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长沙市文化产业发展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2020-03-03 02:51:4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长沙市文化产业发展调查报告

近几年来,长沙市委、市政府大力建设文化强市、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据对全市文化产业发展调查结果显示:近3年是长沙市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最强、增长速度最快、运行质量最优、就业规模最大、发展水平最高的良好时期。基本形成了现代文化与历史文化交相辉映,娱乐文化与创业文化共同发展,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比翼齐飞的发展新格局。

一、文化产业概念及内涵的界定

当前,国内外有关文化产业的概念与界定各不相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产业表述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国家文化部在《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表述为“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其特征是以产业为手段来发展文化事业,以文化为资源来进行生产经营,向社会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为统一文化产业统计口径,国家统计局于2004年颁布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将“文化及相关产业”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

根据上述界定及分类标准,结合长沙的实际情况,长沙文化及相关产业单位分布(下称文化产业)涉及现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中的90个行业类别。为满足部门管理需要并结合文化活动的特点,《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将其划分为10个行业大类,分别是:(1)新闻服务;(2)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3)广播、电视、电影服务;(4)文化艺术服务;(5)网络文化服务;(6)文化休闲娱乐服务;(7)其他文化服务;(8)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9)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10)其他相关文化产品。

同时为满足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研究的需要,又将上述10个类别划分为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3个层次。核心层包括(1)至(4)四个大类,主要反映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产业;外围层包括(5)、(6)、(7)三个大类,主要反映改革开放后发展起来的新兴文化产业;相关层包括(8)、(9)、(10)三个大类,主要反映相关文化服务。核心层和外围层是文化产业的主导部分,称为“文化服务”,相关层是文化产业的延伸,称为“相关文化服务”。

本文中长沙市文化产业统计是按照“大文化”的概念来界定的,将文化产业定义为:从事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活动的行业总称。

二、长沙文化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全市文化产业经济活动单位与经济总量同步增长,文化领域的就业规模快速扩大,文化经济成为长沙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最具发展潜力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1、文化产业经营单位快速增加。2008年末全市从事文化产业活动的各类经营单位44692个,比上年增长15.4%,其中法人单位5122家,增长12.3%,个体工商户39570户,增长15.8%。从近几年文化产业单位发展来看,2005-2008年全市文化产业活动单位年均增加4098户,年均增长12.1%,其中法人单位年均增加608家,年均增长17.5%;个体文化经营户年均增加3490户,年均增长11.5 %,这是长沙文化产业发展最快,经营单位增加最多的时期。

2、文化产业经济总量快速扩大。2008年全市文化产业总产出(收入)达617.9

亿元,比上年增长27.4%,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293.1亿元,增长19.4%(本文有关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均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9.8%,高于全省5个百分点。2008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达52%,其增速高于全省4.4个百分点。文化经济总量的快速扩大标志着长沙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3、文化产业经济贡献度不断提高。2008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9.4%,分别高于全市GDP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4.3和4.7个百分点。2005-2008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8%,分别高于同期全市GDP和第三产业2.6个和3.1个百分点。 2008年全市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18.6%,比2005年提高7.2个百分点,年均提高2.4个百分点。

4、文化产业链各环节全面发展。从全市文化产业服务、生产、销售各环节看,呈快速发展态势。文化服务业快速发展,2008年全市文化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74.2亿元,占59.4%,比上年增长20.5%,其中新闻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2亿元,增长19.7%;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4.3亿元,增长19.2%;广播电视电影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4.2亿元,增长19.4%;文化艺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2.2亿元;网络文化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6亿元,增长18.5%;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实现增加值72.9亿元,增长31.6%;其他文化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6.8亿元,增长17.5%。文化产业物质产品生产规模扩大。2008年全市文化产业物质生产实现增加值89.6亿元,占30.6%,增长23.5%。文化物质产品销售持续增长。2008年全市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实现增加值25.44亿元,占8.7%,增长1.8%。此外其他相关文化产品实现增加值3.8亿元,占1.3%,增长14.8%。

5、文化产业就业能力明显增强。长沙文化产业门类众多,其中文化娱乐、文化旅游、网络服务、广播电视、动漫产业等行业的就业人数增长最快,已成为文化产业中的优势就业领域。2008年全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42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的比重达10.6%,全市平均每户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0.21人。2005年至2008年全市文化产业直接提供的就业岗位年均增长18.6%。

