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宋才发:四川都江堰、青城山文化景观探讨

发布时间:2020-03-03 05:22:1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宋才发:四川都江堰、青城山文化景观探讨

四川都江堰、青城山文化景观探讨

宋才发

(中央民族大学 民族博物馆,北京 100081)

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都江堰市,距成都约50公里处,地处北纬30°52′—31°01′,东经103°25′—103°38′,面积1211.2平方公里,人口62万人,被誉为“天府之源”、“镇川之宝”。都江堰古时属都安县境而名为“都安堰”,又称“湔堰”、“湔堋”,宋元后开始用现名“都江堰”①。都江堰创建于公元前256年左右,距今已有2250多年的悠久历史。当时的秦蜀郡太守李冰,根据当地的地理特点并借鉴前人治水经验,巧妙地利用岷江出山口处的特殊地形,在恰当的位置选址作堰,顺应自然规律利用高低落差,在生产工具和施工技术比较落后的情况下,采用热胀冷缩的原理,凿离堆、穿“二江”(郫江、检江即今走马河、柏条河)化害为利,自流灌溉成都平原,造就了中外闻名的天府之国,使成都平原成为中国著名的粮仓。具体地说,李冰就是利用鱼嘴分水堤从岷江引水灌溉,枯水期自动将岷江60%的水引入内江,40%的水排入外江;遇洪水时能够自动将60%的水排入外江,40%的水引入内江②。都江堰建于岷江弯道处,江水至都江堰,含沙量少的表层水流向凹岸,含沙量大的底层水流向凸岸,将洪水冲下来的沙石大部分从外江排走。进入内江的小部分沙石,利用伸向江心的虎头岩的支引、宝瓶口的节制和“离堆”的顶托,将大部分沙石从“飞沙堰”、“人字堤”排入外江,使宝瓶口引水口和灌区干流免遭泥沙淤塞;利用宝瓶口引水口控制进水量,既保证了灌溉用水,又防止了过量洪水涌入内江灌区造成灾害。都江堰是成功地运用自然弯道形成的流体引力,自动引水、泄洪、排沙的典范。在建堰时,李冰还在江中埋石马做淘滩标志,立“三石人”来观察水情消长,开创了中国古代水情测量的先例。据《永康军志》载:“春耕之际,需之如金,号曰‘金灌口’”。因此,宝瓶口(古时又名“金灌口”)是内江进水的咽喉,能够自动调节进入灌区的水量,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成为天府粮仓③。经过2200多年的发展,成为集防洪、灌溉、运输、发电、水产养殖、旅游及城乡工业、生活用水为一体,综合效益巨大的大型水利工程,开创了中国乃至世界水利工程之先河。

都江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它不仅是中国水利工程技术的伟大奇迹,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都江堰流传着许多美好的民间传说。战国后期秦楚两霸争夺天下,秦为实现一统天下大业,便将“得蜀则得楚,得蜀先治水”列为秦的根本国策。蜀居楚之上陆路不通,自古以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④,如水上运兵攻楚,则旦夕即至。秦出于政治目的遂派李冰治理岷江,所以有“秦并六国,自蜀始”的说法。都江堰由渠首工程和灌区两大部分组成。渠首工程在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1000米处,它是灌区的中枢,保护面积231.5公顷。都江堰能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就是渠首位 作者简介

宋才发(1953—),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馆长,原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院长、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① 刘耀编著:《中国绝色风景》,中国长安出版社2006年版,第279页。 ② 李振湘著:《世界遗产中国行》,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第182页。 ③《中国世界遗产年鉴》编纂委员会编:《中国世界遗产年鉴2004》,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75页。 ④ 吴丈蜀主编:《历代诗词曲佳句名篇大全》,长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829页。

