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关帝庙的传奇故事[优秀]

发布时间:2020-03-01 20:07:2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关帝庙的传奇故事

在周口市沙颍河北岸,座落着一片金碧辉煌的宫殿式古建筑群。整个建筑群布局严谨精巧,殿堂宏伟壮观,雕刻精湛瑰丽,装饰富丽华美,素以其巧夺天工的艺术雕刻著称于世。它就是有着300多年历史,由清康熙年间,在周家口经商的山西、陕西商人集资兴建,被建筑学家誉为“豫东平原保存较好,建筑艺术价值较高的古建筑群”——周口关帝庙。它犹如一段凝固的历史,记载着昔日周家口商贸的繁荣和经济鼎盛。关帝庙还流传着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一、一怒之下的经典杰作

现在的沙河南岸文化街,清康熙年间曾叫关帝庙门街,是周家口历史上会馆最多的一条街。在不到300米的街道上,分布着5个会馆。外省客商为联系商务、沟通信息方便,纷纷在周家口建立商会会馆。会馆是神灵崇拜和商业文化的结合,故很多会馆又多以庙相称。原来的第八中学就建在最早的山陕会馆的原址上,那是山陕商人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投资兴建的第一个山陕会馆。因三国时期的大将关羽,世称“忠义”,被清朝加封为“护法神圣帝”。他生于山西蒲州,与山陕商人系同乡近邻,为纪念这位世人敬仰的“关圣帝”,山陕会馆又叫关帝庙。比北岸的关帝庙早建了13年。当时,沙河上没有修桥,南北行人靠摆渡过河。由于交通不便,沙河北岸的山陕商人,往往因为烧不上第一炉香,而与沙河南岸的山陕商人发生矛盾。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五月十三日,两岸山陕商人在筹备祭典议事时,双方矛盾激化。一怒之下,北岸的山陕商人发誓要在北岸建一座更大规模的关帝庙。

于是,他们就发动沙河北岸的所有山陕商人一方面集资购料,一方面选址买地。集资按自觉自愿的原则,多少不限。由主持派人到各商号,让捐款者自己往帐本上写,写多少,捐多少,这叫“布施银”。还有一部分是按生意大小摊派的“厘头银”。共捐白银3万多两。建筑材料多是从山西老家运来的。山西人很会打算,比如盖庙用的琉璃瓦,他们从山西用驴驮着瓦来周家口,瓦作建庙用,驴在周家口卖掉,又可赚一笔钱。所以集资和购料都是比较顺利的。就是在买地时出现了一件不称心的事情,这件事情影响了关帝庙几百年。他们选择了一块风水宝地,大约30亩见方,北依文昌街,南临沙颍河,祥云瑞彩,钟灵毓秀。所有需要的土地,大部分都丈量过了,还有东南角一小片土地没有谈妥。如果把东南角的一小片地也买过来,那建关帝庙的地块就是方方正正、完美无缺了。但是,这块地的主人就是死活不愿卖。这主是当地人,本来就对这些外来的山陕商人有成见,更有一种妒忌心理。听到山陕商人一个劲的“鹅(我)给你说”,气就不打一处来:“鹅、鹅,还扁嘴子类。”无论怎么协商就是不愿卖地。这真难住了山陕商人。山陕商人开始以为地的主人嫌给的钱少,就舍着钱往上砸。承诺用三尺长布袋装铜钱,在地面上平放着摆,把所要买的地摆满,作为地的价钱。该地主人不卖。后来山陕商人又提出将钱布袋立起来将所要的地摆满,地的主人还是不卖。山陕商人又提出用铜钱“灌缝”,就是用铜钱把每个钱袋之间的缝隙灌满。地的主人还是不卖。最后山陕商人提出加上个“小鬼戴帽”,即在每一个钱袋上放一个银元宝。地的主人始终是两个字:不卖。并且放话,“再多的钱,我也不卖。那怕是在那里盖茅厕,放大粪,也不卖给你们。”最后,山陕商人无奈只得将关帝庙东围墙的南端向西倾斜,绕过这块令他们头痛的地块。300年来,关帝庙的平面图不够方正,留下东南角的缺憾。后来,这片地真的盖成了茅厕,一直延续了若干年。直到1998年秋整修关帝庙围墙时,才取消了厕所,使关帝庙的外墙变成了方方正正。

康熙三十三年(1693年),山陕商人开始了工程浩大的关帝庙建设,采湖广之秀木,运秦晋之砖石,请墨客画师,聘能工巧匠,历时159年,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年间扩建、重修,最终于咸丰二年(1852年)全部落成。整个古建筑群占地30余亩,为三进院落,照壁、山门、钟楼、鼓楼、铁旗杆、石碑坊、香亭、碑亭、飨殿、大殿、戏楼、拜殿、春秋阁由南向北依次建于中轴线上,前、中、后院楼廊殿阁140多间,整个建筑群布局严谨,装饰富丽,工艺精湛,极富神韵。清代文人高麟超,在《洗凡文抄,陈游纪胜》中欣然称赞:“关圣帝装塑威严,双石坊镂刻精妙,春秋阁飞檐建瓴,铁旗杆直插云霄,集公输之巧,荟冶炼之精……胜迹也!”

