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人际关系心理学(09专业复习)

发布时间:2020-03-03 05:15:4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人际关系心理学

如果一个人学会了如何与他人打交道,不管你从事什么工作,不管你的职务是什么,你都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走完了85%左右的行程,而在取得自己的幸福方面,已经有了99%的把握。

一、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的意义 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的意义: 人类的结群性

人际关系的不可避免性

主观角度:人类的一种机能;

客观角度:人类存在的方式。 人际交往的价值:

人际交往是交流信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人际交往是个体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手段。 人际交往是一个集体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的解释 人际关系:

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或间接的心理关系。 人际交往:

社会中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等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

在彼此交往的过程中建立起来。

积极地进行交往,是建立、巩固和发展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 

个体依社会需要选择、建立、发展人际关系。 

人际关系的现状反映了个体社会需要的满足状态。

三、人际关系的心理成分 人际关系的心理成分: 认知成分:

人际知觉的结果,是人际关系的理性条件。 情感成分:

对交往的评价态度,是交往双方在情感上满意的程度和亲疏关系,是人际关系的基础。行为成分:

双方实际交往的外在表现和结果。

四、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1、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三个阶段: 注意阶段

零接触——单向注意——双向注意

这是人际关系的准备起步阶段。 接触阶段

双向注意——交往与沟通、进行情感探索

这是人际关系的轻度心理卷入阶段,开始建立初步的心理联系。 融合阶段

接触、交往、沟通——情感联系加强。深度心理卷入,进入稳定交往阶段。

2、人际关系恶化的过程 ——三个阶段 冷漠阶段

交往的一方把交往视为一种负担,并伴随交往活动而产生一种痛苦情绪体验。 1

人际关系的恶化始于冷漠,对交往者持漠不关心的消极态度,严重者甚至表现为一种否定性的评价和行为。 疏远阶段

交往者在痛苦情绪体验的基础上,进而产生一种对交往双方人际关系的厌恶反感情绪。

人际关系的恶化是从冷漠开始,以疏远的形式具体表现出来,渗透到彼此交往的各个方面。 终止阶段

结束人际关系,双方处于完全失去联系的状态。

五、印象的形成

印象形成对人际交往的意义

注意、接触使我们彼此形成了有关对方的印象。 印象的好坏

影响到我们对他人的个性特征的推论。 

影响到喜欢或厌恶。

影响到是否愿意继续交往以及交往的深度。 

影响到我们对对方行为的评价。

如果是同事的话,还会影响到团结和一起工作的效率。 印象的作用与解释:

认识他人首先是从我们对他人的印象开始的。

人际印象:在人们记忆中所保留的有关他人的形象。 印象的形成:

经过我们主动构思的,是我们把有关他人的各种信息综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对他人的整体印象的过程。

不是印章在蜡上留下的印记,不是记忆中留存的现实的忠实拷贝。 印象形成的成分 

行动者 

知觉者 

交往情景 解释:

1、行动者:被形成印象的人——对方 印象线索:

言语线索——言谈

非言语线索——行为举止,相貌着装,兴趣爱好、态度、个性特征等

2、知觉者:我们——己方 影响印象的因素

对人本性的看法、定势。

过去与他人交往的经验等因素。 

自己的兴趣、态度、动机和个性。 

对对方(行动者)的了解程度。 

交往时的心境。

对对方(行动者)线索的选择等。

3、交往情景

不同的情景中发生的对方(行动者)的行为线索,会被我们赋予不同的权重。 

同一种行为在不同的交往情景中可能会使我们形成不同的印象。 印象形成的特点 一致性:

我们会把零散的信息资料汇总起来,形成一个有关他人的一致性的互不矛盾的印象。 评估性:

在印象形成过程中,我们常根据有限的信息对他人做出判断与评估。 中心特质的作用:

个体某特征对印象形成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权重很大,称为中心特质。

有些特质不起重要作用被成为边缘特质。 印象管理

印象管理:试图控制他人对我们所形成的印象的过程。

我们非常注意自己在他人面前和在社交场合中的形象就是印象管理。 印象管理的规律

1、他人角色看待问题。

通过相互交往,人们渐渐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外观以及别人对他的评价,渐渐学会了“采用他人的角色”来观察问题和看待自己。

