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第四单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03-02 11:48:4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四单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欣赏民歌,感受齐鲁燕赵支脉音乐文化特点,欣赏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民歌,感受我国民歌的流变性。

2.通过学唱歌曲《孟姜女哭长城》,了解长城的历史和关于长城的传说等,学会分析歌曲的曲式结构。

过程与方法:在聆听中感受山东民歌、河北民歌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各地民歌艺术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包楞调》《孟姜女》等齐鲁燕赵支脉民歌的特点。 难点:体会不同地区音乐作品的音乐意境,掌握民歌的流变性。 教法练习法

教授法 演示法 视唱法 歌唱法等。 学法聆听法、视唱法

教学准备

钢琴、放音机、磁带、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我们国家民族众多,不同的民族也有不同的民风民俗,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课题。

二、新课教学 1.欣赏《包楞调》 (1)聆听,体会歌曲情绪

(2)介绍《包楞调》的由来。师流行于山东成武县的民间歌曲。“包楞”是民歌中的衬词,由模仿飞快转动的纺车发出的“楞楞”声得来。 (3)读一读节奏,唱一唱旋律。

(4)欣赏《包楞调》舞蹈图片,感受山东民歌魅力。 2.欣赏《孟姜女哭长城》

(1)同学们,你们知道孟姜女的故事吗?

(2)师讲故事:《孟姜女哭长城》是我国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传统民歌之一,各地都有它的踪迹。讲的是秦始皇时期的一对新婚夫妇生死离别的故事。相传,坚贞的孟姜女为被迫去筑造长城的丈夫范杞良千里送寒衣,历尽艰辛,路经苏州浒墅关被守关吏刁难,无法过关,孟姜女就把自己的悲惨身世编成了这个小曲献唱,终于感动了吏卒,开关放行。这个动人的故事作为民间口头文学大约形成于唐朝以前,作为民间时调小曲约形成于宋元以后,千百年来人们用歌曲传诵着这个动人的故事,倾注着对主人公深切的同情,也借此抒发受迫者内心的悲怨。

(3)聆听,感受音乐情绪。

(4)师:同学们,你们观察一下,这首歌曲是由哪几个音组成的?

1 2 3 5 6宫商角徵羽(五声调式)

3.欣赏《沂蒙山小调》

师:聆听歌曲,请同学们为歌曲划分乐句。生划分。

请同学们边听音乐边仔细观察乐谱,找出旋律发展的规律。生思考听辨后回答。

师:这条旋律的发展规律我们称之为“鱼咬尾”。鱼咬尾是指前一乐句的结束音与下一乐句的第一个音相同,也叫衔尾式、接龙式或连锁传递,是中国传统音乐中发展规律的一种常见方法。

三、拓展:创编乐句

四、小结

五、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欣赏《包楞调》《孟姜女哭长城》

六、课后反思

第四单元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第四课时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pep三年级英语 第四单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四课时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