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中国小留学生海外生存状况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2020-03-02 01:04:0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中国小留学生海外生存状况调查报告

中国已成为全球低龄留学生的主要生源国。低龄出国潮体现了中国教育、社会和政治多方面的问题,需要探索中国教育的救赎之路。

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留学输出国。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公布的《2011中国出国留学趋势报告》显示,高中生出境学习人数已经占中国总留学人数的22.6%。随着出国热日益升温,低龄出国汇成了一股浪潮。从2009年起,在美就读高中的中国留学生人数直线上升,中国已在2011年超过韩国成为美国高中留学生第一大生源国。中国成为全球低龄留学生的主要生源国。 小留学生的海外生存状况

根据我们在美国期间对小留学生的观察和访谈,我们发现如下几个问题是小留学生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和关口,同时也反映了小留学生实际的学习和生存状况。

(一)寄宿家庭问题小留学生初来乍到第一个问题是寄宿家庭的问题,根据美国法律未满18岁的青少年需要有法律意义上的监护人,如果留学生不选择寄宿学校,就要有一个寄宿家庭作为监护人。近年来的低龄留**使寄宿家庭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根据我们在美国对小留学生的访谈和在国内与留美学生家长的接触,发现这个问题处理不好就会成为小留学生在异国他乡的第一个噩梦。

我没满十八岁,我需要homestay,homestay的妈妈要去别的地方去工作,她会一周只给我们做一餐,放在冰箱一周,我们交的是一天两顿的饭钱。吃不好是一方面,我记得吃完饭我们会直接把碗洗了,但她嫌我们这样会太浪费洗洁精,就让我们放着。我不用她们家的餐具,但有一次我拿了她家一次性的碗和筷子,她瞬间就说你放回去你不能用。homestay的妈妈态度不是很好,但你得忍下去,因为以后你还得在那里待下去。不过我换了homestay后更夸张,坐公交车去要一个半小时。早上homestay妈妈会带我们去,但晚上我们得自己回来,可是我有个朋友比较好,会带我回来,但我室友有时候真的没有办法,要(花)一个半小时。我第二个家庭是墨西哥人,挺好的,我病了也照顾我。我homestay的妈妈很好,但她的女儿心理上有点扭曲。有一天那个女孩准备割腕自杀,送到医院去了,警察也不准她妈妈陪护,我室友没有办法忍受,我还好。

除了小留学生在寄宿家庭遭到冷遇、吃不饱、花很长的时间坐车上学、寄宿家庭自身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以外,小留学生初来乍到的不适应、亲情的缺失也是一个显著的问题。 前半个月到美国看什么都新鲜,有人冲我笑我会很兴奋。后来就特别想家,什么地方都不想去啊,别人出去我也不出去,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就觉得我想待在屋子里哭一哭。后来快开学前,都到了一个什么地步,就是不想再接触人了,包括室友。不想跟她们说话。包括进门,我都害怕,想千万别遇到她们,千万别遇到她们,就很害怕遇到人、很害怕说话,那段时间就想在房子里哭一哭。

当然,小留学生自身的问题也会因此而暴露出来。 在那个天主教学校短短的半年,我就换了三个homestay。其实这几个寄宿家庭对我都很好,不是homestay的问题,是我被惯坏了。我那时候太自我中心、太任性了。我妈妈从小就很宠我,就算我做错了,也就说这个错了,其实我做错了是期待妈妈说我的。然后我要什么就给什么,所以我基本上考虑不到别人。

寄宿家庭问题是小留学生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在和留美学生家长访谈时,我们发现这个问题很普遍,遇到一个好的寄宿家庭在留美学生家长群里仿佛就像中了彩票一样稀罕,有些留美学生家长在孩子赴美第一年一直在处理孩子寄宿家庭的问题。美国寄宿家庭大多是低收入家庭,自身素质不高,对小留学生缺乏关爱,甚至自私、苛刻、变态,对有些小留学生的身心造成了长远伤害,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

