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历史常识

发布时间:2020-03-02 06:47:0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三皇五帝

三皇五帝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历史人物。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据《史记·五帝本纪》注文中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史记·秦始皇本纪》为天皇、地皇、泰皇(即后来俗说的人皇)。还有说是伏羲、女娲、神农(《文选·东都赋》李善注引《春秋·元命苞》)。五帝,按《史记·五帝本纪》注文中一说是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另一说是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他们都是传说中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纪年法

1.年号纪年法:汉武帝刘彻开始用年号纪年,即位那年称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顺次为建元二年、建元三年等,更换年号就重新纪元。

2.干支纪年法:这是我国古代长期使用的一种方法,近代史上的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名词就是干支纪年。我们现在的农历仍然采用干支纪年。所谓干支就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简称。它把十个天干、十二个地支按一定的组合方式搭配纪年,单配单,双配双,不可能出现奇偶相组合。第一个为甲子年,第二年为乙丑年,依次类推,以六十年为一个周期循环,故有六十年一甲子之说。求天干的方法:凡是公历年个位数是4的,天干为甲,个位数是5的,天干的乙,依此类推:

求地支的方法:用公历年除以12,余数是4,地支是子;余数是5,地支是丑;于是有: 如:1644年的干支年是甲申年(猴年),1911年是辛亥年(猪年),2005年是乙酉年(鸡年),2009年是己丑年(牛年)等。

(一)干支纪年法的简便算法

传统的计算法,必须知道一个已知年,然后往前后推算,有一定的难度,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种干支纪年法的简便算法,每个字都有对应的一个符号。如下表:

4 5 6 7 8 9 0 1 2 3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辛 壬 癸

4 5 6 7 8 9 10 11 0 1 2 3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4 5 6 7 8 9 10 11 0 1 2 3

虎 牛 鼠 兔 龙 蛇 马 羊 猴 鸡 狗 猪

年份的最后一个数字就对应天干的相应的字,然后用年份除以12所得的余数,用这个余数去找相对应的地支字和十二生肖字,于是天干地支字的组合便是干支纪年,对应的生肖字便是生肖纪年。如2006年,6对应的天干字是丙字,2006除以12的余数是2,2所对应的地支字是戌字,所对应的生肖字狗字,所以2006年是丙戌年,狗年。1898年,8对应的天干字是戊字,18986除以12的余数是2,2所对应的地支字是戌字,所对应的生肖字狗字,所以18986年是戊戌年,狗年。1911年,1对应的天干字是辛字,1911除以12的余数是3,3所对应的地支字是亥字,所对应的生肖字猪,所以1911年是辛亥年,猪年。1901年,1对应的天干字是辛字,1901除以12的余数是5,5所对应的地支字是丑,所对应的生肖字牛,所以1901年是辛丑年,牛年。

3.民国纪年:是把中华民国成立的1912年作为民国元年,依次往下推。与公元纪年的运算公式为:公元纪年=1911+n,如民国三十年即1911+30=1941年。

4.公元纪年:是以耶稣诞生之年为界,虽然耶稣只是宗教历史传说中的人物,但是这个纪年标志逐渐在全世界通用。耶稣出生之年就是公元元年,以前的年份叫公元前某年,从这年起叫公元某年,公元元年前一年是公元前一年,后一年是公元一年,然后依次排列。公元元年是我国西汉末年时期,因此西汉及西汉以前的历史年代为公元前的年代,东汉及东汉以后的历史年代为公元后的年代。公元纪年中,每100年为一个世纪。世纪中又以每10年为一个年代。如20世纪80年代,通常是指1980年至1989年。世纪初即这个世纪的最初10年;世纪末即这个世纪的最后10年。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间范围是1890年至1909年,但一般说来这是个大概的时间范围,既可以在1890年至1909年范围内,也可以超出这个界限。世纪的前30年为早期,世纪的最后30年为晚期,世纪的中间的为中期。世纪的前50年为前期(或称上半叶),世纪的后50年为后期(或称下半叶)。 十二生肖

