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第九课.秦统一中国讲课稿

发布时间:2020-03-01 18:52:1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9课《秦统一中国》讲课稿

导入:

PPT展示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图片,

教师设问:“同学们,PPT上的这两幅图是什么呀?” 学生回答:“兵马俑”

教师简介:“对了,这是秦始皇陵墓中的兵俑。大家去看过吗?” 学生:“去过或没去过。”

教师:“去过的学生感受怎么样呀?” 学生:“很壮观”

教师:“嗯,确实是非常壮观,没有去过的同学可以先了解一下,为以后的旅行做一些准备。”

教师进一步提问:“我们把兵俑放在地图中,大家观察一下,兵俑面朝哪个方向?”

学生回答:“东边。”

教师进一步设问:“为什么要朝向东边呢?这个和秦统一中国有关系。接下来,我们就共同来学习下第九课的内容《秦统一中国》”

讲授新课:秦灭六国、

一、完成领土统一

(一)秦统一过程(挥师灭韩、破赵逼燕、攻破燕国、占领魏地、大举伐楚、吞并齐国)

教师讲述:“战国时期,七雄争霸。秦朝位于六国的最西边,虽有一定的实力,但要想一个国家灭掉其他六个国家,却并非易事。所以在这个时候,秦国制定了一个远交近攻的策略。和远距离的国家交,和近距离的国家攻。

大家想一下,这个策略高明在什么地方?如果先攻打远方的国家,比如说齐国,他要经过魏国和韩国,即使获得了胜利,也没有办法占有齐国的土地,那就不如和距离远的国家结为盟友,攻打距离较近的国家。反过来想一想,如果先不和远国结交,直接攻打临近的国家,你不能确定临近的四个国家和不和齐国或者燕国结交啊,这样对手的实力就强大起来。所以说秦国的远交近攻策略不得不说是一个高明的策略。 联合了齐国,临近的四个国家先攻打谁?齐国又制定了一个策略,叫做掐腰,先攻打韩国和魏国,这样中间的国家就没有办法联合,或者说联合起来就有一定困难了。

所以,秦国首先挥师灭韩,接着破赵逼燕,占领魏地,大举伐楚,攻占燕国,最后吞并齐国,在公元前221年时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定都咸阳,也是我们现在的咸阳市,在陕西这个地方。”

(二)秦统一背景

教师设问:“那么,同学们现在来思考一个问题,战国七雄,每个国家都对其他领土虎视眈眈,但结果为什么是秦国最终统一了全国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一段,找出答案。”

找学生进行回答。

学生一:“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人民都希望结束连年的战争。”

教师总结:“对了,从周王室衰微开始,各国之间进行了长达百年的纷争,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痛是不言而喻的,人们都渴望和平,希望结束战争,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民心所向。还有没有?这位同学”

学生二:“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其他国家。” 教师总结:“对了,我们之前是不是学习过商鞅变法?” 学生:“是”

教师:“在第几课啊?课本的哪一页?”

学生:“第七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33页商鞅变法。”

教师:“对了,印象不深的学生下课再好好复习一下。商鞅变法使得秦国的实力大为增强,军队的战斗力也大大得提高,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这些都为秦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还有同学补充吗?这位同学”

学生三:“他招募人才,并委以重任。” 教师设问:“那你能举出几个例子吗?”

学生回答:“李斯原是楚国小吏,尉缭原是楚国布衣,但都得到了重用。” 教师总结:“对了,李斯是一个有理想,也非常有能力的一个人,他原来是楚国的一个小吏,但发现在那个地方并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后来他得到了秦国的赏识,从一个小官做起,一直做到秦国的丞相。本节课中我们要讲的郡县制和文字的统一等事件都和他有关系。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秦王用人不看出身,只论才华。”

教师进一步提出:“除了这些,还有一方面的因素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那就是我们刚刚讲的秦国远交近攻的巧妙策略。”

二、创立统一制度

(过渡)教师提问:“同学们总结的都特别好,正是因为秦国策略巧妙,实力强大,秦王知人善用,再加上民心所向,秦最终结束了长期征战混乱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但是在统一了全国之后,有个问题却在困扰着秦王:现在的土地面积和民众数量是原来的三倍,如此辽阔的疆土,如此众多的人民,我该如何统治呢?