1 置选址科学,工程与地形条件配合巧妙,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相互制约相辅相成,具有布局合理科学系统的完整性。渠首工程选在成都平原顶端,海拔726米,为全灌区制高点,它接纳了岷江上游丰富而稳定的水资源。渠首工程由鱼嘴分水堤、宝瓶口引水口、飞沙堰溢洪道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组成,是一个分流引水、溢洪排沙相结合的生态系统工程。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①。它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水利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不愧是中华文化划时代的杰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灌区范围的扩大,从1936年开始,逐步改用混凝土浆砌卵石技术对渠首工程进行维修、加固,增加了部分水利设施,古堰的工程布局和“深淘滩、低作堰”,“乘势利导、因时制宜”,“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等治水方略没有改变,都江堰发挥的效益越来越大。据1998年文字资料记载,实际灌溉面积达到66.87万公顷,同时为四川50多个大中城市,数百家工矿企业提供了工业和生活用水,成为世界最佳水资源利用的典范②。历代政府对都江堰水利工程都非常重视,逐步完善了管理机构,建立了岁修、防洪等维护制度,积累和总结了“六字诀”、“三字经”、“八字格言”等宝贵的治水经验,使古堰持续发展相沿不废。都江堰与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相比,其构思、设计、选址独具匠心,它是自然生态、科学文化、人与自然紧密协合的伟大创举,中国乃至世界其他任何古代水利工程都无与伦比③。1872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称赞“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无与伦比。”1986年国际灌排委员会秘书长弗朗杰姆,国际河流泥沙学术会的各国专家参观都江堰后,对都江堰科学的灌溉和排沙功能给予高度评价。1999年3月联合国人居中心官员参观都江堰后,建议都江堰水利工程参评2000年联合国“最佳水资源利用和处理奖”④。

李冰纪念馆位于都江堰市区西1公里的二王庙⑤内,于1992年4月1日建成开放。纪念馆坐落在二王庙东侧山麓,占地面积2900平方米,主体建筑高18米,墙面用大理石、瓷砖贴成。二王庙位于都江堰左岸玉垒山麓的山坳中,隔江与鱼嘴相望,原为纪念蜀王杜宇的望帝祠,南齐建武年间(公元494—498年)改祀李冰(称“崇德庙”);972年铸塑李二王像,因父子二人相继被敕封为王。清代建造“二王庙”,占地面积5.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建筑布局,轴线多次转折,以大殿中心为祭祀、饮食、住宿的功能要求,从纵横两个方向组成井然有序、主次分明、功能各异、整体性强并带有浓厚川西民居风格的建筑群。庙前左右各有一座临街楼,与照壁疏江亭长廊连接,形成自横向入庙的通道。沿石阶上依次为乐楼、灌澜亭、灵官殿、大照壁、山门、李冰殿、二郎殿,然后右行是铁龙殿及食宿区,左行为堰功堂、圣母殿、老君殿及新建的后山门。大殿为穿透式木构架、双脊重檐歇山式建筑,面阔7间34米,进深5间22米,高18.5米。山门为三重檐坎山式顶建筑,门额上部均用凤凰窠装饰,重重飞檐翘角,气势十分壮观。门额正中“二王庙”匾额,为冯玉祥将军所书。庙内崇敬李冰治水功绩、记录前人治水经验的石刻、诗碑、匾额、楹联,举目可见。主殿分别供有李冰及二郎的塑像,造型明朗、新颖、庄严、肃穆,富有时代气息和地方特色。庙中还珍藏有治水名言,诗人碑刻和闻名的治水《三字经》、《八字诀》,还有光绪帝御笔的“功昭蜀道”,以及张大千、徐悲鸿、关山月的墨宝。展厅分为生平简述、古堰丰碑、泽惠天府、千秋景仰四部分,概要的介绍了李冰的生平、创造都江堰的历程和科学技术成就、富国利民 ①②《中国世界遗产年鉴》编纂委员会编:《中国世界遗产年鉴2004》,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74页。 《中国世界遗产年鉴》编纂委员会编:《中国世界遗产年鉴2004》,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75页。 ③ 世界古老的著名水利工程中,古巴比伦王国建于幼发拉底河上的纳尔——汉谟拉比渠和古罗马的人工渠道都早已荒废,只有都江堰独步千古,永续利用,长盛不衰。 ④《中国世界遗产年鉴》编纂委员会编:《中国世界遗产年鉴2004》,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75页。 ⑤ “二王庙”位于都江堰玉垒山腰,前临都江堰,因在五代以后,李冰父子相继被封为王,后人为纪念李冰父子而称之为“二王庙”。

