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农广校体系建设征文

发布时间:2020-03-01 18:09:3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的几点思考

——以安徽省和县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为例

朱祖荣

【内容摘要】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引领和带动作用。为了解和掌握全县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情况,我们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深入各地开展调研,对实用人才队伍的总量及分布、年龄文化结构、培养程度、政策举措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统计分析。从调查情况看,“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对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近年来,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安徽省和县高度重视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实施培养工程,评选农民专家,认定家庭农场主,发展合作组织等,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具备创业技能的乡土人才,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一、队伍建设现状

根据初步调查统计,截至2012年底,和县农村实用人才达到15655人,其中:种植能手3517人,占22.5%;养殖能手971人,占

6.2%;捕捞能手899人,占5.74%;加工能手360人,占2.3%;乡村企业经营人才2079人,占13.3%;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106人,占0.68%;农村经纪人343人,占2.19%;各类能工巧匠553人,占3.53%;科技带头人690人,占4.4%;农业各类服务人才2023人,占12.9%。

从人才结构方面看,以生产型人才和经营型人才为主,而技能服务型人才、科技服务型人才、社会服务型人才所占比重较小;

从人才年龄分布看,农村实用人才趋于老龄化,40岁以上占据人才总数的35.6%;

从人才培养情况看,对人才的培养力度不够,93.2%的人才只接受过高中及以下教育,接受专业学校培训的只有429人,仅占2.74%。

二、工作举措及成效

(一)抓培训,努力提升实用人才整体素质

和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把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开发工作纳入年度目标管理,积极协调组织、人事、科技、教育、农业等多家单位,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县农广校、农函大、技校及各类专业技能培训网点等教育资源,建立培训示范基地,开展新型农民培训、职业教育培训。近年来,该县打造“长三角地区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积极实施“三沿”发展战略,沿路现代农业园区化、产业化特色明显。鉴于此,该县着力开展“四类人才”培训:一是家庭庭园经济型实用人才,以实施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为抓手,着力培育“菜篮子工程基地”、“粮油棉高产创建区”、农民专业合作社骨干农民,年培训规模15000人次;二是种养专业型实用人才,着力以家庭农场主、科技示范户、种植能手为重点的新型职业农民,全县种植大户、养殖大户人才达7000多人;三是加工营销型实用人才,重点培育农民经纪人、小微型农产品加工企业负责人,全县此类人才已达5000多人,且呈逐年增长趋势;四是农村经营管理型人才,重点培育农村基层管理人员、农企管理人员、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管理人员,年培训规模500人次。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为农民寻找到了科技致富之路,而且带动农民科技致富观念转变。

(二)抓管理,努力提升实用人才服务水平

初步建立了县、镇、村三级农村实用人才信息统计系统,加强了对农村实用人才应用技术的熟练程度、帮带效果等考核,及时了解和掌握业绩较突出的实用人才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便于跟进帮扶、指导和服务。并实行优胜劣汰,动态化管理,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培训、信息交流等服务。通过聘请大专院校及科研部门专家教授开办科技讲座,组织“土专家”传技带徒,选送 “土专家”到农业院校学习深造,到农业发达地区参观学习,大力提升了农村实用人才的层次

水平。充分利用13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近万会员、社员等民间合作经济组织,使众多实用人才集聚到协会和合作社组织中来,实现了对农村各类实用人才的有效管理。

(三)抓环境,努力促进实用人才快速成长

近年来,和县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和县农村实用人才十年规划(2011-2020年)》、《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开发工作的意见》,确定了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近、中、远期工作目标,在经济、政治、待遇和环境等方面规定了扶持优惠政策,特别是为农村第一线做出了突出贡献的拔尖人才申报职称给予政策倾斜。2008年首次评选表彰15名县级“农民专家”,授予“优秀农村实用人才”荣誉称号,并给予物质奖励,优先安排学习培训。近年来,全县有200多名实用人才进入村两委班子,300多名农村优秀年青人才加入党组织,多名高中以上学历的农村青年担任村正职等。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人才总量不充足。农村实用人才占农业人口的比重不到4%,拔尖人才、科技致富领军人才屈指可数,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农业项目很难得到推广和实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县域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人才结构不合理。从初步统计的数据看,人才大多集中在种植、养殖、企业经营及农机、植保等服务领域,达到8590人,占农村实用人才总数的54.9%,而加工、捕捞、农村经纪人、农民合作组织带头人及技能型人才相对较少,人才行业分布不平衡。从性别结构看,女性仅3161人,占20.2%,不及男性。从年龄结构看,30岁以下仅有2379人,占15.2%,40岁以上占35.6%,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从文化知识结构来看,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仅占2.74%,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达到93.2%,其中56.9%只有初中文化程度,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尤其是高技能、高层次人才紧缺。

(三)人才培养力度不够。虽然我县农村实用人才培训面广、载体多、培训人次数多,但也存在不足:一是多头培训,缺乏整体规划,培训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培训资源形成浪费。二是集中培训难度大,农村实用人才分布在不同区域和行业领域,工学矛盾比较难处

