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宁静的课堂

发布时间:2020-03-03 01:43:4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1世纪的教师面临的挑战是什么,那就是为所有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机会。《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中一个个平凡的教师正在用自己的行动宣告:课堂上正在发生着宁静的革命——建立以倾听和对话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这不但是师生的共同愿景,也是学校整体变革的基点,是保障每一个儿童学习权的挑战。《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由佐藤学编著。 作者简介:

日本东京大学大学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教育学博士。美国国家教育科学院外籍院士,日本学术会议会员,日本教育学会前会长。作为“付诸行动的研究者”,走访全日本各地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养护学校,同一线教师合作,直面学校改革的挑战。著有《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课程论评:走向公共性的重建》、《教师的难题:走向反思性实践》(世织书房),《教育改革的设计》(岩波书店),《变革课堂,学校改变:从综合学习到学校课程的创造》、《教师的挑战》(小学馆)等;中译本有《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课程与教师》、《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教育科学出版社),《静悄悄的革命》(长春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名誉所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部委员(兼教育学与心理学学部召集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学科评议组成员,《全球教育展望》杂志主编。著有《教育的挑战》、《课程的逻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班级经营》(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上海教育出版社),《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台湾高等教育出版社),《现代教学论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等。 目录: 中文版序

序 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创造

一、宁静的革命

二、从一节课说起

三、相互倾听的关系

四、“串联”与“反刍”

