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宋才发:列宁关于报刊的编辑原则

发布时间:2020-03-02 14:36:0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宋才发:列宁关于报刊的编辑原则

列宁关于报刊的编辑原则

宋才发

列宁不仅是一位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而且是一位富有报刊编辑理论与实践经验的编辑家。研究和探讨列宁的编辑思想,对于我们进一步明确办刊方向,坚持办刊宗旨,提高刊物质量,更好地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意义。

*

一、报刊的思想指导原则

报刊要成为党传播和论证革命理论的喉舌。早在1890年列宁从流放地西伯利亚回到俄罗斯以后,就决心要创办一份党报。他说:“创办全俄政治报应当是行动的出发点,是建立我

1们所希望的组织的第一个实际步骤。”他认为,由无产者编辑的报刊,既要成为革命的社会主义思想的论坛,又要成为革命的社会民主主义运动的理论阵地。也就是说,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指导的一切公开发行的报刊,都应“成为向俄国社会民主党工人群众进行党的宣传鼓

2动工作的一个最重要的公开喉舌。”如果说1917年十月革命的成功,使俄国无产者首次在世界帝国主义城堡上打开了一个缺口的话,那么,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编辑的报刊则为这个胜利的到来奠定了理论基础。

根据俄国的实际情况,列宁从理论上对报纸和杂志进行了划分和界说。他说:“杂志和报纸怎样就我们所提出的这些题目和问题进行分工,将完全根据两者的篇幅和性质的不同而定:杂志主要是宣传,报纸主要是鼓动。但是,无论在杂志上或报纸上都必须反映运动的各个方面的情况,„„并且从每一件事实中,做出符合于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和俄国无产阶级

3的政治任务的明确结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建立后,他又及时地规定了报刊在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条件下的主要任务:把注意力集中在以社会主义方式组织国民经济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问题上,把教育人们具有新的、共产主义劳动态度置于“首要地位”。明确指出“报纸刊物应该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工具”,成为党和国家机关团结和动员群众参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向人民群众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的工具;成为开展社会主义竞赛的主要工具。编辑工作是党的工作与政治工作的直接继续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宣传、鼓动和组织群众的问题上,编辑起着重要的纽带作用。正是从这种意义上,列宁认为“在编辑部中工作的应当是非常称职的编辑,而不是挂名的编辑;编辑部应当是一个实干的集体,而不是一个庸俗的

4集体;其中每一个成员在每一个问题上都应当有自己的意见”。善于以自己的热情之心感染读者的编辑,他们既是党的理论宣传家,同时也是鼓动家。

报刊要坚持党性。列宁认为党性是报刊的灵魂和方向;布尔什维克报刊的党性,是由马克思主义的、新型的党的本质决定的。党性原则体现在报刊公开地、自觉地为无产阶级的利益服务上,“应当成为有组织的、有计划的、统一的社会民主党的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他说,高度的热情、原则性和战斗性,是革命报刊必备的基本素质。“对觉悟的工人来说,每个机关刊物最重要的首先是它的原则性。”“我们认为,工人创办自己的报纸是为了捍卫马克思 *1作者简介

宋才发(1953—),湖北武穴人,华中师范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列宁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第1版,第6~7页。 2 《列宁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第1版,第206页。 3 《列宁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第1版,第288~289页。 4 《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第1版,第193页。

1 主义,不是为了让它按照资产阶级‘学者’的心意来歪曲马克思主义。”为了保证实现报刊的党性原则,列宁提出了两个最基本、最重要的条件:

第一,坚持党的领导,报刊应当成为各个党组织的机关报和直接管理的刊物。

第二,编辑部和撰稿人观点和信念要一致;报刊只有与人民休戚与共,才能不断地得到发展。对于不坚持党性原则,“虚假地和歪曲性地反映社会生活现象”的报刊,他主张坚决取缔。为了防止出现片面性,列宁在他签署的《关于出版问题的法令》“报刊总则”中,明确规定应予查封的报刊只能是:(1)煽动公开对抗和不服从工农政府者;(2)通过恶意中伤歪曲事实来制造混乱者;(3)挑动从事犯罪(即刑事罪的)活动者。

报刊要有求实精神。报刊的生命力在于内容的真实性,报刊必须以事实为根据,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事件与现象。对事实以及在刊物中如何科学地利用和反映事实的问题,列宁在《统计学和社会学》一文中规定了基本的方法论要求。他说,为了能从事实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应当:根据确凿的事实、无可争辩的事实来建立一个可靠的基础,来和一切„„论断2比拟。”他还进一步指出什么样的“事实总和”才能被认为是这样的基础。

第一,“必须毫无例外地掌握与所研究的问题有关的事实的全部总和,而不是抽取个别的事实,否则就必然会发生怀疑,怀疑那些事实是随便挑选出来的”。

第二,应当“从事实的全部总和、从事实的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在这种情况下,事实就“不仅是‘胜于雄辩的东西’,而且是证据确凿的东西。”