理。三是培训针对性不强。由于农村实用技术种类繁多,集中教育培训课程设臵停留在种植、养殖等大众化项目上,不能完全适应农村实用人才培训需要。

(四)人才流失严重。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2010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集中区落户和县,集中区建设挤兑了农业生存空间,绝大多数有专长的农村人才特别是蔬菜种植人才流失严重,不得不离开本土到周边的南京、合肥、扬州等地搞蔬菜种植。二是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不愿意到农村工作,青壮年劳动力不满足于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纷纷离乡到城市谋求发展,农村实用人才后继乏人。

(五)管理服务不到位。农村实用人才问题还没有引起社会各方面的足够重视,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的统筹性、针对性、前瞻性较差。针对农村实用人才开发方面的政策比较少,培养、利用农村实用人才的相关配套政策不健全,在培训、人员、经费保障方面明显不足,管理思路、办法方式滞后,农村实用人才管理还处于比较松散的状况,服务相对滞后。

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分析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民的思想观念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二是农村实用人才成长缺乏有效载体和平台。三是政策扶持不够完善,没有形成有效的人才成长激励机制。

四、建设对策与建议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农业部在全国选择100个县启动实施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强调“着力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肩负起农民教育培训特别是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任务,是整个农广校系统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重中之重的工作。

(一)主动作为,突出一个“为”字。2013年7月,农业部出台的《关于加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建设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意见》(农科教发[2013]7号)指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关系长远关系根本的基础性战略性重大工程”。这个定位高瞻远瞩,

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体系建设明确了努力方向。有为才有位,有位才有威。只有主动作为,农广校的“主体地位”才能突显。

(二)保持特色,突出一个“实”字。农业部7号文件明确对农广校体系建设作出了“三个不变”的阐述,为农广校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要始终坚持把近年来涌现出来的家庭农场主、科技示范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从业人员等新型经营主体作为农广校的培训教育主体,在实施新型农民培训、退耕农民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冬春大培训、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等项目与“百万中专生计划”、农民中等职业教育、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等结合起来,“空中”与“田头”、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延伸培训教育形式,讲究实效,注重质量,达到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发挥得了作用的目的。

(三)强化队伍,突出一个“合”字。马鞍山市是个地级市,1所市级校、6所县级校干部教师队伍建设情况看,教师不到15人创建一批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基地。积极协调县农委、县科协、县科技局、县人社局等单位联合办学,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县农广校、农函大、技校及各类专业技能培训网点等教育资源,建立培训示范基地。二是抓好师资队伍建设。充分依靠现有师资力量,建设好适合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专兼职师资队伍。同时,要从农业院校、涉农部门、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选拔一批优秀专家,为开展农民培训提供师资力量。三是突出培训的针对性。要结合实际制定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规划,统筹安排好各类培训。要深入开展培训调研,摸清农村实用人才技术服务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四是丰富培训形式。除举办培训班、知识讲座外,要把培训课堂设在田间地头(塘头),还可组织优秀人才外出参观学习、开拓视野,也可开展“送教下乡”、“农业科技入户”等活动进行科技推广、农业知识普及,还可选送优秀青年农民到高校进修深造。

(四)完善机制,突出一个“扶”字。一是政策机制。要在信贷、用地、技术、信息等方面给予扶持。二是评价机制。结合实际制定农村实用人才标准及评选办法,建立健全以生产实绩、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及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为主要内容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于优秀的农村

实用人才可以进行重点培养,吸收入党,使他们更好的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三是激励机制,把农村实用型人才的选拔同其职称评定结合,逐步把实用人才纳入专业技术人员管理范围,对优秀的农村实用人才进行荣誉激励,加大奖励和表彰力度,继续开展“农民专家”评选等活动,推进农村优秀实用人才发挥更大作用。四是保障机制。积极解决农村实用人才的职称、医疗和养老保险等问题,彻底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五是工作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管理网络,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明确各自职责和任务。要加强农村实用人才信息库建设,对农村实用人才进行分类登记,实行动态管理。要抓紧制定出台县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要把农村实用人才工作列入对乡镇年度目标管理,建立县级农村实用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工作,认真解决突出问题,落实工作措施。

(五)增强活力,突出一个“引”字。加大力度引进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积极实施农业技术人才“引智工程”。一是积极争取主渠道引进人才,主动到中等高等院校联系争取引进急需专业人才。二是突破区域界限,广泛招纳贤才。三是对急需的高级专业人才实行来往自由,不转工作关系,允许各单位用高薪聘请具有特许技能的人才,签订短期聘用合同的办法,以解决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四是妥善解决好引进人才家属、子女等问题,免除其后顾之忧,进一步推动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作者:朱祖荣,男,1963年7月出生,现任安徽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县分校校长。

通讯地址:安徽省和县历阳镇南门大街245号县农委大院内。 联系电话:0555-5327187,13965422618。

邮政编码:238200。

邮箱:986906983@qq.com。

农广校体系建设

论农广校体系建设

农广校规章制度

农广校职责

农广校工作总结

农广校工作总结

农广校工作总结

农广校论文

农广校工作总结

农广校工作总结

农广校体系建设征文
《农广校体系建设征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