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语文学科课堂教学融合心理健康教育

发布时间:2020-03-02 03:52:5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成人高等教育 毕 业 论 文(设 计) 题 目: 《语文学科教学融合心理健康教育》 院 别: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班 级: 2009级 姓 名: 杨齐英 学 号: 指导教师: 冯老师 日 期: 2011年9月16日

1

语文学科教学融合心理健康教育

西区沙朗小学 杨齐英

摘要

2006年,我校开展《学科教学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研究,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也积极加入到这个课题研究中去。在近几年的探索中,我深深体会到:语文,是一门塑造人心灵的学科,其教学要求及特点决定它肩负着发展和培养学生情感的独特使命,它不仅要教给学生雄厚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和技能,而且通过文字培养学生美好的心灵和审美情趣。因而小学语文教学不仅应该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更应该注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的发挥,利用语文学科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现代教育注重学科渗透,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有“角色”意识,要把整体育人视为语文教学的目的,把教学过程视为育人过程、心理辅导过程。这样,语文教学就会成为学生实现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我想就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我是如何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

一、披文入情,让学生在欣赏美文的同时,感悟生命的美

现行小学语文课本中,编选了大量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艺术特点都富有个性特征,堪称名篇佳作。就语言而言,更是充满了美的因素。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这些美的因素,引导学生进入作品,感悟美的意蕴,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此,我以人教版第八册《花的勇气》一文的教学为例:

《花的勇气》这篇文章选自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课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从只见绿地不见花时的失望、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时的吃惊,到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的遗憾,再到看见花的原野时的惊奇,最后被花儿的气魄所震撼。作者在

2 爱花—寻花—盼花—看花的过程中,被小小的花儿傲风斗雨的精神所感染,闪现出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 如何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把握作者情感起伏的变化呢?

(一)诵读品味,感悟语言文字的美

这篇课文构思精巧别致,语言生动、优美、流畅,寓情于景,情理交融,耐人寻味,值得细细咀嚼品味。 但篇幅比较长,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既完成教学任务,又能使学生学有所得,充分感悟文字的美,深入理解作者对生命寓意的诠释呢?

请看一段课堂实录:

师:孩子们,把最能打动你的那段文字读出来给大家听。 生1:读最后一段。

师:好的,还有别处打动你了吗? 生:读第七段。(较有感情)

师:老师听得出来,这段话确实打动了你的心。你读得那么有感情。这段话写得十分精彩。让我们把目光聚集到这段话中,走进去,哪些句子、词语甚至是一个字打动了你,可以圈一圈画一画写一写。

(生默读第七自然段,动笔圈画)

师:同学们都很用心地读着,来,我们来交流一下。 (幻灯片出示第七段文字。)

生1:我从“此刻,这些花一下子全冒出来”的“冒”中感受到惊喜,如果用了长,就会让人觉得乏味。用了“冒”字,就让感觉很生动,很有生机。

师:你对词语很敏感,好,你来读好这句话。

生1(有感情地读):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万朵小花藏身的草地,此刻哪些花儿一下子全冒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全新的色彩。

师:还有谁也是体会这句话。

生2:我从“顿时”“整个世界铺色彩”这几个词中感受到惊喜。“顿时”感觉到刷刷刷一下子上去了,没多少时间花全冒出来了。不是一般的鲜艳,而是明亮夺目。作者把整个花的草地比喻整个世界,让人感觉这是一个美丽的花的世界。

3 师:是啊,当他看到这一幕时,心情是„„ 生:(齐答)十分惊喜的、高兴的。 师:谁能读出这种心情?

生3: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万朵小花藏身的草地,此刻哪些花儿一下子全冒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全新的色彩。

师:惊奇写在你的脸上。前几天的草地是怎样的,你找到了吗?

生1:大片大片的草地上,只是绿色连着绿色,见不到能让人眼前亮起来的明媚的小花。

师:看到绿色的泛滥,作者的心情„„ 生2:失望。

师:后来看到的草地呢?

生3:看到只比青草矮几厘米的花。 师:请你读出来。

生4:我用手拨开草地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有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

„„

从这段课堂实录里,我把有感情的反复诵读作为阅读的突破口,披文入情,让学生在欣赏美文的同时,感悟生命的意味,那就是花的勇气!