3第三,要从发展中去研究事实,对“缺乏历史观点”的做法,评价是否定的。

列宁的编辑作风是令人钦佩的。与他共事的编辑曾回忆说:列宁甚至设法使哪怕一条不长的报道,也要做到绝对准确,没有一丝毫的误差;事实经过再三核对;材料来源可靠,引文和数据准确无误。

他还语重心长地告诫年轻编辑:向人民讲真话,是党的力量之所在,也是报刊诚恳朴实的表现和生命力之所在。我们的报刊是我们党的一面镜子。它应当经常保持干净,摆放端正,它所反映的东西,都不应失真。报纸由于具有严格的真实性和严肃的原则性,因而甚至在我们最凶恶的敌人的心目中也具有很高的威望。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非难我们的报纸不真实。我们的话应当永远是诚恳的、正确的。简言之,列宁认为报刊的信誉和它的政治影响,同文章的真实性和切实可靠性是血肉相关的。

报刊要讲求科学性。列宁的编辑活动向我们提供了从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的角度来审阅稿件的范例。列宁在审阅B.B.沃罗夫斯基的《和约与反动派》一文时,发现“„„有理由期待,在不久的将来革命会获得新的推动力。应该从驻满洲的军队和被日本俘虏的士兵归国一事上来期待这一推动力”这句话不科学,必须补充一系列其他情况才能作为提出这一推测的根据。列宁对稿件作了如下补充:(1)如果国家杜马仍将召开,这个推动力将是反杜马的宣传鼓动,就选杜马的问题,就杜马内的宪法冲突问题。(2)只有在和约签订后再过一段时间,当偿付战争的重担变得越来越清楚的时候,战争的沉重经济后果将从特殊的力量开始表现出来。(3)应该从驻满洲的军队和被日本俘虏的士兵归国一事上来期待这一推动力。很显然,仅以日俄战争后士兵回归祖国的一件事实作为推测的基础是不足为据的。加上了列宁的补充材料,这个推测就有了说服力,就变成了一种科学的预测。对于用来作为举例或具体说明稿件的抽象论点,作为向读者传达事实信息的那些事实,列宁提出的编辑要求是:(1)在功能上有充分的价值、鲜明性、生动性、直观性、读者可接受性。明知要减弱对读者的影响力的事例或材料,编辑在编稿时必须把它换掉。(2)在作者论证缺乏事实材料和必须的数字资料时,编辑必须给予补充。(3)对于淹没观点的过多引证的材料,必须毫不可惜地去掉。 1

21 《列宁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第1版,第7

7、81页。

《列宁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第1版,第279页。 3 《列宁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第1版,第279~280页。

2 他认为,登载出来的文章必须具备这样的特点:有内行的经济分析和比较,有系统性、通俗性和实际结论。题目、写法和修辞,是列宁评价和编辑稿件的三大要素。譬如,1913年列宁就曾在给弗·卡斯帕罗夫的一封信中说:“亲爱的同志!您的文章我已经收到和读过了。依我看,题目选得很好,论述得也很对,就是在辞章上下的功夫不够。有许多过分的(不知怎

1么说才好?)‘鼓动’,并不适合这篇理论性的文章。”他极力反对资产阶级报刊的那种矫揉造作、追求离奇、夸夸其谈和夸张虚构的行为。苏维埃报刊的语言、文风和修辞,要有助于深刻揭示文章的思想内容,做到科学性、通俗性、理论性的统一。列宁说:如果编辑同意把“为启发读者了解严整的科学的初步原理,而是通过畸形的简单化的充满庸俗玩笑的形式,把某一学说的全部结论‘现成地’奉献给读者,读者连咀嚼也用不着,只要囫囵吞枣就行了”2的文章在报刊上公开发表出来,那末,这样的编辑是不合格和不称职的。

编辑人员必须深入群众和基层。列宁号召报刊编辑人员经常深入到基层群众中去,要善于向群众学习和请教,调查研究、实地考察和现场采访,设法发现现实问题,总结点滴经验和实践。对于管理生产和组织劳动的先进人物应予以表扬并在全国加以推广,对于缺乏和疏漏要加以揭露。他反对刊发“枯燥到极点的烦琐议论”、“官僚式的烦琐议论”以及“一点也不触及实际工作”的文章;他要求报刊编辑要学会洞察生活过程,善于抓住生活中的新事物,并加以支持和扶植,对于生活所提出的各种要求必须敏感,不能落于现实生活之后。“报纸要

3是落后,就会毁灭。„„单调和迟误都是与报刊工作不相容的”。他严厉地批评过“那些经常钻在故纸堆里看不见实际生活的名作家”,和脱离实际生活的报刊编辑人员。因此,他关于“少来一些政治喧嚷,少发一些知识分子议论。多接近生活,多注意工农群众怎样在日常工

