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白杨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20-03-02 05:04:2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白杨》教学反思

今天讲了一节教研课,课文是《白杨》。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写一位在边疆工作的父亲回到内地接将要上学的孩子,在返疆的旅途中向孩子们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的特点,借以表达自己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发芽、成长。 整节课下来,教学思路是备课时的思路,但自己感觉还是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课后王副校长还认真地给我评了课,系统的总结了优点和不足,也是我在教学上能更清晰一些。优点:

1、课文读得很通顺。

2、注重希望生的学习。

3、词语处理到位。

4、主要内容上孩子有了概括的能力。

5、孩子具备了查阅课外资料的习惯和能力。王副校长说:综合这几点能看出孩子们预习习惯有了很大的提高,预习的很到位、扎实、实用性很强。

6、朗读很实,有pk读,指名读;齐读。

7、课堂结构把握很到位。

8、能渗透孩子们一些写法。不足:

1、自主时间有些短,要根据课文的长短定。

2、小组交流时目标再明确些。可以说:交流一下你画的句子及写的感悟。

3、过渡语语言要严密:你有哪些优美的语言送给白杨。

4、理解后要让孩子们学会总结白杨的特点。

5、体会父亲的心声时,没有结合文中的句子去体会。最后王副校长根

据我班实际情况支了几招。三个坚持:

1、坚持预习。

2、坚持抓文章重点训练、理解语言文字、朗读。

3、坚持质疑环节。一个切记:不要脱离语言文字。一个希望:让孩子说话大大方方。

其实我是一个很钝的人,我真的发自内心想把孩子们锻炼得更厉害。但能力有限、悟性不高,从我个人角度对孩子们还会有一些影响。但我有强大的后盾——领导们的指点、同事们的帮助。在他们的帮助、指点下,我会尽量弥补给孩子们带来的“损失”。篇2:《白杨》教学反思

《白杨》教学反思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课文,文章通过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这件事,赞扬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文章寓意深刻,耐人寻味。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边疆建设者的高尚品格。因此,借物喻人就成为本课教学之重点所在。而如何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这一写法是本课教学目标之一。另外本课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见解。即是文中爸爸的话及最后一节的含义,要求学生能结合课文内容和联系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本课的难点,也是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遵循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精神,使学生养成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具体教学方法如下:

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对白杨的生长环境(大戈壁)有所了解。通过学习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归纳出白杨的形体特点(高大挺秀、茂盛、大、生命力顽强。)。再通过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让学生讨论解决两个问题:⑴写白杨树的生活环境有何作用?⑵写白杨树的特点有何特色?我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和作者交流,与教师商讨,向同伴汇报„„并使学生懂得,前者写白杨树的生活环境是起烘托作用,而写白杨树并非直接描写景物,而是通过人物说的话,间接地写出白杨的特点。

紧接着我就抛出新问题:白杨树生活的环境是那么的恶劣,却依然高大挺秀,不软弱,不动摇,有着顽强的生命力。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只是单纯说树吗?他还想说明什么?

通过读课文,学生明白了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写物,实际上是在喻人,是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什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为了加深这个认识,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读,充分体验感悟,让学生发表个人独特的感受。对于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我没有机械地照书后要求让学生说句子含义,而是巧妙地承接上文“父亲又陷入了沉思”一句,提出:此时此刻父亲看到了什么,他想些什么?从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理解“„„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句话的深刻含义。通过解词析句,不仅使学生掌握本课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也使学生掌握了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和思想的方法。

另外,我还利用板书设计,帮助学生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板书设计:

3、白杨

借物 喻人

外形:高大挺秀 扎根边疆

白杨 正直高大 爸爸

特征 生命力强 建设边疆

坚强不屈

小白杨 茁壮成长 小孩子篇3:《白杨》教学反思

《白杨》教学设计及反思

魏润玲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教材第八册第22课白杨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继续培养学生使用“读读,议议,说说,”阅读方法的能力. 3.通过理解课文所写的白杨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边疆建设者“那儿里需要,就在哪儿里扎根做贡献”的品质。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中所写的白杨的象征意义和爸爸的心愿。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做贡献”的品质。

教具: 投影片及多媒体软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大家去过新疆吗?看见过一望无际的沙漠吗?(课件出示;戈壁沙漠荒凉和气候恶劣的环境图片)。

看,忙,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有的只是满地的黄沙,大风一起,飞沙起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大戈壁是多么荒凉呀!但是,就在这荒凉的大戈壁上,生长着什么?(课件出示:白杨树图)

生齐答:白杨树。

师;看了这两幅图,你认为白杨树是怎样的一种植物?