五、愿景

第一章 从相互倾听的关系走向合作学习的关系

一、课堂中宁静的革命 (一)课堂的重建 (二)性别的障壁 (三)合作学习的关系

二、坦诚相见 (一)不折不扣地接纳 (二)胸有成竹地应对 (三)课堂教学的创造

三、转变教学风格 (一)教学的转型 (二)气息的交流 (三)积淀的时间 (四)交响的课堂

四、直言“不懂”的课堂 (一)以“不懂”的儿童为中心 (二)直言“不懂”的妙处 (三)课堂教学的律动 第二章 个体与个体的链接

一、和谐交响的课堂

(一)从尊重每一个儿童的尊严开始 (二)从儿童出发展开教学 (三)交响

二、对个体的应对与关联 (一)教师自身侧耳倾听 (二)应对的语言与体态 (三)学习的拓展

三、问题分享与深入探究 (一)问题产生的时刻 (二)认识的分享与发展 (三)新探究的开始

四、把探究的思考串联起来 (一)课堂的风景 (二)把声音串联起来 (三)把教材串联起来

五、从调查活动到探究活动 (一)从调查活动开始 (二)交流各自的发现 (三)探究与认识的分享 第三章 创造合作探究的教学

一、串联起发现与惊喜的合作探究 (一)以倾听为中心 (二)发现与惊喜的相关 (三)走向合作探究

二、从相互倾听到交响 (一)交流 (二)联系链 (三)学习的主人公

三、儿童成为学习的主人公 (一)教室大变样 (二)学习种菜与卖菜 (三)走进微生物的世界

四、教师的回应:交流意向与思考 (一)自然状态的学习(二)将意象与思考相联系 (三)挑战使课堂更生动

五、教师的探究支持学生的学习(一)从一幅示意图说起 (二)与儿童相联系 (三)探究的教学

第四章 从课堂教学到学校改革

一、学习参与的实践——与家长共同创造教学 (一)从教学参观到学习参与 (二)与家长一起鉴赏诗歌 (三)与父母共同成长

二、信任缔结的共同体 (一)信任的纽带 (二)主人公的生活场所 (三)尊严与信任的共同体

三、通知书的改革——滨之乡小学的事例 (一)改革的进展 (二)改革的要点 (三)改革的反响

第五章 创造合作学习课堂——国外案例

一、学习共同体的现在——参观莱加·艾米利亚幼儿学校

(一)相识与造访

(二)历史与文化传统

(三)学习的环境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四)共同体的思想

二、以墨西哥小学为例——宁静学改革的潮流 (一)从墨西哥开始 (二)教室的风景 (三)与贫困的抗争

三、波士顿一所小学的大挑战 (一)学习共同体 (二)合作学习的关系 (三)第二个家

四、巴黎郊外的小学——创造学习共同体的教室 (一)教室的变化 (二)对差异的应对 (三)教学改革

五、与学习相连的、民主的社区——剑桥市的一所小学(一)共同体的学校 (二)宁静的变革 (三)对学习的支持 第六章 学习的触发与援助

一、学习的成立 (一)一个课堂的风景 (二)学习的成立

二、超越独白式学习

三、合作学习的关系:为了教师之间的互助与共同成长

四、教育改革示范校的准备:广见小学第三年的课题 后记 继续谏堂之旅

附录 学校再生的哲学——学习共同体与活动系统 译后记

《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

摘录

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创造以两个课题为中

心来展开:一是“从勉强到学习的转型”;另一个课题是教室中“倾听关系”的形成。

“勉强”与“学习”的区别在哪里?最初的回答很平庸,如“勉强是强迫去做,而学习是主体性”等。后来,给出意味深长的答案。例如,有回答说“勉强意味着不断地结束”,“学习总是在准备开始”。学校中的“勉强”总是让人联想起“完成得很好”这样的结束语。与之相对,“学习”是“准备开始”,“学习”没有终点。一次学习会引出下面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再次引发新的问题。通过学习开启了未知的世界,越学习就越广博,无穷无尽。再如,回答“勉强是一级一级上台阶式的直线的、单项组织的。”可以说,“勉强”是通过“制度化的时间”来组织的,而“学习”是“身体性的时间”来组织的,在未知的经验与已知的经验循环之间,在过去的经验与现在的经验之间循环。“勉强”是以程序性的时间来组织的,而学习是以项目化时间来进行的。

为了实现“活动的、协同的、反思”的学习,就要在教室中建立“相互倾听”的关系。一般的学校为了提高孩子的表达力和表现力,往往会以“言说”的教育为中心。但是,在“对话”教育中“倾听”比“言说”重要得多。无论提出的意见多么活跃,如果不以倾听为中心,就不可能改变每个人的认识,就不能让交流更加丰富。与其说学习是一种能动性行为,不如说是扎根于被动性的行为,具有“被动的能动性”的性格。

建立“相互倾听”的关系的最重要的一步是教师自身要以倾听者的身份立于讲坛。在日本广见小学,所有教师的教学都以录像带记录,并就这些录像展开研讨。教师以怎样倾听和回应每一位学生的心声和低语为焦点开展不断的研修,并逐渐发展为通过教师的倾听行为来探讨如何形成相互倾听的关系。

在多人组成的课堂空间中,只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才能产生相互倾听的关系。

佐藤学的看法是:在学生中培育相互倾听的第一要件是教师自身悉心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心声。除了教师自身成为出色的倾听者、培育相互倾听关系之外,别无他法。他指出,当有的教师发牢骚说:“我班上的学生一点也不想倾听”时,他无意之间流露出自己不愿意倾听学生的心声。

善于倾听的教师能够关注到每位学生的发言,完全接纳每位学生的发言,并通过合适的方式将这些发言串联起来,使学生们不但感受到自己受到了应有的关注,而且他们意识到:通过其他伙伴的发言,自己的回答得到了延伸。当每个人的发言都建立在其他人的思考的基础上,课堂上的观点就如同珍珠一样被串联起来。 倾听学生的发言意味着在如下三种关系中接纳发言:一是认识该发言是课文中的哪些话语所触发的;二是认识该发言是其他儿童的哪些发言所触发的;三是认识该发言同儿童自身先前的发言有怎样的关联。他认为其中最可贵的是:这些善于倾听的创造性教师往往不会去区分学生

们发言或理解的好与坏,而是不折不扣地全盘接纳。

“每位学生的理解和心得都是无法替代的”信念为前提。

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信任和倾听形成了润泽、融合而安全的言说环境,也在无意之中培养了学生之间的相互信赖和倾听关系。

