的范本。被世人誉为“中国园林之母”。

拙政园也是苏州最大的私家花园,占地5公顷。它的创意构思由当时最著名的画家之

一、“明四家”中的文征明先生执笔而成。拙政园始建于1509年,从画到园,前后历时16年。历史上几经兴废,园主几经变更,其中包括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相传中国最著名的古典小说《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先生曾经住在这里,所以有关大观园的许多描写都与拙政园的园景相吻合。

第一任园主王献臣是明朝的监察使,相当于现在的检察官,监督地方官员的吏政情况,职位显赫;官场失意后还乡,在苏州城内东北角置地建屋,就是现在的“拙政园”。名字源于晋代潘岳的文章,“灌园鬻蔬”,“此亦拙者之为政也”。自嘲地说,自己才学浅薄不能得到皇帝的赏识而行治国平天下的壮志,只配回家作一农夫,从此不理朝政,享受隐退林泉的雅兴。就象这座“兰雪堂”的名字,取自诗句“清风洒兰雪”,表达主人洁白自持、潇洒大方的志趣。

在这幅漆雕屏风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拙政园由两条游廊分成三部分:东部以田园风光为主,明代王心一买下后取名为“归田园居”。曾经遭到严重的破坏,保留的建筑很少。如今在这一部分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高大的珍贵树种和典型的古典建筑。中部是全园的精华所在,又称“复园”,完好地保留了明代简雅而铺张、敦厚而轻灵的风格,在布局设计、建筑造型、书画雕塑、花木园艺上有很高的艺术造诣。西部是清代主人张履谦重修的,称“补园”,色彩上有了蓝色的装点,风格上带有明显的清代时尚特征。

同时,我们从这幅漆雕画上可以看到,园中绝大部分的建筑都与水相邻,面对水面或者挑起凌空于水面之上,它们的名字也都得灵感于流动着连接着园中各处的水,把江南水乡特有的风致描摹得精彩绝伦。特别是水中遍植的荷花,或拥翠堆绿,或红白点缀,或枯枝待雨,古人赋予它的“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和园主青睐于它的“香远益清”,这些催发诗人清愁的物事在这里都因园景需要各有表现。如今,拙政园一年一度的“荷花节”,不但集及了百余种荷花品种,还精心使千年古莲子发芽,并培育出碗莲等珍贵的观赏品种,赢得了游客啧啧称赞。

【出兰雪堂西门,在缀云峰前】 一来到花园里,园主给我们观赏的竟然是一块巨大的湖石,遮挡了园中秀丽的景色,反而更激起我们游园的兴趣。进门见山这种处理方法,在造园手法上,称作“抑景”。既是屏障,相当于园门入口处屏风的功能;又因自身的美感淡化了它本身的实用功能而成为一景。就好象“犹抱琵琶半遮面”一样,遮遮挡挡的,却使欣赏者更想见识“庐山真面目”了。含蓄而委婉的表达艺术是蕴藉在我们东方人血液中的,也正是所谓的“东方魅力”吧。在拙政园的任何一点看花园,你都看不到它的全部,以围墙、游廊、树木等把整个花园分割并连接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园中有园,园外还有园,别有洞天。一个个障景,象眼前的“缀云峰”,闭合、展开的过程谱写了游园的节奏之美。而园中道路曲折起伏,连石桥都是一波三折,使我们观园的视角时刻发生变化,园林景色在光影变化中精彩纷呈,达到“移步换景”的审美感觉,如同展开一幅描绘主人心迹的山水古画。在这点上,拙政园由画而园、游园成画的特色是中国画和苏州古典园林相互结合、相互影响最好的例证了。

