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教育学基础原理与应用总结

发布时间:2020-03-03 06:24:2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教育概念: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要素:教育者,学习者 ,教育影响。

教育的基本形式:学校教育学、家庭教育学、社会教育学

现代学说:

1、实验教育学

2、文化教育学

3、实用主义教育学

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5、批判教育学。 教育功能定义: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教育功能的表现:对内表现为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对外表现为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教育功能的类型 :从作用的对象看,本体功能和派生功能;从作用的表现形式看,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从作用的方向看, 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严重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创造性的培养;教育的功利性驶教育丧失了对生命的关怀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正向功能:教育对人口、文化、经济、政治的正向影响

人的发展: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整个过程中,在身体和心理两方面不断发展的变化过程 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个体差异性、互补性

影响身心发展中的因素:遗传是生理前提;环境是外部条件;实践活动是推动人发展的直接的、现实的力量;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有特殊功能

教育目的的概念:广义:人们对受教育者达到状态的期待;狭义: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人的规格或标准,以及各级各类学校在课程或教学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教育目的(国家的或思想家理想中)、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目标(课程或教学的) 教育目的的意义:是一种引导和推动人们在实践中改造世界、改造社会的精神性动力。因此,它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激励、评价(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教育目的制定依据:客观(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依据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规律);主观(个人、社会本位论)

我国的教育目标:以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有鲜明的政治方向;坚持全面的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德育的概念:广义的德育指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和行为习惯培养等。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 德育的任务:为学生树立共产主义信念和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原则:时代性与方向性相结合、知行统

一、正面疏导为主、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和严格要求与尊重爱护相结合的原则

学校德育的方法:理论引导、实践锻炼、情景熏陶、榜样示范、心理咨询法 学校德育的途径:思想品德课程、学科教学、班集体管理、各类活动、网络德育

我国德育的发展趋势:回归生活实现道德理性与道德主体生活的整合、注意民族传统,关注世界交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注意社会适应性、以人为本,规范性与主体性的有机统一

教育制度: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中各类教育机构的体系,包括两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是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关系(分3类:双轨制、单轨制、分支型学制)

我国现行的教育体系: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继续教育、教师教育体系 基础教育性质:普遍、基础性;普及、义务性;公平、均等性

基础教育使命:以人为本、把普及作为重点、着力于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从广义看,教师与教育者是同一语;从狭义看,教师专指学校的专职教师

教师职业的性质: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2.教师职业是以教育教学为职责、以教书育人为使命的职业

教师工作的特点: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创造性、长期性、示范性、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集体性。

教师的职业素养:

1、具有先进的教育观念:树立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观、树立面向学生的学生观、树立生动、开放的教育活动观

2、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忠诚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3、具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与良好的文化素养

4、具有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和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表达能力、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处理教育教学过程中突发事件的能力

教师职业的权利:教育教学权、生存权和发展权、参与管理权 教师职业的义务:社会义务、教师义务: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从事教育活动、尊重学生人格、维护学生权利、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水平

学生的本质:

1、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学生是人(学生是能动的主体、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学生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发展的需要

2、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所参加的是规范化的学习

学生的权利:生存的权利、人身权:受尊重、安全、受教育

学生的义务: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学生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遵守所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的规定

良好师生关系的特点:民主平等、对话合作、尊师爱生、教学相长

良好师生关系的意义: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调动师生双方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前提;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帮助学生实现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具有积极的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了解和研究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成长;民主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益;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是自己的言行符合社会和学生对教师的角色期望

教育内容:为实现教育目的,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经过选择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行为规范等的总和。主要包括:德智体美劳等。教育内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内容既包括校内教育(正规的)和校外教育(非正规的)的内容,也包括非正式的教育和“平行教育”的内容。狭义的教育内容特指学校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特点:是联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中介;具有明确的目的指向性和预见性;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纯洁性;具有高度的信息含量和科学的富有逻辑的排列组合;具有认识价值、发展价值、应用价值;具有形式多样的信息载体 教育内容的发展:现代化;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注重能力的培养;关注道德教育

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狭义:指某一门学科。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它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之中。

课程类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显性课程与潜性课程、国家课程、地区课程与校本课程、必修与选修课程

课程的表现形式: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

教学:广义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以一定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的活动;狭义:限定为学校中的课堂教学活动

教学双方的关系:教师指导学生,而沟通、交流与合作是指导的前提,这种活动的目的是促进学生掌握知识与自我发展 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与任务: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任务: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培养中小学高尚的审美情趣,形成科学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教育过程的特点: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以掌握间接知识为主的过程;是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过程 教育过程的主要关系: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知识与发展智力;知识与提高思想;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

教学组织形式: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教学组织类型:班级授课制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小组教学是对班级授课制的修正和补充;个别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的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直观性;启发性;循序渐进;巩固性;因材施教 中小学常用教育方法:讲授、谈话、讨论、实验、演示、参观、练习法 我国主要教育模式:自学-辅导;目标-导控;引导-发现;情景-陶冶 现代教育:素质、终生、生命教育

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1、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正由理想走向实践。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现代教育规律之一。

3、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

4、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进。

5、教育普及制度化,教育形式多样化。

6、终身教育成为现代教育中的一个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教育思潮。

7、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各国教育的共同追求。 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三个中心) 全面发展是不是要求均衡发展?

1、全面发展,是指学生基本素质的发展,学生可以而且应当在基本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保持并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就个人来说,基本素质的发展和兴趣、特长的发展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

2、在教育工作中,要承认学生的个人特点,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别,把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结合起来,使学生既有比较完善的基本素质,又能充分发展其特长,形成丰富而独特的个性

教育学原理与艺术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总结

教育学原理概念总结

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原理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复习总结

教育学基础原理与应用总结
《教育学基础原理与应用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