2 的经济和社会效果及人们怀念敬仰李冰的景况,展示了鲜为人知的文物20余件及史、志、典籍。附馆陈列着毛泽东、江泽民、董必武、郭沫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及海内外著名人士的诗文、书画等。“二王庙”从古至今不但香火鼎盛,而且在历史上一直既有官方主持的祭典活动,也有民间祭祀活动。传说旧历六月二十四日是二郎生日,因此川西受益区群众不辞艰苦跋涉,扶老携幼,带着祭品来庙祭拜,每日络绎不绝的香客多达万人①。

离堆又名灌口山,原系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李冰开凿宝瓶口后成为孤丘②。宝瓶口是前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它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特故名“宝瓶口”。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故称离堆。离堆位于市区西部,占地面积约60000平方米,由于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离堆古时为果园,宋代魏了翁《永康军花洲记》:“永康之城南曰花洲者,俗号果园”,清末为桑园;1925年改为“都江公园”(翌年更名为“离堆公园”)。离堆大门联云:“完神禹斧椎功,陆海无双,河渠大书秦守惠;揽全蜀山水秀,导江第一,名园生色华阳篇。”歌颂李冰治水功绩,描述公园特色。这里三面绝壁,直对惊涛,与附近山、水、城、堰、古迹、津梁交相辉映,更显雄伟。建筑群不强调中轴线,老王殿、铁佛殿、玉皇殿等单幢建筑依地势逶迤而上,前部封闭,后部开敞。玉皇殿后有“观澜亭”,登亭眺望皑皑雪山,滔滔江水尽收眼底。伏龙观原系晋代为纪念青成隐士修的范贤馆。后因李冰降伏孽龙伏在离堆之下,故于北宋初年改祭李冰并取名伏龙观。伏龙观又名老王庙、李公祠、李公庙等,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900平方米。伏龙观有庙宇三重:前殿塑有公元168年(东汉)所雕的高2.9米,重约4吨的李冰石像,还有东汉堰工石像、唐代金仙和玉真公主在青城山修道时的遗物飞龙鼎。伏龙观中文物甚多,如树立在正殿中的东汉李冰圆雕石像,1974年迁建索桥时于3号桥基坑出土。像用灰白砂岩琢成,高290厘米,肩宽96厘米,厚46厘米,底部有一方榨,长18厘米。石像冠冕长衣,手置胸前,面含微笑,两袖和衣襟上各有浅刻题记一行。1975年8月18日加座竖立在伏龙观正殿中。正殿右侧竖立的堰工石像,是1975年1月18日在都江堰外闸下开挖护滩时发现的。石像宽衣重袖,持插而立,通高1.85米,肩宽0.7米;插高0.28米,宽0.25米,插把长1.34米。石像头部已被冲毁,背部冲蚀严重。正殿中的飞龙铁鼎是唐容宗女玉真公主故物。鼎重约千斤,上有8条飞龙和云纹花卉,是不可多得的古代铸造精品,1978年10月移入观中陈列。