中西方文化截然不同,以凡尔赛宫为代表的西方花园是古典主义时期笛卡儿理论的实践。它的开阔与部分功能和我们先秦的宫苑有相似之处。走出宫殿,整个花园一览无遗,可以一直望到尽头的阿波罗池塘,好象和西方人的直率不谋而合。在中轴线大道两旁,苗圃以各种几何形图案修剪排列着,工整有序,同时树木也修成锥形、柱形或圆形,用笛卡儿几何原理来塑造自然,来迎合当时朝廷讲究礼仪、寻求秩序的潮流。它产生的背景是路易十四希望迁都凡尔赛,重造王室的威望,所以成为园中最重要的“阿波罗”。也许因为其直也失去了很多“柳暗花明”的乐趣。

我们的拙政园和法国的凡尔赛花园都是一种文化的沉淀和时代的产物。尽管在形式上两者千差万别,但都是把人类的意志强加于大自然,按主人的趣味、文化加以修饰,只不过我们的花园更自然化,已经超越了第一次的抽象,把抽象再赋予具体的自然形式,进入返朴归真的新境界。同时我们还在建筑上创造了千变万化的建筑形式,优美的曲线与自然的曲折相映衬,使人类的活动一直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整饬山水而使野趣天成,这一理念同时极大地影响了十八世纪的欧洲造园事业,在德国、法国、英国、都出现了仿苏州式的花园的出现。

熟悉《红楼梦》的游客注意往左看,两座湖石站在路口象守护神一样,正好和书中描述的大观园门口的情况一致,一象猛兽,一象鬼怪。右面这鬼怪石,藤萝似散发,有耳有鼻,形神兼备。曹雪芹先生的祖父在苏州织造府为官多年,小时候居住园中,耳濡目染,把拙政园的胜景嫁接到他心目中的大观园也在情在理,秫香馆也成了稻香村,见山楼成了藕香榭等等,为我们的拙政园也添色不少。

【向右经芙蓉榭,在天泉阁前】

我们现在在这一部分看到的建筑大都是60年代重修拙政园的时候移建来的古老建筑。芙蓉榭是典型的水榭,卷棚顶,一半建在岸上,一半石梁挑出建在水面上。榭一般面水,两面开门洞而不上门,侧面墙上有窗;因为是欣赏水面景观特别是夜色月影的场所,故称水榭。这里的芙蓉榭取名源自水中遍植的莲花,它们自古就有水芙蓉的美称。如果我们从芙蓉榭的东面看花园,巨大的落地圆光罩以建筑本身的深色调在逆光中把蜿蜒的溪水、曲折的石桥、夹岸的绿树全部引入我们的视野而形成了一幅自然的风景画面,象照相机聚焦一样,构成了一幅成功的框景作品。在整个游园过程的开端,拙政园给了我们一次动人的亮相。在细节处理上,我们注意到水榭临水面的门框上安装的却是方形的落地罩,与圆光罩相对应。在同一条视线上工艺家们运用相对平衡原则,方圆变化,来产生一种耐人寻味的审美意味,同时景深就被拉长,审美距离产生了,就更凸现了美。如果说在水榭东面我们领略的主要是自然秀色,同有任何艺术加工的、朴实的美的话;当我们立足于西面正对水榭的曲桥上时,我们将惊叹在一堵高大的云端衬托下、桃花柳绿掩映下的芙蓉榭建筑本身的优雅。那种主体泰然端坐、戗角却轻盈飞翔的姿态、那种整体简朴到极致、细节却考究到极致的矛盾的统一给拙政园写下了精彩的序言。

而身后的天泉阁,外看似两层,实为单层,在建筑上属亭。亭,意源自停,指走走停停歇脚的地方,所以都高在路途中央、假山峰顶承上启下的地方,建筑以攒尖顶为屋面形式,装饰十分简单,大都无墙或者矮墙围护,我们最熟悉的有凉亭、驿亭。相传这里是元代大弘寺的遗址,当初园主买的正是大弘寺这块地建起了自己的家园。现在开阔的草地上种植了很多珍贵的树种,有活化石-银杏,不远处还有苏州的市树-香樟和苏州的市花-桂花。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仔细辨认一下。