生:它高大挺秀。

生:它生命力强。

生:它高大顽强。

师:是啊,白杨树坚强不屈的精神令我们敬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赞扬白杨树的文章。(师板书课题:22白杨) [反思:新课伊始,我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让学生对照图片说话,导入新课,不但初步理解了白杨的形象,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想认识白杨、理解白杨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 自由读课文,同桌互相检查交流字词认读情况。 2. 师问: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写爸爸与子女议论白杨树的事。

生:写一位边疆建设者象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事。

师:好,请同桌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同桌讨论分段)

学生汇报后问:为什么这样分为三段?

生:因为课文先写了姐妹俩议论白杨的样子,又写爸爸介绍白杨,最后写小白杨。

探究学习,分散难点。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初步学会了“读读、议议、说说”的阅读方法,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学习本篇课文。

1、学习第一部分,指名朗读。

(投影出示文章插图)

师:在这样茫茫的土沙漠上行车,从哪能看出车在前进呢? 生:白杨。

师:白杨树长得怎么样?

生:笔直高大。

生:高大挺秀。(师:根据回答板书:高大挺秀)

师:兄妹只知道白杨树很高很直,不知道他为什么这么直,长得这么高,当哥哥提出这个问题时,爸爸的脸色发生了变化,他是怎样回答这个问题的?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学习第二部分。

2、学习第二部分

(1) 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再议论说说对课文的理解。

(2) 请大家汇报你们的学习的成果。

生:课文中说“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孩子们已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坐几天火车,还要做几天汽车,”这些句子告诉我们:爸爸并不是新疆人,而是远离家乡去新疆参加建设工作的。

生:从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来看,爸爸是把白杨当作人来评价介绍的。例如:“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就是评价人的品格所用的语言。(师板书:生命力强,坚强不屈。)

(3)师:同学们学得很认真,很透彻,但在这一段中文章没有直接描写“爸爸”的心理活动,但反复写到了“爸爸”的神态,谁来读一读描写爸爸神态的句子。

生:读:“小小的争论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慢慢的抚摸孩子的头。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突然,他的嘴色又浮起一丝微笑。”

师:根据这种神态描写,揣摩爸爸的心理是怎样的?

生:爸爸对白杨有更深的认识。

生:爸爸对白杨热爱、赞美。 生:爸爸在想自己正像一株挺拔的白杨已在祖国的大西北——新疆深深的扎根了。(师: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师:在一根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作者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反思:让学生投身于教材,在读读、议议、说说的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以及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3、学习第三部分

(1) 学生齐读课文第三段。(师:板书:小白杨) (2) 师:爸爸为什么微笑,小白杨象征什么? 生:爸爸看见两棵小白杨正茁壮成长,不正象孩子们吗?

生;爸爸看到小白杨,就看到了希望——孩子们也会象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

4、学习写作方法

师:本文的大白杨象征着爸爸,小白杨象征着孩子,他们却有哪需要在哪扎根的共同点,这是什么写作方法?

生;借物喻人(师:板书:借物——喻人) [反思:想让学生看图学会白杨的形美,再分配朗读对话,感受白杨的神美,最后,让学生分析描写爸爸神态的句子,认识到爸爸的心灵美。这样由树及人,由浅入深,较好的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拓展延伸

师:学习了白杨一课,对你有什么启发,学生同桌讨论。

生:白杨坚强不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二、

四、

生:我们要象白杨一样国家哪需要我们,我们到哪扎根建设祖国。 课件播放歌曲《小白杨》结束本节课。

板书设计:

小白杨 茁壮成长 小孩子、

(借物) (喻人)

《白杨》教学反思

《白杨》这篇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支边者的高尚品格。这样,借物喻人就成为本课教学之重点所在。因此,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这一写法是本课之教学目标。为了完成这一教学目标,第一:我引导学生重点理解爸爸的话及最后一节的含义。第二:我抓课文中的联系点,即把白杨品格和爸爸的心愿联系起来,我本课的教学定位、定向于此。

上完课后,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有“五点”收获,“四点”思考。

一、加强了两个意识

本节课的教学,我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与语言文字训练意识,如,朗读指导贯穿于整篇课文中,强调“边读边思”与“读中理解”,使学生读得充分,读得有层次。在读的形式上,有自由读、个别读、范读、齐读、师生合作读、听读、背诵等。同时,我以学生为本,力求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意识,如,在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同时,边读边总结读书方法。

