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调查报告

文化产业调查报告(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8-15 07:46:08 来源:调查报告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武强县文化产业调查报告

武强县文化产业调查报告

根据县委安排部署,7月19日-20日,在县委副书记李亚林同志带领下,我县考察团一行10人,前赴衡水市武强县就当地文化产业发展状况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考察学习。现将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一、武强县文化产业发展状况

武强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久负盛名的木板年画之乡。蜚声中外的武强年画始于宋元,兴于明清,民间自古就有“南桃(苏州桃花坞)北柳(天津杨柳青)论画庄、农家年画数武强”之说,被誉为“东方圣经图解”、“民间艺术敦煌”。

近年来,武强县坚持“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的发展思路,把文化产业作为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战略支点。一方面,紧紧扭住“武强年画”这一独特资源做文章,使这一传统文化产业再次涅槃重生,取得了长足发展,2010年,全县年画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到5000多万元;另一方面,敢于创新思路,创造性地培育出以金音公司为龙头的乐器制造产业,2010年,金音集团实现产值5.1亿元,已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西管乐器生产厂家。木板年画、西洋乐器制造,这一中一西、一土一洋两大产业,不但撑起了武强县文化产业,还撑起了武强县整个产业体系的半壁江山。

(一)依托木板年画这一独特资源,大力发展年画产业

1、加强引导抓投入。近年来,武强县先后投资800多万元,对武强年画博物馆进行了改陈,抢救保护年画古版2000多块,年画资料4000多件。同时,还投资8000万元开发建设了以年画艺术苑为中心,以民俗年俗展示和吉祥文化公园为辅的特色文化旅游景区。

2、加强宣传扩影响。2009年,武强年画入选“河北省十大文化形象名片”,并荣获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金奖。上海世博会河北活动周期间,武强年画在世博园内大放光彩。2009年,武强年画博物馆成功晋升为国家二级博物馆;次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今年“六一”前夕,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科学技术馆亲手印制了武强年画“六子争头”……一系列重大事件,极大提高了武强年画的影响力,提高了武强特色文化品牌的知名度。

3、围绕创新抓开发。本着“在开发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的原则,武强相继开发了高档画轴、画镜、年画挂历、屏风、张搭等几十个年画新品种。此外,与河北玛雅影视艺术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总投资1500万元的武强年画动漫项目,目前已开发出五十余种衍生产品,市场反响强烈。目前,全县年画行业共拥有作坊200多家,从业人员12000多人,产品涵盖挂历、工艺品、邮品、饰品、礼品等20多个系列、100多个品种,畅销全国各地,并出口英、美、日、韩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2010年,全县年画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到5000多万元。

- 2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并以工业聚集区为平台,谋划了占地280亩的武强乐器工业创意园,打造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乐器文化产业集群。

3、抓招商,强化市场建设。武强在全力抓好乐器生产制造的同时,切实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对接合作。经过多方接洽,6月16日该县与德国GEWA乐器公司、美国康-塞尔玛乐器公司、施坦威钢琴公司和天津贝斯克斯乐器公司等国内外乐器巨头签订了GEWA国际(武强)基地项目。该项目一期投资4.5亿元,建设GEWA国际乐器制造基地,设计年生产能力为20万套爵士鼓,15万套电子鼓,10万只吉他,3万台电钢琴,100万只乐器支架。二期投资8.9亿元,建设国内第一个集保税仓储、物流配送、世界分销于一体的现代化乐器集散市场。

4、抓载体,完善产业体系。按照“乐器产业与音乐文化对接,实现音乐文化经济化”的思路,武强县积极探索创新乐器文化发展模式。经过一年多的争取跑办,2010年总投资1.8亿元的璐德国际艺术学校和金音璐德音乐小镇项目成功落户该县。该项目由武强县联合中国吉他学会、北京璐德文化艺术中心共同投资建设,主体包括两部分:一是以县职教中心为依托,与奥地利维也纳音乐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合作,成立璐德国际艺术学校。目前,璐德国际艺术学校包装改造工程已进入尾声,并开始面向全国招生。二是将该县周窝镇沿街店铺承租,统一包装,建设金音璐德音乐小镇,

- 45编制了《武强县乐器产业发展规划及发展战略研究》,明确了乐器产业发展定位,即建设全国最大的乐器产品生产基地、国际一流的乐器物流配送基地、国内外音乐家和音乐爱好者享受及创作音乐的文化基地、中国和国际举办大型音乐节的创意基地。政府出资50万元,聘请清华大学专家对该县乐器产业龙头企业金音公司进行管理诊断和改进提升,为企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支撑和保障。其次,积极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对接合作。该县与德国GEWA乐器公司、美国康-塞尔玛乐器公司、施坦威钢琴公司和天津贝斯克斯乐器公司等国内外乐器巨头签订了总投资13.4亿元的GEWA国际(武强)基地项目。第三,积极探索乐器文化发展模式。一是以县职教中心为依托,与奥地利维也纳音乐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合作,成立璐德国际艺术学校。二是将该县周窝镇沿街店铺承租,统一包装,建设金音璐德音乐小镇,将武强打造成国内外音乐家和音乐爱好者享受及创作音乐的文化基地、中国和国际举办大型音乐节的创意基地。

我县在挖掘、保护、开发邢白瓷产业的同时,也创造性地培育了山核桃工艺品、石贴画等产业。以山核桃工艺品为例,为扶持该产业尽快做大做强,我县也做了一些工作:围绕山核桃工艺品制作独特技艺申请了两项专利;与县职教中心合作培养专业技术人员……目前,山核桃工艺品产业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与武强木板年画和乐器产业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 7有产业相关联的建材业、装备制造业等传统产业。造成文化产业发展缓慢的一个很大原因,就是由于我县缺乏这方面的人才。特别是文化产业领域经营人才。这就需要培养、引进一批懂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队伍。

4、抓落实。与武强相比,我们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最大的弱点就是说的多,真正俯下身子抓落实的少。进一步加强对文化产业的领导,建立顺畅的管理体制机制,确保决策部署能够落到实处。

推荐第2篇:长沙市文化产业发展调查报告

长沙市文化产业发展调查报告

近几年来,长沙市委、市政府大力建设文化强市、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据对全市文化产业发展调查结果显示:近3年是长沙市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最强、增长速度最快、运行质量最优、就业规模最大、发展水平最高的良好时期。基本形成了现代文化与历史文化交相辉映,娱乐文化与创业文化共同发展,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比翼齐飞的发展新格局。

一、文化产业概念及内涵的界定

当前,国内外有关文化产业的概念与界定各不相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产业表述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国家文化部在《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表述为“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其特征是以产业为手段来发展文化事业,以文化为资源来进行生产经营,向社会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为统一文化产业统计口径,国家统计局于2004年颁布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将“文化及相关产业”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

根据上述界定及分类标准,结合长沙的实际情况,长沙文化及相关产业单位分布(下称文化产业)涉及现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中的90个行业类别。为满足部门管理需要并结合文化活动的特点,《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将其划分为10个行业大类,分别是:(1)新闻服务;(2)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3)广播、电视、电影服务;(4)文化艺术服务;(5)网络文化服务;(6)文化休闲娱乐服务;(7)其他文化服务;(8)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9)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10)其他相关文化产品。

同时为满足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研究的需要,又将上述10个类别划分为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3个层次。核心层包括(1)至(4)四个大类,主要反映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产业;外围层包括(5)、(6)、(7)三个大类,主要反映改革开放后发展起来的新兴文化产业;相关层包括(8)、(9)、(10)三个大类,主要反映相关文化服务。核心层和外围层是文化产业的主导部分,称为“文化服务”,相关层是文化产业的延伸,称为“相关文化服务”。

本文中长沙市文化产业统计是按照“大文化”的概念来界定的,将文化产业定义为:从事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活动的行业总称。

二、长沙文化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全市文化产业经济活动单位与经济总量同步增长,文化领域的就业规模快速扩大,文化经济成为长沙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最具发展潜力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1、文化产业经营单位快速增加。2008年末全市从事文化产业活动的各类经营单位44692个,比上年增长15.4%,其中法人单位5122家,增长12.3%,个体工商户39570户,增长15.8%。从近几年文化产业单位发展来看,2005-2008年全市文化产业活动单位年均增加4098户,年均增长12.1%,其中法人单位年均增加608家,年均增长17.5%;个体文化经营户年均增加3490户,年均增长11.5 %,这是长沙文化产业发展最快,经营单位增加最多的时期。

2、文化产业经济总量快速扩大。2008年全市文化产业总产出(收入)达617.9

亿元,比上年增长27.4%,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293.1亿元,增长19.4%(本文有关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均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9.8%,高于全省5个百分点。2008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达52%,其增速高于全省4.4个百分点。文化经济总量的快速扩大标志着长沙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3、文化产业经济贡献度不断提高。2008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9.4%,分别高于全市GDP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4.3和4.7个百分点。2005-2008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8%,分别高于同期全市GDP和第三产业2.6个和3.1个百分点。 2008年全市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18.6%,比2005年提高7.2个百分点,年均提高2.4个百分点。

4、文化产业链各环节全面发展。从全市文化产业服务、生产、销售各环节看,呈快速发展态势。文化服务业快速发展,2008年全市文化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74.2亿元,占59.4%,比上年增长20.5%,其中新闻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2亿元,增长19.7%;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4.3亿元,增长19.2%;广播电视电影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4.2亿元,增长19.4%;文化艺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2.2亿元;网络文化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6亿元,增长18.5%;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实现增加值72.9亿元,增长31.6%;其他文化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6.8亿元,增长17.5%。文化产业物质产品生产规模扩大。2008年全市文化产业物质生产实现增加值89.6亿元,占30.6%,增长23.5%。文化物质产品销售持续增长。2008年全市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实现增加值25.44亿元,占8.7%,增长1.8%。此外其他相关文化产品实现增加值3.8亿元,占1.3%,增长14.8%。

5、文化产业就业能力明显增强。长沙文化产业门类众多,其中文化娱乐、文化旅游、网络服务、广播电视、动漫产业等行业的就业人数增长最快,已成为文化产业中的优势就业领域。2008年全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42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的比重达10.6%,全市平均每户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0.21人。2005年至2008年全市文化产业直接提供的就业岗位年均增长18.6%。

6、非公有制文化经济占主体。2008年全市从事文化及相关产业单位中:公有经济单位(包括国有和集体)676个,比上年增长11.4%,占1.5%,公有经济单位总收入为98.2亿元,比上年增长22.6%,占15.9%;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包括:三资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私营独资、其他有限责任公司、私营有限责任公司等其他非公经济单位、个体户)44016个,比上年增长15.4%,占98.5%,其中,三资经济单位(港澳台、外资及中外合资)70个。非公有经济单位总收入519.7亿元,比上年增长28.4%,占84.1%;其中:三资经济单位(港澳台、外资及中外合资)总收入为28.7亿元。统计数据显示:长沙文化及相关产业在不断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逐步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三、长沙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长沙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与现代市场经济相融合,孕育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广阔市场,形成了多元化经济力量共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态势。

1、核心层文化产业的带动力显著增强。近几年来,在中央和地方一系列文化产业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长沙文化产业加快了向市场化、产业化经营的战略转变,逐步形成了以传统文化产业为龙头,新兴文化产业竞相发展的格局。2008年全市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为主体的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产业“核心层”创造的增加值达61.9亿元,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1.1%;以网络、旅游、休闲娱乐、经纪代理、广告会展等新兴文化服务业为主体的文化产业“外围层”创造的增加值112.3亿元,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38.3%;以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为主体的文化产业“相关层”创造的增加值118.9亿元,占40.6%。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增加值占比由2005年的35.8:38.3:25.9调整为21.1:38.3:40.6。以出版湘军、影视湘军为主的核心文化产业是长沙文化产业的特色和优势,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其对长沙新兴和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起着超强带动作用。

2、新兴文化服务业快速发展。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新兴文化服务业迅猛发展。旅游服务业、娱乐服务业、广告服务业、会展服务业及网吧等新兴行业发展很快。2008年全市新兴文化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09.7亿元,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37.4%,特别是娱乐文化服务,显示出旺盛的活力。调查显示,2008年全市从事新兴文化服务业的单位达26947个,比上年增长17.1%,从业人员达12.7万人,占文化产业全部从业人员的30.1%。新兴文化服务业已成长为全市服务业中发展快、规模大、活力强的优势行业和重要增长点之一。

3、品牌文化企业贡献明显。近几年来,长沙文化界通过大胆改革与创新,以组建产业集团为契机,不断打造文化产业“航母”,基本形成了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带动、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户跟进的格局。目前全市共有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的工业企业566家,限额以上(批发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零售企业500万元以上)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产品销售的企业90家,年营业收入超过亿元的文化服务业单位56家。以湖南出版集团、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湖南日报报业集团、长沙晚报报业集团、潇湘电影集团、长沙广播电视集团和三辰卡通集团等为龙头的一批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对全市文化产业带动作用明显。2008年全市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和单位实现增加值98.2亿元,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达33.5%。

4、文化创意产业方兴未艾。长沙市是中国第一个民族卡通品牌的诞生地,长沙动漫已成为国产卡通品牌产业化推广和应用的领头雁。2008年全市原创动漫2.6万分钟,占全国24%,已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宏梦、三辰卡通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全国动漫产业示范基地;手机动漫异军突起,开发和运营商拓维集团去年成功上市,被誉为“动漫第一股”;继《蓝猫淘气3000问》在全球40余个国家播出后,《山猫吉咪字母历险记》今年又在美国电视台播出;目前长沙动漫已形成集研发、制作、播出、发行、教育培训、衍生产品开发于一体的产业体系,2008年文化创意总产值超过10亿元。

5、广播电视影响力不断扩大。近年来坐落在长沙的湖南卫视,其收视率一直位居全国省级卫视第一,据央视索福瑞调查,长沙广电集团政法频道、女性频道、经贸频道收视率均稳居省会前10名,其中政法频道收视率居省会电视媒体前3位,《方圆之间》为“中国新闻名专栏”、《政法报道》为“全国电视百佳栏目”。2008年长沙广电集团资产突破10亿元,经营收入4亿元,资产和经营规模在全国省会、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7位。2008年全市广播电视行业实现产值达46亿元。

6、影视业精品迭出。湖南的影视制作目前已经成为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重要生产基地,长沙电视台艺术中心是全国“十大优秀摄制组”之一,继拍摄《雍正王朝》、《走向共和》、《恰同学少年》等一批获“五个一”奖的电视剧后,又成功拍摄了《国家行动》,并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播出。目前,正在拍摄和即将拍摄的电视剧有《国歌》、《新五朵金花》、《贾谊》、《凤凰人家》、《炎黄大帝》等20部。2008年全市电影服务行业实现产值达2.3亿元。

7、报业发行业不断做大做强。《体坛周报》占全国体育类报纸60%以上的发行和广告份额,北京奥运会期间,《体坛周报》出版日报,日发行量达100万份。《长沙晚报》融党报和都市报于一体,发行量居全省第二位,2008年广告收入1.3亿元;《知识博览报》为中国邮政发行畅销品牌报刊,发行量过50万份;星辰在线点击率居全省网络媒体前三位;《品周报》、《娱乐快报》发行量过10万份。2008年,长沙晚报报业集团总资产5亿元,经营收入2亿元。2008年全市报刊出版和发行实现产值达7.9亿元。

8、印刷发行长盛不衰。定王台书市为全国6大书市之一,长沙图书交易会连续举办15届,以民营书商交易为主,近两年参会书业企业在500家以上,被业界称为与全国书市和北京图书订货会齐名的“全国三大书市”之一。长沙黄花印刷科技产业基地已落户企业22家。全市印刷业产值过60亿元,其中金沙利印务公司2008年实现利税过亿元,新华印务集团利税过5000万元。2008年全市书、报、刊制作和发行实现产值达58.55亿元。

9、娱乐演艺规模持续壮大。文娱演艺业是长沙文化产业最具活力的产业之

一。长沙文娱演艺市场以“金色年华”为代表的酒吧、歌厅文化,以田汉大剧院、琴岛歌厅为代表的演艺文化,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品牌。目前,长沙歌厅、酒吧总数超过400家,其中接待规模在500人以上的有19家,形成了解放路酒吧一条街、太平街清吧一条街。2008年全市歌厅、酒吧接待各地消费者5000万人次,拉动消费50亿元,同时长沙也被评为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2008年全市娱乐文化服务实现产值92.33亿元。

10、工艺美术品声名大振。长沙湘绣2007年申遗成功后,产业迅速做大,目前全市共有湘绣生产企业50多家,“金球”牌湘绣去年还被评为全国驰名商标;长沙大红陶瓷公司生产的“中国红”拥有多项专利技术,已成为收藏馈赠珍品。2008年全市工艺美术品制造实现产值达10.33亿元。

四、长沙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动力源泉

长沙市文化产业得到快速发展,除了具有自身独特的发展优势外,还得益于以下方面的支撑。

1、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为文化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近年来,长沙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及时下发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发展的若干意见》,并在全国率先制定《长沙“十五”文化发展规划》。2008年又结合“两型社会”、大河西先导区建设,重新修订印发《长

沙市两型社会建设文化产业发展专项方案及五年行动计划》,规划了“一江两岸”文化走廊的总体布局,明确了重点发展媒体传播、出版发行、卡通动漫、文化旅游、文博会展、休闲娱乐、民间工艺等七大主导产业,引导全市文化产业规模化、特色化发展。在长期规划上,市委、市政府把文化产业作为建设“创业之都、宜居城市、幸福家园”的重要举措来谋划。从2007年开始,市财政设立2000万元的文化产业引导资金,各区县(市)分别设立了200-500万元引导资金,有力地引导、帮扶文化企业发展。

2、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文化产业发展必须依靠较雄厚的经济的实力作支撑。近10年来全市经济年均增长达15%以上,2008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3001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增幅比全国快6.1个百分点,比全省快2.3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2008年全市人均GDP达45765元,比上年增长14.0%。2008年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282元,比上年增长13.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8003元,增长21.0%。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长沙市城乡居民消费性支出中用于文化娱乐用品和文化服务的支出增长迅速,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用品和文化服务性的支出从2004年598元上升到791元,农村居民人均文化娱乐用品和文化服务性的支出从2004年的87元上升到192元。

3、丰厚的历史文化为文化产业发展赋予了资源优势。长沙是湖湘文化的发源地,文化是长沙的一大优势。长沙文化蕴含着鲜明的人文文化,长沙的城市文化在漫长的岁月里虽然历经了一次次的冲撞与交融,却始终保持着鲜明的特色和个性,其重要原因在于有独特的人文文化作为城市灵魂的内蕴。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伴随而来的是大众文化的繁荣。以“茶楼文化”、“歌厅文化”、“酒吧文化”为代表的通俗文化,凸显出长沙人热爱生活、追求个性张扬的火辣性格,也凸显出了长沙大众文化的特点,洋溢着浓郁的现代生活气息。从茶楼酒肆文化到酒吧文化、歌厅文化,长沙形成了一种文化休闲消费,展现了长沙大众文化普及性。此外,以“农家乐”为代表的市民休闲文化和以群众自娱自乐、自发形成的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有着庞大和稳定的参与群体,也体现了长沙大众文化的独特风采。

4、大规模文化产业投入建设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2007-2008年,全市文化产业项目固定资产投资达193.8亿元,其中2008年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达109.2亿元,比上年增长29.1%。近两年,全市开工超过亿元文化建设项目17个,其中投资13亿元的橘子洲文化景区工程基本建成;投资14亿元的“两馆一厅”主体工程部分完工;投资过5亿元的长沙新广电中心、长沙报业文化基地基本完成拆迁;投资2亿元的靖港古镇,星沙湘绣城,锦绣潇湘文化广场,拓维集团、宏梦卡通、大红陶瓷制作和展示中心,青竹湖高尔夫灯光球场基本建成。

5、良好的区位优势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发展平台。历史经验表明,交通较为便利的中心城市是文化产业较快发展的首要条件。长沙市作为内陆城市,南连港澳,北通京津,东接沪宁,西靠内陆广大腹地,是以广州、武汉为中心的华南、华中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交通发展战略中处于重要地位。长沙市的对外交通包括公路、铁路、水运和航空、京广铁路纵贯南北、浙赣、湘黔线横连,石长铁路连接湘东与湘西北;有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与319国道在此交汇,另有若干高等级公路与省内各地以及外省相连;空运和水运近几年发展较快。特别是长株潭“两型社会”的建设,三市之间的交流更加密切,这些都是长沙市发展文化产业的优越条件。

五、未来长沙文化产业发展着力点

虽然近几年长沙文化产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与发达城市比较还存在的一定的差距,特别是与深圳、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的差距还较大,同时自身还存在结构不优、品牌不多、文化体制改革进程不快等问题。长沙文化产业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以“两型社会”建设为契机,推进长沙文化产业科学发展。长沙作为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试验改革区的龙头,发展以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刻不容缓。在此背景下,文化产业所具有的特点和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凸显。一是文化产业资源消耗低,对环境污染小。因此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角度来发展经济,发展文化产业是必由之路、明智之举。二是文化产业市场需求强与发展潜力大。 三是文化产业易与新技术对接,具有较强的风险应变能力。 四是文化产业吸纳劳动力能力强。因此,长沙在未来的发展中要充分利用“两型社会”建设契机,加大文化产业建设投入,推动长沙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2、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进一步激活文化市场。近年来,长沙在文化产业体制改革上取得了长足进步,长沙的文化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制约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仍然存在。因此,文化产业发展必须在坚持正确方向的前提下,从需求中觅市场,从市场中添活力,从活力中求发展,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平台,使长沙的文化产业发展获得新的动力。

3、以集约化经营、集团化发展为方向,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企业的集团化是文化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中外文化企业发展的经验证明,在文化产业化的进程中,势必会形成和建立一大批文化企业群体,这种文化企业群体,往往决定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目前长沙已有湖南出版集团、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湖南日报报业集团、长沙晚报报业集团、潇湘电影集团、长沙广播电视集团和三辰卡通集团等具有影响力的大型文化集团。要加快从单纯依赖数量、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向大力提高质量、效益的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集聚,形成规模经济效益,提高集约化经营的能力和水平。围绕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通过跨地区跨行业的联合、兼并、重组,重点培育和发展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和集约化经营水平。

4、以做大做强品牌为突破口,进一步提高文化产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要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倾力打造品牌文化项目,以品牌开拓市场,以品牌赢取优良的产业效益。长沙市具有一批声誉度高、内涵丰富且具独特性的文化资源,可以作为打造文化品牌的优质资材。通过精心整理包装出一批有基础有潜质的项目,面向海内外招商,引进高水平的大企业集团前来进行品牌开发。瞄准顶尖水平进行大策划、大制作、大包装、大营销,以品牌开拓市场,在市场中做响品牌。在打造本土品牌的同时,注重引进成熟的知名文化娱乐品牌。

5、以优化投资环境为保障,积极引导民资、引进外资兴办文化企业。进一步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加大文化产业的招商力度,大力吸引民资、外资兴办文化企业。除少数受到禁止或限制的文化领域,民资、外资企业应都可以独资或股份制、合伙制等多种形式参与兴办。引导和鼓励大型民营企业集团进入文化领域,推动非公有制企业与国有文化单位的合作。强化政府服务职能,为非公有制文化企业提供全面有效的服务。及时发布产业政策、发展规划和市场供求等方面的信息,帮助企业了解技术、人才、市场、

资源、资金等状况,引导投资方向。

6、以人才为支撑,促进长沙文化产业不断提升。人才是文化创新的内在要求,文化创意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增强文化产业的创新能力,不仅需要艺术人才、技术人才,而且需要懂管理、善经营的人才。要通过培养、引进和选派优秀人才到国内外培训等多种形式,加快长沙本地文化艺术人才和经营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既懂艺术、又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文化人才;同时要建立长沙文化人才引进机制,拓宽文化人才引进的途径,增强文化发展的源动力和竞争力。

推荐第3篇:澄江县文化产业统计调查报告

澂江县文化产业统计调查报告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关于先进文化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进一步了解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探索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步伐的思路和方法,以文化产业建设试点县为契机,按照省市委、政府的要求和部署,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从2005年开始,我局认真组织专人对全县各乡镇和辖区内所有文化企业的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开展调查,现将统计调查的基本情况报告如下:

一、文化产业的内涵和外延

文化产业是一个较新的、宏观的概念,它的内涵和外延目前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公认的界定。普遍的观点认为,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流通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活动的行业总称。其包括的行业主要有:

1、文化艺术业:包括艺术创作与表演、文艺表演场馆、图书馆(档案馆)、文物和博物馆(纪念馆)、群众文化活动(包括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站、文化中心、文化俱乐部)、文化艺术经纪代理及艺术品市场等。

2、新闻出版业:包括新闻业,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各类图片出版、印刷(复制)业等。

3、广播电影电视业:包括广播、电视、电影的制作、发行、播映等。

4、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包括卫星传输、互联网等各种文化传播。

5、文化娱乐业:包括歌舞厅、录像厅、游戏厅、游乐园等。

6、文化旅游业:包括以文化艺术和文物为对象的旅游参观、旅游纪念品生产经营等。

7、体育业:包括竞技体育和休闲健身服务。

8、博彩业:包括体育彩票、福利彩票等。

9、广告业:包括广告制作、宣传等。

二、发展文化产业是与时俱进的要求

1、发展文化产业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中,文化与其他产品一样,由政府组织 生产、流通和消费。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文化产品具有意识形态的特征,因此文化产品的市场化比其他物质产品滞后,从而制约了文化行业的生机和活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发展文化产业,加快文化产品市场化进程,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已成为十分迫切的任务。

2、发展文化产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文化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让人民群众充分地享有文化成果,这是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文化产业促进知识的传播和普及,从国际上成功经验来看,文化的繁荣,发展文化产业是主要途径之一。

3、发展文化产业是高新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文化产业是高新技术与文化紧密结合的产物,先进的印刷复制、录音录像、网络传输、数字化等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广泛应用,使文化产品可以批量生产及快速方便地销售,从而又为文化产业化奠定了基础。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与经济互相渗透,文化产业是知识经济的先导性产业,已经成为提供知识、教育、审美和休闲娱乐的重要载体。