学生们不再拘泥于自己的观点,而是认真地听取、思考和反刍别人的观点,并能够平等地参与交流和探究。他们不再只强调自己观点的正确性,而是在同伴的观点中获取营养成分,来滋养和丰富自己。佐藤学认为,那种固执己见不肯倾听的语言是独白式的,而认真地倾听才能真正走向对话。如果没有经过倾听阶段,即便学生的发言再怎么踊跃,他们意识没有没有发生变化。最初与最后发言的内容之间很难发生质的差异。这不仅阻碍了与他者的对话,阻碍与自己的对话,而且也阻碍了与对象世界的对话。而真正倾听的发言往往是以“听了某某同学的意见后我想到”的方式来展开的,是以他人的语言为媒介生发出来的。每个发言都是通过与他人的对话而形成的。每一个发言所发展的思考促进了自己内部对话语言的产生。其结果是,学生们思考的内容更加真实,他们获得了生动而丰富的经验,他们的认识获得了不同程度的超越。这样的课堂才真正促进学生合作学习,才能真正走向学生话语的和谐交响。

佐藤学通过二十多年的课堂观摩经验总结出:在教学中是否能够形成合作学习很大程度(将近七成)取决于能否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而教师的经验与学习理论、教学的技能,不过占了三成的比例。

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读后感

导读:——《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读后感,我花了几天时间读了日本佐藤学教授的专著《教师的挑战》,我发现日本的课堂与中国的有很多相似之处,书的封底上印着:本书中的一个个平凡的教师正在用自己的行动宣告:课堂正在发生着宁静,这样宁静的革命同时也在中国的课堂上演着??,而是普通的教师的教学实践,我也能在我的课堂上做模仿,首先我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

2、致力于以生为本的课堂,书中提到教师的责任不是进行

自省与改变

——《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读后感 寒假中,我花了几天时间读了日本佐藤学教授的专著《教师的挑战》。 初读此书,感觉就像是一本厚厚的听课笔记,只是它绝非是那种赶时间似的从头到尾粗略记下每个环节的随堂记录,而是抓住一幕、一环节或是一例题,用细致的笔触写下师生的对话动作,教室的布置氛围,观摩的感悟体会等的专业书籍。 朴实的语言,直入主题的真实记录让我身临其境地在这些教学实践中观察体会,我发现日本的课堂与中国的有很多相似之处,教学理念也如出一辙。书的封底上印着:本书中的一个个平凡的教师正在用自己的行动宣告:课堂正在发生着宁静的革命——建立以倾听和对话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我们都了解,这样宁静的革命同时也在中国的课堂上演着??

所以,这本书绝对是值得一读的,书中所提到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对我今后的教学将起到很重要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这本书并非记录那些教育大家的精品课,而是普通的教师的教学实践,这让我觉得这些汲取的教学模式,创新方法等不是那么遥不可及,我也能在我的课堂上做模仿,做尝试,做改革。

读后,首先我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发现一些不足:

1、倾听不够到位。老师倾听学生时不够专注,不会反刍;听不同学生的回答没有细致地针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距离或体态;生生之间良好的倾听习惯未养成,生生之间的回答缺乏连接性。

2、致力于以生为本的课堂,却常常在实践中只是句口号。书中提到教师的责任不是进行“好的教学”,而是要实现所有儿童的学习权力,尽可能提高儿童学习的质量。理念早熟记于心,可是课堂上经常更多关注教。书中有一篇山崎老师的教学案例,学生的阅读心得在课堂上汇成了交响乐,但从老师原本的教学意图看,这堂课是不成功的。如果是我,我可能会执意于教学目标,给孩子更多的提示换而言之是条条框框,而山崎老师则根据孩子们的体会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他不拘泥于意图,而是尊重孩子的体会。

3、课堂形式单一,缺少合作学习。在我的课堂上也有小组讨论等“合作学习”,但这样的合作比起书中记载的真的是很表面的合作,给予的时间不充分,合作仅限于小组内交流各自观点等,形式单一,效果不佳。

4、对特殊学生缺乏了解和指导方法。在我的课堂上,常常发言的就是那么几个人,对一些寡言少语的孩子我缺乏耐心,不舍得多花时间去等他们开口,却也找不到方法让他们乐于开口,课堂少观察课后少关心。

作为在课堂上直接面对学生的我该如何改变?