4作中实际地建设新事物”的要求,后来实际上成了报刊编辑的座右铭。

二、报刊稿件的审处原则

赋予报刊编辑法定的权利和义务。编辑工作是整个报刊出版工作的中心,稿件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编辑人员的辛勤劳动。编辑劳动的成果和编辑应有的权利,必须得到社会的公认和尊重。列宁在给国家出版局沃罗夫斯基的著名信件中,针对《第三国际。1919年3月6-7日》那本小册子的问题,明确地提出:“必须规定制度,使每一种出版物都有专人负责”。在《关于司徒卢威的协议草案》中他又指出:编辑部“有权否决另一方的材料和文章”5。编辑有权对作者稿件做出于编辑工作的技术性需要的修改和压缩,“任何一个编辑部都不会放弃作这类压缩的权利的。”排除作者原稿中不确切、不具体、含混不清的词句,压缩或删去可有可无的段落,“既丝毫没有改变作者的思路,也丝毫没有改变作者论据的分量”,这既是编辑的权利又是他的义务。因此,对准备出版的稿件加以批评分析和编辑处理,目的在于帮助作者为了读者和社会效益,提高稿件的质量,这是编辑工作的基本原理。编辑是作者作品的鉴赏家和评论家,他既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又要有相当的理论水平、文化素养和驾驭文字的能力。正是由于编辑的劳动是创造性的劳动,他掌握了分析和评判稿件的创造性艺术,才使得出版问世后的每一篇学术论文都具有独到的个性。为了保证刊物的质量,各负其责,列宁还在《给国家出版局》的信中规定了编辑肩负的政治上、理论上和知识性上把关的责任,要求编辑修改作者的错误,包括事实、逻辑、语言和修辞的错误。发表出来的稿件必须有:

1“责任编辑的签字”,“责任校对、出版者或发行者的签字”。

责任编辑审读稿件的原则。编辑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向自己提出的社会任务愈重大, 12 《列宁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第1版,第249页。

《列宁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第1版,第278~279页。 3 《列宁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第1版,第23页。 4 《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第1版,第83页。 5 《列宁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第1版,第30页。 1 《列宁全集》第35卷,第464页。

3 把这些任务看作与己休戚相关,工作就愈有内容,愈加深入。从另一个角度讲,编辑对稿件思想内容的修改愈重要、愈深刻,说明他对稿件的理解、分析及评价就更深刻、更扎实、更全面。从列宁的编辑实践看,他对责任编辑有两项基本的要求:一是责任编辑要把审读稿件活动看作是党的活动和专业活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二是责任编辑要成为对稿件进行批评分析和评价的内行,而其基础又在于仔细地审读稿件,发掘作者的思想精华。正是这种分析和评价赋予编辑工作以创造并使之成为一门艺术;因为每一篇论文都是具体作者的思想反映,都有它独到的个性,要求个别对待。在编辑的视野里不能漏掉任何一个细节,编辑的错误,无论对作者还是对读者来说都是致命的。编辑审读稿件是一种思维活动过程,它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分类、评价等。从实践上说,编辑在审读稿件过程中为评价稿件和解决其他任务所完成的思维程序的总和,人们已经用“编辑分析”这个术语来加以表示。编辑只有把自己摆在一个典型读者的位置上,才能通过分析揣测到作者构思与设想的阅读效果之间的差距,从而对稿件提出修改的建议。编辑之所以改稿,是因为他能够从党的利益、工人阶级利益的角度来看待一切。克鲁普斯卡娅在论述列宁参加编辑工作的时候说:“他在编辑稿件时总是站在未来读者的地位上来评价和修改稿件。”A.B卢纳恰尔斯基在谈到起草党的文章一事时也写到:“只要得出一个公式,它受到符拉基米尔伊里奇(即列宁)的批评最多,诸如:这里是不是还欠慎重,能否产生误会,外人会不会误解,能否找到更确切的公式”。列宁本人在给印涅萨·阿尔曼德的信中也谈到了这一点:“„„我希望这本小册子成为一本好书,谁也不能从中摘出令您不愉快的语句(有时仅仅一句话不当就像一勺柏油能毁坏一桶蜜那样),

2谁也不能曲解您的本意。”

编辑加工改稿的原则。恩格斯在给考茨基的信中说:“你不必埋怨德国作家的疏忽大意,而应改用这样的原则:把你准备采用的文章中有关的地方用有色铅笔标出来,然后退给作者修改,这样,他们很快就会用另一种态度写作。当然,如果编辑部很热情,愿意为他们作文