4、发展文化产业是提高国际文化竞争力的必要手段

在国际上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人们对文化及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特殊作用表现出了更多的关注,文化实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文化产业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在各国经济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许多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随着我国加入WT0,外国的文化资本和文化产品会越来越多地进入我国,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更加活跃,不同文化的相互渗透和激荡更加激烈,西方发达国家力图凭借其经济实力和文化传播优势,将大量精神文化产品、社会政治理念、价值观念等输入我国,并力图占领我们的文化市场。对此我们必须大力发展自己的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为文化产业走向世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澂江县发展文化产业现状分析

(一)澂江县发展文化产业的有利条件

1、多样性的文化体系。近年来,我县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产业规模日益壮大,形成了以抚仙湖独有的鱼生态文化为代表的高原湖泊水乡文化;以被誉为“二十世纪最惊人的科学发现之一”的帽天山古生物化石群为内容的科考和科普文化;以被称为民间戏剧活化石的关索戏和松园彝族太平花灯等为代表的民族民间特色文化;以抚仙湖水下遗址考察探索为主线的古滇国文化;以抚仙湖高原湖泊水上运动为内容的康体娱乐文化等等,为文化事业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每一项都可能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力助推器。

2、资源优势。澂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特色鲜明的地方民俗文化资源:滇中第一高峰——梁王山,登顶能观四海;湖光山色宛如图画,天然美景胜似西湖的全国第二深淡水湖——抚仙湖,湖里土著鱼种多达24种,被誉为“土著鱼博物馆”, 号称“水下庞贝”的水下古城以其神秘吸引着更多游客来探寻;青鱼阵、两湖相交鱼不往、车水捕鱼等自然奇观和人文景观令人叹为观止;被誉为“古生物圣地”、“化石宝库”的帽天山下埋藏着的寒武纪古生物化石群,叙述着5.3亿年前地球生物的演化过程,成为吸引中外专家学者和广大游客的亮点;戏剧活化石——阳宗小屯关索戏,全省第二大文庙,三国名将李恢、李蔚父子,清朝奇才段琦,清初名臣赵士麟和民国护国英雄罗佩金等邑人趣事,杨升庵、徐霞客等文人墨客游览澂江留下的千古佳句,抚仙湖仙人、关三小姐等迷人传说更让美丽的澂江和抚仙湖倍添神韵,还有天头山侏罗纪早期“云南龙”化石、“磋蛇岁月”著名电视的拍摄实景等资源优势,为澂江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带来巨大的商机。

3、区位优势。澂江地处滇中,位于“三湖”生态城市群的核心,县城距省会昆明市52公里,距玉溪市区87公里,交通便捷,受两市的强幅射和带动。同时,澂江还位于 “昆明—石林—澂江—昆明’滇中黄金旅游三角的中间,巨大的旅游客源,为澂江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市场基础。

4、旅游产业优势。依靠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澂江旅游产业发展迅猛,以帽天山国家地质公园、禄充风景区、北岸新河口景区、立昌??鱼庄等为代表的景区景点建设取得重大发展,形成了集旅游观光、科学考察、休闲娱乐、会议和度假接待为一体高中低档搭配的格局。初步形成了以抚仙湖旅游度假区为核心,以康体休闲度假游、帽天山古生物化石科考游、古滇文化游、民族民俗游、购物游、美食游为骨架的旅游格局,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政策环境优势。党的十六大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重要途径。”省委、省政府确定了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战略任务,明确提出要像抓烟草一样抓好文化产业,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云南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县委、政府对发展文化产业也高度重视,被省委政府列为15个县域文化建设试点县以后,及时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的澂江县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并印发了《 中共澂江县委、澂江县人民政府关于澂江县2005 一2008 年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提出了奋斗目标,确定了禄充AAAA 级景区建设、澂江动物化石群保护地世界自然遗产申报、“寒武纪公园”建设规划、化石博物馆科普基地建设、澂江侏罗纪恐龙文化园建设、关索戏的包装打造、立昌万松寺的修复完善、推介和实施一批文化产业项目等重点工作,并实施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大文化建设的投入;增育市场,完善政策制度;教育培训,提高素质;加强交流扩大宣传;切实加强领导等项保障措施。

6、有省、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在省、市委正确的领导和指导下,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社会各界也广泛关注,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正以饱满的发展热情和积极性,抓住机遇,大胆探索,以一种特有的执着和踏实精神去追求、去奋斗。一些党政领导、文化工作者、老干部、民间艺人等,对发展当地文化产业的呼声很高,还提出了不少颇有见地的主张。这说明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关于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加强先进文化建设的论述已经深入人心。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再加上正确的思路和合理的运作,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澂江县发展文化产业就有了可靠的保证。

(二)澂江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我县文化市场得到了长足发展。经过10余年的培育和建设,文化产业已初具规模,在我县初步形成包括文化艺术业,广播、电视、电影和音像业,文化用品印刷、记录媒介复制业,文化用品批发零售业,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文化、教育、体育和娱乐服务业、旅游业等行业在内的综合型文化产业体系,成为全县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增长点。据统计,截至2006年底,全县列入统计调查范围的文化产业单位已达518个,从业人员3931人,其中:邮政业1个,文化艺术、体育业12个,广播、电视、电影和音像业3个,文化用品印刷、记录媒介复印业19个,文化用品批发零售业134个,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37个,文化社会娱乐服务、商务服务业291个,教育21个。按经济类型划分,国有占总户数的10%,集体占总户数的2%,民营企业和摊点占总户数的88%。我县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1、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蓬勃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中央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颁布实施,以及农网改造的阶段性竣工,极大地提高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刺激了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居民的文化精神需求将进一步扩大,人们的审美兴趣、娱乐休闲活动花样翻新,传统的家用电器已普及千家万户,影碟机、摄像机、家用电脑、健身器材、私家车、手机、宽带接入等步入寻常百姓生活圈。2006年,全县共有各类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单位134家,拥有资产7237.74万元,实现营业收入5034.28万元,完成增加值1475.41万元,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14.5%。

2、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已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十五”以来,围绕省委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大省”的目标要求,以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打造“五山一村”旅游精品路线为契机,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生态文化,打造文产新亮点的工作思路,按照打造名牌、生态优先、高位开发的原则,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一是大力加快寒武纪古生物文化园建设。加快水景库塘、公园的规划设计和帽天山保护公路建设,绿化、美化帽天山周边环境;着力做好澂江动物化石群保护地世界自然遗产申报、化石博物馆科普基地建设工作,全力打造“立足云南、放眼全国、影响世界”的寒武纪古生物文化园文化品牌。二是大力挖掘抚仙湖渔文化内涵。充分挖掘禄充民居文化、历史文化、水文化和渔文化等文化资源,打造禄充“文化一条街”;收集和整理禄充“一门双进士,百步两翰林”等广为传颂的人文历史、传奇故事、诗词典故,提升景区的文化内涵;投入社会资金2500万元完成了笔架山庄的装修改造、波息湾沙滩的改造、绿化和亮化、渔洞的修复和新建等工程,加快了笔架山??鱼自然生态区AAAA级景区创建工作,再现“车水捕鱼”的奇观;通过举办澂江文化旅游采访系列等活动,提高澂江文化知名度。三是大力投资发展文化产业。引进深圳华西艺术团,成立了澂江风彩艺术团,推进澂江演艺业的发展;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多渠道吸纳民间资金2亿余元,建设寒武纪古生物文化园,开工建设“湖畔圣水”, 打造澂江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建成禄充文昌宫、禄充老年活动中心,改造阳宗灵峰寺,打造“中国傩戏傩文化中心”。四是大力加强与中山大学的联系。将层青阁修建成中山大学在澂江办学纪念馆,收集整理中大在澂江办学历史,将其建设成为澂江县有影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德育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并进一步打造为“澂江第一景”;依托中山大学平台,向外界展示浑厚的古滇国文化,以此带动澂江考古文化和影视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五是大力建立健全文化公共服务体系。按照突出群众文化建设的先进性、传统性、群众性、娱乐性和科普性的要求,巩固和完善各镇文化阵地,并实现了乡镇文化站100%达标;以适应群众健康需要和社会需求为主,全面推进农村电影“2131”工程,放映电影600余场,观众达60000人次,同时引导一些社会文艺团体举办文艺活动,娱乐群众,活跃广场文化、公园文化和电视文化。

3、行业发展迅速。一是我县新闻传媒业的整合和结构调整显现成效。为把广播电视事业做大做强,将广播电视网络推向市场化运营、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进一步推进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根据省委、省政府和省广播电视事业局的统一安排,在县委、县政府的指导下,进行了结构调整,成立云南省广播电视信息传输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澂江支公司,整合广播和电视传媒业,实现一体化的制作机构,开发有线网络增值业务,加快广播影视数字化试验步伐。2006年,全县广播覆盖率达100%,电视覆盖率达98.1%,有线电视入网用户达30960户,有线电视覆盖率达62.5%,实现业务收入359.99万元。针对现有的影剧院和电影公司两家经营性文化企业,按照整合资源、盘活资产的原则组织实施了改革,增加了收入,提高了职工的积极性。二是文化娱乐市场迅猛发展。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全县有300多家文化娱乐经营单位,主营业务收入近6500万元。三是旅游产业发展迅猛。其中以湖抚仙湖及其渔文化、水下古城、帽天山古生物化石群圣地、戏剧活化石的关索戏等为代表的休闲、娱乐、度假、科考及探险在省内外已享有一定知名度。2006年共接待游客134.5万人次,实现旅游直接经济收入6638万元,旅游总收入37249万元。四是体育产业迅速崛起。县委、政府高度重视体育事业的发展,坚持竟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的方针,加快体育社会化发展步伐,积极促进全县体育事业的发展。年末,全县共拥有体育场地282块,其中标准体育场地173块,非标准体育场地109块。这些体育场地的兴建,不仅满足了体育竞技的需要,而且为运动训练、全民健身、演出展览和观光旅游提供了平台,对弘扬体育文化、发展体育经济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纵观全县文化产业发展历程,从初期一些文化单位率先进入市场开展以文补文的经营活动、部分文化单位试行企业化经营,到个体、私营经济大举介入,经营领域不断拓展,文化市场进一步繁荣,再到今天文化产业合法身份的确立,作为新兴的朝阳行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以及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求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我县文化产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已经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但是,从全县现实情况看,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很不充分,总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低。行业上除文化社会娱乐服务、商务服务业外,其它领域的发展层次较低,大多数以服务本地低端市场为主要业务,经济效益欠佳,缺少具有自己特色的骨干产业群体。

与此相对照,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趋势的增强,文化产业正在成为继信息产业后迅速崛起的“朝阳产业”, 在各国经济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许多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已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3%到6%。据统计,日本文化娱乐消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日本的娱乐业产值仅次于汽车工业。美国和西欧一些国家文化消费(包括旅游等)占家庭消费的30%左右。美国文化产业的产值已占GDP总量的18%至25%,400家最富有的美国公司中,有72家是文化企业,美国音像业已超过航天工业居出口贸易的第一位。另外,文化产业已成为国际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980年至1998年间,在人文艺术、娱乐、文化活动、旅游服务等领域的世界贸易额,从953.4亿美元增加到3879.3美元。在我国随着群众收入的增长,文化娱乐支出比重的增加和文化消费时间的增多,文化消费总量迅速提高,群众对文化产品的选择性日益增强,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的文化消费存在3000到4000亿元的结构性缺口,只有发展文化产业,不断形成多门类、多层次、多类型的文化生产和服务体系,才能从数量、质量、多样化等方面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根据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之后, 社会消费结构将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居民文化消费将出现较大增长,目前在美国和西欧发达国家,居民的文化消费占家庭总消费的比重已达30%。2006年,我县人均GDP首次超万元达10632元,按汇率折算为1388美元。据县城居民住户抽样调查和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6年,澂江县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分别为6009元和2512元,教育文化娱乐及服务支出为442元和210元,分别占生活消费支出的7.4%和8.3%。远远低于发展中国家18%和欧美发达国家30%的水平,说明我县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大有潜力可挖。考虑到人口总量的增长和城市化的提高,预计全县文化产业的市场规模将更大,要想求得更大的发展,必须在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上下功夫,要从我县实际和市场需求出发,拓宽思路,探索新型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而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新兴成分,与其他产业相比具有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知识含量高、吸附就业能力强等特点,而且符合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的现代发展理念,因此完全可能成为澄江县优化结构、跨越发展的突破口,对于进一步提升经济质量和发展水平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澂江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

我县文化市场的经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具备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但总体处于起步、探索、培育的初级阶段,在产业规模、经营水平、运作方式和经济效益上都无法与其它产业相提并论,也无法与发达地区的文化产业相媲美,更无法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我县缺乏具有强大实力的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很多文化经营单位没有形成产业化运作,文化产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我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存在着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规模偏小,总量偏少,水平偏低,综合竞争力不强

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我县的文化产业经营方式单

一、开发力度小、质量低、步子慢、效益差,没有依托主业形成文化产业链,未形成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格局,在总体上缺乏竞争力,表现出企业在规模上、技术上处于普遍偏小、低层次,产业集约化程度不高,资源分散,形不成支柱。文化产业企业普遍存在经营分散、自我发展能力较弱的问题,不少企业在市场中竞争能力不强,抗风险能力差,扩张能力脆弱,有的甚至离开政府财力支持就无法生存,处于小规模的粗放经营状态。

2、区域发展不平衡,基层文化建设薄弱

当前我县基层文化建设总体上仍然滞后于经济建设,其突出表现是投入不足,设施简陋,人才缺乏。乡镇文化产业发展普遍存在筹资渠道单一,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乡镇之间,城乡之间,发展很不平衡,全县518家文化产业单位主要集中在中心城镇和乡镇政府驻地,广大农村文化娱乐设施基础薄弱。

3、产业总量小、份额低,结构单一

2006年我县文化产业增加值10149.06万元,占GDP的6.04%,与我县所拥有的丰富的文化资源是不相称的,与发达州市县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由此可见,我县目前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还不够丰富,文化产业门类还不够齐全,文化产业的结构还不够合理,且文化产业总量偏低,份额偏小,仍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以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的旅游业发展相对较好,以精神创造为主要依托的广播电视、图书、报刊、文艺、学术等文化生产发展不够快。文化市场呈现小、乱、散、差的局面,整个市场显得不够活跃,还不能满足广大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主要表现在:一是文化产品生产的企业几乎没有,文化产品制造滞后,市场上没有能反映本地的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这同外地文化旅游产品的宣传、生产、销售火爆,形成鲜明对比;二是在当前云南省所确定的九大行业中,新闻出版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虽有机构和人员,但都属事业单位,没有进入市场,导致两个行业都没有增加值;三是文化服务业虽然占主导地位,但服务也是低层次、低档次、小规模的水平,高档次,高水平的休闲娱乐设施跟不上发展要求。

4、品位有待提高,群众喜闻乐见的项目少

近几年,城乡居民用于文化娱乐的支出虽然逐年增长,但消费项目一般局限于电视、影蝶、网吧、书报杂志等方面,广大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休闲、旅游、健身、观看演出等项目涉及较少。全县还没有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来调动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参与热情。

5、文化产业人员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从目前看,我县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学历普遍偏低,绝大部分人员都是高中、中专以下的学历,大专以上的人员少数,大学以上的人员占极少数。这与亟须一批懂管理、善经营又具有文化专业特长的文化产业队伍的要求相差太远。

四、加快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文化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的总称,它与经济、政治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反映着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并以巨大的作用推动或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当今世界,文化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我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人民群众生活结构发生了变化,人们的文化消费在整个消费中的比重不断扩大,人们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为我县发展文化产业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文化产业要发展,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立足现实、顺应潮流,以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艺术生产自身规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文化资源的基础作用,充分发挥我县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有效整合各类文化资源,以文化娱乐业、广播影视业、音像业、美术装璜业、广告宣传、网络文化及计算机服务、旅游文化为主题或核心行业,着力培育文化产业特色品牌,重点扶持主导文化产业,构建国办文化为主导,多种结构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吸引社会资金创办文化企业,把大量的文化经营项目交由社会承担。通过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带动、龙头企业带动,实现我县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做到文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运行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产业规模和竞争力不断加强,逐步将澂江县建设成为文化创新能力强、文化传播范围广、文化产业程度高、文化消费市场活跃,具有鲜明区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重要基地,使文化产业成为我县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要实现以上目标,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制订并落实有利于文化发展的政策,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文化产业在我县是一个新兴产业,又是一个特殊产业,需要依靠法律、行政、经济等综合手段来支持它的发展,要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澂江县2005 一2 008年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尽快制定具体的文化产业政策,包括产业组织政策、投资融资政策、财政税收政策、分配激励政策、用地政策和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等政策,逐步使文化政策法规覆盖文化产业的主要领域。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文化体制的所有制结构,尽快制定鼓励非文化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和股份制企业创办文化产业的政策。要明确文化开放领域的市场准入标准,准入程序及管理监督办法,降低文化产业准入的门槛。

(二)加强领导,搞好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做好文化产业的统计调查。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第二是各级各部门要正确认识文化产业在经济社会中的重要地位,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积极组织,协调好相关部门间的关系,认真做好的文化产业统计调查工作,为县委、县政府科学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相关统计数据和咨询意见,有助于各级党委政府做出正确的决策,促进我县的文化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三)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文化投资的总量和规模是决定文化增长的最基本因素,一个时期文化投入量的多少,不仅决定文化产业发展的速度和机构,而且决定文化对经济作用的大小,扩大内需,拉动消费肯定包括文化建设,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文化产业必然也在开发范围之中,要拓展投融资金渠道,为文化产业的迅速扩张提供资金支持。资金投入不足,是澂江县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在当前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新形式下,应该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积极吸收业外资金和社会资金创办文化产业,采取支持国有非文化企业兴办文化项目,吸引股份制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等形式,形成文化产业的多元投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格局,为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同时还可按照国家法律和政策的规定,充分利用项目合作的形式,积极尝试在硬件设施建设、技术更新改造等领域引进外资,共同参与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实施多样化、多层次的发展战略。文化产业与任何产业一样,有一个逐步发展的渐进过程。文化产品也有一个从开发期到上升期到兴盛期,然后逐步衰弱的过程。既要研制高品位,高附加值,高文化含量,高科技含量的文化产品,也要培育、开发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品牌。由于文化消费者的经济状况、文化素养、审美情趣和文化传统的不同,发展文化产业也应该多样化、多层次,以适应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要。即要实施集团战略、名牌战略,又要实施多路出击,充分占领市场的战略,当前存在的一个突出现象是乡(镇)文化生活贫乏,与县城反差极大,这也可以称为一种“文化二元结构”。农村的看戏难、看书难、看电影难,没有文化娱乐设施等问题,说明农村有一个潜力极大的文化市场,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广阔空间。所以,应该瞄准这一市场,用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赢得巨大的消费群体,把产业做强做大。

(五)造就一大批“文化商人”,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构筑人才高地。我县文化产业能否快速发展,能否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归根到底是人才。分析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到,文化产业要发展,就必须造就一大批既有开拓能力又有经营能力,既懂文化又懂市场,善于运作企业的文化经营者。要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着力培养高素质人才,重点是培养有较强市场应变能力的文化品牌策划、文化产品设计、文化生产经营、文化中介服务、文化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人才,为做大做强的我县的文化产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六)加强管理,依法行政,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文化市场管理要借鉴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加大改革力度,转变职能,理顺关系,实现从“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转变,真正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建立新形势下保证党的领导,调控适度,运行有序,促进发展的宏观管理体制。要以行业管理为主,通过各种经济的、法律的和行政的手段调控市场,引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要利用价格机制、税收机制、信贷机制和收入机制的调节作用,理顺文化市场运作,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要压缩行政审批项目、简化审批手续、增强行政审批的透明度。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文化产业行业协会,逐步将一些不适合由政府行使的职能交给行业协会,建立健全行业自律机制,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维护行业权益。

(七)进一步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作为重要工作之一。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长。各级党委和政府应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提高到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先进文化城市的高度来认识,以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经济与文化的关系,把文化的发展切实摆到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并纳入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各级宣传和文化部门,应进一步树立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和市场经济意识,正确处理文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扭转过分强调文化意识形态属性、忽视文化商品属性的思想观念。面对国内外快速发展的文化产业,应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抓紧研究应对措施,加快推进我县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抓好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为基础,以蓬勃发展的旅游产业为平台,挖掘和提升以帽天山和抚仙湖为主的水文化、渔文化、古滇文化、傩戏文化、帽天山寒武纪公园旅游文化,充分挖掘自然资源中的文化内涵,加强自然资源与民族文化的融合,不断推出体现独特文化品位的精品旅游项目,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数据:

1、《玉溪市文化产业统计调查会总表》(2006年年报)

2、《澂江县2006年统计公报》

3、《政府工作报告》(2007年)

4、《澄江县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情况汇报》

5、《澄江县全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 (澄江县统计局)

推荐第4篇:文化产业调查报告课件资料

图书行业发展现状及图书文化情况调查报告

班级:汉语言文学121班

学号:1215050128

作者:黄艳玲

图书行业发展现状及图书文化情况调查报告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中国图书文化的内涵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大陆图书,它还应该包括香港图书、台湾图书。中国大陆、港、台图书共同构成了一个大中华图书文化圈。三地图书文化同中有异,各具特色,港地图书的“娱乐性”,台湾图书的“诗缘情”,大陆图书“诗言志,三地联合打造大中华品牌,这是中国图书文化的特别之处。

图书是承载文化的重要载体,图书文化的独特的传播与表现方式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社会文化的总体结构与各项比重亦因图书文化的介入而发生了重大变化。与此同时,图书文化因其拥有的广泛的受众人群这一独到优势而深刻的影响着不同文化层次的受众朋友,因而,以大大改变和提高了人类对于世界的认知方式及对新鲜事物的感知能力,增强和提高了文化的渗透能力与参照系数,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国家、民族和语言的界线,形成了一种带有世界性的文化现象。

中国是世界上图书市场潜力最大、增长最快的国家,近年来一直一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另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随着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收入持续快速增长,恩格尔系数呈明显下降趋势,这就是意味着文化消费的比重正逐渐加大。业内专家分析,中国图书市场如果排除发行渠道和信号通道不畅的等因素,其销售额应该会大幅度增加,如此巨大的市场空间正是外资本纷纷进入图书业的原动力

首先,回顾下中国的出版发展历史,就可以清晰的看到中国的出版历史经过了从甲骨文——竹简——纸印书的历史变迁,而每一次变迁都差不多经过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而最终后者能够取代后者,都无外乎下面4个原因:

1、后者比前者更轻便,更易携带;

2、后者比前者更易书写和保存;

3、后者的储存量远大于前者,前者已远远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社会强烈需求新的介质来取代前者;

4、政策的大力推动。

并且图书产业朝阳产业,无烟环保产业优点二十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成为人生存、发展的最大资本,个人、家庭、政府在学习、教育上的投入逐渐增加,同时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加,人们精神文化方面需要也不断提高。因此,中国图书业正逢一个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机,市场前景十分广阔。相对于巨大的读者需求来说,图书市场还远未饱和。并且,人们世代读书教育的永久延续性,决定了图书行业是增长率高,可持续发展的行业。再一方面,图书行业利润相对较高,甚至于有媒体在对“中国十大暴利行业”的品评中,出版发行业仅次与于房地产产业排列第二,是一个获利稳定、风险小、利于投资的行业,同时,投身于文化产业,在拥有一份事业的同时,自身的文化品位和文化素质也必然提高。

其次,国外发达国家数字图书出版业务为何发展如此迅速,并且快速挤占一般图书业务市场的原因:

1、国外发达国家的传统图书价格普遍比较高,数字图书出版价格只有纸质图书的一半或1/4,这就极大地吸引人们去购买,并且国外发达国家的电纸书阅读器价格也普遍较低。

2、国外发达国家投入数字图书出版领域的图书厂商较多。而且国外发达国家的数字图书出版的盈利模式比较清晰,同时国外发达国家也拥有付费阅读的习惯和付费阅读的文化,并且对版权保护比较好,这都有利于数字图书出版的快速发展。

无论是网络出版,还是手机出版又或者是电纸书出版,在中国都存在格式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并且由于国内对版权保护不够,所以数字图书出版的盈利模式还不如国外发达国家那么清晰。

在中国传统图书还是能够满足社会大多数出版的需求的(现在国内的数字图书出版主要依靠厂家推动),并且与国外发达国家所不同的是,中国的图书价格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低的,所以数字图书出版在国外受欢迎的一个主要原因——价格便宜,在中国并不形成优势,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并不支持数字图书出版能够很快冲击到传统图书出版。

但无论是手机图书出版、网络图书出版还是电纸书出版,尽管阅读效果越来越舒适和方便,但长时间阅读的效果仍然不如纸质图书,所以,这也就决定了数字图书出版现在在国内仍然停留在阅读网络文学和一些畅销书这些“浅阅读”上,对于深层次的阅读,包括教材教辅等等,一方面受屏幕的限制,无法显示更多的图表和内容,另一方面,阅读习惯也不支持数字出版进行深度的阅读方式

总之,国内的数字图书出版会像国外发达国家一样,会很快冲击国内传统图书市场,随着各大电纸书厂家的推动,数字图书出版会迎来短暂的爆发性增长,但经过了短暂的爆发性增长后,数字图书出版会进入一段稳步上升期,但另一方面,如果从长期来看,随着数字图书出版各方面条件的成熟,坚信数字图书出版将是未来图书发展的趋势,更是未来中国图书发展市场的最大驱动 全媒体出版时代来临,内容终成王者

内容产业在1995年由西方七国提出,1996年,欧盟制定《信息社会2000计划》,吧内容产业的主体定义为那些制造,开发、包装和销售信息产品及其服务的行业。我们所探讨的图书产业也是内容产业的一部分。 未来无论是传统图书出版继续占据图书出版的霸主地位,还是数字图书出版大肆挤占传统图书出版的地盘,都离不开优秀的内容资源,将来谁掌握了优秀的内容资源,谁就能在未来的图书出版行业发展中掌握话语权,从而取得最终的胜利。