2、交往行为有“脚本”。

人都按照一定的“脚本”来进行交往行动。

“脚本”是一组仔细选择的、能够表现自我的言语的和非言语的活动。

一个人试图获得社会赞同以及想要控制交往的结果,便产生了印象管理。

3、印象管理的“面子效应”。

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希望维持一种和当前情景相适应的形象。

人际交往要求参与者约束自己的表现,使之能被他人恰当地知觉,和从他人那里获得恰当的评价。

一个人能成功地受到社会赞同,被认为是“有了面子”;反之,形象受到损害,便称为“丢了面子”或“失了面子”。

 每个参与者需要有一套维护面子的技巧,并能清楚地解释其他人给自己面子的行动。

4、恰当的情景认同

 每一人际交往的场合都存在着一种社会行为形式,这种行为形式传递着对这个场合来说是恰当的认同,这种行为形式就叫作情景认同。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都努力创造着对他们自己最恰当的最满意的情景认同。

在每一种情景中,都有一套适当的行为形式,来表现他本人的身份,从而获得令他和周围人们满意的交往。

六、人际知觉

人际知觉:个体试图了解周围人们的认知过程。 人际知觉的线索:

1、言语线索

2、非言语线索 非言语沟通:

动态无声:点头、微笑、皱眉,摇头晃脑、抚摸、拥抱和其他触摸行为等。

静止无声:站、坐、蹲、倚等姿态,人们还用呼吸、身体气味、体格,以及通过不属于人体各部分的标志如口红、衣服等来表示所含的意义。

副语言:有声的但非言语性的各种动作,如喷嚏、咳嗽等。 非言语线索的主要通道

 脸部表情(包括脸色、眉毛、嘴巴、眼睛)  目光接触  身体语言  声音

1、脸部表情

英国心理学家阿盖依尔等人的研究:

当语言信号与非语言信号所代表的意义不一致时,人们相信的是非语言所代表的意义。 

非语言交际对交际的影响是语言的43倍。

3 

表情所传递的信息在一次交往所传递的信息中占55%,而语言只占7%。 

脸部表情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情感和性格。 

脸部表情能传达一个人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脸部表情是一个人情绪状态最明显的信息来源。 脸部表情表达的基本情绪:

快乐、悲哀、惊奇、恐惧、愤怒和厌恶。 

人类复杂的情绪是六种基本情绪的不同组合。 

脸部表情在人类种族中具有一致性。 原因:

以面部表情彼此传递情绪信号有利于人类生存。

2、目光接触

人心理特征的表达与接受往往与眼睛分不开。 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高水平的目光接触,往往被认为是人们彼此之间喜欢或怀有积极的情感。 例外情况:

持续地注视并保持这样的目光接触,有时会使人体验到不舒服,心情紧张。 

目光注视有时会使人紧张而采取退缩行为。 

谨慎使用高水平目光接触。

3、身体语言

 身体语言常常暴露一个人情绪状态的许多信息。  身体语言的姿势可以表示某些特殊的含义。

 身体的运动和姿势还能暴露出许多生理状态,如活力、年龄等。

4、声音

声音的音质、音量、声调、语速、节奏等可以表达语言本身所不能表达的人的情绪状态和态度。

喜悦时,语音响亮、节奏快; 悲哀时音调低沉,吐词慢; 兴奋时声音洪亮、慷慨激昂; 愤怒时大声喊叫,语句断续等。

七、人际交往的影响因素

1、距离

距离远近影响人际交往,邻近性能产生喜欢。 “远亲不如紧邻”。

2、交往频率

交往频率是指人们互相接触次数的多少。 交往频率越高,越容易形成较密切的关系。

交往频率增多,容易形成共同的经验,有共同的话题和共同的兴趣,共同的感觉。 交往的频率在人际关系形成的初期起着重要的作用。

3、体验性

我们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以及能给我们令人愉快或惬意体验的人。

4、外表和容貌

外表和容貌对初次交往的人是一个重要的吸引因素。 与异性交往表现显著。

人们都相信肤色、面貌、高矮、胖瘦、胡须、发型、服饰、风度等对人的吸引作用。 “外貌控”与“外贸协会” 5.才华和能力

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比较聪明的人容易受到人们的喜欢。

4 外貌吸引力是一个显著而稳定的因素,但才华和能力最终很可能更重要。

 一个人在交际活动中拥有的“资本”、财富(如才华、能力等)越多,就越能产生吸引力。 6.个性品质

个性品质具有无与伦比的吸引力,持久、稳定、深刻。 诚实、正直、乐于助人、友好和善等都会导致吸引倾向。 男子汉吸引人的个性品质:

勇敢、冒险、创造、坚韧不拔、不屈不挠、宽宏大量、襟怀坦白、不拘小节、理智、正直、忠诚、有思想、思维灵活、事业心强、期望水平高等。 女子吸引人的个性品质:

温柔、体贴、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为人随和、情操高尚、有正义感、待人真诚、信赖、开朗活泼、可靠等。

无论男性或女性,最有吸引力的个性品质是真诚,最富排斥力的是虚伪。

7、类似和互补 a.类似性因素

态度、信念、兴趣、爱好、价值观等的相似; 同年龄、同性别、同学历和同经历;