下面就请同学们阅读教材43页的内容并结合教材44页“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对其进行探究。可小组结合,也可自己独立思考。”

讨论之后

教师:“秦朝采取的其中一个措施就是建立了皇帝制度,同学们在讨论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

学生:“发现了”

教师:“那么这个制度的具体内容有哪些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下。”

(一)皇帝制度

教师设问:“在视频中,人们是怎么称呼秦王的?” 学生回答:“秦皇。”

教师:“在秦没有统一六国之前,我们称秦王,而这个时候我们还能不能称呼秦王了?”

学生:“不能”

教师:“我们应该称为?” 学生:“秦皇”

教师:“对了,大家要注意这个称呼的变化。” 教师设问:“秦皇的命令被称为什么?” 学生回答:“诏、制”

教师设问:“他的印章称为什么?” 学生回答:“玺。”

教师设问:“这些称呼其他人可以用吗?” 学生回答:“不可以” 教师设问:“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皇帝独尊”

教师总结:“这一系列的规定就是我们说的皇帝制度内容。”

(二)中央集权(讲解时配合示意图)

(过渡)教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秦始皇在树立了自身至高无上的权威之后,为了更好地统治全国,他还在中央和地方上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这些措施都有什么呢?”

教师:“有没有哪位同学愿意说一下秦朝在中央都采取了哪些措施?好,这位同学,你手举得最高,你来说说”

学生一:“皇帝之下,设置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

教师:“嗯,说得非常好,请坐。

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个一人指的是谁? 学生:“皇帝” 教师:“万人呢?”

学生:“除了秦始皇之外的所有人。”

教师:“对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说明了什么呢?” 学生:“说明丞相有很大的权力,次于秦始皇。”

教师:“说得非常好。而太尉主要是负责军事事物的,这个非常容易理解,但是大家需要注意的是,太尉在秦朝只是一个虚职,真正掌握国家的军事大权的还是秦始皇。御史大夫主要负责的是监察,相当于皇帝的耳目。虽然三公有很大的权力,但是最后的决断权却由谁掌控?”

学生:“皇帝”

教师:“对了,那在地方上,秦朝采取何种措施进行管理呢?有哪位同学能站起来说说?”

(三)郡县制(讲解时配合示意图) 学生:“在地方上采取的是郡县制。” 教师设问:“什么是郡县制?”

学生二:“郡县制就是将全国分为36郡,然后在郡下设县,县以下设乡、亭、里等基层社会组织。”

教师设问:“如果说那时的郡相当于现在的省,那么那时候的县相当现在的什么?”

学生回答:“市” 教师设问:“那乡呢?” 学生回答:“镇” 教师总结:“对了,

郡县的长官分别称作什么?”

学生:“郡的长官称为郡守,县的长官称为县令或者县长。” 教师:“这些长官是怎么选出来的?” 学生:“由朝廷直接任免。”

教师:“大家对比一下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和它相比,郡县制对于国家的统治来说,有什么优势?”

学生:“更加利于国家的统治”

教师:“周武王建立周朝的时候,封了不少诸侯,到后来这些诸侯像冤家一样互相残杀,周天子也无法禁止,可见分封的办法不好。而郡县制就巧妙地避开了这些问题,为什么呢?因为郡县制的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命,这也就意味着中央直接控制了地方,太守和县令虽有一定的权力,但却不足以威胁到国家的统一和安全。

事实证明,这确实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一种地方制度,秦朝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就这样,国家将地方的政权完全收归在中央,这就叫做中央集权,而中央各项事务的最后决断权又都由皇帝掌控,进而秦始皇就将全国的权力都集中到自己的手中,这就是所谓的君主专制。”

三、巩固统一措施

教师:“秦灭六国,实现了军事上的统一,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又实现了政治上的统一,但是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还极为不便,影响到国家政治统一的巩固。秦朝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呢?这些措施对国家的发展有什么意义呢?我们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段材料。一发开始”

PPT出示材料:

学生:“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 ——《史记•秦始皇本纪》” 教师:“刚才听同学们读,有的学生可能都不知道怎么断句,没有关系,我们学习完接下来的内容,大家不仅会断句,还能明白材料的意思了。下面老师为同学们设置了一个小小历史剧——《秦囧》,需要大家配合,一起来演绎一下,有没有学生愿意为大家读一下相关的内容?”

