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海燕》教案及同步练习

发布时间:2020-03-03 19:06:2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海燕》教案及同步练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本文象征的手法,学会带有感情地朗诵散文诗,想像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际恶劣的环境中勇敢乐观的形象;积累品味语言。

2、过程与方法:这是一篇托义于物的散文诗,学习本文以朗读训练为主,内容的挖掘是在朗读的基础上想像、思索,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朗读;重点研读、合作探究,渗入感情美读,从而把握文章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章渗入的感情,从海燕勇敢乐观的形象中发掘这篇散文诗的深刻思想,增强学生面对逆境的勇气和毅力。 ●教学重难点分析:

1、重点:恶劣环境的烘托,其他海鸟的对比,海燕自身形象的重笔描写,从而把海燕的勇敢乐观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学习、揣摩、积累诗的语言。

2、难点:象征手法的运用;语言渗透了不同的情感;在美读中思索文章的主题。 教学设想:

1、通过讲解写作背景和当时的革命形式,明确海燕的象征意义;通过朗读、诵读、美读相结合,感悟人数逆境中的选择,激发学生热爱多味的生活。

2、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读准字音并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及海燕的形象。

课前学习:了解俄国十月革命前夕的的斗争情况以及作家和作品的发表情况。(要求用简洁的语言对自己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

教学过程设计

一、整体感知:读海燕

1、导入: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课文《童年的朋友》,联系旧知,初步熟悉作者的情况。

学生交流作者的有关资料。

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大家会领略到别样的 补充与创新 风味

2、播放朗读录音。要求学生认真听读,注意停顿。

指导学生朗读,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一节读给同学听,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参与评议。

3、问题设计: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这是一只怎样的海燕,要求尽可能说得完整。 学生或独立完成,或三两人讨论完成。

4、组织交流评价

二、局部精读,找海燕

1、问题设计:

(1)文章为海燕的出现设置了怎样的环境,你能分别用三个短语概括吗?(2)作者为什么要设置这样的环境?

学生划出描写环境的句子,理清三幅画面,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思考环境描写对烘托海燕形象的作用。

2、问题设计:(3)海燕在这样的环境中表现怎样?

圈点勾画描写海燕动作、神态等方面的字、词、句进行赏析。

3、组织交流评价

海燕在飞翔、海燕在叫喊、海燕在大笑

课后学习:

1、反复朗读课文。

2、课外阅读同题材作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说出对比衬托的作用。

2、理解课文中各种事物的象征内容;理解课文中的象征写法的作用。

3、培养学生朗诵的能力,通过朗诵进一步体会作者对革命前途的深刻信念和炽烈的战斗情绪。 教学过程设计

一、精读课文, 说海燕 补充与创新

1、复习导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2、问题设计:

(1)暴风雨来临之前,海燕是大海的主角,那么,海面上还有其他海鸟吗?写海燕为什么还要写其他海鸟? (2)看到海燕搏击风浪,你会联想到什么?高尔基为什么要塑造这么一个勇敢乐观,渴望暴风雨的海燕形象? 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讨论问题

3、教师引导讨论,指导学生阅读页下注释(1),补充介绍写作背景,并在此基础上,引出“象征”这一名词,并由学生最后归纳出文中各事物的象征意义。理解象征手法。

听讲、介绍写作背景,归纳各事物的象征意义。

二、质疑解难,拓展延伸

1、鼓励学生提出课堂上仍未解决的问题。 质疑、交流、解答。

2、适当扩展联想,加深对象征手法的理解 青松—— 鲜花——

三、再读课文,提升水平

组织开展小小朗诵会,看一看谁读的更有感情。

四、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二、

三、四。

2、请你想象一下,海燕在海上振翅飞翔时会有什么想法,它对海鸥,海鸭,企鹅会说些什么?写一个作文小片断。

《海燕》同步练习

一、基础部分

1.下列加点的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胆怯(qiâ) 怒吼(hǒu) B.蜿蜒(wān) 飞翔(xiánɡ) C.火焰(yán) 呻吟(yīn) D.悬崖(yá) 深渊(yuān) 2.下列没有病句的一项是( ) A.心灵是一剂药,上帝和凡人都参与了它的配制。 B.我要去的部落位置处于喀麦隆、乍得、中非交界一带。 C.苍茫的大海,狂风卷集着乌云。