再前面的秫香馆,歇山顶,堂皇正南,八开间的大厅。秫香,也就是稻麦飘香。在这里享受秫香,借指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表达了园主远离政治的隐居市野的心情。我们同时可以注意到中心假山的堆砌方式主要用夯土再在边缘处点缀以石块。拙政园区别于前世园林的叠山特征就在于主要是土山。毕竟当园林专用的假山石日益昂贵日益稀少的年代,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了。

【过秫香馆,经复廊入中部花园,在倚虹亭北侧】

刚才我们走过一条复廊,是苏州古典园林里非常典型的。在院墙的两侧,依墙设两条走廊。在兰雪堂我们看到在拙政园的平面图上,贯穿园中美景的都是走廊,因此我们说走廊是园主为我们设计好观赏花园的最佳路线。走廊提供了遮挡风雨的活动空间,不但起到了分隔建筑空间的作用,而且连接着园林的各个景致。其次苏州古典园林在构景上追求“移步换景”的效果,充分体现“空间在时间上的延续、变化和发展”,而廊柱之间框起的“镜头”对准着园中每部分的主景,随着游览者的观景点逐步转换,就可以产生中国画特有的“散点透视”的效果。徜徉其间,沿着走廊的上下游走、左右转移,游园者不但无风雨烈日之累,享受苏州古典园林造景无限的艺术,还在设计者安排下,平添了游览者追索园主寄情山水的原来性情的欣赏乐趣。

复廊分割了拙政园东、中两部分,墙上开了25扇花样故称“花窗”。它们不但起到通风、透光的作用,最重要的是使花园两部分的景色相互呼应,自然过渡。从东部入门口的缀云峰到中心的巨大假山,马上我们的眼前将是一个水的世界。

我们的视线完全被眼前的美丽景色吸引住了。在营造上,我们首先看理水。向西望去,我们的视线被强烈吸引在水面最亮处,也就是蓝天白云的倒影处,平视过去,一片水池开阔生出浩淼之态。特别是在稍远处,架了一座矮栏曲桥,水顺势沿着右面的山岛流淌转折回旋。在水的无尽处,出现了一个圆洞门,空敞着,透着西部花园的光线。这时我们马上注意到门洞前有亭翼然,随着戗角曲线的向上挑起,接着进入眼帘的是树冠之间的一座宝塔-北寺塔,越上越尖,指向天空。在两岸假山夹峙的空中通道里,由亮到暗,由近及远,由低而高,由大变小,变化生发的节奏和美是不言而喻只能用心体会的,而我们只有兴叹其美的份了。

园主利用自然洼地,掘地成池,堆土成山,塑造了理想世界中的神仙福地-东海篷莱三岛。北半部分,三座岛屿散落池水中,由堤桥相连。只见近处两条溪水由北向南在岛屿之间悠然注入主流,随之向西奔去,过中途曲桥,在荷风四面亭前从小沧浪方向由南而来的、和从见山楼方向由北南行的另两条溪水汇合,形成了一个比较开阔的水面,并在别有洞天的门前亭子处形成了一个水湾。同时荷风四面亭所在的小岛处理成半岛的形式伸入湖中,栽上一丛芦苇也把太湖风光纳入这个封闭的园中了。而当我们站在荷风四面亭停驻观赏时,湖水却呈现三水碰撞聚合后又背道而驰,泛起些微涟漪,又往前行。一个动态的水世界逼真地呈现在人们面前,把与水相连的神话故事、溪流弯湖等各种形态、太湖风光的具象比拟得表达了出来,同时种植了莲花,风起时花盖摆动,风静时清水淙淙,水在流动中无时无刻传送着新鲜喜悦的信息。

