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藤野先生

发布时间:2020-03-03 17:32:2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藤野先生》 教案设计

教案背景

1. 面向学生: �8�1中学 □小学

2. 学科: 语文

3. 课时: 2

4. 学生课前准备: 课前预习了解, 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课题

教学目标:

1. 教学重点: 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 学习文章精选材料, 多方面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学习本文转抓住人物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 领会文章语言的感情色彩。

2.教学难点:了解藤野先生的思想品格,了解鲁迅先生中青年时代的心路历程。

教材分析

《藤野先生》 一文选自初中语文, 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意在引导学生学会 “迅速捕捉阅读信息”, 其中的课文都出自名家之手, ;篇幅都比较长, 内容充实, 信息量大, 适宜做“迅速扑捉阅读信息” 的教学材料。 而《藤野先生》 是一篇记人的名文, 可以看出有这样几组信息交汇在一起: 个人思想上的重要选择, 弱国子民在海外的奋争, 在民族狂热中保持冷静的老师, 超越民族感情的师生之情等等。 培养学生“迅速扑捉阅读信息” 的能力, 要在短时间内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如人物的特征、事件发展的脉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等等, 主要看学生能否在短时间内有重点地说出鲁迅在仙台医专的故事。

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本课的相关教学材料, 找了很多教案作参考, 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 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 利用百度搜索在搜索到藤野先生和鲁迅的视频, 现场放给学生观看, 加深印象。

教学方法

1. 了解藤野先生的思想品格, 了解鲁迅先生中青年时代的心路历程, 学生不容易理解。 要抓住这个难点, 反复引导学生体会。 可以结合讲解明暗两条线索, 使内容讲析和学生自主品味有机地结合起来。

2.本文的语言感情色彩鲜明, 可以作为学习的重点。

3. 学习文章精选材料, 多方面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布置预习: 读课文两遍, 借助字典弄懂生字新词。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老师, 都对老怀有这样或那样的感情。 一向以犀利、冷峻文笔著称的鲁迅先生, 在回忆他的老师藤野先生时, 却笔笔深情。 藤野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鲁迅为神魔对他始终念念不忘? 让我们还是到文章中去找答案吧。 【欣赏视频: 鲁迅先生】

二、作者简介

【百度搜索】 鲁迅先生周树人(1881 年 9 月 25 日—1936 年 10 月 19 日), 浙江绍兴人, 字豫才。 原名周樟寿, 1898 年改为周树人, 字豫山、豫亭。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 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 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中年以后的鲁迅先生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 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 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 鲁 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 600 万字, 其中著作约 500 万字, 辑校和书信约 100 万字。

中文名: 周树人 别名: 原名树人, 又名樟寿, 后改名豫才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

出生日期: 1881 年 9 月 25 日

逝世日期: 1936 年 10 月 19 日

三、背景资料:

四、检查预习作业

1.注音 樱( ) 花 绯( ) 红( ) 倘( ) 颇( ) 冷 芋梗( ) 汤 解剖( ) 顿( ) 挫 畸( ) 形 诘( ) 责 杳( ) 瞥( ) 见

2、根据拼音写汉字 wǎn ( ) 如 guǒ )脚 nì( ) 名 不 xùn( ) 抢 bì( ) yǜ ( ) 所

五、朗读欣赏 【百度搜索】 欣赏朗读, 并纠正字词读音。

六、快速浏览课文, 回答问题

大家通过预习, 已对文章有了大致的了解。 下面请大家根据老师所提的问题, 迅速在文中找出答案。(出示多媒体课件)

1、文中出现了几个主要地名? (东京、仙台)

2、藤野先生的全名是什么? (藤野严九郎)

3、鲁迅对藤野先生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 “黑廋的先生, 八字须, 戴着眼镜, 夹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

4、别人是怎样说藤野先生的? (穿衣服太模糊, 忘了打领结; 冬天穿一件旧外套, 寒颤颤的, 比别人疑心是扒手。)

5、对藤野先生无论是直接的, 还是间接的描写, 都用了什么手法? (动作、语言、外貌描写)

6、我和藤野先生直接交往的事有几件? (四件。 为“我” 添改教义; 为“我” 纠正解剖图; 关心“我” 的解剖实验; 向我了解有关中国女人裹脚的事。)

7、在仙台“我” 还遇到什么事? ( “匿名信” 事件和“看电影事件”)

8、“我” 对藤野先生的感情是怎样的? ( “我总还时时记起他, 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 他是最使我感激, 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 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表现了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的尊敬和深切的怀念。)

七、深入分析

1、鲁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自己思想的转变都发生在仙台。 先请大家依据“去仙台前”、“在仙台”、“离开仙台”, 给文章划分段落。(老师板书)

(一) (第 1—3 段)去仙台前(东京) (二)(第 4—35 段) 在仙台

(三)(第 36—38 段) 离开仙台(怀念藤野)

2.根据上面的划分, 我们发现文章的笔墨并没有一开始就落在仙台, 而是用了三段先谈到了东京的生活。 为什么这么写? 是否有些多余?

