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家谱编修基础

发布时间:2020-03-02 17:03:3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家谱编修基础

 现代家谱编纂者的素养

当代中国,不少家族正在编修家谱或已编纂成了家谱。但是,很多已编纂成的家谱大都出自乡村或小巷素养不高者手中,质量普遍不高,存在着许多毛病。如观念陈旧、格调老化、立意浅薄、体例混乱、用语芜杂、修辞浅陋、错讹百出,考证马虎,校对不严等。不客气地说,有的家谱,不过是收集的资料无序地堆积在那里。这样的家谱,其价值就大打折扣了。

因此,必须重视家谱编纂者的素养。这里说的素养,指品德、思想、文化等各个相关方面。

编修家谱是一个比较大的工程,涉及面宽,劳动量大,是集体的配合劳动而非个人的劳动,所以往往编修家谱都要成立一个组织,叫“家谱编修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由若干人组成,分几个小组。

参与编修家谱的人员,应具备以下素质:

要具备必要的文化基础。文化愈高愈好。历史家、文学家编修出的家谱,质量自然是很高的。欧阳修和苏东坡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当然,一般的人都达不到欧阳修和苏东坡的水平,但编修家谱的基础文化必须具备。要懂得一些历史常识,要大致能读懂古人编纂的家谱,要有辨别真伪、是非的能力。 要对编修家谱这件事有兴趣。没有兴趣就谈不上爱好和热情。兴趣来源于对家谱文化的喜爱和关注,也就是家谱文化意识。认识家谱的意义和作用,文化意识是一个前提。

要有奉献的精神。编修家谱是本家族的“公益事业”,是文化行为而不是商业行为。家谱图书不是一般的图书可以拿到市场上卖出赚钱,基本上是收藏的文本,是传家之宝。所谓奉献,一是有钱的要出钱,有力的要出力,既出钱又出力的那就更好了。参与家谱编修的人员,不应有贪图利益的思想。

作为编修家谱的牵头者要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如经费的筹集、人员的分工以及整个过程中重要问题的讨论与决定。

对编纂家谱的具体执笔人,要有特殊的要求。如要有比较渊博的知识。包括文学、历史、哲学、政治以及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要有概括和构架的能力。没有这个能力,就谋不好篇,布不好局。这个能力实际上是“学”与“识”在发挥作用,具体的过程就是综合与分析。涉及到的问题有指导思想的定位、编纂方针的确立、板块内容的划分以及对复杂材料的取舍等。家谱反映的内容虽然是客观的,笔法是写实的。但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反映到家谱上,应有弃有取、有重点和非重点。在这个过程中,无形中体现了编纂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三观”修养不高的人,编纂出的家谱恐怕水平不会很高。

要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大众化的文风。编纂者不能故意在遣词用字玩弄高深和晦涩,以显示自己的“水平”。文风要朴实,要大众化,要让更多的人能看懂。尤其是乡村,读者的文化水平较低,一定要用浅显明了的文字和词句。同时,还要做到叙事准确,论说合理,语言精炼,逻辑通顺,轻重得当。动笔编纂,是家谱工程的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如果基本的文字表达能力不具备,写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但一看文字,除了不能准确地记述事物外,还有逻辑不通,不是这里有错字,就是那里有别字;不是这里有问题,就是那里有问题。

 家谱编修术语

谱名:辈份代码。在修订家谱时,谱名和谱名排序就已经确定。谱名有其固定顺序,可以是一首诗,或者是家族老人认为押韵的话语,然后按照辈分,在名字中加入谱名。这个确定姓名的方式除了可以区分辈分外,还要起到消除同名同姓的作用,因此谱名通常是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

图像:必要装饰品。家谱虽是以文字和图表为主,但图像也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家谱中的图像包括祖先肖像、风水图、所居村庄图等,到了近代,随着照相机的发明,照片特别是家人合照,也成了家族生存状态的重要佐证,收入到家谱之中。

领谱字号:家谱上的条形码。家谱是仅限于家族内部流通的参考资料,因此在保管和保密上有着严格的规定。一般情况下,家谱一房一部,不得多印,每部要编成号码,颁发本族各房领取,每位领谱人都有唯一的号码,称领谱字号。一旦发生鼠咬虫蛀、遗失散落,或是私自誊录、鬻谱卖宗,就可根据登记材料找到当事人,追究其不孝的罪责,并依照家法从重处罚。

谱序:序言。每部家谱不可或缺的部分,包括阖家或某几位族人撰写的序和当时名流写的赠序以及跋语等。序跋的内容主要是介绍家族世系渊源、传承关系、修谱缘由和经过以及任事人员等,是熟悉、研究一部家谱的直接切入点,是了解该家族世系源流的重要资料。由于一次次地续修,序跋也不断增多,不仅有新修的序跋,还照录旧序,有些谱的序跋有十几篇甚至几十篇。

余庆录:续后篇。在家谱修完后,修著人会专门留出数页空白纸,使领谱的各家能够将日后遇到的生卒、嫁娶、迁徙、继嗣等家族事宜记录在案,以备续修家谱。这种留待后世子孙续修的方式,也象征了子孙后代的绵延不绝。

家训:思想品德守则。家规高于法规,家训高于家规。家训已由劝诫的法律层次上升至了劝行的道德层次,将修身、齐家的修行融入到家庭的环境中。颜之推、朱熹、陆游推行忠孝节义,教导礼仪廉耻,在训导中留下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现成为人们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

郡望堂号:图腾。明清以来,祠堂成了宗族祭祀先祖、议决大事的重要场所。每个祠堂大凡都有自己的堂号,从某种意义上讲堂号是宗族的标志。堂具有姓氏特征的堂号,其来源大都伴有寓于某些含义的典故,它重复出现于该姓氏的不同支族。没有姓氏特征的堂号,大部分分别为某一支族特有或与其他宗族的堂号甚少重复,其余少量的堂号则在同姓和异姓宗族中间有着较高的重复出现率。而其他的堂号辅以姓氏、地域的限制,也能在判断宗族方面起一定的作用。

房支:家族中的原子。简单地说,您或您的兄弟所成立的家庭便是一个房支。房支是相对于宗族更近更小的圈子,宗族相对房支是公,房支相对宗族是私,后者更具有个人色彩,因此宗族内的利益分歧通常发生在房支之间。但在宗族认同很强的村庄,宗族不会允许房支利益超出宗族利益,抑制了宗族内各种亲疏远近关系的表达,从而使宗族内部有了团体格局的样子。

谱例:凡例。用条文形式主要阐明族谱纂修原则和体例以及类目安排的理由。谱例强调家族血缘的纯洁性,维护以男子为中心的伦理纲常,表示遵循“信以传信,疑以传疑”的修谱原则。谱论一般是摘录前代硕学名人论家谱之重要的语录,也有直接把皇帝的喻民榜、喻民诏刊载在谱前,以告诫族人。

盛世修志,家兴续谱。古人认为,人生有三件大事,这就是修族谱、建宗祠、修坟墓。修纂族谱是宗族的头等大事,各地宗族都极为重视,就如国家、政府重视编修正史和地方志一样。

职表:修谱的组织机构。正因为如此,要完成这家族大事,家谱编修的组织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要完成一部族谱的编修,大致要经过资料收集、发凡起例、内容编辑、印刷出版等程序,具体来讲:

世系表:血缘脉络。用图表形式反映家族成员的血缘关系,世系表使全族男子的名讳、字号、生卒年月、葬地、配偶姓氏及生卒年月,以及生几子几女、子何名、女适何地何姓等成线性排列,简单明了。目前较为普遍的形式包括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四种。

修谱委员会(谱局):续修家谱首先要组建以家族中负有文名或职务最高的退休官员或族长为首的修谱委员会。编委会旧时一般设主修(由族长担任)、编修、监修、协修、校阅等,今日一般设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委员、主编等。

捐输:编委会即谱局成立后,接下来就要筹集修谱经费。经费旧时一般来自族田、祭田及其它族产的收入,除此之外,每个入谱的男丁都必须交纳一定数额的谱银即捐输,今日主要通过捐资(义捐)和族谱预售筹集(认捐),部分地方仍有按男女人丁派摊形式集资(例捐)。

开局:经费筹集就绪后,编委会就进入谱局动手编修,谱学界称为“开局”。谱中的“凡例”定好后,一般要出榜通告族人,表明本次家谱编修宗旨、基本体例、资料报送要求。书稿编好后,即请名人作序以弘扬先辈祖德,同时请人刻写和印刷,监修、校阅负责校对。