在叠山上,三座假山从东面看,山势高耸;从南面看,山体绵延;从西面看,群山连绵;山的多种形态特征惟妙惟肖,“横看成岭侧成峰”,难怪有人说它是堆砌出的立体山水呢。

而在中部主要建筑位置中,远香堂也以大体量、四面厅的形式占据中心位置。东设牡丹圃,北有荷花池,西面送来走廊另一头的桂花香,南面的冬天有积雪成云覆盖在棱角分明的黄石假山上,一年四季景色不同;同时也用植物枯荣来展示四季更迭。这种建筑和植物配置之间完美的结合,在园中比比皆是,并且和谐地与园中的山、水溶为一体。造园四要素:山、水、建筑、植物在拙政园里不但根据各自的特性完全而完美地展示着,而且相互之间互为依存,形成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安居环境。在当今以人为本、以注重生活质量为前提的现代社会中,苏州古典园林折射出的中国人生活的艺术无疑达到了近乎完美的地步,无怪乎小桥流水、亭台楼阁、花草烂漫,顿时驱除了红尘的喧嚣,正慢慢引导我们进入园林的精神世界。值得一提的是,北寺塔离我们所站立的位置有500米远,并非拙政园里的建筑。从这个固定的视角看出去,正好可以使我们的观赏视线完成向上的延伸。而塔本身也在两侧树影之间自成一景,成为造园家们称道的“借景”范例。

【北移至梧竹幽居】

“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简单的十四个字把园林景观的精髓和欣赏方式、感受都准确地表达出来了。清风、明月、流水、静山四种勾起诗人灵感的对象,春风、秋月、夏天流水、冬天静山四季观园的要点,爽、明、动、静四种美好的平和的心理感受,游走中寻流水的万千姿态,静坐时看大山雄浑。两句话,又在“梧竹幽居”中突出一个“幽”宇,没有华丽的辞藻,朴实中生出无限妩媚,亲切喜人。这副对联真切地传达出明代刘繁荣沉静的品格,正好把拙政园的内敛、细致、褪尽粉饰的风骨点了出来,同时还说尽了江南吴文化的特点:水乡的亲和、小家碧玉的温柔和精致中铺张的宽容。我们站在亭中,四壁开凿的圆洞门一人等高,立刻框起四周的园景而成为四时的景色。春天雨后竹笋破土,节节高;夏日碧叶连天荷花别样红;秋水映照满月,一缕桂香似有似无;冬雪覆盖游廊,粉妆玉砌的世界有梅花和早开的山茶。我们还注意到两两相对的洞门,一在岸,一在水;一在明,一在暗;一处可放眼远望,—处有阻挡;阴阳平衡原则还表现在门为圆,而桌为方。不但呈现出二元对位的相对性,我们还可以从观赏春夏秋冬景色的时候感受到空间在时间序列上的流动、廷续变化。一切都在设计中,却不落痕迹,可想而知当时的构思之周全,计算之精密,安排之合理。

【沿着连接池中岛屿的石桥,来到中部制高点——雪香云蔚亭】 雪香,香雪海之雪香也,是梅花争春、疏影摇动、暗香徐来,洁白而清雅。“鸟鸣山更幽、蝉噪林愈静”,熟悉的联句把“幽、静”的景况更突出了,并且饱含了无我、出尘的禅意。而这一切并没有使园主失去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一句“山花野鸟之间”把至情至性的生活感受、处处流露园主“有我”性情的特质都不遗余力地勾画出来了,真正让人们来理解鸟语花香的可人,总结了拙者的全部生命意义在于把生命归于自然本身。楹联与题额,一禅一道,把园林佛道交融的气质表现得一览无余。

在布局上,拙政园中部的各种建筑在空间中的三点一线、相互对位的格局是十分精彩的。在低处池畔,有一辅线居中:梧竹幽居—荷风四面亭—别有洞天亭;在池北高处山顶,有一主线呈拱形:待霜亭—雪香云蔚亭—见山楼;在池南有一线步步往下:绣漪亭—远香堂—香洲。以上所说的是三条主线,因借自然的池水流动方向,高高低低写成了一个“川”,使空间不因本身的东西长南北窄而显得逼涩,并形成了一种有点有面的观赏方式,停作静中观,游走时则跌宕起伏。另外,隔河相望两两相望的“对景”,有绣漪亭—待霜亭,远香堂—雪香云蔚亭,香洲—见山楼,在大小、形制、高低位置等方面都相互作阴阳对称状。所有这些建筑,都好象是抑扬顿挫的音符,随意中暗扣自然的天籁。

