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宾虚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0-03-02 14:17:3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2016-2017学年第1学期 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专业 13级 《影视文学鉴赏》课程期末考查试卷A卷

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_______

考试形式:论文考试

论文题目:评电影《宾虚》 答题要求

论文思路:刘·华莱士是美国杰出小说家,他的小说《宾虚》(1880)是米切尔·玛格丽特的《飘》(1936)之前最畅销的美国唱片小说,曾4次被拍成电影,1次拍成电视剧,多次改编成动画片和舞台剧。1959年改编的电影《宾虚》曾获得11项奥斯卡奖,该纪录只被《泰坦尼克号》和《魔戒:国王归来》追平过,却从未被超越。请认真观看电影《宾虚》,以“自助者天助之,助人者人助之”为题,写一篇3000字左右的影评。或自拟题目。

论文要求:联系电影1959年版本的电影《宾虚》进行分析,观点明确,事实准确,材料丰富,思路清晰,结构合理,文字流畅,具有说服力。

观电影《宾虚》有感

《宾虚》改编自卢·华莱士的长篇小说《基督故事》,影片场面壮观,气势恢弘,荣获了11项奥斯卡大奖,创下了奥斯卡史上前所未有的纪录。它以新约时代为历史背景,以犹太人宾虚同罗马指挥官玛瑟拉之间的爱恨情仇为主线,通过个人之间的冲突反映了罗马帝国对异族异域的侵略扩张和残暴统治,表现了犹太人民反抗压迫、争取自由的决心和不屈不挠的坚定信仰。当两个人几经波折,终在赛马场上重逢,借着一场空前的马车战,他们的恩怨随着滚滚黄沙湮没在风中……

(一)关于恶的必然性

梅撒拉绝对是个恶人,这个宾虚曾经的朋友在电影开始不久就露出了狰狞面目。耶路撒冷新任总督奎忒斯抵达以色列,其部下、军团司令官梅撒拉凯旋回到故乡,得意非凡。他遇见了儿时的伙伴--改信基督教的犹太王子宾虚,梅撒拉希望宾虚配合他治理此地,并要宾虚将那些犹太反叛者的名字告诉他,正义的宾虚严辞拒绝了,两人成了冤家。梅撒拉为了在犹太人面前建立统治者的威信,他不讲一点人情味地首先拿自己最好的朋友开刀。是他一手造成了宾虚和他的家人的全部苦难,他后来的全部经历,包括被流放,他的奴隶生涯,遇到耶稣以及遇到使他得以东山再起的罗马执政官阿列斯,所有这些,如果没有梅撒拉,都不可能发生。梅撒拉用自己不屈不挠的恶推进着情节,同时也把我们的主人公推近上帝。可以说,没有梅撒拉,也就没有宾虚,如果没有梅撒拉,宾虚也许就会在耶路撒冷终老一生,不可能实践他的那些英雄事迹,也不可能走进上帝的怀抱。我们在这里需要总结出的一个结论是:恶不仅仅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和发展的动力,也是推动个人自我发展的动力,更是推动个人皈依上帝的动力。也就是说,恶对于社会是永远必须的,对于宗教也永远是必须的。恶的存在是宗教存在的前提,如果没有恶,那么救赎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梅撒拉是必须存在的,他不得不存在,上帝出于自己的需要创造了梅撒拉,正象他出于自己的需要创造了出卖耶稣的犹大一样,他们以自己的恶帮助别人成就了他们的善,正是由于他们,上帝精心导演的这一出悲喜剧才得以继续演下去。

在他们反目成仇之前,梅撒拉和宾虚本来是儿时的伙伴,很好的朋友,因此他们必然是有许多共性的,而在他们反目成仇之后,两个人都被仇恨所支配,虽然他们的际遇不同,但在此一点上他们又是何其相似!例如宾虚的妹妹误伤了总督,可是梅撒拉在明知是误伤的情况下,是仇恨让他下令将宾虚一家当谋反者统统抓起来,宾虚被流放,宾虚的母亲和妹妹则被罚做苦役。当宾虚重返耶路撒冷并成为一名著名的角斗士时候,梅撒拉因为仇恨和嫉妒,提出要和宾虚来个战车竞赛。在竞赛那一天,两人加鞭催马,互相追赶,竞争场面十分残酷,梅撒拉眼里充满仇恨,一心想杀死宾虚,在比赛过程中不时地暗害宾虚。另一方面,当宾虚自己被流放,母亲和妹妹被梅撒拉陷害被罚做苦役,其实仇恨的种子已经被埋下了。当宾虚被流放,成为奴隶,宾虚心里仇恨的种子早已发芽,他一心只想着报仇和找回亲人。当宾虚得知母亲和妹妹仔牢中染上麻风病,不敢见宾虚,误以为亲人已死的宾虚决定报仇,在竞技赛中打败了梅撒拉并令他重伤。后来,宾虚看到母亲和妹妹的惨状,心中充满仇恨,连耶稣出山布道也无法平息宾虚心中的仇恨。

仇恨成了宾虚和梅撒拉生活的共同主题,所以,在此意义上,他们其实是同一个人,梅撒拉就是宾虚,宾虚就是梅撒拉,正象宾虚的未婚妻对宾虚所说:“你的眼里充满了仇恨,就像梅撒拉”。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善恶同源的结论,善并不外在于恶,有时它和恶是一体两面的,由善到恶其实不过是翻一个身而已。或者说善和恶之间的距离有可能不过是一张纸,如果没有一种更强大的力量(在这部电影中表现为信仰的力量),善很容易突破那层窗户纸从而走向恶。

