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

发布时间:2020-03-01 21:24:0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1.编年体:是我国最早的史书编纂体裁之一。孔子删定的《春秋》采用编年体,初步将人物、地点、时间、事件四个因素结合起来记叙历史,它已有了明确的时间顺序,把事件有系统地按年代先后加以编排 ,上下连贯,从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发展过程。这种体例经过《左传》作者做了进一步的完善。

2.纪传体:是以记载历史人物事迹为主的史体。创立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该书以本纪记载历代帝王的事迹和国家发生的重大事件;以表的形式谱列年爵;以书的形式记历代典章制度;以世家的形式记载诸侯公卿的事迹;以列传的形式记社会各阶层人氏的事迹。以后历代正史均沿用这种史体!

3.《通典》:唐代著名史学家杜佑所著。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典章制度通史。该书所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也涉及到历代的典章制度。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等九门,对每一种制度,都能综惯古今,溯源明流。该书为编写制度通史开创了先例

4.《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包含 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记述了上起黄帝、下讫汉武帝三千多年间的诸多方面的历史,其内容丰富,堪称为一部体大思精的百科全书。《史记》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让历代学习。其记录的时间、范围广泛,事迹全面,人物丰富,涉及典籍面广,在史料搜集取舍上,为后世树立了典范。司马迁编写《史记》时,尊重史实,秉笔直书,重视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重视用社会经济生活来探索历史发展的原因,这些进步思想对史学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5.《史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学理论著作。作者刘知几,是我国古代社会杰出的史学家。《史通》共20卷,对唐代以前的史学著作和史学家做了系统的总结,并提出了刘知几个人的修史主张。著名的“三长论” 和“直笔论”。认为一个优秀的史学家必须具有才、学、识三长,而以识最重要,对于写史,刘知几主张“直笔”,要做到“不掩恶,不应美”,“不避强御”,“无所阿容”,反对迎合权势或从个人恩怨出发歪曲史实。这些卓越的见解,对后世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刘知几强调人事在历史上的作用,认为历史是变化和发展的,评价人物和事件应从当时的客观形势出发。他还反对是古非今,认为不应“以先王之道持今世之人。

6.《文史通义》是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它是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的代表作,与刘知几的《史通》一直被视作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双璧。《文史通义》共8卷,包括内篇和外篇两部分,内篇5卷,外篇3卷。但是,由于该书版本很多,内容不尽一致。1921年,吴兴刘承干所刻《章氏遗书》本,《文史通义》内篇增1卷,《文史通义》\"史所贵者义也,而所具者事也,所凭者文也\" 。史学理论的主要内容:其一,\"六经皆史\"论。关于我国史学的源流,《文史通义》开卷便宣称\"《六经》皆史也\"。其二,有关历史编纂学问题。这是该书的主要内容之一:章氏发展刘知几的史学理论,于\"才、学、识\"之外,提出\"史德\"问题。他说:\"史所贵者义也,而所具者事也,所凭者文也。\"(《史德》)具备\"义、事、文\"方可称为\"史学\"。\"义\"指历史观点,\"事\"指历史事实,\"文\"则是表达的文笔。在章氏看来,三者以\"义\"为主,而\"事\"与\"文\"不过是求\"义\"的根据和技巧而已。其三,把方志作为一门专门的学问。由于章学诚是封建社会末期史家,在《文史通义》中,有其高于前人的评论,但也摆脱不了宣扬纲常礼教之例,如他把谤君和怨悱的人说成\"乱臣贼子\"、\"、\"名教罪人\"

7.二重证据法1925年由王国维提倡,把发现的史料与古籍记载结合起来以考证古史的方法,对20世纪中国学术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作为一种重要的治史观念和方法,是20世纪初年中西学术交融和新史料大量发现刺激之下的产物,此为其所具有的强烈的时代性。在利用殷墟甲骨、西域简牍、敦煌文书等新出地下资料进行多方向多层次的大量研究的情况下,王国维最终总结出了综合利用“纸上材料”和“地下新材料”的著名的“二重证据法”,这是王国维昭示后人的一条十分重要的历史研究方法,影响深远。

8。《海国图志》:魏源著,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书中介绍和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特别是战舰和火器生产技术;系统的的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和辩证关系。是一部研究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探寻向西方学习富国强兵之路的维新思想的启蒙书!