【沿着连接池中岛屿的石桥,来到中部制高点——雪香云蔚亭】

雪香,香雪海之雪香也,是梅花争春、疏影摇动、暗香徐来,洁白而清雅。“鸟鸣山更幽、蝉噪林愈静”,熟悉的联句把“幽、静”的景况更突出了,并且饱含了无我、出尘的禅意。而这一切并没有使园主失去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一句“山花野鸟之间”把至情至性的生活感受、处处流露园主“有我”性情的特质都不遗余力地勾画出来了,真正让人们来理解鸟语花香的可人,总结了拙者的全部生命意义在于把生命归于自然本身。楹联与题额,一禅一道,把园林佛道交融的气质表现得一览无余。

在布局上,拙政园中部的各种建筑在空间中的三点一线、相互对位的格局是十分精彩的。在低处池畔,有一辅线居中:梧竹幽居—荷风四面亭—别有洞天亭;在池北高处山顶,有一主线呈拱形:待霜亭—雪香云蔚亭—见山楼;在池南有一线步步往下:绣漪亭—远香堂—香洲。以上所说的是三条主线,因借自然的池水流动方向,高高低低写成了一个“川”,使空间不因本身的东西长南北窄而显得逼涩,并形成了一种有点有面的观赏方式,停作静中观,游走时则跌宕起伏。另外,隔河相望两两相望的“对景”,有绣漪亭—待霜亭,远香堂—雪香云蔚亭,香洲—见山楼,在大小、形制、高低位置等方面都相互作阴阳对称状。所有这些建筑,都好象是抑扬顿挫的音符,随意中暗扣自然的天籁。

中部花园的中心观景点在雪香云蔚亭,从我们这个高度看,俯仰之间主要景观都在眼底。明显的,整个中部的主要建筑都围绕着园中的水做文章。池岸曲折,水绕山转。池水分聚,在荷风四面亭的四周潆洄。而建筑首先也按照流水的主要方向呈东西向排列,确定了建筑的序列;到荷风四面亭的位置,明显地池水聚集后呈四散状,这时建筑也以亭子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着见山楼、雪香云蔚亭、倚玉轩、小沧浪、香洲、别有洞天亭,明暗有致,以池水分隔。其次,所有这些建筑的名字大都与水有关,特别是与水中种植的荷花有关。如主要建筑“远香堂”名取自著名的《爱莲说》,“香远益清”,赞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再其次,桥平且矮,栏杆更矮,走在桥上,心理感受与水特别亲近。拙政园把水乡独有的各种水景观丰富而有层次地再现在咫尺天地里,并且完美处理了建筑与各种景观的合理配置和协调,形成了内在的韵律。

同时,比较精妙的还有,雪香云蔚亭和对面别院尽头的嘉实亭的对位,从空间透视原理的运用上,从长方形的雪香云蔚亭穿过枇杷园的园墙到四方的嘉实亭再到嘉实亭内四方窗框起的窗景,这暗藏的一线和一组对景是最典型的一例。在枇杷园景区,一带矮墙半遮半掩,园中“玉玲珑”的窗户和铺地都因为划分的空间较开阔而作冰裂纹处理,四周种植的枇杷暗喻多子多福。而“海棠春坞”也由于空间比较局促,所以围绕小院中央种植的两株珍贵的垂丝海棠,相应地作海棠花的铺地装修用多种曲线、东西两面开辟漏窗来延展空间。“听雨轩”院子的处理又别出心裁,简洁的芭蕉叶、简洁的竖砖平行铺地,开凿了一个小池塘来拓展空间,以小见大,虚实交织、变幻无穷。

拙政园不愧是明代文明集前世大成的一次精美的展示!