1、不折不扣地尊重和信赖每一位学生。只有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学生的多样性和可能性才能使他们轻松

自如地参与、交流和自由的思考。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习真正发生在学生自己身上。

2、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在学生中培养相互倾听的第一步骤是教师自身悉心倾听每一个学生。实践佐滕学先生的观点在倾听学生的发言后我要学习通过适当的方式把学生的发言串联起来,使学生们不但自己受到了应有的关注,而且还让他们意识到:通过其他伙伴的发言,自己的回答得到了延伸。当每个人的发言都建立在其他人的思考的基础上时,课堂上的观点就如同珍珠一样被串联起来,学生们通过同伴的思考和帮助,丰富了自己的经验和知识。

3、在模仿中尝试探索,开展真正的合作学习。把书上或听课中拾来的好方法在自己的课上进行运用。在模仿后,有自己的创新、探索、并在实践中验证。佐滕学先生认为“从边缘化的儿童与其他儿童之间的落差中可以洞察到合作学习的可能性”。在课堂重视“不懂”的儿童,让边缘化的儿童得到同学们的支持,开展自主学习,所有学生都能开展的探究。

总之,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好像多听了许多节课,对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有了进一步了解,我对自己的教学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思考。相信在进一步的尝试和实践后,我会在教学方面取得新的进步。

教师的挑战1~4章整理

导读: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1~4章整理,课堂教学基于教师应答儿童学习的关系加以组织:贯穿倾听、串联、反刍三种活动,无论是儿童还是教师,教师对每一位学生充满信任,教师每走近一个儿童身边,教师对儿童不迁就也不妥协,创造合作学习关系的教师正是注重建立以此为出发点的精致关系,当教师和家长分别都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时,就可以实现教师和家

长的联合,教师要信任儿童,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1~4章整理

1、

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1~4章整理

1、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创造课堂教学基于教师应答儿童学习的关系加以组织:贯穿倾听、串联、反刍三种活动;放低声音的调门,精选课堂话语;基于即兴式应对来追求创造性的教学。

“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是静悄悄的,无论是儿童或是老师,实现着温文尔雅、心心相印的应答关系。以相互倾听他声音的关系为基础的应答关系与合作学习的实践构成了学校生活的全部。小学里普遍存在的吵闹、高分贝的声音以及过度的压力感和莫名的焦躁感在“学习共同体”领航的学校已经灰飞烟灭了。虽说课堂是静悄悄的,但“学习”绝非死气沉沉。恰恰相反,无论是儿童还是教师,对于学习是令人惊异地真挚。课堂里每一个儿童的发言和低声细语都会被认真倾听;他人的思考与情感的微小变化都会被敏锐地感知。

直言不懂的课堂,以不懂的儿童为中心,可以解决课堂里学生或多或少的共性问题,不懂的孩子可以借助同伴的沟通克服难题,再活血之前所学,再次与伙伴进行沟通,从而实现律动的课堂。

2、从互相倾听的关系走向合作学习的关系教师对每一位学生充满信任,培养了学生们互相信赖、倾听的关系。真正的倾听使学生不再只强调自己观点的正确性,而是在同伴的观点中获取营养成分,来丰富自己。如果没有经过倾听阶段,即使学生发言再怎么踊跃,他们的意识没有发生变化,最初与最后的发言内容之间很难发生质的差异。