大学生作为世界各国社会存在的特殊群体,因其特殊的年龄、心理特点与较高的文化积淀,成为了图书文化的重要关注者与接受者,成为了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图书文化对于大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伦理道德观上的影响,并存着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两个方面,但是从总体上说,正面的、积极的影响是占主导的。概而言之,图书文化之于大学生的正面效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应该看到,大部分图书作品的选材及内容都是健康向上、催人奋进的,有利于陶冶受众的情操,培养高尚的品格。比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它让人看到了坚韧与毅力的弥足珍贵,可予大学生以精神动力,对大学生产生积极影响。另外,很多图书作品鞭挞丑恶的社会现象和不正之风,赞扬为国家富强作出巨大贡献的具有时代精神的模范人物,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爱国主义旋律的高唱使

部分高校决定将影视文化作为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文化成为了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

第二,图书内容的获取在如今喧嚣的社会中起到了净化人心灵的作用,慢下脚步,捧一本书,喝一杯茶,寻找内心的自我。

第三,影视节目对大学生开阔视野、拓展知识,了解世界各地、各民族的风俗人情、民族心理等提供了便利条件。

鉴于以上的几点和营造、繁荣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高雅的校园文化,许多高校已经结合大学生的欣赏趣味开展了系列教育活动。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本调查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就具有了多方面的参考价值。

调查方式:随机向青岛科技大学学生发送调查问卷50 份,收取有效问卷45份。

调查目的:大学生的意见与建议代表了目前在看书群体中占绝大多数的年轻观众的心声。因此,我们旨在通过对大学生影看书心理现状的调查,为创作者及教师教学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数据。

[调查问题] 1. 你最常买的书是( )

A教辅类B.文学类C实用手册类

D.其他

[调查反馈] 在被调查者中,有75%的人选择了文学类,只有8%的人选择常买教辅书,可见,在大学校园里,学习教材已经不像高中一样火热了,大学生开始追求自喜欢的事物,而文学中的世界,复杂多变,引人入胜,吸引了有足够空余时间的大学生群体。

[调查问题] 2. 你最喜欢看哪一个地区的图书作品(

) A.港台

B.大陆

C.韩日

D.欧美

[调查反馈] 在本选项中,有44.4%的人选择了欧美图书,17%的人选择了大陆图书,百分之22.2%的人选择了港台图书,可见欧美地区图书对中国图书行业的巨大冲击。欧美地区浓郁的异域风情给予了富有想象力的大学生无数的梦想,“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的思想再涂上图书行业也有所体现理。

[调查问题] 3. 你最喜欢看哪种题材的图书(

A.古、现代青春爱情题材

B.武侠神话传奇 C.都市世俗题材

D.历史题材

[调查反馈] 在此题中,有44%的人选择武侠神话传奇,有百分之26%的人选择都市世俗题材,可以看出有将近一半的人选择武侠神话传奇,传奇里,满足了现实社会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借他人之手,发泄自己的意愿。都市世俗题材,在一定层面上能够给予人们现实生活以指导。也给予即将进入社会的人心里上的一个预先体验。

港台专题

[调查问题] 4 你最喜欢金庸小说的(

A语言所表现出的传统文化的魅力

B 想象丰富,情节巧妙 C人物形象的多样化

D 激烈的打斗场面

[调查反馈] 金庸是香港著名武侠小说作家,同时也是学到老活到老的榜样,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其武侠小说的魅力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在本题中,有46%的人选择想象丰富,情节巧妙,可见,在一本书中,拥有丰富的想象能力的重要性,这也让人想到了哈利波特的成功,丰富的魔法想象,紧紧地抓住了成年人和儿童的心。有22%的人选择喜欢看激烈的打斗场面,满足自己本身的所具有的暴力性的内心本性,如安东尼 伯吉斯的作品《发条橙》的故事也体现了这一点。

5 [调查问题] 你最喜欢的港台作家是(

A.金庸

B.琼瑶 C白先勇 D.余秋雨

[调查反馈] 在此题中有40%的人选择金庸,前面已经做了介绍。还有35%的人选择了余秋雨,他的一首《乡愁》,那张小小的邮票,让去我们了解台湾民众浓浓的思乡情感。他的文章给人一种考证的感觉,对一种事物的源流发展及现状有着较为详尽的解释,从里面可以学到不少知识。琼瑶早已为大家所熟知《还珠格格》、《情深深雨蒙蒙》、《木棉花的春天》等等,但是里面浓厚的苦情戏和较为陈旧的故事情节已经不能再引起大学生的强烈的兴趣,只有15%的同学选择了她。而白先勇则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他的著名作品集《台北人》在文学界内广受好评,其中的名篇《游园惊梦》更是字字珠玑。他的长篇小说《金大班》被改变成了电视剧,先后由刘晓庆与范冰冰担任女主角。

大陆专题

[调查问题] 6.你对郭敬明《小时代》的看法是(

)(多选题)

A.故事内容拜金,言辞浮夸 B.文字优美,感情真挚C.故事情节俗套D.不好说 [调查反馈]

在本题中,有33%的人认为小时代故事内容拜金,言辞浮夸,有相同的人认为不好说,可以看出来三分之一的人是反对拜金主义的,同时认为艺术应该具有艺术的真实性,而又有三分之一的人选择了不好说,又该如何解读呢,可以说小时代是这个时代的产物,一种事情既然存在就必有其原因,故事内容的拜金也说明了现实社会中拜金主义的盛行,而作品中顾里的富有和真感情,并且能够仗义的养活舍友,也是不少人所希望拥有的,即使是做她的舍友。但超我对自己的夙束缚又告诉我们拜金的盲目性和无意义性,便形成了一对矛盾,由此,三废之一的人选择了不好说。不同类型的图书对于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吸引力。《小时代》较为适合感性的,幻想性的人群阅读

7你最喜欢的作家是( )

A 莫言

B张爱玲

C

韩寒

D郭敬明 [调查反馈]

在被调查的人群中有46%的人选择喜欢张爱玲,有22%的人选择韩寒,只有17%和13%的人选择莫言和郭敬明。张爱玲小说叙事手法传统与现代结合,描写人物深入其内心,心理刻画极其丰富,直击人的本性,平时所说的恋父情节,在其代表作品《心经》中有着深刻体现。她不少作品改成了影视剧如《倾城之恋》《色戒》等,也是让一些心理细腻丰富的人看如痴如醉。还有五分之一的人选择韩寒,有人称韩寒为当代的鲁迅,他的抨击时弊的特点的确与鲁迅相似,这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鸣,也得到了不少人的喜爱,是否能够成为第二个鲁迅有待后人评判。但由此可见,真正的文化艺术是不能脱离现实生活的,不管是描写现实,还是武侠魔法的幻想都满足了人群对于现实的某种需求,类似于“缺啥补啥”的原理。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是却只有17%的人喜欢他的作品,他的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需要较高的欣赏水平和新的理解角度,对性和残忍的语言狂欢的写作特点与我国传统的文学写作方法有所不同,与我国所倡导的主流文化价值体系也有所驱离。

[调查问题] 8你喜欢张爱玲小说的(

)(多选)

A 现代与传统相融合的叙述手法

B 细腻丰富的心理刻画

C 小说情节的故事性

D其他 [调查反馈] 由于此题可多选,所以不方便以ABCD各项的获选率来统计,便直接以选择各项的人数作为反馈数据有8人选择了A,有27人选择了 B ,有10人选择了C,有8人选择了D.可以看出来有很人喜欢张爱玲小说的细腻丰富的心理刻画,深入的心里描写丰富了人物形象,在特殊中展现人类的本性及一般性。在十七年文学时期,有不少如《创业史》、《红高粱》等缺乏基本的心理描写,人物形象非常片面化,现在像这类书在大学生群体中几乎没有市场。小说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塑造人物形象,丰富的心理描写不仅映射了故事中的人物,也映射的读者,使二者产生共鸣。

[调查问题] 9你最喜欢的大陆作品是(

A 《色戒 》

B《知青》 C 《微微一笑很倾城》D 《十万个为什么》

[调查反馈]

在本题中,有31%的人选择《微微一笑很倾城》,也有相同的比例选择《十万个为什么》,有13%的人选择《色戒》和17%的人选择《知青》,选择C选项说明有接近三分之一的人喜欢言情小说,喜欢浪漫的爱情故事,向往完美的爱情结局,不适合阅读悲剧作品。选择D选项,说明科普类的读书在图书市场还占有不少的份额,有很多的大学生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好奇《知青》属于怀旧的历史类的题材,是对我国过去所发生的事情的重新演绎,让我们看到历史的错误,吸取教训。喜欢《色戒》的人并不是很多,张爱玲小说的受众多是青年女性,描写内容多涉及爱情,描写手法细腻典雅,正是符合她们此时的心理,因此看准受众即图书的读者,是非常重要的,在很大程度上它决定了一本书的销量。

欧美专题

[调查问题] 10你最喜欢欧美图书的哪一方面(

A 浓郁的异域风情

B大胆的色情与暴力的描写 C 经典的故事情节D 多元文化的体现 [调查反馈]

在这道题中,有35%的人选择喜欢欧美图书浓郁的抑郁风情,以及26%的人选择了喜欢经典的故事情节。欧洲是世界著名的旅游景区,怡人的气候,美丽的风景,蓝蓝的天空,洁净的空气,还有数目巨大的人文古迹,不禁惹人向往,欧美图书中有很大篇幅的景色描写,如《飘》中,作者开头将女主人公斯嘉丽所在的十二橡树园的景色花了两页纸来描绘。欧美图书的故事情节也吸引力众多大学生的眼球,如著名的短片小说《麦琪的礼物》、《项链》 等 情节出人意料,却又让人尝出其中 的人生哲理,理解情节虽出乎意料却在情理之中,而非刻意捏造巧合。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我们的才子与家人小说,革命与恋爱小说,情节老套,故事音讯抄袭,实践证明了一切,现在周围很少有人再去看这样的小说,依然是《飘》、《简爱》这样经典的故事情节永葆它的生命力,可见真正的艺术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只有真正的艺术才能一直吸引人。

[调查问题] 11你最喜欢的欧美作家是

A 玛格丽特 杜拉斯

B列夫托尔斯泰

C 雪莱

D玛格丽特·米切尔 [调查反馈]

在此题中,有35%的人选择列夫托尔斯泰。,众所周知,列夫托尔斯泰是属于现实主义的作家,被称为“俄国的一面镜子”,可见,不少大学生还是较为现实的。选其他人的比例都很少,很大程度上是对其他几个选项的不够熟悉,杜拉斯是法国著名作家,剧作家,代表作《广岛之恋》《情人》,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雪莱是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拜伦齐名。玛格丽特的作品飘以为大家所熟悉,在此不做介绍。从这一点看来,在出书之前,应做好必要的宣传工作。

[调查问题] 12.你最喜欢玛格丽特·米切尔的作品《飘》(中文译为《乱世佳人》的哪一个方面。(

)(多选)

A 优美的环境描写

B复杂曲折的故事情节 C 浪漫的爱情故事

D女主人公斯嘉丽的坚强勇敢

[调查反馈]此题亦为多选,故不便按ABCD四项的获选率进行统计,笔者采用与第8题一样的方式——以选18择各项的人数作为反馈数据 有8人选择A项,有11人选择B项,有18人选择了C项,有14人选择了D项。在《飘》中作者浓墨重彩的描写了斯嘉丽的女强人的性格,在本题中有18人的人选择喜欢女主人斯嘉丽的坚强勇敢,这也是可以接受的,这也可能是我国把这本书名译成《乱世佳人》的一个原因。其中有不少人选择复杂的故事情节和浪漫的爱情故事,斯嘉丽到白瑞德离开之后才认识到自己对他的爱,而白瑞德在此之前则一直在她的身后守护她,每次都在她遇到危险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这样的爱情又怎么能不让人喜欢呢,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有一个始终在背后深爱自己的男人,这大概是每个女孩的梦想吧。

13你对大陆书籍书名的看法是(

A 多选取敏感、刺激性题目来吸引读者 B.符合图书内涵

C其他

在本题中有41%的人选择A选项,认为大陆书籍书名很多是选取敏感和刺激性的题目来吸引读者,其实这样的情况确实也较为普遍。例如,杂文集取名《忍不住想摸》、关于癌症的话题取名《拯救乳房》,还有一些其他图书名字《有了快感你就喊》、《不想上床》、《我这里一丝不挂》、《赤裸的爱》等以“性”为卖点的“快感读物”泛滥。

[调查问题] 14.你对中国大陆图书内容现状的评价(

A.好

B.较好

C.一般

D.不好

E.说不清 [调查反馈]

有接近三分之一的人认为中国大陆图书内容现在很一般,还有8%的人认为说不清,这不得让我们反思图书行业中存在的一些弊病如既猎奇猎艳,又逐臭扬恶,低级的克隆,不止的跟风和消极地防盗版,积极地侵权以及上道题所说的书名的“性”倾向严重,使得大陆图书行业形象大受影响。百年大计,教育文本。图书是教育的非常重要的方式,我们应该向犹太人民学习,把小孩子所读的书上放上蜜,让孩子知道书是甜的。

[调查问题] 15.你认为中国图书想要扩大图书市场,获得长久发展最应该采取的措施是(

) (多选题)

A.努力提高作家专业水平B增加图书交易方式 C.降低图书价格 D.加大国家资金与政策的扶持 调查反馈

本题中,有29人选择最应该提高作家的专业水平,14人选择B项,15人选择C项,17人选择D项

从中可以看出目前图书行业的存在的问题是缺少好的图书资源,一些流水线似的,粗制滥造的图书泛滥,包装虽美,确实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徒徒浪费国家树木资源最重要的是培养优秀的作家,为作家创造适合的创作环。对比中国物价指数近年来的变化,图书定价对于中国人的实际购买力来说,依然偏高。此外,所有读者都从书的定价中看出了一种随意性:18.8元、28.8元、38元……企图以未突破整数(20元、30元、40元)和貌似吉利的价格给读者造成便宜的错觉。这种小儿科的手法如果与图书内在的品质相一致,倒也没多大问题;可惜图书内容又是灌水成风。而且来自不同零售店和网上书店的同书不同价现象,更令人对中国图书业低利润的说辞起疑,他们想知道的是到底能打几折,九折还是一折?

另外,图书的交易方式也较少,一般至于书店和书展,在较小的城市几乎看不到大型书店影子,小型书店自然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而网上购书又不能对书的纸质等有切身的感受,不少买到的都是盗版图书,阅读的幸福感也随之降低。

未来展望 : 大力培养优秀作家

上文已经提到,无论是电子书还是纸质书,谁掌握了优秀的图书资源,谁就成

为王者。大力培养优秀的作家成为图书行业未来发展的不竭动力。在此,笔者有几条建议以供参考

第一:必要的理论学习不可缺少。在中国,几乎每一个综合性的大学都开设有中文专业,所学到的理论对于文章的解读构思都是有一定的帮助的。 第二:丰富的社会实践。在上世纪90年代,作家王蒙就提出中国作家非学者化现象。如莫言年轻的时候,没有想到自己的作品会走向世界,他借用中国的一句老话,“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莫言没有上过几年学,但是其丰富的人生经历给与了他众多的写作资料。

第三.各个学科的广泛涉猎。学科交叉发展是当今各个学科发展的趋势,写作更是如此。写作中要求的不仅仅是单纯的写作技巧,也广泛的涉及到其他学科如心理学,精神分析学等等。

第四:传统文化底蕴的滋养。很多人喜欢金庸的武侠小说,并且认为其小说已经超越了一般的文学作品,其所包含的丰厚的传统文化也是其中一个原因。例如在《射雕英雄传》中,对喝酒所用杯子的描写就足见其文化底蕴的深厚。

总结

中国图书行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市场和发展前景,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也带来了图书交易的全球化,给予中国图书新的发展机遇,但正如文中所提到的图书行业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优秀的图书内容是推动图书行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大力培养有能力的作家石当今图书行业的第一选择。

推荐第5篇:丽江本土文化产业的调查报告

丽江本土文化产业的调查与总结

——以纳西古乐、东巴宫为例

摘 要:在文化与旅游的关系上,文化产业是一个有机链接点,它是旅游与文化的派生物。本文从以展示“纳西古乐”、“东巴文化” 两个文化企业为个案,对两个文化企业的运作模式、成功因素、制约因素作了深入分析,作者认为在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的关系中,科学发展是二者的结合点,而与旅游相结合的文化产业实践是科学发展观生动具体的体现,也是一种成功的探索。

关键词:丽江;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文化产业是一个有机链接点,它是旅游与文化的派生物。本土文化如何与现代经济相接轨,已经成为当下全球化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民族文化自觉与文化整合的时代要求。丽江文化产业是随着丽江旅游的崛起而发展起来的,在这三十年来的发展中,这些文化产业现状如何?取得的成功因素是什么?遇到的制约因素又是什么?本文以宣科大研纳西古乐责任公司、东巴宫责任股份公司为例,对这两个本土文化企业的实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并结合调查情况做了一些的总结、思考。

一、两个本土文化企业的发展模式的形成

2008年10月,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组成的中国特色发展之路课题调研组将丽江列入全国改革开放18个典型地区之一。调研组认为,丽江市利用当地优势特色资源,做大做强做精旅游产业,以旅游业带动经济社会发展,从名不见经传的西南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富裕繁荣文明和谐的旅游文化名城。调研报告中充分肯定了丽江旅游产业所取得的成绩,可以说丽江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西南边陲小镇发展成为拥有三个世界遗产地的国际精品旅游城市,主要得益于文化与旅游的互动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丽江在旅游与文化上的实践和探索,尤其是在旅游文化产业上所取得的成绩,成为一笔值得认真总结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丽江纳西古乐责任公司、东巴宫责任股份公司两个本土文化企业的发展也是与丽江旅游的发展、崛起同步。

纳西古乐是约定俗成的称呼,主要指在丽江纳西族地区流传很久的《白沙细乐》、《丽江洞经音乐》,原先丽江的纳西古乐只是作为群众自娱自乐的民间艺术形式。纳西古乐责任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大研古乐会,1981年,在宣科的倡议和发起下,由民间艺人组成的丽江大研古乐会恢复活动,当时只有会员23人。大研古乐会恢复之初也只是老人的暇闲娱乐项目而已。到了1986年,在宣科先生的主导下,古乐会开始进行演出尝试,每周演一场,门票一张10元。1987年6月21日,经有关部门批准开始营业性演出,每周两场,当年收入达一万五千元,每个演员的演出一次收入五元钱。古老而神秘的纳西古乐依托丽江古城,随着丽江旅游的崛起,也逐渐走出丽江,走出云南。走出国门,声誉日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英国广播公司(BBC)、美国广播公司(ABC)等西方主要媒介对纳西古乐作了宣传,为纳西古乐品牌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93年,宣科带领大研古乐会进京演出成功,来丽江的游客中,来听古乐的观众也不断增多,门票也从5元升到10元。从那个时候起大研古乐会广泛接受国内外之邀请,到国内外大中城市进行商业宣传演出活动。1996年大地震后,丽江广大干部群众变灾难为机遇,以“修旧如旧”原则恢复重建丽江古城,并于第二年年底丽江古城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丽江旅游从这一年开始进入快速发

展时期。到了2000年,大研古乐会改制为丽江宣科纳西古乐文化有限责任公司,由宣科出任董事长,纳西古乐从此开始走上了现代企业制运作下的文化产业的道路。公司化的运作,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纳西古乐文化有限责任公司得到了更快的发展。2007年,大研纳西古乐会年收入已突破了500万元,宣科个人向社会捐款突破了四百万元。到现在,古乐会一张票价已经涨到了160元,但仍然观者如云。大研纳西古乐会迄今已经到英国、美国、法国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访问演出。共接待了中外游客近百万人,其中有不少国内外的国家领导人。至今,这个成立了近三十年的古乐队成为丽江的一个文化品牌,仅有几十个人的纳西古乐年收入800万元以上。 与宣科纳西古乐公司对面的是东巴宫,它不只是个地名,其实也是一个集演出、研究、传承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团体。它有两个正式的名称,一是丽江东巴艺术民间艺术团,二是东巴宫责任股份有限公司。它成立于1998年是丽江第一个以公司制出现的民营企业。

东巴宫艺术团创建以来,以东巴文化艺术为主,挖掘整理了一批最富乡土气息和最有民族特色的精彩节目:东巴乐舞《男神女神,丁巴什罗舞》,东巴经唱腔《吉日经》,白沙细乐、丽江洞经音乐以及纳西族民间艺术,包括口弦调、纳西民歌、民间舞蹈等十多个蕴籍着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的演出节目。

东巴宫创建于1998年,一开始就找准了市场的定位,就是向游客展示纳西族千百年来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并且在节目的质量上深下功夫,从而受到了游客的青睐,赢得了市场。东巴宫每年的经济收入以8%递增,2003年达到288万元。2008年突破了500万元,成为丽江文化产业的主力军。宫内开花宫外香,艺术团先后应邀到北京、南京、上海、天津、香港等地进行学术交流演出,艺术团乐队和部分演员曾到日本、欧洲、美国等地演出。2001年东巴宫民间艺术团分别与中央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签订协议,成为这两所学院历史上第一个教学采风基地。

1998年至2008年,十年磨一剑,十年的风雨铸就了东巴宫骄人的业绩,从而成为丽江文化产业大军的中坚力量。它是土生土长的,它有自身的优势,也有明显的制约,扬长避短,集思广益,发挥优势,突破制约,是东巴宫十年的写照。

借助改革开放好政策的东风,依托沉淀深厚的丽江民族文化,不断提升丽江品牌的影响力,加强政府、民间、学界互动协力,纳西古乐——这一千年神韵铸就了了世界知名的文化品牌。 两个文化企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丽江旅游及文化产业的活见证。丽江文化产业依托旅游业而兴起,旅游业靠文化而升华;文化在旅游业中找到了商机,增添了活力;旅游业通过文化的注入,其内容得到丰富和拓展,档次得到提升,魅力得到增强。形成文化与旅游的互动结合,是丽江旅游的一个主要特征,也是“丽江模式”的基本特征。同时,以展示“纳西古乐”、“东巴文化”内容为主的两个企业文化品牌的形成,有力地促进、提升了“丽江品牌”。这也是这两个本土文化企业发展模式的最大启示。

二、两个本土文化企业的成功模式分析

大浪淘沙,丽江本土文化产业兴起于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盛极一时,但到现在真正成功的没有多少,其间有不少是昙花一现,或沉疴依然,积重难返。而以展示“东巴文化”、“纳西古乐”为主的两个本土企业,花儿还是照样开得这样红,究其原因,笔者以为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丽江拥有浓厚民族文化沉淀和丰富的自然景观构成了丽江独特璀璨的旅游资源,纳西古乐与东巴宫正是依托这个博大精深、神奇美丽的丽江得以彰显。这是地利因素。丽江古城、玉龙雪山、泸沽湖、老君山、虎跳峡等众多景观是构成旅游要素的第一因素,毕竟旅游者的异地奇观的体验从视觉、听觉、感觉上来说是第一印象,不可否认,神奇的玉壁金川吸引国内外游客的动力因素。换句话说,景色平平的地方,文化沉淀再厚重,也难免让游客望而却步,其实,文化作为一种人类生存方式,一种文明集成,意义符号,世界之大,只有人类居住的地方,何处没有文化?中国之大,单就传统文化机而言,文化重镇可谓多也。当然,自然与人文是天人合一,不可分割,单靠自然景观来发展旅游,也只能赚取眼球经济,是一时,没有深厚人文作内涵,灵魂,是难以让游客流连忘返,魂牵梦萦的。尤其是丽江人无我有的东巴文化为主打的民族文化,使丽江增添了神秘、深厚的人文色彩,与神奇美丽的自然风景相得益彰,互为一体。白天游丽江,晚上欣赏古乐,东巴原生态歌舞,情景交融,物我为一。所以这两个本土文化企业品牌的成功,离不开丽江这个大舞台,这个文化底蕴,人文背景。宣科曾经尝试把纳西古乐转移到其它大城市,但效果不理想而返回丽江。八十年代全国各地兴起一股建设民族村热潮,典型的有深圳、北京、昆明,但到了现在都难以为继,主因也在于此: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文化,离开了这方水土,文化也就成了一种变相的舞台表演,是离开了土壤、水份、空气的文化移植,生命力是长久不了的。同时,这么多的人员费用,本身成本也是一个大负担。

二是党中央改革开放的政策,云南省,乃至丽江市各级党委、政府审时度势,因地制宜制定、出台的文化、旅游发展战略为丽江旅游及文化产业的崛起提供了政治及政策条件。

宏观上讲,大气候决定小气候,丽江的任何一步发展进步与全国的大气候分不开,与党中央的政策方针分不开。没有改革开放,丽江奇迹、丽江品牌也无从谈起。一九九五年八月,国务院代总理的朱镕基同志莅临丽江,在实地考察了玉龙雪山旅游风景区后指出:“丽江的发展,要高度重视发展旅游业,丽江很有可能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国际旅游景点。” 1999年5月2日,江泽民总书记视察丽江时,欣然题词“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把丽江建设得更加美好”。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丽江发展旅游业的思路和定位的肯定,极大地增强了各族干部群众把丽江建成世界级精品旅游胜地的信心和决心。

三、两个本土民族文化企业的制约性因素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历史上中国封建王朝的更替兴衰都未能跳出这个铁定的规律,主因是封建制度本身使然。改革开放以来,多少企业能人,名人也是在获得巨大成功后,未能居安思危,再接再厉,纷纷倒下。两个本土企业现在延续了二十多年的辉煌,能否继续辉煌?从调查现状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制约性因素。

首先是体制的制约。二者都是民营企业,虽从市场摸爬滚打了二十多年,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有着极强的抗风险能力。但作为民营企业也有不利因素,尤其是体制方面,这是国内非公有制企业的共同面临的困境。