中国古代史学产生应该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1)文字的发明。没有文字就不可能有史书,对于某件事情,如果没有文字记载,单凭记忆,不可能长久。有了历史记载的材料,才能编纂成史书和产生史学。(2)历法的产生。因为史学史以时间为基础的,有了历法才能推算时间,确定岁时年月。一部史书如果没有确定的时间,即使史料载丰富也是毫无简直的。(3)历史意识的产生。统治阶级的需要以史为鉴,作为施政的依据;同时作为教育后代的教科书等

9.《 史记》与《汉书》在体例在体例在体例在体例、、、、内容等方面有哪些差异?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西汉武帝约三千年的历史。《汉书》是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仅记载西汉一代历史。在体例上,《汉书》对《史记》体例进行了改造,如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同时创设了《惠帝纪》、《地理志》、《食货志》、《艺文志》等。在一些人物的传记中,增入大量有用的文献,如《董仲舒传》全文收入了他的“天人三策”,《食货志》中收入董仲舒的“限民名田说”等。《汉书》还详细记载了昭、宣、元、成、哀、平及新莽历朝的历史)《)《)《)

10.刘知几的史学贡献

1、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唐以前史学发展状况,使史学评论走上了独立发展道路。

2、揭露了古史记载的虚伪,批判了盲目崇拜古代,迷信圣人的观念。对古人和经典进行了批判,体现了一种不盲目崇拜古代、不迷信圣人和经典的批判精神。

3、提出整套修史方法,规范史书修撰环节。对史料:主张“采摭群言” ,对“阙之不足为少,书之唯

益其累” 的材料,必须坚决舍弃;论史事:主张荀悦、干宝提倡的“五志”,再广以“三科”,反对“四烦”; 论人物:选择恶可戒世、善可劝后者,反对“愚智毕载,妍媸靡择”。

4、论述了各类史体的长短得失,提出了史体特别是纪传体的发展方向。

(1)论古今史体,归为“六家”。认为古代史学是发展变化的,史书体裁是不断演进的,他把古代史籍分为记言体、记事体、编年体、国别体、通代纪传体、断代纪传体六家,并一一考镜其源流发展、宗旨意趣和利弊得失。 (2)对编年、纪传二体短长进行剖析。编年体按年记事,但人物或有或无,或详或略。纪传体内容丰富充实,但纪传体多重复,时间概念不清。“二体”各具短长,尤其对纪传体的体例和结构作了理论总结。

5、爬梳了史官制度的发展,揭露了史馆修史的弊病 (1)史官制度的发展:在《史官建置》篇,刘知几对唐初以前的史官发展脉络加以条梳。 (2)唐代设馆修史的五大弊病:人浮于事,各不相下;史料保存制度不健全;难以直书;监修者众,史官无所适从;监修不当,铨配无 法。

6、提出“史才”标准,奠定后代史学人才标准 史官素质:彰善贬恶,不避强御;编次勒成,郁为不朽;高才博学。 史学人才标准:史才须有三长,世无其人,故史才少也。三长:谓才也,学也,识也。“才”:组织史料和表达的能力;“学”,有渊博的历史知识,掌握丰富的历史资料;“识”:是对历史是非曲直的观察、鉴别和判断的能力。

郭沫若的史学贡献

郭沫若开辟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国历史的科学道路。他在1929年写成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试图以马克思主义解释中国历史发展全过程的著作。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论证了中国历史上有奴隶制的存在,而奴隶制是由原始公社制转化而来,奴隶制本身后来又转化为封建制。它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学说是一个普遍的规律,而中国历史的进程同样是受这个普遍规律所制约的。这是郭沫若对中国史学的重要贡献,也是有利于中国革命的重要论点。 郭沫若出版了《青铜时代》和《十批判书》,这是研究先秦学术思想的姐妹篇,他还为中国古史研究作出了文献学方面的卓越成就,他在古文字学、古器物学的研究上有很深的造诣。他根据形式、花纹、文体和字体,为中国青铜器的分期提出了权威性的看法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史学史教程复习资料

中国史学史基础

中国史学史教案

《中国史学史》读书笔记.doc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精

中国史学史复习材料[1]

西方史学史

史学史名词解释

大一上 期末 中国史学史整理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