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河北通信管理局工程师考试通信专业综合能力重点

发布时间:2020-03-02 18:40:0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一、电信职业道德

1.通信科技职业道德的最高宗旨和根本原则是(树立服务保障观念)。 2.电信的服务方针是(迅速、准确、安全、方便)。

3.简述通信行业职业守则。(1)爱岗敬业,忠于本职工作。(2)勤奋学习进取,精通业务技术,保证服务质量。(3)礼貌待人,尊重客户,热情服务,耐心周到。(4)遵守通信纪律,严守通信秘密。(5)遵纪守法,请求信誉,文明生产。

二、法律法规

1.抽奖式的有奖销售,最高奖的金额不得超过(5000元)。

2.电信网间按照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公平公正、相互配合原则,实现互联互通。 3.电信资费标准实行以(成本)为基础的定价原则。

4.电信业务经营者在电信服务中的“六不准”。(1)以任何方式限定电信用户使用其指定的业务。(2)限定用户购买其指定的电信终端设备或者拒绝电信用户使用自备的已经取得已经取得入网许可的电信终端设备(3)违反国家规定,擅自改变或者变相改变资费标准,擅自增加或者变性增加收费项目(4)不得无正当理由拒绝、拖延或者中止对电信用户的电信服务(5)不得不履行公开做出的承诺或者做容易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6)不准以不正当手段刁难电信用户或者对投诉的电信用户打击报复。

三、电信网

1.接通的(任意性和快速性)是对电信网的最基本要求。 2.通信网由(终端节点、交换节点、业务节点、传输系统)构成。 3.本地电信网的网络结构可分为(网星网、二级网)。

4.电信的定义是什么?电信通信是利用有线、无线的电磁系统或者光电系统,对语音、符号、文字、图像以及其他形式的信息进行发送、传输和接收。

5.简述对电信网的质量有哪些要求?解释各要求的含义。(1)接通的任意性与快速性。接通的任意性与快速性是对电信网的最基本要求,影响因素有三个。电信网的拓扑结构;电信网的可用网络资源,电信网的网络设备可靠性。(2)信号传输的透明性与传输质量的一致性。信号传输的透明性是指在规定业务范围内的信息都可以在网内传输,对用户不加任何限制,保证用户业务信息准确、无差错传送的能力。电信网的传输质量直接影响通信的效果。(3)网络的可靠性和经济的合理性。可靠性是指整个通信网连续、不间断地稳定运行的能力,它通常由组成通信网的各系统、设备、部件等的可靠性来确定。 6.电信系统组成模型,并说明模型中各部件的功能。

信源→变换器→信道→反变换器→信宿

噪声

信源:是指发出信息的信息源。变换器:就是把信源发出的信息变换成适合在信道上传输的信号的设备。信道:信号传输介质的总称。反变换器:变换器的逆变器。把从信道上接受的信号变换成信息接受者可以接收的信息。信宿:信息传送的终点,也就是信息接收者。

四、电话网

1.程控交换机控制系统处理机的处理能力是用(忙时试呼次数)来衡量的。 2.在交换机软件中优先级最高的程序是(故障级程序)。 3.摘、挂机扫描程序是(时钟级)程序。

4.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的主要区别是(幅值是否离散)。 5.时分接线器负责(时隙间)换,空分接线器负责(线间)。 6.我国电话网的等级结构由原来的五级结构逐步演变为(二级)

7.业务网包括(固定电话网、移动电话网、智能网)IP电话网、数据通信网、窄带综合业务数字网和宽带综合业务数据网。

8.决定电话业务质量的主要因素有:(接续质量),(传输质量)和(稳定质量)。

9.电话号码P位的分配。“0”为国内长途电话业务字冠,“0 0”为国际长途电话业务字冠。首位为“1”的号码作为全国统一使用的号码。

10.(程控交换机)是电话交换网的核心设备。程控交换机的硬件包括(话路子系统)和(控制子系统)。

11.简要说明程控交换软件的基本特点。(1)实时性强。(2)多重处理。(3)可靠性要求高。(4)能方便的适应交换机的各种条件。(5)软件的可维护性要求高。 12.简述电话网可靠性指标主要有哪几种,指标间的关系如何。

(1)失效率:系统在单位时间内发生故障的概率,一般用λ表示。(2)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相邻两个故障发生的间隔时间的平均值,MTBF=1/λ。(3)平均修复时间(NTTR):修复一个故障的平均处理时间,μ表示修复率,MT-TR=1/μ。(4)系统不可利用度(U):在规定的时间和条件内,系统丧失规定功能的概率,通常假设系统在稳定运行时,μ和λ都接近于常数,则U=λ/(λ+μ)=MTTR/(MTBF+MTTR)。