安澜索桥是我国古代人民利用本地竹木资源创建的桥梁形式之一。索桥位于都江堰渠首鱼嘴处,横跨内外二江,全长261米,为古代沟通岷江东西两岸的交通纽带。宋淳化元年(公元990年),大理评事梁楚知永康军重建后称“评事桥”。明末毁于战火,清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贵州大定府何先德夫妇募捐重建,以碗口粗竹缆十根平列,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有较细竹缆为扶栏,两岸行人可安渡狂澜,故名安澜桥(时人又称夫妻桥)。安澜索桥全长约500米,现在的桥下移100多米,将竹索改为钢索,承托缆索的木桩桥墩改为混凝土桩,桥身也缩为240米③。坐落于都江堰首鱼嘴上横跨都江堰市区内江的南桥,元代称凌云桥,清改称普济桥,是连接南街与复兴街之间的一座廊式古桥。历史上屡有毁建,1958改木桥桩为钢筋混凝土墩,增建了牌坊形桥门,正式命名为“南桥”。1979年改建,桥5孔、长50米,加高了桥身,增建了桥亭、石阶、花圃。修葺后的桥头飞檐翘角,各种人物、动物雕塑,生动逼真;桥身雕梁画栋,桥廊屋面琉璃瓦与山水一色;桥廊两侧还增饰了名人题记的诗词、书画、楹联、匾额,成为吸引中外游人的胜景。近年来离堆又新建了清溪园、天府源茶庄、堰功大道,改建了荷花池,素有“川西第一名园”之美称。

①② 周剑锋编著:《西南民情之旅》,湖南地图出版社2001年版,第135页。

刘耀编著:《中国绝色风景》,中国长安出版社2006年版,第279页。 ③ 刘耀编著:《中国绝色风景》,中国长安出版社2006年版,第281页。

3 青城山位于都江堰市城南距都江堰市中心约16公里(距成都75公里)处,属邛崃山脉南段的东支,以大面山(又名“赵公山”、“丈人山”)为主峰,青城山的山体由红色砾岩和沙泥岩构成,属丹霞地貌形态。由于构造抬升与流水切割等的作用,形成了群峰耸立、峰峻坡陡、涧壑幽深的地形。36峰姿态飞舞多变,每一峰都有茂密的植被覆盖,遂使山色郁郁葱葱,轮廓线条柔和,随着山谷的起伏,处处幽深清静,峰峦叠翠,状若城郭故称青城。青城山素有“洞天福地”、“人间仙境”之誉,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省级旅游度假区,与大熊猫的故乡卧龙自然保护区相接,与世界级风景名胜区九寨沟、黄龙寺遥相呼应,自古以来就是川西平原旅游热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城外诸峰环绕,山上树木茂盛,山路两旁古木参天,浓荫覆地,四季常青,故名“青城山”。青城山分青城前山和青城后山。前山景色优美文物古迹众多;后山自然景物神秘绮丽、原始华美如世外桃源。青城山与都江堰地处四川成都平原西缘,是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的接合部,也是中国西部两大地形阶梯的转折点,是两大植物区系的交汇区。保护区内地形复杂、气候多样,为生物的形成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青城山背靠岷山雪岭,面向川西平原,群峰环绕,状若城廓;林深树密,四季常绿;丹梯千级,曲径通幽,素有“青城天下幽”之称①。青城山位于都江堰渠首工程南侧,从岸边迅速隆起,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名山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它背靠千里岷山,俯临成都平原,层峦叠嶂,自古就以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众多的人文景观驰誉中外。青城山保护面积1522公顷,有36峰、8大洞、72小洞、108景②。龙溪自然保护区位于都江堰渠首工程北侧,其地形从最低海拔726米逐步抬升,最高峰光光山海拔达到4582米,形成鲜明的植物带谱。生物多样性丰富、独特,是国宝大熊猫重要分布地之一③。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空翠欲滴是“幽”;荆溪白石,飞瀑连珠是“幽”;曲径蜿蜒,林木遮天是“幽”;云雾缭绕,烟波四起是“幽”;宫观藏趣,自然天成也是“幽”。同时,它又体现了以“金鞭岩”为代表的“雄”的特色;以“降魔石”为代表的“奇”的特色;以“掷笔槽”为代表的“险”的特色,满山密林,日穿不透,直与峨眉争秀色④。