“生肖”,又叫“属相”。十二生肖是由11种源于自然界的动物以及传说中的龙组成,即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每年一肖,十二种动物便与于支中的十二个地支一一对应起来,顺序排列依次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已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用于记人的出生之年。

1.“金猪去,玉鼠至,贺岁夜无眠;举金樽,对玉阙,瑞雪似舞翩;家为天,人如仙,快乐走人间;众亲朋,阖家欢,新春福禄全!”这是2008年春节流行的祝福短信,其中的“猪”“鼠”与农历纪年相配。这源自

A.中国古代史的神话传说B.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

C.中国原始的图腾崇拜 D.中国原始的自然崇拜 国学

国学特指中国传统文化,它包括经、史、子、集四大部分。经,指儒家经典;史,指各种体裁的史学著作;子,指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及其他政治、哲学、医学等著作;集,泛指诗词文赋专集等著作。

4.如果要查阅墨子的光学八条等方面的论述,应该查阅

A.经部B.史部C.子部D.集部 史书体例

我国古代史书按不同的标准可分为编年体、纪传体、国别体、通史、断代史等。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纪传体以本纪、

列传人物为纲,以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通史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断代史的主要特点是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

5.《资治通鉴》是一部对后代影响深远的历史著作。以下关于《资治通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它

A.是一部编年体断代史B.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时期的历史

C.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D.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年龄称谓

垂髫(髫,tiáo,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总角:十一二岁至十三四岁,古代未成年人的头发扎成的小髻叫总角,后借指童年时代。总角之交指童年时期的好朋友;

豆蔻:女子十三四岁;

束发:15岁左右,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用为指代成童;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成人但体还未壮,称弱冠;

而立(立,“立身、立志”):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知命(知天命):五十岁;

花甲:六十岁;

古稀:七十岁;

耄耋(màodié,高寿):八十至九十岁;

期颐:一百岁。 庙号、谥号、年号和尊号

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祭祀时写在牌位上的名号。历史始于西汉,迄于清朝。一般开国皇帝称“祖”如宋太祖,明太祖;后继者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判定依据主要看有没有“祖”或“宗”。

谥号是根据帝王生前行为由臣下议定,朝廷也会赐予死去的贵族大臣谥号。它始于周初,秦朝时曾被废止,汉又恢复,沿袭至清。常见的有周武王、周厉王、周幽王、汉武帝、隋炀帝等。

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纪年的名号,一般认为由汉武帝首创,“建元”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年号。年号是帝王正统的标志,一个政权使用另一个政权的年号被认为是藩属臣服标志,每逢新皇登基常改元,即改变年号。通常的做法是新皇登基那年不改,第二年才改变年号。如唐太宗公元626年即位,公元627年才改年号为“贞观”。同时应该注意一个帝王允许有一个或多个年号,这要看皇帝的心情了。

尊号也叫徽号,开始于唐朝武则天时期,是尊崇皇帝、皇后、太后的称号。尊号多是活着的时候奉上的,死后也可以奉上,如唐玄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尊号也可以累加,如武则天用过的尊号有“圣母神皇、圣神皇帝、金轮圣神皇帝、越古金轮圣神皇帝、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天册金轮圣神皇帝、则天大圣皇帝”等。

对于古代帝王我们不直接呼名而是称号,唐以前的帝王称谥号,唐至元多称庙号,到明清,每个皇帝(明英宗除外)都只有一个年号,所以习惯以年号称,由于尊号太长,称呼不便,用得很少。

【2007年全国卷I,12】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定。下列各项中属于谥号的是( B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清康熙帝

姓氏来源

我国姓氏繁多,《中华姓氏书法大词典》共收集了个姓氏,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袁义达副研究员经过多年的收集和研究,发现中国人古今姓氏已超过个,当代中国人正在使用的汉姓约有3500个左右。通常所说的百家姓,只不过是集中了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100个常见姓氏。姓氏究其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