(二)、拓展写话,在文字表达中,内化美的情感体验

在学生已经充分感悟到生命的力量的时候,教师出示图片和小诗,升华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深深地感悟到生命的可贵:

师:同学们,在冷风冷雨中傲然挺立的野花为我们谱写了一首关于生命的诗歌,这首诗的题目就叫:勇气。

(幻灯片出示诗:) 勇气

(野花),在冷雨中傲然挺立, 那是生命的勇气;

(腊梅),在暴风雪中努力绽放, 那是生命的勇气:

4 ( ),在(

), 那是生命的勇气;

( ),在(

), 那是生命的勇气; 勇气,

向我们证明生命的价值。 (师生有感情地朗诵前两节。)

师:孩子们,当我们融进大自然,你会发现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一鸟一虫这些平凡的小生命都在竭尽全力展示自己的勇气。请你学着前两节写一写,我们一起来补充小诗。

(生自由补充小诗。师巡视指导。) 师:把你写下的诗有感情地读出来。

生1:雄鹰在暴风雨中展翅飞翔,那是生命的勇气 生2:蔷薇花在台风中不畏危险,那是生命的勇气 生3:野草在石头缝里钻出来,那是生命的勇气。 生4:桃花,在今年的雪灾中绽开了,那是生命的勇气。 生5:蜘蛛在火海中拼命逃生,那是生命的勇气。 „„

随着学生的思路,听着学生们稚嫩的小诗创作,我们欣慰地看到,通过品读和表达,学生们对生命的意义又有了深一层的认识和感悟;生活中多彩而鲜活的画面,让学生体味到生命的蓬勃,生命的自信,生命的美丽!

二、我手写我心,通过写作,走进孩子多彩的内心世界

言为心声,古罗马哲学家朗加纳斯说得好:“美妙的措辞就是思想特有的光辉”,“思想宏通的人语言自然宏通;卓越的语言自然属于卓越的心灵”。所以,教作文其实是在教做人。作文,不是分数的工具,不是掌握文章、技法的手段,而是“立言——立人”的途径。语文教学改革家魏书生老师曾经生动地讲过,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把摄像机对准社会主义的鲜花和阳光,而不是对着垃圾和苍蝇。因此,我决定把德育贯穿其中,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以积极健康的眼光审视我们的生活。

(一)通过日记打开孩子心扉

了解学生心灵,有许多行之有效的途径。几年来,我一直尝试通过日记来透视孩子们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的心理要求,掌握孩子们的喜怒哀乐和思想变化。

每接任一个新班,我都要求孩子们在日记里向老师介绍自己的性格特点、爱好特长,学习情况等,为老师全面了解学生,熟悉情况,提供了依据。

跟孩子们熟悉以后,孩子们象与朋友说悄悄话一样,在日记里大胆地打开心扉,说真话,吐真情。记得有一次调整位置,我把班里成绩差的小权跟成绩好的小莉坐,目的是希望他俩互帮互进。谁知当天晚上他俩均在日记里向我提出重调位置,原因是成绩好的怕成绩差的上课开小差打扰他;而成绩差的认为成绩好的瞧不起自己,跟她坐心里觉得自卑。于是第二天我分别把他们叫到办公室,把对方的日记给他们看。看完后他们都低下了头,找到了自身不足的想法错误的根源。他们不但不要求调位,后来还成了“一帮一”的最佳拍档呢!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孩子的心毕竟稚嫩和脆弱,摔倒了,渴盼老师的搀扶;迷失了,希望老师的牵引;开心了,渴望与老师分享。老师在日记中的一句鼓励,一句赞扬,几句点拨,都将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心灵的慰藉。

(二)通过写作寻找心灵的空间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也是德育的重要途径。我认为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除写作技巧、文字功夫外,重要的还是学生对生活的感受能力。“文如其人”,“文以载道”也说明了这个道理。因此,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注重 学生对身边生活的关注,并能从中激发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

以江苏版第十二册课文《我们爱你啊,中国》课后小练笔为例。学完课文后,我结合我们中山的特色和近几年来的变化,设计了《我爱你啊,中山》这一作文题,让学生围绕中山家乡特产、古镇灯都、小榄菊花会、火炬开发区高科技产业园、风景区旅游等主题,分小组通过网上搜集资料及课后拍摄身边熟悉的景物, 通过观察、采访、查找等途径了解家乡过去、现在和将来。最后,抓住最熟悉的一处地方写出家乡的变化。学生经过资料搜集,实地调查及参观,许多有血有肉的好文章应运而生。

