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忧郁的边城

发布时间:2020-03-02 18:18:4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班级:2011级汉教3班 姓名:张倩 学号:20110511311

忧郁的边城

——对《边城》解读史的梳理

张倩

摘要:《边城》是沈从文小说的代表作,它不仅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也是沈从文先生写的最美的一篇小说。这篇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整篇小说以浓浓的抒情气息和淡淡的忧伤为感情基调,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翠翠的美丽和善良以及她的爱情悲剧,无不显示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边城》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关键字:边城 忧郁 翠翠 牧歌说 悲剧说 文化—历史批评

小说主要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一户人家。独门独院里,只有爷爷老船夫 和孙女翠翠两个人,还有一只颇通人性的黄狗。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只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老二叫傩送。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赛偶然相遇傩(nuó)送,一句“小心大鱼吃了你”在翠翠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兄弟俩都喜欢上了翠翠,都只想要渡船不愿要磨坊。于是兄弟俩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从中选择。翠翠告诉爷爷,那一夜她梦见自己随着歌声飞起来,在崖对面摘了一把虎耳草。爷爷后来知道原来那天夜里唱歌的人是傩送,便知道翠翠喜欢的是傩送,但是却让翠翠自己做决定。傩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心灰意冷,断然驾船远行做生意,却不料坐水船出了事,淹死了傩送因天保的死十分责怪自己,很内疚,便自己下桃源去了。老船夫为了孙女的幸福,去找船总顺顺,顺顺因为儿子的死不愿翠翠当自己的媳妇,老船夫只好郁闷地回到家,翠翠问他,他也没说起什么。夜里下了大雨,夹杂着吓人的雷声。爷爷说,翠翠莫怕,翠翠说不怕。两人便默默地躺在床上听那雨声雷声。第二天翠翠起来发现船已被冲走,屋后的白塔也冲塌了,翠翠吓得去找爷爷,却发现老人已在雷声将息时死去了。可怜的翠翠唯一的希望便是等待着傩送的归来。 傩送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就会回来。

《边城》是高中语文《边城》这边小说诞生以来,国内外关于《边城》的研究多不胜数。其中比较有影响的包括:“牧歌——乡情说”、“悲剧说”、“象征说与文化——历史批评”等。下面整理这几种说法,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解读这篇小说。

一、牧歌——乡情说

牧歌,在西方是一个有着悠久传统的文学品种,用来泛指一切美化的乡村生活的作品。而在中国现代文学里,牧歌常常与田园小说、田园诗串用,但是牧歌更能够反映出乡土抒情的本质。

汪伟曾发表过一篇《读》的文章,文中写道:”《边城》整个的调子类牧歌,可以说是近于‘风’的,然而又觉得章法尚严,针脚尚密,换言之,犹嫌 .

雅多于风。”

李健吾对《边城》的评价:“田园诗的,牧歌的杰作”,这个评价使《边城》这篇小说蒙上了一层清凉而又诗意的面纱。

夏志清在他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设专章讨论沈从文的小说,他称《 边城 》为“玲珑剔透牧歌式文体,里面的山水人物,呼之欲出”。

凌宇肯定《边城》的牧歌情调,听到了《边城》里“清越的牧歌声”,但他更注意更强调“清越的牧歌声里夹着不谐和的现代杂音”,这“不谐和的现代杂音”具体表现就是“横在翠翠和摊送之间的那座碾坊”,但“沈从文不忍心让人心的丑与恶直接出面来破坏美与善,以致这一重大的现实社会因素在表现上,几乎淹没于环境的牧歌情调里。”

杨义在《 中国现代文学流派》 中说:“这是一首圆润悲远的乡土抒情诗一首灵秀惆怅的田园牧歌。它以柔婉清凉的歌喉,引导人们从桃花源上溯七百里的酉水流域,谛视一种自然,谛视一种自然、自在、野趣悠然的人生方式。”

二十一世纪初,刘洪涛对边城的/牧歌说进行了较全面、较系统的阐释。刘洪涛的《与牧歌情调》,考察了“牧歌”这一术语的来龙去脉,认为“《 边城》是体现牧歌这一抒情特质的典范之作”。接着他从《边城》牧歌图式的建构逻辑入手,对《边城》艺术的独创性和意味进行了深人的阐释。文章认为《 边城 》“首先构筑了一种乐园图式”,乐园图式中的自然崇拜和刻意展示在《边城》里发挥得淋漓尽致。但《边城》的忧伤和凄婉无处不在,牧歌中“含有悲剧成分”。忧伤和悲情主要来自于现实的层面、命运的层面、象征的层面。大洪水的到来,爷爷之死,渡船飘走,白塔坍塌,这些都象征着诗性人格遭到重创,乐园的倾颓。从乐园到挽歌,标示出牧歌的基本框架结构。而乡土和传统的有机融人,为牧歌增添了文化背景和纵深。“当《边城》的牧歌图式指向一个文化隐喻时,诗意的中国形象诞生了”。

