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冀中随想(红色旅游征文选登)

发布时间:2020-03-01 19:15:1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冀中随想(红色旅游征文选登)

我对曾经上演过一幕幕壮怀激烈历史故事的冀中大地神往已久。今年盛夏,终于有幸到访这片伟大土地,亲身感受民族解放和革命战争时期的一幅幅历史场景,那激动的心情,至今仍然难以平息。 白洋淀

白洋淀的芦苇在风中昂首矗立,密密麻麻,一如既往的生机勃勃。芦苇是这片神奇水域里一个个传奇故事的背景,而故事的主角很多很多。其中有一位“老头子”,他用新鲜的莲蓬引诱鬼子进入一片水域,使鬼子被水下布满的一只只锋利鱼钩咬住,动弹不得,束手挨打,这是孙犁《白洋淀纪事》第一篇《芦花荡》的故事。在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我看到了这种小小的锋利无比的粘钩。由于火枪和“大抬杆”的引火处容易被水打湿,神勇善战的抗日游击战士常用雁翎堵塞,“雁翎队”由此得名。

雁翎队的故事,小时候我看连环画就知道了。他们在白洋淀茂密的芦苇丛中神出鬼没,给侵略者以迎头痛击。在雁翎队纪念馆,我感觉一切都是那么熟悉,我仿佛穿越历史的重重尘埃,终于与神交已久的英雄面对面相遇。

船在水上行,人在画中游。千亩荷花淀,粉红色的、淡黄色的、纯白色的荷花争奇斗艳,荷香阵阵,沁人心脾;宽阔的荷叶上,水珠滚动如珍珠般晶莹剔透,妙不可言;翠绿的莲蓬亭亭玉立,莲子粒粒可数;一阵微风吹过,荷叶翻卷摇曳,别有一番情趣„„这里是“荷花淀派”的发源地。《荷花淀》所描写的硝烟战火中的夫妻情、家国爱令人肃然动容,冀中人民那纯美的人性,崇高的品格,像荷花那样灿烂,那样纯洁。 冉庄村

冉庄村口的千年古槐已经干枯,那口青铜钟仍挂在奇崛苍劲的树杈上。冀中平原上这个普通的村庄,在抗战时期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

漫步在村头,“誓死不当亡国奴”等大幅标语依稀可辨,电影《地道战》里精彩的场景和精妙的战法仿佛重现眼前:地道网络村村相通;地下指挥部、储粮室、兵工厂应有尽有;炕头、灶台、马槽、水井壁、树洞等等都有玄机。从一切防不胜防的隐蔽口射出的复仇子弹,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

狼牙山

狼牙山奇峰林立,险若狼牙,这是我想到的。但没想到的是,狼牙山竟那么秀美,和我到访过的江南名山一样。一鼓作气爬上峰顶,由聂荣臻元帅题字的“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巍然矗立在眼前,四周群峰环列,云雾遮掩,极目远眺,燕赵大地尽收眼底。

1941年9月,日军企图包围晋察冀军区一分区,为了让大部队安全转移,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等5位战士边打边把日军引向悬崖绝路。在弹尽粮绝无路可退的情况下,5位战士摔烂枪支纵身跳下悬崖。在八年抗日战争中,狼牙山那场阻击战不过是无数战争中普通的一次,但五壮士以生命铸写的忠诚,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作出了最好的注解。

南滚龙沟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道哪儿去了„„”这首优美动听的《歌唱二小放牛郎》,现在还在传唱。1941年9月,为掩护八路军,年仅13岁的王二小被日军杀害。方冰、劫夫根据他的事迹创作了这首歌曲。从此,这首儿歌传遍了大江南北,王二小的名字也家喻户晓。王二小的雕塑就在平山县的南滚龙沟,这个昔日硝烟弥漫的山岙,现在山清水秀,草木青翠欲滴。

顶着炎炎烈日,我们在南滚龙沟继续跋涉。人迹罕至的半山腰,有一处长满杂草的石砌平顶房,这就是晋察冀日报社旧址,《晋察冀日报》曾在这里出刊500多期。在极其艰苦的环境里,报社在邓拓社长带领下,一手拿笔一手拿枪,创下了“白龙党大捷、轿顶伏击战、七进七出铧子尖、八匹骡子办报纸”的伟业。这里发出的声音,极大鼓舞了在抗日战场上浴血奋战的抗日军民。离报社旧址不远的一个山坡,静静地矗立着7块墓碑,这里是为了保卫报社与日寇浴血奋战的年轻战士们的牺牲地。

其中有一块属于雷烨。雷烨,浙江金华人,抗战爆发后,他卖掉祖传房产作路费,奔赴抗日战场,成为晋察冀日报的特派记者。1942年4月遭遇敌情时,他激战到最后一刻,砸毁相机和钢笔,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牺牲时年仅26岁。直到60多年后,他的弟妹辗转看到一张刊登他事迹的报纸,找到他的老战友们,才得知他的下落。

中华民族从来不缺这样的优秀知识分子,他们在民族存亡危难之时,毅然走出书斋,投笔从戎,融入民族解放战争的洪流中,成为急浪巨涛中的一朵浪花,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冀中随想(红色旅游征文选登)

红色旅游征文

护士节征文选登

护士节征文选登

交通安全征文选登

普法征文选登

青春随想征文

建党88周年征文选登

[9月征文]开学随想

秋之随想秋征文

冀中随想(红色旅游征文选登)
《冀中随想(红色旅游征文选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