在本次习作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写作的视角指向身边的“阳光和鲜花”,指导学生多方搜集材料,使他们对家乡的发展有所认识,使他们逐步认识 6 现在的中山将伴随自己的成长会变得越来越漂亮,越来越可爱,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感情,也让他们意识到优美的生活环境,需要大家精心呵护,使他们从小养成文明行为习惯。这样,在习作的同时,也适时地向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的教育,可以说是智育、德育工作一箭双雕。

(三)在活动中寻找心灵的避风港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主体参与的一种综合课程。它构建了一种有助于学生投入社会生活,亲身实践的开放式教学过程,它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水平,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还是进行道德实践体验的有效途径。

以江苏版第十二册“我的成长册”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活动为例。在老师的指导下,要求学生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整理六年来带有成长印记的物件:(1)各个成长阶段有代表性的相片,并描述出相片背后的生活小故事;(2)各年级有代表性的作品、作业、试卷等;(3)各年级获得的各种奖状、奖章等;(4)课外自己收藏的兴趣小物件。整理好后,用资料袋分门别类地装好,做成《我的成长册》。然后把成长册带回班级,大家一起分享各自成长的快乐。最后,以这次活动内容为主题根据自己的实践体会,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

本次活动后,好多家长都深有感触地对我说,忽然发现,孩子一下子长大了,变懂事了,本来喜欢顶嘴的孩子嘴巴也变软和了,也会体贴人了!原因从孩子们的习作中不难找到“看着一叠厚厚的相片,看着小时候的我和现在长大的我,再看年轻时的妈妈和现在的妈妈,我发现,我长大了,可妈妈变得有点老了”“小时候我得到的奖励是好孩子,好儿童;现在呀,我拿到的是三好学生,俗话说得对‘一分辛劳一分收获’啊”“真没想到我一年级写的字那么认真,一笔一画,而现在妈妈老说像‘鬼画符’,看来我真的得好好改改!”„„

真正的实践体验,既使学生获得了大量的写作素材,又让学生尝到了学习的乐趣,最重要的是获得了对生活最切身的体会!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因为面包是身体的粮食,水仙花是灵魂的粮食。”语文课堂是一个生命的情感的世界,是流淌着生命的血液,淌着生命之泉的汩汩清流,是弥漫着人性光辉的多姿多彩的诗意世界。在这语文的天地里,我们感受着孩子们那灵动的语言,鲜活的 7 想象,思维的驰骋,个性的张扬,心灵的放飞,性情的陶冶。我知道,不管是谁,只要看到这,都会有所触动。深情希望,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以人为本,放眼未来,教书育人,让道德教育这颗美丽的种子播种在孩子们的心灵栖息地里,开花结果!

三、感受书香,在名著阅读指导中,以灵魂塑造灵魂

众所周知,文学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阅读名著可以增长见识,启迪智慧,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苏教版为了落实《课程标准》关于“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要求,在高年级每学期的“我读书我快乐”栏目中安排学生阅读《伊索寓言》《水浒传》《鲁滨逊漂流记》《西游记》等名著。

众所周知,文学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阅读名著可以增长见识,启迪智慧,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可对于名著,大家都有这样的感觉:人人都希望自己读过,但人人都发现不容易读下去。对于阅历尚浅的小学高年级学生又该如何把名著读下去呢?我觉得老师的引导是一个重要而有效的途径。

(一)以课文为契机,引导学生阅读名著。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上的课文,有一部分介绍文学名著或节选自文学名著。如《小草和木树》,主要是介绍夏洛蒂如何写成《简爱》的;《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主要是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向学生们推荐《鲁滨逊漂流记》这一部名著的。教师可以在教课文、介绍作家和名著故事梗概的基础上,有步骤地引导学生阅读整部小说,让学生更真切、更具体、更完整地感受名著。为了了解学生的阅读进度,教师可设计一张“名著阅读进度表”,随时跟踪、督促学生的阅读,使之有始有终地完成。

(二)通过故事会,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讲故事、听故事是一种生动活泼的方式,学生很乐意接受和参与。文学名著中有一些很生动的、故事性很强的情节,如“空城计”、“草船借箭”、“星期五”“桃园结义””等等,教师可定期组织班级故事会,有目的、有计划地请学生上台讲故事,以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浓厚兴趣。

(三)从观看影视片入手,引导学生阅读原著。现代教学媒体的介入,为学生了解文学名著开辟了一条新渠道。现代教学媒体的生动性、形象性、直观性,能使学生较迅疾地接触到一些优秀的影视作品。教师可精选一些由文学名著改拍的优秀的影片,与学生共欣赏、共评析,由此入手,阅读原著,在原著中更深切 8 地体验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感受情节的跌宕起伏。