【荷风四面亭】

刚才观赏了拙政园的山林主景,我们现在的位置可以说是延伸到西部花园的一个过渡区域。首先,“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点出了春柳夏荷秋水冬山的四季景色,虽借用了济南大明湖一副著名的对联,但针对性地改动了原句:“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用“壁”替代“面”更直观更具体,也更把柱间的“框景”如同手绘一样挂在墙壁上的感觉描画出来了,而“半潭秋水一房山”则应景非常贴切。细微处见工夫,从这里也略见一斑。

在亭的两侧,北面见山楼连接游廊,如同苍龙入水,细心的朋友可以饶有趣味的找出,见山楼象龙头,爬山廊象龙身,戗角象龙角,洞门象龙嘴,曲桥成了龙须,而张张瓦片象极了龙身上的鳞片,几块石头堆筑俨然龙爪,但是神龙见首不见尾,最后的云墙也如同白云一般遮蔽了饱餐园中秀色的龙尾。在近处,几枝芦苇却把太湖的风情引进了堂堂大观园,幽密中把生活里平凡的野趣活生生地烘托出来。

在亭的西南侧,石舫“香洲”,“洲”谐“舟”。整体象船,集中了亭台楼阁榭多种古典建筑形式,他们的名字:荷花台、四方亭、面水榭、澄观楼、野航阁,也紧扣着江南水乡的特点。在似是而非之间,不仅把临水的建筑造成旱舟的形式以应景,还把放逐江湖的在野心情勾勒出来了。在很多古典园林里,我们都能见到船形建筑物,新颖的形式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其灵感来自于苏州水城最平常的交通工具,同时被赋予了更多的生活哲理:“水能载舟,亦可覆舟”,重提匹夫的政治劝戒观点。我们又可以理解成,从政如同乘船,得祈求幸运得遇明君来掌陀辨明方向,风平浪静而一帆风顺;下船如同在野,踏上坚实的大地,离开是非的政坛,终于成“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踏上回归自然的道路。

“香洲”以一种“不系之舟”的形式,淡化了船的实用功能,与直接模拟自然物质形态的方式不同,追求的是在神似中凸显其人格化的借喻,从而使简单的船形的建筑上升到“不系之舟”的精神层面上。正如楹联所说的那样:枕雪一洲仙境外,荷风三界佛香中。借“舟”之形,来表达“不系”之人格自由、精神遨游的意思。在这一点上,中国文化中追求言外意、弦外音的含蓄和象形引申含义的特点表现得非常突出。而在审美的同时,也正是有了船形,使审美者生发出推波助澜的雅兴,水顿时有了流动的感觉。

亭的正南面,形成一小汊湾,中途经过廊桥“/小飞虹”,逶迤远去,不知所终,从而在尽头形成了“小沧浪”区域曲折幽静的气氛。主人选择了《楚辞—渔父》的话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水干净的话,来洗帽子上的飘带;脏了只能洗脚了。碰上了清明的政局开明的皇帝,文人进科举做官可以发挥自己的抱负;遇上“浊世”,政治腐败昏君在上朋党作乱,不同流合污,只有选择避世隐居,修身养性,以图某日真命天子重出江湖再作鸿鹊之志。我想主人不但把渔父当作了自己的老师,还自比他们有治国平天下的能耐,希望有朝一日被朝廷发现得到重用,象渔父的沧浪水清又清。整个园林中的基调是一致、并且相互呼应的。也许这就是“得真亭”里悟得的真经吧。

