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实习报告——关于上海田子坊文化艺术的考察

发布时间:2020-03-02 08:56:2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设计艺术学院认识实习报告

——关于上海田子坊文化艺术的考察

班级:xxx 姓名:xxx 学号:xxx

前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的脚步也在不断加快,城市文化也在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城市话的背景下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比如城市发展老城区的改造,城市传统文化与新文化的冲突,外来文化与本地文化的碰撞等等。本次上海之行我们重点考察了田子坊一带的发展,包括现代艺术,街道的改造利用,传统文化、手工艺等等。 实习时间地点:

2012年6月23~28日,上海美术馆、博物馆、田子坊、泰晤士小城等等。 实习目的:

通过认识实习,提高专业水平及思想境界,进一步明确专业学习目的。调研市场了解社会需求,丰富自己的专业信息。通过对社会各方面的考查,了解当代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建设。 实习报告

一、田子坊介绍

“田子坊”本是泰康路上的一条小弄,从1998年起在上海市和卢湾区政府的支持下,通过租赁、转让、置换等方式,逐步把旧房、就民宅改建成画家工作室、设计室、画廊、摄影室、陶艺馆、时装展示厅等,吸引了包括陈逸飞、尔冬强等知名艺术家以及来自美国、法国、英国、澳大利亚、丹麦、加拿大、日本、中国香港等6个国家、地区及国内的百余家中外创意企业入驻,逐渐形成了室内设计、视觉艺术、工艺美术为主的产业特色,转型发展成为上海乃至国内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创意产业发展基地,被评为中国最佳创意产业园区、上海最具影响力的创意产业集聚区和上海优秀创意船业集聚区。

弄内的厂房构筑起泰康路上的精华高塔。同时厂房改成的工作室经过艺术的再现体现出不同的风格和氛围。陈逸飞的工作室体现了古朴、凝重的建筑特点,休息室内的壁炉不仅仅是摆设,还真能升火,在隆冬时节,围在壁炉边喝上一杯咖啡或红茶,谈论着艺术的创造,你的灵感一定会有最好的发挥。尔冬强的工作室体现出后工业革命时留下的痕迹,二台吊车不仅是摆设,它照常能启动,而天棚的进口透光板更能体现现代建材的运用,这是工业革命的成果,而版画的手工制作,使你在时光穿梭中来回奔跑。物质可以经过人们的加工、提炼产生另一种物质,艺术的生产充分把人们对现实美好生活的向往、自己的思想融化在作品中。陈逸飞先生的\"东方少雕塑\"作为亚洲唯一的华人在巴黎的世界雕塑展览会上展览。这是一种创作,同时也是一种物质的生产。还有美国的陶艺家杰米开设的陶艺工作室引来无数的老外在这里学习陶艺技术。香港的著名陶艺家郑祎也在泰康路220弄二楼开设\"乐天陶艺馆\",将进行国际陶艺界的交流。

二、老街道改造

在上海建设现代化和国际化城市的背景下,上海的旧城改造进入了高速发展期。纵观上海过去和当前的旧城改造,从小规模渐进式成套改造到成片拆旧建新式改造,到注重城市历史风貌、局部保留改造,根据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出现了多种改造模式。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人们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认识不断的加深,旧城改造不断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上海,历史风貌的保护是上海旧城更新改造中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城市发展是一个过程,应该让后来者看到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历史烙印,这是不能割裂的城市文脉。在上海,保存着大片石库门街区,既是上海建筑文化的代表和城市建设的一笔文化财富,同时也是城市建设的难题之一。石库门曾经庇护了六成的上海人,浓浓的“石库门情结”,凝结的是上海的风俗文化。随着时光的流逝,石库门居住区已成为城市中居住环境较差的部分,成为上海老城区改造的主要对象。正是石库门这样的特色建筑的改造,也让上海的城市更新创造出更加多样的模式,让城市的形态更加丰富和多彩。田子坊就是在城市更新与城市经济发展过程相结合的典型代表。

三、石库门建筑的简介

石库门建筑因其最外之门选用石料为门框,故称石库门。石库门布局和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和西洋建筑的特征,它选用黑色厚重的木料为外门扇,单体平面及结构脱胎于中国传统院落式住宅,有天井、客堂、厢房、灶间、晒台。石库门门框上欧式的花纹,欧式的屋顶,排联式的结构,都是西洋建筑的特征。石库门是中西合璧的产物,也是华洋混居的开始,这种生活方式形成了一种地方文化,上海石库门的生活方式引出了弄堂文化,也影响了上海人的群体性格。海派文化的烙印深深地刻在了石库门上。 田子坊

上海作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大都市,其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上海城市发展的后劲和提升动力。田子坊作为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特定时期自然生长的作坊式创业产业集聚地,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宜人的建筑尺度、多样的建筑形式、丰富的街巷交往空间和多姿的社区生活内容,成为文化艺术、时尚设计领域创意人才的汇萃之地,成为上海新的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

四、田子坊的民间艺术与现代设计

民间艺术的现代设计是田子坊最大的一类商品,主要采用木版年画、传统纹样、印染刺绣、戏曲脸谱、剪纸、陶瓷、雕刻、竹和木等元素在笔记本、服饰、玩具、装饰、小玩意、首饰、家居用品等中进行应用。首先是民间艺术的纹样在平面上的应用。例如把鸳鸯戏水、龙凤图、少数民族服饰的图案、木版年画、剪纸、图腾应用在包、靠枕、挂饰等现代家居生活中。这些基本上是对图案直接的复制,对图形本身没有再设计,然后以现代样式的物品、包装、材料等为载体,这种方法也是这类商品的主要运用手段。总体来说,由于这些图案本身是来自于纺织品的,而且具有吉祥、祈福、美好的象征寓意,如今只是应用载体变成了现代的物品,例如鞋子变成了现在流行的靴子样式或者高跟鞋。