青城山确实有“幽”的特点。由于历代开拓者为上山的人设想,在上山的路途中,游人每行10分钟左右就可以看到一座小亭。这些小亭有的建在路旁,有的建在石桥上,它们与周围景色颇为协调,而且越往上走亭距越短,因为游人越感到疲劳就越需要多休息几次。游览青城山的乐趣,就在于沿着浓荫密布的石阶山路拾级而上,看眼中的绿意盎然,听溪涧的流水淙淙;来到一处道观就可以坐下来喝一杯茶,欣赏观中建筑和所藏文物。青城山风景区内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大熊猫、川金丝猴和珙桐、银杏等动植物,有360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和亚洲规模最大的杜鹃专类植物园和苔藓园。代表性旅游景区有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青城山、国家级森林公园龙池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龙溪——虹口,目前基本形成以世界遗产观光为主,集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旅游产品体系,是四川旅游发展重点地区。该区以大规模的珍稀动植物、舒适宜人的气候、优质的生态环境为特征,是距离特大中心城市最近的世界级生态旅游区。今后发展重点是切实有效保护世界遗产,加大遗产科研力度,展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都江堰水生态文化;以青城山、龙溪——虹口为主要依托,大力开发生态度假旅游项目,建设青城山道教文化生态旅游度假区、青城镇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区、龙溪——虹口生态度假旅游示范区、紫坪铺水体生态度假区等。根据资源特征和市场需求,开发多层次、多元化的生态旅游活动项目,包括青城山徒步旅行、龙池滑雪、滑草、溜索、白沙河漂流、虹口原始森林徒步穿越、青城镇生态农业观光和乡村度假等;加快都江堰生态旅游城市建设,打造“西部绿城”,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构建城市景观绿地生态系统。植被 ①② 青城山“青城天下幽”的美誉,意思是在天下名山中,青城山是最幽深、恬静的。

《中国文化遗产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文化遗产年鉴2006》,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第77页;李振湘著:《世界遗产中国行》,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第184页。 ③《中国世界遗产年鉴》编纂委员会编:《中国世界遗产年鉴2004》,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74页。 ④ 刘耀编著:《中国绝色风景》,中国长安出版社2006年版,第279页。

4 丰富的青城山不仅是道教的圣山,还拥有730多种木本植物和大量珍贵药材。唐太宗时代道士孙思邈来到了青城山,他在这里采集了大量药材,研究了解各种药性,撰写了医学著作《千金方》。因为这本至今仍然是中医必修的典籍,孙思邈被后人称为“药王”。

青城山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名山之一。早在公元前2世纪,秦王朝即将青城山列为国家祭祀的18处山、川圣地之一。青城山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汉安二年(公元143年),道教创始人张陵(又名张道陵)选中青城山深幽涵碧的赤城崖结茅传道,次年定居天师洞,立24治(教民区)。他用先秦“黄老之学”创立了“五斗米道”①,青城山便以道教发源地和天师道祖山、祖庭名标史册。张陵四世孙张盛后裔在龙虎山建天师府后,历代天师均要到青城山朝祖②。汉晋之际道教逐渐兴旺,范长生移居青城山,助李雄建立成汉政权,蜀中一时安定繁荣,天师道成为成汉政权和蜀民的精神支柱。公元618—907年间,唐王朝崇奉道教,我国道教进入一个繁盛时期,青城山尤其兴旺。唐僖宗封青城山为“希夷公”,亲草祭文,命青城山修灵宝道场周天大醮,设醮位2400个(道士设坛做法事)。明代青城山道教所传属于全真道龙门派。全真道与原来的天师正一道不同的是,它主张修道者要出家投师,住庵当道士不娶妻室、不吃荤腥,创立了一套养身习静的修炼方法。道士住山自然对宫观的维护和山林的栽培更为重视。明朝末年战乱不断,青城山道士逃走。直到清康熙八年,武当山全真道龙门派道士陈清觉来青城山主持教务,才使局面重新改观。后来陈在四川官员的帮助下,得到康熙皇帝的钦赐御书“丹台碧洞”,并封他为“碧洞真人”。至此中国道教发展进入鼎盛时期,山中道观达40多处,先后演变成7个教派。8世纪中叶,一名叫做清虚子的道士,在一次使用硫磺、木炭和硝石为燃料炼丹时发生一场意外爆炸,这次爆炸让中国人早于西方1000多年掌握了制造火药的技术。9世纪晚期,道教学者杜光庭对各派道法进行深入研究,圆融各派,成为一代宗师。他居青城近30年,著述约30部250多卷,是道教理论集大成者,影响遍及中国道教名山和东南亚各国,成为“道门领袖”之一。五代时,道教音乐进入宫廷。青城道士张孔山传谱的古琴曲《流水》,1977年被美国录入镀金唱片,由“旅行者二号”太空飞船带入太空,在茫茫宇宙寻觅人类知音③。