1.氏族的名称演化为姓。上古时代氏族以自然物为氏族标志,因而这些姓大都和生物或自然现象有关。如熊、牛、云等。

2.以国名为姓。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

3.以居住地为姓。传说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为姓;东郭、西门、池、柳等,则是以住地的方位、景物为姓。

4.以次第为姓。一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如伯夷、叔齐,伯是兄,叔是弟;孔丘字仲尼,“仲”就是老二;孟姜女就是姜姓的长女。汉代以后逐渐在“名”或“字”中用同样的字或偏旁表同辈关系,如宋代文学家苏轼、苏辙兄弟共用偏旁“车”表同辈。

5.以官职为姓。如司徒、司马、司空等,有些姓从字义上看也可以分辨出来,如籍、谏、库、仓、军、厨等。公孙、王孙最早是指其先人是公或王。

6.以职业为姓。如巫、卜、陶、匠、屠等。

7.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呼延、慕容、尉迟等。

8.以谥号为姓。穆、庄等姓是用其先人的谥号。

9.因避讳而改姓。如邱是讳孔丘等。

避讳问题

避讳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在封建社会,凡遇到跟君主或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或读音,不能直呼、直书其名,要采用某种方法加以回避,这叫做“避讳”。大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密。避讳的对象有四类:

1.国讳:主要是避皇帝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讳,有的朝代延伸至避讳皇帝的姓、字、生肖以及陵名等等。阴历一月古时本来叫“政月”,到了秦朝,由于秦始皇一月出生,名叫“嬴政”,就把“政月”改为“正月”,读作“征”了。女真族唐时服属于契丹,因避契丹主宗真之讳,改称“女直”。“元来”改“原来”就是为讳朱元璋之“元”。

2.官讳:下属要讳长官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讳。唐朝大诗人杜甫,一生不写海棠诗,在他留传下来的1400余首诗中,连一句涉及海棠花的也没有,《古今诗话》里点明了此事:“杜子美母名海棠,子美讳之,故《杜集》中绝无海棠诗。”

3.圣人讳:主要指避至圣先师孔子和亚圣孟子的名讳,有的朝代也避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之名,有的还避周公之名,甚至有避老子之名的。现在不少人姓邱,其实,这些姓邱的先人最早并不姓邱,而姓丘。春秋末年,孔丘被举为“圣人”,为避讳便加了一个耳朵,所以就改“丘”为“邱”了。

4.家讳:指避父母和祖父母之名,仅限于亲属内部。与别人交往时应避对方的长辈之讳,否则极为失礼。

避讳的方法通常有三种,即改字、空字和缺笔。

1.改字。是将需要避讳的字改写成其他字,这是最常用的一种做法。如唐太宗李世民,就把中央六部之一的民部改为“户部”。

2.空字。是把需要讳的字去掉,不写在书上。观世音菩萨,为避太宗讳而改为观音菩萨。为了避讳唐太宗李世民的“世”字,“王世充”写成“王充”。

3.缺笔。是将应避讳的字不完整写出来,而少写一两笔。黄昏的“昏”字本写作“上民下日”,也是为了避讳唐太宗的“民”,才缺笔以“氏”代“民”写作昏。

【2007宁夏文综,26】中国古代有避讳制度,要避免使用本王朝帝王的名字,遇有相同的字时,必须改用其他字。下列各项属于这种情况的是( A )

A、汉初改“相邦”为“相国” B、唐初改“内史省”为“中书省”

C、北宋初改“昌南镇”为“景德镇” D、明初改“大都”为“北平” 五谷六畜

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

六畜或称“六扰(驯服)”“六牲”,是六种家畜的合称,即:马、牛、羊、猪、狗、鸡。

历史常识

历史常识

历史常识

历史常识

历史常识

历史文学常识

国外历史常识

人文历史常识

60个历史常识

人文历史常识

历史常识
《历史常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历史知识常识 常识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