教师:“好,这位同学,你做旁白,这位同学,你作当时周游全国的秦人,这位同学,你扮演除旁白、秦人之外的人”

(情境一)旁白:公元前221年,一个原秦国人驾着马车、带上了足够多的钱,踏上了周游全国的旅途。然而他一直梦寐以求的旅程结果却„„我们拭目以待吧!

秦人:唉!又累又饿,我要休息会!我从咸阳出发,走到韩国故地。因为秦国的车比韩国的大,韩国的道路太窄,车过不去,我只好步行。

(教师设问:“秦人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原秦国的车和韩国的车不同轨,秦人车过不去。” 教师设问:“那秦朝采取了什么措施解决这一问题呢?”

学生阅读教材之后回答:“秦朝统一了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并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

教师总结:“同学们回答的很好,我们继续看看秦人还遇到了哪些问题?”) 旁白:秦人路过一家布店,于是兴致勃勃地去订做了一条长裙,做好了穿在身上,却发现是条短裙,他很生气。

(教师设问:说到这里,秦人又都遭遇了哪些问题呢? 学生回答:秦人没有买到合适的衣服。 教师设问:秦国是如何解决的? 学生回答:统一度量衡。

教师出示相关图片并设计“自由阅读卡”解释:度——计算物品长度的单位。秦一尺越今23.1CM;量——测量物品容积的单位。秦一升约今202ML;衡——测量物体轻重的单位。秦一升约为今250G。并且指出,度量衡的统一,便利了经济的发展。)

(情境三)秦人:我的旅行啊,还怎么继续,既然如此,付钱吧„„ 做衣服的:我不收秦国货币,我收赵国货币

旁白:一车的钱秦人根本没地方用。没办法,他只好把身上的玉佩抵押给了他。

(教师设问:现在秦人又遇到了货币不一致的问题是不是? 学生回答:是

教师出示教材44页相关图片,并介绍,在这个时候秦朝采取了统一货币的措施。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便利了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了各地经济的交流。)

(情境四)卖衣服的人让秦人写个抵押玉佩的字据,可是他写的字卖家都看不懂,秦朝人对他的旅行失望了,饿着肚子,牵着吃撑了的马,穿着超短裙回家了。

(教师出示教材44页相关材料,带领学生感受不同国家的不同的字,最后得出结论,秦朝统一用小篆作为通行全国的文字,便利了不同地域人民之间的交流。)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

教师:“现在同学们能够理解这段材料的意思吧?一指的是统一,法指的是标准,统一什么的标准呢?度衡石,就是我们刚才讲的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统一文字。”

教师进一步指出:“除了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秦始皇还派人开凿了灵渠,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抵制了北方的匈奴入侵。我们来看一下,这时候长城的范围,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除此之外,秦朝北进南下,还扩充了国家的领域,接下来,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看谁先把这四个地方记住。”

教师:“好,这位同学, 看你最先合上课本,坐端正,你来说说。” 学生:“东边拓展至东海,西至陇西,北到长城,南达南海,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展示地图)”、

教师:“特别棒,老师觉得同学们应该为他鼓掌。” 小结:

教师:“到这里我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就讲完了,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设置表格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 作业:

(小试身手)提供3道练习题邀请学生作答。 结束:

教师:“秦虽统一了全国,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巩固统治,但他的统治中却存在一些致命的弊端,最终为秦朝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失。那么,这些弊端都有什么?不可挽回的损失又是什么?我们在下一节课中继续探讨。”

秦统一中国说课稿

秦统一中国教案

秦统一中国教学反思

秦统一中国教学反思

《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第9课秦统一中国说课稿

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秦的统一

中国现代文学绪论讲课稿

第九课.秦统一中国讲课稿
《第九课.秦统一中国讲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