其次是以陶瓷为原料的几种不同类型的现代设计。第一种是把陶瓷作为一种基本材料,变成可DIY的小瓷人和可爱的冰箱贴等,这种方法是利用了陶瓷的原料,没有用传统陶瓷的样式,而与现代的卡哇依式的卡通图案、手绘等潮流相结合。第二种做成一些现代样式的香炉、茶具、雕塑等,主要是陶瓷的艺术品,表现了传统陶塑古朴、自然、生动的本真意味。第三种如一家“琉璃与陶瓷的艺术馆”里展示的商品,线条简洁,故意把把手拉长,壶身略微倾斜,还是传统陶瓷的应用,但是在造型上加入了现代的审美。第四种是陶瓷与其他材料的结合,例如在木质的椅子上装饰瓷画。大体上来看,在田子坊大都是类似于第三种的现代陶瓷,以餐具、茶具为主,第四种与家具结合的方式也是未来探索的渠道之一。第五种是北欧国家的现代陶瓷设计,相比国内的设计,芬兰、荷兰这些国家的生活陶瓷表面图案几乎没有,中国的比较喜欢将山水画、青花等运用上去,而北欧的造型简洁,色彩以灰蓝、灰白、青白色较为沉稳的色调为主。由于没有图案装饰,在造型上就非常考究,重视细节的匠心独运。关于生活创新式的陶瓷设计,我发现主要分为两种风格,一种是强调双手加工的意味,自然古朴的味道,陶泥感,有的甚至还故意做得特别粗糙,留有手指的痕迹,突出制作过程中的随意感;另一种是体现简洁、宁静、圆润、剔透的禅意,以茶具、花瓶为主。

有一家销售开发贺友直先生连环画的一系列纸质商品或包装设计的小商铺。贺友直先生出生于1922年,从1949年9月开始画连环画,一辈子都是画以老上海为题材的连环画,在他的画里可以知道许多老上海的故事和老上海文化,有非常重要的文化价值和欣赏价值。许多本地的年轻人和外地人都没有看过贺老的画,也不太清楚老上海的故事,通过把漫画应用在 书签、明信片、年历、钥匙扣、装饰画、扑克牌、书籍等方式,是一种传播老上海文化的有效手段,值得致力于中国风格当代化设计的设计师好好学习。特别强调的是,它的包装设计非常巧妙,按照贺老的连环画不同内容设计成不同种类的书签,如表现老上海生活用品、360行、老弄堂等。例如扑克牌的应用,每一副牌都不一样,而且每一张牌的故事也不一样,这样不仅可以玩牌还能知道许多有趣的故事,牌和故事本身都是娱乐的,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每副牌不同的设计,也符合现代人追求与众不同的心理,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再如一些书签和明信片,包装都不一样,有横排的、竖排的,有丝带的,有带皮套的、有可抽取的、可折叠成一个图形的。在色彩和材料上也与连环画的生动、活泼相符合,以牛皮纸的本色为主。总而言之,贺老的连环画开发在理论意义上有助于上海文化的传播,在美学价值上也符合了现代人喜爱手绘的细腻、生动、可爱的审美观念,其包装设计又十分巧妙和有趣,体现了其对上海文化的现代成功开发。

五、复古商品与潮人时尚

笔者发现复古商品和潮人时尚可以放在一起来分析,就像“复古风”的说法,内容是复古的,但是形式是时尚的。“复古风”的商品有三种。第一种是复古眼镜、老回力鞋、老钢笔、铅笔盒、搪瓷缸等小时候用过的物品。第二种是“红色题材”的运用,如采用红色标语、红色宣传画在笔记本、徽章、笔袋、杯子、帽子等小生活用品的运用,这类商品现在在很多大城市的创意小店都看的到,非常普遍。“红色”有革命、励志的奋斗气息,体现了年轻人积极向上又有点愤青的味道。第三种是一些网上的流行潮语在具有旧肌理的笔袋、本子上的运用,如“我很羞射”,“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一个传说”,“宅男”等现代网络用语与前一种红色革命用语一起充斥于这类商品中,有很多时尚前卫的文艺青年会去购买,因为有一种身份认同感,而且现代年轻人都普遍低调,实际上内心是渴望与人交流、张扬个性的,这种方式也是一种实现自我价值的手段。

六、总结

目前的田子坊俨然以其文化休闲娱乐区的魅力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创造着丰厚的经济利润,这就表明,商家在此地的社会关系角逐中占据了有利的地位。这是资本在话语权争夺中力量的体现。由于商家的盈利能力和创造的就业机会,使得当地政府和周边企业、居民都得到了更多的报酬,因此,文化休闲娱乐产业终于发展成为目前田子坊地区主要的产业形态,而居民和艺术家的利益诉求则往往被忽视。虽然这确实体现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不过,不应忽视的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上海民居的地方文化特色乃是田子坊内文化休闲娱乐产业发展的独特卖点“杂乱的电线、伸出去的晾衣架、居民的鸟笼、墙上的奶箱„„所有这些让我觉得这里很有特点,不像上海的其他地方”。这种日常生活的真实无疑源自于坚守在当地的居民,而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则要归功于曾经和依然在此进行创作活动的艺术家们。

逛上海市徐家汇田子坊有感

上海田子坊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方案

文化艺术考察总结报告

田子坊:蜕变于里弄的创意街区

上海考察学习报告

上海建筑考察实习总结报告

上海玫瑰坊市调报告

上海考察

上海考察

考察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关于上海田子坊文化艺术的考察
《实习报告——关于上海田子坊文化艺术的考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