(学生自由讨论, 老师尽量用学生的答案)

(不多余。 第一部分写“我” 在东京的见闻, 写自己为什么要从东京转到仙台。 这也危险文件到藤野先生做好了铺垫。 按理 职业: 毕业院校: 南京路矿学堂, 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主要成就: 领导新文化运动 文学家, 思想家, 评论家 代表作品:《呐喊》《彷徨》, 《故事新编》《狂人日记》《朝花夕拾》 161 厘米 重要事件 : 新文化运动 身高: 说, 东京是首都, 是大都会, 仙台是小市镇; 东京热闹, 仙台冷清; 东京有不少中国留学生, 仙台还没有过中国留学生。一般人不会舍此求彼的。 但鲁迅深感东京的中国留学生学风不正, 自己无处学习, 所以他想找个真正可以学得救国救民知 识的清静之地, 便舍弃繁华都会而来到了仙台小镇。 )

3、文章最后又用三段的笔墨来谈自己回国后的经历。 文章的题目为“藤野先生”, 可是第一和第三部分并不写藤野, 或者说不直接写藤野, 这是否算离题?

(第三部分写自己回国后的经历, 着重表现藤野先生对子思想上有深刻影响, 表达了对他的赞颂。 第一部分写作者离开东京的原因, 也就失去仙台的原因。 因而文章还是紧紧围绕藤野先生来安排材料的, 这也体现了散文的“形散神不散”。)

4、文章的题目是《藤野先生》 ,但开头起笔以及结尾并未一直写藤野先生; 故事的地点也先从东京写起, 而未直写仙台。 尽管这样, 但我们读完课文后, 仍有一个感觉: 课文并不是支离破碎, 让人感觉忽东忽西, 其中的人物也变来变去, 这是什么原因?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他们可能有各种各样的想法, 但不一定能抓住重点。 教师可启发学生: 尽管地点有变化, 人物有变化, 但是什么没有变。 让学生注意找着没变的地方。 这没变之处正是文章的线索。 本文由两条线索: 明线是记叙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离别的过程以及对藤野先生的怀念;暗线是作者的爱国之情。

对于暗线, 学生可能不容易找出来, 只要教师这样启发: 鲁迅为什么要从东京到仙台? 又为什么要弃医从文? 学生思考了这两个问题, 不难找出文章的暗线。)

第二课时

八、继续深入分析

1、上节课我们谈到了文章的基本内容和材料的安排, 这节课我们重点来看鲁迅在仙台的经历。

2、读第 6—23 段(可齐读, 也可分角色读), 分析藤野先生这一人物形象。

(在上节课对藤野先生形象的简析上深入一些即可。 板书)

为“我” 添改讲义: 教学认真, 关心学生成长;

为“我” 纠正解剖图: 要求严格, 主动热诚;

关心“我” 的解剖实验: 热情诚恳, 体贴入微; 并看重学生思想观念的进步, 教会学生尊重科学, 建立科学态度; 向“我“了解有关中国女人裹脚的事: 有学者的探究意识。

所以藤野先生是一个有高深的学问、严谨认真、对外表很不在意、正直、富有人情味、尊重人、有平等意识、关心异国青年的人。)

思考: 藤野先生是老师, 课文仅仅只写了他给鲁迅上课吗? 如果没有, 还从哪些方面写藤野先生? 你能总结课文写人物的方法吗?

(没有。 作者选取材料多从教育教学入手, 如添改讲义, 纠正解剖图, 了解中国女子裹脚等; 选取第一节课的印象和同学们的介绍, 表现藤野的形象和性格特点; “匿名信事件” 和看电影事件“则从反面衬托藤野的正直善良; 时隔 20 年, 作者抒发了对藤野的怀念,写出了他对自己人生的影响, 总结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和伟大。)

3、藤野先生对鲁迅很关心, 可刚到仙台时, 也有人对鲁迅表现出了关心, 你能找出具体描写的文字吗? (第 5 段, 几个职员为我的食宿操心, 几次三番的让我别寻住处。)

4、这种关心和藤野的关心一样吗? (不一样。 一个是“物以稀为贵”; 一个是处于平等尊重的意识、老师的职责以及重师生情谊。)

5、在东京鲁迅是无处学习, 在仙台, 学习风气真的那么好吗? 一些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怎样? (用课文中的原话回答)( “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期不及格的留级学生, 在校已一年, 掌故颇为熟悉罢了。”)

6、这句话有怎样的语气? 在文章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这种语气? (讽刺的语气。 第一段“……实在标致极了”, 第二段“……问问精通时事的人”。)