出谱:谱书装订完毕后,即通告族人,并择吉日将谱迎回祠堂,这在谱学上叫“出谱”。

拜谱:出谱后要先送入祠堂,再择吉日举族对谱予以礼拜,以告慰祖先,教育族人,这在谱学上称为“拜谱”。

圆谱:拜谱礼毕,即由族长拿出朱笔按序发谱。今日不同之处,主要是将谱稿送到印务公司胶印、铅印,印毕多择吉日(如腊月二十三\"进灶\"前、三月\"清明会\")发谱即可。

因为旧时有\"先得谱先得福\"的传说,家谱迎回祠堂至分发完毕,一般都要安排家谱的保卫事宜,避免\"抢谱\"现象发生。

 旧谱价值的发掘

老谱资料的利用要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经考证、比较和多方论证后才能定夺。蓝本不一定毫无差错,但它相对于其他旧谱的可信度大,且其缺憾,可据他谱补正,使之完善后达到可信。这种补正了的可信蓝本谱,则可定为修新谱的依据范本。范本的确立,其最大优越性在于可避免修谱过程中出现一系多说的“多中心”弊端。如有不慎,这种“多中心”会毁了宗谱“一脉相承”的根本原则。评论谱牒编修质量的优劣、价值之高低,主要抓住以下几点:

1、首先要读谱的序文,且要读懂、读明白,谱序可称之谓整部谱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文字精华,它起到承上启后的引导纽带作用,更是对组成谱系脉络精髓的画龙点睛。

确定谱系编纂的质量、体例规范与否,其首要标准,是谱内必须要有创谱之序和随后历次续修的谱序,且基本完整。这是评定某谱价值的最重要条件之一。

2、如何识别谱序的真伪

新谱或创谱的成谱年代,皆在谱序中得到反映。故对序文的年代(朝代)与撰文者的身份头衔(职位、职称、学位),及其古代籍贯(地名)等是否符合史实;该序文是独创原文,还是移花接木式的,或经人修改过的,甚至是伪托的“假货”等情况,务必考证澄清。

3、谱序和谱系(主要是世系)是否一致世系是宗谱最重要的内容,检查序文所述族源与始迁祖的关系、从何地迁到何地的过程、迁徙原因等情况,是否清晰明白,还是含糊搪塞一带而过,是检验“序谱合一”与否的首要一环。序谱合者,是“真货”;反之,则可称“冒牌货”。还要检查世系主要人物的姓名、头衔和籍贯等是否符合史实。

4、无序文的谱牒,既不符规范,也不合基本要求,存疑不可信;只见挂线图(表),而无人物生卒年月和事迹相对应的文字记载的谱,不可信;祖源不明的谱和迄至明代中叶甚或清初,在查考最早家谱无着落情况下匆促创编的谱(占相当比例),不可尽信;既无序文又无文字记述的谱,更难置信。

5、牢牢把握住“年代、朝代、血缘世序”三关不松手。这三关,是互为制约的关系。如考某谱世系排列次序的正确与否,就要看其年代、朝代、世序三者对应关系是否合理或基本合理,三者对应合理,则正确;反之,则完全错误或基本错误。

6、抓住“三十年为一世”这个年限准则。世系中若超过两世(两代)以上均相差50年以上或不到20年者,必有蹊跷,这就要花大力气考证,以确定该谱的真实性了。

7、掌握创谱年代距始迁祖入迁之年的年差规律。族人刚迁徙到某地定居时,以立足于生活稳定为主,是不会考虑修谱的。一般情况下,只有当族人繁衍五代或五代以上百年以后,并有人取得一定的业绩时,才会考虑建宗祠和编修家谱。所以,始迁祖一代是不可能修谱的,迁徙当年更不可能修谱。

总之,年代久远且规范可信的家谱,其价值就高;虽年代久但不可靠、不可信者,当无价值。故价值之高低,全在谱牒真伪与规范可信度之高低。而且这种价值和可信度,往往取决于文字谱的序文真伪和世系次序正确与否还有如世系中常见的攀附盛名或自行遵奉心理现象导致的错接祖源或祖孙次序错乱等等情况,亦应及时识别考辨后加以修正,千万不可掉以轻心。

 家谱编修组织

通俗地说,就是由谁来倡议修谱,谁来组织修谱,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保证修谱能顺利完成。

解放前,组织修谱的是家族。家族是一个泛指,也同时特指这个家族的权力机关,或曰宗族,或曰祠堂。这个权力机关不一个是一个常设机构,它也许是一个议事机构,以祠堂作为议事地点,由族长召集,各房份代表和知名人士参加的一个非常设议事机构。

家族一般都有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固定资产一般是田产、林产、塘产和房产。而流动资金的来源则是固定资产所产生的收益以及族人的捐献。所以,家族是有一定经济来源和收入的。它的支出主要是维持宗族祠堂的正常运转、祭祀、修谱、资助品学兼优但家境贫寒的子弟上学等等。

家族的职责是处理和协调全族之内的宗族事务,族长的权威是很高的。家族的权力很大,有时甚至兼具司法机关的一些职能,对族人的不良行为有处置权,最严厉的甚至可以处其死刑,如沉潭、火焚、窖闭等都是很严厉和残酷的。行政司法机关对此亦不干预,因为家族的这些行为维护的是封建的等级制和伦理道德,而这些伦理道德在当时是主流的意识形态,它对维护社会稳定,提倡中华民族传统文明有着积极的意义。

修谱一般有倡修。倡修者或为族长,更多的是在政治、经济上有一定发言权的杰出人士,也有对宗族事务非常热心的人。既有人倡议,家族就开始组织:不外是召开各房代表会议,筹措经费,确定编辑班子,印刷班子等等,然后是调查、编辑、汇总、成稿、印刷。谱成之后,一般都要大摆宴席进行庆祝,全族人参加,称之“做谱酒”。

新的时代必然有新的特点,现在,宗族已无实存的机构,那么如何组织修谱呢?

依然得有倡修。每一件事的缘起总得有热心的人提议。现在的倡修者,首先是宗族事务的热心者居多,其次是本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者,然后是经济较富裕和在政界有一定影响力的族人。

既然已经有人倡议,召开筹备会议就显得很有必要了。参加筹备会议的人员一定要具有代表性,首先是各房各份要有代表,其次是各地要有代表,再次是注意吸收各届的知名人士,尤以政、经为重。

筹备会议要产生的成果应该是二项:第一,统一思想,确定族谱一定要修;第二,成立纂修族谱委员会(理事会),选举负责人。这个委员会(理事会)就是此次修谱的组织者。

委员会(理事会)的负责人,或曰主任,或曰理事长,举足轻重,他应该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辈份高,说话比较有影响。这里一般有二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这位长者本身工作能力就比较强,那么,由他负责班子的工作是很适宜的。还有一种情况,这位长者虽然辈份高,全族人也很尊敬他,也非得选他为主任(理事长)不可,但他的身体状况、工作能力、知识水平似乎不能胜任这个工作,这个时候可以考虑选举一位工作能力很强的执行主任(理事长),由他来做实际工作,这样,既照顾到了情绪,工作也有人抓了。

修谱班子确定了以后,必然是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开会议事了。主要的任务有以下几项:第一,确定以主编为首的编辑班子;第二,筹措经费,并确定开支范围和标准;第三,组织协调普查工作;第四,组织审查族谱草稿;第五,印刷;第六,发谱,并组织庆祝活动。

在日常组织管理之中,组织者会遇到很多困难和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如经费不足,如寻根不顺利,如有族人不愿意参加修谱„„凡此种种,需要组织者以热心、细心、耐心和高超的工作艺术,良好的协调能力去解决。 在修谱的组织工作中,最重要的是二件事:首先是筹款,因为这是修谱的基础和最重要的保证;其次是协调,因为修谱委员会(理事会)的成员来自不同地区,各自的地位、身份、能力、性格、审美观、文化程度、热情等各个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全族的应修人员认识水平也不一,这需要负责人首先要团结、协调好修谱班子,然后依靠全体族人,以自身的热情带动整个班子和全体族人的热情,修谱才会善始善终。

修谱的最终成果是编纂出族谱。所以,组织者最关注的莫过于编辑,为此,组织者要尽全力支持和配合编辑的工作,尊重编辑,不干涉他们的工作,尽量为编辑们特别是主编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 家谱编修的经费收支

要清楚修一次谱大概要花多少钱,据此来做一个预算,从而为筹措经费提供依据。经费问题含有三重意思:经费的筹措、经费的开支、经费的管理。

一、经费开支。修谱当然要花钱,开支的范围大致有以下几项:

1、印刷费。主要是印刷族谱的费用,这是修谱中最大的一项开支。

2、办公费。包括修谱委员会(理事会)日常开支、打印费、宣传费、通讯费、水电费等。

3、差旅费。主要是外调人员赴外调查族人基本情况和编辑出外查询资料所发生的费用。

4、伙食费。主要是倡议修谱、集中议事和发谱、祭祖时聚餐的开支。

5、人员工资。这项开支可有可无,主要是看大家议事时怎样决定,如果大家认为为修谱是对宗族尽爱心,无需报酬,这项费用即可不支出。它主要包括支付给修谱委员会(理事会)成员、编辑、普查员等的报酬。

6、其他。

二、经费来源经费从哪里来?不外以下几个方面: 1、捐助。这是修谱的最大经济来源。捐助者当然大都是本族中经济比较富裕的。各族修谱总会有少数几个热心的族人首先站出来捐款,组织者要注意对这种行为给予足够的表扬和鼓励,树其为榜样,大力宣传。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全体族人的经济状况进行摸底,这个底一般是好摸的,因为修谱委员会(理事会)的成员本就是各地、各房份的代表组成的,他们当然会熟悉本地、本房份族人的经济状况。拟出一份经济状况较好的族人名单,然后发请柬召集他们开会,鼓励他们为宗族献爱心,为此次修谱伸出热忱的双手。开这样的会,要注意策略和方法。首先,受邀请者一般都是经济比较富裕,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族人,所以,接待要热情、周到,但不能奢华;其次,会前要与几个比较有影响力的受邀者充分沟通,请他们作一些宣传,多讲鼓动的话,而且,要求他们捐款的数目尽量大一点,以此来带动全体受邀者;再次是要大力宣传和赞扬捐款的族人的善举,人家给了你钱,你要尽量给人家以名。

2、人丁费。委员会(理事会)可以开会议一个标准,规定凡为入谱对象的族人每人缴纳一定的费用,标准不宜高。也可以分出男丁、女丁不同的标准。如果捐款的数目比较大,足以支付修谱的开支,这项收费当然可以不收。

3、售谱收入。即向族人征订族谱,拟定一个价格出售。应该注意的是要鼓励各家各户都拥着族谱,所以,价格要大大低于印刷的成本价。也同样,如果捐款的数目比较大,则可改为每户免费发放。

三、经费管理。经费的筹措应本着度支量收的原则。 在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上,一定要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财务纪律,完善开支计划、经手、审核、审批几道程序,定期公开明细帐目,让全体族人和捐款者放心。

修谱结束之后,通过决算,经费一般都有盈余。这批钱数量不一,各族也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大致如下:

1、设立“助学基金”、“敬老基金”、“济贫基金”等; 2、修祠堂、修祖坟、祭祖; 3、追加修谱人员报酬。

 家谱编辑步骤

一次修谱,重点是编辑,关键也是编辑。编辑应该是有一个班子的:主编一人,副主编若干,编辑若干。担任编辑,特别是担任主编的人,应该在古汉语、文笔、民间习俗方面有一定的基础。

主编是编辑的核心,他应该负责全盘编辑工作,对各位编辑作出分工,对整本谱要构思一个整体思路,制定一个完整的计划和一个切实可行的工作步骤。

1、通读老谱。首先要对老谱,特别是上一届老谱要仔细地阅读,摸清楚老谱的格式、风格,对本族的历史源流和支派世系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2、绘制世系图。也就是将上一届老谱上所载的人员按辈份全部画到纸上,一辈一辈用线连起来。这项工作比较浩繁,但也很重要。因为你只有画完了世系图你才可能对老谱所载人员的房份、辈份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你在普查时不会遗漏人员。

画图用的是一卷很大的绘图纸,画很多横线分若干格(老谱有多少辈就分多少格),每格(横行)都写上这样的字辈;小方框中左边的字表示谱名,如“传森”、“家俊”;右边是字或名,比如“家俊”,字“彦堂”;方框后括号内的“传森3”,表示“家俊”是“普蕃”的第三子。把这些名字连结起来,就是一辈一辈。画好了整个图后,在普查现有人口时,心中就很清晰了,比如你要求普查员去家俊家„„以后在编排齿录时,也不会发生次序上的颠倒。

3、普查。普查就是将上一次修谱还在世的族人、上次修谱后到本次修谱时出生的族人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需设计出符合要求的普查表格以统计族谱编修人口信息

4、整理普查资料。根据每一份普查表,撰写每位族人的条文。

在整理普查资料时,要注意为族人安取谱名。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字辈,同一辈份的人取一个相同的字以示标志。这些作为辈份的字,连起来一般都是一首诗或格言警句。依照字辈取的名字,叫做“谱名”。

每个人出生之后,父母都会为你取一个名字,或乳名,或长大以后的学名,这个名字也是你在日常工作当中的标志。每个人的名字或体现了父母的意志和审美观,或体现了自己的审美观,五花八门,各式各样,如果仅仅根据这些名字,你无法判断同族中人的辈份,所以,谱名便应运而生了。具体的做法是:同一辈份取这个相同的字,另用一个不同字组成谱名,他日常使用的名字作为名或字。

谱名应由主编统一安取,这样就不会发生重复的现象。当然,有些人向主编提出他希望取一个什么样的谱名,只要不重名,不发生冲突,一般主编是可以满足他的这种要求的。

还有另外一种情况,有些人出生后取的名字,本就是依据字辈来取,那么,取的人多了,就会发生重名的现象。比如我族“家”字辈,取“家有”的有十几个人,他们也没有别的名字。在修谱时,你又不能改他的名字,那怎么办呢?一般遇到这种情况,就要采用同音字替代,替代的原则是老谱已取的不改,改动修老谱时还未出生的,同样都是在修老谱之后自取同一名字的,改年轻的,不改年长的,以此类推。

5、确定老谱内容的取舍范围。解放前的老谱一般有序言、历次修谱序言、历次修谱人员名单、家规家训、坟山图、祠堂图、祀仪祀规、历史资料、艺文、跋、后记、世系(即人口资料)等等,各族各次修谱不尽相同,但大致如此。老谱的这些内容可以不全部录入新谱,孰留孰舍,主编要有一个基本态度,然后提交修谱委员会(理事会)讨论决定。

6、整理老谱内容。老谱内各篇文章,全部是竖排、繁体字,没有标点符号,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人的阅读习惯。我们要将决定留下来的所有文章进行整理:繁变简,加注标点符号,改正其中的错别字、异体字。

7、搜集资料,撰写源流考。每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世系源流,主编应根据老谱所载源流,搜集和参考近代本氏源流的研究成果,尽量将本族的世系源流考证详细和清楚,可单独成文,亦可列入序言之中。

8、撰写《序言》。每次修谱都有一篇序言,序言很重要,它几乎是一部谱的象征和门面,它反映了该次修谱的指导思想和价值观念。序言撰写者一般是主编,但也可以请本族德高望重或学识渊博的人士撰写。

9、编定所有内容,初成文稿。编排的次序名不相同,但大致如下:序言(这是一定要放在最前面的),历次修谱序言,源流考证,本次及历史修谱人员名单和基本情况,捐款人名单及金额,凡例,历史资料、字辈排行、齿录、艺文、跋、后记、附注。

10、审稿。审稿一般由修谱委员会(理事会)召集组织,邀请相关人员对草稿进行审核,一旦审核通过,即可定稿。

11、印刷发谱。

上述是编辑的基本工作流程及内容。当然,各族都有自己不尽相同的情况,当然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工作顺序及内容。上述的工作步骤也可同时进行,次序也可颠倒,并无成规。

 家谱的结构与内容

(一)

族谱的结构一般分为序言、宗规、字据、服制、图说、传志、世系、其他八部分。

一、序言:内容包括修谱意义、家族源流、修谱过程、修谱人名目等。

二、宗规:包括祠规、家规、家训、派语等。祠规为祠堂管理的规定,如祠堂肃静、修缮、财物保管和祭祀仪式、纪律等规定。家规、家训条目很多,其内容可分为四类:伦纪类,有尽孝悌、睦宗族、肃闺阃、慎婚嫁等规定;公益类,有完国课、倡公益、护交通、行周助等;风纪类,有戒绝奸淫、烟赌、盗窃等;持身类,有读诗书、务正业、崇节俭、择交游、息争讼、戒暴戾等规定。有的族谱内还附有清王朝的有关刑律摘录。派语则为族内子弟取名的规定,以列行次、连世系、定尊卑。

三、字据:分为契约、合约、合同和官府诉讼文书。主要内容有购置坟山、祠田、学田等族内公产的契约;就坟山、牧场管理或划分界址与外姓签订的合约、合同、山林、田土、湖洲纠纷,官府审判处理的文书。