1、读书时抓重点词句品味,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

2、读书时联系上下文抓重点句理解,能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3、读书时抓重点段反复思考阅读,就能体会感情,从内容中领悟中心。这就提示了基本的读中理解词、句、段、篇的方法。不仅体现了以读为本,也体现了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全面训练。

二、注重教师评价,展示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我随时注意用丰富的语言评价学生,在评价中鼓励学生建立自信心,营造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情感,向学生教授学习方法。从师生交流中可以看到老师是尊重学生的。如这样的语言:“我有一个心得跟大家分享”、“我想请教在座的小老师一个问题?”??这充分表现了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能处处让学生尝试有所收获的喜悦。

三、抓联系,挖掘内涵,深入理解体会文中寓意

应该说,学生认识了白杨的形象,理解了白杨的特点,体会出白杨的象征意义(爸爸的心愿),本课的教学目的就已基本达到了。但由于时代的间隔,当今的学生对文中“爸爸的心愿”是很难作到设身处地心领神会的。针对这一难点,我采用“上接下连”的方法,上接“特点”,下连“三个只知道”,从段与段的内在联系中,挖掘出隐含在语言文字中的真正喻义──爸爸的心愿,也就是白杨的象征意义。进而引导学生从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三个“不知道”。这样,由表层到深层,既使学生理解了语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义,又理解了它的特定含义,更挖掘了语言包含的底蕴,加之激起的情感共鸣,使语言教学与思想教育融为一体,文和理达到完美统一。

四、在阅读过程中引导质疑

创新从质疑开始。创新的过程,必然要经历积极思维。这节课,我注意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多思、深思,并提出问题。如,学生在阅读最后一自然段时,提出置疑:爸爸为什么又陷入了沉思?爸爸的嘴角为什么浮起了一丝微笑?这节课,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了反顾全文的质疑,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所提出的问题又逐一得到了解决。可以看出,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在形成。

五、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突破难点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本节课中“白杨树象征着建设边疆、扎根边疆的建设者”,这一部分内容课文中没有直接描写,而这部分内容不仅是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我引导学生探求“孩子们所不知道的”,并用电教媒体介绍边疆建设者当年垦荒的场面,使学生从形象的直观中领悟到“白杨与建设者”之间的联系。同时,展现了今日新疆的繁荣景象。鲜明的对比,更富现实教育意义。电教媒体切实为教学服务,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六、我的思考

1、整节课,我牢牢抓住核心问题,辐射全篇,牵一发而动全身,体现了整体性原则。但在学习白杨特点时,我却忽略了,没有从整体入手,而是直接从部分一句句的入手,让学生分别了解白杨树的三个特点,回到整体爸爸介绍白杨的一段话,体会白杨的直、生命力强、坚强的特点。

2、在后一部分“爸爸表白心意”的教学中,自我感觉教师与文本、与学生的对话不够充分,今后在备课时要进行多种情况的预设。

3、在播放建设者建设边疆的画面时,我如果能配合画面插入一段教师的激情导语,相信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更能产生情感的共鸣。

4、怎样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首位,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是我永远的思考。

《风姑娘送信》说课稿

魏润玲

《风姑娘送信》一年级第一学期“看拼音读课文识字”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课是一篇科学童话,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过冬方法,人也要做好过冬的准备。课文语言生动活泼,充满情趣。

一、制定明确和切实的教学目标。

在备课时,我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分析了本课教材的内容,再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本课生字,认识部首“宝盖头”并正确描摹“宝”。

2、能借助拼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注意读出小动物说话的语气。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课文,了解一些动物过冬的常识,并能模仿课文说说大雁、蚂蚁和蛇等其它动物接到风姑娘的信后会说什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各种动物不同的过冬方式,激发学生了解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二、识字教学通过小组交流更有效。

大量识字成为二期课改一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我采用了集中识字的教学形式,让学生自己读,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小组交流识字的方法,既能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又对这些字有了更深的认识。在巩固字词时,也运用了多种方法,使识字教学不再单一,也提高了学生的识字兴趣。

风姑娘送的是信。于是,我就利用多媒体制作的“收信”游戏来巩固学生的识字情况。随着一封封信上的字、词、句,学生也兴致盎然地复习了本课的字、词。

新教材重视书写指导,本课中“宝”是要求书写的生字,因此由媒体演示了书写笔顺,指导学生分析字形,认识新部首“宝盖头”,并看清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让学生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

