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楼市关键词分析(全文)

发布时间:2020-03-01 23:15:3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对于过去一年里楼市发生的值得回顾的事儿,几大专业媒体基本都以以下10个关键词来逐一呈现(个别虽有差异,但总体内容差别不大)。

2013年中国楼市的“10大关键词”基本是:

新“国五条”、恐慌购房、最简细则、两极分化、地王频现、调控收紧、房地产税、交投两旺、租金大涨、长效机制。

2013年2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的五项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政策措施,被业界称之为 “新国五条”。其内容包括:完善稳定房价工作责任制、坚决抑制投机投资性购房、

增加普通商品住房及用地供应、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规划建设、加强市场监管等五项内容。“新国五条”实施细则发布后,其中“二手房交易按照增值额20%征收个税”的内容,在市场上引发深刻影响,不少地区在该政策出台后,出现二手房交易量猛增的现象。北京不少二手房挂牌价当月暴涨20%。

“新国五条”要求各地在2013年3月底出台地方执行细则,但大多数城市选择“温柔落地”, 回避其中的20%的个人所得税征收、首套房贷比例、二套房贷利率等几项如何调整等关键性问题,均以“房价增幅低于人均收入增幅”为由头说事,被网友戏称为“一句话细则”。在这种“雷声大雨点小”的调控态势下,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3年10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中,有21个城市的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涨幅超过10%。民间机构统计数据显示,到2013年11月,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新建住宅样本均价同比增幅分别为28.48%、13.33%、26.66%、25.25%。而温州、鄂尔多斯、东莞等在内的

三、四线城市,与最高点相比,房价已经或近乎“腰斩”。

与此同时,一线城市地王不断涌现,几乎每一轮土地出让,都会产生一个新的“地王”。成交金额与出让土地面积增幅形成“剪刀差”,表明楼板价已经大幅上升,意味着未来的房价难以下跌。

房地产税试点扩围屡被提及,但一直“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由于

一、二线城市房价居高不下、新增人口持续增加等因素,催生了日趋旺盛的租房需求,导致租金价格一再走高。为了降低租房开支,不少人选择合租,群租现象愈发严重,“蚁族”规模一再扩大。

细看2013楼市“盘点”的“十大关键词”,发觉有些事例不尽眼熟,为此,我找来20

10、

2011和2012三年楼市“盘点”的“十大关键词”进行比较,意在找出有那些相同与不相同。2010年楼市的“十大关键词”分别是:

严令限购、保障住房、土地收入、土地清查、央企清退、房企融资、二线城市、领头独大、商业热潮、房产税传闻。

2010年3月18日,国资委要求除已确定的16家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央企外,78家非地产主业央企,须制定出15天退出方案。9月,银监会下发主业含房地产的16家央企名单,

要求加强贷前审查和贷后管理,对78家未列入名单的央企,明确2011年将不能从银行贷到新增房地产开发款项。然而,时至今日,78家央企仍没有完全退出房地产业务。“新国十条”在4月中旬突降楼市,限购、二套房首付50%、限制外地人购房、三套房贷从严、认房又认贷等一系列新的规定接踵而来。9月29日,五部委分别出台措施巩固市场调控成果,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财政部4月6日公布2010年工作要点,总体要求是着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推进财税制度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在改革税制方面,明确指出要适时出台资源税改革方案,完善房产税制度等重要内容,之后,2010年全年都在探讨房产税。

与2009年各大房企在一线城市展开的“地王”厮杀战相比,开发商们无疑发现转战

二、三线城市也不失一个好的选择:成都、沈阳、大连、武汉、珠海以及北上广深四大城市的周边城市成为其“布局”之地,无论是在拿地的数量还是金额上,都远远超过了一线城市。以万科为例,2010年1-11月份以来,公告显示万科累计购地金额为418.58亿元,共计64个地块,其中

二、三线城市的地块大约有49个,累计购地金额超过250亿元。接下来再看2011年。

2011年的楼市“十大关键词”分别是:

新“国八条”、保障房、限购令、限价令、房产税试点、房贷优惠取消、零成交、拐点、降价、中介关门潮。

2011年1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再度推出八条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即新“国八条”),提出包括要求强化差别化信贷政策、执行限购措施、暂停发放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住房保障等在内的一揽子调控政策。