(四)组织演讲会、辩论会和知识竞赛。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林冲,它揭示了人的认识水平、审美情趣的差异性。教师可以在与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定出一些话题,如“我眼中的×××”、“鲁滨逊告诉我们什么”等话题,组织演讲或辩论,使学生对人物形象有独到的认识,从而加深对名著的理解。 针对小学生喜欢竞赛的特点,组织学生看完《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后,进行知识竞赛。

阅读名著,是与思想家交流,与巨匠对话。有名著的浸润,加上细心地观察生活、品味生活,再辅之以教师的精心指导,学生的写作水平自会提高,而文学底蕴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最重要的是在与书中人物心灵的碰撞中,常常会擦出绚丽的火花。

孩子需要文学,如同在生存中需要新鲜的空气和清澈的甘泉。我们相信文学的力量与美丽,如同我们相信头顶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德国当代哲学家海德格尔这样描述文学的美丽:文学是这样一种景观,它在大地与天空之间创造了崭新的诗意的世界,创造了诗意生存的生命。中国文学家鲁迅对文学的理解更为透彻,他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文学是国民精神前进的灯火。是的,文学正是给我们生命以力量和美丽的瑰宝,是永远照耀我们精神领空的灯火。

新课程标准下的编排模式,为网络资源进入课堂提供了便利条件。网络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大量扩展阅读提供了可能性。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信息丰富、资源多样、传播快捷等优点,搜集信息,查阅资料,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采集到广泛的知识,使学生的阅读面、知识面扩大,更好地学好语文。

我在进行网络资源与语文教学相结合的改革实验的过程中,我深刻的体会到了网络带给语文教学的冲击。在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资源永远是开放的、多媒体的、跨越时空的。他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且也深刻影响了教师的工作方式。现在,我除了在吃透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认真钻研教材外,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网络上查找各种各样的资料,以丰富、充实自己的课堂。我在运用网络资源辅助教学的过程中,品尝到了其中的甘甜。

一、优化教学,提高效果

9 网络中,大量的信息、精彩的图片,为语文学习提供了不可穷尽的资源宝库。这宝库里不乏同行的优秀论作,如优秀教案、论文、课件等,这些资源的合理运用,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本校的校园网中,也有不少的可用资源。一次,我借用本校老师设计的《秋天的雨》的课件进行教学,学生们欣赏着美丽的图画,聆听着诗一般的配乐朗读,渐渐地,他们陶醉了。我让学生再次听着音乐,跟着小声朗读,一边读,一边想象,学生们读得声情并茂,入情入境,读完了还要读,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再如,有一次词语教学,是让学生积累一些四字词语,如“层林尽染”、“叠翠流金”、“天高云淡”等。这些词语所描绘的景色很美,我努力地用语言进行描述,让学生想象那景,甚至还在黑板上画一画景物,以求学生更形象地理解。可是,许多学生仍用似懂非懂的眼神望着我,期待着更进一层的讲解。此时我想:要是有现成的景物图片该多好啊!下课了,我马上从电脑中查出了许多相关的风景区图片。这些景物不就是书上那些词语所描绘的景象吗?我将图片上传到教室,让学生们看景学词。这样,看着一幅幅美丽的图片,再听着我的讲解,学生们一脸的释然。

借助网络资源,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创设生动、鲜活的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有很大一部分语言学习是发生在语文课堂以外的。语文实践活动和语文课一起,共同影响着小学生个体语文素质的发展水平。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利用网络环境,开展丰富多采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比如自由的网上阅读课;关于实时新闻,热门话题的主题交流;个人、班级主页的设计与建设;网上信息的发布(习作的发表)等。这些网络环境下的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拓宽了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是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并且充分地体验了成功的快乐!

参考文献:上海师范大学卢家楣教授《情感教学心理学》 参考文献:《现代心理学》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通讯》 2007年2月 第43页

10 《让生命与诗意结伴而行 》 ( 陈瑜)

2、《语文教学通讯》 2007年1月 第40页 《点击的不仅是孩子的心灵》 (孟亦萍)

全球儿童文学典藏书系

语文学科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教案

语文学科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教案

语文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

小学教育信息化与学科融合简报

法制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的融合

融合学科资源心得体会

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教学反思

音乐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学科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学科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施方案

语文学科课堂教学融合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学科课堂教学融合心理健康教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