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汉字起源说之一

发布时间:2020-03-03 03:37:4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汉字起源说之一:汉字起源于结绳记事

汉字的起源是上古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上的产物,是伴随着先民自身的器官、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健全而逐步产生的,目前对汉字的起源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 结绳记事说、仓颉造字说、图腾族徽说、八卦说、陶符说、起一成文说和众人造字说等多种学说。无论哪种观点,都与中华先民所生存的社会环境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人类由自然群体发展到母系氏族社会,继而发展到父系氏族社会,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发明文字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标志着人类从愚昧走向文明。

人类在群体生活中,由于信息、情感和思维的交流,产生了语言,文字是语言的记录,也是凝固的语言,有声语言是依据声音传递信息,它受到时空的局限。这些局限,迫使我们的先民自觉或不自觉地去开发视觉的功能和长处,使视觉中的某一对象能与语言建立起对应的关系,这一视觉的对象或媒介能准确表达和体现语言的意义,又能加以复制和保存,并能传送到空间的其他位置,文字的产生也就是必然的事情。

今天汉语的语音相对要比已知的上古时代,来得丰富多样,即使今天要分辨汉语语义中有如此众多的同音和近音现象,需要用别的词语或书写来加以说明,更不用说上古时期,先民所用相对较少的语音来表达自然、社会和人生的错综复杂的概念,更需要用视觉能得以体现和加以定格的载体来。需要就是发明的最原始和最直接的动力,汉字的产生就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了。

汉字起源之一:结绳记事说

绳子,在今;天的人们看来,似乎是极其不起眼的,但它却是人类自身在进步过程中所发明的工具和器物中的一件划时代的产品。试想一下,要是人们没有绳子,何以把捕获的野兽带回洞穴,何以把野性十足的动物加以栓养和驯服,何以把战俘捆绑凯旋,何以去抢亲成婚,更何以让自身得以遮体避羞。绳子取材的广泛性,加工的简易性和绳子本身具有的延伸性、柔弱可曲性和易于成形性,使人们从视觉对象上找到一样日常的固态物体来表达和体现瞬间消失的语言。

在我国古籍中关于结绳记事的记载相当丰富: 《易经·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冶,万民以察,盖取诸夬。”[1]

《庄子·胠箧篇》:“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牺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2]

《周易正义》引《虞郑九家易》说:“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

根据以上说法,上古有很长一段时间都用结绳记事,神农氏应是用结绳的最后时代,至于结绳这种记事具体方法,目前的文献已无从考证,只能参考其他民族在结绳记事时的一些方法。根据记载埃及、古波斯、古代日本都曾有过结绳之事。人类学家和民俗学家考察,近代美洲、非洲、澳洲的土人、我国的藏族、高山族、哈尼族以及直到20世纪50年代前的瑶族、独龙族、高山族等少数民族,还保留着这种古老的记事方法。秘鲁的土人用数条不同颜色的绳,平列地系在一条主要的绳子上,根据所打结或环在哪条绳上、什么位置和结、环的数目,来记载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人的人口数。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交往的扩大,人们需要记忆的事情越来越多,而人的记忆的延续时间和可负荷的容量都是有限的,只有用外部的共识的标志来提示它。虽然,结绳的方法所能承载记事的功能并不丰富,但不同颜色、不同粗细、不同位置、更是不同绳结,使作结治事和“各执以相考”的誓约功用,在逐渐的约定俗成的过程中,得以实现,使语言能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位置,得以保存、记忆和流传(见图2-

1、2-2)。

图1

图2-1

图2

图2-2 (图2-

1、2-2 采自牟作武《中国古文字的起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北史·魏本纪一》说:“魏之先岀自黄帝轩辕氏,黄帝子曰昌意,昌意之少子受封北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结绳而已。时事远近,人相传授,如史官之纪录焉。”[3] 这段史料告诉我们,当古代中原早已进入发达的封建社会时,在一些少数民族的原始社会部落中还在以结绳记事的方法,把战争、猎获、会盟、选举、庆典、联姻、生育、疾病和灾害等事件用刻木结绳的方法记录下来。而且明白地告诉我们北魏鲜卑族的祖先是黄帝之子昌意,他的后人所用结绳记事的方法应该就是由黄帝时期的祖先昌意传给他们的,这是黄帝时期中华先民曾经使用过结绳记事方法的很有价值的史料。由于他们以畜牧游猎为生,过着淳朴而封闭的生活,使这种刻木结绳的记事方法还一直保留到北朝时期。

近来,有不少学者认为,从汉字的本身也可找到结绳记事的踪迹。“己”字,在甲骨和金文的字形中,像绳弯曲形,为了和古文乙、乃区别开来,“己”之弯曲作横三折竖二折之形,不仅与盘曲的绳索有共性,而且,现存古代早期的字书中,已经对“己”有明确的解释。《释名·释天》:“己,纪也,皆有定形,可纪识也。”[4]此后的《广雅·释言》也解为:“己,纪也。”清代的朱骏声似乎看到了“己”解为“纪”的缘由,《说文通训定声·颐部》:“己即纪之本字,古文象别丝之形,三横二纵,丝相别也。”丝,当然也包括丝绳之类。“纪”即“记”也。《释名·释言语》:“纪,记也。” 绳结的多样性,不仅为纪录事情提供了方便,而且绳带的线条性,也许为用线条来描绘和勾勒象形符号,获得某种启迪。[5] 汉字起源于结绳之说,不仅有文献的记载,当代中外民俗资料的佐证,更可以从汉字内在的形体结构中,得到较合理的解说。

以上见于:王继洪《汉字文化学概论》学林出版社 2006年28—31页(未及校对,引用须注明出处)。

[1]清阮元主编《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9月版87页 [2]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93年4月版262页 [3]《北史》中华书局1974年10月版1页

[4]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武汉古籍书店1983年6月版174页

[5]参见董来运《汉字的文化解析》中“结绳记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9月版

汉字的五种起源说

汉字的五种起源说

汉字起源

【汉字起源】

汉字起源

汉字的起源

汉字的起源

汉字的起源

汉字的起源

汉字的起源

汉字起源说之一
《汉字起源说之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汉字起源说 汉字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