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宋才发:论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新贡献

发布时间:2020-03-02 04:41:0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宋才发:论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新贡献

论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新贡献

宋才发

*

如果说马克思恩格斯自19世纪40年代起为创立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贡献了毕生精力,是第一个终于发现了唯物史观的人的话;那么可以说,列宁为捍卫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他是第一个运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唯物史观理论体系的人。

从列宁投身革命活动,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分析俄国实际状况开始,到夺取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大约经历了24年时间。在这24年中,他首先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虔诚学者,刻苦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宝藏,研究和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自19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他深入钻研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资本论》、《反杜林论》和《哲学的贫困》等经典著作,从这些宏富的知识海洋中吸吮革命的精神补汁。他认定只有凭借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才能制定出一套符合俄国特点的革命理论,完成摧毁欧洲和亚洲最强大的反动堡垒的历史任务。列宁在这方面写了许多有创见和启迪性的著作,如十月革命前写作的《国家与革命》,就是成功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的观点,还历史本来面目的经典著作。尤其是在《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我们究竟拒绝什么遗产?》、《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等哲学著作中,他针对俄国当时的实际情况,批判了民粹派的主观社会学,捍卫和阐发展了唯物史观的最基本的观点。他说,自从《资本论》问世以来,唯物史观已经是科学地证明了的原理。像达尔文推翻了那种把动植物看作“神造的”、孤立的、偶然的、不变的东西的观点,第一次把生物学放在科学的基础上一样,马克思也推翻了那种把社会看作可按长官的意志随意改变的,偶然产生和变化的、机械的个人结合体的观点,第一次把社会学置于科学的基础上,确定了社会经济形态是一定生产关系的总和,确定了这种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因此,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在没有另一种想科学地说明某种社会形态的活动和发展的尝试以前,在没有另一种想象唯物主义一样把“有关事实”排列得秩序井然、把某种社会形态生动地描绘出来并给以极科学的解释的

1尝试以前,“唯物主义历史观始终是社会科学的别名。”

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新发展是辩证的统一。与列宁同时代的有包括普列汉诺夫在内的诸多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这些人尽管都娴熟地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著作,但他们一遇到具体的革命实际,便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革命的辩证法,至多只会重复马克思主义的词句。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列宁明确无误地指出:“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主义者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向前推进。我们认为,对于俄国社会主义者来说,尤其需要独立地探讨马克思的理论,因为它所提供的只是一般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部分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

2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可以说十月革命前列宁哲学思想发展的历史,也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推向前进的历史。譬如,在对于俄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认识问题上, *1作者简介

宋才发(1953—),湖北武穴人,华中师范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列宁全集》第1卷,第122页。 2 《列宁全集》第4卷,第187—188页。

1 列宁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理论,又从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及时地提出帝国主义理论;在关于无产阶政党学说的问题上,列宁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在《共产党宣言》中阐明的一般原理,又结合俄国的具体国情从思想上、理论上、组织上和策略上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建党方案;在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问题上,列宁一方面坚持了马克思所阐发的基本原则,一方面又具体地揭示了俄国革命发展的道路,提出了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思想;在对于夺取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地道路问题上,列宁既坚信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又独创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首先在一国胜利的学说。所有这些,反映了列宁既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又结合时代和国情进行大胆理论探索和理论创新。不了解这一点,就等于不清楚列宁哲学思想同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的源流关系,就无从谈起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贡献和发展。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是对唯物史观的发展。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以及《哲学笔记》两部光辉的哲学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到列宁阶段的主要代表作。《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是在1905年俄国革命失败后反革命势力在思想战线上大举进攻的情况下写作的,列宁从哲学上总结了恩格斯逝世以来自然科学方面的重要成果,系统地阐发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就其理论贡献而言,这是自恩格斯逝世后从哲学上回击修正主义进攻的第一部论战性专著,也可以说是继《反杜林论》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后第一部全面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批判的重点是俄国马赫主义者的唯心主义的认识论,阐明的重点是与其相对立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过去一些“有影响”的唯物主义者都有两个重大缺点,一是他们特别缺少辩证法,一是唯物主义不能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往往“下