二、耐人寻味的石雕画

在周口关帝庙中,丰富的文化特色和建筑风格使其格外引人关注,尤其是那些别出心裁、内容丰富、雕刻精细的石雕、木雕等装饰构件,更使关帝庙古建筑显得丰盈自然、别有韵味。

关帝庙的石雕艺术堪称一绝,是关帝庙最重要的文化构成。关帝庙的石雕大部分分布在石牌坊、石柱础、石栏板和柱头上,其艺术形式多为圆雕、浮雕、透雕或半透雕。这些石雕内容或取材于神话传说、文人轶事,或来自成语故事、词语典故,或源于生活的联想。如,取材于杜牧诗《清明》的《牧童遥指杏花村》,在不足一平方尺的面积上,童子、老人、杏林、酒旗、细致入微,栩栩如生;《知足常乐》画面上故事表达的是“人家骑马我骑驴,后面还有担挑的”。还有如《精卫填海》、《天下太平》、《酌泉励心》、《张良进履》等,通过石刻匠人的巧妙组合,借助简洁却寓意丰富的石刻艺术表现形式,抒发了古人善良而又美好的愿望。

在关帝庙的石雕中有一幅这样的雕画,所画之物,非狮非虎,非猫非犬,而是一只头上有角,身上有鳞,四肢短粗,掌爪各异,脸同狮虎,尾似蒲扇,回头望日,血口獠牙的怪物。这幅石雕画的来源还有一个典故。

相传,明弘治年间,姑苏城内发生了一次严重的鼠灾,人们把它叫做“百万老鼠闹东吴”。这次鼠灾把粮食、衣物、箱柜、装饰、能吃的吃掉,能咬的咬烂。就连长州县(今吴县)公堂里挂的“明镜高悬”、“日出东海”字画,也统统撕嚼得一塌糊涂。鼠灾过后,长洲知县派人去请著名书画家文徵明来家作画。文徵明正在吹箫,见衙门来人,放下玉管,听罢差人禀诉,摇头一笑说:“唐伯虎作画有三不画,吾有四不画,情绪不好不画,墨不浓不画,酒不足不画,不为权贵画,逢单日不画。”

知县听了差人的回禀,心想,他是一榜解元,强行是使不得的,还是礼贤下士登门拜访为好。于是他脱下官服,换上民装,到文府拜年。从初一到初三,长洲知县连扑了三天空,问谁谁也不知文徵明到哪去了。知县无奈,就派两位公差日夜在文家门口等候,直到正月十八午后,文徵明才回到府上。差人喜出望外,把老爷求画心切,三次登门恭请,备说原委。文徵明微微一笑,说到:“亏得二位辛苦,县公诚心,又舍得纸墨银子,画非难也。今天日已过午,明天又逢单日,后天如若风和日丽,着来花轿一顶,四人开道,八人吹打,聘则往也。”

正月二十,知县按照文徵明的意思,把他接到衙门,点香秉烛,备上美酒佳肴。席间,文徵明问道:“县公欲画何物。”知县用筷子在桌子上边画边说:“画猫比猫大,画犬比犬凶,画狮比狮小,画虎比虎猛,照此画来。”

文徵明开怀畅饮。酒过六巡,他起身来到画桌前,凝神静思,揣想画意。然后在一张大纸上挥毫泼墨,画了一只体态臃肿,绿毛蓬蓬,四肢短粗,掌爪各异,下颌方阔,头顶椭圆,脸同狮虎,尾如蒲扇,眼似铜铃,歪头望着太阳,张着血盆大嘴,獠牙伸舌,一掌握着玉如意,一爪托着金元宝,一蹄蹬动摇钱树,一脚踩着灵芝草。画好后,知县连连说了几声“妙哉善出”。高兴地问道:“文公,此物何名?”文徵明滑稽地一笑,比比划划地说:“想吞天地日月,欲括万贯金银,狮虎望尘莫及,县公自悟芳名。”知县被弄得很尴尬,只有连连点头说:“是、是……”付足画师银子,照样用花轿送他回府。