四、服制:为封建社会对丧服的规定,按与死者关系的亲疏,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等。

五、图说:分为祖先像赞和坟墓、屋场、牧场、湖洲图及说明,坟墓图说在族谱中占有较多篇幅,详细说明所葬何人,其地理环境及墓向,以利后人祭扫。

六、传志:分族务志和人物志。

族务志内容较杂。有祠堂志,叙述祠堂的规模、环境、修建沿革,祠堂祭祀的祭文、仪式,祀田数量、租额情况及捐田人名目。

人物志为家族名人,如官宦、乡绅、耆寿及节妇、贤母等人的传记、寿序、墓志及人物表等。不少族谱还附有这些名人的诗歌、文章,被封、赠的皇帝诰敕等

人物表分为历代仕官录(或称宗献录、功德录)、生员表等。如某谱中的人物表,以儒林、贤能、行谊、方技、耆寿五类列八十九人,以贤母、节母、寿母三类列二十八人,并记有每人的简要事略。

七、世系:为族谱的主体部分,从一世祖起,分枝溯源,绵延而下,分世系图和世系表。世系图以线条连接,一目了然。世系表则逐代逐人介绍其祖先及配偶的生殁时间、埋葬地点及墓向、生育情况及简要生平

八、其他:有丁口录、义谱等。丁口录为家庭人口统计资料。义谱附于谱末,记载所收异姓养子、义子的世系,见于方氏、左氏、何氏等谱。

 家谱的结构与内容

(二)

明代中后期是中国家谱体例演变与内容更新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以下摘录了一套家谱的七大主要内容。

一、姓氏源流

姓氏源流就是同一族得姓的来源与变迁,中国人的姓氏渊源大多很为古老,假若没有古书或旧谱的记载,后人就很难考究得清楚。从一姓到一国一家,不能不知晓自己根源来自何处,认清自己的姓氏来源,每套《家谱》都详细介绍了自己姓氏源流,这样才能世世代代承继,也能将族系根缘流传千百年。

中国姓氏在经过历史不断演变,如:战乱,迁移,改朝换代,以及避讳改姓、避难改姓、复姓改为单姓等,姓氏变得更为复杂,其真正的出处、源头就更需要详细考证了,《家谱》中有详细记载。

封建时代,许多姓氏为了抬高自己的门第和郡望,习惯于与名人扯上关系,或硬追溯到某皇帝作自己的祖先。却不知道,这影响了血缘的纯正和确实性,后人不可不慎。

《家谱》中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它的目的也在于“明世次、别亲疏”以及考订姓氏源流。《家谱》均有记载姓氏的一章,以叙述家族得姓的来源,或是家族因某种原因改姓的历史。所以《家谱》中的姓氏源流就变得很重要,它是明辨您家族血统的证明文献

二、堂号

堂号是一个姓氏的特殊标识,它能显示姓氏发源的地缘关系。在家谱中,堂号具有联系姓氏与宗族关系的意义,也是后代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之一。

堂号名称一般取自于郡号名或为纪念家族史祖或名人而自创。

一般来说,堂号多取自于郡号名,郡是秦、汉时期对行政区域的建置, 郡号名又取自于郡名,或诸侯国名,地方府、州、县名。随着姓氏家族的发展壮大,就出现了以各姓氏名门望族发祥地的郡名作为郡号的由来。

大家族日久人众,或是遇至天灾连年之时,族人就会因迁徙流离,而散布各地。于是就有了在“总堂号”之下,再加入“分堂号”名称的方法。“总堂号”代表家族(姓氏)的发祥地,寓后人以不忘本源,“分堂号”则是族人迁徙至新地,成为当地有名望家族后,以该地的郡号作为堂号,“总堂号”和“分堂号”统称为“郡望”。

因为各族姓基本上都是以郡名作为自己家族的郡号,所以就有了若干姓氏同为一个堂号的现象。例如:王,胡这两个姓的郡望都是“清河堂”。

堂号名称的另一出处:自创堂号,乃家族中人自立的堂号,该堂号名称一为有别于各姓氏的分支别派,二为铭记祖先或名人的公德事迹或教诲。例如:杨氏的“四知堂”寓意“天知、地知、我知、子知”的为人风范。

三、世系表

如果发现一本关于您身世的家谱,您最想看的是什么哪?是不是想知道自家的祖先是谁?家族中曾有过哪些名人、功绩?家族中人现在哪里?等等,所有的答案就在家谱的世系表中。

作为家谱中最重要的内容,“世系表”,简而言之,就是说明一个家族成员,如:父子、兄弟间的相互关系,写清楚祖先后代每一个家族成员名字的图表。它有四种基本的记述格式: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

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用起来很方便。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藏地、功绩等。

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苏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的中间,这对人多的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会为写谱、看谱带来很多不便。

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如: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藏地、功绩等。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

以上四种世系表形式都各有特色,这是一般族谱中比较常见的世系表,但也有其它的变化,我们在记述家族世系表时,可根据掌握材料的多少、家族成员的多少等灵活采用,总之,世系表要易看易懂、内容真实、层序分明,这才是最为重要的。

四、家训

家训也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传统宗族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

远古时代,人类社会经历了氏族、家族、家庭的变迁,然而,这些都是形成一个国家的基石。在国家不安定和国法不明确之际,家训即可发挥稳定社会秩序的力量。因为,家族为了维持必要的法制制度,就拟定一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家族中人,这便是家法家训的最早起源。

自汉初起,家训著作随着朝代演变渐丰富多采。家谱中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为人们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成为“修身”、“齐家”的典范。例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节俭持家思想,今天看来仍有积极意义。在家谱中有不少详记家训、家规等以资子孙遵行的。当中,最为人称道的名训,如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等,至今脍炙人口。

家训之所以为世人所重,因其主旨乃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仪廉耻。此外,提倡什么和禁止什么,也是族规家法中的重要内容,如:“节俭当崇”、“邪巫当禁”等。

简言之,每个家族都有不同的族规家训。家谱中较为常见者,大致包括了以下内容:

(一)、注重家法、国法 (二)、和睦宗族、乡里 (三)、孝顺父母、敬长辈 (四)、合乎礼教、正名分 (五)、祖宗祭祀、墓祭程序

五、家传

要想深入了解世系表中族人的历史功绩,那就得看家传了。家传,是用来记述家族中有名望、有功绩人的事迹的文体,是一种正式的传记,明朝之前,传与谱是分开来记的。

“传记”记述了一个人一生的功绩品德,从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贡献,到对地方、家族做的每一件业绩,如:出资修建词堂、祖墓等,全部记述在内,以作为后人学习之榜样,并荣耀家族。

家传一般分为:列传、内传和外传等。列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功绩男子的传记;内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品行女子的传记;外传是记录家族中已出嫁有品行女子的传记。

传记中多配有该人的画像或关于该人的故事图画,让后代读起来倍感生动形象。

家传之用词以真实平朴为重,最忌溢美之词。这也是评价一部“家传”水平高低与否的重要标准。

六、艺文著述

“谱乃一家之史”,其中当然少不了家人的艺文著述。自六朝起,就有将家族中名人的著作录入家谱的惯例,尤其是到了明朝,此风更盛,这部分的内容更加丰富了,涉及史学、文化、经济、宗教等许多领域,在形式上甚至堪与“经典史料”相媲美。

家谱中的艺文著述,在体例上一般称作:艺文志、辞源集、文征集等。

艺文著述以家族中名人所写的诗文著作为主要内容,也收集本族人与外人的书信来函,以及经籍、表策、碑文、书札等,有的还有版画、肖像画、版本作品、名家书法、歌曲等,从形式到内容都十分丰富。

艺文著述是家族先人的心血结晶,其中的大量珍贵史料文献,有着非常珍贵的参考和欣赏价值。但是,由于艺文著述的种类、内容繁多,而又良莠不齐,所以还需后人用心整理,方能使家族中的艺文精品得以流传和利用。同时,我们在续补家谱现代艺文著述时,更需精心挑选,慎重录入,把最有价值和代表性的文献传给后代。

七、家谱图像

家谱之体现,能合书、图、史、表、志为一体者,它的利用价值就显得大些。家谱主要以文字内容为主,图片资料为副,但一张好的图片、照片仍是能将时代的精神面貌和特质传达出来。

将图片、照片纳入家谱的意义在于,为家族传承提高了一个最直接的环境背景,使家谱不在局限在文字文字记录、整体概念也变得鲜明而生动起来。只要是能让人对家谱有更进一步认识的古地图或老照片,均应该被收入家谱里,包括:

1) 老照片

家中存有的古老黑白照片、一家人的合照等,都有其历史价值,也是见证家谱的最原始材料。

2) 祖先图片(遗像、人物画、肖像画) 中国历代以来多有大量之人物画及肖像画,其中有大部分是为了纪念先人,或表达对圣贤亲人的追慕。

也有些家谱将家族先人中显达之人,画出其仪容,置于卷首,以求达到光大族望,启迪后人的目的,有些也刊载一些先人手泽遗墨。

3) 风水图(祠堂图、墓图) 祠堂是供奉先人的地方,在古代更是家族聚会之所,所以一般的家谱均有记载和刊载建物版图、描绘实状,有些更是附刊墓图,有些甚至详记地理方位。

人们相信一个家族的兴衰和祖辈所居住、埋葬的地点有很深的关系,这些都蕴涵着丰富的“风水”内容,所以也被称为“风水图”。

4) 故居/村庄图

版图,印制出他们家族的庭院、楼阁、书斋、房舍等。

 选择谱法

一、什么是修谱的谱法?