【入别有洞天圆洞门,扇亭对面】

我们所在的西部,经过清代主人的修葺,风格与中部花园略有不同,总体上多了一些修饰,中心位置稍显拥塞,不通透。但是清末时尚物——蓝色玻璃的引入,成为它独特的地方。正对我们的小小亭子,因势利导,沿着转折的流水,做了一个优美的扇形。我们看,亭子的屋面如同一把书生的折扇在展开,而扇柄不正是后面紧挨着的圆顶“笠亭”的髻顶吗!园主摇扇朗诵的诗句不已经写在了亭子上吗?——与谁同坐?自比宋代文豪苏东坡,孤傲、清高得只能“明月、清风、我”相为伍了。沿东墙一条南北向的走廊凌水如游龙飞走,柔顺的水中倒影与水光潋滟投射到墙体上,相应成趣,恍惚中一切都在运动中相视浅笑。近处的浮屠,不知为了纪念哪个落水的灵魂?现在成了游龙嬉戏的珠。尽头的水阁,安安静静,登楼可以看“卅六鸳鸯馆”在水中的倩影,楼下的“拜文揖沈之斋”纪念的是苏州历史上杰出的明代画家:文征明和他的老师沈周。我想,纪念的不但是作为“明四家”之一的文征明先生创意构筑了这个拙政园,应该还有他们作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人对如诗如画的生活环境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生活理念的摸索吧。楼中还有一珍贵文物,那就是“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的无根竹诗画图木刻屏风,刚柔兼济的画风和园主能屈能伸的生活态度是一致的。

再向西看,镶有蓝色玻璃的建筑就是“卅六鸳鸯馆”。大家看,河塘鸳鸯的应景之作,给今天的拙政园增添了几分生趣。这是一个“鸳鸯厅”的建筑形式。鸳鸯,即阴阳有别,又阴阳平衡的意思,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整座建筑从外面看只有一个屋脊,而从里面看,却被中间的屏风隔而为二,同时南北有两组独立的梁架结构。北有“卅六鸳鸯馆”清代苏州状元洪钧的题字,南置另一苏州状元陆润庠所题的楹额“十八曼陀罗花馆”,名字工整对称,皆喻吉祥美好,摆设都为满清风格的红木制品。

北在阴面,凌空建在水面之上,前临池塘,面对满园景色,是夏天纳凉的好去处;南处阳面,落在岸上,除去种山茶花外,便是一堵高墙隔断,在强烈的景观对照中,镶嵌在窗上的蓝色玻璃倒一致地把蓝色的光影铺在地面方砖上。人们还发现,透过蓝色玻璃看外面光亮的世界,可以在夏日炎炎里看到点点积雪点缀在石块上,荷叶上,顿生凉意。往上看,厅的椽子呈弓形和弧形,在古代,这种结构能提供良好的音响效果。清代主人张履谦先生酷爱昆曲,有了这音响,昆曲——唱三叹的情致真可以烘托得精妙异常,产生袅袅不绝,绕梁不去的效果。而设在四角的耳房,也就是当初唱戏艺人的化妆间了;平时的时候,是佣人侍立的地方。

【留听阁前的露台上】

唐代婉约诗人李商隐悲切感叹“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后世的园主也浪漫地每年残留几枝枯败的莲梗,让自己感动自己,诗意与真实的人生感受混在一起,悲秋也有了理由。值得一看的是,留听阁内精美的雕刻制品。一是楠木隔扇门板上的夔龙透雕,圆润有神,应是太平天国忠王府的遗物;一是门框上的挂落由一整块银杏木雕成,松竹梅“岁寒三友”和“喜上梅(眉)梢”的两组传统图案交织在一起,别有新意。往南望去,一条溪水逶迤而行,绕过远处的“塔影亭”折向左边,不知所终;与之相平行的岸上走廊,也一路直行,到亭子处折而向东。利用视线的被阻隔,造成流水曲折幽深的理水之道再一次发挥得淋漓尽致。

拙政园在每一个观赏者心里形成的一个“人间天堂”的缩影,也象它独特的存在一样,半明半暗,一水流长。世代传唱。

拙政园导游词

拙政园导游词

拙政园导游词

拙政园导游词

拙政园导游词

苏州市—拙政园导游词

苏州拙政园导游词

苏州拙政园导游词

苏州拙政园导游词[推荐]

江苏苏州拙政园导游词

拙政园导游词
《拙政园导游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