青城山是中国道教十大洞天中的“第五大洞宝仙九室之天”。青城山有全国最集中的道教宫观建筑群,始于晋、盛于唐,体现了中国西南民俗民风的特色。它与公元1416年所建武当山道教宫观建筑群有许多不同,如武当山体现的是宫廷建筑特色,青城山的道教建筑群自然、古老和悠久,体现出浓郁的中国西南地方特色和民族习俗。青城山道教自创建至今宗派繁衍,久盛不衰,香火未断④。青城山至今完好地保存有数十座道教宫观,珍藏着大量古迹文物和近代名家手迹。可以说,青城山是一座纵横千百年的活的“道教博物馆”。它的主要风景名胜有:(1)建福宫。建福宫始建于唐代,修建在丈人峰下,宫前有一条清溪,四周古木葱茏,环境幽美。(2)天然图画。天然图画是清光绪年间建造的一座阁。这里苍岩壁立,绿树交映,游人至此如置身画中,故将此建筑名为“天然图画”。(3)天师洞。洞中有“天师”张道陵及其30代孙“虚靖天师”的像。山东麓有距今约45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芒城遗址,在我国同时期古城址中实为罕见。这里出土的大量文物,对揭示古蜀文明具有重要意义。现存殿宇建于清末,规模宏伟、雕刻精良,并有不少珍贵文物和古树;附近还有三岛石、洗心池、上天梯、一线天等名胜。相传东汉末年张道陵曾在此讲经传道,其主殿三皇殿中供有唐朝石刻三皇,殿内现存历代石木碑刻,最著名的有:唐玄宗旨书碑、岳飞手书的诸葛亮前后《出师表》等。出天师洞过访宁桥便到祖师殿,再向北去可到朝阳洞,出之则直达高台上的“上清宫”⑤。上清宫始建于晋代,现存庙宇为清同治年间所建,上有“天下第五 ①② “五斗米道”是东汉顺帝时沛国人张道陵在四川青城山创立的,因入道受教必须交纳五斗米,因之而得名。 《中国世界遗产年鉴》编纂委员会编:《中国世界遗产年鉴2004》,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74—175页。 ③《中国世界遗产年鉴》编纂委员会编:《中国世界遗产年鉴2004》,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76页。 ④《中国世界遗产年鉴》编纂委员会编:《中国世界遗产年鉴2004》,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75页。 ⑤ 据有关资料和讲解员介绍,宫门上“上清宫”三字为蒋介石所题写。

5 名山”、“青城第一峰”等摩山石刻①。其后山景区更有神秘的洞、大蜀王遗迹、遍布山中的飞瀑渊潭、曲桥栈道,颇具原始野趣。自中国道教在青城山创建以来,道脉繁衍,逐步从山中扩大到山外乃至全国,以后历代龙虎山的天师多来青城山朝祖。晋时青城山为巴蜀道教中心。青城山道士杜光庭对老子理论进行注释和传播,对道教理论进行研究整理,被道教界称为“扶宗立教,天下一人”。现在青城山仍是弘扬中国道教文化的主要场所。中国道教协会于1995年在青城山举行中国第二次全真派传戒教务法会,全国各大道教名山住持参加传戒。青城山住持、中国道教协会会长傅圆天被推举为“全真律坛嗣天仙正宗第23代傅圆天大律师”②。总之,青城山是中国道教创立的圣地,它按照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形态进行创新,逐步发展壮大,使之成为中国的国教,具有突出的文化价值和前所未有的开创性。