(二)对恶的惩罚以及宽恕

梅撒拉最终得到了应有的报应,他死了,死在了车轮下。这是恶的必然结局。而胜利者宾虚得到了上帝的眷顾,完成了对自己灵魂的救赎。我们在这里也可以总结出这样一个结论,即一个人的救赎必然伴随着另一个人万劫不复的沉沦,对于梅撒拉,显然,上帝从来就没打算拯救他,在上帝的世界里,似乎也遵循某种守恒原则,他给一些人天堂的梯子的同时也必然会将另一些人打入地狱。

梅撒拉的死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他在比赛时想尽一切办法要伤害宾虚,但最后不但没有伤害到宾虚,而且还把自己也甩下了马车。宾虚只是在和他比赛,他并没有杀他,是他自己杀死了自己。于是便有了这样一个结论,即恶自己会消灭自己。除非他不去伤害别人,如果他去这样做,那么这个伤害最终会施加到他自己身上,正像梅撒拉一心想要杀害宾虚最后却杀死了自己一样。

这里又分明提醒我们:对恶的惩罚只能是恶本身,而不能是善!善如果实施这种惩罚将有可能使自己也转变为恶,从而形成无休无止的恶的循环。因此,梅撒拉是不应当由宾虚杀死的(虽然他并非没有这样的主观意图),能够对他进行惩罚的,不是哪个人而是上帝的律法。这一点同金庸小说中的凤天南不应当由一直想杀他的胡斐杀死是一个道理。

一个人眼里如果充满了仇恨,他就会被恶所控制,而原有的内心的善则会一点点地溜走,在仇恨之上,还有一个更高的原则,那就是宽恕,我想宾虚在那个电闪雷鸣之夜,在那个流血的十字架下,领悟到的恐怕也不外乎就是这些道理吧!

(三)关于苦难的必然性

由于梅撒拉的陷害,宾虚在自己的人生中饱受折磨,母亲与妹妹被打入黑牢,他自己被流放,在饥渴、疲劳和毒打的折磨下几近死亡,好不容易找到母亲和妹妹,她们却得了麻风病。梅撒拉是造成这一切苦难的罪魁祸首,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苦难又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救赎的道路正是一条苦难的道路,正像上帝可以降罪于没有任何过错的约伯使他经历世间最残忍的折磨,正像耶稣必须让自己流血,让自己被钉上十字架饱受摧残才能完成这一救赎一样。人只有通过苦难才能彻底脱离恶抵达信仰,这个观念也就成为基督教理论中的应有之义,所以即便没有结尾的那个乐观结局,仍然无损于这一信仰,因为在根本上这个宗教对世界命运的预言是悲观的,“他从未许诺地上有幸福和极乐”。

(四)关于最后的神迹

虽然苦难是抵达彼岸的必由之路,但人类毕竟是以其脆弱的肉身来承当苦难的,这就有一个限度问题,我们是不是真能够始终无怨无悔将这一切承担下来并始终心怀感恩?我们真的能够不需要任何安慰就能像神子那样勇敢地背负起十字架?细看电影中的几个的情节安排给出了回答。

四次喝水,第一次押送官不给宾虚水喝,耶稣在其痛苦之时前来,同时赠与的还有使他坚定了对神期待的超越眼神;第二次宾虚两次救下执政官,使他享用大胜的殊荣,执政官拿起水先给这样一个奴隶,再亲自喝了剩下的。表明执政官不仅要把他带离海上的受奴役身份,还会报答其以厚爱;第三次,宾虚知道自己的母亲和妹妹还活着,却已经得了麻疯病不能再过正常人的生活,对生活和信仰绝望,在耶稣布道的山脚小溪捧水解渴,边喝边说到了气愤处将手里的水甩下;最后一次,耶稣被判刑扛着自己的十字架走向刑场,途中宾虚认出自己的恩人为他解渴,送到嘴边被罗马士兵一脚踢开,即耶稣不喝嘴边的水,不愿使用上帝之子的能力逃脱处刑,而是要执行其父上帝的意志,自愿为人类赎罪,宾虚也又一次看到耶稣的从容眼神感到震惊,他在耶稣的脸上读到的是“宽恕”\",他马上意识到自己的复仇带来的将是更多的仇杀与痛苦,于是他放弃了“流血”的念头,放下了对罗马的仇恨。

影片的最后,神迹降临。突然间天地黑暗、暴雨倾盆,耶稣的血从十字架上流下,奇迹发生了——宾虚和他的母亲及妹妹的麻风病竟然神奇般地好了,生命的光泽重新回到她们的脸上。不幸的一家在信仰的阳光下终于团聚了,天主赐给了他们生命的永恒!狂风暴雨过后,迎接他们的是灿烂的阳光。这个情节使我们如释重负也使我们感慨万千,它使一部史诗电影在最后关头转变为神话!但正是这个情节将基督教作为一种救赎理论的软肋暴露出来,当这一宗教将自己巍峨的大厦建立在神迹上面,那么随着神迹的远遁,这一大厦也终将倾覆。我们人类永远是需要用这样的乐观结局来安慰的人类,可以残忍地设想,如果这一神迹没有发生,宾虚还会坚定地选择对上帝的信仰么?他不会!他更有可能陷入绝望,陷入虚无!上帝高估了人类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如果没有神迹显现,人类宁愿选择虚无而不是投靠上帝,正像今天的人类所做的那样。

《宾虚》观后感

宾虚观后感[推荐]

宾虚影评

影评《宾虚》

观《宾虚》有感

观《宾虚》有感

王洛宾观后感

十二怒汉观后感,杨长宾

宾补语

张雁宾

宾虚观后感
《宾虚观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宾虚影评 观后感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