教师每走近一个儿童身边,弯着腰,以同等高度的视线倾听儿童的发言。或是站在儿童的斜侧位置侧身倾听每一个人的发言,不得不说这正是倾听行为的原点。 探究的课堂为种种声音的串联准备了条件,把教材串联起来,用这种链接从根本上支撑了课堂。 以主题为中心、细致入微的探究学习。从调查活动到探究活动,儿童间交流各自的发现,用一个人的发现会唤起其他人的发现,从而产生新发现的连锁效应。儿童也可以做得很专业,教师对儿童不迁就也不妥协。

3、创造合作探究的教学

教学首先从全体儿童共同思考的问题开始,一边认真关注着每个人的低语及表情的变化一边讲课。老师与儿童的关系是“触觉式”的。“倾听”的行为最初是听觉感受到声音在空气中震动的活动,所以其自身是触觉的。老师即使在讲话的时候也会集中精力去倾听,并在每位儿童之间建立触觉的联系。创造合作学习关系的教师正是注重建立以此为出发点的精致关系,为整个教学的生动展开做好准备。

儿童两人一组进行实验。每位儿童在自立地在笔记上自习记录实验数据的个人活动的同时,又进行着对话性的活动,即小声地交流着各自的发现,还会与其他组交流意见,将新获得的信息加在笔记中,然后继续与周围学生交流,与同组学生讨论。与外物的对话、与他人的对

话、与自己的对话复杂地交错,形成了多元的,多层次的交响。

对每位儿童进行耐心细致的在柔和气氛下的回应,敏感地接受任何儿童的低语和动作。这种回应将分散的语言一个个小心地联结起来,以此带来的安全感和信任感支撑着每位儿童的学习和交流,轻轻松松地将清爽的感觉和思考编织在一起。

尊重所有学生的思考是教学的基础,即使会离题甚至停滞,但这保障了儿童互相支持、学习,个性化,多种意象、多种思考的交流。

4、从课堂教学到学校改革

让家长从教学参观走向学习参与,儿童与父母共同成长,让家长以平等的态度来协助和参与,当教师和家长分别都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时,就可以实现教师和家长的联合。

教师要信任儿童,对人的信任与尊重不是因为其资质好、能力强,而是要认识到人的脆弱性,缺点和弱点。正是因为这些脆弱,才充满了成长的可能性。每个人都有内心情结,能够回应这些内心情结的成人都能成为儿童学习和成长的伙伴

给教师的建议

“给儿童以劳动的快乐,取得学习成绩的快乐,呼唤隐藏在他们心中的自豪感、自尊感,这就是教育工作的一条金科玉律。

1、能否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取决于教师对这个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人成绩的看法,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批注:教师不是监工,也不是包工头,更不是奴隶主,我们不可以对孩子过于苛刻,要把自己置于朋友的角色,首先要爱孩子,教育不是简单知识的传授,而应该是爱心与教育相结合。)

2、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就是说,在学习中,无论就脑力劳动的内容(作业的性质),还是就所需的时间来说,都应当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批注:教师的教学应该因人而异,而不是简单的生产工人生产简单的统一的产品,应该发展学生的个性。人与生俱来有八种成功的潜能,我们不可以以一个标准来要求学生。)

3、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表,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

4、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如果一个教师在他刚参加教育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教给儿童的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为10:1,30:1,50:1。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时间每过去一年,学校教科书这一滴水,在教师的知识海洋里就变得越来越小。这里的问题还不仅在于教师的理论知识在数量上的增长。数量可以转化为质量:衬托着学校教科书的背景越宽广,犹如强大的光流照射下的一点小光束,那么为教育技巧打下基础的职业质量的提高就越明显,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教材(叙述、演讲)时就能更加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教师越读书,在课堂上会觉得越轻松,一天不读书,自己知道;一月不读书,学生知道;一学期不读书,同事知道。师生共读、亲子共读,共读共写共同生活,势在必行。)

5、在小学里,你要教会所有的儿童这样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必须使阅读能达到这样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地超过“出声地读”的能力。前一种能力超过后一种能力的程度越大,学生在阅读时进