7、第

一、二段中用嘲讽的语气, 用反语写出了中国留学生的行为, 表达了鲁迅怎样的情绪? (不满的情绪。 鲁迅那一代人从懂事起, 就经历了甲午和庚子两次奇耻大辱, 弱国小民, 在国外受尽欺凌, 而为了救国救民, 许多有志之士怀着救国救民的希望到异国去留学。 鲁迅也是带着这样的热情和希望来到了日本。 可是在东京看到的却是“清国留学生” 麻木不仁的摆弄辫子, 将耻辱当作“国粹”; 看懂他们缺乏民族自尊, 不思进取的样子, 考到他们的堕落,鲁迅感到了绝望。)

8、鲁迅 1902 年到了日本, 1909 年回国, 这七年中, 鲁迅的思想有了一个重大的转变。 在文章中, 你看到了这种转变了吗?(弃医从文)

9、是什么促成了这次转变?

(学生大部分会答“匿名信事件” 和“看电影事件”, 老师还需提醒他们在东京看到的青年的麻木, 也是一个因素。) ( “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中国人的麻木不仁。)

10、请简述这两个事件, 并说说它们对鲁迅的影响。

( “匿名信事件”: 日本青年在国富兵强的大背景下, 认为中国是弱国, 中国人也是低能儿。 他们不能容忍一个中国人在一百多名日本学生中成绩居中; 对藤野先生精心辅导中国学生感到不满, 从而用匿名信来诬陷鲁迅。

*附: 鲁迅 1905 年春季升级考试的分数单:

解剖 59.5 组织 72.7 生理 63.3 伦理 83 德文 60 物理 60 化学 60 在 142 名学生中列第 68 名。

“看电影事件”: 在课堂里看俄国人屠杀中国人的电影, 这本已经让鲁迅很难堪, 加上课堂里日本学生的欢呼, 以及电影中中国同胞的麻木不仁更然鲁迅觉得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

“匿名信事件” 让鲁迅受人歧视, 但毕竟可以去斗争, 去澄清; 而“看电影事件” 让鲁迅看到了国人的麻木不仁, 鲁迅意识到:人民不觉醒是民族落后的根本原因, 所以“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最终决定、“弃医从文”。)

*附: 鲁迅在《呐喊》 自序中说:“因为从那一回以后, 我便觉得医学并不是一件紧要事, 凡是愚弱的国民, 即使体格如何健全, 如何茁壮, 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病死了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所以我们得第一要著, 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 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 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11、至此, 鲁迅完成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思想转变。 既然做出了这样的抉择, 便不得不向藤野先生告别了。 鲁迅为了不伤害藤野先生的感情, 只好说谎, 而藤野先生“有些悲哀”, 但并未说什么, 只是向鲁迅赠送了照片, 这也写出了藤野先生的尊重。

12、一别就是 20 年, 鲁迅写这篇文章时已是文化界如日中天的人物。 这期间他并没有和藤野先生联系, 但仍把他的照片挂在书桌对面。 鲁迅一生经历了很多老师, 为何如此郑重的把藤野先生的照片挂在书房?

(学生自由讨论。

第一种: 有高深的学问, 严谨认真。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但并不是全部。 因为鲁迅一生中经历的老师中肯定不乏严谨认真之人。

第二种: 关心异国青年。 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但关心鲁迅的并不只藤野一个人, 这也不是最重要的原因。 明确: 在鲁迅一生成长的过程中, 关心招股他的, 给他帮助和影响的有很多人, 比如他儿时的保姆阿长、少时的伙伴闰土、还有他的母亲。)

(鲁迅把藤野先生的照片挂在书房的原因是: 第一, 藤野先生平等意识、尊重他人的观点给鲁迅巨大影响, 使得鲁迅一直能够保持对中国底层百姓和大众疾苦的关注和同情; 第二, 藤野的出现恰恰贯穿在他一生思想的重要转型期间, 所以印象深刻; 第三, 时时看到藤野的照片, 便能时时想起在日本的经历, 想起自己弃医从文的原因, 想起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从而不断鞭策自己笔耕不辍。 所以, 鲁迅虽然已不再学医, 但先生严谨的教学, 高尚的品格, 一直影响着鲁迅。)

九、本文是一篇以写人为主的散文, 生动形象地记述了一位正直热心的日本学者如何对待自己的教学工作以及耐心的对待一个异国学生, 并深刻的写出了自己思想历程上的重要抉择, 表达了作者对先生的怀念和佩服之情。 时隔 20 年, 作者仍“时时记起他”, 足见藤野对他人生的影响之大。 一位优秀的教师, 就像一盏不灭的灯, 会长久的照耀人们, 给人以精神和力量。

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藤野先生阅读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