故事里讲的这幅画,与关帝庙的这幅石雕一模一样。当时,工匠们之所以选择这样一幅讽刺画作为石雕,就是比喻那些榨取民脂民膏的封建官老爷们与这只野兽一样,什么都想吃,什么都想要,贪婪无厌,甚至连天上的太阳也想一口吞下。于是,人们就给它送了个名号叫“贪”。这个故事不单单对官,对商贾对世人也同样具有警示意义,为人,戒贪隐忍、知足常乐方能天地宽阔;经商,诚实守信、薄利多销才能天长地久。

三、浓郁的关帝文化

周家口沙河北岸的关帝庙,建得高大宏伟,巍峨壮观,是豫东数百里最有名气的庙宇了。据说,关帝庙建好后,好长一段时间里面没有对联。这样好的一座关帝庙,应配了一副好的对联才行,写什么样的对联呢?关帝庙的主持出题说:“上联要有三个同一字的地名,下联要有三个同一字的人名,而对联的中心意思还要赞颂关帝一生的功业。”这样的要求,难住了周家口不少名流和书生。所以,关帝庙大殿两旁的柱子上一直挂着一副空白的木板,过路的游人无不叹息感到遗憾。

一日,一个很不起眼的游学先生路过关帝庙,便进去游览。到了大殿前,见到两条空白的木牌,便“唉”了一声说:“耸起一座关帝庙,留下一片叹息声。”主持听了后,觉得此人出言不凡,急忙上前施礼说:“请先生为关帝庙增色添辉!”那先生看了看要求条文,也不推辞,略加思考,挽袖提笔,饱蘸墨汁,一挥而就。

上联是:坐蒲州,佐豫州,坐镇荆州,赤手创千秋大业;

下联是: 兄玄德, 弟翼德, 不从孟德,丹心震万古纲常。

主持一看,赞不绝口。对联挂起,观者云集,没有一个不拍手叫绝的。

周家口关帝庙的一大功用是会馆,是商人们的沙龙之地。但既然打着关帝庙的旗号,自然少不了关帝文化的渲染。所以,庙内的重要内涵之一就是关公文化。关公从“当时义勇倾三国”的蜀汉名将,到“万古祠堂遍九州”的神化、圣化偶像,是中国封建社会进入后期以来,社会各界对关公不断美化、圣化和神化的结果。从宋元至明清的这一历史过程中,上至高居庙堂的帝王将相,下至终生劳作的庶民百姓,从挥文弄墨的文人学子、舞枪弄剑的草莽义士到勾栏瓦舍中的说书艺人、远避尘世的僧侣道士,几乎都陆陆续续汇入了美化、圣化和神化关公的潮流。在这一浪高于一浪的关公崇拜浪潮中,从关公身上发掘出来的和被追加到关公身上的美德与美誉,远远超过了历史上真实的关公,几乎达到了无人可及而又无以复加的地步。于是,生活于三国时代的关公,在宋元明清之际,便渐渐地超凡脱俗,青云直上,由一个充满悲壮色彩的人间英雄,变成了万民礼拜的神圣偶像。所以,在关帝庙里,多有人们对关公的赞美楹联,而这些楹联也成为关帝庙关公文化的内蕴之一。

在周口关帝庙,对关公的赞美楹联有很多,多是清中期征集的作品。其中石牌坊上有“读好书说好话,做好人行好事”、“忠勇光昭日月,谟猷学本春秋”;大殿上则是清康熙三十三年(1693年)书写的“大义参天”、“忠能择主鼎足定汉室天下,德必有邻把臂呼岳家父子”的赞誉;戏楼有“声震灵霄”;拜殿则有“赤胆扶汉尽忠尽勇千秋豪气参大地,丹心托月重信重义一生高节韶春秋”;春秋阁上有“赤面表赤心千里常怀赤帝,青灯观青史一生不愧青天”、“霸业已空问吴魏强梁安在,英风如昨与天地悠久无疆”、“秉烛持纲常顾影何惭心上日,封金完节义对人不愧性中天”、“ 鲁夫子晋夫子两位夫子,著麟经看麟经一部麟经”等。这些楹联,构成了周口关帝庙鲜明的关公文化特色。体现了关羽“威云乾坤汉寿侯,千里单骑武威风。忠心扶主举汉室,义薄云天世仰颂”的英勇气概。