都江堰青城山的英文名为:Tht Dujiangyan Irrigationg System and Mt.Qingcheng,是中国首批公布的风景名胜区之一。2000年11月29日,在澳大利亚凯恩斯召开的联合国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上,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V)(VI),都江堰、青城山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对青城山与都江堰的总体评价是:青城山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属于道教名山。建福宫,始建于唐代,规模颇大。天然图画坊,是清光绪年间建造的一座阁。天师洞,洞中有“天师”张道陵及其30代孙“虚靖天师”像。现存殿宇建于清末,规模宏伟,雕刻精细,并有不少珍贵文物和古树。建于公元前3世纪,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的都江堰,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仍发挥着巨大的经济效益,李冰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③。

依据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管理办法严格管理。1982年青城山、都江堰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后,当地政府在严格按照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保护办法进行管理的同时,出台了《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工程管理条例》等一系列实施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管理的条例和办法,确保青城山、都江堰世界遗产的可持续发展。都江堰国家森林公园位于群山环抱的龙池盆地之中,盆周山地海拔在3500米以上,盆中龙池水面海拔1800米。巨大的相对高差决定了与众不同的气候特点和植被特点,由下而上,植物随着高差垂直分布,层次分明美丽如画。由于受到严格的环境保护,这里各类高等植物达3012种,名贵的珙桐、灿烂的杜鹃,及中国科学院建立的华西亚高山植物园内的许多珍稀濒危植物异彩纷呈,是我国重要的珍稀植物基因库。在26平方公里的密林之中,动物种类也十分繁多,已知的就有11000余种,其中大、小熊猫、金丝猴、扭角羚、天鹅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区内大熊猫分为东西两个山系繁殖种群,数量约达50—70只④。这些均超过临近的峨眉山和同类遗产区,1994年被中国科学院列为全国生物多样性“五大基地”之一⑤。山青水碧,风光旖旎,被国外科学家誉为“自然博物馆”、“天然动植物乐园”。独特的地貌景观,茂密的原始森林和优美神话传说,使之风情独绝,名闻遐迩。都江堰市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都江堰市是山水园林城市,拥有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市域林木覆盖率达70%,被评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年平均气温15.2℃,空气质量和水质常年保持国家一级水平,人均寿命77.1岁,比全国人均寿命高5.7 ①② 刘耀编著:《中国绝色风景》,中国长安出版社2006年版,第280—281页。 《中国世界遗产年鉴》编纂委员会编:《中国世界遗产年鉴2004》,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76页。 ③ 《中国世界遗产年鉴》编纂委员会编:《中国世界遗产年鉴2004》,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78页;《中国文化遗产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文化遗产年鉴2006》,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第77页。 ④《中国世界遗产年鉴》编纂委员会编:《中国世界遗产年鉴2004》,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78页。 ⑤《中国世界遗产年鉴》编纂委员会编:《中国世界遗产年鉴2004》,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76页。

6 岁,获“天然氧吧”、“长寿之乡”美誉。都江堰渠首傍城,5条河穿城而过,灵岩山城区矗立,山水城林堰相融,人与自然和谐,都江堰市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良好范例奖”。