(二)语言与文化融入问题很多家长以为让孩子早一点留学,会更容易融入当地的生活与文化。然而,事实并不如家长们希望的那样,小留学生们在异国他乡,常常会因为语言和文化差异而很难融入西方文化之中。 美国人说我们抱团封闭,不愿和他们交往。其实我们说不是的。就是因为口语不行,不敢说。我们说中国人很害羞,不想开这个口。第一次办银行卡我办了一个半小时,我当时英语不过关,又学的是牛津英语。我当时都不知道说是办creditcard。各种各样的事,诸多诸多的问题,问题是我听不懂,再说一遍没听懂,用简单的话我终于听懂了,花了一个半小时,我拿出一沓钱,我说要存起来,他说和他出去,我说出去干什么,他说去ATM机上把它存进去啊,我想你直接让我去柜台就好了。为什么要我出去,我当时有点害怕,怕被抢。很小心把钱放入ATM机。在国内我不复习、预习,但在这里必须预习、复习。更重要的是你的英文没有那么好,你不预习根本跟不上。刚开始几个月、半年多,只能听懂一半。每天都要学到

3、4点。不过我没有崩溃。有时候有点烦躁,但相信自己努力就能行。

文化融入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美国是一个多种族跨文化共存的社会,它有一种多元文化的传统,但是对于华裔学生来说,融入这个多元的传统是相当困难的,或者就干脆不融入。 没有文化shock,主要是保留了中国的生活,除了上课外,就是回家写作业打游戏。因为家庭环境好,我们不需要一定要到外面交流。这一代孩子条件太好,不需要奋斗,所以感触不多,我是这么觉得的。不过,潜意识当中还是会觉得寂寞。在我的学校里,我的朋友就是和我一样的人,中国人。在教会学校的时候,我语言也不是很大问题,但我也不是很喜欢和美国人说话,说完了我很累,我觉得很假。你要装得很快乐。你必须装得兴高采烈。美国人自己是真的兴高采烈,但我兴高采烈我就觉得我是在作假,我没有那样的情绪。我也不太和ABC做朋友,因为她们觉得自己是美国人,不觉得自己是中国人。我问过她们,她们说我是美国人。她们是美国人了我和她们说什么?

我妈妈总是很奇怪说我为什么不能融入?我也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要融入呢?

美国学校到了高中就没有固定班级了,美国学生一般都是通过长期社会活动形成一个小团体,他们会主动邀请陌生学生参加,所以要融入各种圈子需要自己主动参与美国学生之间的活动。但是因为语言障碍、陌生感、对各种社团信息不熟悉,中国学生之间会抱团或者独来独往,很难融进美国学校这个新环境,一位华裔奶奶告诉我们,她的孙女因为没有玩伴,快要得抑郁症了。

根据我们在美国期间的观察,中国留学生虽然和其他学生一起住在寄宿家庭,大学生合租在一起,但还是很宅,上网、打游戏、熟人之间聚会、旅游、去教会。缺少西方社会所要求的Social能力,一种热爱公众事务、集体运动、社会服务的能力。

(三)人际交往、情感生活和消费小留学生孤身在海外求学,常常没有归属感,情感处于空白状态,非常渴望友谊,所谓抱团取暖。有一个毕业了的留学生告诉我们:

在美国交往的圈子很小,如果留在芝加哥就很好。那里有很好的朋友。但芝加哥的朋友也基本走光了,能有两三个留下来,住得也很远。亲情没有办法(要求),对我们这些独生子女(而言),友谊更珍贵。

这个留学生告诉我们,她有一个同学每天开车2个小时去上班,不是因为工作的地方房租贵,只是为了和好朋友住在一起。没有亲情、友情的日子很寂寞也很孤独,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留学生同居的原因。

同居真是一个普遍现象,我室友和女朋友同居,但也就周末过来,平时还要读书,但我楼下一对就住在一起。有个纪录片就说留学生同居。国内的家长会很惊讶的,都同居呀,其实真的在留学生中很普遍了。

这个社区大学的学生回忆自己的留学生活时说:

太小出来不是很好,生病也没有人照顾,我很想回家,有几次在超市我差点要哭出来,一个美国小女孩,和我差不多年龄,妈妈问要不要吃这个要不要吃那个,小女孩说不要,我想如果我妈妈在,我就要啊。我特别珍惜和爸妈在一起。不是东西好不好吃的问题,是亲情。特别是生病的时候,以前在中国不吃药,现在一生病就马上吃药、吃水果、吃豆子饭。 当然,离开了父母的视线,很多高中生也会很自在,这是一群高级留学儿童的圈子,有钱、任性、孤独、乖张、同居、为成绩焦虑,什么样的事都有。我们在美国调研时遇到了许许多多这样形形色色的高中留学生或高中毕业在社区大学读书的留学生。

一部分是带着父母的希望来的。不过一部分人是带着自己的梦想来的。她们的希望是什么呢?第一个是没有人管束,第二个来这个花花世界,经历一下这个花花世界。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比如说:我们有一个同学会跑到什么地方看极光,会登山,会去零下的地方,如果在国内绝对不能,但在美国他们就能去做。两个人开一辆车,半路上没油了。他们来美国就希望过一个没有约束的生活。

有一位上海来的小留学生从俄亥俄州的一所高中转学到加州的一所高中以后,不能适应新的环境连续旷课一个月。 到了威尼斯高中,我很不满意。我觉得老师很不负责,上课就是布置点作业,然后让大家做。不好好讲课。我去找counselor换课,counselor的态度很不好,那时候虽然也不是说英语表达有问题,而是你根本不知道如何寻求帮助,这时候就不太愿意去上学。我有一个月就不去上课,我觉得老师不负责任,我去一两天然后又不去。我在网上给自己找学校,我爸爸找我谈话,说我要踏踏实实留在一个学校,如果觉得一个不好就换下一个,你永远要换学校。我妈妈也找我谈,那时候我不去上学,天天有电话打给我哥,说我这课没来,那课没来,因为不去上学在加州后果蛮严重的。 问到中国学生国际生之间的交往,他说:

中国学生相互都认识,平常见面不多,就中午吃饭见一次,然后放学可能见见。平时没什么大交流,就是有什么好笑的东西交流交流,包括老师发一个东西,我问一下他们,因为他们有的游戏,我不玩的。就交流一些好笑的东西,好笑的语言、图片、段子。朱同学、莫同学、江同学他们下午有网球课,因课程需要,他们三个就会在一起,放学后他们就各回各家了。每天都在重复。

很多家长因为孩子成绩不好,把孩子送到国外读书,但是一个孩子的价值观、学习习惯、品性、自律性等这些属于家庭教育的部分都不是美国的学校可以负责的。

我先说裴这个人,他一个星期可以花掉1000块钱。你知道怎么花的吗?请黄同学吃饭,一天能花100块钱,主要原因是裴想去外面,他又叫不到人,只能叫黄同学了,那你叫黄同学,总不能不付出点东西吧,那就请他来吃饭。那请他吃饭,就会在外面玩玩,在外面的消费,都得裴一个人来付吧。有时候他们玩游戏,那个黄同学吸大麻。他和一个韩国人、一个老墨是吸大麻的。有的时候去篮球场吸,那个裴就陪着他去吸。黄同学和裴上次来我家跟我商量事情,黄同学就很没家教的,就和裴随便乱翻,他们说我在家里没事干,说给你推荐个黄片吧。在我家用我电脑看黄片,这是高中生经常做的事情,反正我是不看的,我要是看了,人性就被玷污了。裴来留学就是浪费时间,花钱的。家里估计是钱太多了,让他花着玩玩的。朱同学也是来这玩的,来养肉的,他天天在家睡觉。他有时候起来,躺在床上,看太早了,再睡一会,就到9点半了。他第一学期10月份才来,来晚了,缺太多的课。