6、非公有制文化经济占主体。2008年全市从事文化及相关产业单位中:公有经济单位(包括国有和集体)676个,比上年增长11.4%,占1.5%,公有经济单位总收入为98.2亿元,比上年增长22.6%,占15.9%;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包括:三资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私营独资、其他有限责任公司、私营有限责任公司等其他非公经济单位、个体户)44016个,比上年增长15.4%,占98.5%,其中,三资经济单位(港澳台、外资及中外合资)70个。非公有经济单位总收入519.7亿元,比上年增长28.4%,占84.1%;其中:三资经济单位(港澳台、外资及中外合资)总收入为28.7亿元。统计数据显示:长沙文化及相关产业在不断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逐步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三、长沙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长沙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与现代市场经济相融合,孕育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广阔市场,形成了多元化经济力量共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态势。

1、核心层文化产业的带动力显著增强。近几年来,在中央和地方一系列文化产业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长沙文化产业加快了向市场化、产业化经营的战略转变,逐步形成了以传统文化产业为龙头,新兴文化产业竞相发展的格局。2008年全市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为主体的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产业“核心层”创造的增加值达61.9亿元,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1.1%;以网络、旅游、休闲娱乐、经纪代理、广告会展等新兴文化服务业为主体的文化产业“外围层”创造的增加值112.3亿元,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38.3%;以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为主体的文化产业“相关层”创造的增加值118.9亿元,占40.6%。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增加值占比由2005年的35.8:38.3:25.9调整为21.1:38.3:40.6。以出版湘军、影视湘军为主的核心文化产业是长沙文化产业的特色和优势,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其对长沙新兴和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起着超强带动作用。

2、新兴文化服务业快速发展。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新兴文化服务业迅猛发展。旅游服务业、娱乐服务业、广告服务业、会展服务业及网吧等新兴行业发展很快。2008年全市新兴文化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09.7亿元,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37.4%,特别是娱乐文化服务,显示出旺盛的活力。调查显示,2008年全市从事新兴文化服务业的单位达26947个,比上年增长17.1%,从业人员达12.7万人,占文化产业全部从业人员的30.1%。新兴文化服务业已成长为全市服务业中发展快、规模大、活力强的优势行业和重要增长点之一。

3、品牌文化企业贡献明显。近几年来,长沙文化界通过大胆改革与创新,以组建产业集团为契机,不断打造文化产业“航母”,基本形成了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带动、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户跟进的格局。目前全市共有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的工业企业566家,限额以上(批发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零售企业500万元以上)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产品销售的企业90家,年营业收入超过亿元的文化服务业单位56家。以湖南出版集团、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湖南日报报业集团、长沙晚报报业集团、潇湘电影集团、长沙广播电视集团和三辰卡通集团等为龙头的一批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对全市文化产业带动作用明显。2008年全市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和单位实现增加值98.2亿元,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达33.5%。

4、文化创意产业方兴未艾。长沙市是中国第一个民族卡通品牌的诞生地,长沙动漫已成为国产卡通品牌产业化推广和应用的领头雁。2008年全市原创动漫2.6万分钟,占全国24%,已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宏梦、三辰卡通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全国动漫产业示范基地;手机动漫异军突起,开发和运营商拓维集团去年成功上市,被誉为“动漫第一股”;继《蓝猫淘气3000问》在全球40余个国家播出后,《山猫吉咪字母历险记》今年又在美国电视台播出;目前长沙动漫已形成集研发、制作、播出、发行、教育培训、衍生产品开发于一体的产业体系,2008年文化创意总产值超过10亿元。

5、广播电视影响力不断扩大。近年来坐落在长沙的湖南卫视,其收视率一直位居全国省级卫视第一,据央视索福瑞调查,长沙广电集团政法频道、女性频道、经贸频道收视率均稳居省会前10名,其中政法频道收视率居省会电视媒体前3位,《方圆之间》为“中国新闻名专栏”、《政法报道》为“全国电视百佳栏目”。2008年长沙广电集团资产突破10亿元,经营收入4亿元,资产和经营规模在全国省会、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7位。2008年全市广播电视行业实现产值达46亿元。

6、影视业精品迭出。湖南的影视制作目前已经成为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重要生产基地,长沙电视台艺术中心是全国“十大优秀摄制组”之一,继拍摄《雍正王朝》、《走向共和》、《恰同学少年》等一批获“五个一”奖的电视剧后,又成功拍摄了《国家行动》,并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播出。目前,正在拍摄和即将拍摄的电视剧有《国歌》、《新五朵金花》、《贾谊》、《凤凰人家》、《炎黄大帝》等20部。2008年全市电影服务行业实现产值达2.3亿元。

7、报业发行业不断做大做强。《体坛周报》占全国体育类报纸60%以上的发行和广告份额,北京奥运会期间,《体坛周报》出版日报,日发行量达100万份。《长沙晚报》融党报和都市报于一体,发行量居全省第二位,2008年广告收入1.3亿元;《知识博览报》为中国邮政发行畅销品牌报刊,发行量过50万份;星辰在线点击率居全省网络媒体前三位;《品周报》、《娱乐快报》发行量过10万份。2008年,长沙晚报报业集团总资产5亿元,经营收入2亿元。2008年全市报刊出版和发行实现产值达7.9亿元。