所谓谱法,就是指按一定的规则制度、体例进行编撰谱牒的方法。这个方法,其要点就是怎样完整、准确、明了、有序地记载族人世系及其有关事项。从广义上讲,一部完整规范的谱牒,应涵盖该族历史、源流世系、人物、事件、业绩、迁徙、族规等内容。自宋代起,编撰谱牒主要有两种方法,即欧体和苏体,也称欧式和苏式。

二种体例,并无原则上的区别,只是齿录编排上有所不同。 欧体适合于房份较多,人口较多的情况。它的原则是“五世一提”,具体做法是,在齿录前画出世系图,以备检索。然后在编排齿录时,根据房份支派,将某房的某一支派五代安排为一个段落,编完了这一支,再编另一支的五代,编写了这五代,再编下一个五代,以此类推。

苏体适合于房份不多,人口较少的情况。它的原则是“一辈一辈”。具体做法是:从第一世起,将所有同一字辈的人先后排列,再第二世、第三世„„以此类推。

二种体例,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欧体,使人对自己的近亲的了解比较明了,苏体对自己的同辈的了解比较明了。现在修谱采用苏体为宜,但在采用苏体的同时,也应注意吸收欧体的长处,可以在齿录编排时详细注明房份支系,可以起到合二为一,优势互补的效果。

无论欧体还是苏体,强化检索系统是关键。编辑应在族谱的目录、书眉等地方详加标注,使阅读者能顺利地找到他所需要的资料。

这两种方法至今仍被广泛采用,在此基础上,现代人续修家谱又演变出了传统欧式、欧式后转式、吊线式、吊线后转式、现代欧式、传统苏氏、现代苏式、现代书籍式、杂志分栏式等多种样式,不过,自古有言:“欧苏体例,千古不易”。续修、重修老谱,宜遵循祖制;创修新谱,可自主选择。

二、什么是欧体?其谱法的基本法则是怎样的呢? 欧体是指由北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欧阳修(1007-1072)创制的一种修撰谱牒所采用的体例和方法。《居士外集·欧阳氏谱图序》载:“谱图之法,断自可见之世,即为高祖,下至五世玄孙而别自为世。”又“凡远者、疏者略之;近者、亲者详之”。欧阳修的《欧阳氏谱图》一书,是欧体的范本,民间修谱多有采用,它包括谱图序、谱图、传记、谱例等。记录的人物世系及旁支分支以表格图式进行表述。“每五世一图,第二图五世起至九世,第三图九世起至十三世迄,以下类推,至现存者为止。先人小传叙源主名讳,字号、仕宦、特行、匹配、葬地、封赠、享年”。其规则如此,但制图非一定五世一图,如:欧阳修在《新唐书》“宗室世系表”和“宰相世系表”中用的则是每十二世为一图,民间谱仍以五世一图。所谓远疏略之,近亲详之,意思是在记本世时详载,下世暂只记名,到记下世本人又详,再下世则又暂略,以此类推。也有的族谱则是每五世一图,第二图从六世起至十世,不再把第一图的第五世在第二图中重复。

三、什么是苏体?其谱法的基本法则是怎样的?由北宋文学家苏询(100-1066)创制的一种修撰谱牒所采用的体例和方法为苏体。苏询与欧阳修,既是同时代人,也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既互为熟识,也均从事谱碟学问的研究。据载苏询在参阅过《欧阳氏谱图》后,在至和二年(1055年)编撰成《苏氏族谱》一书,成为后人称之为“苏体”的范本。其谱法是:“凡嫡子而后得为谱,为谱者皆存其高祖,而迁其高祖之父。”其操作程序是先“作世系表,按世系作一总表,即在某人之下书其子,孙,曾孙,玄孙,一代代一一注明。又在表中人名下注出他的仕宦,配偶,享年,死亡月日”。后“采叙述式”。如某谱在凡例中言:“谱式谨遵苏氏,名曰一家清。”简单地说苏式的法则是以图联其世系,以文述其事载。苏氏认为一般民间修谱只用“小宗之法”,而门第高贵者则用“百世不迁”的“大宗之法”。

 家谱命名方法

尊祖必叙谱牒,敬宗当建祠堂,睦族需济族人。三世不修谱即为不孝,一般续修家谱的间隔不宜超过30年。 家谱命名通常是在家谱之前冠以姓氏、地名、郡望、堂号、几修、原籍等,如:

① 地名+姓氏+几修范例:《合肥李氏三修家谱》 ② 地名+姓氏+堂号范例:《合肥胡氏宝书堂支谱》 ③ 地名+姓氏范例:《毗陵修善里黄氏宗谱》 ④ 几修+姓氏范例:《六修黄氏家谱》

⑤ 姓氏+堂号+几修范例:《黄氏敦睦堂重修家乘》 ⑥ 原籍+姓氏+地名范例:《江西黄氏丰城派迁长支谱》 ⑦ 郡望+姓氏范例:《江夏黄氏宗谱》

 家谱目录编序

什么是谱牒的目录?

谱书所载内容的各类、各项题目,依顺序汇录于宗谱的前面。目录的作用在于:既统其后所载概况,同时,也备分类寻检查阅。那么,怎样进行谱牒目录的编序呢?

谱牒,虽属史类,但涵盖的内容和范围与史相差甚远,因此,谱的编目,只是有近于史的形式,一般序次为:

一、题名录,即修撰者名单;

二、谱序;

三、凡例;

四、世源;

五、世系图;

六、派序并派字;

七、宗规、家范、家礼;

八、服制图;

九、浩命、恩荣;

十、传记及节孝传略;

十一、先祖像图、宗祠、族产、坟莹山图;

二、历届修谱题名录;

三、领谱字号;

四、捐输名目;

五、居地迁地;

六、财政收支;

七、附录;

八、后记。

现代重修谱牒,在原编目的基础上,依其内容的分类增加了有时代色彩的新内容,因此,在编目上有了一些调整。例有某总谱分十编,依次为: 第一编:先祖像图;谱序;前谱序;凡例;前凡例。 第二编:姓氏渊源史料;世系源流;先祖及分支图。 第三编:本宗的历史史料并考证。 第四编:本宗大事记、传记。

第五编:本宗派语;宗祠;宗戒;家范。

第六编:古礼制(含祭礼、婚礼、丧礼、五服制度、葬礼)。 第七编:历届修谱名目,历届领谱字号,历届入谱人丁统计资料;主要居地及迁徙;社会公职人员,实业人士录;文化学历、学位、学衔统计录。

第八编:本届续修文件、文告汇编。 第九编:艺文。 第十编:总世系图表。

卷前为族人主要居地地图,照片资料,前言,本届编修名单,总目录(含分房或分支目录)。

这种编目的改进,具有更好的连贯性,尤其是在本宗的历史问题上,既保留了原有的资料,也作了考证的说明,对克服谱史不实的情况有了重大的改进。有的宗族为提高宗谱的使用价值,还专门编录了族人速查表,附录于后,也算是一大创新了。

 分房立卷

世系是家谱的本体内容,就一般情况而言,一部完整的族谱都有总谱和门谱之分。为什么呢?