同时,虽都是民营文化企业,相比于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大财团投资的文化产业,本土文化企业也有诸多不利因素。因为外来投资企业,凭借政府招商引资的各种优惠政策,在与本土民营企业的竞争中占着上风。譬如,与深圳企业投资的“丽水金沙”、张艺谋打造的“印象丽江”两个演艺公司相比,在市场竞争、金融服务、社会化服务体等方面,两个本土文化企业都处于下风,具体说在个别具体政策、办事程序、税费、要素使用及其价格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体制性的歧视现

象;同时在发行企业债券和股权融资方面的渠道比较狭小;政府对本土文化企业提供公共服务缺乏一个有效的政策协调机构和机制,存在着服务不规范的现象。

其次是本土民族文化生态的恶化、旅游与文化的悖论困境也是两个本土企业面临的严峻挑战。我们现在都说旅游与文化有机结合,是双赢的大团圆,但无庸讳言,旅游与文化既有统一的共性,但因其二者的属性、价值不同,也存在着矛盾冲突的一面。过多地强调前者而忽略后者,都不是辩证的观点。文化作为一种价值观、有意义的生存生活方式,自有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它更突出民族性、地域性、传承性,功能性、精神性,只有在它适应的文化生态中才能得以从容吸纳、融合外来文化,使其文化肌体得以丰富、强健。文化是在漫长历史长河中沉淀、凝结、升华而成,有其坚韧性的一面,也有脆弱性的一面,尤其作为边地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这个方面更为严峻。如果文化生态一旦破坏,面临的往往原有文化的消失与替代。

旅游业作为面向市场,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它要按市场规律来运作,具体化为种种企业行为,更关注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企业利润是放在第一位的。这是市场规律决定孤,本身无可非议,但也不能市场万能化,似乎只要搞旅游,传统文化就有了救命稻草。尤其是一些外来投资经营者,为了迎合一些游客的猎奇心理,感官享受,追求短期效益,以自己理解随意篡改、假冒、扭曲民族文化内涵,进行掠夺性文化资源开发,往往使民族文化内涵粗鄙化,庸俗化。纳西古乐、东巴宫所在的丽江古城,也是回避不了这个沉重的现实:古城居民不断外迁,外来经商户补充进来,在促进了旅游收入增长的同时,古城也带来了不少问题,较为突出的是文化置换,原住居民比例日益下降,传统文化逐渐淡化,商业味越来越浓厚。这对两个本土文化企业也带来了直接的影响。东巴宫隔壁就是新华街,有名的酒吧一条街,原来居民基本上已经搬走,喧嚣的吵杂声已使古城不再是那个可以品味“春意阑姗”的诗意栖居了,观众在东巴宫里,仍可清楚地听到隔壁热血沸腾的摇滚音乐声音。更为担忧的是古城的民族文化生态已经岌岌可危。东巴宫、纳西古乐正是依托了古城民族文化底蕴得以彰显,现在已经越来越显得“落伍”。艳遇、梦幻、小资等时髦消费文化潮水般涌入,并冠冕堂皇地大行其道,喧宾夺主,造成了古城原生文化的失魂,一切都是为消费服务,为快餐文化服务,原来所秉持的一套价值观和日常行为模式已经格格不入,如果我们还心安理得地认为这是古城的新文化,是古城的新希望所在,这才是真正的文化生态危机所在。

推荐第6篇:*县文化产业市场发展调查报告

根据县委办的安排,最近,由县委宣传部牵头,县文体、广电、教育、工商联等部门配合,对全县文化体制现状和文化产业发展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了如下调研报告。

一、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我县现有国办文化事业单位18个,在职职工105人。即:我县文化馆、我县图书馆、我县电影管理站、我县广播电视局和14个乡(镇)的文化广电工作站。有文艺表演单位

1个,有表演职员50人,即:云南澜沧江啤酒企业集团职工艺术团。有文化企业2个,有职工36人。即:我县新华书店、我县电影公司。国营、集体、股份制和民营个私企业创办文化经营单位有232个,从业人员达800多人。其中:国营、集体企业和股份制企业创办文化经营单位有4个。即:我县福利公司创办的“云福楼歌厅”(茶室),我县澜沧江大酒店创办的“水乐宫歌厅”(茶室),我县畜牧局、县农行创办的“云中云歌厅”(茶室),云南糖业集团幸福分公司创办的“我县印刷厂”。民营个私企业创办的综合游乐场所、歌舞厅、卡拉OK厅、音乐茶座、电玩室有70个,印刷厂2个,打字复印室16个,音像制品出租、零售65个,书报刊出租、零售12个,艺术摄影15个,艺术培训3个,工艺美术装璜16个,电影放映9个,互联网上网服务20个。这些文化经营项目为丰富和活跃全县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对促进我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扩大就业、涵养税源、广开财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存在问题我县文化市场的经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处于起步、探索、培育的初级阶段,在产业规模、经营水平、运作方式和经济效益上都无法与其它产业相提并论,也无法与发达地区的文化产业相媲美,更无法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我县文化市场经营单位数量多,但由于起步晚,经济相对滞后,缺乏具有强大实力的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很多文化经营单位没有形成产业化运作,文化产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我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存在着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产业发展缺乏总体战略和强有力的政策扶持。对文化的产业属性认识不清,对文化的产业化存在错误的认识,对文化的意识形态性过分强调。因此,没有把文化真正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这种观念导致文化产业的政策长期处于摇摆之中,而文化产业作为一个受政策影响很大的产业,如果没有好的政策支持,很难获得长远发展。同时,文化市场管理婆婆多,有利益多头管理,无利益没人管理,文化法规侧重于规范、控制,强调“禁止性”、“惩罚性”,缺乏鼓励发展文化产业的条款。

(二)文化产业缺乏整体规划,产业布局不合理。到目前为止,我县还没有正式规划的娱乐区域或文化产业区域,市场相对分散零乱,文化产业发展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没有上规模的综合性经营场所,绝大部分经营项目规模小,市场整体档次不高,许多经营者因管理不善、方法不多,经营项目单一,消费者光顾少,导致经营情况差,时开时停,造成了文化资源极大的浪费。

(三)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创新严重滞后,财政投入力度不大,国办文化没有起到主导地位。引导民间资本投入的办法不多,金融政策与资本市场的支持不够,文化企业形不成规模,文化基础设施难以适应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缺乏各类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文化产业是高投资、高收益、高风险的产业。文化生产的巨额投资以及文化产品销售的不确定性,一般经营者很难把握。因此,发展文化产业离不开高素质的经营管理、策划、营销等人才。目前我县文化市场经营从业人员主要来自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个体经营人员,缺乏专业化人才,难以适应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五)文化市场经营秩序还有待于规范。良好的市场环境是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展示城市精神面貌的一个重要标志。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县文化市场混乱的状况已有好转,但尚未得到根本的改变,表现在:一是演出市场发育不健全,低层次、低质量的演出多,扰乱了演出市场秩序;二是保护知识产权力度不大,盗版书刊、盗版音像制品、盗版软件屡禁不绝,严重冲击了正版书刊、正版音像制品、正版软件的经营秩序,扼杀了原创精神;三是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的现象未得到彻底的治理;四是少数文化经营单位违法经营现象突出,娱乐场所超时经营现象严重存在,造成了不正当竞争。

(六)居民文化消费主导地位尚未确立,社会平均文化消费水平偏低,拉动作用不大,也严重制约了我县文化产业的发展。

(七)广播电视设备陈旧,网络混乱,有线电视覆盖率底,内部体制不合理。

三、对策建议文化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的总称,它与经济、政治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反映着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并以巨大的作用推动或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当今世界,文化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我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人民群众生活结构发生了变化,人们的文化消费在整个消费中的比重不断扩大,人们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

推荐第7篇:*县文化产业市场发展调查报告

根据县委办的安排,最近,由县委宣传部牵头,县文体、广电、教育、工商联等部门配合,对全县文化体制现状和文化产业发展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了如下调研报告。

一、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我县现有国办文化事业单位18个,在职职工105人。即:我县文化馆、我县图书馆、我县电影管理站、我县广播电视局和14个乡(镇)的文化广电工作站。有文艺表演单位1个,有表演职员50人,即:云南澜沧江啤酒企业集团职工艺术团。有文化企业2个,有职工36人。即:我县新华书店、我县电影公司。国营、集体、股份制和民营个私企业创办文化经营单位有232个,从业人员达800多人。其中:国营、集体企业和股份制企业创办文化经营单位有4个。即:我县福利公司创办的“云福楼歌厅”(茶室),我县澜沧江大酒店创办的“水乐宫歌厅”(茶室),我县畜牧局、县农行创办的“云中云歌厅”(茶室),云南糖业集团幸福分公司创办的“我县印刷厂”。民营个私企业创办的综合游乐场所、歌舞厅、卡拉OK厅、音乐茶座、电玩室有70个,印刷厂2个,打字复印室16个,音像制品出租、零售65个,书报刊出租、零售12个,艺术摄影15个,艺术培训3个,工艺美术装璜16个,电影放映9个,互联网上网服务20个。这些文化经营项目为丰富和活跃全县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对促进我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扩大就业、涵养税源、广开财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存在问题我县文化市场的经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处于起步、探索、培育的初级阶段,在产业规模、经营水平、运作方式和经济效益上都无法与其它产业相提并论,也无法与发达地区的文化产业相媲美,更无法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我县文化市场经营单位数量多,但由于起步晚,经济相对滞后,缺乏具有强大实力的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很多文化经营单位没有形成产业化运作,文化产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我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存在着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产业发展缺乏总体战略和强有力的政策扶持。对文化的产业属性认识不清,对文化的产业化存在错误的认识,对文化的意识形态性过分强调。因此,没有把文化真正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这种观念导致文化产业的政策长期处于摇摆之中,而文化产业作为一个受政策影响很大的产业,如果没有好的政策支持,很难获得长远发展。同时,文化市场管理婆婆多,有利益多头管理,无利益没人管理,文化法规侧重于规范、控制,强调“禁止性”、“惩罚性”,缺乏鼓励发展文化产业的条款。

(二)文化产业缺乏整体规划,产业布局不合理。到目前为止,我县还没有正式规划的娱乐区域或文化产业区域,市场相对分散零乱,文化产业发展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没有上规模的综合性经营场所,绝大部分经营项目规模小,市场整体档次不高,许多经营者因管理不善、方法不多,经营项目单一,消费者光顾少,导致经营情况差,时开时停,造成了文化资源极大的浪费。

(三)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创新严重滞后,财政投入力度不大,国办文化没有起到主导地位。引导民间资本投入的办法不多,金融政策与资本市场的支持不够,文化企业形不成规模,文化基础设施难以适应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缺乏各类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文化产业是高投资、高收益、高风险的产业。文化生产的巨额投资以及文化产品销售的不确定性,一般经营者很难把握。因此,发展文化产业离不开高素质的经营管理、策划、营销等人才。目前我县文化市场经营从业人员主要来自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个体经营人员,缺乏专业化人才,难以适应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五)文化市场经营秩序还有待于规范。良好的市场环境是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展示城市精神面貌的一个重要标志。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县文化市场混乱的状况已有好转,但尚未得到根本的改变,表现在:一是演出市场发育不健全,低层次、低质量的演出多,扰乱了演出市场秩序;二是保护知识产权力度不大,盗版书刊、盗版音像制品、盗版软件屡禁不绝,严重冲击了正版书刊、正版音像制品、正版软件的经营秩序,扼杀了原创精神;三是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的现象未得到彻底的治理;四是少数文化经营单位违法经营现象突出,娱乐场所超时经营现象严重存在,造成了不正当竞争。

(六)居民文化消费主导地位尚未确立,社会平均文化消费水平偏低,拉动作用不大,也严重制约了我县文化产业的发展。

(七)广播电视设备陈旧,网络混乱,有线电视覆盖率底,内部体制不合理。

三、对策建议文化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的总称,它与经济、政治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反映着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并以巨大的作用推动或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当今世界,文化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我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人民群众生活结构发生了变化,人们的文化消费在整个消费中的比重不断扩大,人们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为我县发展文化产业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文化产业要发展,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立足现实、顺应潮流,以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艺术生产自身规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文化资源的基础作用,充分发挥我县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有效整合各类文化资源,以文化娱乐业、新闻出版业、广播影视业、音像业、美术装璜业、广告宣传、网络文化及计算机服务、旅游文化为主题或核心行业,着力培育文化产业特色品牌,重点扶持主导文化产业,构建国办文化为主导,多种结构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采取县办好文化事业单位文化馆、图书馆、电影管理站、广播电视事业及乡(镇)办好文化站的同时,加大事业单位的投入,按现行编制、现行财政供给经费不变的情况下,增加自收自支编制,增编后扩大文化经营项目,实行自收自支,逐步实现全县每个文化事

推荐第8篇:《主流》出版:全球文化产业调查报告

《主流》出版:全球文化产业调查报告“一场文化战争的前沿报道,一本文化产业的创意教科书”

——一份深探内幕的全球文化产业调查报告近期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在我们这个传统美食大国里,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等正向各个地区快速扩张;

在我们这个品茶论道的国度里,可口可乐、百事可乐、星巴克等业已成为青少年的日常饮品;

在我们这个戏剧曲艺大国里,好莱坞电影及其终生伴侣爆米花、可口可乐往往赢得诸多利好;

甚或,在我们这个学术思想源远流长的国度里,一些专家学者习惯于在讲话与文章里人为地穿插洋文的舶来专业术语。„„

如果说《货币战争》在广受社会各界关注的时候又被斥之为“阴谋论”,但可以确定的是,在悄无声息之中,一场“文化战争”已经真实地打响。那么谁在作战,谁是赢家?谁在抵抗,谁在退却?中国,能否赢得这场战争?近日,记者从商务印书馆获悉,一份深探内幕的全球文化产业调查报告《主流——谁将打赢全球文化战争》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并在五一前陆续上架,将会揭示很多不为人知、却又深刻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幕。

据悉,《主流》的法文版一经出版,立即引起法国及世界各国媒体和学术界的关注,中国《参考消息》驻巴黎记者也于第一时间在巴黎对作者进行了专题采访。此外,美国《纽约时报》等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媒体分别对《主流》做了连续的报道,并给予极高的评价。目前,《主流》已售出德国、意大利、西班牙、日本、韩国、捷克、波兰、墨西哥等20多个国家的版权。

该书的作者弗雷德里克·马特尔——一位深具行动力的法国记者,一位极富洞察力的文化学者,他用五年时间走访全球三十多个国家,在各大娱乐都会采访一千余人,有因《文明的冲突》而享誉全球的塞缪尔·亨廷顿,软实力的提出者、美国前国防部副部长约瑟夫·奈,美国电影协会主席丹·格里克曼,迪斯尼公司掌门人罗伯特·伊格尔,传媒大亨鲁伯特·默多克,半岛电视台的奠基人埃米尔,沙特王子阿尔瓦利德,香港凤凰卫视总裁刘长乐,日本角川集团主席井上伸一郎„„

他提出了很多与我们当前“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密切相关而又高屋建瓴的问题:冷战结束二十年,第三次世界大战却已悄然开战?是谁打响文化战争的第一炮?文化之争是意识形态之争还是经济模式的优胜劣汰?大众传媒究竟在进行文化传播还是在娱乐洗脑?主流文化是共同繁荣还是此消彼长?欧洲、日本、印度、非洲、南美、中国„„如何在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画下各自的文化版图?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已经成为2012 年中国社会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特色的“主流文化”,如何在国际日趋复杂的思想文化竞争中赢得主动,必将成为2012 年度的社会各界的重要课题之一。《主流》,一本文化产业的创意教科书,一组主流文化传播的完全方程式,一幅文化版图的动态扫描一场文化战争的前沿报道,值得期待。

内容简介:

《主流》全面勾勒了国际文化版图的竞争格局,深度揭示了美国的全球文化战略战术,为相关政府部门制定文化政策、全面落实“大发展大繁荣”战略提供了借鉴;提供了目前最全面的全球文化产业案例集,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参与者、建设者提供了丰富详实的实践参照;多维呈现了功夫熊猫、阿凡达、迪斯尼、好莱坞、日本动漫、韩流„„流行背后的政治意图,试图唤醒沉睡中的国民文化自觉意识。

作者历时5年,走遍30多个国家,采访了全球1250多位文化精英和产业领袖,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深入中东,获得大量真实而精确的第一手资料。作者的对面是:软实力的提出者、美国前国防部副部长约瑟夫·奈,因《文明的冲突》而享誉全球的塞缪尔·亨廷顿,美国电影协会主席丹·格里克曼,迪斯尼公司掌门人罗伯特·伊格尔,传媒大亨鲁伯特·默多克,半岛电视台的奠基人埃米尔,沙特王子阿尔瓦利德,香港凤凰卫视总裁刘长乐,日本角川集团主席井上伸一郎„„ 作者简介:

弗雷德里克·马特尔(Frédéric Martel),法国人,社会学博士,学者、作家、记者,曾任法国前总理米歇尔-罗卡尔顾问、法国驻美国外交官,现为法国国家视听研究所研究员,并在法国政治研究学院和法国高等商学院任教,并主持法国文化频道《软实力》等节目。

其观点对现行法国文化政策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萨科奇曾在其影响下创建法国艺术创造委员会,以推动法兰西文化的复兴。除《主流——谁将打赢全球文化战争》(以下简称《主流》)外,作者另著有《戏剧在美国的衰落》《论美国的文化》《我为什么反对萨科奇?》等。

附二:软实力·文明冲突·文化战争·主流

1.软实力

1990年,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约瑟夫·奈在《外交政策》杂志上发表《软实力》一文,明确提出并阐述了“软实力”概念。在作者看来:“大众文化不乏浅薄和追求时髦的因素,但一个支配着大众交往渠道的国家有着更多的机会传递自己的信息,影响其它国家的倾向,却是不争的事实。”世界各国纷纷研究并认真谋划,为提升自己的“软实力”而战。

2.文明的冲突

1993年,美国政治思想家塞缪尔·亨廷顿在《外交》季刊发表《文明的冲突?》一文,引发一场世界范围的大争论;1996年出版了《文明冲突和世界秩序重建》一书,系统地提出了他的“文明冲突论”。亨廷顿认为: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2001年“9.11”事件使得亨廷顿和他的“文明冲突论”成为全球热议的话题。

3.文化战争

2010年,一部名为《主流——谁将打赢全球文化战争》的著作在巴黎出版。法国社会学者弗雷德里克·马特尔指出:一场世界范围内的流行文化“战争”正在上演。“主流”和“文化战争”迅即引起了全球的关注。

文化战争,既是思想文化的战争,也是产业经济的战争,表现为各国通过一切传媒手段谋取信息的控制权:

在影视领域,为谋取电影、电视剧和脱口秀节目“形式”的支配地位而战; 在新闻出版领域,为占领报刊、音像、图书的新市场而战;

在新媒体领域,这还是一场通过互联网而展开的全球文化内容贸易的战争。 „„

面对控制权之争,我们如何保有并拓展我们文化产业的覆盖范围?

本书作者利用5 年时间,走访了30 多个国家,采访了一千多位文化产业的精英,提供了大量生动的案例,可以说本书就是一部当前最为全面的全球文化产业案例大全,是我们文化产业的管理者、从业者了解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规律的教科书。

4.主流是什么?

主流就是多数人所共同享有的思想方式、行为方式和文化方式。主流文化就是大众文化、流行文化、受欢迎的文化,包括Lady Gaga、周杰伦、《功夫熊猫》、《绝望主妇》、苹果iphone、可口可乐、麦当劳„„

主流文化,主题并不是“艺术”,而是一种“市场文化”,是一笔笔巨大的文化交易,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其背后往往隐藏着政治目的。剖析主流文化现象,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代文化的帝国主义、思想的世界大战、软实力的全球博弈,以及当下网络大行其道给文明带来的微妙变化。

推荐第9篇:*县文化产业市场发展调查报告

根据县委办的安排,最近,由县委宣传部牵头,县文体、广电、教育、工商联等部门配合,对全县文化体制现状和文化产业发展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了如下调研报告。

一、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我县现有国办文化事业单位18个,在职职工105人。即:我县文化馆、我县图书馆、我县电影管理站、我县广播电视局和14个乡(镇)的文化广电工作站。有文艺表演单位1个,有表演职员50人,即:云南澜沧江啤酒企业集团职工艺术团。有文化企业2个,有职工36人。即:我县新华书店、我县电影公司。国营、集体、股份制和民营个私企业创办文化经营单位有232个,从业人员达800多人。其中:国营、集体企业和股份制企业创办文化经营单位有4个。即:我县福利公司创办的“云福楼歌厅”(茶室),我县澜沧江大酒店创办的“水乐宫歌厅”(茶室),我县畜牧局、县农行创办的“云中云歌厅”(茶室),云南糖业集团幸福分公司创办的“我县印刷厂”。民营个私企业创办的综合游乐场所、歌舞厅、卡拉OK厅、音乐茶座、电玩室有70个,印刷厂2个,打字复印室16个,音像制品出租、零售65个,书报刊出租、零售12个,艺术摄影15个,艺术培训3个,工艺美术装璜16个,电影放映9个,互联网上网服务20个。这些文化经营项目为丰富和活跃全县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对促进我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扩大就业、涵养税源、广开财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存在问题我县文化市场的经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处于起步、探索、培育的初级阶段,在产业规模、经营水平、运作方式和经济效益上都无法与其它产业相提并论,也无法与发达地区的文化产业相媲美,更无法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我县文化市场经营单位数量多,但由于起步晚,经济相对滞后,缺乏具有强大实力的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很多文化经营单位没有形成产业化运作,文化产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我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存在着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产业发展缺乏总体战略和强有力的政策扶持。对文化的产业属性认识不清,对文化的产业化存在错误的认识,对文化的意识形态性过分强调。因此,没有把文化真正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这种观念导致文化产业的政策长期处于摇摆之中,而文化产业作为一个受政策影响很大的产业,如果没有好的政策支持,很难获得长远发展。同时,文化市场管理婆婆多,有利益多头管理,无利益没人管理,文化法规侧重于规范、控制,强调“禁止性”、“惩罚性”,缺乏鼓励发展文化产业的条款。

(二)文化产业缺乏整体规划,产业布局不合理。到目前为止,我县还没有正式规划的娱乐区域或文化产业区域,市场相对分散零乱,文化产业发展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没有上规模的综合性经营场所,绝大部分经营项目规模小,市场整体档次不高,许多经营者因管理不善、方法不多,经营项目单一,消费者光顾少,导致经营情况差,时开时停,造成了文化资源极大的浪费。

(三)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创新严重滞后,财政投入力度不大,国办文化没有起到主导地位。引导民间资本投入的办法不多,金融政策与资本市场的支持不够,文化企业形不成规模,文化基础设施难以适应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缺乏各类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文化产业是高投资、高收益、高风险的产业。文化生产的巨额投资以及文化产品销售的不确定性,一般经营者很难把握。因此,发展文化产业离不开高素质的经营管理、策划、营销等人才。目前我县文化市场经营从业人员主要来自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个体经营人员,缺乏专业化人才,难以适应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五)文化市场经营秩序还有待于规范。良好的市场环境是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展示城市精神面貌的一个重要标志。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县文化市场混乱的状况已有好转,但尚未得到根本的改变,表现在:一是演出市场发育不健全,低层次、低质量的演出多,扰乱了演出市场秩序;二是保护知识产权力度不大,盗版书刊、盗版音像制品、盗版软件屡禁不绝,严重冲击了正版书刊、正版音像制品、正版软件的经营秩序,扼杀了原创精神;三是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的现象未得到彻底的治理;四是少数文化经营单位违法经营现象突出,娱乐场所超时经营现象严重存在,造成了不正当竞争。

(六)居民文化消费主导地位尚未确立,社会平均文化消费水平偏低,拉动作用不大,也严重制约了我县文化产业的发展。

(七)广播电视设备陈旧,网络混乱,有线电视覆盖率底,内部体制不合理。

三、对策建议文化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的总称,它与经济、政治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反映着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并以巨大的作用推动或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当今世界,文化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我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人民群众生活结构发生了变化,人们的文化消费在整个消费中的比重不断扩大,人们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为我县发展文化产业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文化产业要发展,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立足现实、顺应潮流,以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艺术生产自身规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文化资源的基础作用,充分发挥我县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有效整合各类文化资源,以文化娱乐业、新闻出版业、广播影视业、音像业、美术装璜业、广告宣传、网络文化及计算机服务、旅游文化为主题或核心行业,着力培育文化产业特色品牌,重点扶持主导文化产业,构建国办文化为主导,多种结构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采取县办好文化事业单位文化馆、图书馆、电影管理站、广播电视事业及乡(镇)办好文化站的同时,加大事业单位的投入,按现行编制、现行财政供给经费不变的情况下,增加自收自支编制,增编后扩大文化经营项目,实行自收自支,逐步实现全县每个文化事业单位创办1至2个文化项目。此外吸引社会资金创办文化企业,把大量的文化经营项目交由社会承担。通过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带动、龙头企业带动,实现我县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做到文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运行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产业规模和竞争力不断加强,逐步将我县建设成为文化创新能力强、文化传播范围广、文化产业程度高、文化消费市场活跃,

推荐第10篇:*县文化产业市场发展调查报告

根据县委办的安排,最近,由县委宣传部牵头,县文体、广电、教育、工商联等部门配合,对全县文化体制现状和文化产业发展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了如下调研报告。

一、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我县现有国办文化事业单位18个,在职职工105人。即:我县文化馆、我县图书馆、我县电影管理站、我县广播电视局和14个乡(镇)的文化广电工作站。有文艺表演单位1个,有表演职员50人,即:云南澜沧江啤酒企业集团职工艺术团。有文化企业2个,有职工36人。即:我县新华书店、我县电影公司。国营、集体、股份制和民营个私企业创办文化经营单位有232个,从业人员达800多人。其中:国营、集体企业和股份制企业创办文化经营单位有4个。即:我县福利公司创办的“云福楼歌厅”(茶室),我县澜沧江大酒店创办的“水乐宫歌厅”(茶室),我县畜牧局、县农行创办的“云中云歌厅”(茶室),云南糖业集团幸福分公司创办的“我县印刷厂”。民营个私企业创办的综合游乐场所、歌舞厅、卡拉OK厅、音乐茶座、电玩室有70个,印刷厂2个,打字复印室16个,音像制品出租、零售65个,书报刊出租、零售12个,艺术摄影15个,艺术培训3个,工艺美术装璜16个,电影放映9个,互联网上网服务20个。这些文化经营项目为丰富和活跃全县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对促进我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扩大就业、涵养税源、广开财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存在问题