1半截是唯物主义,上半截是唯心主义。”列宁在这部著作中对唯物史观的第一个突出贡献就是阐明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可缺少和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宁在批判波格丹诺夫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等同”的唯心主义观点时,强调了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他说,一般唯物主义认为客观真实的存在(物质)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感觉、经验等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不依赖于人的社会意识。在这两种场合下,意识都不过是存在的反映,至多也只是存在的近似正确的(恰当的、十分确切的)反映。“在这个由一整块钢铁铸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决不可去掉任何一个基本前

2提、任何一个重要部分,不然就会离开客观真理,就会落入资产阶级反动谬论的怀抱。”列宁在这部著作中对唯物史观的第二个突出贡献是提出并阐明了哲学的党性原则,马赫是一位标榜“超党派”,以“无党性”自夸的典型人物。列宁在批判马赫主义者的所谓“无党性”时指出,在哲学上企图超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基本派别,这不过是玩弄“调和派的骗人把戏”而已。最新的哲学像在两千年前一样,也是有党性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按实质

3来说,是两个斗争着的党派,而这种实质被冒牌学者的新名词或愚蠢的无党性所掩盖着。”

哲学党性是马克思主义者分析各种哲学流派的思想武器。任何超越这两个基本派别的企图,最终都会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潭。哲学党性原则还包括承认哲学阶级性的原则,党性的实质就在于哲学的阶级性。必须指出,列宁在这里所说的“党性”不是指政党,而是指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列宁把哲学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看作是“党派斗争”,并且指出:“在经验批判主义认识论的烦琐语句后面,不能不看到哲学上的党派斗争,这种归根到底表现着

4现代社会中敌对阶级的倾向和思想体系。”标榜“无党性”的经验批判主义的客观的、阶级的作用就在于替信仰主义者服役,帮助他们反对唯物主义,尤其是反对历史唯物主义,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列宁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哲学上自始至终都是有党性的”,党性是马克思 12 《列宁全集》第14卷,第348页。

《列宁全集》第14卷,第344页。 3 《列宁全集》第14卷,第379页。 4 《列宁全集》第14卷,第379页。

2 主义哲学中“最伟大和最宝贵的传统”。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党性原则,既包括坚决地同唯心主义作斗争,又包括批判地吸取和改造这些唯心主义者所获得的一切成就。因此,列宁维护马克思主义的党性,实际上也就是在坚持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武装夺取政权进行理论准备。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又把哲学党性原则运用于革命实践,提出了著名的识别真假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他说:“判断一个人,不是根据他自己的表白或对自己的看法而是根据他的行动。判别哲学家,不应当根据他们本人所挂的招牌,„„而应当根据他们实际上怎样解决基本的理论问题,他们同什么人携手并进,他们过去和现在用什么教导自己的学生和追随者。”2对待国家的态度问题,正是列宁当时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斗争的中心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一开始,考茨基这类享有马克思主义“发明权”的第二国际修正主义就公开背叛了马克思主义。他们鼓吹“超帝国主义论”和“阶级斗争缓和论”,抹杀帝国主义国家的阶级实质,反对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所以列宁提出要善于识别那些披着马克思主义外衣的“革命叛徒”。为了适应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理论需要,从1916年下半年起,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对国家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他系统地研读了马恩有关国家问题的论著,还有针对性地摘录了考茨基、潘涅库克和伯恩施坦的有关论点,并作了详细的评语和结论。这些收集在一本蓝皮笔记本中的材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马克思主义论国家》。1917年10月革命前夕的8—9月,列宁又利用这些材料,在芬兰的拉兹里湖的草棚里,写成了《国家与革命》的论著。这是一部系统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基本著作。它不仅严厉地批判了第二国际修正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歪曲和进攻,而且还根据对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经验的分析,科学地回答了战争和革命所提出的重大理论问题。譬如,对关于战争这种社会现象的起源、本质和原因、革命形势、武装起义、民族问题,以及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等问题,都从总结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出发,做出了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的论述,为唯物史观的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原理和结论。马克思主义历来认为,未来无产阶级革命的最终目标之一,是国家的逐步消亡和最后消失,但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工人阶级必须首先掌握有组织的国家政权。