(四)学校选课、成绩、买课代考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学校体制有很大差异,美国从高中(9年级)开始不再有固定班级。小留学生到国外上学,报到以后就要自己选课,每个人都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公平提供的教育资源。Counselor会给学生提供咨询,但是选什么课Counselor不会替你做决定。哪些是必修课,哪些是你将来要重点发展的方向,每门课的学分情况如何,全靠学生自己从各种渠道获得信息。选课对中国小留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根据笔者在美国的观察,很多小留学生的选课建议都来自中介人,第一年很多人选健康、修车、绘画这样容易拿高分的课程,而实际上,这些课程对于留学生今后在美国上大学并没有多大帮助。 我们访谈了一个国内初三毕业到洛杉矶读九年级的学生。他在国内的课业成绩不算好,当他把他的选课单给我们看时,我们发现问题很大,总共6节课,其中2节是ESL,体育课有2节,画画一节,修车一节。这些课对他今后申请上大学基本没用,但是容易拿到高分,也就是说出国中介向他家人汇报时比较好听。

我这些课其实都是必修的,但对我的语言帮助不是很大。我的课是没办法的,我一年制的,我想换掉的,但发现太晚了。我就一个美术课是A。其他乱七八糟的都不太好,我自学能力不太好,上课有时看看手机。我们是国内的中介跟这边的中介有合作。我和朱同学就像货一样,被他们转来转去,我去过这边的中介家,他家里住满了留学生,他就靠这个挣钱。 但是在美国的大多数中国留学生希望通过SAT考试取得好成绩,以为通过自己的学业成绩就可以上一所好大学。重视成绩,但是成绩又不好,这时卖课买课就比较盛行了。很多先到美国社区大学就读,然后转学到四年制本科大学的学生,卖课买课现象非常严重。下面是一些留学生QQ群里常见的信息:

私人代课代考代写,出成绩再付款!最强代写团队各科目paper,eay,researchpaper,editing,rewriting,PPT,speech,bookreport/review,researchpropal等。提供科目,安排最适合的写手帮您!

一个社区大学的学生说:

中国学生买课代考刷成绩很普遍。帮着上课,全程上课,代考刷成绩,特别是网课。还有就是买试卷,SMC老师一般就只有题库的那几套试卷,教授一般不改试卷的题目,所以前面的学长会留下来卖,不过这次数学课有个中国学生特别傻,直接把以前的考卷带到教室去,被老师发现了,他自己买了用了也就算了,一般人都是买来回来闷声在家看,他背都不背,直接把考卷带到考场。因为他,老师发现了,抓了一个后,把试卷库都更新了,以前六年的考试卷全改了。 另一个学生说:

考历史我们同学都作弊,他们考得好高,我学得挺好,考得也不错。但考不过他们,他们都抄,我只拿了B,历史老师问我,她们有没有抄,我说有。回到宿舍我舍友问不知道谁和老师告状了,说作弊。我就说我也不知道。我不知道和老师说对不对啊?第二天我去老师办公室,发现老师根本没有处理考试作弊的学生,我觉得很不公平。老师说作弊的人太多不好处理。你觉得我是不是要和老师争取让他给我一个A?

(五)升学问题作为美国高中的小留学生最后要过的一关是升学。一位受访的升学顾问告诉我,华人比较重视学业成绩,对美国大学升学的多元要求不熟悉,一般到高中(9年级)才开始做孩子的大学升学规划,比美国人迟多了。实际上,要申请到美国的名牌大学,除了有出色的功课表现(GPA)、良好的SAT成绩外,还要有突出的课外活动,以及老师中肯的推荐信。这样一种开放式的主动性的学习方式是中国学生不熟悉的。

去年上UCLA最低是3.2,今年是3.1,没有一个固定的线,主要看你的其他地方强不强了。看你的personality。南加州国际生2.6、2.5都收过。本地的2.1都录取过。它是私立学校,有时4.0它也不会收。都会问很多个人的问题:你最想做的实务是什么、你最崇拜的领袖是什么,你最有名的发明是什么……