我县文化市场的经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处于起步、探索、培育的初级阶段,在产业规模、经营水平、运作方式和经济效益上都无法与其它产业相提并论,也无法与发达地区的文化产业相媲美,更无法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我县文化市场经营单位数量多,但由于起步晚,经济相对滞后,缺乏具有强大实力的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很多文化经营单位没有形成产业化运作,文化产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我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存在着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产业发展缺乏总体战略和强有力的政策扶持。对文化的产业属性认识不清,对文化的产业化存在错误的认识,对文化的意识形态性过分强调。因此,没有把文化真正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这种观念导致文化产业的政策长期处于摇摆之中,而文化产业作为一个受政策影响很大的产业,如果没有好的政策支持,很难获得长远发展。同时,文化市场管理婆婆多,有利益多头管理,无利益没人管理,文化法规侧重于规范、控制,强调“禁止性”、“惩罚性”,缺乏鼓励发展文化产业的条款。

(二)文化产业缺乏整体规划,产业布局不合理。到目前为止,我县还没有正式规划的娱乐区域或文化产业区域,市场相对分散零乱,文化产业发展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没有上规模的综合性经营场所,绝大部分经营项目规模小,市场整体档次不高,许多经营者因管理不善、方法不多,经营项目单一,消费者光顾少,导致经营情况差,时开时停,造成了文化资源极大的浪费。

(三)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创新严重滞后,财政投入力度不大,国办文化没有起到主导地位。引导民间资本投入的办法不多,金融政策与资本市场的支持不够,文化企业形不成规模,文化基础设施难以适应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缺乏各类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文化产业是高投资、高收益、高风险的产业。文化生产的巨额投资以及文化产品销售的不确定性,一般经营者很难把握。因此,发展文化产业离不开高素质的经营管理、策划、营销等人才。目前我县文化市场经营从业人员主要来自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个体经营人员,缺乏专业化人才,难以适应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五)文化市场经营秩序还有待于规范。良好的市场环境是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展示城市精神面貌的一个重要标志。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县文化市场混乱的状况已有好转,但尚未得到根本的改变,表现在:一是演出市场发育不健全,低层次、低质量的演出多,扰乱了演出市场秩序;二是保护知识产权力度不大,盗版书刊、盗版音像制品、盗版软件屡禁不绝,严重冲击了正版书刊、正版音像制品、正版软件的经营秩序,扼杀了原创精神;三是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的现象未得到彻底的治理;四是少数文化经营单位违法经营现象突出,娱乐场所超时经营现象严重存在,造成了不正当竞争。

(六)居民文化消费主导地位尚未确立,社会平均文化消费水平偏低,拉动作用不大,也严重制约了我县文化产业的发展。

(七)广播电视设备陈旧,网络混乱,有线电视覆盖率底,内部体制不合理。

三、对策建议

文化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的总称,它与经济、政治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反映着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并以巨大的作用推动或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当今世界,文化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我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人民群众生活结构发生了变化,人们的文化消费在整个消费中的比重不断扩大,人们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为我县发展文化产业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文化产业要发展,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立足现实、顺应潮流,以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艺术生产自身规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文化资源的基础作用,充分发挥我县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有效整合各类文化资源,以文化娱乐业、新闻出版业、广播影视业、音像业、美术装璜业、广告宣传、网络文化及计算机服务、旅游文化为主题或核心行业,着力培育文化产业特色品牌,重点扶持主导文化产业,构建国办文化为主导,多种结构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采取县办好文化事业单位文化馆、图书馆、电影管理站、广播电视事业及乡(镇)办好文化站的同时,加大事业单位的投入,按现行编制、现行财政供给经费不变的情况下,增加自收自支编制,增编后扩大文化经营项目,实行自收自支,逐步实现全县每个文化事业单位创办1至2个文化项目。此外吸引社会资金创办文化企业,把大量的文化经营项目交由社会承担。通过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带动、龙头企业带动,实现我县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做到文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运行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产业规模和竞争力不断加强,逐步将我县建设成为文化创新能力强、文化传播范围广、文化产业程度高、文化消费市场活跃,具有鲜明区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重要基地,使文化产业成为我县国民经济的支持产业。要实现以上目标,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制订并落实有利于文化发展的政策,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文化产业在我县是一个新兴产业,又是一个特殊产业,需要依靠法律、行政、经济等综合手段来支持它的发展,要尽快制定具体的文化产业政策,包括产业组织政策、投资融资政策、财政税收政策、分配激励政策、用地政策和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等政策,逐步使文化政策法规覆盖文化产业的主要领域。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文化体制的所有制结构,尽快制定鼓励非文化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和股份制企业创办文化产业的政策。要明确文化开放领域的市场准入标准,准入程序及管理监督办法,降低文化产业准入的门槛。

(二)加强总体发展战略、科学规划、循序渐进。要在保证党委总揽全局和最后决策的前提下,积极发挥政府部门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组织、管理、协调、引导等功能。计划部门要会同文化部门加强对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的协调和领导,要在制定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各个门类的专项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确定重点发展的行业门类项目,形成文化产业的中长期整体发展纲要和规划,完成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整体设计。发展纲要和规划要具有前瞻性、战略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包括文化产业的保护以及如何与国际接轨等。

(三)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文化投资的总量和规模是决定文化增长的最基本因素,一个时期文化投入量的多少,不仅决定文化产业发展的速度和机构,而且决定文化对经济作用的大小,扩大内需,拉动消费肯定包括文化建设,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文化产业必然也在开发范围之中,要拓展投融资金渠道,为文化产业的迅速扩张提供资金支持。资金投入不足,是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在当前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新形式下,应该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积极吸收业外资金和社会资金创办文化产业,采取支持国有非文化企业兴办文化项目,吸引股份制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等形式,形成文化产业的多元投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格局,为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同时还可按照国家法律和政策的规定,充分利用项目合作的形式,积极尝试在硬件设施建设、技术更新改造等领域引进外资,共同参与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实施多样化、多层次的发展战略。文化产业与任何产业一样,有一个逐步发展的渐进过程。文化产品也有一个从开发期到上升期到兴盛期,然后逐步衰弱的过程。既要研制高品位,高附加值,高文化含量,高科技含量的文化产品,也要培育、开发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品牌。由于文化消费者的经济状况、文化素养、审美情趣和文化传统的不同,发展文化产业也应该多样化、多层次,以适应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要。即要实施集团战略、名牌战略,又要实施多路出击,充分占领市场的战略,当前存在的一个突出现象是乡(镇)文化生活贫乏,与县城反差极大,这也可以称为一种“文化二元结构”。农村的看戏难、看书难、看电影难,没有文化娱乐设施等问题,说明农村有一个潜力极大的文化市场,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广阔空间。所以,应该瞄准这一市场,用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赢得巨大的消费群体,把产业做强做大。

(五)造就一大批“文化商人”,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构筑人才高地。我县文化产业能否快速发展,成为我县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归根到底是人才。分析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到,文化产业要发展,就必须造就一大批既有开拓能力又有经营能力,既懂文化又懂市场,善于运作企业的文化经营者。从目前我县情况看,当务之急是营造一个能使高水平的文化经纪人不断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机制,尽快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文化经纪人队伍。

(六)加强管理,依法行政,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文化市场管理要借鉴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加大改革力度,转变职能,理顺关系,实现从“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转变,真正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建立新形势下保证党的领导,调控适度,运行有序,促进发展的宏观管理体制。要以行业管理为主,通过各种经济的、法律的和行政的手段调控市场,引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要利用价格机制、税收机制、信贷机制和收入机制的调节作用,理顺文化市场运作,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要压缩行政审批项目、简化审批手续、增强行政审批的透明度。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文化产业行业协会,逐步将一些不适合由政府行使的职能交给行业协会,建立健全行业自律机制,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维护行业权益。

第11篇:某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关于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精神及省委、省政府办公厅下发的《甘肃省“十一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精神,促进我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5月下旬,由市政协组成的调查组。先后对***区的文化产业开发中心、社区文化站及文化产品营销场所、进行了视察,并与当地政协委员、文化界知名人士和文化产品经销人员进行了座谈。

一、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及成效

近年来,全市各级文化主管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中央、省上的方针政策,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市委、市政府“主攻三大目标,建设四大基地,推进六大新跨越”的总体思路,紧紧围绕中心工作,立足于实现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以建设文化名市为统揽,有力促进了我市文化事业健康、协调、稳步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文化事业的发展为文化产业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全市上下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2006年底,全市文化经营单位发展到1356家,其中:国营和集体、个体演艺单位30多家,音像业经营单位193家,娱乐业经营单位619家,艺术培训单位39家,网络经营单位93家,印刷(复印)经营单位140家,艺术品经营单位93家。实现总产值12285万元,占全市GDp的1.17%,年上缴税金735万元。文化产业从业人员7780余人。总的来说,全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成效显著,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市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市委、市政府对文化产业高度重视,切实做到“思想到位、领导到位、政策到位、措施到位”。特别是2004年省政府《关于加强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甘政发〔2004〕65号)下发后,市上召开会议,研究讨论了贯彻落实意见,提出了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并制定下发了《平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使全市文化产业思路更加清晰、方向更加明确,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打造文化品牌,极力发展特色文化。我市把打造地域特色产业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举办崆峒文化旅游节、成立崆峒武术学院、开发崆峒山主题文化产品、举办中医针灸(国际)学术交流大会及皇甫谧文化节、建设皇甫谧陵园、西王母祭祀活动、开发西王母剪纸系列文化产品,维修静宁界石铺红军长征纪念馆和泾川县吴焕先红军楼,举办红军长征胜利纪念大会等一系列庆祝活动,逐步打造和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崆峒文化、皇甫谧文化、西王母文化、成纪文化。我市纸织画、烙画、剪纸、挂毯、木雕、高抬、皮影等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极富鲜明地方民俗风格的艺术瑰宝,已经成为我市独具特色的文化。

3突出地域特点,文化支柱产业初步形成。通过挖掘崆峒山、王母宫、紫荆山、龙泉寺、云崖寺、莲花台等景区文化内涵,提升了旅游景区的文化品位。截至10月底,我市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36.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1亿元,均居全省第二位。全市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7.77%、90.72%。网络经营单位发展到91家,年产值达1862万元。出版发行事业快速发展,全市已有出版印刷机构426家,从业人员2900多人,年产值达9194万元。全市书画、文艺演出、艺术培训业及各类歌舞厅、KTV量贩、音乐茶座等娱乐场所年收入达2000多万元。78名民间作者制作的840多件彩灯、木雕、面塑、剪纸等工艺品在2004年首届甘肃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节展出后深受好评。

4、文化产业投入逐年加大,经济效益明显增强。十五以来,全市共完成文化建设资金3.76亿元。其中:广播电视局在“村村通”等重点项目建设投资1000多万元,圆满完成了广播电视节目光缆传输。平凉日报社累计投资130万元,完成了《平凉日报》彩印工作。投资1??3亿元先后实施了静宁成纪文化城后续工程建设,宝塔博物园环境改造及人民会堂维修改造工程,平凉市博物馆馆藏文物保存环境标准化建设试点等重大项目。新建“三馆”及其他文化设施16个,改扩建“三馆”13个,使多数县(区)“三馆”建设基本达到了标准要求。旅游业投资2.36亿元,完成景区建设、景点维修工程15项,新修景区道路120多公里,开发旅游新线路5条,进一步提高了我市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全市旅游综合收入和接待人数跃居全省第二位。

文化产业是在文化事业发展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新型产业、朝阳产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市文化事业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市委宣传部的协调指导下发展较快,主要以基础设施建设、文艺创作和演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人才队伍建设和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为重点。一是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全市文化基础设施投资3.75亿元,其中:县、乡文化馆(站)建设1.3亿元。新建、改扩建文化“三馆”等设施29个,建成乡镇文化站99个,村级文化室1220个。二是文艺创作精品叠出。近年来,先后创作大型剧本14个,小戏小品42个,歌曲69首,舞蹈47个,书籍30多本,受到观众好评。三是群众文化生活进一步活跃。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求,先后举办各类大型演唱会、灯展及大型节会48次,展演196场次。乡村集会、体育比赛、春节社火、春官赛诗会等活动,全面展示了我市农村文化艺术,为促进农村文化工作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奠定了基础。四是创建达标工作进展顺利,先后创建全国文化模范县、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各一个,全省文化先进县区3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个,省级示范性文化站、达标文化站、示范书库31个,市级文化先进乡(镇)、达标文化站、民间艺术之乡、达标村文化室212个,基本建成了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五是重视人才,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逐步壮大文化队伍。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全市文化事业从业人员增至937人。六是深入挖掘保护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市上成立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机构和专家委员会,建立了民族民间文化资源项目名录。争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7个(华亭县曲子戏、灵台县灯盏头戏、灵台县皇甫谧针灸术、平凉春官歌演唱、庄浪县高抬、庄浪县马尾荷包、平凉剪纸),其中华亭县曲子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确定市级重点保护项目45个。总之,通过视察我们认为,全市文化事业在基础薄弱,资金、人才缺乏的情况下,市文化出版局开拓创新、想方设法,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总之,全市文化产业的初步形成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的结果,也是市委宣传部协调指导的结果,更是市文化出版局、广电局、旅游局、平凉日报社和市文联辛勤工作的结果。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处于起步、培育的初级阶段,在重视程度、管理体制、资金投入和主导产业方面都无法与其它产业相提并论,主要反映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认识上存在差距,文化产业缺乏整体规划。由于重视程度和认识上的问题,很难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上有大的突破。此外,由于缺乏统筹规划,致使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主体不明确,重点不突出。

二是投资主体单一,产业投入严重不足。目前,市、县、乡文化建设投资基本上靠政府,但财政用于扶持文化建设的资金相对较少,用于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更是微乎其微。加之受体制影响,民营文化企业尚处于观望阶段,投入少、规模小,难以形成强势。市场对人才、资金、信息、项目等文化资源配置功能较弱,文化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和利用。

三是文化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产业管理机制不完善。文化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存在政事不分、政企不分,导致文化经营单位、个人不能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在管理方面存在部门分割、条块分割、上下分割的现象,使文化资源难以整合、优化。又缺乏扶持民营资本进入文化市场的优惠政策,致使非公经济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存在一定障碍,严重影响了文化生产力的发展。

四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主导产业不明显。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合作,依然是各自为政,孤立发展。使得文化产业不成体系,不能形成完整的文化产业链,不能形成滚动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还没有建立起占领市场、优势明显、特色突出、带动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三、主要对策和建议

1、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当前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最根本的问题还是思想观念问题。我们过去往往习惯于把文化单纯地作为宣传工具,重视其意识形态属性,而忽视其经济属性和产品属性。随着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双重属性日益显现出来。必须坚持用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统领文化产业发展,从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构建

和谐社会的高度,深刻认识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感。明确认识抓文化产业就是抓经济建设的思想,不断统一思想,提高发展文化产业的自觉性,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积极贯彻落实省委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省文化体制改革方案和全省“十一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有关要求,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建议制定出台支持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从财政、税务、信贷、土地等各个方面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用政策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不断提升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2、打响四大文化品牌,提升平凉知名度。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不断推进,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要通过邀请文化界知名人士、专家、学者、教授,召开崆峒、西王母、皇甫谧、古成纪四大品牌文化研讨会,进一步提高四大文化品牌知名度,提升平凉城市品位。在大力打造崆峒、西王母、皇甫谧和古成纪文化内涵的同时,进一步挖掘、宣传公刘文化、秦皇祭祖等文化内涵。

崆峒文化凭借“天下道教第一山”的称誉,依托距今4600多年的轩辕黄帝三临崆峒,问道广成子的历史文化积淀,树立崆峒山道源圣地品牌,抓紧崆峒古镇?问道驿站等项目建设,既展示崆峒文化的博大精深,又能带动以崆峒山为龙头的旅游产业开发步伐。

皇甫谧文化要加大力度开发保护和研究,充分利用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弘扬先进文化。主抓皇甫谧中医医院、皇甫谧制药公司及皇甫谧故里旅游等重点项目,尽快申请国家文物局将皇甫谧相关遗址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将“皇甫谧针灸术”列入国家以至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建立皇甫谧纪念馆,进一步扩大世界历史文化名人皇甫谧的国际影响力。

西王母文化在国内及海外的传播日益广泛,西王母文化既是我市宝贵的文化旅游资源,也是拉动我市经济快速发展重要因素,尤其是西王母文化对祖国统一,实现海峡两岸民间交流的重要桥梁作用日益凸显,对于祖国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实现两岸早日和平统一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抓紧建设王母宫石窟、瑶池等重点项目的同时,加大西王母文化的宣传力度,在投资上能给予重点扶持,结合大云寺博物馆的开发建设,使西王母景区早日建成,成为推动我市经济繁荣发展的一大亮点。

3发展五大特色产品,提升文化城市品味。一是纸织画和烙画。平凉纸织画做工精细,有隔帘观月,雾里看花的美感,年销售收入100多万元。烙画则以烙铁为笔,高温为墨,其色彩自然天成,画面细腻,赋有极高的艺术表现力,是我市特色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工艺。二是草编。庄浪草编工艺品主要以我市富有的谷草、麦杆为原料,可编制出草篮、草帘、草席、草扇等产品,独具艺术魅力,市场前景好。按照“户户是工厂,人人是工人”的生产模式,实行集中技术培训,分散加工,统一销售,走集约化发展的路子。在深加工上做文章,在延伸产业链上下功夫。三是剪纸和挂毯。剪纸艺术技巧独特,深受广大群众欢迎。静宁挂毯做工精美、图案鲜活,现有从业人员70余人,年产值达100万元。四是木雕。庄浪木雕工艺精美,仿古制作市场前景较好,但规模较小,发展缓慢。五是高抬和皮影。庄浪高抬和皮影历史悠久,远近闻名。宁夏、青海等邻省每逢节庆、集会都来邀请当地艺人制做、演出助兴。可以成立高抬制作和皮影演出公司,通过宣传推介走出去,打开省内外市场。

4做强五大文化产业,为发展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一是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我市旅游业的发展要以生态为基础,文化为灵魂,使演艺业、文化特色产品进入旅游业,用文化精品包装旅游业,提高旅游业的层次。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努力提升旅游产业的文化品位。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四大文化品牌的基础上,每年在“五?一”、“十?一”黄金周开展两次旅游文化活动节,并鼓励全市干部职工、农民群众和各界人士积极参与文化旅游节的活动,凭身份证可在市内各旅游景区(景点)购买半价门票。二是积极支持现代传媒业发展。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传媒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和巨大的消费群体,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积极支持、发展影视业、网络业和创意设计及广告产业,全方位提高信息传递速度,使之更好地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提供服务、促进社会化、加强社会联系。三是大力发展彩印业、报刊业。我市的印刷业相对比较落后,特别是彩印也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由于受资金、设备、技术等因素的制约发展缓慢,通过鼓励、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彩印市场,依靠先进的设备和科学管理,积极扶持、发展彩印龙头企业,解决市场需求。四是大力培育书画市场。培育书画市场不仅是文化生活的需要,也是一项“树人”需求。要进一步加强交流,聘请名家以书会友、开展学术交流、开办学术讲座,创造文化氛围,提高本地书画爱好者的艺术水平。重点支持纸织画和烙画的发展,主要是扩大生产规模,尽快走向外埠市场。五是发展民间民俗工艺品。我市高抬、皮影、木雕、草编、彩灯、面塑、剪纸等民间民俗工艺独具艺术魅力,市场前景好,值得培育。

5、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理顺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按照中央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要创新机制,增强活力。文化单位中的文化企业,要尽快从公益性文化事业中分离出来,转换机制,面向市场。一是建议成立由分管领导牵头,相关部门负责人任成员的文化产业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办公室,加强文化产业相关部门间的协作,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建议尽快解决艺术人才紧缺、知识陈旧老化的问题。研究出台文化专业人才引进政策,采取特邀、合作、接纳优秀毕业生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吸引各类文化专业人才,加强地方艺术创作和艺术人才培养工作,逐步壮大艺术人才队伍。三是进一步加大文化市场的拓宽力度。文化产业的壮大要靠市场运作。在平凉整体经济、文化事业还不够发达的地方,应该积极引导、支持,先发展起来,在发展中规范、完善,在协调、服务中引导和支持,在发展中不断加强监管。使文化市场健康运行,建立先进、有序、和谐的文化市场。

6、多方筹资,加大投入,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项目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载体,文化事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切入点。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一样需要投入资金,要把文化产业项目列入经济建设项目范围内,积极争取,全力抓好。一是着力支持平凉图书馆、柳湖书画院、平凉大剧院、平凉八景恢复建设,积极扶持陇东民族民俗博览园、皇甫谧纪念馆等文化产业发展重点项目,通过扶持这些市场潜力大、文化内涵丰富,又具有我市地域特色的文化建设项目,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步伐。二是抢抓国家加大文化产业投入力度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项目,推动我市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建设。三是要大力加强文化项目招商活动,利用优势项目,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投入文化产业建设,并在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以解决我市文化产业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

第12篇:关于文化产业的调查报告(定稿)

关于文化产业的调查报告

关于文化产业的调查报告

淮安市文化产业调研组

2005年10月

文化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就所提供的产品性质而言,文化产业可以理解为:向消费者提供精神文化产品或服务的行业。

根据《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服务业专题调研活动的通知》,从9月下旬到10月上旬,在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刘希平同志带领下,市文化产业调研组对我市的文化产业进行了深入调研,建议如下:

一、要充分认识文化产业的意义

丹麦著名的未来学家沃尔夫·伦森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指出:“人类在经历狩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之后,将进入一个关注精神及情感生活为特征的文化社会。人们消费的注意力将从物质需要转移到文化需要。”的确,纵观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一些发达国家在进入工业化和信息化社会后,正率先进入一个从物质消费需求转到精神消费需求为特征的文化社会,与之相应,文化产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迅速崛起,在一些发达国家,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最活跃、增长最快、最有前途的支柱产业之一。据统计,上世纪90年代末,美国仅消费类视听技术文化产品出口就达到600亿美元,超过航空、航天成为第一大出口产品。也就是说,如今最能代表美国出口竞争实力的,可能不是波音飞机,而是美国大片以及随之输 出的美国人的文化观念。好莱坞的电影生产,影响全球市场,1998年仅一部《泰坦尼克号》的票房收入就达到20亿美元。另外,美国人发明的迪斯尼乐园,本身经营收入不得而知,但对旅游休闲娱乐产业的影响在世界各地都能感受到。在英国,1998年文化产业年产值近600亿英镑,超过任何一项传统制造业;在日本,文化产业的市场规模约占国内生产总值17%。统计数据表明,主要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大多数都达到了GDP的10%以上。

与此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或中等发达国家文化产业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如印度的电影业加速向全球拓展,把大量影片推向世界,以至对好莱坞都产生了冲击;韩国的文化产业“韩流”汹涌,向包括我国在内的周边国家和地区扩展渗透。

从国内情况来看,我国社会正处于由温饱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渡的快速发展阶段,文化产业正面临着一个重要的发展战略机遇期。改革开放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跨越,收入增长和消费水平提高的速度居于世界前列,恩格尔系数平均降到0.5以下,城市已降到0.4以下。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几年前就已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对于大多数城乡居民来说,人们开始有余钱了。实行5天工作制,再加上春节、“五一”、“十一”三个长假,全年法定节假日累计达114天,相当于一年约1/3的时间处于休假状态。有钱再加上有闲,导致人们生活最重要的变化就是文化消费需求空前高涨,对精神方面的享受更加看重,文化消费逐步由少数人的奢侈演变为大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就创造了一个巨大的市场。纵观省内外,发展较快的地区,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是文化产业发展较快的地区,比如广东省,比如深圳市,比如我省的苏州市,广东是我国的音乐制作和印刷大省,深圳市是全国彩色印刷的龙头,苏州市2003年印刷业的产值就达140亿元。

1999年,文化产业第一次被纳入国家发展计划的政策视野;2000年10月,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中使用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提出了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

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的任务和要求。“文化产业”概念的提出,具有重要的意义,标志着文化产业在我国的地位正式确立。时隔不久,国家又把文化产业纳入全国“十五”规划纲要,将其作为我国新阶段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11月8日,十六大报告提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还提出,要“按照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005年8月,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政策》,提出要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在江苏,2005年7月召开了现代服务业工作会议,提出要积极发展大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落实文化产业政策,引导社会力量投资文化产业,大力发展广播、影视、音像、出版、报业、期刊、书画、演艺、创意、动漫、娱乐、网吧等产业。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随着人民群众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文化消费市场,呈现出越来越大的空间,文化产业的发展凸现越来越大的潜力,党和国家对文化产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一个13亿人口、目前文化消费水平较低的大国,,文化产业实在是一个亟待开采的富矿,它的前景怎么估计也不过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应该与时俱进,十分重视文化产业,因地制宜地发展文化产业。