四、关帝显灵

以后的年代里,周家口曾屡遭兵燹战乱,关帝庙均深受其害。光绪十五年(1889年)7月,钟鼓楼毁于大火。后来,山门、照壁等建筑均遭到毁坏。现在的关帝庙前门,比着当时已经缩短了很多。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5月,豫东沦陷,日军从漯河进犯,占领周家口后 奸淫烧杀、无恶不作。同年8月16日,日军扒开南寨沙河堤,淹没街道30多条,房屋6000多间,淹死冲走老百姓200多人,致使商水、项城、沈丘秋庄稼颗粒无收。周家口关帝庙也未免劫难,楹联匾额、门窗槅扇有的被日寇付之一炬。现仅存石牌坊、春秋阁廊柱石雕对联,大火烧不烂,才幸免一难。日军指挥部设在关帝庙。日本人喜欢洗澡,日军指挥官吉野大佐一次命日本兵为其烧水洗澡。日本兵在关帝庙飨殿前支起大锅,架上劈柴。大火熊熊,劈柴全部烧光,但水仍未烧热。日本兵见飨殿檐下及立柱上有很多透雕,雕有“凤凰牡丹”、“二龙戏珠”、“福禄博古”的图案,想用这些透雕当柴烧。谁知刚用刺刀挑下几块,大殿旁拴着的几匹战马忽然惊了,前蹄腾空跃起,“咴咴”惊叫。随后,一阵狂风,把刚才还熊熊燃烧的大火一下子吹灭了。日军指挥官吉野是个中国通,他知道士兵的不规,惹怒了关帝神灵。忙集合日军士兵在飨殿前跪拜,祈求神灵宽恕。并下令日军指挥部撤出关帝庙,移至南岸的西顺河街东口(原川汇区政府前面)。日军在周口期间,曾经毁坏的建筑物不计其数,包括清光绪年间建造的具有江南园林风格的古建筑群黄杏樵别墅。一年之后的1945年8月,日军在关帝庙飨殿前举行投降仪式,向中国军队交出了全部武器。

五、激战关帝庙

1947年,刘邓大军为解放周口,与盘踞在关帝庙内的国民党交警部队展开激战。1947年6月,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挺进鲁西南,豫皖苏军区部队连续作战,相继攻克毫县、鹿邑、太和、睢县、柘城、逍遥等城。豫东重镇周家口,已在人民解放军掌控之中。当时守卫周家口的国民党交警17总队装备精良,战斗力极强。7月25日,人民解放军三面合围,将守城的国民党军全部压缩到北岸的关帝庙附,后敌人又全部龟缩到关帝庙内。关帝庙地形复杂,易守难攻。其

一、关帝庙是美国救济总署仓库,里面大米、白面、水果、罐头,被服、布匹甚多,不怕围困;其二,关帝庙四面高墙,构成有利的屏障;其三,春秋阁居高临下,是周家口的制高点,且能控制周家口大桥及北岸的街道路口。国民党交警17总队的第

2、3大队和机炮中队千余人撤入关帝庙后,便在围墙里侧搭木架,建掩体,在春秋阁顶上架起机枪,准备负隅顽抗。敌人站在木架上疯狂射击,房顶上轻重机枪封锁了大桥和城内街道路口,使人民解放军不敢靠近,进攻受阻。解放军指挥员当机立断,将所有轻重机枪、六0炮集中在一起,编制成一个压制敌人的火力网。上午10时,火力网终于将敌人的火力压了下去,担任主攻的解放军战士,分别从东、西、南向关帝庙迂回包抄。11时30分,主攻部队全部接近围墙。为了减少伤亡,解放军在火力网的掩护下,采取挖墙和搭云梯的方法攻入院内。由于敌人拚死抵抗,也给我军造成重大伤亡。关帝庙南大门终于在我军的顽强进攻下打开了,攻击部队蜂拥而入。经过5分钟的激战,击毙敌人180余人,俘敌850人,缴获火箭筒4具,重机枪2挺,轻机枪30挺,长短枪456枝,冲锋枪、卡宾枪288枝,各种枪弹6万多发,其他军用物资甚多。此时,从漯河来援的敌64旅一部,行至距周家口18华里的赵集处,听到枪炮声十分激烈,虽知战事正酣,但怕进入我打援部队的“口袋”,为了保存实力,按兵不动,直到我军转移后才敢进入周家口。从淮阳增援的交警第4大队,在行至距周家口18华里的搬口处,遭到守候在此的解放军打援部队的伏击,敌人连续进攻数次均被击退……周家口的人民群众听到我军全歼敌人的胜利消息后,欢呼雀跃,纷纷涌入关帝庙祝贺。部队首长将缴获的物资除留下一部分作为军用外,剩余的悉数分给当地群众。当天下午5点,人民解放军撤离周家口,又投入到新的战斗。