五、移动通信网

1.GSM900收发频率间隔为(45MHz)。

2.下述GSM接口中属于内部接口的是(A bis接口)。

3.下述(拜访位置动态寄存器VLR;归属位置精通寄存器HLR;鉴权中心AUC)部分是GSM系统独有、而有线通信系统没有的。

4.扩频通信中,处理增益反映了扩频通信系统信噪比改善的程度。

5.移动通信分类标准:(1)按双工方式分:单工、双工、半双工。(2)按多址方式分:FDMA,TDMA,CDMA等。(3)按信号类型分:模拟移动通信系统和数字移动通信系统。(4)按服务对象分:专用移动系统和公用移动系统。

6.与有线通信相比,移动通信的特点有哪些?(1)必须利用无线信道传输。(2)在强干扰下工作。(3)可供使用的频谱资源有限。(4)移动性带来的复杂管理。(5)网络结构多种多样。

7.GSM信道分类。

GSM中的信道分为物理信道和逻辑信道,一个物理信道就是一个时隙(TS),而逻辑信道是根据BTS和MS之间传递的信息种类的不同而定义的不同逻辑信道。这些逻辑信道映射到物理信道上传送。从BTS到MS的方向成为下行链路,相反的方向成为上行链路。逻辑信道又分为业务信道和控制信道。业务信道(TCH):用于传送编码后的语音或者客户数据,在上行和下行信道上,点对点方式传播。控制信道:用于传送信令或同步数据。又分为广播、公共和专用三种信道。

六、数据通信网

1.因特网计算机域名的最高域名表示组织性质,以下代表商业机构的是(COM)。 2.电路交换适用的场合为(实时通信,传输信息量较大)。

3.同步传输是以固定的时钟节拍来发送数据信号的,数据通信中的同步传输方式有以下几种。(字符同步,帧同步)。

4.OSI参考模型的通信子网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 5.数据是预先约定的具有某种含义的数字、字母或符号的组合。

6.数据通信的定义是:依照通信协议,利用数据传输技术在两个功能单元之间传递数据信息,它可实现计算机与计算机、计算机与终端以及终端与终端之间的数据信息传递。 7.数据传输方式:按数据代码传输的顺序可以分为(并行传输)和(串行传输)。按数据传输的同步方式可分为(同步传输)和(异步传输);按数据传输的流向和时间关心可分为(单工)、(半双工)、(全双工)数据传输。

8.OSI参考模型由低层至高层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9、TCP/IP模型分为4层:应用层、传输层、网际层和网络接口层。

10.IP地址分类:IP协议规定了IP地址分为五类:A-E。其中A、B、C三类是基本类型。 11.IP数据报分为首部和数据两部分。 12.简述TCP/IP的协议模型。

TCP/IP模型分为4层:应用层、传输层、网际层和网络接口层。

OSI层次

TCP/IP层次

TCP/IP协议簇 5-7

应用

DNS、FTP、TEL NET; 4

传输

TCP、UDP 3

网络

IP(ICMP、ARP、RARP)

1-2

网络接口

Etheme、Token-Rin、100 BASE、Other

TCP/IP将所有与应用相关的内容都归为一层,并保证为下一层适当的将数据分组。应用层常见的协议:(1)FTP 文件传输协议。(2)HTTP 超文本传输协议。(3)SMTP 简单邮件传输协议。(4)DNS 域名系统。(5)TELNET 远程终端访问协议。(6)SNMP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传输层在源主机和目的主机对等实体之间提供端对端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在这一层主要提供了两个协议:传输控制协议(TCP)和用户数据报协议(UDP)。TCP提供一种面向连接的可靠的数据流服务,而UDP提供的是无连接的不可靠服务。网络层实现各种网络的互联。该层有5个重要协议。(1)IP 网际协议。(2)ICMP 网际控制报文协议(3)ARP 地址解析协议(4)RARP 反向地址解析协议(5)IGMP Internet组管理协议。网络接口层是TCP/IP参考模型的最底层。TCP/IP标准并没有定义具体的网络接口协议,只是指出主机必须使用某种协议与网络连接,以便能在骑上传递IP分组。 13.异步传输、同步传输的优、缺点分别是什么?(1)异步传输的优点是实现字符同步比较简单,收、发双方的时钟信号不需要严格同步。缺点是对每个字符都需加入起始位和终止位,降低了传输效率。(2)同步传输方式与异步传输方式相比,由于它发送每一个字符时不需要对每个字符单独起始位和终止位,只是在一串字符的前后加上标志序列,故具有较高的传输效率,但实现起来比较复杂。