二、要正确认识淮安文化产业的现状

多年来特别是十六大以来,我市的文化、体育、广电、教育、新闻出版等部门和各相关单位,兄弟登山,各自努力,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努力加快新闻出版产业、演艺和娱乐业、广播电视产业、体育产业以及教育产业的发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文化产业体系和初具规模的文化产业市场。据市文化局提供的资料显示,目前全市共有网吧382家,音像经营单位421家,电子游戏机室265家,歌舞娱乐场所265家,音像经营单位421家,演出场所26家,专业剧团7个,各类演出团体53家。据市新闻出版局、淮安日报社和市文联提供的资料显示:全市共有公开发行报纸6家,期刊4家;印刷复制企业391家,音像制作公司1家,书刊经营网点464家,大型出版物专业市场一个,电子出版物经营网点41家。市广电局提供的资料显示:广播电视的广告迅速发展,支撑了广电事业的发展;有线电视网络迅速发展,建成了连接6个县区的环型数字主干线光缆传输网(SDH),发展有线电视用户10万户;在城区建成混合光纤同轴电缆(HFC)接入网;建立了淮安广电宽带网络公司;与省广电网络传输中心合作,构建了有线数字电视传输系统。市教育局提供的资料显示:民办教育得到发展,到2004年底全市有各类民办学校和机构270个,其中幼儿园145个,小学22个,中学30个,职业学校4所,高校1所,非学历培训机构69个,在校生8.6万人;不少公办学校积极开展公有民营等模式办学,获得了很多利益;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得到了较快发展,各类教育培训、各类考试及相关服务的影响和规模、效益逐渐扩大,教育及与教育相关的领域已形成了事实上的巨大的市场,凸现了较强的产业属性。市体育局提供的资料显示:我市的体育健康娱乐市场、体育竞赛表演市场、体育人才培训以及体育彩票得到了一定发展,群众的消费水平有了提高。

据初步测算,全市各类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约4万人,2004年的产值约15亿元,多样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丰富和活跃了广大群众文化生活;日趋繁荣的文化市场,改善了投资环境,带来了经济效益,同时也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中促进了其他产业的发展。

我们认为,淮安市的文化产业发展还存在以下问题:

1、认识不到位

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具有明确的产业属性,同时,很多门类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还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属性。我们对文化产业的认识存在以下不足:一是注重强调其意识形

态属性,而忽视了它的产业属性,导致文化产业的投资主体比较单一,文化产业的内生机制比较薄弱;二是对文化产业的概念认识不清,很多部门和相关领导不知道什么是文化产业,不知道文化产业包括哪些门类,更不知道如何发展文化产业;三是对文化产业发展重视不够,措施不力,有的部门或领导常将文化产业置于可有可无位置,任其自生自灭。

2、效益不显著

我市尽管拥有比较深厚和丰富的的历史文化资源,尽管拥有文化产业的大多数门类,但文化产业的创意不足、影响较小、规模不大、发展不平衡、效益不显著,不少门类还呈散兵游勇、零打碎敲状态。在产业规模上,除了图书发行业等个别产业门类之外,我市的各个门类的文化产业都呈现规模较小,效益不高的现状,在全省总体上处于次发达位置,即使在苏北也显得比较平庸。

3、管理不规范

一是政出多门。在我市,上述九大类文化产业,涉及到多个部门和单位,各个部门平时在文化产业发展上联系较少,各自为政,没有形成体系完整、结构合理的产业格局,也没有形成共谋发展的合力。

二是没有规划。由于管理体制和认识等问题,我市的文化产业还没有统

一、专门的产业发展规划,也没有制订出台激励引导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政策,文化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处于自生自灭状态。

三是统计滞后。我们说文化产业重要,说它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必须用数字来说话。目前,我市文化产业还没有真正统计学意义的数据,除了新闻出版门类中的图书发行和印刷业之外,其他数据都是估计出来。

三、要努力加快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

为加快发展我市文化产业,建议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1、提高思想认识,强化产业意识

文化产业是一个涵盖范围很广的现代产业群,文化产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能够源源不断地为人民群众创造和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不断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我们要重视对文化产业的研究,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坚持贯彻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必须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必须坚持遵循艺术生产和市场经济两个规律,必须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在重视文化产品和服务意识形态属性的同时,进一步强化文化产业的产业属性和市场属性,在次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发展措施,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真搞好文化产业的统计,认真编制十一五期间期间淮安市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划,引导和鼓励各类文化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2、引导消费时尚,增加市场主体

要积极引导文化消费时尚,扩大老百姓文化消费比例,以扩大文化产业的市场空间。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非公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明确鼓励、允许、限制和禁止投资的产业目录,放低门槛,放水养鱼,引导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快速发展。制订和完善各项文化经济政策,探索文化产业投入的多元化机制,寻找多渠道投资途径,加大文化投资市场化运作,积极开展文化招商,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进一步引导和规范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塑造更多的文化市场主体,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份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切实提升我市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3、突出发展重点,打造产业品牌。

根据我市文化产业的现状和发展条件,建议我市在“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新闻出版、广电、

文化旅游和教育产业:

一是大力发展新闻出版产业

壮大印刷产业链。我市的印刷业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要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经营理念,大力发展以新潮公司为龙头的包装装潢业,稳步发展以新华印刷厂为龙头的书刊印刷业,放手发展其他各类印刷及上下游产业,促进我市印刷业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增强在苏北的竞争力,坚决实现“进位争先”目标,到“十一五”末,全市书刊、包装装潢和其他印刷企业达410家,年产值力争突破12亿元。力争引进光盘生产企业1户,生产线30条,策应江苏建设光存储产业基地的战略。举办每年一届的“中国淮安·印刷机械暨印刷物资展销会”,使淮安的印刷产业链更加强壮,更具活力。

申办淮海出版社。淮安是历史文化名城,是周恩来同志家乡,是苏北腹地的政治文化中心,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良好的文化风尚。在淮安设立出版社,有利于提升淮安的文化品位,有利于推动淮安文化产业发展,也有利于江苏省出版社布局调整。“十一五”期间,要积极创造条件,争取省新闻出版局和中央有关部委支持,申请设立“淮海出版社”,发展出版产业,同时带动印刷和书刊发行两个产业发展。

壮大出版物专业市场。依托淮安的交通枢纽优势,率先发展出版物发行业,支持新华书店建设淮安书城的同时,积极发展民营出版物的发行业,进一步培育壮大“江苏淮安汇通出版物专业市场”,增强其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使市场年销售图书10亿码洋,成为苏北乃至华东地区重要的出版物集散地。整合市区电子出版物市场,建成销售电子出版物、音像制品、电脑软件的专业市场,增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服务能力。

组建淮安报业集团。以党报淮安日报为龙头,与《淮海晚报》、《淮海商报》和印刷厂组成淮安报业集团,建设新闻大楼,继续巩固和发挥《淮安日报》主流媒体作用,把淮安日报办成全市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喜爱的,具有权威性、可读性和影响力的党报,到2010年,日发行量5万份;广告收入1500万元;做大做强淮海晚报,改变晚报“小党报”模式,增加报纸可读性和影响力,将其办成苏北地区发行量较大、经济实力较强的都市生活报纸,到2010年日发行量5万份,年广告收入2500万元;积极寻求《淮海商报》发展空间,避免与淮海晚报的同质化,到2010年,期发行量2.5万分,年广告收入500万元。

做优做大做强《短小说》 创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到2010年,期发行量3万份。以《短小说》为依托,面向全国设立两年一度的“吴承恩文学奖”,努力提升杂志和淮安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是大力发展广电产业

广电产业在坚持正确方向的同时,要坚持面向市场,坚持改革创新,大力提高对广电产业化重要性的认识,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加强以节目为核心的品牌建设,全力打造质量优秀、观众欢迎的高收视率节目,形成品牌节目和品牌栏目,赢得受众和市场;

第二,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依托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在确保传输基本公共节目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网络新业务,发展数字电视,推广数字机顶盒,提供付费电视、视频点播、电子政务、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网络服务,促进广电网络产业的迅速扩张。

第三,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产权制度,建设淮安有线网络传播中心,将楚州区、淮阴区纳入整体,实现市区数字化的整体平移。建立先进可靠的数字电视平台,建立以用户为基础,以资本业务、网络为纽带的运营主体,提高广电产业数字化、网络化和市场化水平。

三是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业

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围绕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积极打造“名人、漕运、美食、生态”四大品牌,提升淮安在华东旅游中的地位,依托淮安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形成以自然历史文物景点观光为核心,带动餐饮、旅馆、交通、商业、娱乐一条龙配套发展的一个重要文化产业群。到2010年,旅游接待量达11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40亿元,旅

游增加值57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5%。推进里运河文化长廊建设,维修保护沿线的古建筑等文化遗存。加大洪泽湖大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力度。加强青莲岗遗址、东阳城遗址、总督漕运公署遗址等大遗址的保护。“十一五”期间,要精心打造周恩来系列、韩信系列、吴承恩系列等三大系列历史文化旅游品牌,规划建设缅怀周恩来外交风采的友谊城、展示吴承恩形象和西游记研究成果的西游记城、反映韩信业绩和魅力的韩信城,研究开发被誉为“东方庞贝古城”的水下泗州城,做好课题研究,提高文化招商水平;精心策划和打磨以下六条精品线路: ——积极发展以韩信、吴承恩、周恩来等为主体的名人故里游。

——积极发展以河下古镇、里运河文化长廊、明祖陵、水下泗州城等为主体的历史文化游。 ——积极发展以漕运总督遗址、洪泽湖大堤、清江大闸、三河闸、清晏园等景点为主体的千年水利游。

——积极发展以周恩来纪念馆、新安旅行团旧址、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为主体的红色缅怀游。

——积极发展以盱眙龙虾、洪泽活鱼锅贴、淮扬菜为主体的美食文化游。

——积极发展铁山寺森林公园、古黄河风光带、钵池山公园、金湖荷花荡、老子山等为主体的生态风情游。

四是大力发展教育产业。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和非公有资本进入非义务教育领域,大力发展民办教育;规划建设淮安职教园,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到2010年,在市区组建三个职教集团,职业教育在校生10万人,增强对苏北地区和其他地区的招生吸引力,将本市和周边地区更多的潜在人力资源转化为现实的高素质劳动力资源。顺应和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构建终身教育服务体系,培育壮大各类教育培训、中介、考试市场,为本市及周边地区社会成员提供各类优质教育服务。

4、适应百姓需求,发展其他产业。

在加快上述重点产业的同时,适时适当地发展下列文化产业:

一是发展文化娱乐业

要加强对文化娱乐业发展的引导,使娱乐产品、服务的层次和内容不断开拓创新,满足群众娱乐消费需求。要大力发展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的大众化娱乐项目和经营活动,优化文娱产业结构,积极鼓励发展面向青少年和老年的健康有益的文娱项目,提升我市歌舞厅、游艺厅、茶座等各类娱乐场所的档次。要有选择地吸纳、开发、引进科技含量高的文化娱乐项目。

要加快文化娱乐市场法制建设,净化市场秩序。加强互联网上网服务行业管理,使互联网这一新媒体成为传播先进文化和资讯,引导人们健康生活、娱乐、学习的平台。

二是繁荣文艺演出业

要整合我市的各个专业演出团体力量,建好用好淮海剧团艺术综合楼,抓精品,抓市场,壮大以本市7个专业剧团为主体的演艺产业。要以省淮海剧团、长荣京剧院、市淮剧团为支撑,组建淮安歌舞团,借鉴桂林的《梦幻漓江》、阳塑的《印象刘三姐》、丽江的《丽水金沙》等舞台艺术形式,打造展示淮安历史文化和地域风情的舞台艺术节目,以优秀的文化产品来开拓市场,繁荣产业。

要成立市级演出经纪机构,培养和引进演出经纪人才和文化经营人才,提高经营水平。要进一步打造节庆文化演出品牌,进一步提升美食文化节开幕式晚会等节目的质量,培育壮大市场。 三是发展体育产业

建设全民健身会馆和新体育馆,积极培育体育健全娱乐市场,以各类体育设施和技术辅导为依托,满足不同层次的体育健身娱乐需求;发展体育竞赛表演市场,鼓励社会各界承办国内外高水平商业体育竞赛表演;试行体育后备人才有偿培养培训制度,培育和开拓体育后备人才市场;提高体育彩票发行规模。

四是大力发展广告创意产业

利用淮安人才较多、底蕴较深、广告业相对发展较快、上下游产业比较完善、对周边地区辐射能力较强的优势,大力发展广告创意产业,引导广告经营、策划单位提升产业层次,扩大产业规模,增强对周边地区的服务能力和辐射能力,形成一批水平较高、影响较大的广告产业公司,培养一批富有创意,关于经营的广告人才。

五是发展艺术培训业

引导各类艺术培训、艺术考核的健康发展,在培养人才的同时,推动艺术培训产业的壮大,使淮安成为苏北艺术考核中心。

六是培育艺术品市场

建立规范的艺术品市场 ,培育各类艺术品推动艺术创作的繁荣,促进艺术交流,保护艺术精品,壮大买方市场。

七是大力发展传统文化教育、传承的相关产业

在文庙或博物馆、图书馆成立淮安国学馆,面向少年儿童、机关干部、教师或其他社会群体,进行国学、国语、国粹、中医以及琴棋书画等传统文化的教育培训,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扩大文化产业领域。

5、适应需要,培养经营人才

现在,文化产业经营人才十分缺乏。今后,要大力培养一批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文化产业经营人才。特别注意培养造就和引进策划人才以及职业经理人,为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积蓄人力资本,占领文化产业的人才高地。

第13篇: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对发展旅游文化产业高度重视,全市上下对旅游文化产业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断提高,加快旅游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意识不断增强,作为旅游目的地、旅游文化产业作为新兴支柱产业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旅游经济发展取得突破,主要指标进入全省前列。,接待国内旅游者706.2万人次,

国内旅游收入46.8亿元,海外旅游者31522人次,海外创汇792.4万美元,旅游总收入47.6亿元。

旅游产品不断升级,区域旅游特色逐步鲜明。全市共有成规模、较规范的旅游景区(点)42处,其中皇城相府和王莽岭为国家4a级景区,9个2a级景区,7个国家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a级景区和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数量名列全省第一。以来,我市旅游公路建设投资达到2.6亿元,新建旅游专线20条,全市旅游公路累计达到28条,总里程达到318公里。目前,以市区为中心、1小时车程为半径、连接各大景区的旅游公路环线网络已经形成,极大地改善了旅游景区通达条件和便捷程度。

旅游企业规模扩大,接待能力不断增强。全市现有星级酒店20家,其中五星级1家,四星级5家,三星级6家,二星级8家,星级酒店数量和质量名列全省前矛,20家星级酒店共有床位数3000余支,平均客房出租率为67.4%。

3、旅行社:目前,全市有旅行社36家,其中4家国际旅行社,包括2家组团社,32家国内社。

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效应明显。作为全国围棋发源地,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内涵,8月,我市举行了第一届全国围棋文化节,围棋文化节的举办充分展示了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展示了的时代风采和独特魅力,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条件;拍摄了电视《康熙大帝》、《关中女人》、《别拿豆包不当干粮》、《赵树理》、《铁血长平》、《红窗花、白雪花》有效地提高了旅游地的知名度。

二、“十一五”期间,我市促进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做法

(一)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十一五”期间,市政府大力实施精品名牌战略,推动旅游与文化融合,出台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我市支柱产业之一”。随后,相继出台了《市旅游文物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和《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从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工作思路、政策和措施等方面作了具体的阐述,为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环境保障。8月出台的《市服务业发展大纲》和《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又把旅游文化产业作为服务业18个重点领域中的重中之重来培育发展。

(二)拓宽民间融资渠道

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探索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大力鼓励和倡导全社会举办旅游业,一是鼓励资源型企业将旅游业作为接替产业,由地下向地面发展。提出了一矿一业的发展思路。兰花集团开发王莽岭景区,三八煤矿开发珏山景区,竹林山煤矿开发蟒河景区,市煤运公司开发棋子山景区,晋煤集团王台矿开发丹朱岭景区。二是加大文化旅游业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力度,积极引导外地和民间资金开发文化旅游项目。河南客商孙先生投资4000万元,承包经营柳氏民居,沁水白云洞由个人投资开发,历山风景区被省城客商孟翠萍承包经营,陵川县凤凰欢乐谷景区由北京亿信通开发建设。

(三)加大政府资金投入。我市不断加大对旅游产业的投入,旅游产业呈良好发展态势。第一,市政府从起至,每年拿出1000万元作为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景区建设的贷款贴息补助。至,国家、省、市三级财政投入旅游和文物保护方面的资金约1.5亿元。第二,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至今为止,为28个景区建设项目争取上级部门旅游建设资金约1200万元,这1200万元作为政府引导性资金,带动了如银行贷款、自筹等其它投融资方式对旅游景区的投入。

(四)突出重点项目管理。,山西省把服务业作为四大攻坚产业之一,而且放在第一位,其中旅游产业是作为新兴产业进行重点培育。在山西省服务业18个领域“1+10”项目中,我市皇城相府和王莽岭作为重点项目拟列入其中。在省建立旅游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项目库时,我市14个旅游项目,争取全部纳入该项目库,可为我市旅游文化产业争取更多的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加强对旅游文化产业项目基本建设程序的完善,完成旅游项目的审批、核准和备案手续。截止到上半年,共审批、核准、备案旅游项目13个,其中省审批、备案9个,为项目建设投融资打下坚实基础。

(五)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相结合。文物古迹作为一项重要旅游资源,对推动旅游产业发展,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十一五”期间,我市32个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列入《国家“十一五”抢救性文物保护设施建设专项规划》,项目总投资17259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10357万元。这些项目的实施,充分利用我市文物的优势,最大限度延长它们的使用寿命,并发挥其自身蕴涵的价值,彰显人文景观的同时促进旅游产业发展。促进我市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在政府主导开发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的战略措施下,我市旅游产业迅猛发展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随之也暴露出来一些问题需要引起关注和重视。

(一)观念陈旧,认识还不

太到位。我市许多地方旅游发展最缺乏的不是资源,不是资金,而是观念。各级、各部门普遍对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性以及旅游业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等方面的巨大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尤其是缺乏对旅游业在调整产业结构中紧迫性、必要性的高度认识。

(二)宣传促销力度不够。近年来,我市游客接待人数及旅游收入均呈较大幅度增长,但多数是来自周边省市的游客,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游客和境外游客相对较少,这就需要我们下一步在巩固原有市场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和境外市场的宣传促销力度,优化游客结构,增加旅游收入。

(三)旅游相关产业发展滞后。多数景区的主要收入来自门票,旅游与文化还没有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没有对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进行有效开发,没有培育出有当地文化特色的相关产业,没有形成以文化为龙头的旅游产业链。游客在我市停留时间短,人均花费不高,旅游业对经济的拉动效应没有得到很好体现。

(四)开发与保护的问题。我市自然风光秀丽,文化底蕴深厚,但是在对丰富的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方面,有着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目前部门旅游景点的开发管理涉及到文物、旅游、林业等多个部门,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各自为政,政出多门的现象。如何妥善解决开发与保护的矛盾,还需要加大综合协调的力度。

四、我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潜力

虽然,我市旅游产业获得了一定的发展、有了一定的市场基础,但总体来说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还不够强,游客停留时间较短,客源输出多输入少,景区知名度不高,难以融入山西主要旅游线及中原旅游经济圈,旅游文化产业对经济的拉动效应还有很大的潜力。

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包括王莽岭、围棋起源地棋子山、世界奇观挂壁公路和世外桃源锡崖沟。全市地处黄土高原与中州平原断裂带之最险要处,由高低错落的五十多个山峰组成,是太行山风光的典型代表;又如蟒河旅游风景区,是以保护猕猴和亚热带植被为主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山西动植物资源宝库”之美誉;珏山风景区,则有“晋魏河山第一奇”、“小华山”,“小武当”之美称;而大峡谷则是喀斯特地貌的著名自然遗产。近年来,我省初步形成了晋北佛教文化、晋中晋商文化、晋南黄河根祖文化三大文化旅游区为主的旅游业发展格局。其中,尤以晋商文化的迅速崛起为典型代表。与全省以人文景观为主的旅游业发展特点相比,风光独特的自然景观旅游资源独树一帜,恰好弥补了全省旅游资源的缺憾和不足。据专家论证:旅游必然成为全省继三大文化旅游品牌之后,以自然风光独占鳌头、沁河古城堡独具特色的第四大旅游区。

其次,拥有客源市场优势。与中原一大批诸如郑州、洛阳、新乡、安阳、焦作等具有极大潜在客源群体的大中城市紧相毗邻;第三,拥有旅游交通环境优势。已拥有或即将拥有侯月铁路、郑太铁路和晋焦高速公路、晋长高速公路、晋侯高速公路、晋洛高速公路等一批重要旅游交通设施。

第三、发展旅游业时不我待。河南已经抢先一步,利用我市的自然资源,做成了知名景点。我市必须奋起直追,加大发展服务业力度。近年来,河南省旅游业的发展,尤其是周边地区如焦作、济源、洛阳、开封等市的旅游业迅猛成形有目共睹。这些城市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自然类风光景观的迅速崛起。云台山、小浪底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仔细分析,这些自然类旅游品牌的景观主体绝大多数在境内。而的自然风光绝不逊色于她们,丰厚的人文景观更具市场吸引力。为此我们将以特有的太行山水风情为灵魂,以青莲寺、炎帝文化、长平古战场及沁河流域古城堡群为文化内涵,以棋子山、王莽岭、珏山、舜王坪、蟒河、太行山大峡谷为舞台,打造融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旅游品牌。争创出我省继三大文化旅游品牌之后,以自然风光独占鳌头的第四张王牌,构建旅游业美好的明天。

五、几点建议

根据我市旅游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和潜力,我们认为,在今后要进一步加大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力度。主要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进一步加大对旅游文化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旅游文化产业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当作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项目来抓,在规划土地、税收、财政等方面给于大力支持。

(二)进一步加大对旅游文化产业的资金投入。要加大对旅游文化产业的资金扶持,一是根据财力状况和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逐年适当增加投入,引导旅游文化产业的品牌培育、项目示范等。二是安排一定数额的旅游文化发展基金,作为导向性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安排一定数额的旅游文化产业的贷款贴息,扶持重点旅游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和带动社会资金注入。

(三)找准旅游文化业的着力点。旅游的本质就是文化探寻、文化消费和文化享受。谋划和培育我市旅游文化产业,必须要有更加开阔的视野,找准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着力点,学习借鉴其他省、市旅游区好的做法,结合实际,大胆创新,把文化的导入作为旅游精品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力开发富有浓郁地方特色、风情的文化旅游产品。加强文物保护和对非物质文化的挖掘与整理,扶持文化创意群体和经纪人,把具有特色的地方戏曲文化、民俗民居文化等文化形态融入旅游开发建设中。

(四)创新旅游品牌。充分挖掘地域文化内涵,体现地方鲜明特色,千方百计把“神奇太行·经典”的旅游品牌打响叫亮。近年来,在旅游品牌的培育和宣传上,全省初步形成了晋北宗教文化、晋中晋商文化、晋南根祖文化三大文化旅游区。但没有太行山这一块,不能不说是缺憾,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全力打造“神奇太行·经典”的旅游品牌,努力向全省第四大文化旅游区———神奇文化旅游区的目标迈进。

第14篇:西安周至旅游文化产业的调查报告

关于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旅游产业的调查报告

学号:110020229

学院:资源学院

班级:11级采矿2班

姓名:翟育涛

关于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旅游产业的调查

翟育涛

(河北工程大学11级采矿工程2班)

主要内容:

周至历史悠久,山水擅关中第一,山川秀丽,风景名胜,文物古迹颇多,人文和自然景观十分丰富,汉家离宫,唐家园林,星罗棋布。道教文化发祥地之一的楼观台是老子讲授《道德经》之地,世称“天下第一福地”,现有古迹60余处,属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黑水河畔的仙游寺,曾任周至县尉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做的千古绝唱《长恨歌》诞生于此,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法王塔,以隋代佛舍利的出土而扬名海内外。屹立于县城西的“八云塔”为唐代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文化旅游产业是扩大消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要抓住“中国”、“民俗”和“观光”等核心理念,按照“保护优先、突出特色、生态融合、持续发展”的原则,打造精品旅游项目,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带动当地百姓致富。

关键词:

统筹城乡综合性旅游实践

周至简介,

周至县位于中国陕西省关中西部的秦岭渭水涧,西汉太初元年(前104)置县,以山曲水折取名盩厔(1964年国务院公布简化字表,改为周至),今属西安市。为陕西最古老的县份之一。

周至县域内西南高,东北低,山区占76.4%,为千里秦岭雄伟且资源丰富的一段。主脉自太白山拔仙台分岔,北有老君岭、界石岭、官城梁、青岗砭;南屏将军祠、跑马梁、光头山、秦岭梁等、奇峰叠翠。唐代大诗人李白登上中国中部第一高峰太白山主峰,海拔3767.2米的拔仙台写道:“去天三百尺„„举手可近月。”县东首阳山,海拔2870米,比西岳华山

还高770米。县南部秦岭主脉地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南坡温暖多雨,北麓清凉少雨,气候、土壤、动植物等立体垂直带层变化明显。深山有大片原始森林,自下而上分布着侧柏、松栎、落叶松、冷杉、高山灌丛草甸等森林群落,森林为全省第一,竹林里黑白分明的大熊猫憨态可掬,树林中金发碧眼的金丝猴跳跃枝头,矫健敏捷的羚牛在高山区悠然散步,红腹角雉飞翔山间,大鲵嬉戏水中。矿藏中金、银、铜、铁、锌、钴、大理石、花岗岩、硫等贮量丰富。真是入山如进天然宝库。

镶嵌在山区的水系如叶脉,流入平原,汇成15条河流。秦岭南的湑水河注入汉江,属长江水系。秦岭北的河水奔入渭河,属黄河水系。其中黑河为陕西省最大的县内河,以源清流洁而闻名,已建成的黑河引水工程,为目前全省最大的引水工程,解决了西安市市民的用水之急。黑河源头二太白海,海拔3650米,三太白海、玉皇池、三清池,流泉飞瀑,银线串珠,飘入林海,为中国东部最高的高山湖泊群。

周至的旅游发展

周至,一个以山环水复而得名的汉唐京畿之地,物产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素享“金周至”美誉。境内楼观,更是我国著名的道文化圣地,号称“道源仙都”。自古有云:“关中河山百二,以终南为最胜;终南千峰耸翠,以楼观为最名。”然而,近年来受限于生态与水源地保护,单一发展农业,生态、文化、旅游等优势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只是彷徨于“文化名县”、“旅游兴县”的渴望与困惑中,经济发展总量更是居于西安市区县后列