新“国八条”出台,在2010年基础上,楼市调控力度再次升级,随后所有出台的调控实施细则,无不围绕新“国八条”而展开,以此为始,覆盖范围最广、“史上最严”调控拉开序幕。2011年,很多楼盘推出房源之后,很长时间无人问津,以至于出现“零成交”的奇特现象。这种情形在北京、上海等地尤为常见。

2011年10月底,部分品牌开发商开始降价促销。而来自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包括一线城市在内的多个城市,房价同比“涨停”次数越来越多,同时考虑到房地产市场仍然深陷胶着状态,似乎可以初步判断“拐点”到来。

降价促销虽然后来没有常态化和大面积发生,房价未真正下行。但不可否认的是,高库存的现状让开发商失去继续等待的底气,同时考虑到楼市调控力度没有放松的可能,因此楼市“拐点”已在形成,只是确立时间不在当下。

2011年5月,美联物业关掉上海最后8家门店,正式退出上海二手房市场。随后,包括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每月都有中介公司倒闭。2011年11月,中原物业调整深圳业务,又把中介关门潮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中介关门潮,是体现市场处于极度低迷状态的一个缩影。自2010年4月份开始调控以来,成交冷清的局面注定中介行业将会进入萧条时期。为了“过冬”,不少中介公司另找出路,如涉足一手代理。房产中介公司在备受煎熬的同时,由此及彼,开发商的日子也好不到哪里去。

2011年的楼市,曾经很冷;2011年,很多人难以忘记的一年。

2012年楼市“十大关键词”分别是:

调控持续、市场回稳、成交量回升、首套房贷利率下浮、地王频现、政策微调、打折促销、泡沫破碎、资金松绑、房产税、投资离场。

2012年,楼市发生了很多故事,也经历了太多的变化。

由于中央及相关部委继续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从紧取向,多个地方政府为支持合理自住需求,调整公积金制度,提高购置首套房贷款额度,信贷环境整体趋好为房地产市场带来利好;另一方面,严格执行差异化信贷政策和限购政策,抑制投资投机性需求,通过督查等方式确保政策落实到位等措施接连实施。此外,继续推进土地市场管理和改革,加大土地供应,特别是加大保障房土地供应量及相应资金支持力度,以增加市场有效供给也列入政府工作主要日程。

随着货币环境稳中趋松,置业者观望情绪逐渐趋于缓解,积压的刚需与部分改善性需求积极入市,交易活跃程度逐渐提升,市场日趋回稳。根据中国指数研究院跟踪监测的数据显示,2012年前11个月,全国50个代表城市住宅月均成交量达2272万平方米,总成交量比2011和2010年同期分别高出24.6%和10.7%。此外,新房价格止跌反弹,百城住宅均价自2011年9月开始连续9个月下跌,但在2012年6月份首次止跌后连续上涨。2012年3月份,国内多家银行首套房贷利率出现了明显的下调,不少恢复85折优惠幅度。这与此前的基准利率水平相比,相当于将利息负担减轻了18%左右(贷款年限为30年)。此后的

5、6两个月,成交量大幅攀升,6月份成交量创全年新高,与之不无关系。进入下半年以来,北京、上海、天津、南京等城市接连出现“地王”现象,开发商集体进入亢奋状态,纷纷斥巨资拿地。这一轮发生在今年下半年的土地盛宴,尤以标杆企业表现得最为积极。在2012年7~11月份,以招、保、万、金为代表的十大标杆企业,拿地资金超过1167亿元。

回顾楼市调控的一年来,全国有超过40个城市出台相关微调政策,各类政策的出发点均集中在鼓励合理需求。如深圳、济南、武汉等30多个城市集中为公积金政策松绑;厦门、天津、上海等地则调整普通住宅标准,扬州等地出台减税或补贴政策,上调限价、户籍放松等多方面。但触及限价、限购以及限贷等根本性调控措施的政策被叫停,支持首套房的公积金制度调整得到支持和认可。

2012年上半年基本呈现“以价换量”格局,为了加快资金回笼,房企或采取打折促销活动,或平价入市策略,吸引购房者出手。但下半年形势发生变化,市场上打折现象虽然时有发

生,但打折的幅度缩小,出现的频次也大大降低。2012年末房价的翘尾,使得2013年初的房价即面临一定的反弹压力,2013年楼市虽然也打折现象出现,但没有大面积发生。而此前一些炒作过于剧烈的城市,终于沦陷于泡沫破裂的深渊。温州、鄂尔多斯两大房价曾经遭遇“爆炒”的城市,终因资金链断裂而导致房价大幅下滑,温州的房价与高点时期相比,已经“腰斩”,而鄂尔多斯的房价也一路下滑不止。还有不少