依据世界遗产管理规定加大对世界遗产保护力度。都江堰、青城山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都江堰市人民政府进一步加大了保护力度,成立了都江堰市世界遗产管理机构,代表市委市政府对遗产地进行保护、管理、监测、规划和监督等。同时按照世界遗产标准对环境进行了进一步的整治和完善。当地政府部门坚决落实监测措施,加强对遗产地自然景观、水文、地质、大气、文物古迹、生态环境等全面系统的监测,对破坏世界遗产的行为进行坚决处理和纠正;进一步完善项目报批程序,凡是遗产地保护范围内的重大建设项目,必须首先请专家论证,再按照规定程序报批。2002年开始实施的《四川省世界遗产保护条例》,第4条规定:“世界遗产保护坚持有效保护、统一管理、科学规划、永续利用的原则。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第7条规定:“世界遗产总体规划,由其世界遗产地的县以上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经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审查同意后,报省人民政府按照规定程序审批。”①《四川省世界遗产保护条例》规定,禁止在世界遗产保护范围内建设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和造成水土流失的设施,禁止进行任何损害或者破坏世界遗产资源的活动;禁止在世界遗产核心区、保护区建设宾馆、招待所、疗养院及各种培训中心等建设项目和设立各类开发区、度假区。凡不符合总体规划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必须限期拆除或者改造。譬如,2003年4月都江堰鱼嘴上游修建电站,此事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世界遗产保护专家的强烈反对,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介给予了广泛的关注。为此,2003年8月29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做出决定,未经国务院批准不得进行前期工作。从而及时阻止了在都江堰鱼嘴上游修建电站的行为,使都江堰、青城山世界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得到了有效保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得以永续传承。青城山、都江堰已跻身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重点风景区、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生态示范区、全国卫生城市、全国文化先进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文明风景区、国家4A级景区、国家园林城市行列,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等,青城山景区已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国际性、现代化的生态文化旅游名城已具雏形。都江堰市是国家经济实力十强县(市)文化名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文化先进县(市)、四川省综合经济实力十强县(市),全国最早的优秀旅游城市之一②。该市旅游资源丰富,都江堰、青城山、龙池三大景区,被评为全省旅游服务综合目标管理第一名。都江堰正在按照《四川省世界遗产保护条例》第14条③的要求,大力发展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每年接待游客400万人次以上,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达10亿元。近年来都江堰市与国际组织合作成功地举办了3次世界遗产保护和生物资源多样性保护知识培训班,邀请国内外世界遗产专家和生态环境保护专家对有关部门的基层干部及遗产地村民进行培训,极大地增强了广大干部和市民的遗产保护意识,提高了保护世界遗产和生物多样性的自觉性。

摘自宋才发著:《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及鉴赏研究》(上卷), 民族出版社2011年版,第397-410页

①②《中国世界遗产年鉴》编纂委员会编:《中国世界遗产年鉴2004》,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40页。

刘刚:《都江堰市概述》,《世界文化遗产—青城山、都江堰》,中国三峡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 ③《四川省世界遗产保护条例》第14条规定:“按照世界遗产总体规划确定的旅游环境容量,世界遗产管理机构可以对世界遗产核心区、保护区采取分区封闭轮休制度,限制游人数量,保护生态环境。其具体方案由世界遗产管理机构制定,并经世界遗产地县(市)人民政府审核,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并予以公告。”

1998年8月5日,宋才发教授实地调研考察四川都江堰文化景观

2014年1月31日,宋才发教授携夫人夏桂霞教授在四川青羊宫留影

1998年8月5日,宋才发教授实地调研考察四川青城山文化景观

1998年8月4日,宋才发教授和儿子宋威在四川杜甫草堂留影

1998年8月4日,宋才发教授在四川杜甫草堂留影

1998年8月4日,宋才发教授实地调研考察四川武侯祠历史文化景观

2014年1月27日,宋才发教授携夫人夏桂霞教授在四川泸沽湖留影

青城山都江堰

都江堰、青城山一日游

四川青城山导游词

四川青城山导游词

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和青城山

都江堰―青城山旅游区规划建设方案

浅谈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区发展

四川都江堰导游词(材料)

宋才发教授百善孝为先的感恩情怀

宋才发教授59岁生日学术研讨会致谢辞

宋才发:四川都江堰、青城山文化景观探讨
《宋才发:四川都江堰、青城山文化景观探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