七、传输网

1.光纤通信目前使用的三个工作窗口是(0.85μm;13.1μm;1.55μm) 2.传输网的三种传输介质(光、微波、卫星)。

3.光纤即为光导纤维的简称。光纤通信是以光纤为传输媒介,以光信号为信息载体的通信方式。

4.光纤按传输模式分类:多模光纤的纤芯较粗,可传多种模式的光,传输的距离较近。单模光纤只能传一种模式的光。多模光纤和单模光纤的包皮直径均为125μm。

5.STM-1的传输速率为155.520Mbit/s。STM-4的传输速率为622.080Mbit/s。STM-16的传输速率为2488.320Mbit/s。

5.简述光纤通信系统的构成和各部分的功能。

典型的数字光纤通信系统由电端机、光端机、电缆和中继器组成。

(1)电端机。电端机由各次群服用设备构成、将低次群复用到高次群,以获得所需传输的速率,送到光端机转化成光信号,然后送入光缆线路传输。接收端的电端机的作用与发送端正好相反。(2)光端机。光端机包括光发送机与光接收机两部分。光发送机的主要作用是将电端机送来的数字基带电信号变成光信号,并耦合进光纤线路中进行传输。光接收机的主要作用是将光纤传输后的幅度被衰减、波形产生畸变的、微弱的光信号变换为电信号,并对电信号进行放大、整形、再生成与发送端相同的电信号,输入到电接收端机,光接收端机,光接收机中关键器件是半导体光检测器。(3)中继器。在光信号传输一定距离后,加设一个中继器,以放大衰减信号,恢复失真的波形,使光脉冲得到再生。 6.几种典型的移动卫星通信系统。(1)铱星系统。(2)Globalstar。(3)ICO 全球通信系统。(4)Ellipso系统。(5)Orbcomm系统。(6)Teledesic系统。

八、接入网

1.HFC建立在(PLMN)的基础上,带宽和经济上的优势使他对用户有很大的吸引力。 2.xDSL技术是对多种用户线高速接入技术的统称。xDSL中的“X”代表了各种数字用户环路技术,包括(ADSL,VDSL,SDSL,HDSL)。

3.接入网(AN)。网络侧经由SNI与服务节点(SN)相连,用户侧由UNI与用户相连,管理方面则经Q3接口与电信管理网(TMN)相连。

4.xDSL技术是对多种用户线高速接入技术的统称。包括ADSL,HDSL,VDSL。ADSL全称为不对称数字用户线。

5.光接入网(OAN)就是采用光纤传输技术的接入网。OAN又可以划分为无源光网络(PON)和有源光网络(AON)。AON分为基于SDH的AON和基于PDH的AON,PON分为基于ATM的PON和基于以太网的PON、GPON。

6.混合光纤同轴电缆接入(HFC)技术是在有线电视网络基础上进行改造发展而成的一种高速Internet接入技术。

7.无线接入技术分为固定无线接入(FWA)和移动无线接入两大类。

九、支撑网

1.信令单元为链路状态信令单元,此时信令单元中的长度表示语LI=(1——2)。 2.我国的网同步方式是(主从同步方式)。

3.目前,支撑网主要包括(信令网)(数字同步网)和(管理网)。

4.信令的分类:(1)按传送区域划分:用户线信令和局间信令。(2)按信令信道与语音信道的关系划分:随路信令和公共信道信令。(3)按信令的功能划分:线路信令;地址信令;维护管理信令。(4)按信令的传送方向:前向信令和后向信令。

5.信令网由:(信令点SP)、(信令转接点STP)和(信令链路)三部分组成。 6.同步:他们相对应的有效瞬间以同一个平均速率出现。

7.GPS系统可以分为三部分:GPS卫星系统、地面控制系统和用户设备。 8.网络管理的基本功能:配置管理,性能管理,故障管理,安全管理,财务管理。 3.No.7信令的基本信令单元有哪几种?写出各种信令单元包括哪些字段并解释各字段含义。

No.7信令协议定义了3种信令单元类型:(消息信令单元MSU)、(链路状态信令单元LSSU)(填充信令单元FISU)。信令单元各字段:(1)标识码:用于信令单元的定界。(2)后向序号,后向指示比特,前向序号,前向指示比特。用于基本差错矫正法中,完成信令单元的顺序控制、证实、重发功能。(3)长度指示码:指示LI和CK间字节数,永远区分三种信令单元。(4)检错码:采用16位循环冗余码,用以检测信号单元在传输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差错。(5)状态字段:仅用于LSSU,指示信令链路的状态,由MTP第2级生成和处理。(6)业务信息8位位组:只用于MSU,用于指示消息的业务类别以及信令网类别,MTP第3级据此分配消息。(7)信令信息字段:该字段就是应用层或者=网络管理功能实际要发送的信息本体。

十、下一代网络

1.在呼叫控制的基础上向最终用户提供各种增值业务,同时提供业务和网络的管理功能(控制层)。

2.以软交换为中心的下一代网络分层结构。

通信工程师考试通信专业综合能力练习题

通信工程师综合能力重点总结

通信工程师考试通信专业综合能力练习题(4)

通信工程师考试通信专业综合能力练习题(10)

通信工程师考试通信专业综合能力练习题(8)

通信工程师考试通信专业综合能力练习题(5)

通信工程师考试通信专业综合能力练习题(3)

通信工程师考试通信专业综合能力练习题(9)

通信工程师考试通信专业综合能力练习题(6)

通信工程师考试通信专业综合能力练习题多项选择

河北通信管理局工程师考试通信专业综合能力重点
《河北通信管理局工程师考试通信专业综合能力重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