三、四线城市因为购买力透支,即将面临房价回落的风险。

2012年,调控、市场回稳等成为楼市主旋律,回暖、地王、政策微调、房产税等字眼也成为老百姓嘴里最常提起的字眼。这一年,楼市走过的,是不平凡的一年。

今天,过去的虽然都已过去,但留在人们眼前心中的,还是地王频现、房产税……回顾过去的几年内, 尽管公众对高企的房价批评之声甚多,但政府应对此呼声出台的调控政策却也越来越不欢迎。例如“调控加码”、“稳房价”,“国八条”、“新国八条”、“国六条”和“十五条”,说是重点打击囤地行为、改善商品房和保障房供应结构(如70%、90平方米)、提高首付比例、推出税收调控手段,改善供给结构的同时开始调整商品房投资性需求,但诸多“调控房价”的“房地产新政”推出之后,房价依旧高烧不退。在这一时段,房价的调控政策还呈现顺周期操作的特点,实际效果加剧了房价周期的波动幅度,近几年的房地产市场,可以说是“一边调控一边涨价”,调控政策越猛烈、越严厉,房价涨得越凶猛。

此外,舆论对房价过高的指责,使得房地产政策越来越侧重向社会政策转变。政府在经济增长与社会稳定两者之间游离不定,先后出台的政策组合的一致性就显得差了很多,让市场无所适从。

调控思路的不一致,也影响了调控的手段,在此前相对单一的宏观经济管理的前提下,逐步引入社会政策工具。只是中国当前社会政策相对粗糙,政府不得不启用原来已经式微的政策工具,如户籍政策在限购中的应用,过度保障的福利房也死灰复燃,这些与近20年以来经济与社会政策的市场化趋势完全背道而驰。更有甚者,2010年开始的“限购令”中,各部委与地方政府频频违反《行政许可法》等上位法,被一些有识之士斥为“重大倒退”。客观上,房地产市场所谓的刚需确实持续存在,并且规模越来越大,根本因素是快速城市化带来的城市中非户籍常住人口。首先,他们对自有住房有一定的追求,并且由于保障性住房制度的缺位,这部分需求只能转到商品房市场。另外,由于户籍等制度与商品房的绑定,住房在我国还包含了公共品价值的折现,大量集体户口的就业者只有通过购房才能享受到公共服务。

其次,是转型时期中国存在的特殊的购房需求。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对商品房的所有权是体现个人社会声誉、社会地位的重要参照。事实上,在办理个人银行贷款、信用卡级别等多个方面,住房都被视作个人信用(或偿付能力)的重要参照系。与此对应的是中国当前的婚房需求,当前城市内,相当部分的购房者是出于结婚而购房,尤其是女方的强烈主张。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这是女方的不安全感的自然反映。

更何况,持续上涨的房价使房地产成为极佳的投资对象,在股市低迷与投资渠道欠缺的情况下,买房防通胀、积累财富已经成为最保险的投资方式。尤其是权钱交易、灰色收入占居民收入过高的情况下,更是如此,房姐、房妹、房叔、房婶不绝于新闻,一个人拥有数十套房并不罕见。

刚需不可能消除,也不应该抑制。抑制投资性需求,首先须准确鉴别谁是刚需,谁是投资客。实践操作中,政策总是误伤刚需,不管是限购令,还是自住房转让所得征收个税,都让“刚需”们很受伤。这些政策最终也只能暂时抑制他们的购房热情,在政策松动时,势必再次释放。

仔细研读一下历次政策,房价下跌等目标从来就不是施政目的,如果非要说其中有什么暗示的话,那就是“稳定房价”、“遏制房价快速上涨的势头”,房价下跌时,意味着希望房价不要再跌;房价上涨时,意味着希望房价不要涨得这么快。

时至今日,房地产如何调控已经不是问题,学术界与业界备有无数的方案。关键在于,目标是什么,在这个目标下,要平衡谁的利益,谁受损、谁得益,不能不切实际地追求皆大欢喜。

十大关键词解读海南楼市

关键词分析

青岛楼市分析总结

10月嘉兴楼市分析

太原市楼市分析报告

上海楼市分析报告

如何进行关键词分析?

关键词竞争度分析

3月杭州楼市分析报告

2月杭州楼市分析报告

楼市关键词分析(全文)
《楼市关键词分析(全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