六、拉不倒的铁旗杆

关帝庙的价值,主要在于它的建筑艺术价值。关帝庙的建筑艺术主要体现在建筑设计、建筑风格、施工技巧及石雕、木雕、砖雕、彩绘、铸造等多项工艺上。

铁旗杆,是北岸关帝庙重要的建筑之一。位于香亭前月台下,东西对称各有一尊。铁旗杆铸造于清嘉庆二年(1797年),高21.5米,下端直径30厘米,上端直径15厘米,下有铁座,高40厘米,呈等边六边型,每边长35厘米,每尊重约7.5吨。是分节屯土铸造法铸造而成。两旗杆都有三处分节铸造的痕迹,用镂空铁方斗掩饰,从外面根本看不到分节浇铸的痕迹。每方斗下原有四个铁风铎,两边共有24个风铎,迎风而鸣,叮叮铛铛,清脆悦耳。旗杆身被上下两条龙缭绕,东西旗杆两条龙头相向而对,张牙舞爪。旗杆上部还分别铸有“大义”、“参天”字牌。这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铸造工艺,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和冶炼工艺研究价值。旗杆除了悬挂旗帜和起到装饰作用外,还有测风避雷针的功能,庙内的主体建筑都在旗杆的避雷效果覆盖之内。

关于铁旗杆使用“屯土浇铸”法,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原来旗杆铸到一半时,遇到一个大难题,因为旗杆越铸越高,在地面上熔好的铁水,端到上面就凝固了。技师们想了很多保温措施都不凑效。因此,作业停了3天。第4 天早上,一位白发道人围着铸了一半的铁旗杆,左转了3圈,右转了3圈,捋着胡子点头微笑。技师赶快凑上去问:“老人家有什么好办法?”老人冲技师一笑说:“我是土埋半截的人了,能有什么好办法!”然后,老人头也不回的走了。技师寻思着老人“土埋半截”这句话,心中豁然开朗。于是立即组织人在旗杆下堆土,土堆得和半截旗杆同高位,上面平出一个工作台,将工具搬到工作台上,继续熔铁浇铸,从而顺利完成了铁旗杆的铸造任务。

*初期,一群“红卫兵”冲进关帝庙“破四旧”,他们有的爬上大殿脊顶,挥舞铁锤去砸碎上面的硫璃雕饰;有的试图摇撼石牌坊,把其推倒;还有几个“红卫兵”,开进院内一辆拖拉机,用钢丝拴着铁旗杆挂在拖拉机上,企图把铁旗杆拉倒。但奇怪的是,每次拖拉机一加油门就熄火。居住在关帝庙附近的一老者,告诉“红卫兵”当年日本鬼子拆木雕的事,还煞有介事的说那个挑木雕的日本鬼子当场死亡。并说:“回去问问你们大人,历朝历代,看谁敢动关帝庙。信不信由你。”吓得几个“红卫兵”一楞一楞的,赶快偃旗息鼓。

解放后,关帝庙成为周口镇的一家面粉厂,大殿内的塑像被毁,大殿改为生产车间,两厢房屋被当作存放粮食的仓库。在当作生产面粉车间的时候,大殿每天都要受到隆隆的机器的震动,但令人震惊和不可思议的是,大殿的木梁和檩子尽管每天都受到机器的震动,但却没有受到丝毫的影响,可见当时建筑时的高超技艺和质量。其时,也正是被当做面粉厂,才使得关帝庙这座古建筑得以保存至今。

改革开放以后的三十多年里,国家文物部门曾累计投资300多万元,对关帝庙进行了整修、重修,使其恢复了原貌,更加雄伟壮观。近年来,在中心城区建设中,关帝庙前的民居进行了拆迁,扩建了关帝庙广场,并在周围建了关帝上城。

……

周口关帝庙,这座300多年风雨剥蚀的古建筑群,尽管历经沧桑,但仍光彩照人。多少年来,他像一位历史老人,陪伴着静静东流的沙颍河,向人们讲述着昔日周家口小城兴衰荣辱的历史。有关关帝庙的传奇故事,更给古老的关帝庙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成为人们认识周口、了解周口的主要历史见证。

传奇感人故事

山西传奇故事

句容传奇故事

关帝庙导游词

关帝庙导游词

关帝庙功德碑

崂山关帝庙

解州关帝庙

关帝庙对联

股市高手传奇故事

关帝庙的传奇故事[优秀]
《关帝庙的传奇故事[优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