8、印刷发行长盛不衰。定王台书市为全国6大书市之一,长沙图书交易会连续举办15届,以民营书商交易为主,近两年参会书业企业在500家以上,被业界称为与全国书市和北京图书订货会齐名的“全国三大书市”之一。长沙黄花印刷科技产业基地已落户企业22家。全市印刷业产值过60亿元,其中金沙利印务公司2008年实现利税过亿元,新华印务集团利税过5000万元。2008年全市书、报、刊制作和发行实现产值达58.55亿元。

9、娱乐演艺规模持续壮大。文娱演艺业是长沙文化产业最具活力的产业之

一。长沙文娱演艺市场以“金色年华”为代表的酒吧、歌厅文化,以田汉大剧院、琴岛歌厅为代表的演艺文化,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品牌。目前,长沙歌厅、酒吧总数超过400家,其中接待规模在500人以上的有19家,形成了解放路酒吧一条街、太平街清吧一条街。2008年全市歌厅、酒吧接待各地消费者5000万人次,拉动消费50亿元,同时长沙也被评为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2008年全市娱乐文化服务实现产值92.33亿元。

10、工艺美术品声名大振。长沙湘绣2007年申遗成功后,产业迅速做大,目前全市共有湘绣生产企业50多家,“金球”牌湘绣去年还被评为全国驰名商标;长沙大红陶瓷公司生产的“中国红”拥有多项专利技术,已成为收藏馈赠珍品。2008年全市工艺美术品制造实现产值达10.33亿元。

四、长沙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动力源泉

长沙市文化产业得到快速发展,除了具有自身独特的发展优势外,还得益于以下方面的支撑。

1、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为文化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近年来,长沙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及时下发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发展的若干意见》,并在全国率先制定《长沙“十五”文化发展规划》。2008年又结合“两型社会”、大河西先导区建设,重新修订印发《长

沙市两型社会建设文化产业发展专项方案及五年行动计划》,规划了“一江两岸”文化走廊的总体布局,明确了重点发展媒体传播、出版发行、卡通动漫、文化旅游、文博会展、休闲娱乐、民间工艺等七大主导产业,引导全市文化产业规模化、特色化发展。在长期规划上,市委、市政府把文化产业作为建设“创业之都、宜居城市、幸福家园”的重要举措来谋划。从2007年开始,市财政设立2000万元的文化产业引导资金,各区县(市)分别设立了200-500万元引导资金,有力地引导、帮扶文化企业发展。

2、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文化产业发展必须依靠较雄厚的经济的实力作支撑。近10年来全市经济年均增长达15%以上,2008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3001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增幅比全国快6.1个百分点,比全省快2.3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2008年全市人均GDP达45765元,比上年增长14.0%。2008年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282元,比上年增长13.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8003元,增长21.0%。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长沙市城乡居民消费性支出中用于文化娱乐用品和文化服务的支出增长迅速,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用品和文化服务性的支出从2004年598元上升到791元,农村居民人均文化娱乐用品和文化服务性的支出从2004年的87元上升到192元。

3、丰厚的历史文化为文化产业发展赋予了资源优势。长沙是湖湘文化的发源地,文化是长沙的一大优势。长沙文化蕴含着鲜明的人文文化,长沙的城市文化在漫长的岁月里虽然历经了一次次的冲撞与交融,却始终保持着鲜明的特色和个性,其重要原因在于有独特的人文文化作为城市灵魂的内蕴。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伴随而来的是大众文化的繁荣。以“茶楼文化”、“歌厅文化”、“酒吧文化”为代表的通俗文化,凸显出长沙人热爱生活、追求个性张扬的火辣性格,也凸显出了长沙大众文化的特点,洋溢着浓郁的现代生活气息。从茶楼酒肆文化到酒吧文化、歌厅文化,长沙形成了一种文化休闲消费,展现了长沙大众文化普及性。此外,以“农家乐”为代表的市民休闲文化和以群众自娱自乐、自发形成的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有着庞大和稳定的参与群体,也体现了长沙大众文化的独特风采。

4、大规模文化产业投入建设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2007-2008年,全市文化产业项目固定资产投资达193.8亿元,其中2008年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达109.2亿元,比上年增长29.1%。近两年,全市开工超过亿元文化建设项目17个,其中投资13亿元的橘子洲文化景区工程基本建成;投资14亿元的“两馆一厅”主体工程部分完工;投资过5亿元的长沙新广电中心、长沙报业文化基地基本完成拆迁;投资2亿元的靖港古镇,星沙湘绣城,锦绣潇湘文化广场,拓维集团、宏梦卡通、大红陶瓷制作和展示中心,青竹湖高尔夫灯光球场基本建成。