行为动机、立场观点、处事态度、追求目标、个人嗜好一致的人容易相互支持; 具有共同信念、情投意合的人容易建立起人际关系;

同阶级、民族、宗教、行业、国籍的人容易产生好感等等。 人们喜欢和自己类似的人,人们总是以自己的模式去要求别人。  类似的价值体系和社会背景是决定喜爱或选择他人的因素。

 许多实验显示:价值体系、对象身份、社会背景和文化程度的类似性均能影响到个人选择他人的条件。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b、互补性因素

需求或个性能互补时,能形成吸引力。

支配性格的人易和被动型的人相处;独断专横的人和优柔寡断的人会成为好朋友;活泼健谈的人和沉默寡言的人会结成亲密的伙伴。 夫妻、上下级之间等容易形成互补吸引。

八、人际交往的规律

1、喜欢回报现象

一般来说如果我们知道他人喜欢我们,那么我们往往也会喜欢他人。如果他不喜欢我们,我们也会用这种情感去回敬他。

2、喜欢的类似现象

人们喜欢和自己类似的人,人们总是以自己的模式去要求别人。

许多研究显示:价值体系、对象身份、社会背景和文化程度的类似性均能影响到个人选择他人的条件。类似的价值体系和社会背景是决定喜爱或选择他人的因素。

3、评价与奖励

我们评价任何事物(包括交往对象)是基于肯定或否定、满意或不满意的情感评价,以及由此激发的对交往者喜欢或厌恶的程度。

如果处于肯定评价阶段,一般就会产生对对方的好感或喜欢;如果处于否定评价阶段,就会产生对对方的反感或厌恶,而且这种印象一旦形成定势后,构成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很难一下子改变。

人们喜欢给予我们奖励的人,而不喜欢导致我们情感不愉快的人。

4、交往的相互作用

交往的相互作用一种互酬行为或者说是一种报答行为。 人际交往需要互酬或报答。

5、交往的正“效益”

人际交往中一成不变地讲好话不如先讲坏话然后再慢慢讲好话的情形吸引人、更讨人喜欢。 比起那些一直说我们好话的人,我们更喜欢先反对我们然后慢慢地变得支持我们的人。

6、交往的对等性原则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是以代价和报酬的相等来衡量自己周围的人际关系的。 人们希望在交往中自己的代价和报酬自始至终保持平衡。

两个人之间关系的建立、维持和发展,取决当事人觉得这种关系的维持是否对双方都有益处,是否都能满足需要。

7、适当的自我暴露

自我暴露:指一个人自发地有意识地向另一个人讲心里话、坦率地表白自己、陈述自己、推销自己。

“约哈里窗户”理论,

人们之间交往成败与否,人际关系能否健康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人自我暴露区域的大小。

自我暴露的特性

(1)回报与自我暴露

 当一个人开始自我暴露时,这便是信任的开始。 (2)喜欢与自我暴露

 自我暴露的回报原则决定着喜欢。我们喜欢那些和我们自我暴露有着相同水平的人。喜欢与自我暴露有性别差异,男女有别。

(3)社会赞同与自我暴露

 获得对方赞同时,我们的自我暴露就显著增多,对方表示不置可否或冷淡时,我们的自我暴露就减少。

(4)非语言和自我暴露

对女子,在高度目光接触条件下,谈话者显得亲密;对男子对这种感受不明显。 (5)自我暴露的速度

一种亲密关系的建立是比较缓慢的,需要时间的,主要是依靠信任和共同在一起时的体验。 自我暴露三原则

适当的人 根据自己身边的人的不同特点选择合适的人进行自我表露。 适当时间 根据不同的人选择适当的时间向别人自我表露。

适当地点 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选择适当的地点进行自我表露。

全球95%的财富和权势掌握在5%的人手中,其中更有1%的人掌握全球过半的财富和权势。 这5%的人如果有共同的特点——都善于沟通。

他们以沟通为业,将自己的情感、思想和知识传达给别人,而且让别人想亲近自己。 要成为既有金钱又有权利的5%的人,学会沟通。

沟通的黄金法则:你跟别人讲什么,你也会得到什么。

人际关系“黄金定律”:

你希望别人怎样待你,你就怎样待别人。 将心比心

人际关系“白金法则”:

别人希望你怎样对他,你就怎样对他。 投其所好

人际关系心理学

人际关系心理学

人际关系心理学教学大纲

人际关系心理学选择题

人际关系心理学填空题

人际关系心理学论文

人际关系心理学作业

读人际关系心理学有感

人际关系心理学 必过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体会

人际关系心理学(09专业复习)
《人际关系心理学(09专业复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