除此以外,在升学上的亚裔配额制度导致中国留学生的竞争对手仍然是华裔,目前中国学生申请美国大学的SAT分数越来越高,很多留学生甚至回国参加SAT培训班通过刷分申请美国大学,这样一来,中国学生仍然处于应试状态,不过应的是洋高考而已,后遗症就是很多高分学生到了美国大学以后退学、转学到社区大学等问题。

2014年1月笔者在美国调研小留学生期间,加州就出现了一项要求限制亚裔在加大系统中入学比率的SCA5提案。另外,很多留学生到了美国学校会忘记自己的国际生身份,和美国学生一样轻松,最终GPA不够高,仍然上不了理想的大学。 我表弟在苏州上的国际班,今年申请大学,来了很多好大学的offer,譬如伯克利、普度、圣母,我想都不敢想。我高一就来美国了,美国人没这么拼的,我现在觉得上什么大学都不要紧,我现在的情况也不和父母说,说了他们也不知道。我现在把申请大学看得很淡,能去好学校当然好,不能上好学校也很淡。我去counselor那里说我申请了UC系统,他就鄙视地看着我,我说你别这样吗,给我点自信。他觉得我根本不可能被录取,浪费申请费,Are you sure you want to waste your money?他是国际生的counselor,他说4.0都不一定录取,你3.0凑什么热闹。我后来就不去这个counselor那里,我就去本国学生的counselor那里,那个counselor一看:哇,3.0,好高啊。

(六)就业问题留学生在美国大学毕业后会获得为期一年的OPT(毕业后的暂时工作许可)时间,如果在此期间成功找到工作并获批工作签证则被允许留下,否则留学生将被要求在OPT结束后的两个月内回国。因为每年工作签证名额有限,留学生需要参与抽签。一般本科毕业生的中签率已跌破20%。

我们学院有40多个中国学生,七八个人现在找到工作了。这个已经算高的。没有一个找到金融工作。我当时出来的时候申请了好几个金融工作,可能他们需要有经验的,金融没要我。但会计要了我。我12月15日上的班。四个多月里不断投简历面试。在美国推荐面试是最重要的。我现在觉得投简历根本没用。看都不看,看一眼说不错,也就放下来了。我是由同学推荐,就是网上面试,就行了。上次我们又缺人,我们那有一堆简历,老板说你们推荐一下。美国就信这个,信任社会。简历投了无数,面试好多。每天都在跑啊跑。芝加哥公共交通很方便。我的同学还有去郊区的,坐小火车。先坐地铁再坐公交。有时候一周两三个(面试),有时候一周一个都没有。都在等。有时面完就没音讯,当时很着急,也有点烦。有时候爸妈会问。反正是很不容易。找不到回去更糟。因为成本收不回来。我回去也没有好的出路,我家也不在北京、上海,我回去也不能回到我家那个小城市。我在这里拼和回去拼也是一样。

高昂的留学费用是一般家庭子女想留在美国工作的动力。 我和同学聊为什么留在这里,发现实在没有回去的理由。我爸妈是说随我,哪里快乐在哪里待着。我实在不想回去啃父母。我们是按课交。一门课要3000到4000。3个学分。17门。光学费就要6万左右。10万美金差不多了。找到工作,两年可能差不多。至少6年拿到绿卡。你只能申请2次,第二次办不下来,必须回去。一般拿到工作签证可以拿到绿卡,反正就是熬呗。我现在不能回,在办工作签证的时期不能回去。

我们也访谈了好几位辞掉美国工作回国的同学,发现家庭条件好的同学更倾向于回国发展,他们认为“打工在美国,创业在中国”。当然,飘在美国的孤独感也会促使很多留学生回国发展。

刚到美国时就是觉得要成绩好,然后觉得需要留下来,现在留下来了我也很犹豫是不是工作几年再回去。我今天还和同事聊,她说她要回中国,这里不是自己的国家,没人Care你,这里唯一好的是空气。我另外一个同事说这里的制度好,你可以发声啊。中国没有办法发声。我那个同事说:第一代移民忙着生存根本没有发声的问题。我们同学也常常聊;觉得美国固然很好,但在这里终究很孤单。以我们的年龄现在觉得什么都有好坏的一面,没有很强烈的美国或中国立场。但是我们觉得回去没有回去的理由,但留在这里也没有很强的归属感,你终究融入不了美国。 结论与讨论:中国教育的救赎之路