5、良好的区位优势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发展平台。历史经验表明,交通较为便利的中心城市是文化产业较快发展的首要条件。长沙市作为内陆城市,南连港澳,北通京津,东接沪宁,西靠内陆广大腹地,是以广州、武汉为中心的华南、华中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交通发展战略中处于重要地位。长沙市的对外交通包括公路、铁路、水运和航空、京广铁路纵贯南北、浙赣、湘黔线横连,石长铁路连接湘东与湘西北;有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与319国道在此交汇,另有若干高等级公路与省内各地以及外省相连;空运和水运近几年发展较快。特别是长株潭“两型社会”的建设,三市之间的交流更加密切,这些都是长沙市发展文化产业的优越条件。

五、未来长沙文化产业发展着力点

虽然近几年长沙文化产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与发达城市比较还存在的一定的差距,特别是与深圳、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的差距还较大,同时自身还存在结构不优、品牌不多、文化体制改革进程不快等问题。长沙文化产业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以“两型社会”建设为契机,推进长沙文化产业科学发展。长沙作为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试验改革区的龙头,发展以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刻不容缓。在此背景下,文化产业所具有的特点和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凸显。一是文化产业资源消耗低,对环境污染小。因此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角度来发展经济,发展文化产业是必由之路、明智之举。二是文化产业市场需求强与发展潜力大。 三是文化产业易与新技术对接,具有较强的风险应变能力。 四是文化产业吸纳劳动力能力强。因此,长沙在未来的发展中要充分利用“两型社会”建设契机,加大文化产业建设投入,推动长沙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2、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进一步激活文化市场。近年来,长沙在文化产业体制改革上取得了长足进步,长沙的文化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制约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仍然存在。因此,文化产业发展必须在坚持正确方向的前提下,从需求中觅市场,从市场中添活力,从活力中求发展,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平台,使长沙的文化产业发展获得新的动力。

3、以集约化经营、集团化发展为方向,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企业的集团化是文化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中外文化企业发展的经验证明,在文化产业化的进程中,势必会形成和建立一大批文化企业群体,这种文化企业群体,往往决定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目前长沙已有湖南出版集团、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湖南日报报业集团、长沙晚报报业集团、潇湘电影集团、长沙广播电视集团和三辰卡通集团等具有影响力的大型文化集团。要加快从单纯依赖数量、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向大力提高质量、效益的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集聚,形成规模经济效益,提高集约化经营的能力和水平。围绕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通过跨地区跨行业的联合、兼并、重组,重点培育和发展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和集约化经营水平。

4、以做大做强品牌为突破口,进一步提高文化产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要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倾力打造品牌文化项目,以品牌开拓市场,以品牌赢取优良的产业效益。长沙市具有一批声誉度高、内涵丰富且具独特性的文化资源,可以作为打造文化品牌的优质资材。通过精心整理包装出一批有基础有潜质的项目,面向海内外招商,引进高水平的大企业集团前来进行品牌开发。瞄准顶尖水平进行大策划、大制作、大包装、大营销,以品牌开拓市场,在市场中做响品牌。在打造本土品牌的同时,注重引进成熟的知名文化娱乐品牌。

5、以优化投资环境为保障,积极引导民资、引进外资兴办文化企业。进一步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加大文化产业的招商力度,大力吸引民资、外资兴办文化企业。除少数受到禁止或限制的文化领域,民资、外资企业应都可以独资或股份制、合伙制等多种形式参与兴办。引导和鼓励大型民营企业集团进入文化领域,推动非公有制企业与国有文化单位的合作。强化政府服务职能,为非公有制文化企业提供全面有效的服务。及时发布产业政策、发展规划和市场供求等方面的信息,帮助企业了解技术、人才、市场、

资源、资金等状况,引导投资方向。

6、以人才为支撑,促进长沙文化产业不断提升。人才是文化创新的内在要求,文化创意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增强文化产业的创新能力,不仅需要艺术人才、技术人才,而且需要懂管理、善经营的人才。要通过培养、引进和选派优秀人才到国内外培训等多种形式,加快长沙本地文化艺术人才和经营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既懂艺术、又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文化人才;同时要建立长沙文化人才引进机制,拓宽文化人才引进的途径,增强文化发展的源动力和竞争力。

长沙市文化产业专项通知

*县文化产业市场发展调查报告

*县文化产业市场发展调查报告

*县文化产业市场发展调查报告

*县文化产业市场发展调查报告

某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武强县文化产业调查报告

长沙市文化产业引导资金使用管理办法

关于周至县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查报告(定稿)

长沙市文化产业发展调查报告
《长沙市文化产业发展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