谱牒是一种以本宗族历史源流、事载、人名等为主要内容的系统籍典,虽属氏族历史类书,但又不能完全按史书编排,同时也不能完全类似其他图书,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一是不作公开的出版和外售;二是通过族内的分支(或称分房、分门)分配,各自保藏(除有宗祠公存之外),如合肥市长丰县疃水胡氏称为“六门胡”(一世祖恒盛公生六子),合淮地区的尹氏分为“七家品”(始祖銮公生七子)。因此,通常把一套完整的族谱分成两大部分编辑、装帧,其中,总谱集宗族要事成册,门谱分支载录人丁诸况。这样,除宗族公存外,各分支大多只保存本分支门谱,以便于核查寻检。所以,总谱和门谱之分是跟宗族人丁分衍的实际需要密切相关的。

据实而言,如果一个宗族的人口数以万计,可以将先祖的世系(如前十世)作为总世系,编为总谱,而将其后的世系按支系分卷编辑,这样,总分配合,能分能合,既脉络分明,又亲疏有别;既世系统一,又组合自由。

 重视谱序

近几年来,续修族谱活动日趋活跃,呈现出一派家族文化大发展的可喜景象。但是,由于续修族谱是一项民间自发的活动,没有制约机制,主观上的随意性,导致了已成书的族谱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如:不追溯族源,不谈族人流布;对于重大历史事件不认真查证,不负责任地乱说;设置入谱门坎过高、过偏;急功近利,不连大宗,各起炉灶,等等。这些问题不引起注意,留给后人的就不是财富了,只能是乱象和遗憾。以上问题的出现,主要在于谱序的撰写和凡例的制定上。

谱序的类型主要有两种,即自序和客序,而以自序为多。谱序是一部谱书的纲领,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谱序的要素是:社会背景与条件、指导思想与愿望、族源考究与流布、历次修谱历程与概况、本次修谱的组织过程及谱书特点等。这其中,族源考究与流布和本次所修谱书特点,是各族谱书之间的主要区别之处。

族源与流布考究,也就是前人所说的“慎终追远”,要上清本源,下明支派,保持一个家族图系的完整性,这才算得上是敬宗睦族,光前裕后。目前,有的谱书只修本村的小本支,甚至同住一个村庄的本支也各自修谱,上不追祖,下不联支,有点数典忘祖、漠视宗亲之嫌了。这种急功近利、立小山头的做法,背离了修谱修出族史、祖德、族情和团结的宗旨与愿望。

追溯族源,一般会涉及到历史事件,一定要严肃对待,切不可把诸如为防倭寇的卫所设置,与风马牛不相及、切不见经传的“永乐扫北”硬扯在一起。这样做,不只是贻笑大方,而且是贻害后人,对待历史一定要严肃,且不可随便臆造。还有的谱序把着力点放在了讲形势和意义上,该讲的内容却不讲,偏离了中心和主题,不能让读者开门见山地了解到这个家族的基本情况。这样空洞无物的谱序,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 家谱凡例

凡例是落实家谱编修指导思想和目的任务的实施细则,因此,也是续修家谱的行动指南,其功用和内容相当广泛,概括起来主要包括:谱书命名、编次结构、篇目设置、行文规范、开本大小、排版形式、起止断限、增补范围、入谱标准、逝者称谓、采访步骤、资料考定、图表编排、附录选取,等等。凡例为条文式,一事一条,简洁明快,要起到读者快捷读谱、査谱和用谱的指南作用。

凡例的制定要进行反复地讨论和研究,并广泛地征求族人的意见,尽量做到“一步到位”,避免在正式编写过程中发生返工的现象,造成人力、物力和时间上的浪费。

目前看,在凡例的诸多条规中,问题出现最多的是在“入谱标准”上,门坎设置的过高、过偏。如:学历定在硕士研究生以上,职务定在正县、团级以上,职称定在高级工程师以上,表彰奖励定在省、军级以上等。标准定的这样高,个人的入谱词条中就没有多少内容可以表述,让读者看了会感觉到这个家族没有出多少人才,丰富的世系录也差不多成了线条式的世系图。我们服务的主要对象是社会基层群体,入谱标准宜低不宜高。有的谱书中就“学历”等方面没有确立严格的标准,实事求是,是什么就写什么。这个做法也有它一定的好处,体现出是在为大多数族人修谱,而不是单纯为了那寥若晨星的几个人,也体现出最基层志书内容的广泛性和详实性。一个人的资料如果在谱书中见不到,那就很难在别的书中见到了,而在谱书中发现历史人物鲜为人知的资料也不在少例。就学历而言,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初中生、中专生或以前读了五六年私塾的,等于现在的什么生?那些有水分的学历又怎样去鉴别呢?有不少伟人的学历并不高,如果不谈他们的学历,就不能全面完整地了解他们成长和成功的历程,不要吝啬那几个字。

现在续修或新修的谱书中,基本上都规定了男女平等,同样入谱,这体现了时代的进步,但是在执行上并没有达到完全平等。如:对于娶进门的女性表述的比较完整,而对于嫁出门的女性表述的就不够全面,主要是不介绍配偶的基本情况,对于女性的一个完整家庭来说,这是一种缺失。还有的只将没有男弟兄的女性入谱顶支,而将有男弟兄的女性排除在外,这可以说是有失公道,谈不上是男女平等。历来修谱都是将下限设定在接近定稿的前夕,而现在有的谱书中将入谱人的年龄规定在十几岁以上,又不是在办身份证等要有个年龄规定,这种做法显然是剥夺了一批人的适时入谱机会,人为地制造了矛盾。可以说,这个标准立的过偏。

 制定捐例

X氏宗谱捐例(为X姓氏拟定的捐款例言)

本届修谱为X地X氏X修宗谱,为发扬我族“敬祖爱宗、依存团结、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的传统美德,充分体现X氏族人对先祖的敬仰和对家族的关爱之情,同时表达家族对捐助人员的肯定和褒奖,特制定本捐例。

一、宗旨与原则

宗谱编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所需经费主要包括办公费、差旅费、材料费、制作费、打印费、印刷费、生活费、等项必要的支出,主要来源于X氏族人的各项捐助。为保证高质量、高品位如期完成本届宗谱编修,经理事会研究决定,按照“平等协作、自觉自愿、量力而行”的原则,在全体X氏族人中开展捐助活动。

二、格次与标准

本届修谱捐助分为例捐、义捐、认捐三个格次。

1、凡载入本宗谱的X氏族人均应按照规定的标准捐输,例捐标准为每人30元,鼓励多捐。80岁以上老人和经济困难者例外。

2、倡导本族族秀和各类成功人士率先垂范,积极义捐。义捐标准按每千元一个格次。

3、鼓励本族成员踊跃认捐,领取宗谱。

三、待遇与奖励

1、凡本族中按例捐输者,均在世系图和世系表中登录名字和行传;

2、凡捐款500 元以上者,名字和捐款数目均荣列《修谱捐输芳名录》;

3、凡捐款1000元以上者,个人二寸彩色照片荣登《修谱捐输光荣榜》;

4、凡捐款2000元以上者,奖励本谱谱首和所在房分房谱一部;

5、凡捐款3000元以上者,奖励全套《X氏宗谱》一套;

6、凡捐款5000元以上者,全家福四寸彩色照片荣登宗谱;

7、凡捐款10000元以上者,由修谱理事会聘请为修谱荣誉职务;

8、凡企业界成功人士捐款20000元以上者,可设立专页,刊载介绍企业、产品的彩色图片和文字;

9、荣获上位奖励者同时享有下位的全部待遇。

10、凡X氏族人也可单独捐款500元,认领本谱谱首和所在房分房谱一部;捐款1000元,认领全套《X氏宗谱》一部。

以上待遇和奖励须经修谱理事会全体会议审查确定。

 家谱人物传

人物传记应立足于历史,以人为中心,叙述传主的生平,对层次更高一些的传记,还要写出传主丰富的个性,真切地描绘其形象,甚至写出其感情和心理世界,以达到对人物特征和深层精神的表达和反映,做到“真、信、活”。“真”就是真实可靠,符合历史事实,据事直书,力求人真、事真、言真、情真、形象真,以真取信,以真感人;“信”是指对人物的记述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不虚构渲染,不拔高溢美,不贬责降低,力求取信于人,传诸千载;“活”就是生动形象,既不能阿谀奉承,又要独有匠心,有内容,可欣赏,把传记写得有血有肉,情感丰满充沛,性格鲜明。