低龄出国潮体现了中国教育、社会和政治多方面的问题,是一个社会整体系统出问题的反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中国社会问题的外部化、国际化。

(一)西方教育神话的迷思西方教育神话主导了一场中国低龄留**,这种教育神话的编织主要源于西方教育制度的比较优势、中西教育资本的推动以及家长和学生对留学神话的自愿服从和想象,三方面的共同作用加强了这种趋势。 首先,中国教育制度的劣势与西方教育制度的优势共同作用于中国家庭。劣势指的是中国应试教育的单一分数评价使学生承受高度的应试压力,在不断的排名中心理和人格受到损毁,大多数学生因此被考试制度淘汰;优势指的是西方教育更加人性化,在多元评价中促进每个学生发展天赋才能和各项社会能力,学校教育能够给资优儿童提供充分发展的机会。

其次,发展的意识形态话语吸引了家长通过子女留学对未来进行投资。今天在教育资本所营造的媒体上,诸如“发展”、“未来需要”、“经济桥梁”等已经成为拉动留学需求、制造西方教育神话的话语工具。

最后,家长和学生对留学神话的自愿服从和想象因为面子而得到了加强。访谈中我们发现很多家长的留学意愿来自面子,周围亲朋好友子女的留学催生了自身留学投资意愿,孩子不再在国内是一个差生,而是镀金的留学生的想象使父母不惜一切代价进行留学投资。

(二)教育资本推动的留**与一百年前中国学生海外留学相比,就会发现今日中国留学生逐年增长的趋势并不是对教育本身的追求,恰恰相反是另一种的反教育,就是通过追求洋学历更好地向上流动,这种趋势内生于中国教育的制度劣势,外生于中外教育资本,是两者共同催生的产物。 具体到中西教育制度的优势和劣势,它并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实际上教育制度嵌入文化和政治因素之中,需要针对具体问题来分析和改革,但是目前中国由西方教育神话主导的留**实际是屏蔽了对不同教育制度和社会文化的分析,单方面唱衰中国教育以此来鼓励留学,其实是教育资本的冲动。

留学低龄化,意味着中国应试教育制度与中产阶级家庭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或者说教育资源不平等趋势的加大,促使中产阶级家庭向海外教育寻求出路。这种教育压力实际上是经济社会结构失衡在教育上的反映。

(三)中国教育的他救与自救低龄留**和小留学生问题暴露的不仅是中国教育制度的问题,更是更深刻的中国社会矛盾的反映。留学生在海外各国遭遇的语言、文化、升学问题,就业瓶颈以及回国低薪就业都表明留学生的向上流动和升迁有很多障碍。留学本身不会解决中国的教育和社会危机,它只是给我们推动中国本身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另一种动力。留学只是对中国教育和社会问题的逃避,也不可能根本上实现个人的教育和社会理想,中国问题只有回到中国来解决。 从本文对小留学生的调查和研究来看,需要从根本上改革中国教育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一是改变应试教育的单一评价方式,真正减轻大多数学生沉重的学业负担,通过尊重教育规律实现教育本身的分层。二是改革中国的高等教育,在教育目标、教学方式、教学评估上与国际接轨,有利于人才的国内培养,减少家长的教育投资。三是创造一个公平的社会分配机制,实现人人平等的资源分配环境,这有利于实现宽松的教育环境。

本文摘自《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本文作者:程平源

农民工生存状况调查报告

福建省公交生存状况调查报告

中国广告公司生存状况调查报告

关注残疾人生存状况调查报告

农村老人生存状况调查报告

新生代农民工生存状况调查报告

出租车司机生存状况调查报告

中国医生生存状况调查报告

律师真实生存状况调查报告

物业管理行业生存状况调查报告

中国小留学生海外生存状况调查报告
《中国小留学生海外生存状况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