D.看看企鹅偷东西的情景是十分滑稽的,它们的恶劣行径与人间的小偷竟有几分相似。

3.下列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他对邻居家中有几个孩子,谁多大了,性格怎样,都能够洞若观火。 B、爷爷动脉硬化,两只手会不由自主地抖动起来,已经多年不写东西了。 C、今年初,美英多次对伊拉克实施空中打击,但始终没有提出一个光明磊落的理由。 D、军事家活动的舞台建筑在客观物质条件的上面,然而军事家凭着这个舞台,却可以导演出许多绘声绘色的话剧来。

4.《海燕》是_________在1901年3月写的《_________》的结尾部分,原题是《_________》。高尔基,_______国作家,最著名的长篇小说是《_________》。自传体三部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回答5~9题。

雷声轰响。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摔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 „„

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①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 叫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② 5.“乌云”“闪电”“雷声”“狂风”象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海燕”象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海”象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分析文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8.文中画线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9.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编一段“海燕”和“海鸥”的对话,注意反映出各自的性格。

二、提高部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0~13题。 海 燕

①当春间二三月,那些小燕子,那么伶俐可爱的小燕子,便由南方飞来,加入了隽妙无比的春景的图画中,为春光平添了许多的生趣。小燕子带着它的双剪似的尾,在微风细雨中,或在阳光满地时,斜飞于旷亮无比的天空之上,唧的一声,已由这里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高柳之下了。那边还有飞倦了的几对,闲散的怠息于纤细的电线上,——嫩蓝的春天,几支木杆,几痕细线连于杆与杆间,线上是停着几个粗而有致的小黑点,那便是燕子,是多么有趣的一幅图画呀!

②如今,离家是几千里!离国是几千里!托身于浮宅之上,奔驰于万顷海涛之间,不料却见着我们的小燕子。

③这小燕子,便是我们故乡的那一对、两对么?便是我们今春在故乡所见的那一对、两对么? ④见了它们,游子们能不引起至少是轻烟似的,一缕两缕的乡愁么? ⑤海水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海波是平稳得如春晨的西湖一样,偶有微风,只吹起了绝细绝细的千万个粼粼的小波纹,这更使照晒于初夏的太阳光之下的、金光烂灿的水面显得温秀可喜。我没有见过那么美的海!天上也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只有几片薄纱似的轻云,平贴于空中,就如一个女郎,穿了绝美的蓝色夏衣,而颈间却围绕了一段绝细绝轻的白纱巾。我没有见过那么美的天空!

⑥就在这时,我们的小燕子,二只,三只,四只,在海上出现了。它们仍是隽逸的从容地在海面上斜掠着,如在小湖面上一样;海水被它的似剪的尾与翼尖一打,也仍是连漾了好几圈圆晕。小小的燕子,浩莽的大海,飞着飞着,不会觉得倦么?不会遇着暴风疾雨么?我们真替它们担心呢!

⑦小燕子却从容的憩着了。海是它们那么安好的家,我们真是想不到。 ⑧啊,乡愁呀,如轻烟似的乡愁呀! (原文较长,有删节 郑振铎1927年作)

10.仔细阅读全文,(1)找出最能表现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的小燕子特点的词语。

(2)作者写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的小燕子背景是怎样的?

11.本文写的是海燕,为什么先从故乡的小燕子写起?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12.作者见到海燕,托物寄思,在文中有两处抒情描写,一在中间,一在结尾,其作用是:

(1)中间一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尾一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

★试一试

14.请举一例说说你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暴风雨”。

(二)比较阅读下面两篇散文诗,回答文后的问题。

(甲)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

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 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

狂风吼叫„„雷声轰响„„

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节选自《海燕》)

(乙)蛇高高地爬到山里去,躺在潮湿的山谷里,盘成一圈,望着海。 太阳高高地在天空中照耀着,群山向天空中喷出热气,波浪在下面冲击石头„„ 忽然,在蛇所待着的那个山谷里,天空中坠下一只胸膛受伤、羽毛上染着血迹的鹰„„

它短促地叫了一声,坠在地上,怀着无可奈何的愤怒,胸膛撞在坚硬的石头上„„ 蛇吓了一大跳,敏捷地爬开去,但是马上看出,这鸟的生命只能维持两三分钟了„„

它爬到那受伤的鸟跟前,轻声说: “你要死了吗?”