行思考的能力就越精细,——而这一点正是顺利地学习和整个智力发展的极其重要的条件。(精读、细读、略读、朗读、默读、读书交流会、导读、博客、帖子、读书的方式不限,关键是赵一种适合自己的读书方式,读有所获。)

6、学生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能不能顺利地学习,首先就取决于他会不会有理解地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因此,小学教师应当仔细地研究,每一个学生的这条能力是怎样发展的。??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一个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的学生,比起不掌握这种乍看起来很简单的迅速阅读能力的学生来,就显得能够更迅速、更顺利地应付任何作业。在他的脑力劳动中就没有死记硬背。他阅读教科书或别的书籍时,比起那种不会同时阅读和思考的学生来,情形就完全不同。啊在读过以后,能够清晰地领会对象的整体和组成部分、相互依存性和相互制约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阅读是写作的孕育,写作是阅读下的蛋。)

7、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时进行阅读的学生,就不会在学业上落后,而没有学业落后的现象,教师的工作就容易了。实践证明,如果阅读对于学生成为通往知识世界的一个最重要的窗口,那就没有必要花费许多时间给学生补课了。(当学生走进学校

的时候并不意味着接受教育,只有当学生捧起一本书爱不释手、若有所思的读的时候,教育才刚刚开始。也只有当学生能够沉浸于树的世界时,教师的工作才会减轻,职业的幸福才会出现。)

8、他们对周围世界中不懂的东西越多,他们求知的愿望就表现得越鲜明,他们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

9、只有当学生进行思考的时候,他才能掌握教材。请你们考虑一下,怎样才能把现在学习和即将学习的东西,变成学生乐于思考、分析和观察的对象吧。

10、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这是使人智慧迟钝的大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阅读和经典的阅读不是背诵、也不是读经,经典的母语需要的是用心体会和品味,现在的新教育活动,“晨诵、午读、暮醒”的生活方式,就是让学生感悟母语、与黎明共舞的生活方式就是让学生诗意的阅读、经典的文化不是死记硬背的堆积。孩子的内心是需要浸染、滋润的。这样阅读伴着兴趣而来的时候,阅读的方式就会形成一种习惯。)

佐藤学教授在书中提到的教师活动的核心----倾听,让

我印象深刻.在佐藤教授观摩的大量课中,许多老师都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老师之所以能找到应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各种状况其秘密在于两个应对原理,第一,教师的应对是以"倾听"为核心的.完整地接纳每一个儿童的想法.第二,在教学中尊重每一个儿童的尊严.反观自己的教学,自己往往会陷入这样一个陷阱---关注于把好的发言串联起来展开教学.而佐藤教授在观摩滨野老师的课中发现滨野老师的应对是截然不同的,他不拘泥于好的发言,而是对所有儿童的发言都寄予信赖和期待.正因为如此在教学中才能够创造出新的境界:孩子们轻松地参与、自由地交流思考,这种自由的交流又产生了许多丰富的串联.此外教师在倾听学生的同时将这一习惯传递给了学生,渐渐地孩子们也养成了倾听的好习惯,在倾听中发现问题,在倾听中解决困惑.

在教学中教师工作的中心在于倾听、串联、反刍.教师在教学中将教材与学生串联起来,把一个学生同其他学生串联起来,把一种知识和其他知识串联起来,把课堂知识和生活实践串联起来.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许多的串联会被老师的纠正、提问等切断,发言与发言之间没有连贯.而反刍的活动更容易被忽略.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记忆等都存在差异.在教学中老师不应该一直教授新的知识,只关注一些优等生,而应该注重新旧知识的串联,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在自己的教学中,我经常会利用课前的5分钟时间让孩子们进行对话练习,内容就是前一阶段课本上的知识点,学生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话题进行操练,每次保证三分之一的孩子能轮到,这样降低了难度、保证了操练面,一些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也能自信地发言.