传记写作一要内容丰富,精义跌出,耐人阅读;二要重在真情义骨,不事雕琢,含英咀华,字字甘醇,不乏大气;三要将人物的思想、志节、行事、情趣、胸襟、人格、学问、技能以一种优雅流畅的笔法,生动活泼,形象饱满地表现出来。要从时代氛围、家族意识、社会心理和传统文化等方面去挖掘人的人性与人情,其中包括亲情、爱情、友情、才情,尤其要独有匠心地发现传主一生中易于为人忽视而又确实存在的闪光点,不能千篇1律,使人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传记必须审慎斟酌撰写:对于收集人物资料,要认真考察现状,查阅文献,辩伪存真,反复推敲,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分析、研究、考证工作,严格坚持史实的可靠性、准确性。这样,才能为社会所公认,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因此,编写传记时,一定要占有丰富、翔实、真实可靠的资料。在此基础上,还要坚持“议论断于序事”,议论要少而精,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按照传记文学体裁和特点要求,应通过时间、地点、事件的前因后果和人物的性格、肖像、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环境、细节以及相关人物的反映、评说,进行准确、真实的描写,能够使人物的性格更鲜明、形象更丰满,使叙事紧凑,语言更生动,起伏跌宕,富有悬念,从而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感情共鸣。

另外,家谱中如有“支派”或“房派”个人传记,应该清楚交代派系及祖、父关系,让人一目了然和注意文章前后统一人称等。

 排版和制作

宗谱是很严肃、规范的纸质载体,目前续修新谱均采用宣纸印刷和竖式排版装订法。在这一形式上,基本与古谱无太大差别,较好地保留了古谱的传统格局和庄重、质朴、典雅的谱碟外观印象。这对谱牒文化的传承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在谱牒印前设计过程中问题较多,严重影响了新谱质量和降低了新谱的文化内涵,甚为可惜。

一、谱籍尺寸的确定

宗谱既为严肃、规范的宗族历史典籍,因此在其尺寸的确定上应遵循严肃、庄重的原则,把握好书高和书宽的最佳比例,即所谓的“黄金分割线”,达到最为适宜、舒服的视觉效果,而目前有一部分宗谱在书高和书宽的比例上、随意性较大,造成两种情况,一是书宽尺寸过窄,印制成长条形,二是书宽太阔,近似于正方形,这两种情形只适宜于休闲读物,其随意无妨,但对宗谱来说是不严肃、不庄重的外观表现。

二、谱牒牌记的印刷

古籍古谱一般在封面以下第一页(即扉页)正面印书名,反面印牌记。牌记内容为本书的出书地点,印刷单位,印制时间等。看过牌记即对本书除内容以外的情况一目了然,有利于以后对该版本的鉴别,并有利于该书收藏传世的登记。但在现有续修新谱中大部分没有扉页牌记的印刷安排。甚至全谱中找不到该谱的成谱日期,只能从“序文”的落款日期来推算,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

三、版口、版心的设计和运用

版口、版心、鱼尾、四周单边、双边等是古籍印前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籍的主要特征之一。一般古籍印制单位对此设计较为规范和统一,但也有为数不多的现有续修新谱在这方面设计得似像非像,有的甚至图省事而不印制版口或版心,造成内容查找的困难和排列的混乱,有的版面页码和内文页码不一致,张冠李戴,错码乱页,很不严肃。

四、字体的应用和排版 一部宗谱一般要运用到四到五种字体和六种左右字号,用于区别、分隔从谱名到内容、谱序到谱文、标题到落款等,从而达到大小有别、前后有隔、虚实有分、起止有序的要求,使人观之有赏心悦目的整体效果。但现有大部分续修宗谱在这方面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一是字体的运用,主要表现在谱序文字的应用上。谱序是谱之精髓和灵魂,最好采用毛笔手写行楷、行草。正楷字体,通过影印版的形式印刷,如没有这方面条件而采用电脑字库,则用大标宋、正楷、隶书为标题,以仿宋、行楷、行草、正楷为序文较妥。而目前有的谱序通篇用魏碑、新魏、隶体作为全文字体,有的甚至使用大黑体为序文全文的字体,黑压压、沉甸甸的一大片,蛮重压抑之感顿负双肩,完全失去使用宣纸的意义,失去了谱牒古籍的传统文化内涵。

二是排版的不规范。出现天齐地不整,标点在额首,字距不统一,疏密无定律的凌乱幅面,有的甚至出现半句话后,下半行空格另起行和中间开天窗的严重失误,三是在字号大小的安排上,出现字体的题小文大,承小继大、上款小下款大的无序无规现象。

另外,族谱的格式应符合现代汉语的要求。

首先在印刷上,可采用简化字横排,当然,如需照顾海外特别是台港澳族人的习惯,经过众族商议同意,也可采用竖排、繁体字。其次,语言、语法、标点符号也应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当然,随着现代印刷技术的发展,也可以采用两种版本并行,甚至再加上电子版三种版本通用,都已经成为可能。

还有版式和印刷方法的问题,传统上倾向于用宣纸线装,但对现代印刷的样式同样不予排斥。

 家谱编修用词

续修家谱必须研读和承续老谱,而老谱中的一些名词已经与今天的用此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家谱中的专用名词甚至已经失去了日常使用功能,所以,这里专门对一些家谱专用名词做一点解释,以供参考。

一、名、字、号。

名即谱名。宗谱中亦称“讳”,也就是说人们在交往中不能直呼其名,即避讳,否则就是对人不尊重。有的宗谱谱名以字辈排列,如孔氏宗谱从七十一世至八十世字辈为“昭宪庆繁祥令德继垂佑”,所以孔祥熙为七十五世,孔令辉为七十六世。

字即人的表字。一般为人们平时习惯称呼的名字,如刘备字玄德,岳飞字鹏举。

号指名和字以外另起的别号。古时,一般为年长者或有名望者的自称,如恽格字寿平号南田,苏轼字子瞻号东坡。

现在人们一般不分名和字了,名字为一整体,即现在的谱名,我们对旧谱中的名和字不必去改动,应维持原貌,如果现在用的名字与旧谱中的字不一致,可用“又字某某”来弥补不足。现在人一般不另起号,我们不要把几岁小孩的小名写成号,那是对号的一种曲解。

二、配、继配、娶、聘

配指婚配、元配,配偶。配偶多指妻子。故宗谱中的“配”是男子结婚的专用词。

继配指前任妻子已死亡或离异,又与后任妻子结婚。 娶指娶妻。“未娶”即未结婚。

大多数宗谱中男子结婚“配”和“娶”并用,但意思是有区别的。配、继配都指女子是初婚,娶、继娶都指女子为再婚(即再醮者),所以不能把宗谱中“配”改为“娶”。少数宗谱只写娶,不写配,这种情况另当别论。

聘是指旧式婚礼中的文定,宗谱中指男子定亲,即男女双方夫妻关系已经确定,但未完婚。旧时风俗为先定亲,后结婚,一旦定亲,女方即为夫家人,故有“聘某氏,未婚卒,葬某地”的表述。

现在修谱,一般不写聘,而以正式结婚为准。旧谱中的“聘”,即当时只是定亲,现在已经结婚生子,则应把“聘”改为“配”。

三、妾、侧室

妾,古时女子对自己的谦称,也指男子在正室以外娶的妻子。侧室,旧时指偏房,与“妾”同。

四、适、字、未字、待字

适,即女子出嫁。宗谱中“适”为女子结婚的专用词,与男子结婚的“配”相对应,也有少量宗谱写女子结婚为“嫁”。

现在修谱,一般应该保持与旧谱写法一致,故“适”不必改为“嫁”。

字,即许配,宗谱中“字”为女子定亲,与男子定亲的“聘”相对应。未字即还未定亲。待字即已经介绍了对象,等待定亲。现在修谱,一般不写“未字”,而直接写“适某某”,旧谱中的“未字”也应改为“适何地何人”或“适不详”。

五、出赘、入赘、招赘、孀赘

出赘指本姓男子招女婿出去,宗谱中表述为“出赘某地某姓”。

入赘指外姓男子招女婿进来。出赘、入赘都是指男子招为女婿。

招赘旧时修谱,本姓女子招女婿都以女婿挂线,故表述为“某某赘婿,本姓某”。

现时修谱,招女婿多数以本姓女子挂线,这里主语变成了女性,故应用“招赘”,也可用“赘”或“招”。

孀赘即丈夫去世后,妻子再招一个丈夫进来。

六、出继、继子

出继指本姓男子被外姓领养。

继子指外姓男子被本姓领养。有的宗谱把继子写为“螟蛉子”。旧时对继子入谱都有严格规定,一般都要得到宗族同意,并要交一定的田产或财产给本姓宗祠,有的把继子编入另谱。

现在修谱,继子和亲生子都一视同仁,不再编入另谱,但为了区别亲生还是领养,仍写“继子”为宜。

七、离异、改嫁

离异指夫妻双方在世而离婚。

改嫁指丈夫去世而妻子另嫁他人,至于改嫁何地何人一般可不写。

旧时修谱,一般没有离异情况,只有“休妻”;也有丈夫去世后妻子另嫁的情况,宗谱中一般用“曾娶某氏”来表述。现在提倡恋爱自由、婚姻自由,离异和改嫁现象不足为怪,但必须如实表述,一是尊重历史事实,二是下次修谱时不必再去查考其死亡年月,三是对子孙负责。