统筹城乡 从探索到示范的楼观实践

伴随着《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出台,西安“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目标确定,“文化强”号角全面吹响。3月2日,在位于西安市周至县东南15公里的终南山古楼观,由周至县和曲江新区联袂打造的西安楼观中国道文化展示区全面开放,同日,首届西安楼观·中国老子文化节盛大举行。

自此,一张汇集秦岭山水、历史人文、民俗文化、农业观光、城乡统筹于一体的大写意画卷徐徐展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又一次近乎完美的文化演绎,让金周至大地奏响了文化旅游的时代强音。

综合性旅游+反哺区域经济

西安周至楼观中国道文化展示区整体规划》秉承“将展示区打造成中国一流道文化旅游目的地,国际化观光农业示范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这一主旨,欲使周至县楼观地区“两年成景点,终南楼观重焕生机;三年成气候,‘道源仙都\'谱写新篇;四年扬名中国,楼观形成‘大旅游\'样本。”而所谓“大旅游”,即“综合性旅游+反哺区域经济”:在整合区域资源,谋求旅游综合展的同时,通过旅游产业反哺区域经济建设,带动区域整体发展,实现文化传承与区域经济的双赢。据了解,基于周至举全县之力对道文化展示区项目的支持配合,以及对当地底蕴深厚的历史人文不断挖掘发现,曲江投资方从起初的30亿元一路追加到100亿元,带动社会投资200亿元。同时,按照西安市委市政府的要求,通过大投资项目驱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带动,使道文化展示区建设成为“引领西部,叫响全国”的“统筹城乡发展破题之举和城镇化建设扛鼎之作”。

重任在肩。一条“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旅游反哺区域经济+文化民生城乡统筹”的路子,始由周至县携手曲江新区共同探索

提起道文化展示区项目落地实施对周至县带来的发展变化,周至县委书记张印寿称其为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并深有感触地说,它不仅对周至招商引资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成为周至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引擎,而且使全县干部有幸领略和真切感受到了曲江团队干事创业的精神、理念和作风,成为一种激励全县干部群众更新观念、改进作风、提高效率的的精神力量。周至县县长王碧辉同样认为,道文化展示区大项目落地实施,如同凤凰落地,引来百鸟朝贺,为周至汇聚了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对周至发展的影响是重大、深远而广泛的。历时两年,建成开放的西安周至楼观中国道文化展示区,正以大文化、大旅游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创新模式,迎合西安国际化大都市跃动的脉搏,展现千年楼观的独特魅力,文化兴旅、文化富民的楼观实践也将丰富中国城乡统筹发展的经验。

参考文献

1.《西安楼观道教文化区域落成》摘自新华网(http:///content/2012-02/16/content_2567654.htm)

3.《山水旅游黄页》(http:///nav/County_intro.asp?CountyID=2097)

4.百度图片()

2012年7月

第15篇:关于对晋城市文化产业的调查报告

关于对晋城市文化产业的调查报告

康吉仁

按照市委的统一安排,市委宣传部文化产业调研组先后听取了六县(市、区)文化产业发展汇报,实地调查了互动电视、星美加盟院线、程颢书院、九州玻璃、吉利尔刺绣、红萍服饰刺绣、黑陶制品、陵川剪纸、阳城琉璃、侨枫陶瓷、皇城相府、柳氏民居、景潮印业、晋氏织造等20余家文化企业。结合调查情况我们又与相关人士进行了座谈。总的来看,我市文化产业有发展潜力,且发展势头良好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也较为突出,具体汇报如下:

一、现状特点

1、产业门类比较全,但企业规模较小。按照国家统计局对文化产业9大类和24个中类,80个小类的分类标准,文化产业各个门类在我市都有不同形式的存在,目前已基本形成了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广播、电视、电影服务业、文化旅游、图书零售、电影院线、广告制作、出版印刷、网吧服务、休闲娱乐活动、工艺美术品制造、文化用品销售等文化产业体系。产业总类齐全,但企业规模偏小,除了几个文化旅游景区,多数文化企业是个体经营,多以小资本、小行业、小范围“三小”经营为主,且生产经营带有盲目性,没有做大、做强的长远目标,呈弱、小、散、乱状态,而且产业集约化程度不高。据调查20余家文化企业来看,年产值超千万元的仅有5家。比如我市的广告制作业,投资数万元就是一个门店,一条街上数十个企业,低水平重复建设,以致无序经营,缺乏协作,没有集群效应。

2、传统产业居多,新兴产业甚少。晋城的文化产业主要集中在文化旅游、休闲娱乐服务业、文化旅游产品生产,作为文化产业核心层的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服务领域对文化产业还没有形成支撑带动作用。传统文化产业比重大,而以高新技术手段为支撑的网络服务业、广告会展业、文化创意、动漫游戏业等新兴业态发展少之又少,目前全市只有一家正在注册的动漫公司——泽州二十八宿动漫公司。富有晋城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产业如陶瓷、剪纸、刺绣等因其文化产品科技含量低和附加值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生存竞争状态欠佳。而且对于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历史文化挖掘只是拘限于表层,没有深层次的开发。如皇城相府,仅限于旅游开发,而没有围绕皇城相府形成影视、动漫、皇家饮食等产业集团。

3、市场空间大,产业链条短。无论是我们的文化旅游还是工艺品生产,市场开发空间很大,但没有做大做强,产业链短是其中重要因素。比如我市的旅游业,诸多的旅游景点,只是“门票经济”,简单的参观游览,没有发展有吸引力的诸如文艺表演、娱乐之类的附加产品,更没有产销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这次调查我市的旅游景点,87%的旅游纪念品来自外省市,我市仅占10%,就连白马寺山、青莲寺用的香也主要来自于河南。游客匆匆来,匆匆去,使真正能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餐饮、住宿业、旅游产品业发展不起来。再比如刚刚起步的动漫产业,我们更多关注的是通过创作获得播出权和票房收入,而对动漫所衍生的相关产品开发、生产则缺乏研究,如城区制作《白马少年》动漫片,但与白马少年相关的产品仅限于玻璃笔筒、邮票等简单的开发,没有作为衍生产业去研究和运作。

4、群体优势明显,龙头企业甚少。晋城的文化产业发展态势较好,从全市各县(市、区)汇报粗略来看,全市从事文化及相关产业的企业和个体经营户众多,仅陵川县就有文化经营单位425家(包括个体经营户),高平市有各类演出团体300余支。市区有网吧78家、演艺娱乐47家,印刷企业30余家,图书市场50余家。众多的文化经营单位,除新闻服务、广播电视服务、文化旅游服务之外,其它都是资本少、服务对象少,吸纳就业少的“三少”单位,呈现出技术差、集约程度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等特点。就我们此次调查的20余家文化企业,虽然是各门类的优势企业,但仍不能引领本行业的发展方向,也不能带动相关行

业共同发展,更起不到龙头带动作用。

二、制约因素

1、产业认识模糊。在晋城,由于长期对煤炭产业的过度依赖,很多人认为“挖煤炭”就是最大的文化,从而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到位:从管理服务层来看,对文化产业的概念和定义模糊,搞不清什么是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究竟包含哪些类别?很多人仍用传统观念看待文化产业:想到文化事业的多,想到文化产业的少;重视文化政治功能的多,重视文化经济功能的少;知道文化事业属性的多,知道文化产业属性的少。疏于对文化产业的研究,直接导致对发展文化产业头脑中没有思路,难以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从市场主体来看,大部分企业存在小富即安、小富即满、看摊守本的思想,认为自己现有的摊子很好了,不需要再花功夫做大做强了,更谈不上对企业注入新的文化内涵,来提升产品附加值。

2、创新能力不足。文化产业既是传统文化传承的产业,更是创新型产业。晋城文化总类齐全,却没有很高的文化市场份额,没有叫得响的文化品牌,缘于我们的文化产业缺乏创新能力。比如我们陶瓷行业中的高平黑陶,有着千年的历史,至今却没有打开市场,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在制作工艺上,到目前仍限于土制窑式煤烧,温度无法得到固定控制,只是凭借经验来把握,导致一窑中仅有几件合格产品,相当一部分都成了残次品。如果是用电或煤气烧制,用计算机控制温度,产品的合格率会提高到95%。二是没有在产品开发上下功夫,既没有宣传策划拓市场,也没有在产品上搞创新,使得几十年产品不变,只能满足低端的小范围的农村市场。

3、市场发育滞后。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是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的过程,必须要经过市场运作来形成经济价值。这就需要我们的企业既要研究市场、培育市场,更需要的是借助别人的市场来拓展自己的市场。晋城作为文化资源大市,文化底蕴深厚,很多有发展前景的产品不能尽快形成规模,上档次上效益。一是缺乏用市场的眼光、市场的机制来经营文化、发展产业的意识,存在着文化资源整合利用的不好、潜力尚未挖掘、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足、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落后等问题。二是缺乏市场开拓能力,很多的文化企业只把目光锁定在本地市场,缺乏对本土以外市场的研究和开拓,只开发能满足本地人需要的文化产品,比如我们的潞绸、剪纸、黑陶、印刷品等,绝大部分消费群体还拘限于晋城或者晋城周边这个小市场。在这方面,晋城飞点磁性剪纸就做得很成功,一方面,它将晋城的传统剪纸文化与现代的科技元素巧妙融合,发展起磁性剪纸这一创意产业,使得产品便于剪、贴、放、存。另一方面它借助义乌这个大市场来开拓自己的市场,目前在全国开设了200多个加盟店,实现产值2000余万元,每年还带动300多名农民实现增收。

4、人才资源匮乏。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通过开发利用各种文化资源、创造文化附加值的产品来体现的,它的发展不仅需要大量的创作性人才,而且需要大批既懂文化又有经营头脑的管理人才。在我们晋城,一方面,各类文化艺术生产人才短缺,比如城区的九洲玻璃厂,工艺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过去多年它主要依存于国外市场设计、来件加工,平稳度日。但金融危机以来,由于海外市场急剧下降,国内市场无法尽快形成,去年近乎处于濒临破产的境地。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工艺美术专业人才,使公司在开发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上捉襟见肘,创新滞后。比如景潮印务,作为我市印刷行业的“排头兵”,每年有3000多万元的产值,但公司高级设计人才仅有6名,高级印刷技工仅8名,占公司员工不足7%。目前我市尤其缺乏的是现代传媒、动漫游戏、网络文化、会展博览等新兴文化产业的专业人才。比如城区制作的动漫片《白马少年》,专门跑到福建省请人家的制作公司来做。泽州县的动漫片《老子安天记》,三年前剧本就写好了,因缺乏动画设计和制作人才,一直被搁置至今。专业人才的稀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市新兴产业无法落地发展的“瓶颈”。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也十分匮乏,特别是既懂专业艺术又懂经营管理的综合型人才,更是少得可怜。

三、几点建议: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为了让全市上下真正认识到发展文化产业是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加快晋城转型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我们一要通过媒体开辟专栏加大宣传力度,从舆论引导上营造氛围。二要组织各相关部门学习习近平年来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政策。同时各县市区要开展文化产业大调研,真正做到摸清底数、理清思路。三是要组织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组成员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文化局等单位)负责人外出调研、取经,通过学习,发现不足,启发思路。四是要通过组织各县、(市、区)宣传部门负责人及各文化企业负责人,参加各种文博会,了解市场前沿、开阔发展眼界。与此同时将从浙江义乌等地请旅游产品开发、工艺品创意、旅游市场开发等专家深入企业进行把脉开方,汇聚全市上下的智慧和力量真正把我市的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2、制定政策,积极引导。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它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撑。目前我们在全面开展对文化产业的统计的同时,正在加快制定出台具有指导性、可操作性的《晋城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对未来五年我市文化产业的战略布局、产业重点、产业品牌、文化企业、文化园区建设以及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推进方法和实施步骤进行设计和科学规划。与此同时,我们加大政策扶持。一是强化资金扶持,市财政设立了3000万的文化产业发展扶持资金,增加对文化企业的贴息贷款,加大财政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力度。建议市政府参照太原市政府的做法,执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从住房开发投资总额中计征1%或者从房地产销售收入中计征0.5%的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资金,设立文化建设发展资金,支持具有市场前景的文化项目产业化。二是正在积极同土地、税务、工商、金融等部门积极协商制定扶持文化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三是正在积极制定针对文化产业的招商引资政策。四是制定鼓励本地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优惠政策。

3、深化研发,提升内力。要立足于晋城文化资源,通过研发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提高吸引力,用经营经济产品的理念来经营文化产品,充分考虑消费者的文化需求,研究、捕捉市场的变化。一手抓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我们将在各个有代表性的文化企业,成立研发中心,比如在工艺美术产业中,成立陶瓷琉璃研发中心、玻璃工艺研发中心、潞绸艺术品研发中心,通过整合历史传说、人文景观、民间工艺等文化资源,提升文化旅游产品创意设计水平,把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物质的载体,转化为文化产品。另一手抓现代文化的开发,善于把历史文化内涵与人们的现代文化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传统原创性特色产品与现代文化精品的对接,通过高新技术的整合,不断开发出有品位、高档次、有市场的精神文化产品。比如我们的皇城相府,在充分挖掘历史内涵,开发相府传统资源的同时,将与现代文化对接,细分旅游市场,加大景区旅游休闲项目建设,满足不同群体的旅游消费需求,着力建设晋城的“深圳东部华侨城”。比如在印刷业发展上,景潮印务将在做大传统印刷业务的同时,投资1.2亿元,新上精包装印刷和高仿真复制项目,满足高端市场的需求。

4、打造品牌,加速发展。以文化品牌带动文化产业发展,是文化产业发展一个普遍规律,现在各省市都在致力于研究和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已经步入了一个以品牌为核心的“第三代竞争”时代。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下,就需要我们充分考虑资源本身的独特性和市场需求,对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和整合重组,树立独特而有知名度的文化品牌,才能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进而支撑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晋城市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八百里太行的雄奇峻美风光汇聚于此,人文古迹星罗棋布,辽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筑占到全省的一半,明清古城堡、古民居享誉海内外。所有这些自然人文景观,都孕育和产生于太行山的怀抱,都体现和展示了太行山的文化精髓。“太行山”就是我们独特的优势资源。所以我们将着眼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突出打造“两大品牌”:一是优秀的文化旅游目的地。从今年开始,我们要整合围棋文化节、“神奇太行·经典晋城”旅游月等节庆活动,整合人文古建、自然风光等文化资源,启动“中国太行山文化旅游月”活动,

集中打造“太行山”这个文化品牌,以此来扩大晋城的文化影响,吸引文化产业投资,推进文化产业交易,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把晋城建设成中国的优秀旅游目的地。二是全国旅游产品集散地。我们已经组建晋城市聚鑫文化旅游品研发中心,已经开始研发新的产品,特别是最近又和浙江义乌创意园进行合作,引进义乌市场所需旅游产品的创意理念、创意策划,加大对我市黑陶、琉璃、刺绣等行业的研发力度,并借助义乌这个国家级旅游产品研发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平台,真正把晋城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文化旅游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基地。力争三年内满足全省,五年内在全国市场上占领一定的份额。

第16篇:文化产业

湖北文化产业招商博览会举行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发展暨文化产业招商项目签约仪式,仪式上共签订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发展项目4项,文化产业招商项目签约37项,合同金额高达270多亿元,意向协议金额100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的大项目共计9个,加上10月26日武汉市签约的300亿元合同,湖北文化产业招商博览会共获570多亿元文化投资。签约项目和签约资金远远超过前两次招商会的总和,充分展示了湖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劲势头。

湖北省常委会、省委宣传部部长尹汉宁介绍,此次湖北文化产业招商博览会充分发挥了展示交流、宣传推介、战略研讨、投资贸易四大功能。全省各市州县、各文化企业和文化单位,今后将着力推动一批文化项目建设,策划一批新的文化项目,建设一批新的文化项目,并在项目化的基础上抓落实;为文化产业招商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服务环境和诚信环境,着力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同时,他指出湖北省文化产业招商要常规化,要更大规模、更高层次地吸引海内外境内外投资者来鄂投资,进一步促进全省文化产业的大发展。此次举办的湖北文化产业招商博览会,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文化产业战略的重要举措。

在湖北省此次签约的37个招商项目中,10亿元以上的大项目共计9个,包括签约资金达50亿元的湖北省广电局、武汉市委华中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签约资金达40亿元的武汉市武胜国际文化广场项目,签约资金达20亿元的荆州楚天凤凰城文化生态旅游仙姑,签约资金达20亿元的潜江中国龙湾影视城项目等。此外,湖北省文化厅荆州海子湖生态文化旅游区建设项目意向协议金额达100亿元。

以荆楚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为代表湖北具有深厚而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资源。湖北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深入挖掘湖北文化品牌优势。2004年,湖北省成功举办武汉文化产业博洽会;2006年,湖北省成功举办中国中部武汉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2009年,省委省政出台《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已将》,提出要“实施文化产业发展工程”。文化产业在我省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战略作用。

去年9月,国务院常务会与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把文化产业提高到国家战略产业的重要地位;刚刚结束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公报中指出,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进一步把文化产业提高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 据相关人士介绍,签约项目中有20亿元的襄樊枣阳东汉文化城项目、18亿元的省文化厅荆州关公文化园项目,以及中国黄冈李时珍医道文化旅游项目、咸宁三国古战场实景戏项目、恩施大型土家族民族歌舞项目等等。这说明,通过招博会这个平台

第17篇: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传媒出版。加快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福建广电网络集团等公司制、股份制改造步伐,推动省广电集团剥离经营性资产组建企业集团,加快推进新华文化城、海峡传媒港、下一代广电网络建设、广播影视产业开发、海峡绿色印刷、数字出版转型等重点项目建设,推进四大省属文化集团和一批民营传媒出版企业创新经营机制,推动传媒出版企业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骨干文化集团。

——工艺美术。支持集友艺术框业、华昌珠宝、泉州顺美、佳美陶瓷、三福古典家具、省工艺美术工业总公司等骨干企业,加快与创意产业、电子商务融合,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强化自主创新能力,拓展品牌营销。支持省创意设计中心,推动福州寿山石和漆器等专业产品市场建设,做大德化陶瓷园、惠安崇武石雕园、建瓯根艺城、闽侯上街根艺产业园、莆田工艺美术城、莆田油画城、莆田上塘珠宝城、中国古典工艺博览城、宁德工艺博览城等工艺美术产业园区。

——新兴文化产业。加强文化与科技融合,充分发挥福州动漫实验园、厦门影视动画产业基地两个国家级示范基地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动漫游戏、数字内容产业。以翔通、天狼星、中科亚创为龙头,发展手机动漫新媒体产业;以网龙、四三九

九、趣游、吉比特、天盟为龙头,发展网络和网页游戏产业;以神画时代、时代华奥、时代华亿、青鸟、海峡书局等为龙头,发展动画和数字出版产业;以子燕、恒盛、新泰阳、大拇哥、福万为龙头,发展动漫游戏衍生品产业,壮大全国手机新媒体动漫和网络网页游戏产业基地。

——创意设计。加快福州、厦门、泉州等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闽台文创园、国家广告产业示范园以及晋江“三创”园等一批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吸引国内外知名创意企业入驻,着力在建筑设计、工业设计、时装设计、包装装潢设计等领域培育一批创意设计龙头企业。

第18篇:文化产业

舒兰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近日,“果实之城”舒兰市再结“文化果”。该市在全民文体活动中心挂牌成立了舒兰市大地行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经营范围包括电影放映、文艺演出、文体用品、文艺作品创作、艺术品展览、书报刊发行等,对该市文化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将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舒兰市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西团山文化、黄鱼圈遗址、嘎呀河古城、完颜希尹金文化遗址……留下众多佳话;多民族的风情、佛教文化的传承、生态游的兴起,赋予舒兰市新的魅力。舒兰市以“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幸福舒兰”为目标,大力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壮大文化产业,提升软实力。

强力推进文化设施建设。2010年5月,舒兰市投资6000万元,开工建设了占地14373平方米的全民文化体育中心,建成了一个集体育比赛、休闲锻炼、文艺表演、会议展览于一体的全省县级市一流的综合性场馆。该中心已于2011年底投入使用。

今年,舒兰市将按照“坚持标准、突出特色、提高水平”的要求,投资1.2亿元,在全民文体中心附近建设占地6万平方米的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电影城、二人转剧场、百步文化用品销售区、文化培训中心、艺术品交易展览中心等文化设施,将极大提升该市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加速文化产业开发。近年来,舒兰市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开发,一批生态文化产业脱颖而出。他们依托丰富的山水资源,推出了漂流、农家游等旅游项目,深受游客的青睐。与此同时,舒兰市政府重点包装、推进了新安鹭岛、红叶谷等一批自然生态旅游文化,完颜希尹博物馆教育旅游文化,舒兰凤凰山、九顶莲花山、亮甲山的宗教旅游文化,九龙山园林文化,观光农业生态园等10个文化旅游产业项目。

大力实施文化遗址保护利用工程。“女真大字”的发明者完颜希尹家族墓地位于舒兰市小城镇境内。该市已建成完颜希尹博物馆,并对外开放。它已成为文化教育的重要基地。

舒兰市还以打造文化新业态为重点,大力实施文化产业孵化工程。目前,该市已与福建亿龙彩印集团达成协议,今年在舒兰经开区投资建设彩色包装印刷工业城,实现产、供、销、仓储一体化。这个龙头项目将为舒兰市文化产业重点项目的推进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第19篇:文化产业

聚焦“十二五”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的现状、前景的调查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一个又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中,稳健的实现了民族实力的飞跃,逐步实现了国家的繁荣与富强,人民的幸福与安康。物质食量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后,我们又开始向更丰盈的精神食量挺进,希望人民的生活满意指数进一步提升。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将文化产业提升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按照科学发展要求谋划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编制出一个体现中央要求、反映人民意愿、符合当前实际、适应发展需要的规划纲要,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化产业来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来更好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航向思考问题。需要我们看清前行的路,继续坚定的走。为此我做了此份关于文化产业的调研报考,希望我们青少年能紧跟国家的发展步伐,有了解,去行动,进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认知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Culture Industry),这一术语产生于二十世纪,最初出现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之中。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特殊的经济形态,影响了人民对文化产业的本质把握。 2003年9月,中国文化部制定下发的《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文化产业界定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文化产业是与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概念,两者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现代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

(摘自胡晓明、肖春晔编著《文化经纪理论与实务》,有删改)

二、“十二五规划”中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说明(总结概括)

第四十四章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 第一节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

(1)增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社会开放。 (2)鼓励扶持少数民族文化产品创作生产。

(3)注重满足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

(4)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点在农村基层和中西部地区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善文化基础设施等

(5)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6)加强新闻媒体建设,重视利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提高传播能力。 (7)拓展文化遗产传承利用途径(弘扬历史文化名城文化遗产等)。 (9)依法推进语言文字工作。 (10)建立国家文化艺术荣誉制度。 第二节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1)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2)调整文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文化创意等重点文化产业。 (3)提高技术装备,增强实力,培育发展新兴文化产业。

(4)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以多种形式进入文化产业领域,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的产业格局。

(5)构建以优秀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对外开放格局,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调研心得 一)

文化产业是将文化及其相关产物、产品创造生产,转变成经济模式,使其创收。一方面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另一方面必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是在我们的物质生活相对丰盈的今天,对未来发展的大趋势。文化产业有其全国普及性、高科技创新性、以及国家政策支持的重点性。“十二五”开局之年,我们青少年自然建立在对文化产业的了解性,对国家政策的了解性的基础之上,才会对文化产业有进一步的探索,发展。

三、文化产业的现状 目前,文化产业大体分为如下几个方向:

一、新闻,及出版发行

二、广播电视电影服务

三、文化艺术服务

四、网络文化服务

五、文化产品的生产及销售

截止2008年的统计数据(目前能准确查到的数据),09,10年发展均在08年基础上呈良性态势发展

全国报纸的期发行数已达1.07亿份,稳居世界第一,电视受众超过了12亿,覆盖率达到了97.1%。

到2007年底,全国文化系统登记注册的文艺表演团体达4512个,艺术表演场所2070个,演出经纪机构1024个,文化娱乐场所82174家,艺术品经营机构1112家,音像制品批发零售出租机构87137家,网吧13万多家,其他文化经营单位11783家。

2007年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66.4亿美元,其中核心文化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129.2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26.6%,是2001年的3.7倍;文化服务进出口贸易总额为37.2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39.9%,是2001年的6.1倍,中国文化产品进出口不平衡的局面有所改观。

特别要指出的是,在新兴媒体网络文化服务方面,目前我国上网人数规模已经达到4.2亿,普及率达31.8%,从使用网络的动机来看,居我国网民使用目的排序前6位的分别是:网络音乐(82.5%)、网络新闻(78.5%)、搜索引擎(76.3%)、即时通信(72.4%)、网络游戏(70.5%)、网络视频(63.2%)。从这个结果来看,通过网络参与大众娱乐和获得新闻信息,来实现文化的传播依然是主要目的。

(中国互联网中心2010年7月调查报告)

(调研心得二)

以上数据表明,我国的文化产业目前的现状仍基于新闻、广播电视等老发展的基础形式为主,网络等新兴创意文化产业可上升空间巨大 。文化产业的发展并不是新兴事物,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不断成长壮大。下面具体列举几类不同成功案例来说明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发展理念及现实成就。

(1)以广电为发展的文化公司

中国湖南电视台隶属湖南广播电视台暨芒果传媒有限公司,自 1997年正式开播以来,目前其全国综合竞争力仅次于cctv1,湖南卫视在全国电视媒体中第一个提出“绿色传播”的核心理念, 以“快乐中国”的核心理念,打造“最具活力的中国电视娱乐品牌”,是在国内所有电视媒体中第一家对自身品牌进行清晰地位的电视台。

湖南电视台坐落于长沙市金鹰影视文化城金鹰大厦。常驻机构有湖南省广播电视局、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湖南电视台卫星频道、金鹰卡通两个上星频道,经济频道等七个地面电视频道,七个广播频率,一家电视购物公司,一家上市公司,还有报纸、杂志、网站等一系列媒体传媒公司