记得在前一段时间,微信朋友圈里转载着一个名为“我们已经输在起跑线上”的帖子。讲述的是一位学者到日本的一所小学考察,目睹学生们用餐的过程,为他们的“素质教育之成功”而发出的感叹。虽然由于历史的原因,从情感上,我们一直无法认同这个民族。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战败的日本能迅速崛起,其原因之一就是把教育当作头等大事来抓。 今天,读完了东京大学教授佐藤学的《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一书,本书展示了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在现代教学改革中的变化和发展。我们习以为常的课堂形式似乎渐渐不再适应社会形势,对于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来说,课堂变革迫在眉睫。

一、课堂的重建

佐藤学教授认为“扣人心悬的教学绝不是以往那种受到喝彩的、热热闹闹的、华而不实的教学,而是建立在相互倾听、细腻思考基础上的静悄悄的、返璞归真的教学。”

如果说,在以往的经验中,一堂好课必须是有活跃的意见交锋,有学生妙语连珠的回答,有戏剧性的高潮。那么,真实的、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更多的应该引导学生如何去静静地思考,坦诚地交流。记得某次听黄玉峰老师的讲座,黄老师也讲到过他有的时候上一节课可以很少说话,只是让学生反复地诵读、思考、提问、领悟??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发言有深度和广度,那就必须给他们思考的时间。教师是一个点拨者,建立一种平等交流式的课堂氛围,让每个孩子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

二、尊重和信任 “亲其师而信其道。”

佐藤学教授指出“尊重和信赖可以说是一切学校改革的核心概念”。确实,在我们身边,往往很多问题的发生都是因为彼此之间缺乏尊重和信任造成的。对学

生的尊重和信任,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相信他们能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相信他们能够进行学习的选择。本学期寒假前,教师精心设计寒假作业以后,让学生自己选择分层作业,这也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信任,相信他们能更有兴趣和信心完成自己选择的作业。

同样,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也需要尊重和信任。这样才能有一个良好和谐的工作氛围,互相促进的教研团队,沟通顺畅的家校关系。

这种彼此间的“尊重和信任”,最显性的体现就是能够互相“倾听”。教师能弯下腰来倾听每个孩子的回答,尊重他们的想法;能静下心来倾听同事们的意见和建议,以改进自己的教学;能不带成见地倾听每位家长的心声,共同帮助孩子成长。

三、缔结合作的共同体

佐藤学教授在书中讲述的另一个要点就是“合作”。这个合作不但指的是“学生间的小组合作”,还拓展到了家长的“从教学参观到教学参与”。书中举了一个例子,讲的是新泻县小千谷小学将之前的家长开放日“参观课堂教学”变为“参与课堂学习”的案例。让家长和学生一起在课堂上放生朗诵诗歌。结果发现,很多家长参与课堂学习,儿童们会更加柔和,所有的儿童都能安心地集中精力学习。

当然,我们不可能每天邀请家长来学校参与孩子们的课堂学习,但是我们可以利用一切资源,使家长更多地参与到学校教学,学生学习中去。比如我们的故事

妈妈、家长志愿者们,又如对“啪啪”、“云盘”、“微信”等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让家长参与到各项教学和学生学习活动中来,从而更多地建立联系,互相促进。正如书中所说的:现在教育危机的核心是“密室抚养”、“密室教育”所引发的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信任缺失。学习参与倡导每位儿童都在数位成人的协助下学习,通过加强家长与教师之间的联系来努力构建学校中的共同体。

家长们在参与的过程中也会互相学习,结合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佐藤学教授在《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一书中例举了很多课堂实例,有不少值得去细细体会和实践的内容。

我非常认同这样一句话“这些课堂中宁静的革命正是通过任何一所学校存在的、每一位普普通通的教师的小小挑战来展开的”。

宁静的课堂革命读后感

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

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读后感

《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读后感[优秀]

宁静诗歌

作文宁静

宁静美文

读《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有感

读《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有感

读《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有感

宁静的课堂
《宁静的课堂.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