八、出嗣、入嗣、兼嗣

出嗣,本宗族由多子方承嗣无子方。

入嗣,本宗族无子方由多子方来承嗣(俗称顶嗣)。嗣即继承。旧时承嗣都有严格规定,一是必须得到宗族同意,二是在辈份上必须一致,三是亲疏上应该由近及远。承嗣的目的,主要是延续香火,同时也继承财产。

世表一般在入嗣方详述,在出嗣方略述。现在生男生女都一样,也就不存在出嗣和入嗣了。

兼嗣,也称兼祧。世表的详述仍在出兼方。

九、无传、无出

无传即未生儿子。无出即未生子女。

十、殇、合兆、昭穆

殇,未到成年就去世,一般称“早殇”,也称“早卒”、“早亡”。

合兆即合葬。合兆应为夫妻双方均去世,且有葬地和方位。 昭穆,古代宗庙排列的次序,始祖庙居中,以下按父子辈份排列为昭穆,左为昭,右为穆。

十一、从释 从释,即当和尚。 十

二、氏

氏,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为姓的支系,用以区别子孙之所由出生。古时女子称姓,男子称氏。对已婚妇女称呼亦为氏,常于其父姓之后系“氏”。如姓张男子与姓周女子结婚,写成“配周氏”,实际上应为“配张周氏”,这里的“张”字已省略不写,表明姓周女子已成为姓张人家的一员。

 族女入谱

中国传统家谱是父系制的家族历史,它的记载多以家族男性成员为主,辅以其配偶。作为家族的女性子嗣,多数家族认为“女则以夫为家者也”,而且出嫁后姓氏也要更改,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出嫁后的女儿不再属于自己的家族,所以不同于作为家族血脉传承人的男性,因而不必记录到家谱中。一些家谱凡例中甚至明确规定“无子而有女者则书无嗣”,女儿被宗族组织、社会观念剥夺了继承家族血脉的权利。虽然宗族组织名义上声称女性成员属于夫家,但事实上,传统民众女性上谱观念的形成受到传统伦理思想中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的思想意识的影响,同时也体现了家谱延续男性家族血脉的本质和功能。

一般宗族纂修家谱虽然不记载女儿,但是只要女儿婚嫁后行为良好,获得了节妇烈女的称号,那么该家族家谱通常会加以记载,并可能撰写小传以表记其节烈作风。在传统家族观念中,女性成员不具备上谱的资格,但族女有了特殊的表现,为家族增了光,家族组织便以此为荣,并想借用女儿节烈作风以光宗耀祖,提高宗族的声望,于是给以“树碑立传”的优待。因此,女儿是否具有上谱,并得到立传的资格,关键在于贞节与否。从本质上看,这与家谱的社会功能紧密相关。在传统社会,家谱纂修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垂训、教化后人,因此只有符合宗族思想、对宗族未来发展有益的行为才能够得到褒奖和激励,其中妇女的节烈思想正是世家大族所重视和提倡的。

在当代家谱纂修凡例中,依然规定以血缘关系为依托,重视记载血缘的发展脉络,但是与传统家谱的记载方式不同,当代家谱纂修中出现了男女并书的现象。男女并书是指新家谱在延传家族男性成员上谱的基础上,同时允许家族女性成员上谱,“未出嫁女人与男性一样编行第、排序号”,“凡已出嫁女性,载入昭穆,注明出嫁何地何人”。在当代家谱纂修过程中,部分家谱除了记载家族女性外,可以进一步记载其丈夫、子女的情况,男、女均是家庭的重要成员,男孩女孩都是家族的组成部分和血缘基因的延续,故将女、婿、外孙入谱”。如果有赘婿进入该家族,那么也可以进入家谱。同时,由于社会观念的变化,在新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开始寻求新的修谱标准。一些家族认为,家谱是一个姓氏家族的全记录,因此姓氏应该是上谱的重要标准。家谱中除了因婚姻关系而引入的外姓配偶外,其他人员的姓氏应该是统一的。并且,其他外姓人员因为某种关系的原因如果愿意更改姓氏,同样可以进入家谱。如东岳庙《陈氏族谱·凡例》规定“若陈姓男子亡故,其配偶在家招夫,子女又姓陈的,按本族人员入谱”。

另外还有一个由于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带来家谱编修的问题。 女儿能否入谱,并不是指女儿可不可以修入族谱(历代修谱,女儿本就记录在内了),而是指女儿能不能够作为本族的传承之人。

之所以说这是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一个问题,因为这在以前并不成为问题。某人无子只有女儿,他当然算是“绝代”了,但这种情况不多,因为过去生育子女不受限制,而且,一定继续生,到生了儿子为止,“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没有儿子,意味着断了香火,不能以子传子,子子孙孙了。

从1970年代,特别是1980年代,政府开始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被强制推行,特别是在城市,一对夫妇只能生育一个孩子,这样独女户的情况就多了起来。

也正因为如此,很多人,特别是只有女儿的人就提出,女儿也可以作为传承之人。尽管无奈,尽管可以理解,但还是不能一概而论。还要看族人的反应和其本人的意愿,这一点要在凡例中说明清楚,作为一条制度规定下来,要行都行,一视同仁。有的家族在修编族谱时采用的办法是:在女儿的齿录中载明女婿的相关信息,再载入所生子女的姓名、性别等信息,对其第二代以下暂不延伸登载,广大族人普遍接受。

族谱说到底,是父亲氏族的一个产物,在过去,它有它一定的规则和标准,但并不一定只能是以子传子,子子孙孙。这倒不是歧视妇女、男女不平等的问题,而是按照传统的宗法制度只能如此。反过来如果现在是母系社会,你也只能采取以女传女的标准,不然的话就会乱,《韩氏女谱》就是如此。也就是说,你只能采用一个标准。

打个比方,某人只有一个女儿,女儿当然可以随父姓,也可以随母姓,但在一些家族,谱名只能随父姓。她长大以后要结婚,结婚之后要生孩子。如果这个人坚持要将女儿、女婿、外孙修入自己的族谱,那他的这个外甥是不是应该改姓?你要求改姓,他的爸爸、爷爷会同意吗?再如果到时候女婿的家族也要修谱,那她的女婿和外孙修不修?

所以,女儿入谱的问题不是没有办法。有一种情况就是可以变通的。那就是如果女儿、女婿育有二子,他同意一个随父姓,一个随母姓,或者虽只有一个儿子,但他们同意随母亲姓,那么这个时候就可以采用入赘的方式叙其齿录了。换句话说,过去出现过继或领养的情况也是存在的,就是采取了这种方法处理的,比如李鸿章原本应该姓许,但他的祖父改为李姓,他自然也就不再姓许了。

 走出误区

续修家谱要防止出现一些常见的问题,也就是要走出修谱的几个误区。

一、严格入谱标准,防止把一家谱修成百姓谱。

宗谱是记述以男子血缘关系为传承的历史。为了保证血缘传承的纯洁性,一些宗族规定了不允许领养继子,也不允许赘婿。但是后来,由于社会的动荡(如战争)和严重的自然灾害(旱灾、水灾等),男子人口急剧减少。对一个宗族或一个分支遭到灭绝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宗族开始允许领养继子和赘婿。这些措施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既维护了宗族姓氏的传承,又适应变化了的时代要求。所以宗谱从最初的男子血缘关系的传承演变为姓氏血缘关系的传承。

现时社会实行了男女平等,修谱时大家都意识到必须体现这样的思想。从过去宗谱中女子不具名到具名,女子在世系表中不挂线到挂线,这是社会进步的反映。宗谱与一户人家的家谱还是有区别的,一户人家修谱,可以把一个祖宗的后代,只要与之有关联的亲戚都可以修上去,使这个大家庭能够保持一定联系,这是无可非议的。但宗谱就不同了,它反映了一个宗族同一姓氏繁衍的概况,与这个姓氏相同的均可入谱,而与这个姓氏不同的就不能入谱,即同宗同祖,这是修谱的基本原则。但是个别宗谱在续修时没有把握住这一点,因为女子可在世系世表中挂线,但把

编修家谱的一般步骤

编修工作心得体会

罗田县志编修

名言警句编修

家谱文化

家谱后记

家谱序言

家谱调研

家谱学

(4家谱

家谱编修基础
《家谱编修基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家谱编修实务 家谱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