二、悲剧说

《边城》究竟是牧歌还是悲剧,其实两者并不矛盾。因为“牧歌本身也含有悲剧成份”,牧歌“不拒绝衰败和忧伤”。

关于《边城》牧歌与悲剧的关系,刘洪涛用“乐园—失乐园结构”“从乐园到挽歌”来概括。刘洪涛认为,《边城》忧伤和凄婉( 悲剧) 来自于现实的、命运的和象征的三个层面。从现实层面看,主要是以“碾坊所代表的金钱关系对纯洁爱情的破坏”:从命运层面看, 主要表现为一系列的误会: 从象征层面看,主要通过借用失乐园图式、大洪水意象等来表现。刘洪涛对《边城》悲剧的认识比较全面。

对《边城》的悲剧认识,往前可追溯到七十年前汪伟的《读》。他在肯定《边城》整个调子类牧歌的前提下认为:《边城》也可以说是淡淡的一幕悲剧。 进而他认为,“ 悲剧的原因之一是天保大佬的失恋”。他说 “作者的人物虽说全部良善,本身却含有悲剧的成分。惟其良善, 我们才更易于感到悲哀的份量”。刘西渭比汪伟在认识上深入了一步, 他认为“这种悲哀, 不仅仅在于情节的演进,而是在于带在人物的气质里”。

杨义认为:“《 边城 》这是一出愁绪缥缈的人间情爱悲剧,然而在这些人性皆善、性自天然的人群中,辨不清社会的制度和文明的梗阻。它充满着原始人类阴差阳错的神秘感和命运感,自然安排了人的命运,人无怨无艾的自然,融乎自然,组成一种化外之境的生命形式,组成一首曲终奏雅的人性......它在生命形 .

态的悲剧中发掘的不是残酷而是优美。”

凌宇认为: 悲剧并不全出于“偶然”。“构成作品情节冲突的 ,是人物主观精神上对爱情的自由追求,与这种追求在客观现实中难于实现的矛盾”。这种现实的阻碍就是“ 在翠翠与傩送之间, 站起了那座碾坊,一种物化的人格力量。在它的上面, 疑聚了封建买卖婚姻的本质”。

三、文化 —历史批评说

朱光潜在《沈从文的人格和风格》中对《边城》所作的概括,“ 它表现出受过长期压迫而又富于幻想和敏感的少数民族在心坎里那一股沉忧隐痛”。

接着出现了丁兴标的文章, 丁兴标运用结构主义批评方法,把《边城》分成表层和深层两种主题结构来分析,他指出: 从《边城》表层来看,这是一个爱情故事, 然而通过这个象征的框架,它不仅象征作者意识中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及其无可换回的必然衰落, 而且暗示了作者一向追求的重塑民族形象,重铸民族精神的良好愿望的无可奈何的破灭,同时,它还隐含了作者本人为民族、为整个人类的未来而焦虑的忧患意识。

刘永泰的 《:废弃的反现代化堡垒》一文分为“是怀念,更是抵抗”、“是悲伤更是背叛”、“两种旋律”、“理想主义的现代化”、‘旧益清晰 的真面 目”等五节来讨论《 边城》。全文把《 边城》放在全球性的现代化潮流和中国的被动现代化进程中来解读。文章认为: 宣泄内心被压抑的欲望, 摆脱城市文明的压力, 才是作家创《边城》的深层的根本动机。文章认为:《边城》凄惨的收尾,真实地展示了传统社会崩溃的命运,更艺术地表现了作家面对这场变故而生的真切感受。它是唱给残败湘西的挽歌,但更显示了作家精神世界中理智对情感的又一次胜利,顺从了现代化的要求。同时认为:《边城》中轻柔、平和、明快的弦律,实际已上升为中华民族牧歌般的思乡曲。另一种则是抑郁、伤感、凝重的旋律,其实是中华民族农业社会瓦解的挽歌—全民族隐秘的心声。《边城》中的白塔坍塌和重建象征着传统湘西的覆亡和现代湘西的重造, 预示着中华民族衰败后获得新生。

从国内现有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 《边城》是一部形象真切、甘美、圆润而内蕴十分复杂、深远、深厚的杰作。“ 这是一颗千年不磨的珠玉”,随着时间的推移,《边城》必将焕发出更加夺人的光辉。

参考文献

1.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 沈从文小说[M],香港:友联出版社,1979年。 2.凌宇,从边城走向世界【M], 北京: 三联书店,1985年。 3.刘洪涛边城与枚歌情调切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刊,2001年1月。 4.刘永泰,《边城》: 废弃的反现代化堡垒田,吉首大学学报,2004年4月。 5.刘洪涛,《边城》牧歌与中国形象[ J ],文学评论,2002年1月。 6.丁兴标,《边城》一段往事, 一个喻言[ J ], 杨州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3月。

7.刘西渭,《边城》与《八骏图》/ / 沈从文研究资料( 上集) ,广州: 花城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91。

8.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第2 卷) [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

.

忧郁语录(忧郁)

亲爱的 不要忧郁

海水的忧郁

忧郁小王子随笔

忧郁的近义词

忧郁的启示

《边城》

边城

边城

《边城》

忧郁的边城
《忧郁的边城.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边城的悲剧 边城
相关范文推荐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