“是的,要死了!”鹰深深地叹了口气,回答说,“我美好地生活过了!„„我懂得什么是幸福!„„我英勇地战斗过了!„„我见过天„„你是不会那么近地看到天的!唉,你这可怜虫!”

“那有什么了不起!我在这里很好,又温暖,又滋润!”而且它想:飞也好,爬也好,结果还不是一样,大家都要埋入黄土,都要化为灰尘„„

但是那勇敢的鹰忽然抖擞精神,微微挺起身来,向山谷里看了一眼。 阴暗的山谷气闷不堪,散发出腐臭的气味。 鹰施出全身的精力喊叫起来:

“啊,要是能够再飞到天上去一次,那可多么好啊!我要把敌人紧紧压在胸膛的伤口上„„啊,战斗多么幸福啊!„„”

节选自《鹰之歌》

15.甲、乙两文在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时都用了______和______的写作手法。 16.甲、乙两文中的海燕和鹰这两个艺术形象,代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甲、乙两文从不同的方面表现了海燕和鹰的战斗生活,具体地说,是( ) A.海燕面对战斗,鹰召唤战斗。 B.海燕迎接战斗,鹰临死前渴望再次投入战斗。 C.海燕迎接战斗,鹰期待战斗。 D.海燕面对战斗,鹰追求理想、宁死不屈。 18.两文在塑造两个艺术形象时,主要描写了海燕的_________和鹰的_________ 。两文在描写中运用了引用、反复、对偶、对比、______和______等修辞方法。 19.甲文中的景物描写和乙文中的景物描写所起的作用有同有异。相同的是设置背景、渲染气氛和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的是:甲文烘托海燕的__________________,乙文映衬鹰的思想境界。

20.两文在塑造海燕和鹰的形象过程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基调有所不同,甲文__________,乙文______。

21.鹰说:“我见过天!”这句话所流露的思想感情可用甲文中描写海燕的______和_____两个词语来进行表述。

答案:

一、1.C(yàn yín) 2.A 3.B 4.高尔基 春天的旋律 海燕之歌 俄 母亲 童年 在人间 我的大学

二、阅读下文,回答5~9题。

5.反革命的黑暗势力,点明海燕所处的险恶的环境 6.英勇善战、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 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 7.动词“抱”“摔”,还有“恶狠狠”赋予狂风人的性格和行为,写出了风的猖狂的气焰。 “抓住”“熄灭”突出大海的巨大声势和强大力量。

8.①用反复强化了海燕作为“信使”的极度兴奋喜悦之情,预示着黑暗的沙皇统治行将崩溃,一场人民革命行将到来,表现出无产阶级革命者高度的智慧和对时代历史剧变的敏锐的预见性。 ②祈使句的形式鼓舞人心,这是革命者掷地有声的战斗宣言,表达了自信豪迈的战斗情怀和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两句话是对时代精神的传神写照和高度概括。 9.略

二、10.(1)伶俐可爱、隽逸从容。 (2)隽妙无比的春之图、绝美的海天。 11.这是作者在海上见到海燕时的联想,写故乡的小燕子是托物寄思,借以抒发思乡 之情。 12.(1)直抒思乡之情,点明大段描写乡燕的用意。(2)加深思乡之情的寄托,收束全文。13.作者既赞美了故乡的小燕子,又赞美了大海上的小燕子,更以海燕反衬故乡的小燕子,烘托乡情。14.略

(二) 15.象征,对比 16.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坚强无畏的革命精神。17B 18.行动,语言;比喻,拟人。19.象征社会现实;英雄形象。20.激越豪壮、悲壮。 21.高傲,欢乐

《海燕》同步练习。

语文版郑振铎《海燕》同步达纲练习及答案

同步练习

同步练习

《海燕》同步阅读与答案

<海燕>教案

《海燕》教案

《海燕》教案

海燕教案

《海燕》教案

《海燕》教案及同步练习
《《海燕》教案及同步练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海燕同步练习 海燕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