这样在课堂中巧妙穿插了识记和巩固,有张有弛,能帮助学生更好掌握生字。

三、采用不同的朗读形式,层层推进,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尽管是一年级的孩子,但在教学中也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饶有兴趣地反复读句、读文,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是我本节课的设计理念。 在课伊始,设计了让学生,熟悉课文整体感知,并思考:风姑娘把什么当信,送给了谁?是为了帮助他们将全文的主线串起来,在生生互动的语言实践中整体感知了课文。 接下来,让学生读小动物收到信后都说了什幺?再挑选自己喜欢的部分读。学生合作读,学生有选择性的读,这些方法都能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机会,在他们自学的过程中,学生借助拼音读通课文,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部分分角色表演读是在课堂中创设轻松、活泼、愉快的学习情境,让学习更富有生气,增加趣味性,同时让他们体会每一个小动物不同的过冬方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篇4:《白杨》教学反思 《白杨》教学反思

单位:大庙李小学 姓名:董艳华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作者借大戈壁上的白杨礼赞了在新疆扎根落户的边疆创业者。文章是按照白杨的形象——白杨的特性——白杨的象征意义这个顺序组织文路的。然而,课文所描写的画面与精神境界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差甚远,学生初次学习这种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在教学中作了以下的尝试:

一、力求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1、设计了“变序”教学。初读课文了解课文梗概后,直奔与课文中心密切相关的段落,先学习“白杨树的特点”,这就与理解“建设者的奉献精神”自然衔接,而又在学生精力最充沛的黄金时段,集中学习课文主要段落。学习白杨树的特点之后,自然引向前三个自然段,了解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反顾全文,深入理解作者为什么写白杨树。既突出了重点,又梳理了顺序,条理异常清晰。

2、加强了两个意识。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与语言文字训练意识,如,朗读指导贯穿于整篇课文中,强调“边读边思”与“读中理解”。在读的形式上,有自读、范读、齐读、自由读、听读、个别读、背诵,内容上则有读词、读句、该段、读全文。同时,边读边总结读书方法:(1)读书时抓重点词品味,就能作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2)读书时联系上下文抓重点句理解,能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3)读书时抓重点段反复思考阅读,就能体会感情,从内容中领悟中心。并让学生及时将自己的所感所悟,批阅在相应的句段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的阅读习惯。这就提示了基本的读中理解词、句、段、篇的方法。不仅体现了以读为本,也体现了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全面训练。

二、在阅读过程中引导质疑

创新从质疑开始。创新的过程,必然要经历积极思维。这节课,

老师注意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多思、深思,并提出问题。如,学生在阅读爸爸说的三句话时提出:“我不明白爸爸明明是在说树,干吗用了‘坚强、不软弱、不动摇’这些写人的词呢”这一问题极有思考价值,说明学生已初步从理解词语联系到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这节课,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了听读质疑、合作讨论质疑、反顾全文质疑,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所提出的问题又逐一得到了解决。可以看出,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在形成。

三、利用多种手段突破难点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学时,我从网上下载了有关的图片如,戈壁滩的飞沙走石,白杨树的挺拔高大,帮助学生理解白杨生长的恶劣环境及白杨的品质。同时使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一目了然。

在教学实践中,课堂的动态生成与设计有所偏离,细细想来,在教学中暴露出的问题让我深思:

1、应尊重孩子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教学就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可以也一定会有自己的独特感受,他们的朗读就可以表达自己不同的理解、体会和感受。然而,在教学概括白杨的特点时,我又不知不觉得牵引在学生朝我心中的标准答案靠拢,忽视了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性以及独立性。

2、要遵循孩子的认知特点。

在教学时,有时一味的拔高教学要求。教学环节的处理缺少由易到难的衔接过程,一古脑的将问题直接抛给学生,让学生措手不及。有时学生的问题已经回答的较圆满,老师还是没完没了要求学生从更深层次去挖掘去理解。种种问题都是需要教者蹲下来,以孩子的眼光去理解课文。

《白杨》教学反思

白杨教学反思

《白杨》教学反思

《白杨》教学反思

白杨教学反思

语文白杨教学反思

《白杨》的教学反思

白杨教学设计、反思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

白杨的教学反思

白杨教学反思
《白杨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