完全可以说,十月革命前列宁的哲学思想,最后是以研究日益逼近的社会主义革命,为夺取国家政权进行充分的理论准备的情况下展开的。正如列宁自己在1917年8月所指出:“国

3家问题,现在无论在理论方面或是在政治实践方面,都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社会主义革命是世界性的革命,不可能单独在一个国家发生并取得胜利,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垄断前的资本主义的特点作出的论断。到了20世纪初,资本主义已经发到帝国主义阶段,历史条件发生了变化,列宁从解剖帝国主义的历史特点和发展规律出发,得出了新的、又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结论,即社会主义革命能够首先在单独一个国家取得胜利的结论。这个“结论”经过一系列的理论论证成了指导十月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直接指导理论。十月革命胜利的实践,反过来又再一次地证明了列宁的上述论断的正确性和科学性。由此我们完全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是不能改变的,但马克思恩格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作出的某些具体论断,则是可以而且应该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由新的结论来代替。

1二

从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到1924年列宁逝世,是苏联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关键时期。列宁在这一段领导俄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把唯物史观应用于现实生活,不断总结出新经验,解决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新问题,使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又得到了一次检验和发展。 12 《列宁全集》第14卷,第358页。

《列宁全集》第14卷,第266—267页。 3 《列宁全集》第25卷,第371页。

3 把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应用于帝国主义时代和俄国实际,开创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新道路。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从资本主义向未来新社会过渡时,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在大多数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胜利为前提的。出乎马克思所料,“历史

1走着奇怪的道路;领导伟大的世界运动的光荣落到了落后国家的身上。”也就是说,首先是由经济文化落后于西欧的俄国打开了通向社会主义的航道。列宁对俄国国情的分析是客观而全面的,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地分析具体的2情况。”在分析国情时他突出地强调了俄国的两大特点:(1)在生产力总体上十分落后而发展又极不平衡,因而势必长期存在着多层阶梯式的经济结构;(2)无产阶级只占居民人口的极少数,农民占绝大多数,因而同西欧发达国家相比,俄国实际上是一个落后的小农国家和经济文化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俄国国情的具体分析,正是列宁探索俄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出发点和客观依据。列宁历来认为,一个国家开始社会主义革命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前提。但是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列宁把社会主义看作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相互作用和辩证发展关系。他高度评价了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认为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现在一切都在于实践,

3现在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历史关头: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依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般原理,列宁终于提出了造成社会主义道路多样性和民族特色的基本因素:走向社会主义时代所处的历史条件;大农业还是小农业;地方差别;经济结构的特点;生活方式;居民的觉悟程度;实现这种或那种计划的尝试等。列宁这种富于创造性的新思想,恰好又为落后俄国提供了不同于西欧的、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哲学论据。

分析过渡时期的社会经济结构,探索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途径。列宁指出,要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是要认清俄国的政治和经济结构的特点。他认为苏俄在过渡时期的政治和经济结构主要有这样一些成分:(1)宗法式的,即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然的农民经济;(2)小商品生产;(3)私人资本主义;(4)国家资本主义;(5)社会主义。依据政治经济结构的特点,他认为无产阶级在过渡时期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解决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谁战胜谁”的大问题。为此,革命胜利后不久,苏俄便对大型企业和银行实行国有化。1918年4月,他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等著作中,曾设想通过利用国家资本主义的办法,逐步向社会主义经济关系过渡。后来由于外国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的爆发,这个思想没有实现。当年夏天以后,苏俄进入了“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列宁又曾想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措施,尽快地消灭商品货币,直接过渡到完全的社会主义的生产和产品分配制度。实际结果表明,“战时共产主义”措施对支持红军起了积极的作用,但却未能实现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目标,而且影响了工农联盟的巩固。到1920年,一场自然灾害,又导致了农业歉收,牲畜死亡,农民生活极端贫困。为此,1921年春列宁提出实行“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新经济政策。列宁后来说:经过反复实践,到1921年春天后俄国才真正找到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路。因为“新经济政策并不改变工人国家的实质,然而却根