3字加工,那么,作者在写作中就会越来越粗心大意”。编辑主要应关心的是全面分析稿件的内容和形式,具体的修改应由作者去完成。列宁在《致格·叶·季诺维也夫》的信中就说到这个问题。他说:“令人遗憾的是加米涅夫的工作太马虎。极好的一个题目,而他却写得拖沓冗长,不得要领,不会真正抓住事情的中心和本质。是否要把后半部分寄给他,要他在这方4面加以修改”。在另一封给季诺维也夫的信中,他又说:“加米涅夫文章的后三分之二很不好,未必改写得了。我修改了前三分之一(第1~5页末),但是无法再修改下去,因为我发觉问

5题不在于修改,而在于重写。”“我认为不能就这样发表出来。”列宁坚决反对这样一种删改文章的方法:即经过加工的文章反而降低了它的思想性,抹平了它从政治上看待事件、现象和事实的尖锐性。列宁给作者改稿是十分严肃认真的,他从不放过任何一点不具体的说法。为了使论文更加有力量,他常常给自己所编的稿件加上具体说明性事实。譬如,他曾对一个姓名不详的作者写的《学校的和革命的教育学》一文就作了这样的修改。作者文中说:“从一个令人费解的‘计划’想到另一个、更加令人费解的‘计划’,《火星报》最后终于想到了那个臭名远扬的选举运动的‘计划’。”列宁在修改时就用较为具体的平行选举的“计划”代替了“选举运动的‘计划’”,这样读者就不需要去回忆或专门去了解,这里讲的究竟是哪一个选举运动的计划了。克鲁普斯卡娅回忆说:“他想方设法地保留原稿的思想、风格和特点,绝不能使这种特色有所减弱和过于饰文,而要使它保持其原貌。”在没有同作者取得联系的情况下,列宁从不轻易地对稿件作任何实质性删改。他通常通过个人交谈、写便条或通信,详细地向作者说明何处有疏漏,为何必须这样改。他不仅把这作为自己的一条不可违反的原则,而且要求编辑部全体编辑也这样做。他始终认为,编辑加工改稿的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政 23 《列宁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第1版,第169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第1版,第312页。 4 《列宁文稿》第5卷,人民出版社第1版,第271页。 5 《列宁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第1版,第151页。

4 治、教育等活动的直接继续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编辑在着手处理稿件时就要意识到这种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严格实行退稿制度。协调好编辑、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是刊物兴旺发达的一个必备的条件。而处理好编辑与作者之间的关系,建立和培养一支政治思想上靠得住、专业知识上过得硬、对编辑部信得过的作者队伍,则是刊物存在和发展的先决条件。列宁在《给〈工人报〉编辑部的信》中指出,编辑同作者之间只有在下列条件下才有可能顺利的合作:“(1)编辑部和撰稿人之间要保持密切的关系,把有关的一切原稿的处理情况(刊用,不刊用,修改)通知撰稿人”;“(2)编辑部和撰稿人对理论问题、当前的实际任务和怎样能编好报纸(或丛

1书)的基本看法要一致。”在《给〈涅瓦明星报〉编辑部》的信中,列宁对编辑部既不退稿、又不答复作者的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提出了严肃的批评。他说:“你们对不拟刊用的文章,既不答复,又不退稿,那么撰稿人都会被你们赶跑的。”在致《真理报》编辑部的信中,他更一针见血地批评说:对没有采用的文章通知一下,“这个要求一点也不过分。‘为字纸篓’写稿,就是说,写了文章被扔掉,是非常令人不愉快的。未采用的文章应该退还。甚至连资产阶级

2报纸的任何一个撰稿人都会这样要求的。”列宁要求编辑与广大作家、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交朋友,认为疏远作者就等于刊物的自我毁灭。“无论《真理报》,还是《启蒙》杂志,失去撰稿人都是不行的。”针对《真理报》少数编辑把撰稿人拒之门外的作法,列宁气愤地说:“我认为有责任提醒《真理报》的编辑部和出版者,把这样的撰稿人拒之门外而要办大报,

3我真不知道,有谁认为这样做是可行的。”

载《期刊编辑学论丛》,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 该论文被评定为湖北省期刊优秀论文

2000年8月,宋才发教授实地调研考察广西北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12 《列宁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第1版,第183页。

《列宁文稿》第5卷,人民出版社第1版,第329页。 3 《列宁文稿》第6卷,人民出版社第1版,第36页。

宋才发:论列宁的社会主义国家对外政策

宋才发:列宁的党建理论与实践

宋才发:列宁论人民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宋才发:论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新贡献

宋才发:论列宁对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新贡献

宋才发:对列宁无产阶级专政实质理解的辩证

宋才发:论列宁的理论观与实践观的辩证统一

宋才发:论列宁关于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削足适履”的思想

报刊编辑流程

报刊电子编辑讲义

宋才发:列宁关于报刊的编辑原则
《宋才发:列宁关于报刊的编辑原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