90年代,在全国电视媒体都跟着中央电视台的新闻模式走时,魏文彬(湖南电视台台长)就清晰的意识到了,作为省级电视台,是不可能靠新闻的定位来赢得观众和市场的。率先进行改革,在马兰坡投资大量财力,建造当时看似不可能的文化中心,以“娱乐”定位,进行体制改革,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调研心得三)

湖南卫视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这与卓越的发展眼光,行动的魄力与坚定,国家政策与财政的支持是分不开的。作为地方性的文化机构与文化产业,他的成功无疑是我国文化产业基础形式发展的杰出代表,

(2)个人创建文化产业公司

(画外音)在文化产业的大力发展中,自然少不了为之大力贡献而功成名就的人物,她们在完成大我的同时,又完成了自己小我的创造价值,杨澜及其她所创造的阳光文化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2000年,由杨澜创办的阳光文化媒体集团有限公司成立。目前,集团已发展为包括阳光卫视与阳光出版两个子集团在内的文化媒体集团。阳光卫视集团又分为“广播”与“发行”两大业务。该频道节目以自制节目及一批家喻户晓的品牌为核心,兼以与世界首屈一指的历史及人物传记节目制造商A&E与世界领先的科技节目制造商Tech TV的独家联盟。目前无论在频道广告收入,还是在覆盖观众群方面,均已在中国大陆的境外频道中名列前茅。其中卫星娱乐旗下之Jet TV,以其游戏、戏剧等娱乐节目专长,不仅在台湾达到了100%覆盖率,即达490万户之有线电视用户,并且率先协同阳光文化其它节目在美国最大的有线电视网AT&T Broadband于2002年7月1日落地,成为了华人卫星电视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调研心得四)

中国是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对于文化产业一样,很高兴目前我国已经出现一大批像杨澜一样,自主创立文化传媒公司,在文化产业的路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3)创意型文化产业

(画外音)创意型文化产业的诞生源自约翰•霍金斯(John Howkins):世界创意产业之父,创新模式的推动者,英国著名创意文化产业研究专家

霍金斯在他的《创意经济》一书里提醒我们人类创造的无形资产的价值总有一天会超越我们所有的物质数据的价值。

霍金斯表示,因为创意经济依赖于人的一些创意、想法,所以这个发展过程是非常艰难的。具体来说,当前全球创意经济发展面临四大挑战。

一是创意不容易被观察。

二是创意经济需要全新的概念和标准。

三是知识产权的问题。四是更多的合作。

下面调研列出中国发展较好的一则实力---集物特网(通过网络购物销售创意型文化产品)

GIFTOUR集物特是源自香港的全球创意产品品牌,也是中国创意产品领域的领军企业之一。GIFTOUR集物特拥有来自全球近千名独立设计师所组成的设计团队。自成立以来,在中国大陆,中国香港等地区GIFTOUR集物特已经拥有了数以百万计的消费者,同时,还开展了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销售业务,其中包括日本、德国、新西兰及美国等。 目前其受众对象已达几百万,越来越的新文化创意产品正通过网络传播形式进行销售,受益于广大用户。

(4)政府支持下的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杭州市将文化创意产业视为第四产业,2009年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642.4亿元,文创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12.6%。2009年杭州共生产原创动画片35部、1477集、27409分钟,产量首次跃居全国榜首。在全国重视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杭州市委定下了打造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的目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杭州市的“蓝海”战略。作为杭州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硕果,其中影响最大的中国国际动漫节已经长期落户杭州。

此图是11年5月动漫节举办场馆实地新闻图片

中国国际动漫节已被列为中国《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重点支持文化会展项目。动漫节的核心之一——中国国际动漫产业博览会将承载振兴中国动漫国际影响力的重任,主办方将邀请优秀的展商以及他们的中国原创卡通形象和产品参与世界知名的东京漫展、韩国首尔动画展等国际动漫展会。

四、文化产业地区性发展现状

北京、湖南、云南、上海、广东成为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率先突破5%的五个省级单位。

2007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10.6%,2004~2007年平均增幅在17.4%,2008年预计可以达到11%。在经济比重中占GDP5%以上就能算支柱产业,北京文化产业的业绩令人刮目相看。

湖南是中国文化产业不能跳过的地方。2005年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拉开了全民选秀的帷幕;三辰卡通公司的“蓝猫”席卷了全国,成为国产动画中最耀眼的卡通明星;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于2009年7月11日在长沙召开,并首次以“文化教育”作为主题„„2008年湖南省文化产业的总产值达到1090亿元,实现增加值530亿元,占GDP比重5%,成为湖南五个千亿产业之一。湖南十二五末期的文化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将达到8%左右。

云南省,西部边陲的“高原明珠”,近年来走出一条坚持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之路,其独特与创新令兄弟省份刮目相看。据统计,“十五”期间,云南文化及相关产业收入年均增长27.5%,高于同期GDP增长速度。近年来在云南诞生了像《云南映像》、《丽水金沙》、“红河三部曲”等一大批蕴含少数民族文化的艺术精品。

上海和广东的文化发展各有不同的着力点。2007年,上海文化产业总产出达到2718.95亿元,实现增加值683.25亿元,比上年增长14.2%。2007年,文化产业发展对上海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60%,拉动全市生产总值增长0.8个百分点。2007年广东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921亿元,占全省GDP的6.2%。2007年全省文化服务业增加值达703.4亿元,比上年增长14%,相关文化服务增加值1217亿元,比上年增长14.2%。

在这“五大俱乐部”之后,其他地区正在“拼命追赶”。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在一次省级工作会议上对河南的文化产业发展提出要求:“(河南省)由于思想观念、工作体制、工作安排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总体上看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一个跨大步、一个跨小步’,‘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现象仍很突出,文化发展的规模、层次、水平与经济大省和文化资源大省的地位还很不相称,与人民群众的期待和要求还很不适应,迫切需要我们在文化改革发展上杀出一条血路、闯出一条新路,努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形成硬实力和软实力共托中原崛起的崭新局面。”他强调,要实现文化强省的新跨越,积极推进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的建设是关键。

(调研心得五)

文化产业因其发展的必要性,全面性,独特性在全国广泛的展开并大力发展,需要许多地区改变其旧的发展模式,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地区的创意路线来发展。像河南省书记在要求提出中说道的一样,积极推进文化改革是一个省、地区、单位乃至个人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五、国家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所做的努力

(1)教育支持

为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文化性人才,国内部分高校设立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或方向,培养具有较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和良好的文化企业管理能力;掌握文化产业的经营特点和运作规律,了解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同时具备现代管理、现代经济和法律知识的高级应用型文化人才(如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华东政法学院、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长沙理工大学)。

(2)政策支持

“十二五规划”之前,早有五年计划提出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来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发展文化产业。国家财政经费统计数据显示国家对其投入的支出。

九五\"期间,全国文化、文物、广播电影电视和新闻出版事业财政经费投入大幅增长,其中:文化事业费财政拨款年均增长14.96%,至2000年达到67.03亿元;文物事业费财政拨款年均增长9.91%,至2000年达到11.70亿元;广播电影电视事业费财政拨款年均增长6.39%,至2000年达到49.57亿元;出版事业费财政拨款年均增长23.09%,至2000年达到3.39亿元 (来自新华网统计数据)

“十一五”期间,将文化发展列于重点,在“十五”基础之上大力发展。各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各项具体实施规划来落实其发展。

六、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及预测

“十二五”规划已经把文化产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举措,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文化部明确提出在五年内文化产业要实现年均15%的增长。北京、上海、浙江、广东、云南、重庆、四川、河南、山西等诸多省、市提出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强省的目标,在规划中都提出文化产业要高于GDP的增长速度。

文化产业是投资回报最好的行业之一。当代社会各种产业利润主要靠领先的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来实现,而文化产业正是自主创造和技术含量高的一个门类。加上政策因素和市场因素的作用,文化产业的资本盈利率比较高,文化产业方面投资热将会长期存在。最后从消费角度看,文化产品是与日俱增的消费热点。

(1)文化旅游将有大发展

下图是天津沙窝萝卜

文化节现场图片,表明了我国地方特色的中小型旅游产业也在大力发展

(2)动漫、传播营销“异军突起”

十二五期间,动漫应该是文化产业十二五规划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从日韩走过的路来看,整个消费升级的背景下动漫产业是一个产业龙头,当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动漫产业会大爆发。目前有些地区特别是一线城

市其实早已达到这个水平,所以动漫产业很有发展前景。

一部国人自主创作的《喜洋洋与灰太狼》红遍了大江南北,他让国人告别了没有自主动动漫创意人物的时代,这仅仅是一个开始,一个耀眼的起步,一个未来的美好预示。

(3)影视制作发展空间也很大。

电影去年就已经突破百

亿票房,今年乐观看的话增长50%不成问题。此外,广告营销的机会也会很多。是十二五规划中比较突出的一部分。

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引人注目的趋势:

一是我国文化资源进入到大调整、大整合的时期。

二是行业界限越来越模糊,出现了行业融合的趋势。

三是文化与旅游以及制造业的结合越来越明显。

四是文化产业发展已经从自发转向自觉。

官方数据显示,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2009年达到8400亿元,占同期GDP比重由2004年的2.1%上升为2.5%左右。2004年到2008年,中国核心文化产品出口年均增长24%,超过货物贸易平均增速近7个百分点,2009年出口总额达109亿美元。与此同时,文化事业方面初步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实现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的发展目标,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了改革开放成果和文化权益;随着9个海外中国文化中心、282所孔子学院的建成,145个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的签订,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文化交流新格局形成。

七、高增长背后的隐忧

《中国文化产业报告(2009)》指出,2008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进入了下行通道,但是文化产业依旧保持了平稳快速增长,成为国民经济中不多的亮点之一。

尽管各项统计数据喜人,但目前文化产业的发展依旧存在着不足: 一是文化产业总量水平不高,对国民经济贡献份额偏少。 二是总体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三是市场化水平低,产业集中度和集约化程度都不高。四是文化经营人才短缺,投融资支持体系严重滞后。 五是缺乏专项发展规划,产业配套政策不完善。

六是文化贸易逆差依然很大,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八、客观的理论分析文化产业现状(包含对策与建议)

中国经济的大发展带来中国文化产业的崛起,尤其是在国家政策支持发展文化产业的今天,文化产业的建设迅速度是无法比拟的。图书馆、文化馆、纪念馆等建设大力展开,部分地区实行免费开放政策。陆续建设图书大厦的省、市、自治区已经有16个,中国的图书出版社从1980年初期的几十家发展到560家,公开出版的报刊现有上万种。 电视剧制作每年超过2000部,计算机的普及以年增长40%速度发展„„。今天的文化产业,在质与量上都有了巨大的进步。可是,比起泱泱大国的需要、发达国家的水平,人民群众的愿望和五千余年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中国的文化产业的现状只能算是初期阶段,还处在待开发的低级水平。

(一)差距与优势

1.我国文化产业的差距是全方位的

(1)规模小、质量低是目前文化产业的总状况。

(2)盲目性大、效率低下、资源浪费毁弃现象严重。

(3)理论研究不够,宣传组织不力, 尚未形成共办文化产业的社会合力。 (4)宏观调控力度和领导管理工作有待加强。

(5 )失控失衡现象暴露出中国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还很不成熟的一面。

(6)还没有形成一支素质较高,相对稳定, 热心于文化产业开发建设的有识、有志、有力之士组成的基本从业者队伍。

2.中国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条件

中国经济带来近20年的持续高速增长,社会物质基础大为雄厚,社会需求在市场的作用下进入越来越强烈的文化消费增长的阶段。党和政府适时地推出大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有力措施,中国文化产业拥有了良好的时代背景。 再者是悠久的历史文化积存,深厚的思想文化传统,丰富的生活文化源泉和广阔的国土、壮丽的山河、众多的人民。

另外是中国与世界共同进步所取得的现代文化经济成果,如先进的设施、设备、科学技术、思想方法、体制机制、经验教训等等,它们使中国文化产业拥有智力、方法、运作手段等支持条件。

(二)对策与建议

1.加强对文化产业的调查研究,建立起“文化经济学”和“文化产业学”的理论体系

2.制定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和实施计划

3.设立以国家文化产业发展委员会为首的领导管理体制 4.将文化产业纳入国家产业政策,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 5.采取一些特殊措施全面发展文化产业

九、总结

在分析过文化产业的组成发展现状及前景、问题等后,我们对其有了比较明朗的认识,全面思考后更坚定了我们怎样向前迈的步伐,作为即将走入社会的下一代,他让我们更明白前进的方向与前行的责任。我们会像我们的上几代一样,肩负起时代的重任,全面健全发展起又一座重要的精神食粮大桥!

文化产业,套用其他经济产业来创造效益,又不同于其他工业产业的类型,有其独特的创新一面,新的传媒形式,新的创意发展,溶于科技、思想等发展前沿,必将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参与来实现他的壮大发展,更好的用于我们。我们在正确,全面的认真分析后,得出结论:文化产业是必然要大力发展的产业,以此我们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高效率的执行与前进。也有必要借鉴其他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形式,来完善自己,来完成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他的发展前景可观,但仍面临许多问题,需要最后,需要我们努力加入到文化产业的发展大军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大我与小我的梦想。

附件:

1、“九五”“十五”中文化产业发展态势的官方数据

2、世界各国发展文化产业的形式与现状等

班级 软件0917 姓名 赵丹(申请免试)学号0911611631

第20篇:武汉市文化产业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调查报告

武汉市文化产业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调查报告

内容摘要:文章运用问卷调查和数据统计分析法,以吉庆街为切入点,试对武汉市文化产业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展开探讨。调查研究表明,城市的草根文化传承和经济价值开掘之间存在矛盾,商业化发展模式的不合理规划不断冲击传统民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但这些矛盾并非不可调和,如果施以正确决策,加之多方调和努力,吉庆街必将再现辉煌。

关键词:吉庆街文化传承城市建设

“吉云照影觥筹尽显生活秀,庆语映灯弦歌舒展岁月稠”。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大智路与江汉路之间的吉庆街,是一条集聚排档美食文化和汉味民俗文化的历史名街。其开放的经营方式和平民化的表演方式受到了市民的追捧,吸引了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然而,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吉庆街缺乏公共配套措施、建筑老化等等问题逐渐暴露。2009年3月,江岸区政府对吉庆街进行了全面整改。改造采用“异地重建”的方案,以保护修复为主,拆除违章建筑,力争还原街区历史风貌,打造民俗创意区和文化馆藏区。然而,整改后的吉庆街反现萧条,商家惨淡经营,人气每况愈下。2016年12月,重新竣工的吉庆街焕然一新,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为了促进文化产业在城市化进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团队以吉庆街为对象,展开了有针对性的调查。

一、吉庆街文化产业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本次?{查前后经过设计问卷、实地考察、分发问卷、采访经营者、阅读相关文献、分析数据的工作,于2016年6月启动,前后开展3次集体调研,共收集线上线下调查问卷255份,对经营者、管理者进行了2次采访。本文采用问卷数据分析、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以下多个方面入手进行研究。

(一)调查样本分析

1.受访对象基本情况

从调查结果来看,吉庆街商圈的人群总体呈现出年龄层低、省内出身、教育水平高、文化消费水平较高这四大特点。

其主要年龄层在25岁以下(44.31%),超过半数年收入水平在5万元以下(53.33%)。绝大多数文化程度在义务教育程度以上(83.13%,其中大专学历及以上占44.31%)。常住于大中型城市(74.12%,其中大城市占49.41%。来自于本省、本市的人员占83.53%,其中省内非武汉市出身者更是占到47.84%),半数以上的受访者年度文化娱乐休闲消费额度在1000―5000元之间(51.37%)。如此看来,吉庆街的潜在消费者为年轻人群。

2.受访者获得信息的渠道

在受访者得到信息的渠道中,通过各类传媒和亲友介绍(55.29%)最多,占半数以上。而通过旅行社得知吉庆街的最少,仅占2.35%。扩大范围来看,在针对包括吉庆街在内的武汉市内四个景点的共计940份调查问卷中,经由旅行社推荐而来到景点的人数仍旧占比较低,仅1.28%。在除了“其它”和“旅行社”之外的四个选项中,占比最大的是亲友介绍(21.57%),其次是网络新媒体(17.25%),再次是传统媒体(16.47%)。可推测,将吉庆街介绍给外地亲友的应多为本地市民或近郊人群,这点表明,来访人群往往不带有明确的旅游目的,大多数是探亲出差时顺便游览。该数据一方面说明吉庆街的景点魅力有局限性,吉庆街旅游文化缺乏宣传,另一方面说明吉庆街在制定发展决策时应优先考虑将本地居民作为受众,更有针对性地设计街区商业环境和文化项目。

(二)吉庆街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描述

1.吉庆街文化产业到访次数、同行人员、游览目的分析

在受访人群中,“来过吉庆街三次以上的”占总数的56.47%,而第一次或第二次分别占比18.82%、14.9%。问及同行人员,占比最高的是和同学、同事一起(36.86%),其次为和朋友、恋人一起(23.53%),随团到访的最少,仅2.75%。

调查人群游览目的,顺位最高的分别为“其它”和“缓解压力,放松心情”,居中的为“了解城市文化底蕴,开阔视野”,最低的是“被广告宣传吸引”。可以分析,吉庆街作为旅游景点的吸引力不甚突出,作为购物地点的特征也体现不多。“缓解压力,放松心情”是现代社会许多休闲场所都具备的功用,表明吉庆街作为市民消闲场所这一特征的延续。而且,回溯吉庆街的前世今生,吉庆街正因其排挡文化和草根文化吸引大众,在将来的发展策略中也应着重强调这一深厚的文化背景。

2.吉庆街文化产业观光内容分析

询问受访者在吉庆街实际观光的内容。排序最高的是“其它”,比排序第二的“品尝特色美食”得分整整多出一倍。据走访中实地观察,单纯路过、周围居民在此纳凉散步、附近上班族休息、聚会、等人会和占相当一部分。除了与上文已经讨论过的吉庆街作为旅游景点魅力尚有欠缺这一点相互印证外,值得注意的是,品尝美食与感悟历史文化底蕴仍然占据了第二和第三的位置。人们对吉庆街作为著名汉味文化景点的价值仍然有一定的认知度和期待度,吉庆街的相应价值值得保护和强化,在这一点上,绝不应该放弃吉庆街90年代以来作为美食文化名街所积淀下的底蕴。

3.吉庆街游客旅游感受、与满意项目分析

分析受访者的的旅游感受,表示“没达到预期效果,不推荐”以及“比预期差很多。会以负面形式宣传”的受访者比例达到24.7%,表示“基本满意,没有特别出彩之处”的占55.29%,而“超过预期,会推荐亲友过来”的受访者仅占20%。与之前“通过什么渠道得知吉庆街”一项中超过20%的受访者都是通过亲友介绍而到来的数据相对照,吉庆街的口碑效应有待加强。

分析满意项目答案,“特色美食”在满意项目中得到了4.24的高分,“无”、“传统人文景观”、“特色表演”分居

二、

三、四位;不满项目中,“无”选项排位最高,“配套服务”和“消费价格”、“景观建造”分居

二、

三、四位。

特色美食的高分说明吉庆街的招牌仍然是美食文化,特色人文景观中的老式里分建筑是吉庆街用来招徕人群的潜在魅力。值得注意的是,在武汉市其他同类美食街市中所没有或者说不太突出、尚未形成特色的音乐、曲艺表演在调查结果中仅占第四位,得分比“无”选项(1.69)低了将近一半(0.87),这一特色不够突出,令前来的顾客感到吉庆街除了美食之外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走访过程中发现,吉庆街的音乐表演者人数减少,演出质量、收费水准有待提升。

4.吉庆街消费金额、不满项目分析

吉庆街的文化,是带着汉味的草根文化。根据人们旅游时考虑的因素显示,人们进行文化观光时,金钱成本也是观光决策的重要参考因素,排在所有选项中的第一位。然而,结合人们对吉庆街的不满之处,吉庆街的消费价格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不满意项目,排位仅次于“无”和“配套服务”两项,居于第三。消费金额调查显示,占44.31%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在吉庆街的消费在200元以下,200-500元的也占29.41%,500-1000元的占比44.31%,而消费1000元以上的占比8.36%。

吉庆街低额定价是它的巨大优势。然在实际走访中发现,吉庆街里满是高级连锁餐厅,老街两边经营的私人小餐馆,其菜品定价离亲民廉价有一定距离,基本和武汉市其他地区餐馆的定价水平持平,其菜品价格也不具有汉味特色。事实上,来到吉庆街的人群在调查中表示对消费价格不满,多是因为对吉庆街的草根认知与现实情况有落差。

在不满项目中,除去上文提到的草根文化的流失和价格优势的丧失,配套服务成为吉庆街的首要短板,而景观建造位居第四。以上均是吉庆街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难题。

二、吉庆街发展面临的问题

多年来,吉庆街备受政府与人民重视,曾多次进行改造重建。2016年12月,改头换面的吉庆街重新面向广大市民,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改造工程有效解决了建筑老化、缺乏管理等诸多问题,使吉庆街承担起弘扬传统民间文化的历史重任。但在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传统民俗草根文化流失

新吉庆街的建设方式是“异地重建”,投资巨大,群众期待也极高。新吉庆街采用民国复古建筑模式,取缔了原有的露天排挡文化和市民草根文化。结合影响观光因素一问的调查结果,景点独特性是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审视现状,吉庆街原本以夜市露天餐饮为招牌的特色模糊起来,艺人的不断流失使其失去吸引力。从吉庆街的例子里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城市建设与特色传承的矛盾。现代城市建设在追求整洁、卫生之时,对传统文化造成巨大破坏。此外,新吉庆街的管理者大量招揽全国连锁型餐馆,不仅损坏吉庆街固有的美食特色,使之与高档商业区别无二异,也使价格提高,影响居民消费。

(二)缺乏相关部门有效宣传

吉庆街曾扬名中外,相关小说、影视剧作一度在国内外广为流传,吸引远客纷至沓来。相较当下游客骤减,且多为周边居民的现状,可见吉庆街的名声已大不如前。

近年来,有关部门对吉?c街的宣传较少,现有报道多反映其萧条现状,表示吉庆街不值游玩。同时,有关部门未能充分利用新新崛起的网络媒体平台,使其在新生代消费群体中产生一定影响,导致吉庆街一度没落。

(三)缺乏配套设施建设

武汉的市政交通建设是民众关心的重大问题,这是城市的必要发展经历。只是,武汉交通建设缺乏规划,2009年长江过江隧道试运使中山大道通行受阻,减少吉庆街车流量。2014年8月中山大道又进入进入两年的全封闭地铁施工,加大游客到达吉庆街的难度。五六年的时间使得吉庆街从如日中天变成藏在深闺,在人民心中日渐衰落。吉庆街在黄金时代戛然而止,地位被新生力量取代。2016年,吉庆街交通状况有所改善,但车位较少,交通拥堵等问题仍比较突出。由于缺乏有效的传承和转化方式,缺乏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吉庆街的草根情怀终难长久延续。

三、吉庆街文化产业化发展建议

通过对吉庆街经营者的采访,调查问卷的数据总结,现从以下两方面提出建议。

(一)政府的战略规划设计和决策支持

1.加强文化政策扶持力度,突出吉庆街特色

文化产业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政府应加强对文化产业的重视,加大对文化产业的宣传力度。其次,市政府应在对吉庆街进行统一规划时保留特色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保护性开发,维护汉口老街巷文化,增强文化景观文化内涵。有关部门要对入驻商家进行适当筛选,争取吸引艺人回归。同时,政府要丰富宣传渠道,提高吉庆街知名度。使得文化传承和城市建设达到平衡,发扬吉庆街独特的草根文化。

2.维护商家艺人权益

政府要加强文化产业建设,增加资金投入。在艺人管理上,推行艺人俱乐部或工会,为艺人购买社保基金,提供社会保障。在税收政策的制定上,为了重新焕发吉庆街的活力,政府可以针对吉庆街的商户推出一些税收优惠政策,保障小个体户的权益。在城建执法方面,有关人员可在吉庆街附近范围内进行限制性管理,开设步行街,恢复吉庆街热闹风貌。

3.完善基础配套设施

武汉市政府应抓住吉庆街的交通优势,加强地标建设,对旅游景点进行区域性整合形成集群效应。如在进行公共交通线路规划时优先考虑经过吉庆街的线路,将吉庆街与其他临近景点联合,形成旅游经典线路;以“吉庆街”命名公交或地铁站点;在周边景点地图中加入吉庆街地标,进行一定的景点介绍和旅游推广。同时,也应完善公共设备,规划露天大排档区域和停车场区域,完善配套措施。

(二)商家和艺人的文化自觉

要把吉庆街建设成武汉饮食文化的另一张名片,那就必然少不了吉庆街传统商家的力量,个体商家需要在正确认识吉庆街文化的基础上,对自己的经营进行适度改进,走亲民路线,无论是食品的味道还是用餐氛围的营造、价格上都力求亲民。除了在文化观念上的更新以外,也应继续严格地遵照餐饮行业规范,保证食品安全,对顾客负责。

在吉庆街的街头艺术方面,无论是非遗传承人还是街头艺人都应有文化传承自觉。其音乐种类、与艺术形式可以适当创新,形成湖北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使吉庆街发挥其独特的文化作用。

令人欣慰的是,随着新吉庆街改造工程完成,吉庆街逐渐重回大众视野。配套设施的逐步完善,大型公益活动的承办,以及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都意味着吉庆街必将在城市化进程中进一步发展。同时,吉庆街的改造之路可广为借鉴。其所代表的典型问题,体现在传统民俗文化转型升级的各个方面。唯有加以重视,才能更好促进文化产业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熊元斌,李晟.吉庆街:武汉休闲文化名片的打造[J].学习与实践.2004(07)

[2] 孙静梅.展示城市文化的一张艺术名片――武汉市吉庆街街头音乐表演形式的分析[J].学习月刊.2006(24)

[3] 谢宏雯.清末明初的“汉味”吉庆街――武汉新吉庆街掠影[J].长江论坛.2013(04)

[注:本次调研由湖北大学湖北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组织实施,为湖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是武汉新兴文化产业发展与创新型城市建设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文学院)

文化产业调查报告
《文化产业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