4本改变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和形式”。这种形式改变的实质,就是采用“新的迂回方法”,以便在通过市场来满足千百万农民需要的基础上实行经济竞赛。正如列宁自己所说:我们“现在还没有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真正途径,而探寻这一途径的唯一方

51法,就是实行新经济政策。”他坚信“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将变成社会主义的俄国。”

总结建国初期的经验,揭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实践史证明,社会主义无 12 《列宁全集》第28卷,第315页。

《列宁选集》第4卷,第290页。 3 《列宁选集》第3卷,第398页。 4 《列宁全集》第33卷,第155页。 5 《列宁全集》第33卷,第234页。 1 《列宁全集》第33卷,第234页。

4 论作为思潮传播,还是运动的深入和制度的建立,都离不开唯物史观的指导,离不开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反思。列宁的思想之所以成为一切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之一,就在于他一方面自始至终地灵活运用唯物史观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另一方面又不遗余力地对直接实践的历史经验进行科学总结,把探索到的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及时地上升到理论。在他最后几篇总结性的论著中,他对唯物史观的理论贡献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1)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建立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学说,提出了社会主义阶段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生产力。他认为“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保证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2只有增加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苏维埃俄国才能取得胜利。否则就建不成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就无法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就无从谈起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2)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合作社的基本思想,提出用合作社办法“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列宁“合作社计划”的特点,在于它相互系统地阐明了苏联实行合作社的意义、物质基础、发展规律和推行的办法。实践表明,它是农民简单易行、乐于接受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好形式。它的意义在于,找到了使个人利益与社会主义根本利益、私人利益与国家利益有机结合的尺度。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列宁说:“在我国的条件下合作社往往是同社会主义完全一致的”;“单是合作社的发

3展就等于„„社会主义的发展。”(3)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的唯物主义观点,提出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开展文化革命的思想。列宁认为,无产阶级文化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某些自称为“文化专家”的人杜撰出来的,而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要区分社会主义文化和资产阶级文化,批判地继承历史的文化遗产,吸收和改造一切有价值的人类思想文化。与此同时,他还强调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努力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不断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他认为只有继承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掌握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才能建成社会主义。所以他说:“如果把国际关系撇开不谈,

4只就国内经济关系来说,那末我们现在的工作重心的确是转向文化建设了。”(4)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专政学说,提出要建设新型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理论和实践中带根本性的问题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共产主义学说的重大问题之一。列宁在《国家与革命》第五章中,论证了社会主义新型民主的本质:无产阶级专政,即向共产主义过渡时期,将第一次提供人民享受的、大多数人享受的民主,同时对少数人实行专政。“无产阶级专政的实现首先表明了俄国的

5落后和它越过资产阶级民主的‘飞跃’之间的矛盾。”为了支撑社会主义新型民主的建设,列宁提出了如下具体任务:加强工农联盟;人民群众监督国家事务,学习管理国家事务;反对官僚主义;改革和完善国家机关;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健全和扩大党内民主。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思想,不仅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而且对于正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各国如何建设、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都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载《东疆学刊》1991年第2期

论文发表后被《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1991年第6期转载全文

23 《列宁全集》第29卷,第388页。

《列宁选集》第4卷,第686页。 4 《列宁选集》第4卷,第687页。 5 《列宁选集》第3卷,第811页。

2008年5月25日,宋才发教授在西藏民族学院讲学期间实地调研考察咸阳法门寺

宋才发:论列宁对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新贡献

宋才发:论列宁关于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削足适履”的思想

宋才发:论列宁的社会主义国家对外政策

宋才发:列宁论人民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宋才发:对列宁无产阶级专政实质理解的辩证

宋才发:论列宁的理论观与实践观的辩证统一

宋才发:列宁关于报刊的编辑原则

宋才发:列宁的党建理论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贡献

宋才发:论民族自治地方农地保护中的新农村建设

宋才发:论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新贡献
《宋才发:论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新贡献.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